1978-03-31

第 1 版

1. 外电评述:邓副总理和江萨总理在宴会上的讲话

【法新社北京三月二十九日电】(记者:德隆)邓小平副总理今天重申中国支持东南亚,特别是东盟内部“团结反霸”,目的是为了实现这个地区的“中立化”。    邓在为来访的泰国总理江萨举行的宴会上讲话时赞扬曼谷的对外政策,特别是对第三世界其他国家和泰国的东南亚邻国的政策。    邓在谴责霸权主义及其“渗透”——在中国的词汇里,这个词指的是苏联——时,没有直接攻击莫斯科。外交界人士认为他的讲话是温和的。    江萨在祝酒时还提到了泰国希望同印度支那社会主义国家和缅甸加强合作。他强调说,曼谷也希望不久同金边实现关系正常化。    这位泰国领导人重申东盟不是“军事组织”,而是“一个有效率的区域性机构”,其成员国谋求“使东南亚成为和平、自由和中立区”。江萨表示希望改正目前国际贸易的状况,“使穷国都能从国际贸易中得到正当的利益”。    邓今天在人民大会堂讲话时精神抖擞。他在讲话一开始时说,春回大地,“到处莺歌燕舞”。    邓和江萨都没有直接提到苏联在东南亚的势力。北京谴责这种势力,而这也是促使中国日益支持东盟国家的原因。江萨赞扬中国遵循“国与国之间一律平等”的原则和“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努力”。    【路透社北京三月二十九日电】(记者:麦肯齐)副总理邓小平今晚在为泰国总理江萨·差玛南举行的宴会上重申中国支持东南亚国家联盟。    他说,东盟集团作为一个区域性组织在国际舞台上的活动和作用已日益加强。    他说,东盟国家这些努力,增强了“抵御霸权主义扩张渗透的力量,这是有利于亚洲各国人民团结反霸的共同事业的”。这番话显然是指苏联在亚洲的活动。副总理说,“对此,中国政府表示赞赏和支持。”    他说:“我们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为发展和加强同东南亚国家的友好关系而不断努力。”    江萨总理今晚在人民大会堂为他举行的宴会上致答词时,追溯了几世纪来的中太关系,并对自一九七五年年中建交以来中太关系的发展表示高兴。    【合众国际社香港三月三十日电】邓小平副总理今天晚上在欢迎泰国总理正式访问中国的一次讲话中,重申中国支持东南亚国家联盟。邓是在为泰国总理江萨举行的宴会上讲这番话的。    邓说,中国“愿意为发展和加强同东南亚国家的友好关系而不断努力”。    泰国总理在欢迎宴会上的讲话中只有一次谈到泰国同柬埔寨的关系。江萨说:“泰国和越南的关系已经正常化,并期望在不久的将来,也同柬埔寨关系正常化。”    【南通社北京三月二十九日电】中国副总理邓小平今天要求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互利合作。这位中国副总理在为泰国总理江萨举行的宴会上致祝酒词时表示支持使东南亚中立化的主张。

2. 以电台报道:贝京致函萨达特建议恢复埃以谈判

【路透社耶路撒冷三月二十八日电】以色列电台说,以色列总理贝京今天给埃及总统萨达特写了一封信,建议恢复他们两国之间中断了的政治和军事会谈。    电台说,贝京在以色列议会外交和安全委员会的一次秘密会议上谈了这一倡议。    电台说,贝京暗示,国防部长魏茨曼本周可能访问埃及,并说,外交部长达扬不久将离开这里去美国。    他说,写给萨达特的信是通过美国驻特拉维夫大使馆转发的。贝京说,他在本月早些时候赴华盛顿同卡特总统会谈之前不久收到了这位埃及领导人的一封信,他这封信是对那封信的复信。    据电台说,贝京向外交和安全委员会说,在他同卡特总统的会谈中,美国没有要求以色列从西岸撤出。    这位总理在回答该委员会提出的问题时说,他反对关于结束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的犹太人定居点的任何宣言。    贝京和卡特总统上周在西岸和定居点的前途问题上都发生了分歧。    【合众国际社耶路撒冷三月二十八日电】以色列总理贝京今天给萨达特总统一封信,要求恢复关于和平解决的直接会谈。    他是在议会的外交和国防委员会的秘密会议上透露这个消息的。他的政府的政策在委员会的会议上受到反对党工党领袖佩雷斯的攻击。    佩雷斯说:“我们不能同意你们的计划”,“它是一条危险的路线,我们要同这条路线进行斗争”。    【法新社开罗三月二十八日电】埃及外交部人士今天说,他们怀疑昨晚透露的以色列和平建议可以作为谈判的“合乎情理的”基础,并且还说,这些建议缺乏“灵活性”。    此间的这些外交部人士特别批评这些建议继续无视此间认为已得到美国承认的巴勒斯坦人民及其权利。

3. 苏联国防部副部长抵莫桑比克/英报报道《在马普托的俄国部长》

【德新社马普托三月二十八日电】据宣布,应马谢尔总统的邀请,苏联国防部副部长谢尔盖·索科洛夫元帅今天抵达这里进行正式访问。    索科洛夫元帅在抵达时发表的讲话中表示希望他的访问有助于加强苏联和莫桑比克之间现有的军事条约。    【本刊讯】英国《每日电讯报》三月二十九日刊登克里斯托弗·芒宁恩发自约翰内斯堡的一篇报道,题为《在马普托的俄国部长》,全文如下:    西方对俄国人进一步卷入来自莫桑比克的游击队反对罗得西亚的活动的担忧,昨天由于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谢尔盖·索科洛夫抵达马普托而加剧了。    俄国同马克思主义者控制的莫桑比克有一项条约,规定帮助改善这个国家的武装部队,但是索科洛夫是在不断地传出苏联和古巴加紧对穆加贝的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解放军的游击队提供军事援助的消息以后前来访问的。    未经证实的消息最近表明,大约三百名古巴人、三十五架米格—21型强击机和许多俄国坦克已到达北部贝拉港,来加强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解放军。    古巴对罗得西亚战争所抱的兴趣从昨天宣布古巴外长马尔米耶卡·佩奥利将出访达累斯萨拉姆一事中也可以看得出来。    恩科莫以赞比亚为基地的津巴布韦非洲人民革命军这支相对的游击队是由苏联提供的武器装备起来的,它的部队是经过在安哥拉的古巴人训练的。    西方情报人士说,看来俄国人及其表面上看来难以阻挡的代理人——古巴人——军队显然迫切想要控制这两支都反对罗得西亚的游击队。

4. 外电报道:卡特先后抵委内瑞拉、巴西访问

【美联社巴西利亚三月二十九日电】美国总统卡特今天在他的四国之行的第二站在这里受到盖泽尔总统的迎接,他强调了巴西和美国之间的共同利益。    他的开场白提到了美国和巴西军政府之间的两个棘手问题:人权和防止核扩散。    在巴西人权政策上的争吵及其对核动力采取的行动最近使得这两个老盟友之间的关系冷淡了。    【美联社加拉加斯三月二十八日电】卡特总统今天抵达本首都,开始他的拉美之行。他说,他打算在此行中促进和平、幸福、人与人之间及国家之间的尊严的事业。    卡特不拘礼节地对聚集在国家伟人纪念堂广场上的人群发表了讲话。    卡特说,“我来这里谈四个将把我们的未来变成人类大家庭的问题:和平、正义、保卫人的自由和使自然资源能够造福于世界各国人民的方式。”    【合众国际社加拉加斯三月二十八日电】卡特总统今天抵达这里,这是对南美洲和非洲为期七天的四国之行中的第一站。他在此行中将着手进行新的重大努力,来加强美国同发展中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美新处华盛顿三月二十八日电】卡特总统在动身前往拉丁美洲和非洲四国进行访问前说,他的旅行将表明美国能够“以一种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方式应付我们所生活在其中的千差万别的世界”。    当卡特今天在白宫登上直升飞机开始他对委内瑞拉、巴西、尼日利亚和利比里亚的访问时说,在每一国停留时,“我们的指导原则将是,实现经济上的公正、人权、各国之间建立公平合理的关系以及谋求和平解决”世界上的冲突。    【路透社华盛顿三月二十八日电】卡特总统今天启程前往拉丁美洲和非洲进行为时七天的旅行。    他指出,实现经济上的公正、人权和建立公平的关系是他的指导原则。    陪同卡特访问的有国务卿万斯、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和卡特的夫人罗莎琳以及他们十岁的女儿——这是她第一次出国旅行。    副总统蒙代尔在卡特不在的一周中代行总统职务,他重申了卡特的下述保证:要与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的那些新近有影响的国家进行更为密切的合作。

第 2 版

1. 西德报纸载文评美苏关系《卡特处于硬度检验之中》

说“一个要扩大势力,另一个要加强和平的这两个不相容的方案,势必会把缓和政策引入死胡同”    【本刊讯】西德《南德意志报》三月二十二日刊登一篇社论,题目是《卡特处于硬度检验之中》,摘要如下:    在卡特的智囊人物布热津斯基的建议下,现在卡特把侧重点放在竞争上,他正处在危机之中。布热津斯基的新定理其他国家迷惑不解地、惊恐地注视着这出戏,他们发问:我们是否正滑向新的冰河期?难道卡特是软弱的吗?苏联人在暗中搞什么鬼?他们在非洲之角的干预是否是对卡特的硬度和意志的一种检验?缓和政策会带来什么结果?答案是不明确的。只有一点是清楚的:克里姆林宫没有改变自己的“缓和政策”。在它看来,缓和就是通过限制战略武器会谈,实现同美国的核均势加上用西方的技术和贷款使自己的经济现代化。克里姆林宫在军备竞赛中所取得的越来越使西方吃惊的“进展”,使人看出它是在谋求军事上的,首先是核方面的优势,这对它来说并不矛盾。它背后还有一个敌人,那就是借助于日本人能够比所预计的更快地跃进到电子和核工业时代的中国人。在签订了贸易协定以后,东京和北京不可阻挡的接近势必象卡特种种揣度不到的事情一样使克里姆林宫大伤脑筋。    对西方国家来说,缓和一直有着更多一点的内容,那就是希望有一个稳定的和平。在基辛格看来,这种痴心想法是可以实现的,因为他认为,缓和将会使苏联发生变化。变得疑虑不定的布热津斯基把基辛格的这一政治定理倒过来了。他认为,在缓和有可能持续下去之前,苏联先得发生变化。卡特促进这种事态发展的最初尝试,比如他对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的支持,恰恰不是很有成效。莫斯科坚持意识形态方面的竞赛,以及它企图在前不久世界还没有被瓜分的地方(非洲)获得牢固地盘的打算,是明显的征兆,它说明苏联的体系既没有通过缓和,也没有为了缓和而发生任何变化。一个是要扩大势力,另一个是要加强和平的这两个不相容的方案,势必会把缓和政策引入死胡同里。对莫斯科的警告在苏联插手安哥拉之后,无论是基辛格还是卡特都无法阻挡这种事态的发展。这两个人都曾唤起过莫斯科不想实现,而且也不能够实现的期望。在赫尔辛基会议的最后文件中,十分含胡而又官样式地提出了关于增加自由和权利的人类最原始的要求,看起来就象是关于购买旧汽车的协定条件似的,就是这么一纸空文,就能够在东方集团掀起一场轩然大波。这样说来,双方都感到失望:西方的政治家感到和平的稳定性处于危险之中,东方的那些达官贵人们则感到他们的权力基础受到威胁。    卡特甚至已经悄悄地回到了“联系”方案,就是说把双方的重要利益联系起来的方案。他收回了他发起的人权运动,目的是为了不致给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带来不必要的困难。    当年,苏联认为在这两大问题之间有着某种联系,现在无疑正是它否认在限制战略武器会谈和它插手非洲之角这件事情之间有任何联系。    苏联似乎觉得卡特这位总统软弱可欺,他在非洲之角的问题上不得不让步,在近东,他为能使他的调解人角色获得某种成功而努力,而在国内又同矿工和国会吵得不可开交。在欧加登地区,苏联人深为得逞,但在限制战略武器谈判的问题上,苏联人却没有考虑到参议员杰克逊的作用,算盘未能打成,这位参议员领导着参议院中的一个强大的反对限制战略武器谈判的派别。鉴于美苏关系遭受到的麻烦,他不再认为参议院今年内会批准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协定。

2. 苏《真理报》发表反华评论

【塔斯社莫斯科三月二十六日电】题:不利于睦邻关系    《真理报》刊登了格奥尔基耶夫题为《不利于睦邻关系》的下述评论文章:    在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召开前夕,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了一封信,表示苏联愿意在和平共处原则基础上,在考虑到彼此的利益和无任何先决条件的情况下同中国关系正常化。为了表达苏联人民的愿望,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再一次表示它愿意结束目前苏中关系中的不正常状态,阻止关系进一步尖锐化的危险进程。    苏联的建议引起了巨大的国际反响。同时,世界报刊对连正常化这个词也不想听到的中国领导的顽固立场却持批评态度。    法国《晨报》写道,“中国拒绝了向其提出的要求进行对话的建议。”这家报纸指出,毛的继承人仍然把苏联看作是头号敌人。    日本报刊高度评价苏联的建议。《每日新闻》写道,“苏联的信件的内容是十分具体的,包括建议发表共同声明来彼此确认双方愿意改善关系的愿望。从而,苏联领导人表达了希望苏中关系正常化的空前坚定的愿望。”该报指出,然而,中国的答复却包含着苏联不能接受的“先决条件”。    《印度快报》写道,“苏联再次表现出试图就关系正常化问题同中国恢复对话的重大主动性。但是北京再次拒绝了这一积极的步骤。”    美国报纸辟出许多版面来评论“中苏关系”的消息。《纽约时报》指出,“莫斯科近几年来曾几次试图打开通往良好关系的道路,但每次都遭到了回绝。”    社会主义国家、欧洲、美洲和亚洲的报刊都对中国领导人的立场表示惊讶,它们得出了公正的结论:看来,使苏中关系保持紧张和人为地扇动反苏,确实要比苏中关系正常化更使北京领导人感到满意。    北京的立场再次表明,中国领导人的行动是同国家间睦邻关系的利益背道而驰的,是有害于中国人民本身的利益和全世界和平的利益的。

3. 路透社报道苏工厂和计划部门弄虚作假的情况

【路透社莫斯科二月十四日电】在俄罗斯南部,对于别尔哥罗德石棉厂的工人来说,懒汉的一切理想都已成为现实。去年他们工厂的产量猛跌,原计划的大多数指标没有达到,然而他们工资袋里的奖金却急剧增多了。为了使他们增强自豪感,别尔哥罗德石棉厂的工作者被宣布至少在三场竞赛中胜过了其他各石棉厂。    奥秘就在于苏联经济计划制度的奇特的作用,这种制度对每一种东西——从工业生产增长额到苏联母鸡产旦数量,都要下达指示。    按道理讲,年度计划和五年计划是要把苏联共产党的经济政策变成生产指标和所要求的增长率,等等。但是,实际上远不是每一个人都以应有的态度对待计划数字。    政府报纸《消息报》所描述的别尔哥罗德经济幻影,正是在计划指标和实际结果之间如何玩弄把戏和弄虚作假的一个例子。    这个石棉厂采用的方法是相当简单的。当该厂石棉管和石棉瓦产量下降到低于一九七七年第二季度的要求时,就说服工业计划工作者降低了第二季度的指标。而厂方保证在以后的三个月里增加更多产品作为弥补。这样他们就可以因完成经过修改的生产指标而要奖金了。    第三季度末发生了恰好同样的情况,以致十二月份该厂面临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生产相等于其整个一九七六年产值的五分之一的产品    。    但是,完不成这最后的指标,并不影响一年中前九个月的工资袋。奖金已经发了。    一九七六年产值下降将近百分之十五,然而生产奖金却使得实发的工资额增加了两万七千卢布(三万九千美元)。    一家电影设备厂受到官方报纸的指责,因为该厂用别处生产的车辆来扩充生产数字。    苏联计划工作者本身也不是超脱于玩弄统计游戏之外的。    一九七五年的粮食产量是十年来最低的,可是一位高级计划官员提供关于这一年粮食收成的第一个线索时却宣称,从一九七一年起算五年的产量超过了前五年百分之八。

4. 美刊评波匈等国经济情况的文章《东欧:紧缩》

【本刊讯】美国《新闻周刊》三月二十日的一期发表唐纳德·格林和彼得·米约维奇写的一篇文章,题为《东欧:紧缩》,摘要如下:    有一种情景,是人们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中越来越熟悉的:经过几年的迅速发展,通货膨胀了,国际收支情况恶化了,储备减少了,货币受到严重压力。于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个小组来到了这个国家,政府在最初表示反对以后,宣布“一揽子紧缩措施”。削减政府开支,紧缩货币政策、提高物价和税收,降低工资,货币甚至可能贬值,而外债增加了。    类似的情景目前出现在东欧。东欧七十年代初期和中期的迅速发展,已由于苏联燃料涨价以及西欧对东欧商品的需求减少而放慢了。东欧“一揽子紧缩措施”是以限制增加资本投资开始的。然后控制从硬通货地区进口资本货物,由于对工资实行限制,家庭实际收入的增加减慢了。    这种发展速度减慢和调整的过程在波兰来得之突然,之痛苦是任何一个东欧国家比不上的,一九七五年和一九七六年波兰工业的增长是东方集团中最快的,华沙靠的是西方贷款和技术。但是,当波兰政府企图在一九七六年用提高食品价格的办法来扭转它日益增加的予算赤字时,爆发了可怕的骚乱。华沙迅即改变经济方针,要求放慢增长,同时削减进口。    波兰实行一揽子紧缩措施的结果在一九七七年是显而易见的。基本建设费用没有增长,从西方进口的机器减少了百分之十五至二十,同非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赤字从一九七六年的二十九亿美元减至去年的二十一亿美元。一九七七年粮食产量也令人失望,为一千八百万吨,农业前景不好。即便今年收成好些,华沙仍然很难把硬通货赤字减少到二十亿美元以下。这是因为,粮食进口估计将达八百万吨,而机器进口很难再有任何减少。    东欧紧缩措施在两个重要方面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紧缩。第一,东欧领导人决不让基本商品涨价而失去老百姓的支持。第二,即便实行紧缩措施时期,政府仍然增加某些消费品的供应,也许这是保持老百姓支持的另一手段。    轮到实行紧缩措施的下两个东欧国家是东德和匈牙利。这两个国家在七十年代初期工业增长率是百分之六至八。但是在一九七五年(比波兰晚几年)以前这两个国家并没有出现从西方大量进口机器的浪潮,现在两国宣布一九七八年放慢增长速度。东德的资本投资今年只增长百分之二点一,匈牙利的资本投资大概也只增长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东德和匈牙利宣布一揽子紧缩措施之前,采取了一个聪明的行动。一九七七年,它们是东欧国家在欧洲货币市场上借债最起劲的两个国家。它们通过贷款和债券总共得到十二亿美元,同时通过官方信贷和贷方信贷又借了五亿美元。

第 3 版

1. 日本《读卖周刊》载文介绍日本骏台高考预备学校《应考界的王牌-------彻底掌握基础知识》

【本刊讯】日本《读卖周刊》二月十二日一期刊登记者户上达夫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应考界的王牌——骏台高考预备学校的一贯传统——彻底掌握基础知识》,摘要如下:    提起骏台高考预备学校,考生几乎无人不知。从战前到现在一直盛名孚众,每年向人民向往的目标——东京大学输送大量的合格生。其秘密究竟是什么呢?当考查到他们以完善而著称的升学指导内容时,意想不到的竟是“基础教育”。被东大录取的合格人数每年居首位的秘密    谁一心一意想考入东大,谁就必须向称之为难关的选拔考试挑战,而进入骏台学校。关于这一点,数字是最好的说明。    一九七五年考入东京大学的有一千四百零四名    一九七六年考入东京大学的有一千三百八十三名    这是骏台向东大输送合格生的真实数字。招生定员约为三千五百名的东大近百分之四十的名额都被骏台独占了。    骏台为什么能够输送这样多的合格生呢?“为什么说不是骏台的考生就进不了国立一流大学呢?”当我请该校的山崎春之理事长谈谈这方面的秘密时,他说:    “根本没有什么特殊的秘密,如果以为我们是传授什么特殊诀窍的学校,那就错了。建校至今,我们始终强调的都是要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    今年是我校建校六十周年,我们还要继续继承和发扬打好基础以及坚持入学时的选拔考试这一传统。”    谁都知道,如果基础不扎实,怎么拼命努力,也是学习不好的。这是普通而平凡的适用于一切领域的常识。但是在今天的学校教育中正是缺少这种最重要的基础教育。由于教学千篇一律,岂止难于培养“高材生”,相反,却容易出废品,使无个性的人增多。为了弥补公共教育的这一缺陷,我校实行了严格的入学选拔考试,并按能力编班,以把“高材生”输送到东大等一流大学中去。在好多年以前就流传着这样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小故事,即×××成功地考上了东大,却没有考上骏台。这就足以说明骏台入学考试的严格程度。按能力编班,经常磨炼    骏台的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只要是考生,谁都富有“竞争”的经验。从入学时的选拔考试,到几乎每周都要进行的主要教授科目的测验以及公开的模拟考试等,真是考试、考试接连不断。此外,又把一年分为三个学期,每个学期末再按学习成绩重新编班,这样学生必然整齐划一,大大提高了教师方面的工作效率,学生们也努力认真地谋求提高实力。    理事长一再强调,说有句俗话叫做“趁热打铁”。年轻的时候,无论怎样困难,也要适应在激烈的环境中竞争,这对将来必有益处。    也许确实如此,看看今天的年青人光是贪图安逸,不愿置身于激烈斗争的漩涡中去,因而变得格外软弱无能,缺乏个性的魄力。山崎理事长认为这一点正是现代教育的缺陷,他断言道:    “古代罗马哲学家塞乃卡说过:未尝过艰辛的人,只能看到世界的一面,而不知其另一面,只关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依靠别人过活,就是没有真正的人生,路是人走出来的,如果不是自己亲手去开辟人生的道路,那么又怎么能够战胜今后一生中的艰难险阻呢。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之后才能实现。”    回顾战后的日本教育,总觉得象是缺少一种坚实的根基似的。    听了这位理事长的谈话,终于明白了。所缺少的不正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吗?中国文化大革命以来由于改变了大学升学考试方法,毕业生的水平总是低于国际水平。只是最近几年才急忙改善了考试方法,听说竟达到了百里挑一的难关。大国苏联的大学考试制度也被公认为是严格的,同样体现出是一个竞争的社会。    只是高喊“改革大学考试”这当然是允许的。    但如果忽略教育上最本质的东西,则将一事无成。况且今后日本仍将处于国际社会中这个最大的竞争舞台上。    根据这种状况,竞争做为历史赋予青年人的一种“特权”,可以说正是青年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才干的大好时机。而只有挑战才是飞跃的良机。对“全国通考”进行指导    对于拟从一九七九年度起实施的全国“统一第一次考试”,骏台是怎样对待的呢?    对这个使全国的考生陷入不安深渊的问题,山崎理事长爽朗地说:“通过去年的模拟考试,我觉得仍然是学习踏实的人成绩好。尽管在训练方法上没有什么特别的窍门,但是决定从明年开始,将全盘改变教学计划。因为是包括五个学科、七门课程的全国第一次通考,所以要给予一定的重视。还有第二次考试也因大学的不同,实施科目各有区别。这样我们就要根据所报考的大学,采取相应的对策。总之,我认为学校约有三百名优秀的教师队伍,完备的教材和按能力编班等,我校在升学指导上是能够充分满足考生的要求的。”    不管怎么说,骏台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具备重要而完善的课外辅导机构,这一点的确令人惊讶。仅以校内的模拟考试为例,在一年中考英语、数学、国语各八次,理科、社会各五次,共计三十四次以上,同时利用电子计算机算出偏差值,进行得分的分析,使学生能准确地了解自己的水平。    这样的考试程序,不仅能使考生们适应考试,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够使他们清楚自己在全体学生中的程度,并看到自己的不足。虽说预备学校很多,但还没有具备如此完整体制的学校。    另外,由于每年有六次公开的模拟考试,普通的校外学生都可以参加,所以有利于各门科目的成绩测定。    按成绩编班也是对学生的鼓励和鞭策,同时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我觉得在当前的高中教育中最为欠缺的升学指导和学习计划指导等,都恰好在一年的补习教育中得到了弥补。所以预备学校已经超越了“学习塾”的作用,而成了完全的补习教育。    不知是不是这个缘故,学生们的表情都很明朗。过去预备学校里的那种阴暗、沉闷的气氛在这里是全然不存在的。考前的十条注意事项    上面谈了骏台的很多优点,但最终还是取决于每个考生在考场上的顽强努力。对于这一点山崎理事长最后说:    “对于考生我要求他们在考前一定要记住并执行下述十条注意事项:    一、做好精神准备。    二、写出需带物品一览表,并作好准备。    三、提前熟悉考场,充分做好利用交通工具等方面的准备。    四、即使头天晚上没睡好觉,也不要放在心上。    五、忠实遵守考场的注意事项。    六、解答问题从易到难。    七、遇到难题,就回想骏台学校的讲义和教材。    八、字要用楷书认真书写,文章要开门见山,论点明确。    九、要充分利用所有时间。    十、在转战各地连考不断的情况下,始终不要松懈斗志。    这就是本校的教育思想。但无论怎样,最重要的还是基础,只要重新把以前学过的东西做一次总复习,把着眼点放在基础知识上,就可以了。这样,你就完全合格了。”    的确,正象理事长所说的那样,每当考期临近,谁都会焦躁和不安,猜想着要是出那道题就好了,而这道题还不明白,一旦出了可怎么办呀……。    这样的想法肯定谁都经验过一、二次。但是这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最后的胜利是属于坚持到底的人。    这样看来,理事长首先强调要做好精神准备,这确实是非常恰当的。    该校教务部第一部长中塚晃介先生做了总结,他说:    “说起来虽然很平常,就是说决定合格与否的因素不单纯是学习成绩。比如学习成绩有六分,如果不考虑二分精力,二分体力的话,那也是要败阵的。到那时再着急也无济于事了。所以在考试前要充分注意身体健康,要有充足的睡眠。”

2. 日本《朝日新闻》报道:《日本向“联合国科技发展会议”提出的建议》

【本刊讯】日本《朝日新闻》三月二十三日刊登一条消息,标题是《回顾明治维新后现代化的足迹,日本向「联合国科学技术发展会议」提出的建议》,摘要如下:    明年将在维也纳召开「联合国科学技术发展会议」,讨论发展中国家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政策。日本将向大会作的报告草案已经拟定,并于二十三日向在外务省为这次会议作准备而召开的各省厅联席会议提出。    这次联合国科学技术会议将在明年八月召开,主要议题有:一、粮食、农业;二、自然资源、能源;三、保健、居住条件、环境;四、运输、通讯;五、工业化。要讨论怎样提高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什么样的技术最有效?先进国家怎样向发展中国家传授技术?为此,国际上应该怎样合作?等等。    各国的报告要反映各国科学技术的实际情况,到今年八月份截止。日本预定由科学技术厅和外务省等部门组成国内筹备委员会起草报告草案,提交各省厅联席会议讨论之后,征求产业界和学术界的意见,加以修改,最后定稿。    草案由一、明治维新后的现代化和科学技术;二、目前的科研状况;三、国际合作的现状共三章构成。引人注目的是第一章,即对历史的考察。它从运用科学技术的观点总结了世界上无以类比的高速度的现代化。    报告草案叙述了明治初年为出口而发展了纤维工业,并选择钢铁等工业作为骨干产业,引进外国技术重点地加以发展。在农业方面,叙述了努力改良品种和提高栽培技术等。报告还对大力抓了普及义务教育,初期还聘请了外籍教员,但迅速实现了自立化的问题作了说明。作为成功地实现了现代化的主要原因,强调了以下几点:一、提高了教育水平;二、尽早着手现代化工作;三、引进外国的科学技术也要独立自主地选择必需的项目,等等。战后部分叙述得很少。由于出色地应用了科学技术而取得了高速增长,但招致了公害和工业布局过密过疏的情况。这些只简单地提了一下。报告起草人在谈到他们的愿望时说:「日本的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很关心的事。我们的经验一定很有参考价值。」

第 4 版

1. 秘鲁《新闻报》刊登访华观感《今昔:了解中国的形象》

【本刊讯】秘鲁《新闻报》去年十月二十四日刊载该报编辑塞萨尔·卡夫雷拉写的访华观感,题为《今昔:了解中国的形象》,摘要如下: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一次短期的访问(我们说的是有组织的访问者)对于增加一个外国人对这个国家的了解是帮助很小的。    当我们参观一个人民公社,一个工厂,一个学校等等地方时,我们的交谈者从不向我们提供我们所参观的地方的详细情况,而只是向我们介绍一些为说明我们所参观的地方的基本性质的必不可少的情况。假如我们所参观的地方是一个工厂,他们从不提供对一个地区或全国性的生产部门的特点形成看法所必需的情况。甚至对于所参观的单位本身的情况,我们最终也只能得到一种非常零碎和不完整的概念。例如,在任何经济单位,我们都不能得到关于生产成本的明确概念。    另一方面,我们所参观的生产单位的负责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谈到他这个单位存在的问题。关于他们存在的困难的叙述是一般性的,通常只暗示一些属于整个工业中共同性的问题,例如需要实现现代化。当谈到某种困难的性质(例如生产上的停滞不前)时,总是把这和过去联系起来,把这些困难归因于一种倾向或党内已被清除的派别的捣乱活动。    实际上根本没有用外语写的文章、文件和书籍是了解中国社会、文化和中国革命的另一个困难。用外文出版的材料不仅具有官方性质的语调和旋律,而且往往带有令人生厌的宣传味道。    不管怎样,这些妨碍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各种各样的障碍,都不能阻止努力进行思考和分析。相反,这些障碍反而成了研究这个非凡而有魅力的国家过去和现代历史的刺激物。我们的东道主(他们谦虚过人)的巨大成就使所有来访者对人民中国的历史和对其当前的情况发生兴趣。    如何看现代中国?    (一)分析现代中国需要对过去的中国有起码的了解。这种看来是平淡无奇的观察对于强调过去对现在的影响是必要的。而且对于了解中国的文化特点也是必要的。这种文化无论是它的起源还是它的历史都不同于所谓的西方文化。    根据我们的看法,中国的文化在帝国主义开始入侵之前完全是自主地发展起来的,这一事实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至少中国的文明在封建秩序在欧洲大陆崩溃之前就已存在,如果不是更先进的话,至少也不比这个时期的“西方”文化逊色。中国的社会发展,或者这里喜欢称之为阶级斗争的发展,是在完全不同同于西方的情况下发生的。明显的是,例如中国的封建性,除了其共性外,就有着不同于欧洲的涵义,而这些涵义,例如中国特有的近代封建时期说明了今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看到的行为和态度。显而易见的是,目前中国国家组织化就是扎根于近代封建时期,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也具有这种背景。    (二)一九四九年的革命,这是一种无产阶级的革命,可以说挽救了中华民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场革命可能同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和成就(这些传统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势必逐渐消失)相冲突。确实,这次特有的革命的发展和它对现代化的要求导致同封建文化遗产的决裂,但是这是一种在有本质区别的格局中发生的决裂。    帝国主义的侵略正式开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它使得这个古老的社会迅速解体。鸦片贸易和一般的商品渗透加速了天朝的崩溃。无论是帝国主义者还是新生的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改造中国人民的生活。传统的平衡已遭到破坏,他们不能用新的平衡因素来取而代之。这个新出现的任务可能要由一九四九年的革命来完成。    (三)中国革命完全克服了一直折磨中国人民的灾难。这种灾难在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期规模是非常大的。中国和印度不同,例如它已经完全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消除了城乡的饥饿现象是中国革命的一个公认的无可估量的成就。然而迅速地重建国家经济和走上工业化的道路也是中国革命的一个成就。    但是,中国革命的辉煌成就不应使我们忘记这个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相反却激起我们去研究这个国家的具体进展和弄清其历史上的主要事件。由于存在着一种为政府所采取的任何一个步骤进行辩解的倾向,这就更加必要了。这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党的领导,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维护一种历史遗产,对于这种历史遗产没有许多可供采取的选择。这样,关于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就走上历史宿命论的命运,从任何观点看,这都是不能接受的。    无疑,这的确提醒我们对有关今天在一些落后国家所实行的经济政策所说的事情保持距离和分寸。总的来说,可以断言,“搞诡计的机会不是很大的”,而执政者只能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因此,要求稳定的政治号召是不可避免的。    (四)强调必须考证中国的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目前的重大事件决不意味着可以说,了解了这个国家范围内的事情就足以了解中国革命的问题了。实际上,为了了解所有事件的真实意义,就必须把它们置于世界的范围内来看。这是绝对必要的,因为资本可以构成世界经济,赋予各个阶级和各国人民的社会和政治活动一种普遍的性质。现在的政治斗争,过去的政治斗争,中国本身的同时又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只能在世界的范围内了解。此外,显而易见的是,如果我们不了解美帝国主义目前的需要,不了解苏联的问题和困难,我们就不能了解今天在中国发生的事情。

2. 英报报道《军队结束中国铁路的混乱现象》

【本刊讯】英国《每日电讯报》三月二十七日刊登韦德发自郑州的一篇报道,标题是《军队结束中国铁路的混乱现象》,摘要如下:    郑州地区的负责人说,一九七六年接管中国最重要的铁路局之一的军队在使混乱局面宣告结束之后,现在已经撤走了。    他们说,这个地区一九七六年的货运任务同原订指标相差一千六百万吨,其中“有几百万吨是煤”。    负责人说,在破坏最严重的时候,从洛阳到郑州这段只有两小时的火车旅程至少要走十二小时,有时甚至要走二十小时。    据说,在这个地区占据重要职务的激进分子鼓动工人“反潮流”和以他们愿意采取的任何方式反对领导。要是火车司机想在中途休息或在农村市场上买食物,旅客们只好等候。    人们向北京高级当局提出的指控往往被“扣压”,告状的人往往“遭到迫害”。    负责人说,在“四人帮”被捕以前,郑州地区有四年零五个月没有完成国家规定的装运煤炭的指标。还有一年半没有完成一般的货运指标。    负责人说,并不是没有煤可装运,虽然他们承认,当时他们那个地区的煤矿生产也受到破坏。铁路上贪污的负责人有时把煤卸下来拿到黑市上出售。    负责人说,经过调查发现,在郑州铁路局有十六个基层党组织被非党员控制了。    去年,铁道兵改组了郑州铁路局,负责人说,现在火车由文职人员管理得井井有条。

3. 香港《新晚报》报道《磁力透视诊断机将面世》

【本刊讯】香港《新晚报》三月二日《科学新知》栏刊载一篇题为《磁力透视诊断机将面世》,全文如下:比X光更为安全    随着利用磁力线的新诊断工具的发展,X光在医学上担负透视人体内部病变组织情况的主要任务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经历重大的改变。新技术不会使接受诊断透视的人冒辐射的危险;它产生的资料不限于组织的病变,而且还可以使人们了解器官的机能。    英国一家企业目前已在积极制造第一部可以检查肿瘤的磁力线透视机;牛津大学的科学家们正在发展供检查心脏、肾脏和脑部机能的磁力线技术。    究竟磁力线是怎样工作的?原来这项技术是利用物理学家使用了许多年的研究溶液的化学结构的一项方法,只不过两年前才首次利用它来检查活组织。它的适当名称叫“核磁共振”,由于它利用强力磁场使原子核产生特殊频率谐振而得名。    强力磁场“调谐”(校正)了受检查物品的原子共振频率,象调校收音机选择收听不同电台那样,每一原子吸收了各不相同的频率,结果受检物品吸收大量不同波段的无线电波。供科学家分析它的结构。已用于动物检查    通常,“核磁共振”用来调查受检验物品的氢原子,人体组织的氢原子主要和氧原子结合形成水,绝大部分组织含水量超过七成以上,对它的氢原子分布状态进行分析,能够十分清楚显出器官的结构图像。英国诺定咸大学已利用这项方法去检验动物的组织,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项技术可以适用于人类。    牛津大学生物化学系一个小组在这方面的研究,最近已取得使人兴奋的发展,科学家们已检验出生物体内不同器官的磷原子吸收无线电波的频率,他们选择磷原子是因为这个元素在身体化学物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例如三磷酸腺甙,它是一个细胞活动的主要能源,磷又是肌酸磷的主要元素,它的功用是细胞能源的储藏库。    倘若器官机能正常的话,细胞内这两种化学物质的浓度是十分稳定的,但如果一旦发生病变的话,它的浓度便起变化。    牛津大学科研人员已运用这项技术检查心脏机能,特别是心脏在发生某种病变时的状况。现在研究的是动物心脏,但预料在发展一部足以观察人类心脏机能那么大的机器,相信不会遇到不能解决的难题。取出老鼠心脏做实验    在最近的实验中,科学家把老鼠的心脏移出体外,灌注适当的溶液使它保持跳动,然后摆放在强力磁场内,几分钟后可以获知它吸收无线电波的频率。    科学家们切断了灌注溶液供应,模拟了一次心脏病发作。经过一段规定时间后又恢复溶液灌注,使心脏复跳,然后拿获得的“核磁共振”频率分析,看看心脏是否已遭受永久的损伤。这项技术又可应用于观察某些药物是否能够使病人免除受严重心脏病的影响。    其他科学家虽然可以用直接的化学分析心脏组织办法检验它的机能,但“核磁共振”办法却能够持续不断提供活动着器官的机能状况,但又不含破坏性。如果使用化学分析的话,要经过四十项试验才能获得结果;牛津大学研究小组只需要一次便抵得上它。应用于移植肾脏    他们的“核磁共振”法也适用于检验其他器官,如脑部和肾脏;一切移植手术也用得上它,例如在进行移植的肾脏,机能是否正常,“核磁共振”法可能在数分钟之内便给你答案;提供把肾脏从捐赠者身上转移到接受者过程中的最有效保存方法;研究各种药物在脑部产生的反应和观察脑机能与药物作用之间的关系。    显然,“‘磁力线透视”(“核磁共振”)是检验器官机能的一项有效工具。过去两三年间的研究成果差不多可以肯定未来的十年,世界许多较大的医院将运用这项技术去揭开病人的器官机能失常和组织病变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