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11-29

第 1 版

1. 萨达特再谈开罗会议和日内瓦会议问题

【路透社华盛顿十一月二十七日电】埃及总统萨达特今天说,他打算通过谈判达成一项全面解决中东问题的和平协议,不管其他阿拉伯国家参加不参加。    萨达特在一项从埃及播出的电视谈话实况广播中说,如果他最终去参加日内瓦和会的时候,其他阿拉伯国家不一起去参加,那么,在日内瓦会议以后他将接着在开罗召集一次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    这位埃及领导人是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面向全国》的电视节目中接受三位美国记者的采访时说上述那番话的。    他说,在他建议进行的初步会谈举行过之后,“我将去日内瓦,即使是一个人我也去,我去日内瓦就是为了达成这样一项全面解决办法”。    他说,在日内瓦达成协议之后,“我将在这里召集一次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把我们已经商定的东西提交给他们讨论……那时必须要由他们自己去作出决定”。    但是,萨达特仍然排除埃及同以色列缔结双边协议的可能性。    关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参加日内瓦会议的问题,他否认曾同以色列达成了什么协议。但是,他没有直接回答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是否将与会这个问题,因为,尽管双方在迅速走向和解,以色列人大概仍会反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参加日内瓦会议。    【美联社开罗十一月二十七日电】埃及今天向有关国家发出了下周在开罗举行中东和会筹备会议的正式邀请,而在此同时叙利亚却想要破坏萨达特总统的这一倡议。    埃及总统说,关于召开这次开罗会议的事,他事先既没有通知美国,也没有通知各阿拉伯盟国。    萨达特说,筹备会议可能早在本星期六召开,但是官方人士说,会议可能推迟到下星期六举行。    【合众国际社开罗十一月二十七日电】埃及决心不顾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反对,推行它最新提出的和平倡议。它将于今天向有关各方发出为筹备重新召开阿拉伯一以色列问题的日内瓦会议而举行开罗会谈的正式邀请。    官员们说,代理外长加利预定于今晚迅速地相继向以色列、美国、苏联、叙利亚、约旦和黎巴嫩发出邀请。    他们说,已经向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发出了邀请。请柬发给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一个由三人组成的代表团。    官员们说,代理外长加利会晤了美国大使艾尔茨,然后又会晤了苏联大使波利亚科夫,向他们递交了邀请美国和俄国政府参加开罗会谈的请柬。

2. 叙利亚发表声明拒绝参加开罗会议

【合众国际社大马士革十一月二十七日电】叙利亚今天正式拒绝了埃及总统萨达特提出的要求,即在日内瓦和平会议召开之前,在开罗举行广泛的磋商,以作为走向同以色列达成一项“投降主义的”单独解决办法的一个步骤。    一位政府发言人说:“叙利亚宣布他断然拒绝萨达特的要求。它认为,这一要求是企图掩盖萨达特的以色列之行的彻底失败的,也是邀请以色列人访问开罗并同他们达成单方面的、投降主义的解决办法的一个借口。”    这番话是继昨天发表的一项类似的拒绝声明之后的一项正式声明。这一声明显然是在埃及正式发出请柬之后发表的。    官员们说,这项声明反映了叙利亚政府担心,萨达特的战略将把其他阿拉伯人,其中包括巴勒斯坦人撇在一边而单独媾和。    声明指出,叙利亚准备参加本周晚些时候由那些反对萨达特最近的和平行动的阿拉伯国家召开的会议。    【路透社大马士革十一月二十七日电】叙利亚政府今天正式拒绝了萨达特总统发出的关于参加开罗会谈的邀请。一项政府声明说:“叙利亚完全拒绝这一邀请。”这是叙利亚对萨达特提出的要求的第一个正式反应。    这里的消息十分灵通的人士说,叙利亚议会今晚举行了一次特别会议,以讨论最近中东局势的发展。    【美联社大马士革十一月二十七日电】消息灵通人士今天报道说,叙利亚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外交攻势,以便破坏埃及总统萨达特关于在开罗召开日内瓦会议前的准备会议的计划。    这些人士说,叙利亚已要求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约旦和黎巴嫩拒绝萨达特的邀请。

3. 贝京说以色列将参加开罗会议但不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打交道

【合众国际社特拉维夫十一月二十七日电】以色列总理贝京今天说,以色列将参加在开罗举行的会谈,但是决不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打交道,“甚至在月球上”也决不同它打交道。    他说:‘“在这方面,这个请柬不只是涉及到我本人。”    贝京是在议会预定于明天就埃及最近采取的主动行动进行辩论之后在耶路撒冷向记者发表谈话的。    他说,以色列代表团将象萨达特总统建议的那样去开罗同埃及官员会谈,即使其他国家不参加它也去。    他说:“但是,以色列代表团在任何地方都不会同所谓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谈判,不管是在日内瓦、开罗,甚至是在月球上。”

4. 布雷肯文章《为什么贫富不均的裂痕在消失》

他说世界本来是贫穷的,改变这种状况的进程已经开始,在今后的一百年或二百年里,所有国家几乎肯定会从贫穷走向富裕;说工业革命前,一些国家的财富是靠剥削得来的,而现代财富则是大约二百年前开始的具有创造性的辛勤劳动所创造的    【本刊讯】《亚洲华尔街日报》九月十九日刊登美国赫德森研究所研究分析员保罗·布雷肯的文章,题为《为什么贫富不均的裂痕在逐渐消失》,摘要如下:    近来人们对需要进行“南北对话”来商讨世界经济秩序的问题议论纷纷。这种议论通常是由于国家之间经济发展趋势明显不平衡所引起的。十分明显,资本和财富在世界范围内分配得太不匀称了,以至许多评论员要求对世界经济进行根本改革。据说文明的目的应该是保证公平地分配财富,而不是保持那种把世界分为穷国和富国的局面。穷国有人挨饿并且感染上了本来可以预防的疾病,与此同时,富国却有人由于吃得过多反而造成了医疗方面的问题。有人争辩说,发达世界在某种程度上要对这种状况负责,发达国家在道义上有责任把贫困完全从地球上一扫而光。为了支持这一看法,有人常常引用下列论点:    ——第三世界的贫困是由于对殖民地进行了掠夺。殖民主义结束了,但是西方并没有停止这种掠夺,只是稍微改变了一下方式。不公平的贸易条件,制成品的定价以及跨国公司的活动,都起到了在不同于十九世纪殖民主义掩饰下维持殖民主义做法的作用。    ——地球是一艘宇宙飞船,我们都是其中的乘客。由于资源、资本和财富都有限,唯一显而易见的政策是更好地和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同乘一艘船的旅伴。应由谁负责这种情况提出了两类问题。第一类问题是“谁做了错事?”第二类问题是“贫困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怎样对付它?”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使人们集中注意第二类问题,因为当前的许多辩论往往只集中注意第一类问题。    为什么世界上有贫困?很简单,因为世界本来就是贫穷的。改变这种状况的进程已经开始,但是还没有完结。按照今天的标准来看,所有国家在上个世纪以前都是贫穷的。大约在两百年以前,西方发现了致富的门径。在这之前,所有的国家都是工业化以前的社会,拿当时百分之十最富的人同当时百分之十最穷的人相比,收入之比几乎是五比一。按照一九七五年的美元价值来计算,两百年前的世界总产值大约是一千五百亿美元,人口是七亿五千万,每人平均收入是两百美元。    但是在十八世纪最后二十五年中,首先在英国,随后在欧洲的西北部、日本和北美开始了持续不断的工业化时期。    到十九世纪的最后二十五年,真正大量消费的社会已在欧洲、日本和美洲形成。这些地区的人口增长率开始迅速上升,远远超过了世界其他地区的增长率。例如,英国在一八○○年到一九○○年之间,人口从九百万增长到三千二百万。但是十分引人注目的是,平均每个英国人的财富——是持续不断地累积起来——的增长率甚至超过了人口的增长率,这就好象是蔑视马尔萨斯似的。穷国与富国之间收入的差距也上升为二十比一,这是因为出现了工业化国家,把其它处于工业化之前的国家抛到了后面。    世界范围的工业化是在二十世纪,这时,经济差距完全体现出来了。要赶上那些在这条道路上已走了近二百年的国家,仅仅靠几年的现代化发展是不够的。到一九七五年,世界总产值已增长到六万亿美元,或平均每人一千五百美元。同时,收入的差距也上升到了大概一百比一的巨大悬殊。今天人们可以看到那些可以称为“中等收入”的国家发展了。现在大约有十八亿人的每人平均收入在三百五十美元到一千三百五十美元之间。(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    照历史标准来看,这些国家搞得很不错。而且,它们已经达到了现有发达国家取得目前水平的那种持续稳定的增长率。诚然,人口的急剧增加有点减缓了这方面增长的速度——但是,就象在英国那样,经济发展的力量也势将超过人口发展的力量。由于不同原因,一些国家不如其他国家那样快地富起来。但是,实际上所有的国家在今后的一百年或者二百年里几乎肯定会从贫穷走向富裕。    如果没有创造出现代财富的话,西方至今仍然还会是贫穷的。人的寿命也只会在三十岁左右。偶然发生的事件,如恶劣的气候,瘟疫和洪水,将会直接影响所有的人,而不是象今天这样它们对人的影响已经相对减少。工业化国家,除了战争时期,从未有饥饿的现象。现代财富的基础是技术和人与人之间组织的新形式,前者使人生产越来越多的东西而花的力气越来越小,后者使人能利用技术而不是靠人剥削人。    在上面的最后一句话里隐藏着多少艰难困苦和伤心事。由穷变富所引起的变化和要求,使社会结构同文化脱离了。那些也想变富的国家也将必须经历同样的过程。看来这个过程好象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固有的阶段。剥削的神话对现代财富,有两种错误的看法是很普遍的。第一种看法认为,这些财富必定是通过剥削获得的。在工业革命之前,一般来说这是正确的;富国是靠掠夺穷国变富的。现代财富则完全不同。它的获得通常不是靠夺取,而是靠更多地生产。美国在过去的五十年里,生活水平平均每年提高百分之二点四,而这种提高几乎全部是由于生产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增长的结果。工业生产方法和研究机构的进步,促进了生产率的增长。事实上,在现代经济中,剥削不仅得不到好处,而且还阻碍生产。    对现代财富的第二种普遍的错误看法是,它通常靠拥有资源——靠拥有金矿、肥沃的土地或磷矿等。但是,这在今天不是大家致富的共同道路。只有象拥有鸟粪的瑙鲁岛和拥有石油的沙特阿拉伯这样的小国,才能靠自然资源富裕起来。即使这样,也要依赖于买得起这些资源的富国。没有市场,这些“资源”分文不值。    大部分现代财富不是靠发现了什么东西,而是靠发现市场,靠发现更有效的方法来获得的。    今天富裕的国家并不是因为剥削了比它们穷的国家才富裕的,尽管在过去有大量的这类剥削,当然,今天也有一些。然而,可能除了英国以外,其他的富国不是得益于拥有殖民地。事实上,富国中最富的国家从来没有拥有过殖民地。例如,美国、瑞士和瑞典就是如此。殖民地的经历一个国家沦为殖民地并不一定就使它成为穷国。今天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最大成功的国家中,有一些就是前殖民地,如新加坡、韩国、阿尔及利亚和巴西,而从未当过殖民地但属于欠发达国家之列的泰国、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却搞得很不好。这一事实当然不是证明殖民主义不坏,殖民主义显然是违反道德准则的,可以肯定殖民主义对那些被殖民化的人来说也是全然不愉快的,但是经济的实际情况是,对许多殖民地来说,殖民地的经历给它们带来了明显的好处。    是不是由于富国用完了世界的资源,因此阻碍了较穷国家的发展呢?不是。资源象体力一样,锻炼可以大大增强体力;运动消耗不完体力,相反它能增强体力。同样,资源的开发也能增强世人在将来更有效地开发更多的资源的能力。资源越来越多某些资源,如便宜的石油,必定会被发现并且被用尽。但是资源越来越成为技术和资本的成果。联合国新近成立的一个研究小组用了三年时间调查这个问题,发现世界有足够的自然资源来供养越来越多的人口和提高生活水平。它还发现许多较穷的国家最需要的是以更好的技术、情报和组织,具体地说就是改进灌溉系统、开垦荒地、改善贷款政策和投资政策。    尽管有这许多因素,世界上比较穷的国家还是有艰巨的工作要做。从贫穷到富裕的巨大转变对富国来说曾是痛苦的。要获得新方法已是够难的了;而要获得别国的方法就更难了。    说来不幸,没有什么学者愿意帮助世人理解现代财富产生的基础。世界的财富是大约二百年前开始的具有创造性的辛勤劳动所创造的。它不是通过剥削取得的。    赫尔曼·卡恩在他最近的著作中提出了富国同穷国之间的差距能成为一个发动机,推动发展中世界前进的二十五个原因。他指出,富国为使用低级技术或者使用大量劳动力的产品提供了市场。例如,发展中国家卖给富国的工业产品,从一九六三年的五千万美元增加到一九七五年的二十五亿美元。卡恩尤其指出,由于长期来经济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世界总产值的不断增长,造成了积累资本的极大可能。改善交通运输能力、出现兴旺的旅游业、形成对自然资源的要求,在复杂而有弹性的世界经济中,需要进行经营管理的更内行的机构在这个复杂而变化多端的世界经济中活动。此外,在农业年景不好的时候,一些富国还是全世界粮食供应的后盾。国与国之间的差距将推动世界其他地方从贫穷的过去走向富裕的未来。随着这种情况在下个世纪里出现,穷国同富国在经济上的差距将逐渐消失。富国的责任这并不是说富国没有责任改善世界现状。但是它所承担的是财富和力量方面的责任,而不是胡作非为的责任。发达国家必须帮助不发达国家是因为它们富裕而别国贫穷,不是因为它们引起了贫穷。也许任何人都不应当期望不发达国家会公开接受这一观点。说到底,发达国家由于各种各样国内政治上的原因,在有些问题上也是支持自己许多成问题的观点的。    但是较富国可以感到自豪,因为它在使世界从普遍贫穷变为普遍富裕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应该改善这方面的工作——例如,增加援助、尽快停止剥削和过分自私的做法。

第 2 版

1. 美《洛杉矶时报》报道:疯狂地寻找,石油热:它遍及全球而且越来越热

【本刊讯】美国《洛杉矶时报》十一月十日刊登该报记者斯托尔的报道,题为《疯狂地寻找,石油热:它遍及全球而且越来越热》,摘要如下:    从西伯利亚的亚马尔半岛到西班牙海岸,一些盲目开掘油井的人正在地球上的偏僻的,几乎不可能找到石油的角落里进行勘探,疯狂地寻找世界上还没有开采的那些石油。    勘探石油的新的疆域从加拿大最北部靠近北极的地区到从表面看来不大可能有石油的象意大利波河流域和孟加拉湾这样的地方。    在加拿大南面的美国四十八个州里,没有哪个地方比世界上这个石油开采活动最繁忙的地区更紧张地忙碌了。一位工业方面的官员上星期预言,今年一共将要打四万四千六百口油井,在一九七八年估计要打四万七千口油井。要打的数字本来可能还会更高一些,但是没有足够的钻机来满足需要。石油工业的全球性质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明显。    一位在怀俄明或阿拉斯加寻找新油田的埃克森公司地质学家也许会发现,他的最有力的竞争者是一个加拿大、英国或法国的石油公司。日本已经和俄国人联合起来开发鄂霍次克海的萨哈林岛的沿海一带,并打算花费十亿美元开发这个新油田。    加利福尼亚美孚石油公司正在西班牙的水域中钻井;罗马尼亚国营石油公司则在希腊寻找石油;而大陆石油公司在中国的南海寻找。    英国石油公司在伊朗发现中东第一个大油田只是七十年前的事。在摩萨台首相大声疾呼反对英国开采石油,在一九五一年将石油工业收归国有和建立伊朗国家石油公司以前,伊朗蕴藏量丰富的油田一直是英国石油公司独占的殖民地。    现在伊朗和英国石油公司,合伙在北海和格陵兰近海进行勘探(参加格陵兰近海勘探的还有加利福尼亚美孚石油公司和挪威的一家公司)。这样,老的卡特尔和财团散伙了,新的卡特尔和财团出现了。在过去十年中,石油使世界的政治和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投下的赌注更大了,风险更大了,竞争也更激烈了。发现真正的大油田的前景却没有那么好。但是至少到目前为止,从加油站可以看出,一个依赖石油的社会是愿意为这场赌博下本钱的。    正如一位石油商所讲的:‘‘如果代价合适的话,是值得这样干的。”代价看来是够大的了——美国的打井费用是二十年来最高的。    仍然有大量的石油要找。没有人知道到底有多少。但是专家们普遍认为,整个蕴藏量接近二万亿桶。    美国地质调查局局长麦凯尔维最近在一次讲话中说:“如果这些估计将来证明象目前那样符合实际情况的话,那就意味着,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目前可以找到的原油蕴藏量大约有一半已经发现,其中有六分之一已经消耗掉了,将来可以供应的全部石油大约为一万七千亿桶。”    麦凯尔维说,但是,供应量会很快减少,即使每年以百分之三这样不大的增长率增长的话,使用石油的时代在二十一世纪初就会结束。发现和生产更多的石油的成本有很大关系。新的石油来自比较小的油田和敌对的环境,在那里,发现石油是困难的,生产和输入市场更加困难。    目前世界的产油量,除去共产党国家,每天稍高于五千万桶,并且还在增加。据英国石油公司的专家说,预计到一九九○年日产量可达到大约七千万桶的最高峰,然后开始下降。

2. 北约权威人士说:苏航空母舰基辅号服役一年就出问题

【路透社布鲁塞尔十一月二十四日电】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权威人士今天说,苏联海军唯一的一艘航空母舰基辅号在服役仅仅一年之后出了问题。    这些人士说,西方情报机构报告,这艘五万四千吨的巡洋舰兼航空母舰出了严重问题,虽然他们不知道原因何在。    他们说,基辅号建成后于去年七月从黑海驶入地中海,自今秋以来,它在海上游弋的时间不到两个星期。    自从这艘航空母舰离开黑海不久之后,到达北部港口摩尔曼斯克以来,只在公海航行了两次——一次四天,另一次十一天。    基辅号经常停泊在摩尔曼斯克附近海面上,偶尔也在那里的海面上游弋一下。    这些人士说,基辅号上的雅克36式(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称之为“锻工式”)垂直起降战斗机已撤离该舰,现在是从摩尔曼斯克附近的一个空军基地起飞进行飞行。    该舰上的卡25式(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称之为“竖琴式”)反潜直升飞机也已撤离该舰。    这些人士说该舰的发动机可能有毛病。    但更大的可能性是,已发现这些雅克式喷气战斗机在垂直起飞时烧坏了飞行甲板。    这些人士说,这种雅克式飞机可以按通常的方式作短距离起飞,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从未发现它们在基辅号上作过这样的短距离起飞。    这些人士说,这种雅克式飞机在转入前进飞行之前,在甲板上方逗留的时间太长了,以至喷出的气浪几乎会烧熔甲板。    他们猜测,俄国人可能计划安装耐热的陶瓷材料,或者采用弹射器把飞机弹离甲板,就象一般航空母舰的做法那样。

第 3 版

1. 美报专稿《几内亚停止苏联飞机飞行,使美国在援助问题上左右为难》

【本刊讯】美国《纽约时报》十一月九日刊登一篇专稿,标题是《几内亚停止苏联飞机飞行,使美国在援助问题上左右为难》,摘要如下:    几内亚已悄悄地禁止苏联飞机从其领土上起飞进行侦察飞行,从而使卡特政府在是否向那里实行高压政策的马克思主义政府提供适当数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这个问题上左右为难。    连续几任美国大使都努力做工作,促使杜尔总统相信:允许苏联飞机从科纳克里起飞到南大西洋进行侦察飞行,就使他所说的几内亚在莫斯科同西方的斗争中保持不结盟的话成为笑柄。    在杜尔最后决定不让苏联飞机使用几内亚机场进行侦察飞行后,他马上派遣一个高级代表团到华盛顿来探索改善并扩大同美国的关系的前景。    美国政府官员们说,由贝阿沃吉总理率领的代表团在华盛顿会谈期间并没有提出任何正式要求,不过提到过几内亚希望得到一些运输机,还希望得到一些用来警戒其渔业区的巡逻艇。    华盛顿是否应该表示愿意提供适当数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以期说服杜尔进一步疏远他同苏联的关系,并放松一下他的独裁统治呢?    贝阿沃吉率领的代表团是六月份访问华盛顿的。    政府中有一批人曾经极力主张在一九七八财政年度为几内亚提出一项七百二十万美元的粮食计划,但是,副国务卿克里斯托弗最近批准了一项五百五十万美元的计划,同美国多年来对几内亚保持的平均数差不多。    国务院和国防部的一些思想较为因循守旧的人士提出,如果美国断然拒绝杜尔的提议,那只能引起更大的镇压和使几内亚更加依赖苏联。他们说,不管发生哪种情况,都不符合美国在非洲或其它地区的利益。    一位官员说:“我们过去对几内亚存在着主观的想法,但是,这种新的事态发展至少是值得试探的。他们现在可能稍微愿意接受意见了,即使在人权方面也是这样。他们似乎正在努力稍许放宽一些。”    这位官员说,杜尔对八月份发生的一次少有的反对他的政权的公开示威所作出的反应比以前温和得多,这使得他印象很深。    他说:“捉了一些人,但是,没有绞死的,没有处死刑的。”这位官员说,杜尔之所以采取比较温和的态度,至少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希望同美国改善关系。

2. 法新社报道:索马寻找新的石油与武器的供应者

【法新社摩加迪沙十一月二十二日电】在苏联最后一名顾问根据摩加迪沙下的驱逐令而离境两天以后,这里的人们日益猜测,迄今完全依赖莫斯科提供石油和武器的索马里是否能够找到新的供应来源。这里的外交人士说,阿拉伯国家,特别是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和伊朗现在正在对索马里提供它所需要的全部石油。他们说,摩加迪沙几个月前就开始从这些国家购买石油。    关于武器问题,观察家们指出,自从莫斯科今年夏季正式宣布停止向索马里运送武器以来,摩加迪沙一直在别处购买武器。    这里的外交人士说,在过去几个月,索马里从伊拉克、伊朗和叙利亚得到了轻武器,并从埃及得到了几批零件。他们说,摩加迪沙用沙特阿拉伯的资金从瑞士和西班牙购买了一些轻武器,从意大利购买了反坦克炮和高射炮。    但是,所有这些购买不足以满足索马里日益增长的防务需要,特别是由于得到苏联补给的埃塞俄比亚军队威胁要发动入侵。埃塞俄比亚军队正在埃塞俄比亚的欧加登省同得到摩加迪沙支持的索马里分离分子作战。    观察家们说,为了在同莫斯科关系破裂后保持强大的防务能力,摩加迪沙需要从主要的西方国家得到武器补给。他们指出,美国、英国和法国今年七月曾原则上同意向索马里提供“防御性”武器,但是后来它们又改口了。他们强调,华盛顿于十一月十四日曾重申它决心继续对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实行武器禁运。    然而,观察家们还指出,在摩加迪沙宣布同莫斯科关系破裂四天以后,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的一个代表团访问了索马里首都,特别讨论了提供美国武器的问题。他们还注意到美国驻摩加迪沙大使在回国三周以后已经返任。他曾应召回国述职。    他们还强调,索马里驻法国大使萨曼塔尔最近会见了法国总统德斯坦,同时预料法国驻这里的大使不久将结束在法国的休假返任。    【法新社科威特十一月二十四日电】科威特《新闻报》报道,沙特阿拉伯已同意接替苏联而成为索马里的经济援助和武器的主要供应者。

3. 新加坡外长谈苏联海军的扩张

【路透社新加坡十一月十九日电】新加坡外交部长拉贾拉南在此间提出警告,东南亚正出现一场新的冷战,苏联海军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昨晚,他在此间一个晚宴上说,俄国人已突破了西方海军二百年来的牵制。他说:“她已伸展入半个欧洲、地中海,并已进入太平洋。她并不缺乏与美国有效地竞争,在印度洋夺得一个位置的能力。”拉贾拉南说,是东非在印度洋边缘的地位,使印度洋成为“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竞争的主要地区”。    他预测,东非和中东将处于僵持状况,而大国将争夺印度洋。(转载香港《文汇报》)

4. 苏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到约旦活动

【德新社安曼十一月十九日电】据约旦通讯社报道,由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索科洛夫将军率领的苏联军事代表团结束对约旦四天的访问今天离开这里。在访问时期,这个代表团会见了侯赛因国王、约旦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沙克尔、巴德兰首相和其他约旦官员。代表团还访问了几个军事中心和部队。    【法新社拉各斯十一月十八日电】这里获悉,苏联将不附带条件地援助尼日利亚发展国防部队。据消息说,苏联的国防部副部长帕夫洛夫斯基在十三日到达这里进行六天的正式访问时提出这一保证。帕夫洛夫斯基说,今年将有一批数目不详的尼日利亚军人在苏联受训。他是应尼日利亚陆军参谋长丹朱马的邀请到达这里的。丹朱马去年曾访问了莫斯科。    帕夫洛夫斯基也是苏联陆军总司令。他说,他将研究尼日利亚部队的战斗训练问题,以最后确定苏联技术援助的方面和规模。

5. 香港《大公报》文章《亚洲旅游蓬勃发展》

【本刊讯】香港《大公报》十一月二十四日刊登一篇题为《通货膨胀等背景影响下亚洲旅游蓬勃发展》的文章,摘要如下:    亚洲每一大城市酒店,现在都面对一两个难题,不是酒店房间太多,就是太少。假如你明天飞往东京、新德里、香港或者新加坡,而没有预订酒店,那你就很难找到一间房间了。眼下正是旅游旺季,很多酒店客满,被迫把一些客人拒诸门外。    另一方面,如果你飞往雅加达、吉隆坡或者马尼拉,那里的酒店,将会互相竞争,投你所好。上述三个城市的酒店房间,出现供过于求现象。    巨大的差异,看来是由于各地投资商在七十年代初期和中期,就亚洲旅游业未来的发展,而作出的不同决定所引起的。马来西亚和菲律宾预料旅游业会出现兴盛局面,所以建了不少大型的、美仑美奂的酒店,但是迄今旅游业的繁荣还未到来,致使两地很多酒店陷于严重的财政困境。    新德里在另一方面,新德里的豪华酒店,生意兴隆,所有房间均告客满,预订到明年三月。    现下时节,游客突然蜂拥而至,使得新德里酒店房间出现意料之外的短缺。虽然官方统计新德里酒店有二千五百间房间,但是,估计要有五千间房间,才敷应用。东京东京的情况差不多同样严重。那里的旅行社告诉游客,今年旅游业确实兴旺,倘若要在东京四十间高级酒店中的一间居留,必须两、三个月前预订房间。东京一百二十九间酒店共有房间二万四千六百间。这些房间,差不多九成全年客满,紧张的程度难见稍有松弛。    香港香港亦有困难:游客太多,而没有足够的高级酒店房间供应一名香港旅游协会发言人解释说,“十月和十一月,是旅游业的旺季。今年比去年游客增加了百分之十四,但是没有新的酒店建成。”    目前,香港有二万五千个房间为游客服务,这对于蒸蒸日上的旅游业来说,还是僧多粥少。去年香港吸引了一百六十万名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新加坡新加坡酒店业现正加速发展,估计到一九八○年,每年将有游客两百万名。现在的工作,就是在八○年前,增建二千二百九十间房间,以填补目前一万间的不足。现时,新加坡高级酒店已宣告客满。马尼拉马尼拉酒店房间的空置,在亚洲高踞首位。很多酒店现正削价,以广招徕。    在政府贷款协助下,乌尼拉去年约建了十四间酒店。兴建的原因,一是国际货币基金—世界银行去年在这里举行会议;一是应付预期到来的旅游业发展。    但是,这些已成梦想。国际货币基金一世界银行会议对额外增多的房间,并不是全都需要;旅游业发展的速度没有期望那么快。吉隆坡过去六年,吉隆坡建有五千间酒店房间,其中半数具有国际标准。但是,酒店业人士认为,直至现在,这个马来西亚首都仍然不是旅游的目的地。雅加达雅加达,也是一样糟,酒店业的发展超过了需求。除非有大型会议在这里召开,否则酒店房间至少有百分之二十五成为名副其实的“空中楼阁”。曼谷曼谷的旅游业现正慢慢复苏。政局的变幻莫测,泰国去年的旅游业曾一度停滞下来。    据旅游业人士说:世界旅游业近年呈现蓬勃发展,有两个背景:一是普遍性的通货膨胀,造成人们不愿储钱,有钱便花,用完再说。二是人们心理变化,以一睹外国为荣。    【本刊讯】香港《明报》十一月二十三日刊登一篇发自孟买的通讯,题为《印度旅游事业》,转摘如下:    印度是属于亚洲次大陆国家,土地广袤,人烟稠密,而且立国历史久远,境内古迹文物,遗存甚多,已成为考古学家所最感兴趣的胜迹。    印度是佛教诞生地,亦是佛祖得道与涅槃之场所,因此佛教徒对印度境内有关佛教遗迹,更为重视,每年有甚多佛教徒,不辞长途跋涉,前往印度境内圣地崇拜凭吊。    印度这个国家,因为人口密度高,环境复杂,多数城市,交通工具缺乏,城市建设亦不怎样进步,使有心前往旅行者,多告犹豫不决。    近年来,印度政府对于发展国内观光事业,相当重视,除积极兴建大规模酒店,整顿国内机场以供巨型航机降落之外,并制订一连串的开发地方旅游事业的长远计划,这几年来,确是做到有声有色,吸引了不少西方国家游客前往观光。

第 4 版

1. 香港《明报》刊登吴章全的文章《广州读〈明报〉月刊文章》

【本刊讯】香港《明报》十一月二十六日刊登吴章全的文章,题为《广州读〈明报〉月刊文章》,转载如下:    笔者日前到广州,在饭馆内吃饭,许久都未有饭菜端来。同桌的人正在议论纷纷不满之时,座上有人正在读着《参考消息》,大声说:“怪不得人家批评啦,服务态度这样坏!”我便问他要过来看看,赫然发现原来是转载自香港《明报》月刊的文章。    《参考消息》注明转载自香港《明报》月刊,而这篇文章是批评大陆的旅游服务不好的。我昨日回港,马上在街上买来一看。确是有这篇文章,而内容与《参考消息》所载者出入不大。《参考消息》摘其重点,略有删节,但并无歪曲。我觉得大陆这种态度很好。    《参考消息》常常转载外面文章,但批评大陆的则很少刊载。这次连批评的也刊载,可见现在的政策,确是比较开放得多了。    这一期《明报》月刊上这篇文章的作者去过大陆,他连真姓名地址都写在文章之末,可见是负责任的。美国华人的文章,在香港刊出,而又在《参考消息》上转载,你想想,多么有意思。    《参考消息》的销量很大,估计读者有一千万人吧。海内外的人,意见因此可以交流。只要是善意的批评,大陆是接受的,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多多发言。    好象这位在美华人薛光翔先生,为文的态度是善意的。    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发展旅游事业的办法,并指出目前的不足和缺点。    总之,国内现在态度是开放得多了。

2. 法新社评邓颖超副委员长访问伊朗

【法新社北京十一月二十六日电】新华社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邓颖超应伊朗王国政府的邀请今天离开北京前往德黑兰进行“友好访问”。    观察家们认为,邓颖超访问伊朗的目的之一可能是为伊朗国王正式访问北京打下基础,早在阿什拉芙·巴列维公主访问北京时,人们就提出了伊朗国王访问北京的可能性。    自从去年十月“四人帮”倒台以来,邓颖超已经起了中国政府的巡回大使的作用,今年二月访问了缅甸,四月访问了斯里兰卡。

3. 日报评今年女排世界杯赛文章《光靠力量或光靠技术已行不通》

【本刊讯】日本《朝日新闻》十一月十七日就今年女排世界杯赛发表评论,题为《光靠力量或光靠技术已行不通;中国队协调》,全文如下:    世界杯女子排球比赛,由于古巴队和中国队的迅速成长,加上韩国队的奋战,使决赛成为饶有兴味的对战。在这一过程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女排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世界女排,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持续了苏联的力量和日本的技术对立的时代。但是,从现状来看,光靠力量或光靠技术已经不能再进行对抗了。日本之所以能取得冠军,如果从进攻的方面来看,是由于前田(扣球成功率为百分之四十七点一四,第五位)和白井(扣球成功率为百分之四十三点六二,第九位)这两位优秀运动员拥有稳定的力量,另外,还有松田以及矢野、吉田、江上等动作灵活、多变的运动员。打排球时,转瞬间,从守到攻,从攻到守,不断地变化。无论守或攻,每打一个球都成为下一次动作的伏笔。在这一点上,日本守卫坚固,每个运动员的判断也准确。她们由守转攻时,充分地发挥了特别经过精益求精训练出来的技术水平。    古巴队负于中国队,中国队负于韩国队,韩国队负于古巴队。这种情况,使人清楚地看出上述“力量与技术”的关系。古巴队在本届比赛中拥有在扣球成功率方面占据第一、二位的进攻能力,如波玛列斯(扣球成功率为百分之五十五点六,居第一位)、巴尔涅特(扣球成功率为百分之五十二点六,居第二位),但是在技术方面却是落后的。在力量方面如果能打乱对方的阵脚,就会象古巴对韩国那场比赛那样取得压倒的优势,但是,如果对方用技术来反击,就会象古巴对中国那场比赛那样,很脆弱。中国队在同韩国队比赛时,由于韩国队采取快攻,使中国队直至最后也未能发挥出力量和技术。然而,中国队在同古巴队比赛时,把对方诱进一场技术的争斗中来,封住了对方的力量。韩国队同中国队比赛时,她们的技术发挥了作用,但是,在同古巴队比赛时,被古巴队的力量所压倒。韩国队在技术方面可与日本队媲美,但优秀运动员曹惠贞的扣球成功率却只有百分之四十点零九(第十三位),看出了力量的衰落,这也是她未能争得前几名的原因。    比赛的结果,上述三国的次序虽然排列为古巴、韩国、中国,但是很多人评价说,按实力讲“中国是第二位”。今后,古巴队将提高技术,韩国队将增加力量,但在“力量和技术上”的协调这一点上,看来中国队是在最近的距离上。

4. 就今年女子排球世界杯赛:日本排球界人士冈田发表评论

【本刊讯】东京十一月十八日消息:日本排球界知名人士冈田英雄最近就今年女子排球世界杯赛发表谈话,他说:    当前世界女子排球的形势,欧洲除苏联外,没有世界高水平的排球队。亚洲有日本、中国和南朝鲜。拉美有古巴。女子排球进入了“五强”的时代。    从这次女子世界杯排球赛来看,中国队中有这么多十八、九岁至二十三岁的优秀运动员来自中国全国各地,这是日本非常羡慕的。更可喜的是,中国女队队员技术较全面,能攻能守,加上中国正在认真研究排球技术,对外国强队的战法虚心学习,掌握得快。如现在的快速多变战术,一人和二人的配合进攻都打得很不错。中国女排将会更强起来,特别是在封网、发球和二传方面会有更大的进步。    中国队员接球时身体姿势太高(即蹲不下之意),双脚移动较慢,进攻和防守时快速跑动不够。在这一点上,南朝鲜女队最好,比日本队还强。这一点很重要,一定要注意改进。另外我感到,中国女队训练时,练习接发球的时间太少,一定要练出接发球的硬功夫。接发球好,才能组织强有力的反攻。这同快速进攻是紧密相关的。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接发球一传到位,至少要达到百分之八十。在双方攻防争夺激烈时要有顽强的进攻到底的劲头,不能手软。现在中国队的十二名队员技术比较全面,但是我认为中国队还缺少攻击凶猛的人材,缺乏象日本的前田、白井,古巴的波玛列斯、巴尔涅特那样的“炮手”。看看奥运会和世界杯赛,就会知道在世界的强队中,必须有两三名这样的世界一流的队员。    现在排球的规则有所改变,网距缩短,攻击范围小了,而且拦网后仍可有三次击球的机会。我认为应当针对这一新规则研究新的战术。我感到应当研究下面三个课题:(1)二次攻击战术,即一传后立即加以攻击。如时机不利,还存在一次转移攻击的机会。(2)扣杀时,有意识地造成对手触手出界的战术。(3)在对方跳起拦网时,有意识地把球击在对方拦网者手上弹回,然后立刻托起,快速转移位置进攻。    这几种战术都有一定的难度,但中国队员身体素质好,有条件练好这种技术。我对中国队的希望是,今后要尽可能多地参加国际比赛。中国在这次世界杯排球赛的预赛中同美国女队比赛时显得紧张。有了国际比赛的经验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因为紧张,自己的特长就不会很好地发挥。

5. 港报译载日报驻北京记者中野文章《中国渔民娘子军》

【本刊讯】香港《文汇报》十一月二十四日译载日本《每日新闻》驻北京记者中野的一篇访问记,题为《中国渔民娘子军》,摘要如下:    在新中国常常听到的一句话是“妇女能顶半边天”,这不独意味着男女平等,而且还有着如毛主席所说的时代不同了,男同志能做到的事,女同志也能做到的意义。笔者最近前往山东半岛,作了为时十天左右的旅行,途中耳间目睹,看到了新中国妇女们在生产战线上的活跃情景;她们不仅参加了一般的工作,甚至连一向被“认为”是男性专有的工作,如远洋渔业的船员和大油田的钻井队员等,皆有参加,并且发挥了女性的潜力,获得了良好的成绩。由于山东是主张“男尊女卑”和“三从四德”的孔子之故乡,其流毒在旧社会中是根深蒂固的;然而,她们依然能如此活跃,这的确令我留下颇为深刻的印象!    笔者前往山东半岛东南端的石岛访问之时,适值渔船“鲁荣渔二九九号”停泊在码头,船员们正忙于卸货,以绰号“大力士”的符士丽船长(二十四岁)为首,在船仓把鱼装筐者、驾驶吊台者、搬运渔获者,全部都是穿着工作服的年轻女船员。她们忙得应接不暇,连垂下来覆盖着额头的头发也无暇拨起,工作态度可真认真。转瞬间,码头便被一排排的渔筐挤得水泄不通。    一九七○年八月,石岛渔村的大鱼岛大队,首次出现了女船员。    那时候乡间还存有封建思想,只要是给女性跨过的渔网也被说成会捕不到鱼的,更谈不上妇女出海捕鱼了。当时还是红卫兵的宋立芬(二十岁)等四人毅然向这种迷信观念与旧风俗挑战,排除万难,报名参加了远洋渔业。    她们被录取后,便接受各种训练。经过二年的时间,有十九名女青年完成了训练,大家一起乘了一艘四十马力的渔船操作,并将该船命名为“三八妇女船”。    最初船长一职还是依靠一名叫做王长增的中年男子来担当。据说这位姓王的当初获悉被委任为“三八妇女船”船长时,颇为不快,勉为其难地答应了。岂料与她们一块儿工作起来之后,给她们的干劲所打动,终于由敷衍变为积极地教导她们工作。    一九七四年八月,女性渔船由一艘增加为一百三十马力的两艘,又由今年三月开始更升级成二百马力的“鲁荣渔二九九号”和“三○一号”;而在七四年七月开始至七六年,宋立芬成为第一位女船长,去年开始符士丽与韩水荣分别成为第二任的女船长,船员之年龄由十七    ——二十四岁,共有船员三十四名。而由朝鲜半岛直至上海附近的舟山群岛之一带辽阔的水域,便是她们干活和活跃的场所。至于渔获量方面,两艘船的渔获量是同级数的渔船中较多的。    她们就算结了婚,也在渔具工场、造船工场中工作,或从事养殖海带和饲养水貂等。她们为了参加生产,把幼儿送到托儿所去,小孩子则送到学校去,故此白天大部分的住宅都是空荡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