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10-31
第 1 版
1. 英刊文章《谁来填补印度洋的力量真空》
【本刊讯】英国《外交研究会》杂志一九七七年第二十一期刊登伊恩·艾迪教授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西方在南亚的利益受到侵害,谁来填补印度洋的力量真空?》,摘要如下: 目前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之间的全面战争,是法国退出非洲最后一块老式外国殖民地吉布提之后的必然结果。这也是对非洲的新式争夺的一部分。但是,这种争夺不象当初十九世纪的争夺那样,仅仅牵涉到欧洲一些要夺取领土的国家,而是超级大国的争衡、日本的日元力量、中国的语言力量、想在本地称霸的国家的野心以及种种非国家的力量——从狂热组织、犯罪组织和革命组织到商业组织、金融组织直到非洲统一组织和联合国组织这样的政府间组织应有尽有——全部交织在一起的一场混战。对非洲的这场新争夺,是以印度洋地区为中心而进行的,是总的地缘政治的斗争中目前比较明显的一部分。这场争夺全球势力范围的斗争一天比一天激烈。但是,绝大部分争夺者并不能从他们直接参与的零星战斗中看出他们是在打一场大战。似乎只有苏联和中国看到了这盘棋的全局。俄国全面推进,中国大声疾呼,但是其余的国家却不愿意正视正在发生的事情。 就印度洋而言,最近出版的书表现出一种值得欢迎的现实态度,并且指出了真正的问题所在。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政治学教授费伦茨·瓦利发表了一本从美国的观点出发但是却有广泛接触和实地考察为根据的提纲挈领的书。 瓦利教授的研究报告指出,常常有人解释说,苏联海军进入印度洋主要是对付据说在印度洋西北角活动的导弹核潜艇——这是美国威慑力量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成分——的防御性部署;但是他说,华盛顿和莫斯科都没有那样说,这一行动的目的显然是多重性的。苏联需要保护它东西两端领土的海上交通畅通,需要保护它日益发展的商船队和渔船队。苏联要拦截运往欧洲、日本或美国的石油;苏联海军所以采取这一行动更可能是为了“支援‘民族解放运动’或者某个友好的沿岸国家”。莫斯科还想通过军舰的友好访问和事务性往来来显示它的全球力量,并且支持当地各派力量中的某一派。还有一个似乎说得通的解释是苏联想要遏制(或者毋宁说是侧翼包围)中国,但是,“莫斯科的决策人看来心里并不想”取代英国而成为一个主宰印度洋的外来力量,因为如果要这样做的话,它就得有陆地上的领土主权。话虽这么说,难道真的非有陆地上的领土不可吗?瓦利先生接着说:“除了上面说到的这些军事和政治原因而外”,主要的决定因素是更大的地缘政治动机。这种动机“支配着苏联的战略考虑,与德意志帝国当年搞全球战略的思路并没有什么不同”。 这方面,他的看法接近于中国人在一九七七年七月八日《北京周报》上对苏联战略的分析。这一分析详尽地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提醒人们注意。举例来说,他叫人们注意苏联为要控制卡特加特、达达尼尔、直布罗陀、曼德、马六甲、对马、宗谷和津轻这些海峡,要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采取什么样的行动的问题。瓦利先生介绍的历史背景表明,从前的阿拉伯和葡萄牙海上霸主们也象今天中国人这样懂得,从政治上控制要害地方(即所谓直布罗陀化)同海上扩张要双管齐下。 在安哥拉和莫桑比克事件之后,俄国人在埃塞俄比亚的影响就主要靠武器和古巴雇佣军来维持,而不是靠社会主义思想或者经济来维持了;瓦利高瞻远瞩地指出,埃塞俄比亚是靠近红海焦点地区、正当战略要冲的国家,也是进入印度洋的咽喉。 总的说来,尽管针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和关于集体安全的言论给赤裸裸的地缘政治加上了一层掩饰,但是苏联正在把“软软的小肚子”的老概念应用到印度洋,正如英国当年夺取直布罗陀、米诺卡和马耳他,从侧翼包围欧洲大陆时以地中海为“软软的小肚子”一样。苏联实际上用以代替领土控制(那是军事扩张的另一条臂膀)的,当然不是在埃及、印度等国家扩大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信仰,而是利用这一地区的许多“相互联系的不稳定因素”,特别是利用阿以冲突和非洲人同南非白人冲突中的经济方面:企图通过首先切断石油,其次切断其他重要矿产的供应的办法来扼杀西方。 同样可恶的是——尽管他没有这样说——有这样一种观念:印度洋对欧洲人的关系大而对美国人的关系小,所以尽管美国人在那里“没有什么根本利益”,欧洲(和日本)也不得不依靠他们来保卫对它们确实是性命攸关的贸易线。据瓦利先生在其他地方指出,莫斯科的设想是:美国、英国和法国在这个地区的影响将逐步削弱;西方和中东国家的联盟关系将公开分裂而解体;苏联的影响将趋于扩大,结果是逐步通过每一步都小到不足以引起美国反击的变化,使那里的力量对比变得对莫斯科的代理人有利,进而使它能稳稳取得“明显的优势”。换句话说,如果对欧洲和日本的市场和原料生死攸关的印度洋地区直布罗陀化或者安哥拉化了,那么,就可以使这里的国家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芬兰化,也就会使全球力量对比严重地不利于孤立的美国。 虽然他的书不可避免地写得很简单。但是,在论述本地区的地缘政治关系以及本地区各个国家和各片的形势的章节中,已经把主要的问题都谈到了。他强调,并不是大国争夺和外部压力加剧了不稳定局势,而是本地区国家内部之间的冲突引来了地区外的力量。最好的办法就是,与印度洋有切身利害关系的国家(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日本等)和沿岸国家一起来促进伊朗国王主张建立的共同市场和斯里兰卡主张建立的印度洋共同体,以及促进欧洲共同体—阿拉伯—非洲合作区和日本—东盟—澳大利亚合作区的观念,以便使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运动能够造成一个连锁的体系。这个体系将排除出现外界的和本地区的国家在印度洋建立霸权,而有利于第三世界在这个核心地区的稳定的工业化民主国家的发展。
2. 日报社论:《处于美苏夹缝间的印度外交》
【本刊讯】日本《产经新闻》十月二十八日刊登一篇社论,题为《处于美苏夹缝间的印度外交》,摘要如下: 印度总理德赛与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兼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勃列日涅夫签署了两国联合宣言。宣言肯定了保持两国友好关系的想法,着重强调要扩大在经济和贸易上的合作。此外,还宣布勃列日涅夫主席和苏联总理柯西金接受了德赛总理的访印邀请。从联合宣言的这些内容来看,可以认为苏联和印度的旧交大体完全恢复了。与此同时,作为第三者来说,使人痛感苏联对印度的拉拢工作是执拗的和比这更高一筹的印度外交的难对付的态度。 德赛总理的这次访苏,首先令人注目的是苏联方面给予最高的礼遇。在两国首脑会谈中,苏联还答应继续对印度进行经济援助。苏联这样热心地要把印度紧紧地拴住,是因为重视印度的战略地位。首先在作为苏联亚洲政策的基础、为遏制北京而制定的亚洲集体安全保障设想中,印度和日本都是重要的支柱。其次,对苏联同第三世界的外交来说,保持与不结盟阵营领导国家的印度的友好关系是极为重要的。 但是,值得注目的是德赛外交的难对付的态度。德赛总理所以同苏联重修旧好也有现实的考虑,即同迄今为止在军事和经济方面得到庞大援助的苏联的关系是切不断的。此外,外汇匮乏的印度如果同苏联进行贸易,可以用本国货币卢比结算,这也是印度的弱点。再有,西方对印度的经济援助也未能按期进行。可以认为,这也是德赛政权不主动“摆脱苏联”的一个因素。但是,德赛总理还是避免对苏一边倒的。他早就对英·甘地的亲苏外交进行了批判,并且表示有同美国改善关系的打算,这样便决定了实现美国总统卡特十一月对印度的访问。德赛外交虽然打着“真正的不结盟”外交的旗号,但其真意是在于要在美苏夹缝中间捞取最大限度的利益。
3. 日《产经新闻》驻苏记者评德赛访苏
【本刊讯】日本《产经新闻》十月二十七日刊登该报记者泽英武发自莫斯科的一条消息,标题是:《苏印发表联合宣言,加强两国关系》,摘要如下: 二十六日发表了苏印联合宣言。宣言是由勃列日涅夫总书记和德赛总理签署的,强调要进一步加强两国关系以及为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作出贡献等等。在去年三月的印度大选中,英·甘地政权过渡给德赛政权,苏联担心印度会脱离苏联。但仅从联合宣言看来,在苏印关系上至少可以确认当前并没有什么变化,使苏联放了心。但是,同两年前英·甘地访苏时的联合宣言相比,也使人感到苏联和印度之间的政治距离有些扩大。 在同勃列日涅夫总书记的会谈中,印度方面主要关心的似乎是经济合作问题。苏联一直很重视印度,把她作为实现亚洲集体安全设想的一个支柱。并且一直在印度进行巨额投资,帮助印度发展经济。为了把印度同苏联紧紧地拴在一块儿,也常常给予很大的照顾。另一方面,德赛总理虽然拥有上述资本,但又为了完成建设和开发中的工业化计划,也很难从依赖苏联的状况中摆脱出来,这也是现实。可能是鉴于这种情况,才根据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在加强两国关系问题上表示了同意。 在这次的联合宣言中,不言而喻,没有谈到中国问题,连亚洲集体安全设想也没有提出来。与此有关的条文的措辞较弱。这次联合宣言的篇幅也缩短了,大约为上次的一半。
第 2 版
1. 英刊评论《德斯坦能指望苏联的票吗?》
说勃列日涅夫在访法时同德斯坦达成交易:苏保证不支持左翼联盟在大选中获胜,法同意在人权问题上不支持卡特 【本刊讯】英国《外事报道》十月二十六日一期发表一篇评论,题为《德斯坦能指望苏联的票吗?》,摘要如下: 《外事报道》上周研讨了法国共产党内执行强预路线的斯大林主义分子,在造成法共与社会党的决裂方面所起的作用。这种决裂如果不消除,就可能使德斯坦总统的支持者在明年三月的议会选举中获胜。有人说,俄国人可能在造成这次决裂方面直接发挥了作用——共产党工会领导人塞居伊在危机期间访问了莫斯科。 现在,在布鲁塞尔的三个独立的人士对《外事报道》记者说,德斯坦和勃列日涅夫在后者访问巴黎期间达成了交易,这可能说明法国共产党人现在采取的新方针。据这些人士说,勃列日涅夫保证不让左翼联盟在选举中获胜。作为报答,德斯坦同意不支持卡特总统为维护苏联集团国家中的人权而进行的运动,并同意对西方其它政府施加压力,要它们在贝尔格莱德会议上对人权问题采取缄默态度。 两个事实说明这种说法有点道理: 一、法国共产党人围绕他们关于把私营公司全部国有化这一根本要求同社会党人发生的争吵说明,马歇的法共中占统治地位的一派并不想上台执政,除非它能控制它在联合政府中的伙伴。 二、西方外交官说,参加贝尔格莱德会议的法国代表团一直不大谈人权问题。 俄国人在幕后进行活动以使法国共产党不能执政,这并不是第一次。他们支持戴高乐已非秘密。如果勃列日涅夫秘密保证使左翼联盟在明年继续处于在野党地位,那么他的动机很可能包括这种担心:法共的选举胜利产生的经济影响(首先是资本纷纷外流)以及接着发生的宪法危机,将损害欧洲其它地方的共产党的前景,并在北约内产生要求增加防务开支的政治压力。
2. 美报报道:《武器条约──反对派态度强硬了》
说卡特政府面临着国会对它同苏达成新的战略武器协议发动攻击的局面 【本刊讯】美国《华盛顿邮报》十月二十八日刊登该报记者罗伯特·凯泽的一篇报道,标题是《武器条约 ——反对派态度强硬了;条约能否批准成问题》,摘要如下: 卡特政府面临着国会对政府同俄国人达成的新的战略武器协议一致发动政治攻击的局面,连支持这些协议的人现在也承认,参院是否批准这些条约是有问题的。 据参院和政府人士说,由华盛顿州民主党参议员亨利·杰克逊和他的工作人员带头发动的政治攻击,并不是新的武器条约遇到麻烦的唯一原因。他们还谴责政府总的政治立场(目前这种立场是不强硬的)和政府迄今为止未能为新的协议(目前仍在日内瓦谈判)提出强有力的理由。 参院的许多人士说,杰克逊和他的同伙说服三十四位参议员投票反对新的武器控制条约,从而不让条约得到批准、引人注目地破坏苏美关系并且或许会导致一轮要花数十亿美元的军备竞赛,这似乎是可能的。接近杰克逊的人士承认,他对迄今为止扼要说明的条约是极不高兴的,并且正在设法说服政府回到俄国人那里去,要求重新谈判条约的一些方面。 杰克逊坚持说,他是在设法采取“建设性的”行动,并且否认他已经在反对新的协议。但是他又说,他在“一周左右”的时间里就可知道政府是否同意先设法对协议进行修改,然后再把它们提交参院 ——这显然是一种警告。 几位了解情况的人士说,杰克逊的目的可能不是要否决新的条约,而是作为某种追加条款或者是表示参院意见的决议,在下一轮限制战略武器会谈中束缚政府的手脚。 杰克逊阵营里的人士并不隐瞒他们对于沃恩克和最直接参与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的国务院官员莱斯利·盖尔布的不信任。这些人士已经散布消息说,万斯在上星期五和上上星期五在杰克逊领导的军事小组委员会两次作证时是不了解情况的,杰克逊和其他人一再向他提出困难的问题,使他感到为难。 政府的盟友对这样的事实感到悲哀:在今春限制战略武器会谈过程中,卡特似乎是在增强杰克逊的作用,他常常公开与杰克逊进行协商。
3. 南通社报道铁托遵医嘱推迟国际活动
【南通社贝尔格莱德十月二十八日电】南通社外交编辑获悉,根据医生的建议,共和国总统铁托推迟了他的国际活动,因为他最近几个月的频繁活动和繁重工作使他疲劳过度。 【合众国际社贝尔格莱德十月二十七日电】外交部官员今天间接地证实,铁托总统的医生已下令让他休息,这样就不得不取消埃及总统萨达特计划对南斯拉夫首都进行的访问。 开罗的埃及外交部人士说,萨达特的访问,原预定星期一(十月三十一日)开始,显然已不定期地被推迟了,因为在八十五岁的铁托上周对法国、葡萄牙和阿尔及利亚进行为期一周的访问以后,医生命令他休息二十天。 一位外交部官员说:“埃及人所说的是正确的。”
4. 美电子计算机协会同苏科学院断绝关系
【合众国际社纽约十月二十日电】美国在电子计算机方面的最大的科学组织今天说,由于俄国以「荒唐可笑」的进行间谍活动的罪名指控持不同政见者夏兰斯基,并且迫害俄国的其他科学家,它已经同苏联的科学院断绝了关系。 这个拥有三万五千名会员的非牟利组织电子计算机协会在写给苏联科学院院长亚历山德罗夫的一封信中表示要同它断绝关系。 由关心国事科学家委员会发表的这封信,要求亚历山德罗夫干预这位二十九岁的电子计算机专家夏兰斯基的「不幸」的案件。关心国事科学家委员会也是一个非牟利组织。这封信也寄到苏联的总检察长罗曼·鲁金科那里。
5. 香港《新晚报》译载美联社记者佩珀特的电讯《西欧失业潮与提早退休》
【本刊读】香港《新晚报》十月二十四、二十五两日以《西欧失业潮与提早退休》为题,译载美联社记者詹姆士·佩珀特的一篇报道,摘载如下: 美国国会在密锣紧鼓进行把退休年龄提高至七十岁的同时,欧洲却刚好相反,趋向降低退休年龄。“凭经验说,人人希望尽早放下工作。”法国一位处理退休问题官员说。问题的症结在于失业人众,特别是青年人。在工会的压力下,希望透过提早退休年限,获得多些就业职位,解一时之困。 在西欧,仅丹麦和挪威两国的退休年龄比美国高。虽然提议单身妇女六十二岁退休可领取十足养老金,但丹麦男女的强制退休界限同是六十七岁。因失业率持续在百分之七左右,工会方面已在要求把强迫退休年龄降低至六十五岁,或者甚至更低一点。 挪威男女的普遍退休年龄已从一九七三年的七十岁降低至六十七岁,不过政府文职人员仍维持七十岁必须退休规定。 最近,美国众议院已通过一项法案,禁止私人商业机构规定七十岁以前硬性退休年龄的基线,以及排除联邦政府内必须在这个年限内完全退引的制度,预料参议院也将通过这项法规。美国现行的退休年龄是六十五岁。 在欧洲共同市场九国——英国、法国、西德、比利时、意大利、丹麦、荷兰、卢森堡和爱尔兰,失业数字超过三分之一是不到二十五岁的青年。 英国:正在蒙受着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失业问题,九月中失业总数是一百六十万人,占劳动力百分之六点八,大约五十万无业者年龄在二十五岁以下。 代表一千零五十万工会工人的职工大会一位发言人表示,“这个国家对降低退休年龄的态度是十分坚决的。” 全国煤矿工人工会在赢得地下矿工提早退休的要求后,又希望地面矿工六十岁退休,不过工党政府已同意一项方案,由八月一日起,年届六十二岁的地面矿工可以自愿退休。 职工大会在周年会议上已极力主张把男性退休年龄从六十五岁减到六十岁,而且职工大会和工党组成一个委员会正在讨论如何履行提议。 根据美联社的调查显示,欧洲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 意大利:多年前男性退休年龄已从六十五岁减为六十岁,女性是六十五岁。由于失业率经常超过百分之七,失业者当中,三十岁以下年轻人占了百分之七十五。工会方面已迫切要求把男女退休年龄降低至五十五岁。 菏兰:基本退休年龄是六十五岁。不过由于目前失业人数环绕着二十一万,占劳动力的百分之五点二,政府、工会和私人企业已表示,他们将把退休年限标准降低。可是实验显示,工人对建议的六十三岁新退休标准不大感兴趣。去年一些企业曾建议年届六十三岁工人退休,但接受的人比较少。 西德:政府及私人企业一九七二年已采用“弹性标准”,男性雇员的最低自愿退休年龄已由六十五岁减为六十三岁,伤残男性六十二岁,失业者六十岁。西德没有硬性退休年龄,许多德国人都倾向于尽自己所能。 随着失业人数徘徊在百分之四以上,比通常较高的缘故,工会方面已论及降低自愿退休年限标准,为青年人提供更多职位。 法国:倾向于降低退休年龄缓和青年失业问题。在文职方面,约半数雇员年届六十岁便具有退休资格,然而他们大部分可以继续工作至六十五岁。高级工作人员限制最宽,他们可以干至六十八或七十岁。国营铁路局有它一套特殊做法,一九三六年开始以来,机车工程师五十岁可以退休,一般铁路职工是五十五岁。除政府阁员规定七十五岁退休外,法国没有总的强迫退休年龄。 瑞典:一般退休年龄是六十五岁,个别行业工人可以更早。例如公务员是六十至六十五岁之间。现在已有若干团体在努力把强制性退休年限降至六十五岁以下。 西班牙:硬性规定男女退休年龄同是六十五岁,但有若干例外,矿工、武装警察和起军事辅助作用的民卫队,退休年龄在五十至五十五岁之间。 为了打开青年就业之门,工会已向国会施加压力,把法定退休标准减为六十岁。 芬兰:退休年龄是六十五岁。不过已有人努力使自愿退休标准降低为六十三或六十二岁。 瑞士:只有联邦政府雇员才有硬性退休年龄——男的六十五岁,女的六十二岁。小部分左翼团体已建议领取养老金年限,男的由六十岁和女的由五十八岁开始。关于他们的建议,政府可能即将举行全国公民投票表决。
第 3 版
1. 日本《国防》杂志文章:《处于战火中的非洲,探讨与印度洋战略的关系》
【本刊讯】日本《国防》杂志九月号刊登山崎太喜男写的一篇文章,题为《处于战火危机之中的非洲,探讨与印度洋战略的关系》,摘要如下; 被称为美苏代理战争的安哥拉争端刚过一年,而非洲现在又开始了流血争端。 处于战火危机之中的非洲与美苏推行的印度洋战略有怎样的关系呢?安哥拉以后的形势变化安哥拉争端以来,印度洋周围的形势主要发生了以下变化。 第一,埃及脱离苏联已成定局,这很可能给 苏联的印度洋战略带来重大障碍。因为苏联好不容易才得以通行的苏伊士运河,由于埃及的叛离,在发生情况时,使用运河可能会出现障碍。 因此,据认为,苏联为了从海上进入印度洋,必须重新开始确保“绕道非洲的航线”。 第二,驻泰美军的撤退问题。苏联派遣它的印度洋舰队出远东、经马六甲海峡入印度洋。在苏联看来,以泰国的乌塔保等地为基地的驻泰美军是个很大的威胁。 第三,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对南部非洲的解放斗争采取了不惜流血的强硬姿态。 第四,埃塞俄比亚军事政权转为“亲苏”。 第五,在沙特阿拉伯的支持下,红海沿岸的阿拉伯国家走向团结。 第六,在印度的大选中,英·甘地政权垮台。 第七,南部非洲的解放斗争激化。 综上所述,安哥拉以后的形势变化是,以苏联加强对不结盟国家的影响为背景,马六甲海峡和南部非洲的形势向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但埃及和印度则出现了对苏联不利的形势。 另外,在非洲的东北部,埃塞俄比亚转为亲苏,出现了有利于苏联的形势。但是,索马里反对埃塞俄比亚,阿拉伯的反共派沙特阿拉伯等国家正在接近索马里,苏联在印度洋的最大据点索马里也可能趋于“离苏”。非洲的战略价值对于不断进行积极渗透的苏联来说,非洲具有怎样的战略价值呢? 据去年英国战略研究所整理的题为《苏联在非洲的战略扩张》的报告说,苏联的目的,第一是在非洲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第二是控制“好望角海面”的海上交通,第三是控制丰富优质的地下资源,特别是“战略性矿物资源”。 另一方面,苏联在这个辽阔的领域里,大量地拥有这些资源。因此,如果苏联能把南部非洲纳入苏联的势力范围,那么,苏联在全世界占有这些资源的比例就是极高的,如:白金占百分之九十,黄金占百分之八十,钒占百分之八十,铬占百分之七十六,等等。 由此看来,苏联如果把非洲控制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那么,通过所谓资源卡特尔,就有可能操纵国际价格。另外,苏联打算控制“好望角海面”的海上交通。 综上所述,自由世界严重依赖波斯湾的石油和非洲的资源来保证自己的生存,因此谋求确保自由世界通往那里的海上交通安全。而苏联却把不让自由世界得到这些资源作为战略的基础,为实现这一目的,试图把非洲纳入苏联的势力范围,同时,切断自由世界运输资源的海上交通,确立苏联的海上交通。从这种观点看,可以说,苏联认为非洲有重大的战略价值。苏联的目的在控制非洲苏联迄今一直强调说:“印度洋没有苏联的基地。”但是,近十年来,苏联对印度洋的扩张是惊人的。 据说,苏联同印度洋周围的十一个国家签订了协定,在阿拉伯海、亚丁湾、红海及非洲东岸获得了海空军基地,除配备了导弹巡洋舰、导弹驱逐舰和潜艇等外,还配备了图95轰炸机和伊柳辛38反潜巡逻机等,甚至整备了导弹供应基地。 苏联在印度洋的主要基地设在索马里,在亚丁和控制红海入口的这个要塞设有下述军事设施:在中心基地伯贝拉设有维修潜艇和巡洋舰的六千吨级浮船坞、通讯基地和导弹供应基地等,在索科特拉岛和摩加迪沙设有航空基地,此外,还在南也门的亚丁设有供应基地,在北也门的荷台达设有潜艇基地,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和莫桑比克的贝拉等地也被用作停泊地。 苏联自一九六八年以来排除一切困难,派舰队常驻印度洋,并努力完善支撑着这些活动的基地,是想干什么呢? 苏联竟然在遥远的非洲扩大势力范围,在印度洋部署舰队,整备压倒美国的商船队和海军力量,其目的何在? 苏联的基本目的,在于压倒美国。为此,就要把支撑自由世界繁荣的波斯湾的石油和非洲的地下资源同自由世界分开。而且,似乎认为,要阻止运输这些资源,利用印度洋是有效的,可能的。 苏联要进入印度洋大致有四条路。第一是经苏伊士、红海进入印度洋,第二是经过好望角海面进入印度洋,第三是出远东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第四是绕道澳大利亚南方进入印度洋。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苏联支持埃及,终于把苏伊士运河弄到手。但是,由于埃及的叛离而遇到了障碍。绕道澳大利亚南方的航线,只要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体制不垮台,那它就没有办法控制。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最后剩下来的,就只有通过马六甲海峡和好望角海面这两条航线。 仅从好望角海面航线来看,苏联已经在非洲西岸的科纳克里(几内亚)、罗安达、洛比托(均为安哥拉)取得了据点,在东岸的伯贝拉和摩加迪沙寻求基地,此外,还把达累斯萨拉姆和贝拉作为停泊地使用。苏联为了确立绕道非洲的航线,就要把西蒙斯敦等南非的基地弄到手。 但是,如果说不易使南非亲苏化,那么,就需要开辟另一条连结大西洋的据点到印度洋的据点的途径。 目前,苏联在印度洋设立的最重要的据点索马里动摇了,而“亚洲集体安全设想”的据点印度,英·甘地政权也已垮台。在这种情况下,横跨南部非洲的“铁路线”出现了。 这条铁路起于安哥拉的洛比托港,穿过扎伊尔南部,在赞比亚的卡皮里姆波希同坦赞铁路连结起来。中国修建的这条铁路往东延伸,则到达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南下,经过罗得西亚往东,就到达莫桑比克的贝拉港。 但是,为了确保这条路,就需要使沿途的扎伊尔和罗得西亚“亲苏”。这似乎与苏联重视罗得西亚和扎伊尔,以及和它们邻国莫桑比克、安哥拉签订“友好合作条约”等有关系。处于战火危机之中的非洲非洲的战火有可能越过扎伊尔边界向其他地区蔓延。一是可能在以罗得西亚为中心的南部非洲烧起来,二是可能在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等东北非烧起来。 苏联无意主动制止第二个安哥拉争端。勿宁说,苏联打算不断挑起这种争端,以实现其控制非洲,控制印度洋的目的。 对于这种形势,美国也将不得不采取相应对策。目前可以预料的情况是调第七舰队去印度洋。
2. 南朝鲜前情报员说他从事收买美国议员的活动
【美联社华盛顿十月二十日电】南朝鲜的一位前情报人员今天对众议员说,他在一项收买国会议员影响的计划里,用去了他本国政府提供的大约一百万美元。金尚谨在美国法警的监护下作证,他还提供了传闻中的证词,说他们国家的总统知道南朝鲜的大使在一九七五年向一位国会议员提出愿意给他两万美元现款。金在众院道德委员会说,他听说,咸秉春大使曾向一位国会议员提出给他两万美元,这个人的名字列在称做“先进卫士”的官员名单上。 这位证人说,现在住在美国的一位南朝鲜工业家金汉楚对他说,南朝鲜总统朴正熙知道这项建议。 金在担任过南朝鲜中央情报部的间谍和南朝鲜驻华盛顿大使馆的一等秘书之后叛逃来美国。他说,他知道华盛顿的大米商人朴东宣同“国会的一位高级官员”和当时的总统福特的一名助手有联系。金叙述了在国会分送钱财的详细计划。 金尚谨在今天开始作证时说,他在南朝鲜中央情报部的上司对他说,南朝鲜总统朴正熙亲自监督这种收买影响的活动。 他说,在一九七五年收到过从汉城分两次送来的美元,每次三十万美元,他把钱给了金汉楚。他说,金汉楚还奉命代表南朝鲜设法影响宣传机构人员和美国的学术界人士。 【合众国际社华盛顿十月十九日电】众议院道德问题法律顾问贾沃斯基今天谴责南朝鲜政府企图“‘收买’美国国会议员”,而证人说汉城前大使向国会山运去了大量百元的钞票。
3. 澳大利亚情报机构说:苏驻澳外交官从事间谍活动
【美联社堪培拉十月二十五日电】据皇家情报和安全委员会说,苏联派驻澳大利亚的十八名外交官,多半很可能从事间谍活动。 这个委员会主任罗伯特·霍普说,“现在在澳大利亚秘密从事间谍活动的情报官员的人数比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多得多,而且还在增加。” 霍普说,“苏联驻澳大利亚外交使团中的情报官员的比例,同苏联驻美国和北大西洋公约成员国的代表机构中的大体驻外人数是一致的。” 霍普是在今天在众议院提出的他的一系列调查报告中发表上述看法的,弗雷泽总理主持了这次会议。 弗雷泽说,考虑到霍普的建议,将授予澳大利亚安全情报组织(国家反间谍机构)更大的权力并增加拨款。 但是,将更仔细地规定它的监视活动,并且将设立特别上诉法庭,让公务人员可以对任何不利的安全审查结论提出异议。 弗雷泽还第一次正式证实有澳大利亚秘密情报处——澳大利亚对外情报机构。
4. 外电评卡特决定对南非实行武器禁运
【合众国际社华盛顿十月二十七日电】卡特总统今天宣布,鉴于南非“明目张胆地剥夺基本人权”的行动,他已经下令美国立即对南非实行武器禁运,但是不采取经济报复手段。 他对南非的种族镇压作出反应的第一个行动似乎是一种比较轻的惩罚,因为美国自从一九六二年以来一直禁止向比勒陀利亚销售武器。据五角大楼的一些人士说,上述新发布的命令充其量只能影响军用运输机所需零件的销售。 【美联社华盛顿十月二十八日电】人们认为,卡特总统采取的加紧美国对南非实行武器禁运的行动,大概会对那个国家的军事力量稍有影响。 卡特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他将禁运美国武器的零件。关于这些美国武器,他显然是指那个国家在以前得到的武器。 但是,南非拥有美制军事装备的数量很少。美国实行禁运已有十四年之久。南非的陆军、空军和海军主要依靠英国和法国的装备。 虽然南非对于卡特最近的武器销售限制并不感到非常不安,但是,如果它从其他西方国家得到武器的来源完全断绝的话,它可能处于困难的境地。如果南非目前拥有的那些欧洲生产的武器得不到零件,情况可能会特别严重。如果没有零件供应,大部分装备就不可能继续处于战斗状态。
第 4 版
1. 多克·巴尼特文章《通往北京的道路》/《颠簸不平、迂回曲折、延误耽搁》
【本刊讯】美国《亚洲邮报》月刊十月号刊登多克·巴尼特写的文章,标题是:《通往北京的道路》《颠簸不平、迂回曲折、延误耽搁》,摘要如下: 一九七二年,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了一些初步的步骤来结束二十多年来成为中美关系特点的相互敌视的对抗。美中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是那个时候开始的。然而,这个过程还远没有完成。我们两国目前的关系依然非常有限,而且在许多方面仍然是相当脆弱的。美中关系除非在今后一段时期里得到巩固,否则很可能会倒退。 在我看来,如果不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我们目前有限的关系能否无限期地保持现状,是成疑问的。更为可能的是,如果美中关系不正式地实现正常化,两国关系可能再次开始削弱。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在东亚以及在全球建立一种更稳定的均势的工作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看来卡特政府虽然希望采取行动来完成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但是却认为必须推迟采取具体行动,这主要是出于国内政治方面的原因。 中国对旷日持久地拖延不决可能会作出什么反应呢?邓小平副总理在万斯离京后不久接见美国新闻界负责人时清楚地表明,中国人认为,美国现在应当采取行动来完成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他发表了这样一种看法,即美中关系由于万斯的这次访问而受到了挫折,并且表示,在中国人看来,华盛顿似乎正在从福特总统和基辛格国务卿早先所作出的保证后退。 如果卡特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迟迟不在对华政策问题上作出重大决定,如果正常化的进程不完成,其后果大概如何?说美中关系现在可能正处在重要的转折关头 我本人的看法是:美中关系现在可能正处在重要的转折关头。如果我们能在比较近的将来采取行动同北京实现关系正常化,就会有可能巩固一种意义重大的关系,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地加强和扩大这种关系。然而,如果出现一种旷日持久的僵持局面,我认为我们最终非常可能会看到一种最近的趋势发生逆转的局面,导致关系恶化,从而可能给我们的许多地区性和全球性的利益带来不利影响。 我们现在必须面对的中心问题,也是最棘手的问题就是,我们是否愿意把我们同台湾的关系降级,把官方的联系改为非官方联系,并让我们同国民党人的安全条约自然失效,以便有可能巩固我们同北京的关系。 总之,我们必须作出的抉择是,我们应承认中国的哪一个政府为中国的政府并与之交往——是统治着大约九亿人的北京政府呢还是统治着一千六七百万人的台湾政府。 无论美国人何等希望无视美国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深深卷入了中国的一场内战这个事实,中国人对此却是不肯忘怀的。实际上就是这种作法造成了华盛顿同北京之间长达二十年的敌对的对抗。 直到今天为止,中国两个政权哪一个都没有接受“两个中国”的概念。每个政权都坚持它自己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任何其他国家都不能同时与这两个政府保持正式关系。 因此,在这两个政权中,正式承认其中的哪一个政权,这是中国人自己——不仅是北京的中国人,而且是台湾的中国人——迫使美国必须要作出抉择的,就象他们迫使其他所有国家必须作出抉择一样。说如美选择“两个中国”的政策 将处于孤家寡人的局面 应该指出的是,“两个中国”的主张,在一九七一年北京取得了联合国席位后就不再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了。假如我们现在选择“两个中国”的政策,那我们实际上将处于孤家寡人的局面。假如我们这样做,我们同北京的关系几乎肯定会恶化,实际上也就是选择同台湾保持关系,而不是同中国保持关系。 某些反对“按北京的条件”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人所提出的论点是,如果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拒绝在台湾问题上进一步让步,他们一定是并不十分认真地对待美中关系。事实是,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角度看,他们已表示愿意作很大的让步。他们并不要求美国切断它同台湾保持的一切事实上的经济和其他联系,从而放弃那个岛屿,尽管他们认为台湾是中国领土。中国领导人虽然坚持要我们改变我们同台湾的关系形式,但是他们已明确表示,他们准备同意美国继续同台湾保持经济关系及其他非外交关系的实质,就象他们同意日本这样做一样。 归结起来说,他们所要求的无非就是要华盛顿最后拿定主意,它到底正式承认中国哪一个政府为全中国的政府。说台湾问题只有中国人本身才能解决 若要对台湾问题发表进一步的意见,我就想强调这样一点:不管美国提出什么样的政策,台湾的长远前途都不能立即得到解决。台湾前途的决定,将需要好多年,也许要几十年的时间,其最后结局从根本上说将取决于中国和台湾两方面内部的长期趋势,而不是取决于美国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同样清楚的是,美国由同台北保持正式关系改为同北京建立正式关系不会使美中关系出现最美好的时代。由于我们两国社会存在着深刻的不同点,所以巩固和扩大我们两国的关系将是缓慢的和困难的,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尽管如此,实现关系的完全正常化仍是设法建立一种有意义而且持久的关系的前提条件。 仅仅从贸易和交流方面眼前的短期收益的角度来判断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的潜在好处以及不这样做的潜在损失,那是没有抓住要点。中心问题是,我们是否能够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并保持一种可行的关系,从长远来看对美国的广泛的地区性和全球性利益都会有巨大的影响,而实现完全的关系正常化则显然是建立可行的关系的前提条件。说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将发挥非常重大影响 虽然中国相对来说仍然是一个穷国,而且从军事角度来看还没有接近于达到超级大国的地位,但是,它最近几年已成为一个能够在其国境以外,不仅在东亚,而且在世界舞台上,发挥非常重大影响的重要大国。它是世界上人口最众多的国家,这一点是重要的,而且,尽管中国按人口平均计算的收入不高,但从绝对数字来看,它的经济是世界上产值最大的经济之一。 从军事上看,虽然它同美国和苏联相比仍然比较弱,但是,它的武装力量在世界上占第三位,远远超过除超级大国以外的任何一个亚洲国家的武装力量。中国拥有核武器和导弹,这一点使得其他大国不得不非常认真地看待中国在全球战略力量对比中所居的地位。 从政治上看,中国是一个极其生气勃勃的国家,它的领导人的看法在全世界,特别是在所谓的第三世界具有重大的影响。中国现在把它的许多利益同第三世界联系在一起。 中国将来奉行的政策对国际和平与稳定的前景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而它的政策又显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其他大国对华政策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中国将来的政策对不仅是地区性的而且是全球性的政治军事力量对比无疑将有巨大的影响,并将成为决定和平与稳定,特别是东亚的和平与稳定的前景的关键因素。美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对亚洲政策的基本目的应该是,在保持同日本的密切联盟的同时,努力争取在所有大国之间建立一种能够保持下去的平衡,这种平衡将减少发生重大冲突的危险,而且可望最终增进国际合作的前景。 我认为,同中国保持一种合理的关系将是达到这种平衡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说中苏关系和中美关系的变化已产生重要的结果 就全球范围来说,中苏分裂和美中打开关系这两者合在一起,已产生了同样重要,或者说更为重要的结果。 今天,欧亚大陆上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对比与当年已大不相同;苏联现在已被迫把它的注意力和部队分散于欧亚两洲——这个事实显然给莫斯科造成了某些新的重大束缚。 此外,中国今天在南亚、中东、非洲以及其他地区已经向美国方面倾斜,尽管它继续批评两个超级大国。 这种情况在中国的直接影响有限的一些局势中起多大作用,对于这一点虽然人们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几乎没有疑问的是,如果中国利用它的政治影响全面攻击美国的各项政策而不是默然赞同美国的某些政策,美国在第三世界的许多地区所面临的问题就会比现在更难办;如果苏联能够把注意力集中于欧洲,欧洲的防务问题显然也要比现在更严重。 中美两国的许多利益和政策目前之所以并行不悖,显然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中苏存在冲突,同时也是由于这样一个情况所致,即虽然美中两国的对苏政策在许多重要方面是不同的,但是两国都想抗衡和限制莫斯科。 如果中国人真的重新研究他们的对外政策的根本方针,他们会考虑采取什么样的新政策,尤其是对两个超级大国的新政策呢?我要首先强调指出,在任何可以预见到的情况下,北京决定设法恢复中苏密切的联盟关系的可能性几乎完全没有。 然而,中国领导人十分可能决定奉行一种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巧施计谋的更为独立、更为灵活的政策,利用它同一个超级大国的关系压另一个超级大国让步。 至于美国,中国人很快选择重新奉行一项公开的敌视政策的危险是微乎其微的。然而非常可能的是,如果美中关系正常化实现不了,中国人就可能决定对台湾采取更强硬的政策,并设法向美国施加更大的压力来使它改变政策。 要是出现表明朝着这些方向发展的趋势的任何迹象,就无疑会使美国更难于采取行动来完成正常化过程,而假如这些趋势走得很远,美中关系就可能会进入一个先是僵持然后是逐步恶化的新阶段。 若是出现这种新阶段,其直接影响不一定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美国利益所产生的后果可能是非常严重的。 如果从“最糟情况”的角度来看,那么美中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再次逐步变得越来越对立。 如果发生最糟的情况,其最后结果可能是使美中两国的关系再次陷于激烈的可能会持续若干年的冲突状况,这种冲突关系不仅会在区域范围里而且会在全球范围里产生破坏稳定的后果。 总之,我要说下列几点。我强烈地认为:(1)增进美中关系将大大有助于华盛顿争取在区域范围和全球范围内建立较稳定的国际均势的努力;(2)美中关系的任何恶化将大大增加美国决策者面临的问题,将会给美国利益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并将在国际上发生破坏稳定的作用;(3)要巩固同中国的一种重要而持久的关系,就需要迅即采取行动,从正式承认台湾转为正式承认北京;(4)长期拖延同北京实现全面的关系正常化所涉及的风险——这些风险超过把我们同台湾的关系降级所冒的风险——是我们应当肯定地予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