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10-05
第 1 版
1. 塔斯社报道:《苏共中央全会新闻公报》
公报说全会听取了勃列日涅夫关于宪法草案的报告;选举契尔年科和库兹涅佐夫为政治局候补委员 【塔斯社莫斯科十月三日电】题: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新闻公报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于一九七七年十月三日举行。 全会听取了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宪法委员会主席勃列日涅夫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草案及其全民讨论结果的报告。 苏共中央全会就勃列日涅夫的报告通过了决议,决议将在报上公布。 中央全会选举苏共中央书记康·契尔年科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中央全会选举苏共中央委员瓦·库兹涅佐夫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中央全会决定把苏共中央候补委员杰米坚科、基里钦科、普列沙科夫、弗米内赫递补为苏共中央委员。 【塔斯社莫斯科十月三日电】杰米坚科生于一九三○年。毕业于诺沃西比尔斯克农学院,在此以前是农艺师。从一九五四年起做党的领导工作。一九六五年起任哈萨克共产党北哈萨克州委员会第一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社会主义劳动英雄。 【塔斯社莫斯科十月三日电】基里钦科生于一九二三年。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毕业于哈尔科夫师范学院。从一九四六年起做共青团和党的领导工作。一九六七年起任克里米亚州委第一书记,从一九七七年起任乌克兰共产党敖德萨州委第一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 【塔斯社莫斯科十月三日电】普列沙科夫生于一九二二年。毕业于莫斯科邮电工程学院。从一九四五年起做科学工作,是列宁奖金和国家奖金获得者。从一九七四年起任苏联无线电工业部部长。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 【塔斯社莫斯科十月三日电】弗米内赫(女)生于一九二五年。阿尔泰边疆区(西西伯利亚)别洛夫斯基国营农场生产队长。社会主义劳动英雄。 【路透社莫斯科十月三日电】克里姆林宫今天把两个政界老手提升到这个国家的执政机构政治局的第二层,从而为给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任命一位新的副主席准备了条件。 一位是共产党书记、勃列日涅夫的心腹、六十六岁的康斯坦丁·契尔年科,另一位是外交部第一副部长瓦西里·库兹涅佐夫。这两人在党的制定政策的中央委员会的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克里姆林宫核心内阁的候补委员。 新的任命使无表决权的政治局成员的总人数达到了八名。以党的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为首的有表决权的较高一级的成员没有变化,仍是十四名。 外国外交官们把这个变化同就要给勃列日涅夫任命一位第一副主席联系在一起。 人们根据苏联新宪法草案就预知要设副主席这个位置,新宪法将在这个国家的立法机构最高苏维埃讨论四天以后于十月七日颁布。 这些外交官说,今天政治局内的提升虽然引起了猜测,即契尔年科和库兹涅佐夫可能是副主席这项职位的竞争者,但也产生了这样的可能性,这项职位将由葛罗米柯外长担任。 库兹涅佐夫以前担任过驻中国大使,曾代表莫斯科出席联合国会议和裁军谈判,这些对于一个担任副主席职务的人具备名符其实的治国才能来说,都是有益的经历。 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由勃列日涅夫任主席并主持工作。在六十年代勃列日涅夫担任此职的早期,契尔年科负责它的秘书处的工作。 最近以来,他一直在党的机关里当勃列日涅夫的亲密助手。据信,他是中央委员会的主管部门“总务部”的部长,并在十八个月之前成为党的书记。 由于契尔年科保留了书记处的职务,如被任命为第一副主席,将会使他在克里姆林宫的政治生活中成为一名实力人物。
2. 印当局逮捕英·甘地和几名前部长
【法新社新德里十月三日电】人民党政府今晚在这里突然以贪污的罪名逮捕了前总理英·甘地和她的三名阁僚、两名工业家和一批公务人员,把他们关进了警方的拘留所。 被拘押的人中有:前商业部长查托帕迪亚雅、前法律部长戈卡莱和前石油部长马拉维亚。第四名前部长塞蒂——他是国大党的司库在被捕后释放了,因为他在以前的一个案子中已获准保释。 两名工业专家是印度工商联合会前主席阿努纳查拉姆以及黄麻工业巨子兼报业大王戈恩卡。 被拘押的公务人员有四人,其中有甘地夫人的前私人秘书达万。达万没有被解送拘留所,因为他同塞蒂一样也已获准保释。 政府发言人向报界宣布逮捕上述诸人时说,中央调查局掌握有控告上述嫌疑犯贪污渎职的材料。 甘地夫人有两项罪名,一是同别人“非法搞阴谋”,二是“压”一些公司在某些选区里(包括她本人的选区在内)为竞选活动提供吉普车。
3. 外电报道:美英苏就全面核禁试条约开始秘密会谈
【德新社日内瓦十月三日电】美国、英国和苏联今天在这里的英国大使馆就一项全面核禁试条约开始举行秘密会谈。 参加讨论的美国代表是裁军专家保罗·沃恩克,苏联代表是苏联原子能委员会主席伊戈尔·莫罗霍夫,英国代表是英国驻东德大使珀西·克拉多克。 三国的预备性会谈是今年七月在这里举行的。 预料目前这一轮会谈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是为和平目的进行核爆炸的问题。 苏联希望建议中的条约不包括为河流改道和大规模挖土工程而进行的这种试验。但是美国对此表示反对,担心这些试验可能也适用于军事目的。 预料另一个问题是这项协议如何受到监督的问题。 其它核大国法国和中国不参加这个会谈。 【美联社日内瓦十月三日电】会谈在英国大使馆开始,各代表团团长仍是今年七月举行两周磋商期间开会的人。当时美国总统卡特宣称这些会谈已有了进展,足以使三国在十月三日开始正式谈判。 美国谈判代表保罗 ·沃恩克对记者说,他料想目前阶段的会谈大约持续两周,但对进展的前景没有发表评论。 有人问到对于取得协议的可能性有何看法,苏联代表伊戈尔·莫罗霍夫回答说“极其可能”,对此,美国军备控制和裁军署署长沃恩克马上大声响应“很有可能”。 英国代表珀西·克拉多克说他一在期望着有益的谈判。 象七月十三日——二十七日磋商那样,会谈将轮流在三国驻日内瓦的大使馆举行。 【塔斯社日内瓦十月三日电】苏联、美国和英国三国代表团今天在此恢复谈判以拟定全面彻底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 苏联代表团领导人伊戈尔·莫罗霍夫对报界说:苏联认为解决禁止一切核武器试验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在限制军备竞赛和裁军方面采取的重大措施之一。苏联代表团受苏联政府委托,将全力以赴以达成彼此可以接受的协议。 我们表示希望,我们的谈判伙伴将表现出建设性的态度,并在即将举行的会晤过程中采取重大步骤以达到我们面前的目标。
4. 时事社报道:《福田首相发表施政演说》
【时事社东京十月三日电】题:福田首相发表施政演说 第二十八届国会临时会议从十月三日下午一时许开始召开众议院全体会议,福田首相发表了施政演说。另外,鸠山外相和坊藏相分别发表了关于“外交”和“财政”问题的演说。首相说:“今天,我国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经济管理问题。”在约二十分钟的演说中,用了三分之一的时间谈经济问题。首相表示出信心说:“由于实施了综合对策,本年度的实际增长可望达到百分之六点七,也可以为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健全发展作出贡献。” 首相在演说中,汇报了前不久遍访东南亚各国的成果。首相说:“我通过这次访问,栽下了友好与合作的新苗。培育这株幼苗乃是今后的课题。我希望进一步作出努力。” 在内政方面,谈到了行政改革、资源和能源问题,再次强调了要对行政和财政进行积极的改革。同时,关于能源问题,也阐明了积极对待的姿态,譬如开发以原子能为中心的代替石油的能源;加紧稳定进口石油和加强储备;研究利用太阳能和热核聚变,并且进行国际合作;等等。 另一方面,在外交问题上,首相认为,“稳定世界经济是最大的当务之急”,在这方面也重视经济问题。 首相说:“日本、北美和西欧三地区维持密切的协调与合作的体制是重要的。” 首相进而谈到了日美、日中、日苏等双边关系问题,重申日美关系是“我国外交的核心”,同时,也表示出对发展日中、日苏关系的愿望。在令人瞩目的日中和平友好条约问题上,只是重复了以前的观点,他说:“要以双方都满意的形式尽快地缔结日中条约,政府的这一决心丝毫也没有改变。” 最后,首相说:“在转折时期的激流中前进的日本,前途仍然多难。但是,应该抛弃消极退缩的态度,在崭新的设想之下,认真进行新的创造。日本的活力和智慧是无穷的,为了不使日本航船误入迷途,政府将竭尽全力。”
第 2 版
1. 香港《广角镜》述评:《一千五百万“多余的人”》(上)
【本刊讯】香港《广角镜》月刊一九七七年九月十六日一期刊登一篇述评,题为《一千五百万“多余的人”》,副题为《欧美失业浪潮写照》,摘要如下: 在今日欧美诸国,失业问题就象晚期的癌症,日趋严重,毫无起色。而青年的失业,更成为欧美诸国共通的难题。下面收集了英国、西德、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国青年失业现状的调查材料,介绍给读者。英国:青年失业是永远的特征 英国各地的大学毕业生,今年仍与往年一样,视公务员为优差。不过,僧多粥少,他们今年进入政府办公共事业机构工作的机会已大为减少。 英国政府一个谘问机关,最近发表了一个题为《青年与失业》的调查报告。该报告指出:“在过去两年间,青年失业的人数激增。”一九七一年以来,青年失业问题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接受了中等教育,自十六岁至十七岁的失业青年,自一九七二年一月至七七年一月,五年之间增加了百分之十二。 二、向职业介绍所寻求工作的人,三十岁以下的青年有显著增加。以每年三月份的统计为例,七四年三月有二万一千名青年求职,七六年同期增至五万八千人,七七年三月青年求职者的人数竟急增至七万三千人。 三、在失业的青少年中,女的问题更为严重。十六至十七岁的失业少女,在同龄人中,一九七○年只占百分之三十五,七七年一月竟增为百分之四十九。即在中学毕业求职的少女中,两个人当中便有一个碰了钉子。 四、在失业青年当中,甚为显著的是,来自英联邦国家的移民求职甚难,这些青年移民的失业人数,从七三年二月至七七年二月,四年间增加了三倍。 五、青年的失业期越来越长。在英国全国,七七年一月的失业青年占全体失业人数的百分之八点八。 显然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促进雇用对策,但另一份调查报告显示,青年失业问题仍会有日趋严重之势。据预测,至一九八一年,进入“劳动市场”的青年求职者,会比一九七○年增加五万人。“悲观的看法”认为,至一九七八年的第三、第四季度,仍会有四十五万名失业青年。而“乐观的估计”也认为,即使到了一九八一年,至少也有十八万名青年无业可就。无论“乐观派”或“悲观派”都一致认为,“青年失业问题将是英国经济的永远的特征”。 著名的《经济学人》杂志惊呼:“失业青年,今天人们会认为他们可能作奸犯科;明日他们便会成为有政治目标的爆炸性犯人。”西德:徘徊百万大关 西德的雇用状况,到今年五月似乎有所好转。失业人数从去年十二月的一百万人减为九十四万六千五百人。但这主要原因是有许多失业者找到了季节性的临时工作,西德潜在的失业人数其实并未降低。 与其它先进工业国家相较,西德的失业问题更为严重,而且更难于解决。 西德目前失业人口的减少,是暂时性的。入秋以后,随着建筑工程的减少,失业问题的严重性将会再次暴露出来。 青年失业问题,更使西德政府苦无对策。二十岁以下的失业青年,越来越多。据统计,一九七一年只有一万二千名青年失业,七二年增至一万五千五百名,七三年为三万一千名,七四年竟达到七万人之多,七五年又增至九万七千四百人,七六年更突破了“十万大关”,高达十万二千六百人。 过去,西德的大学毕业生被视为天之骄子,毕业之后不愁没有高薪优差。但进入了“大学大众化时代”之后,大学毕业生也面临失业的威胁。 一九六○年,每二十名西德青年只有一名上大学。而现在每四名青年便有一个大学生。一九七六年大学生的人数达到八十万。据西德雇用问题专家预测,在最近的将来,每三名大学毕业生中,只有一个人能找到与自己所学的专业“对口”的工作。 以前,西德的大学毕业生有一半以上被吸收担任公务员的工作,但自七三年秋天“石油危机”以来,政府和地方机关纷纷采取收缩政策,控制雇用新的工作人员,这无异封了许多大学毕业生的求职之门。特别严重的是寻求教师职位的大学毕业生。有人预测,自一九七五年至一九八○年,会有十万名有教师资格的大学毕业生成了这个行业的“多余的人”。 现在,有许多找不到学以致用的职业的西德大学毕业生,采取自动留级、休学、进大学研究院等办法,延缓毕业的日期,希望第二年能有好转。但明年复明年,谁也不能保证他们明年便有合乎志愿的职业。随着大量对现实不满的学生人数的增加,投身“过激学生运动”的人数也日增,这是令西德文教当局非常头痛的。 尽管西德的在朝党、在野党都着力寻求“雇用对策”来解决失业问题,但这种特效药依然无处可觅。产业界方面,由于受“石油危机”的打击,曾经大量解雇职工,现在对雇佣新人仍持“慎重姿态”,与政府的对策并不配合。意大利:“现实实在太可悲了” 意大利全国有五千六百万人,失业人口占了一百四十五万。其中失业青年达到了一百○五万,占失业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二。 失业问题使意大利甚为困扰不安。意大利的大学被称为失业者的“停车场”。在意大利,由于高中毕业生无需考试便可进入大学,所以高中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话,便念大学,找到工作便退学就职,所以大学有“停车场”之称。 (上)
2. 意大利学生示威同警察发生冲突
【路透社罗马十月一日电】当数以千计的左翼学生今天在罗马举行示威游行,以抗议一位同志昨晚被杀害的时候,发生了开枪和扔石头和汽油弹事件。 警方说,是一群大约四百名蒙头巾的示威者开的枪,并且是瞄准一辆警方的装甲车。警察进行了回击,用催泪弹把他们驱散了。 在这个城市的另一个地方,当警察和示威者发生冲突的时候,数辆汽车和一间酒吧间因汽油弹爆炸而着火。 在罗马大学,一万名学生举行集会。他们当中许多人后来向新法西斯党办公室进军,扔石头。他们也被警察用催泪弹驱散了。 第四批人(大约有二千人,他们属于学生组织和温和的社会党和共产党的青年组织)平静地进军,去参加在罗马市中心举行的一次抗议集会。 抗议活动是在罗西(二十岁,他是学生和极左组织“不断斗争”运动的成员)昨天被新法西斯分子枪杀之后举行的。 警方说,新法西斯党的十五名年轻党员被捕,他们的罪名是参与今天的开枪事件。 政界和工会领导人要求平静,并且谴责极端组织之间恢复暴力对抗,这种暴力对抗昨天已从罗马蔓延到米兰和都灵了。 【安莎社罗马十月一日电】罗马警察局政治处今天封闭了设在巴尔杜伊纳街上的新法西斯党总部,因为在那里一位左翼青年昨晚不幸被枪杀。 这是第一次在意大利实行今年八月批准的一项新的法律,这项法律规定可以封闭据信被用来进行颠覆活动的场地。
3. 美联社报道在欧安会续会和十月革命六十周年之前苏突然催促持不同政见者离苏
【美联社莫斯科九月二十三日电】(记者:托马斯·肯特)美联社新闻分析 苏联突然鼓励甚至催促持不同政见者,在政治日程表上两个日益逼近的重大日子到来之前,离开这个国家。 第一个日子是下月贝尔格莱德三十五国会议开幕。另一个日子是十一月七日布尔什维克革命六十周年。 过去几个月,约有十五名苏联持不同政见运动的领导人物被批准离开这个国家,这种做法好象是在鼓励持不同政见者滚蛋。除了“铁杆”持不同政见者以外,离经叛道的艺术家和另一些知识分子也正陆续得到出境签证。 一位持不同政见者说,克格勃安全警察的一个官员告诉他:“你最好现在走,因为这个门很快就会关闭的。我们准备在十一月七日前不久封闭这个国家,以后在很长时间内你都可能出不去。” 即将离开的持不同政见者之一、莫斯科的计算机科学家瓦连直·图尔钦曾申请暂时离开苏联,但八月三十日他被告知,他不是暂时离开,而是永远离开。图尔钦是非官方的大赦国际苏联分会的创始人。 持不同政见人士强调,数以千计的人仍然未获准移居国外。其中包括大多数莫斯科著名的犹太人“被拒绝分子”,约四百人,他们等待出境签证已长达七年。但是荷兰大使馆照管以色列利益办事处发出的以色列入境签证的数字在前几个月增加了,这个数字是说明苏联人出国人数多少的一个晴雨表。 苏联持不同政见者领导人萨哈罗夫在一次接见记者时推测说,在突然向一些苏联持不同政见者发放出境签证一事的背后,“肯定有一种联系,有某种经过深思熟虑的政策。”苏联人显然注视着贝尔格莱德会议,他们已呼吁使这一会议成为“建设性的”会议,不要成为互相指责的“法庭”。最高苏维埃将在贝尔格莱德会议十月四日开幕的同时开始举行会议,许多观察家预料,最高苏维埃会议将采取另一个行动来缓和人们对苏联政策的批评。预计这次会议将按照它在苏联建国五十周年时的先例,宣布赦免许多苏联犯人,而且这次可能包括一部分在押的持不同政见者。 尚无证据可以说明,当前对持不同政见者做出的一些姿态,是表现出苏联将长期实行的一种温和政策。 苏联人现在主要关心的看来是,把为首的、敢说话的持不同政见者要么搞出这个国家,要么通过监禁或流放到国内边远地区的办法,使他们不能再在苏联各地活动。
4. 《纽约时报》专稿:《东德赶走批评者》
【本刊讯】美国《纽约时报》九月二十四日刊登一篇题为《东德赶走批评者》的专稿说: 东德着手赶走成百名批评领导的人,迫使他们在欧洲安全会议下个月在贝尔格莱德开始讨论人权问题以前移居国外。 昨晚九十名政治犯被释放,并被送往疆界那边的西德,波恩为每个被释放的人支付两万美元左右。在这之前,在前几星期,它根据同样条件使一百四十四名政治犯获释。 在东柏林的西方外交官说,他们认为,共产党领导班子想在十月第一周在南斯拉夫召开欧安会以前赶走最敢说话的批评者,使局势平静下来。
第 3 版
1. 外电评美苏关于中东问题的联合声明
【南通社莫斯科十月二日电】此间政治观察家注意到,葛罗米柯一万斯在华盛顿会谈期间达成的苏美联合声明,在有关实现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民的权利及他们的代表参加解决危机的谈判的各点上,措词非常谨慎。苏联各家重要日报今天都刊登了这一声明的全文。 例如,声明说,“巴勒斯坦人民”的代表应当参加日内瓦会议,但声明却没有提到国际上广泛承认是巴勒斯坦人民唯一合法代表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声明还说,“巴勒斯坦问题”应当解决,就是说,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权利应在关于中东危机的总的解决办法的范围内得到保证,但声明却没有提到建立巴勒斯坦国的问题。 象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和巴勒斯坦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样一些实质性问题,依旧悬而未决。这两个大国在这些问题上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苏联主张必须建立一个独立的、自治的巴勒斯坦国家,主张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代表“从日内瓦会议一开始就平等地”参加进去。然而美国及以色列反对建立一个自治的巴勒斯坦国,而且不承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代表有权参加讨论他们自己问题的日内瓦会谈。 显然,在今年十二月日内瓦会议复会之前的这个时期里,声明所谈到的诸如此类“组织性和程序性问题”应当加以调整。 【法新社纽约十月一日电】美国和苏联今天要求以色列承认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权利,并且,作为中东全面解决办法的一部分,从一九六七年战争中被占领的领土上撤出来。 这个要求是在美苏两国在这里和莫斯科同时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提出来的。声明中使用了联合国安理会二百四十二号决议所用的“从被占领的领土上”撤出一词,而没有具体使用从“所有”被占领的领土撤出的说法。这个词可以作两种解释,因此有关各方过去始终没有就它的确切含义达成协议,美苏声明也可能遇到同样情况。 这里的观察家说,联合声明是美国外交上的一大成功。华盛顿已经设法使以色列接受由阿拉伯国家派出包括巴勒斯坦代表在内的统一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的原则,那怕它拒绝让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直接派代表也罢。同时,在今天发表的文件中,美国政府已经使苏联同意参与再次召开日内瓦会议的努力。这个文件似乎是反映了美国的立场而不是莫斯科的立场。 巴勒斯坦代表权的问题仍然是目前在这里举行的谈判的中心问题。阿拉伯国家正式表示,必须把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本身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作为一个先决条件,而以色列则坚持不同意这样做。 联合声明也没有具体提到要建立一个巴勒斯坦国家的问题。不过它着重指出必须承认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权利”。 美国方面强调这个声明清楚地阐明了美苏两国的共同立场,即认为最晚不得“迟于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份”必须恢复会议的工作,并且强调声明是两国立场的“共同基础”。 双方的具体分歧在于巴勒斯坦代表权的问题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地位问题。 国务院发言人霍丁 ·卡特今晚强调说,主要的问题是要了解在联合声明发表之后冲突的各个方面所采取的态度。 他指出,声明谈到各有关方面必须建立和平关系,并强调迫切需要获得一项和平解决办法,这些都超出了二百四十二号决议的范围。 观察家指出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苏联过去 长时间没有直接参与有关中东问题的谈判,现在则再一次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了。
2. 美一些议员指责美苏联合声明
【美联社华盛顿十月二日电】美国参议员亨利·杰克逊和劳联—产联主席乔治·米尼今天都严厉批评了美苏为和平解决中东问题提出的目标。 杰克逊把上述建议称为“朝错误方向迈进的一步”。 这位来自华盛顿州的民主党人问道:“当埃及人正在把俄国人撵走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要把俄国人拉进来呢?在我看来,我们已经把俄国人提高到他们原来连做梦也没想到的地位了。” 杰克逊说,俄国人将积极参与谈判的进程。这样做,埃及人是不会感到满意的。不能否认,埃及是一个重要的国家。 杰克逊是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会见报界》电视节目中发表谈话的。 米尼说:“我不认为苏联和美国最近采取的作法,即共同规定一种方式,并告诉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怎样做,就是我们所希望的和平解决方法,我也不认为这种作法能起作用。” 这位劳工领袖说:“我认为以色列人不可能同发誓要摧毁他们、消灭他们的人,同不承认他们的生存权利的人坐在一起讨价还价。如果中东要实现和平的话,这种和平必须是各个有关方面取得一致意见的结果。” 米尼在谈话中说:“我并不认为,美国人民想要看到以色列人被抛弃。”他后来又说,他并不认为卡特总统正在这样做。 但是,他说,美国执行任何会损害以色列的利益的政策在政治上都对卡特不利。 米尼是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同全国见面》电视节目中说这番话的。 参议员鲍勃·多尔说,美苏联合声明“充满了危险”。他称这是“卡特总统在中东放弃领导”,是“强迫以色列承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又一次不明智的努力”。 众议员本杰明·罗森塔尔也攻击这个声明,他说,声明表明“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进一步受到削弱,并且是实现强加于人的解决办法的一个重大步骤,而美国早就保证绝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他指责说,“它表明”美国和俄国“偏袒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阿拉伯国家”。 多尔和罗森塔尔向报界散发了攻击美苏指导方针的声明。美犹太人组织指责美苏声明放弃美对以承担义务 【法新社纽约十月二日电】美国三十二个主要犹太人组织负责人会议强烈谴责了美苏昨天就中东问题发表的声明。 会议在拍给国务卿万斯的一封电报中说,这份联合声明“意味着放弃了美国对以色列的安全和生存所承担的历史性义务”。 它说,这项声明“由于不仅让苏联在日内瓦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还让它在中东本身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危害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 这个组织说,这个声明“不是一个实现和平的方案,而倒是一个逐步削弱以色列的方案,使它变成一个仆从国,它的实际保障、从而也是它的生存本身要部分地依赖于苏联”。
3. 阿拉法特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同苏联的关系
【法新社贝鲁特十月一日电】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阿拉法特“对美国说:苏联是巴勒斯坦抵抗运动的诚挚的和永久的盟友,它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权利和巴勒斯坦革命”。 阿拉法特在由巴勒斯坦机关刊《革命巴勒斯坦》周刊发表的一篇讲话中还说:“我们同苏联同志的联系将不会恶化,因为这是战斗的战略关系。” 阿拉法特还说:“在我今年八月份访问莫斯科之后发表的联合公报是对那些所有反对我们人民的权利,特别是反对我国人民拥有一个独立国家的权利的人的一个沉重打击。在最近几个星期的冲突期间,苏联的态度对于我们来说是宝贵的支持。”
4. 香港《远东经济评论》报道:朗诺定居夏威夷
【本刊讯】香港《远东经济评论》九月二十三日刊登一则消息,摘要如下: 爱德华·霍伊特报道,曾经推翻西哈努克而后来自己被红色高棉推翻的朗诺,现在以普通“农民”身分在夏威夷的瓦胡岛的瓦伊安纳海岸定居。也许“普通”两字用词不当,因为朗诺是在一九七五年他的政府垮台前不久从他自己的政府那里拿了二十万美元的“安慰金”抵达檀香山的。不管朗诺有多少钱,对他来说,今天的生活同他流亡开始时有天渊之别。他当初是带着大批正式随员到达夏威夷的,并受到太平洋美军司令盖洛本人和仪仗队的欢迎。朗诺一行下榻在美国空军希卡姆菲尔德基地的要人宿舍,在不到一星期内,在军官食堂花了二千美元。后来,朗诺成了没有国家的国家元首。 他的追随者开始纷纷离开他。他的宣传部长开始为公众服务,住在汽车房里,后来在莴苣地里当农业工人。一个前内政部副部长现在在巴黎当守夜的。朗诺自己买了两幢房子(大约价值二十四万美元)和一辆白色汽车,并殷切要求美国国会给他养老金。最近他在瓦伊安纳买了四英亩半的田地,并同他的华人妻子和八个孩子搬到那里去,把房子出租。朗诺的家属种了一个菜园,他们从朗诺身上得到的帮助不大,因为他在一九七二年患中风使他的左半身不遂。他监督着他现在仍然称之谓他的“流亡政府”——这个“政府”现在只拥有他一家人。
5. 合众国际社报道阿拉伯外交人士说:万斯促阿以同意恢复中东和会
【合众国际社联合国十月一日电】阿拉伯高级外交人士们今天说,国务卿万斯促使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很接近于同意在年底之前在日内瓦重新举行和平会谈。一位曾同万斯会晤的人士说:“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有希望在今年举行一次日内瓦会议。”又一位人士说:“有些障碍看来正在得到解决,而有些障碍则仍然存在。在不谈具体事情的情况下,我可以说,正在取得一些明确的进展。我们的看法很接近。” 一些阿拉伯人士还说,他们对今天公布的美苏联合声明“十分高兴”,表明提出了作为日内瓦会议两主席的这两个国家觉得在这些会谈中应取得什么成果。 他们说,他们觉得这些声明“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对以色列施加了同样大的压力”,以便达成一些妥协,根据这样的妥协,巴勒斯坦人将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这个问题仍然是重新举行日内瓦会谈的主要障碍。
6. 埃及破获亲苏的埃共地下组织
【美联社开罗十月一日电】官方十月一日说,警方查明是受一个外国支持的共产党人的三十五个人已于本周末被逮捕,他们被指控打算炸毁建筑物和推翻萨达特总统。 没有说出这个外国国家的国名,但警方说,在九月三十日和十月一日逮捕的这些人散发的小册子中的“批评同莫斯科散布的反对开罗的批评是一样的”。 官方的中东通讯社说,被捕者之一被查明是苏联新闻社的一位前埃及雇员。 无法见到苏联新闻社的代表,以便了解他们的评论。 官员说,这些可疑分子将受到军事法庭的审判。 萨达特总统九月二十八日在一次讲话中暗示,苏联试图在埃及挑起阶级斗争和穆斯林—基督教冲突。 这是在过去十个月中在这里破获的第四个可疑的共产党小组。
第 4 版
1. 日本《东洋经济》评我国钢铁和石油工业现状
【本刊讯】日本《东洋经济》周刊九月三日号刊登中岛诚一写的文章,题目是《中国 ——离经济增长还遥远》,摘要如下: “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这是已故周恩来总理的遗言。近年来,没有比这句话更加振奋中国人的精神了。看起来,邓小平再度复职后的华国锋新体制的主要口号,也是激励据说已达九亿的中国人民开始认真对待这个目标。这些年来,中国在政治上大动荡,但是,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即:中国相隔很久之后,现在进入了建设的时代。 但是,建设的道路意外地艰难。中国经济的现实并不是轻而易举地可以不费气力就能在增长的轨道上迈进。 仅仅分析中国方面正式公布的情况,就会清清楚楚地看到,经济的各个领域都存在各色各样的障碍。这篇文章以钢铁工业、石油和石油化学工业为例,分析说明中国的弱点在哪里,现在有求于外国的是什么。钢铁工业,障碍是原料部门和轧钢设备 在国民收入少的国家(按人口平均计算不到四百美元),钢铁的消费量一般都大大超过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是,尽管中国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工农业产值(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是二百五十美元至三百美元(一九七六年),水平很低,钢铁的消费量的增加按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五年平均计算却只有百分之九强(按产量计算是百分之八),仅仅超过这个期间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率的百分之八。最近几年反而出现了下降的倾向。 从消费方面来看,一九七五年粗钢的消费量是三千万吨弱(生产二千六百万吨,进口三百五十八万吨),不到日本的消费量六千四百七十四万吨的一半。中国平均每人的消费量(三十五公斤)仅仅是日本平均每人消费量(五百八十三公斤)的十七分之一,即使同世界平均消费量(一百八十公斤,一九七三年)相比较,也只有它的五分之一,水平很低。 这些数字表明,中国的钢铁工业比各发达国家落后了一大截,生产赶不上需要。这个问题的解决将成为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关键。最大的障碍是低品位的原料 为什么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缓慢呢?钢铁工业现在面临的最大难关是原料部门,不充实原料部门,钢铁工业就不会迅速发展。 钢铁的主原料是铁矿石、原料煤,副原料有石灰石、锰、萤石、菱镁矿、钨、钼、镍、铬、钴等。中国进口一部分镍、铬、钴等原料,可是其他原料全都数量不足。问题是质量。 首先,从生铁产量(三千万吨)来推算,估计铁矿石的消费量是八千多万吨。顺便说一句,日本生产相同数量的生铁,有不到五千万吨的铁矿石就够了。这是因为中国的铁矿石质量有问题,大部分只含铁百分之二十五至百分之四十 (日本进口的铁矿石,含铁量超过百分之六十)。 大量使用低品位的铁矿石,在采掘、富化处 运输等许多方面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压力。 近几年来,中国每年从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进口三百多万吨铁矿石,这就说明中国缺乏高质量的铁矿石。在七月份召开的地质部门的会议也强调说,当前的重点是开发高质量的铁矿石。 另一方面,原料煤的消费量估计在一九七五年是七千多万吨。而如果是日本现在使用的那种高质量的原料煤,那么,不到三千万吨就行了。原料煤也存在质量的问题。可以认为,原料煤的大量开采和运输,对经济的各个方面都造成了压力。还不可忽视的是,质量差的原料煤大大降低了出铁比率。从上述情况中可以知道,当前的课题是开采优质铁矿石和优质原料煤。 为了提高效率,还要充实粉碎、选矿、烧结等设备。现在,只有一些大工厂才比较完整地拥有这些设备,总的说来,显然很缺乏这些设备。可是,中国却不具备依靠自己的力量生产够发达国家水平的设备。这样看来,在原料部门,对于各种矿山机械、设备,将迅速地比较大量地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设备。 还不可忘记的是,中国缺少作为炼钢原料的废钢铁。中国平炉多(平炉是大量需要废钢铁的),如果把电炉、纯氧顶吹转炉所使用的废钢铁也算进去,大约需要一千五百万吨,然而,在钢材部门落后的中国,重新周转的废钢铁很少。报废不用的各种机械数量也十分有限,估计本国可以担供的废钢铁是一千多万吨,所以现在每年都进口相当大的数量。从价格方面来看,进口废钢铁是个沉重的负担。生铁一大半由中小型高炉生产 炼铁部门的问题,在于其设备是小型的。在中国的生铁产量(三千万吨)中,百分之七十以上由不到一千立方米的中小型高炉生产,其中不到一百立方米的高炉生产着将近总产量百分之三十的生铁。 当然,建设大型高炉对于钢铁工业的发展是不可缺少的课题。但是,象前面讲到的那样,四千立方米级的高炉要求使用高质量的铁矿石、焦炭和高水平的技术,所以是十分困难的。 中国最大的高炉是鞍山钢铁公司的二千零三十五立方米(据说在武汉有二千五百一十六立方米的)高炉。如果考虑到各发达国家已在建设五千立方米级的高炉,那么,差距之大便可想而知 (日本有二千立方米以上的高炉三十六座,其中十座在四千立方米以上)。 在中国,建有可以连续生产体系的是一千五百立方米级的高炉,估计暂时将在各地建设这种规模的高炉。四千立方米级的高炉,靠自己的力量是建设不起来的,所以,如果要建设,大概将仰仗日本、西德的合作。 但是,即使计划把生铁产量增加到目前的两倍,为此就需要有二千立方米级高炉二十七座 (出铁比为一点五),或者有一千五百立方米级高炉三十六座,要建设这么多的高炉,包括各种附属设备,就必须进行庞大数量的投资。 现有设备已经陈旧,这也是问题。五十年代建设的高炉,中国现在仍然差不多全部在使用。 目前,纯氧顶吹转炉生产着粗钢的百分之十五,可是,为了大幅度增加粗钢产量,就不能不提高纯氧顶吹转炉的比重(日本百分之八十的粗钢由纯氧顶吹转炉生产)。纯氧顶吹转炉使用废钢铁数量少,炼钢效率也高。在这种情况下,大概将要求日本提供技术合作。 然而,如果今后中国想要把粗钢产量增加一倍,而其一半产量由纯氧顶吹转炉来生产,那么,就需要一百五十吨级的炉子二十座、二百五十吨级的炉子十五座,这用十年时间很难实现。 从设备和技术方面来看,轧钢部门比其他部门落后得更加明显。因此,中国是钢材一直不够用,每年都进口钢材三百多万吨。 目前,在轧钢部门靠自己力量能够生产的,多数是中小型的各种轧钢机,将需要从外国引进大量的技术。需要量特别大的薄板、厚板设备缺乏,现在引进了轧钢成套设备,然而,当前大概不会大量进口。 目前正在武汉钢铁公司建设从日本、西德引进的年产能力为三百万吨的带钢热轧机、带钢冷轧机等成套设备。如果想要建设新的设备,那么,按理说需要一千五百立方米的高炉四至五座,或者一百二十吨的纯氧顶吹转炉三至四座。无视生铁、粗钢的生产状况,仅轧钢部门拥有世界最先进的设备,那也不可能充分地发挥作用。 还有,在文化革命以来的十年里,培养技术人员的工作大大落后了。培养技术人员是摆在一切部门面前的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即使说这一点是钢铁工业发展的关键,也并非言过其实。石油和石油化学工业,炼油能力赶不上原油生产中国的石油工业迈步走向现代化的日子还不长,石油化学工业等刚刚建立。石油工业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供求不平衡,也就是设备不足和消费产业落后。 在原油产量达到一千万吨的一九六三年,中国宣布“基本上”实现了自给。然而,后来原油生产增加了七倍,工业却仅仅增长了两倍左右。 在这个期间,中国也一直致力于引进炼油设备、石油化学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然而,在技术方面同发达国家差距甚大,技术人员也大量缺乏,成了石油工业的隘路。今后必将积极地寻求世界的先进技术,也引进设备。缺少炼油设备 中国的原油提炼能力,估计再多也不到五千万吨(一九七五年),大大低于原油产量七千六百万吨。从公开报道来看,一九七六年的原油产量比一九六五年增加六点七倍,而在同一时期,处理能力只不过增加四点三倍,两者之间的差距拉大了。 进入七十年代以后,中国已经依靠自己的力量生产炼油设备,在北京石油化工总厂安装了最大处理能力为二百五十万吨的设备。然而,现在并没有出现成套设备连续生产并安装的情况。估计一年里能够新建设的设备是几百万吨,低于原油产量的增加。 截至一九七五年末,年处理能力在二百万吨以上的大型炼油厂有东方红炼油厂(北京,七百万吨)、辛店炼油厂(山东省,六百万吨)、大庆炼油厂(黑龙江省,五百万吨)、抚顺石油二厂(四百五十万吨),此外在上海、南京各有一座炼油厂。 但是,日本最大的炼油厂的处理能力是一千六百多万吨,大约有三十座处理能力在五百万吨以上的炼油厂。两相比较,中国的炼油厂数目太少。 今后中国的任务是建设大型炼油厂。 有效地利用原油将成为一项课题。中国现在向东南亚若干国家和香港出口石油制品,然而,由于炼油设备将继续不足,所以当前不能设想会有大量的制品出口。石油化学成套设备明显地落后 中国的石油化学工业在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引进化纤、化肥等的成套设备。一九六八年着手建设北京石油化工总厂,可以说这是中国的现代石油化学工业的开端。但是,至今技术还明显地落后。中国靠自己的力量能够生产的不过是六万吨的合成氨设备、四万吨乙烯成套设备,在一切方面都需要学习各发达国家的技术。为了将来的发展,一定要培养许多技术人员。 目前正以化纤和化肥为中心建设石油化学工业,可是,从初级原料开始到素材、中间制品、最终素材,在数量的比例上明显地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现象。 举例说,中国最先进的工厂北京石油化工总厂,在七百万吨的原油处理能力和三十万吨的乙烯设备(一九七六年十月建成,目前的开工率是百分之四十)之间,存在着差距。也就是说,要生产三十万吨乙烯,就需要一百多万吨石脑油,从重质油大庆原油中生产一百万吨石脑油,就需要一千多万吨原油,然而这座工厂的处理能力不过是七百万吨(据传,现在不使用石脑油而使用煤油,为此就需要设备,效率也会降低)。 而且,现在只是部分建成利用三十万吨乙烯的设备,到最终部门为止的各种设备连一半都没建成。因此,不能发挥综合性联合企业的效能。 这就是说,今后十年左右将致力于确立平衡的石油化学工业的基础,不会随便地设法扩大一些产品的数量。还有,把力量倾注于塑料、合成橡胶等高分子化学部门,将到八十年代以后。 但是,即使现正建设中的成套设备全部完成,有关设备都齐全了,规模也还是小的,石油化学工业在最近的将来大概不会具有足以推动中国经济的力量。要做到这个地步,大概需要等到八十年代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