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06-14
第 1 版
1. 埃及《消息报》社论:《苏联这次警告意味着什么》
【本刊讯】埃及《消息报》六月十一日发表一篇社论,题为《苏联的这次警告意味着什么?》,摘要如下: 苏联昨晚突然发表了关于黎巴嫩局势的警告,这个警告引起了阿拉伯和国际界如此之多的猜测。但是,提出来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没有哪一个政治专栏作家能理解这次警告的真实意义和它的别有用心的意图。 苏联公布了一项半官方的声明,这个声明是由塔斯社散发和莫斯科电台向全世界宣布的。声明要求结束外国对黎巴嫩的干涉和在那里立即实行停火。这个声明是十分枯燥无味的。声明又说,中东地区对苏联来说,要比那些正在制造对黎巴嫩进行军事干涉的威胁的国家和在黎巴嫩海岸附近驻扎着第六舰队的美国要近得多。声明然后说,叙利亚已不止一次地声明,它的部队进入黎巴嫩是要去制止流血,然而,黎巴嫩还在流血,而且是在更大量地流血。苏联声明最后说,苏联领导人认为,必须注意巴勒斯坦人的命运。 这些就是这个声明 ——恐怕说是苏联的警告更恰当——的一些要点。我们简直不知道这个声明的重要意义何在,它的矛头又是针对谁的。如果声明所说的外国干涉是指法国建议出兵黎巴嫩和美国第六舰队呆在黎巴嫩沿海的话,那么苏联对于大批苏联军舰开进地中海并在黎巴嫩海岸和叙利亚沿海偷航又作何解释呢?难道这不属于象法国的建议和美国舰队的存在所体现的外国威胁的意义范畴吗?如声明所说,中东距苏联比距那些国家要近得多,由于这样,难道对这个地区而言,苏联就不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外国吗? 但是更使人感到吃惊的是声明关于叙利亚立场的提法,因为它指责叙利亚派军队去黎巴嫩制止流血,然而血却比以前流得更多了。谁都知道叙利亚在用俄国坦克、导弹和米格式飞机袭击黎巴嫩人和巴勒斯坦人。几天前,当叙军进入黎巴嫩时,柯西金正在大马士革。难道苏联提到叙利亚干涉的目的是要给自己开脱,从而不对巴勒斯坦人和黎巴嫩人的流血负责,并且嫁祸于叙利亚,以便使全世界人民不了解真相吗? 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苏联仓促地发表这个声明,在国际规模上提出黎巴嫩问题,并联系涉及武器和舰队的外国威胁及中东——它离中东最近——有关据点的划分来谈这个问题。苏联很了解黎巴嫩问题是一个阿拉伯问题,当它的声明发表时,所有阿拉伯国家在不受任何外国指导或影响的情况下,正在阿盟范围内处理这个问题。苏联发表这个声明是别有用心的。 诚然,这是一个奇怪的声明,它的动机和目的是可疑的。看来,所谓的领导集团由于看到阿拉伯国家坚决和顺利地处理黎巴嫩问题,就匆匆地发表这个声明,以便在阿拉伯队伍中散布混乱。阿拉伯领导人一致决定必须使黎巴嫩悲剧得到解决。因此我们希望他们的立场将会制止那些喜欢以警告形式渗透到阿拉伯队伍中的那些人的行动。
2. 法新社报道:叙同黎「左翼部队」达成停火新协议
【法新社开罗六月十二日电】法塔赫驻开罗办事处收到的一份报告十二日指出,今天已达成了一项关于停火和叙利亚军队撤出黎巴嫩的新协议。 据这份报告说,这项协议是由叙利亚国防部副部长纳·贾米勒将军和巴勒斯坦黎巴嫩联合军司令萨·哈立夫(阿布·伊亚德)签字的。 报告最后说,在签署这项协议时在场的有利比亚总理贾卢德少校和阿尔及利亚主席的使者、教育部长卡·马哈茂德。 据法塔赫驻开罗办事处收到的这份报告说,协议规定叙利亚军队将分两步撤出。执行协议十天后将全部撤出。 根据这项协议,赛义达—阿尔蒙公路将开放,以便运送给养。报告说,这是执行停火协议的第一步。 【法新社大马士革六月十二日电】利比亚总理贾卢德今天上午在阿拉伯叙利亚通讯社广播的一次讲话中说:“由于叙利亚、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兄弟间的联系,我们达成了一项在贝鲁特停火的协议”。 贾卢德说,他们达成了一项协议“以便实现一些现实的措施,从而巩固停火和交战各方之间脱离接触,交战各方已撤到足够的距离”。 贾卢德透露说,抵达贝鲁特的利比亚军官监督了军队的撤退,并说,他们在交战各方之间居监督的地位。 【合众国际社贝鲁特六月十二日电】利比亚的调停人十二日宣布叙利亚陆军和巴勒斯坦游击队之间在黎巴嫩实行停火。 但是左翼人士指责说,叙利亚正把更多的部队和坦克开赴他们在南方的阵地从而破坏了这次停火。 左翼人士指责,叙利亚人远没有准备撤军,他们正开来更多的部队,其中包括坦克和步兵的纵队。
3. 黎“左翼”联军指挥部要求苏干预黎局势
【法新社贝鲁特六月十二日电】巴勒斯坦革命运动和左翼的黎巴嫩民族主义运动中央指挥部,今晚在这里要求举行阿拉伯外长紧急会议,以便对叙利亚施加压力,要它从黎巴嫩撤军。 左翼办的电台广播了该指挥部的一项公报说,部长们应该采取“严厉”的措施以结束叙利亚的“入侵”。指挥部要求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紧急干预”以制止“入侵”并支持巴勒斯坦革命和黎巴嫩民族主义运动。
4. 佐尔扎文章:《克里姆林宫的战争计划》
【本刊讯】美国《华盛顿邮报》五月二十八日刊登佐尔扎写的一篇文章,题为《克里姆林宫的战争计划》,摘要如下: 苏联总参谋部认为,西方正在准备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为了防备这种袭击,总参谋部已制定了一些应急计划。但是,苏联武装力量总参谋长维·库利科夫将军显然认为,鉴于形势有了新的发展,需对上述计划进行修改。 美苏两国的主张加强防务派都利用技术进展来证明,他们要求发展新武器是有道理的。但是当施莱辛格出任国防部长时,他提出了一项重大的革新。他制定了一些如何利用现有武器(譬如给以前主要针对平民中心的洲际弹道导弹重新规定目标)来打击军事目标的新办法。现在,则是库利科夫谈到必须制订出“击退侵略和进行战争的新方法”。同施莱辛格不一样,库利科夫不喜欢把他本国的战争计划说出口来,他登在《消息报》上的文章也未表明,苏联总参谋部一心考虑的“新方法”是什么。 莫斯科对施莱辛格改变导弹目标的初步反应表明,苏联不打算修改如何使用它自己的导弹的战略原则。除非出现相反的迹象,否则必须假设,库利科夫的“新方法”指的是使用常规部队。于是,在他文章发表的同时,西方发表了一项研究报告,暗示这些新方法可能是什么样的。 这项研究报告刊登在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的《生存》杂志最近一期上。该文是由国防部顾问,BDM公司战略研究负责人菲·卡伯写的。该公司是美国研究防务的智囊团之一。卡伯说,一九七三年的中东战争对苏联军方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他们修改了他们打一场欧洲战争的方案。 一九七三年战争的最重要的教训就是,俄国人大量提供给埃及的简单而便宜的反坦克导弹能够“杀伤”大量进攻的坦克,从而可制止敌人的推进。这样,西方就坦克的前途和更快地给部队重新装备反坦克导弹问题展开了辩论。 苏联打一场欧洲战争的方案通常是这样设想的:由坦克和装甲车打头阵,迅速地长驱直入敌方领土。但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使用反坦克导弹可比过去更早地使苏联的挺进速度放慢下来。反坦克导弹的出现使他们有必要改变他们的理论,或改变他们的战术,或两者都改变。 卡伯的研究报告表明,苏联军方若干时候来一直在辩论如何对付反坦克导弹所呈现的问题。他认为正在予以讨论的三种主要选择是:进行战术核打击、使用常规炮兵、举行装甲部队的迅速的演习和推进。从他的研究报告看来,在辩论中,主张搞装甲的一派人占上风。他说:“这一派人要求举行先发制人的演习——在防务力量还来不及动员和部署一道密集的反坦克防线之前就攻击防务力量。” 他说,有几个迹象表明,一旦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发生冲突,苏军“宁愿发动一次突然袭击,而不一定依靠大规模动员苏联后方指挥所的一些师,也不一定要充实华沙条约的人数不足的部队”。这样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就无法得到它指望得到的警报了,“这样,西方就无法建立一道直线密布的反坦克防线了”。目前,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主力部队离边界防线有一段距离。如果卡伯的看法是正确的,反坦克导弹的出现似乎已使苏联军方信服,发动突然袭击这一做法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重要了。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还来不及把它的反坦克导弹运到离苏军足够近的地方以使他们的推进放慢下来时,苏方必须先下手发动攻击。库利科夫声称,一个(未被点名的)侵略者打算发动一次“突然袭击”,这一点的确意味着,主要大国的总参谋部正在开始吸取两次中东战争的战略和战术教训。 虽然两个超级大国都认为,核威慑力量将仍然起作用,但它们的总参谋部却不得不认为,这种威慑力量可能不起作用,因此,它们必须拟订出库利科夫所谓的进行战争的“新方法”,和施莱辛格所谓的“重新规定目标的理论”。
第 2 版
1. 盖莱克结束对西德的访问
【德新处波恩六月十一日电】题:德—波政府会谈结束 联邦总理施密特和第一书记盖莱克在六月十一日会谈结束后对报界发表了声明。联邦总理把这次访问的结果说成是在关系正常化道路上向前迈出的一大步。他说会谈和谈判是友好的和非常建设性的。 波兰政治家指出,我们在首次访问时所达成的东西是巨大的。它说明了,我们向前迈出了巨大的一步,这一步导致了我们两国和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的更好的关系,我们波兰人对此是极其满意的。 据波恩的政府人士说,在两国外长的会谈中就继续实现关于家庭团聚议定书问题取得了一致。 另外,双方还一致打算在对等的基础上设立文化机构。有关谈判将尽可能快地举行。 双方希望加强政治协商。下一次是在华沙。在那里将讨论欧安会的结果。联邦总理和联邦外长已被邀请到波兰访问。 联邦经济部长弗里德里希斯在最后会议上汇报了在经济方面的会谈情况。德国方面的许多组织和企业与波兰政府的代表签订了十四个协定。总的财政数字远远超出三十亿马克。这里说的不仅仅是供货协定,而且还有真正的合作协定。 【德新社不来梅六月十二日电】波兰共产党领袖盖莱克今天说,他对西德的五天访问对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和顺利发展是一个重大贡献。盖莱克在启程回国以前在不来梅机场发表谈话说,他同西德政府及其他政治领导人的会谈进一步证明了他们共同努力以消除旧恨和建设未来。 他还表示了波兰人民愿意本着和平和合作的精神履行他在访问波恩期间签订的协定。 【合众国际社西德不来梅六月十二日电】波兰共产党第一书记盖莱克结束了对西德的五天正式访问,今天乘飞机回国。
2. 铁托访问土耳其 双方发表联合公报
【南通社贝尔格莱德六月十一日电】今天同时在安卡拉和贝尔格莱德发表了铁托总统访问土耳其的联合公报。公报说,两位国家元首就国际局势和双边关系现状广泛地交换了看法。双方一致认为,这种双边关系正在各方面以一种非常令人满意的方式发展着。 双方认为,欧洲紧张局势的缓和进程、巴尔干国家之间双边关系的发展、以及世界上的更大的相互依赖关系使两国间的目前关系具备了新的意义,因为两国对许多国际问题看法一致或者接近。南斯拉夫和土耳其认为,在确保世界,特别是欧洲的和平和安全方面已取得了某种进展,但是这个世界上仍然危机重重。两国宣称他们都赞成做出共同努力在各方面完整地履行赫尔辛基最后文件的各项原则和决议。 两国对赫尔辛基精神还扩大到地中海非常感兴趣。 双方强调要使贸易多样化,加强在巴尔干地区进行合作方面的相互依赖关系,并且宣布他们赞成进行协调一致的努力,同时表示愿意这样作,以便支持在巴尔干地区进行更广泛合作的愿望,目的是为了履行这一地区所有国家都能接受的各项倡议。 双方表示严重关注中东危机,并强调,以色列必须撤出所有被它占领的领土;此外有必要寻求一项确保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权利的解决办法。 双方表示关注黎巴嫩危机的拖延,并表示希望黎巴嫩人民会找到一项同其愿望和利益相符合的解决办法。双方重申需要尊重塞浦路斯的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和不结盟作法,并且表示相信在两族平等的基础上继续举行两族间的会谈是公正和永久地解决塞浦路斯问题的唯一方式。 双方重申,两国间传统的友好关系最近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都增加了新的内容,双方指出,已经发展的经济关系并不符合双方的能力和愿望。 南斯拉夫和土耳其指出,他们在大多数国际问题上观点类似,他们对维护和平都表示关注,这两者要求他们更紧密更经常地进行合作。 【路透社安卡拉六月八日电】南斯拉夫总统铁托今天到达这里开始他的为期三天的访问,并同土耳其领导人举行会谈。陪同这位八十三岁的南斯拉夫领导人的是一个十一人的代表团。
3. 《法兰克福评论报》评盖莱克访问西德
【本刊讯】西德《法兰克福评论报》六月十二日刊登一篇社论,题为《一小步》,摘要如下: 盖莱克在波恩并没有表现得欣喜若狂。尽管他把他的访问结果说成是对波兰来说是“巨大的”和非常满意的。他对那些不顾他们的政治和社会思想而不辞辛苦地把德波关系“引到新的轨道上”并且“越出个别利益看到了这一转折的历史意义”的政治家表示他的“真诚的赞扬”,在这个时候,他虽然没有象莫斯科在它的五月二十二日关于德国的声明中那样毫不掩饰,然而却可以听得出他也在区分好心的德国人和另一些德国人。 盖莱克以这种方式谨慎地机智地也赞扬了基民盟主席赫尔穆特·科尔为一九七五年秋的协议生效而作出的努力,之所以要这样谨慎,这不仅是因为存在着波兰的对缓和方针的批评者,而且还是因为莫斯科老大哥和东柏林的统一社会党领导人不信任地注视着波兰兄弟在德国土地上跨出的每一步。盖莱克同勃列日涅夫仔细地讨论了他的这次西方之行,这也不是徒劳的,他把勃列日涅夫对勃兰特的个人问候带到了波恩。访问结束时发表的长篇声明和十七个签了字的政治和经济的具体协议,很少能说明会晤的质量。 争取在盖莱克起程前办妥有关铜的协定的这一努力的失败表明了,光是靠新的长篇的协作条约、贷款和减低利息是不能取得任何东西的。从这一点上来说,联邦总理施密特在盖莱克告别时所谈到的“在关系正常化道路上迈出的一大步”,变成了朝着无疑是正确方向迈出的一小步。
4. 路透社报道:苏联妇女酗酒现象严重
【路透社莫斯科六月一日电】在苏联,酗酒长期以来被视作“第一号社会邪恶”,目前苏联官方感到惊慌的是,越来越多的妇女嗜酒如命。 作家协会的《文学报》周刊上最近有一篇文章揭露,女性酗酒已变成了一个值得严重忧虑的问题,特别是在年轻女人当中,酗酒现象十分严重。 酗酒已成为苏联第三位致命的疾病,仅次于心脏病和癌症,这对男女都是一样的。 现在有“青蛇”之称的伏特加酒,被谴责为一半以上的罪案和三分之一的意外事件的罪魁祸首。 新的严厉禁酒令并未能制止这个国家滥饮之风,从一九七○年到一九七四年间,伏特加消耗量每年增加百分二十八,达到按人头计,平均每人十四点六升。 越来越多地发现女人在可怕的供酒中心通宵滥饮,第二天早上到处乱逛。 女作家库兹涅佐娃指出“今日之苏联妇女为了要证明自己是平等的,她们不喝葡萄酒而喝烈酒”。她认为妇女酗酒比男子酗酒更具悲剧性。苏联在十月革命后,妇女百分之八十参加工作,但现在伏特加使妇女失去完成这传统的能力。
5. 美记者说“苏斯洛夫已成为第二号人物”
【本刊讯】美国《洛杉矶时报》六月八日报道:苏斯洛夫在苏共第二十五次代表大会以来的三个月内,已作为仅次于党的领袖勃列日涅夫的第二号人物出现。这样一来他就超越了勃列日涅夫的老朋友和得力助手基里连科。 苏联人士说,自从党代会在三月五日闭幕后,勃列日涅夫休假了六周,在整个这段时期内,坐在克里姆林宫的决策椅上的正是苏斯洛夫。这些人士说,过去勃列日涅夫不在的时候,是由基里连科和苏斯洛夫轮流代替他的。 西方外交官们认为,如果勃列日涅夫一旦意外地离去,苏斯洛夫大概会接替他。 对西方人来说,苏斯洛夫摄政的前景并没有什么吸引力,这种前景是遥远的和短命的,苏斯洛夫年已七十三岁,属于政治局中年纪最大的几个人之一。 苏联人士认为,虽然苏斯洛夫可能主张在国内奉行限制比较多的政策,但他还是赞成政治局所奉行的苏美缓和以及总的外交政策的。 在苏联过去十五年的历史上,苏斯洛夫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是幕后作用的话。接近苏联的人士认为他在一九六四年是一个既把君主赶下台又另立君主的人物。 据说,苏斯洛夫是当年把前党的首脑兼总理赫鲁晓夫赶下台的那之个集团中的最重要的领导人。 如果现在勃列日涅夫出现了某种意料不到的事情,而且如果勃列日涅夫未能提出他自己的继任人,可以想象,苏斯洛夫可能再次成为拥立君主的人物。目前,没有哪个年纪较轻的政治局委员是这两个人中任何一个人明显选中了的。
6. 香港《天天日报》社论:《美苏在地中海的恶化》
【本刊讯】香港《天天日报》六月七日发表《美苏在地中海的恶化》的社论,摘要如下: 在地中海,美舰和苏舰正互相集结,使中东风云突然出现了新的紧张。同时,苏联大批坦克部队会在欧洲抽出,重新调驻亚洲。 上述两项新形势显示了:苏联和美国在中东方面,已由政治转变到军事上的尖锐相对。 由上述两则新趋势,十分明显是显示了:苏联有意向美国施压力,阻截美国增加插手于中东。 根据外电报道,在过去数天内,苏联舰队突然增加达到七十艘,且大部分游弋于黎巴嫩边区海域,在这些新集结的舰队中且有一艘是属于苏联最庞大的航空母舰,这是“基辅号”。 为了苏联舰队突然集结,美舰在这区域亦随告增加,奉命调派地中海的是第六舰队的部分舰只。 显然,美舰队仅是“监视性质”或“戒备性质”,因此,引起联想是:美国仍在尽可能避免与苏联作太尖锐性的敌对。 上述资料无异显示了:美国现时之对外政策仍难免投鼠忌器。确然,苏联早已洞悉了美国外交软的一面,故而处处做成形势,着重采取主动,苏联实力必然在中东继续扩展的。同时,苏联必然会在亚洲方面继续把形势拉紧以牵制美国。 苏联突然在欧洲方面抽调大批坦克队东移,便是企图制造新紧张局势。现时苏联驻守于欧洲最少有一万五千辆,是苏联留守在欧洲最强大的军力。现在,苏联抽调其中部分东移,增加苏联在亚洲中部新地盘的镇压力。故此,部分目的只是面对美国,截止美国与亚洲中部仅余的政治延续关系,同时,增加苏联本身向这地区联系的发展。
第 3 版
1. 美记者谈苏在黎巴嫩问题上的处境
【本刊讯】美国《纽约时报》六月十二日刊登该报记者发自莫斯科的一篇报道,摘要如下: 在黎巴嫩持续已久的战斗使苏联在中东的运气下降到将近十年来的最低点,尽管莫斯科长期支持阿拉伯事业,但仍然无法施加影响。 苏联运气下降可能产生的影响也许可以同苏联在以色列于一九六七年战争中打败其阿拉伯保护国时所受的打击相比。这次,俄国人不得不看着他们在政治上和物质上支持的叙利亚人和巴勒斯坦人用苏式武器交战。 在埃及摆脱苏联而走上了独立的道路以致最后萨达特总统废除了苏埃友好条约以后,莫斯科开始把它在中东的希望移到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身上。现在,莫斯科能选择的仅有的对象就是伊拉克和利比亚了,据了解苏联内幕的人士说,伊拉克和利比亚太激进,对此莫斯科感到不安。 苏联对黎巴嫩危机的反应是警告要防止外来——指的是西方——干涉,并声称必须让黎巴嫩人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而迄今的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办到的。 塔斯社发表的一项正式声明要求马上停火,要求外国不要干涉,但是远远没有建议采取任何具体的解决办法。从表面价值来看,这样一项要求甚至会使莫斯科同阿拉伯国家对立,阿拉伯国家想派出自己的军队把和平强加于黎巴嫩。 但是塔斯社比较明确地表示对法国要派远征军的建议以及美国海军舰只出现在地中海感到不满,而对苏联海军在这个地区集结却保持沉默。外交事务分析家发现下述警告是有所指的,即“中东同苏联的距离比同那些发出这种(军事干涉)威胁的国家间的距离要近得多”。他们认为,莫斯科是表示一定要努力使西方不卷入。 苏联报刊登载的关于黎巴嫩局势的电讯略倾向于支持巴勒斯坦人。然而苏联报刊还是避免直截了当地批评叙利亚人,由于叙利亚人储存有大量的苏联武器,看起来他们会战胜巴勒斯坦人。 苏联报刊这种含糊的评论使某些西方和第三世界的外交官得出结论,认为苏联确实不知道该在黎巴嫩问题上采取什么行动。他们进一步推测说,俄国人迄今采取的私下外交渠道还没有获得任何成功,并且可能感到,他们下了很大本钱的阿拉伯盟友背叛了他们。 苏联最近在中东的前景变得更暗淡了,它的前景大概在一年前就开始不妙了,那时俄国人未能使阿拉伯国家取得一致意见从而为一次新的日内瓦中东和会开辟道路。 苏联在双边交易彻底失败后就极力唆使阿拉伯世界排斥埃及。阿拉伯外交人士认为,克里姆林宫目前愈来愈为它在叙利亚的影响日益减弱担忧。 苏联在黎巴嫩问题上没有表示明确的态度,这不仅使外交官,也显然使普通的俄国人摸不着头脑。
2. 香港《南华早报》社论评英·甘地访问苏联:《印度和苏联》
【本刊讯】香港《南华早报》六月十一日发表一篇题为《印度和苏联》的社论,全文如下: 英迪拉·甘地夫人在印度宣布实行紧急状态一年以后把苏联作为第一个要访问的外国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在世界各大国中,苏联是印度的主要盟国之一,两国在一九七一年签订的和平友好合作条约把它们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 印度总理之所以要首先访问莫斯科,是因为她要通过这次访问来表明,这个条约继续有效。这样做对认为这种关系在变冷的任何国家都有好处。 在甘地夫人抵达苏联首都时仪式之隆重和场面之热烈,再加上党的首领勃列日涅夫亲自到机场欢迎甘地夫人,说明了克里姆林宫对它同新德里的关系的重视。 然而,尽管双方都喋喋不休地谈了一些陈词滥调,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都那么好。 新德里同北京和解,恢复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同亲北京的巴基斯坦改善了关系,最近同不想让俄国人进入波斯湾的伊朗达成了一些交易,这些显然引起了莫斯科的关切。 但是,克里姆林宫肯定不会看不见印度批评华盛顿的态度近来有所缓和的迹象,也不会看不见印度同美国有进行新的经济合作的苗头。 的确,甘地夫人今天受莫斯科的影响比过去少了,无论在对外和对内政策上都是如此。 在国内,她利用紧急状态法禁止罢工,因此在她的国大党同支持该党的亲莫斯科的共产党之间有些疏远了。 印—苏关系中这种明显的裂痕显然需要弥补,而苏联报纸表示深信,甘地夫人对莫斯科的访问将“加强两国的友谊和合作”。 印度总理显然处于强有力的地位,可以要求克里姆林宫让步,尤其是在印度欠苏联的债务上;更尤其是在已经引起争论的卢布和卢比的兑换率上,这种兑换率能使印度欠的债越来越多。 特别是新德里改善对中国的关系这件事,可以被看作是防止莫斯科对印度重施对埃及的故技)尽管当时存在着苏埃和平友好合作条约)的一个保证。
3. 美报文章:《苏联是否将返回中东?》
【本刊讯】美国《亚利桑纳共和报》六月四日刊登一篇题为《苏联是否将返回中东?》的文章,摘要如下: 虽然中东仍然是克里姆林宫对外觊觎的重点,但是俄国今天充其量也还没有渡过一个挫折和失败的暴风雨时期。 这一情景的结果表明,美国的戒心提高了,取得了一连串的外交成就——有一些是基辛格在牺牲以色列和损害某些关系的代价的基础上取得的。 俄国的影响主要在索马里,在狂热的卡扎菲上校的利比亚多少也有些影响。 甚至一度是苏联在阿拉伯半岛的基地南也门也在沙特阿拉伯的贿赂和怂恿下正在离开俄国的怀抱,并在这一交易中已被说服完全放弃支持佐法尔对邻国阿曼发动的叛乱。 但是,在埃及,莫斯科的挫折是最痛苦的。埃及总统萨达特不让俄国海军使用亚历山大和塞得港,把苏联军队、航空中队和军事顾问赶回老家,并谋求从西方取得重新武装的军备。 自从一九七三年以来,苏联向叙利亚提供了二十多亿美元的武器,其中包括能够发射核武器的青蛙型地对地导弹,但是叙利亚今天摆脱俄国的影响(尽管在它的领土上仍然有二千五百名苏联军事顾问)的程度是那么大,以致阿萨德总统甚至不愿意向叙利亚共产党领导人颁发去莫斯科参加二十五大的护照。 今天,叙利亚实际上通过代理人参加了黎巴嫩的战争,反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据可靠估计,苏联自一九七三年以来向阿拉伯国家提供了约一百亿美元的武器和经济援助(主要是前者),但表现出来的成绩比较小。 它顽固地继续在中东奉行“有控制的紧张”的政策,希望不战不和,因为它担心,战争可能破坏被称谓缓和的东西,而和平肯定会使阿拉伯国家不再需要俄国的武器,从而使俄国失去影响。 他们能否克服错误的后果、对阿拉伯保护国的横蛮态度、技术比西方落后的状态和从而造成的阿拉伯国家幻想的破灭? 答案可能要从苏联的意识形态、俄国的历史、恢复大量的武器投资的必要性以及从苏联争取跑在美国的前面的努力中去找。 如果这些因素有任何意义的话,俄国不会轻易地放弃争取控制中东的斗争。
4. 《苏印在中国问题和亚安体系问题上存在分歧》
【本刊讯】日本《朝日新闻》六月十二日刊登该报特派记者杉田从莫斯科发回的一篇评论,题目是《苏印首脑会谈结束,在中国问题和亚安体系问题上双方存在分歧》,摘要如下: 甘地总理十一日结束了在莫斯科同苏联首脑的会谈,同勃列日涅夫总书记签订了“发展苏印友好合作宣言”。关于这次会谈的焦点,即中国问题和亚安体系问题,两国首脑尽管表示加深了“相互理解”,但尚存在着意见分歧,对于做“说服”工作的苏联来说,似乎没能使态度强硬的印度同自己采取同一步调。 甘地总理在离开莫斯科之前举行记者招待会,她确认:“会谈中在谈到其它国际问题的同时,当然也谈到了中国问题。”她接着说:“苏联领导人表示清楚地理解了印度的立场。”进而,在回答“苏联是否已经同意印度的立场”这个问题时,她补充说:“不是不同意。这个问题不会妨碍苏印关系。” 这种措词可以使人看出,甘地总理所推行的印度同中国互换大使等“谋求同所有的邻国改善关系”的这项方针,已大致上得到了苏联方面的谅解,然而可以认为担心以这次互换大使为开端,中印关系会“发展过度”的克里姆林宫首脑,肯定在这次会谈中谴责了毛泽东主义,牵制了印度。 据推测,围绕着对华关系的展望,两者间尚存在着微妙的分歧。 另一个重要议题 ——关于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问题,记者问道:“是否讨论了在亚洲召开同欧安会同样的会议的问题?并且,在这个问题上,印度的立场是否更积极了?”英·甘地总理回答说:“亚洲的局势是复杂的,我们的立场没有变。我们将为谋求亚洲的稳定、发展经济力量和加强独立而竭尽全力。”进而她表明了实现这一安全体系设想的时机尚未成熟的想法,她说:“现在,最重要的是加强亚洲各国的经济力量,为此,必须推进双边及多边的合作。” 在亚安体系问题上,英·甘地总理的这些话使人感到,同勃列日涅夫访印时相比较,不仅没有接近苏联的想法,反而更后退了。
5. 美报报道:《据说苏拒绝叙提出的援助要求》
【本刊讯】美国《每日新闻》六月十二日刊登一篇报道,题为《据说苏联拒绝叙利亚提出的援助要求》,摘要如下: 今天听说,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两周前谋求从苏联得到财政援助遭到拒绝,即使在阿萨德为维持一支在黎巴嫩的远征军而开始每天花费一百万美元之前,他手头已经很拮据了。这个情况是以色列外交人士透露的,显然是通过情报渠道获得的。美国人士说,他们已经得到同样的消息。 据以色列人士说,俄国人对于叙利亚的军队进入黎巴嫩非常不高兴,叙利亚的军队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黎巴嫩用莫斯科供应的武器互相开枪,他们都受苏联的保护。 苏联人尽管不高兴,但是还没有干脆叫叙利亚人滚开,因为他们在给叙利亚的军事装备和其他援助方面投了资,几年来总数达数十亿卢布。柯西金上周访问伊拉克和叙利亚,以色列人认为这是牵制活动,是设法把苏联在中东的损失限制在最低限度。 据这些人士说,就在柯西金访问之前,俄国人拒绝了阿萨德增加财政援助的要求。这些人士说,他们不知道叙利亚要求的数目。
第 4 版
1. 乌拉圭军队推翻博达维里总统
【路透社蒙得维的亚六月十二日电】乌拉圭武装部队今天撤了胡安·玛丽亚·博达维里总统的职务,并且以副总统阿尔维托·德米切利接替了他。 推翻这位右翼总统的行动是平静地进行的。这使他和军人支持者之间对这个国家今后的政治方向的快要爆发的争执达到了高潮。 德米切利在政府宫的一个由军方领导人和最高法院院长参加的仪式上就了职。 四十八岁的博达维里在一九七二年成为总统,一九七三年在军方的支持下夺取了专制权力。 【美联社蒙得维的亚六月十二日电】军方人士说,德米切利将只是一个临时总统,一直任职到由军方控制的一个特别选举委员会在六十天内任命一个继任者为止。 【拉丁社蒙得维的亚六月十二日电】下面是乌拉圭武装部队发表的公报: 军队同执政的首脑在思想交流中,出现了对每方所持的原则的深刻分歧,使双方的立场成为不可调和的了。 这些分歧是: (一)共和国总统不同意传统政党今后进行活动。他认为这些政党在今后的乌拉圭是不能允许的。他建议振兴和发展舆论流派来最后填补这些政党留下的空缺。相反,武装部队不希望分担镇压这些传统政党的义务和责任。 (二)共和国总统不接受人民进行选举的思想,因为他认为,在目前的民主条件下进行选举有点太早,理由是这种投票只应涉及公民对政府认为适宜的具体问题进行公民投票表决。同他的立场相反,武装部队认为,最高权力扎根于全国,而且其中表达这种最高权力的真正方式是人民投票。 (三)共和国总统企图把国家物资和名誉上受到的损害的责任归咎于这些政党,而不是归咎于为了满足其权利欲望直接对此负责的那些人。相反,武装部队认为,不应把个人的错误和偏差的责任归之于制度,而是应该制定措施防止这些消极影响在今后继续发生。 (四)共和国总统企图强行立即颁布一个宪法,收进同我们最珍贵的民主传统深刻不同的他的一些结构观念。相反,武装部队反对颁布宪法,在一个过渡时期内,应由具有更大灵活性和在这个时期内实现同样目的的宪法性质的法律代替之。 据此,全体武装部队撤销对博达维里先生的信任和支持。发生人事更换,决不意味着改变迄今保持的国际政策、经济和社会政策的路线。
2. 澳大利亚国防部长说:美澳将监视苏在印度洋的军事活动
【美联社华盛顿六月十日电】澳大利亚国防部长基伦今天对苏联 印度洋地区的影响日益增大一事表示不安,他说,美国和澳大利亚可能在那个地区扩展监视活动。 基伦在与美国国防部官员进行了三天会谈以后说,他在华盛顿发现有一种要对付由于苏联增加军事开支而造成的挑战的“强烈的意志和决心”。 基伦说:“我丝毫不怀疑美国人民的决心。 “尽管过去存在令人遗憾的分歧,但两国之间的感情是一种有实质性内容、互相尊重和愿意进行合作的感情。” 基伦会见了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和五角大楼其它高级官员。 他说,两国军官将就扩展对印度洋的监视办法进行磋商。 基伦举出苏联在索马里的军事设施作为苏联扩张主义倾向的一个例子。 他说:“不要天真地认为苏联到那里去是为了搞慈善事业。” 他说,苏联继续奉行目前的政策可能给印度洋沿岸国家造成政治上的不稳定。 他指出,苏联打算今年使它的空军增加一千八百架飞机。 他说“这很难说是生动地体现缓和精神的辉煌例子。” 基伦说,他受到的接待“是极其热烈和慷慨的”,他对这里的访问是他任国防部长以来第一次出国访问。 他说:“接待是无法再好了。”
3. 拉丁社谈博达维里同军队的分歧
【拉丁社蒙得维的亚六月十日电】据消息灵通人士今天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看法,是博达维里总统和武装部队间就国家政治前途所出现的严重分歧中的主要分歧。 军人在四个“制度法”中说,这种恢复宪制的进程最终应民主选举一位总统。这位总统应是乌拉圭某一传统政党(白党和红党)任命的一名成员。 提供消息的人士说,但是,在博达维里最近同武装部队首脑会谈中,他作了回答,指出,政党的存在为马克思主义的渗透提供了方便,他把这看作是“极权入侵”。 博达维里承认,他和军人都同意击退马克思主义,但他说,对于这种危机却存在不同的看法。
4. 法新社报道:一些国家对太阳能的研究情况
【法新社图卢兹三月七日电】人类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梦想发现一种燃料,以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花钱的动力,今天这个梦想离现实或许只有几十年了。 明天的这个神奇的燃料源就是太阳。 据科学家们上周在图卢兹举行的一次关于太阳能的国际会议上说,这个答案可能是依据用取火镜把太阳光线聚敛起来的这个古老原理修建的“塔式”太阳能发电站。 据这些科学家说,在下个世纪里,“塔式”电站在那些缺乏石油、固体燃料或水力发电资源但太阳却一天一天照耀着的国家内作为最简单、最廉价的发电方法将是个普通事。 在“塔式”太阳能电站里,平镜或抛物线形镜将取代传统的放大镜。镜面捕捉到的太阳光线反射到塔的顶部,顶部的一个锅炉在压力之下产生蒸气,推动涡轮机发出电来。 研制试验性“塔式”太阳能电站的工作已在日本、意大利、法国,尤其是在美国进行。但是在图卢兹会议上清楚看到,科学家们距离解决太阳能发电所提出的许多问题仍有很长一段路。 据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负责太阳能研究的吉原说,首批试验性发电厂之一的发电能力为一千瓩,定于一九八○年左右由该公司建在日本的广岛附近。三菱公司已经用一座太阳能发电厂作实验,发电十瓩。 吉原说,这座实验性太阳能发电厂由一百二十个镜面构成六十个定日镜组成。镜子的覆盖面积为三十二平方米,烧热一个放置在距地面三米的锅炉。 定日镜的移动是自动控制的,但是吉原在会议上说,为了使镜面焦点永远对准锅炉,仍有必要用手稍作调整。他说,即便这样,这座实验性电厂产生的成果仍然是令人满意的。 吉原估计,一座一千瓩的电站所需的镜子将覆盖各边长一百一十七米的范围——大约相当于两个足球场的面积,由八百四十一个定日镜把太阳光线反射到安装在一座五十八点五米高的塔顶的一个锅炉上。吉原说将由一台电子计算机使定日镜聚焦适宜,目前这样一座电厂的造价将是五百七十万美元。但是他提醒说,为了使镜面与太阳适成一线,这座电厂将消耗它所生产的二百瓩的电。 为了追随太阳,必须把镜子控制在几分之一度内,这就是说,风在巨大的镜面上的行动,是个必须加以考虑的因素。另一个问题是,目前难以建造能够支撑重型锅炉在压力下产生蒸气的高塔。 出席这次会议的科学家们说,除此之外,镜子将占地面积太大,使它们保持聚焦的问题将变得太复杂。 据美国休斯敦大学的洛林·范特·赫尔说,目前,太阳能研究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是要找到生产比较便宜的镜子和定日镜的办法,以及找到最适宜于把太阳光线聚焦在锅炉上。 他说,为了使工业界相信太阳能值得进一步发展,因此将有必要制订出建造一座发电能力高达一万瓩的电站的时间表。他说,这就是美国目前正在干的事。 美国人相当强调太阳能是未来的动力源。据美国能源研究和发展署说,到二○○○年时,太阳将提供美国需电量的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七。
5. 香港《大公报》报道:《人类食物的新来源》
【本刊讯】香港《大公报》四月二十二日刊登一篇报道,题为《人类食物的新来源》,摘要如下: 除了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传统农业的产量外,是否还存在更有效地解决人类食物问题的方法呢? 人类食物所需要的养份,主要是蛋白质、糖、脂肪等。所以要研究人类食物的新来源,就必须具体分析这种新东西是否含有蛋白质、糖或脂肪等营养成份,同时也要考虑这种东西来源是否丰富,有没有发展前途。 藻类是人类理想的新食物,因为藻类含丰富蛋白质,生长繁殖速度快。曾经有人尝试把小球藻提炼,当作是高级营养品。事实证明,如果经过了人工的繁殖和培养,的确可以成为一种可口的食物的。 藻类植物的种类很多,目前已知的就达一万九千多种。 藻类植物有个特点,它们的光合作用效率很高,比陆生植物高得多,例如单细胞的小球藻,光能利用率可达百分之二十三点五,而一般陆生植物仅为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二点五左右。由于藻类具有这些特点,它很有可能成为人类食物的新来源。 地球上的野生动物资源也很丰富,一些野生动物,目前还未被普遍作为食用。 例如澳大利亚盛产袋鼠,袋鼠肉很可口,但却很少人食用,让它们自生自灭,很是可惜。南非大羚羊,还有南美洲的啮兽,都是美味食物。 这些动物完全以杂草为食物,不用精饲料,不和其他动物争食,可大量发展繁殖。 陆上之外,海中的海牛也是这样,它完全水栖,有自己独特的食物来源,以水草为生,而且还能协助人类控制水草的繁殖,据说其肉也很可口,味道不象牛肉,却似猪肉。上述一些野生动物,自然地生长繁殖,抗病力强,如加以人工方法培养,繁殖优良品种,也可适应人类肉食的要求。 但是,也有这样的事情:一些明明是可供食用的动物,他们却不拿来食用,宁可让人活活地饿死。比如印度之对于牛。 据统计,印度是世界上牛只最多的国家,总数达到一亿三千万头,占世界牛只总数的三分之一,平均每三点五个印度人就可共享一头牛。可是,那里的人不仅不吃牛肉,而且不用牛耕田,而视之为神,让它们自由自在地到处吃农作物,糟蹋庄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