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04-17

第 1 版

1. 外国友人谈中国教育革命的观感

他们说:中国的教育革命比美国人所能了解的意义更为伟大,将为中国的科学和技术发展带来更长远的利益。旧的教育思想脱离群众,脱离实践,所以必须改革。新的师生关系注入了同志感情,比以往更亲近。大学生入学前经过一段实际工作锻炼,念起书来兴趣高,干劲大。中国教育革命非常富有创造性和启发性    【本刊讯】香港《七十年代》最近出版一本中国血统的美国人访华后在美国《新中国》、《惊蛰》、《柏城青苗》等刊物上发表的访华文章汇编;香港《文汇报》也陆续刊登去年以来访问过中国的外国人士的访华文章。这本汇编和这些文章的内容都是对中国教育革命和对当前教育革命大辩论的感想,摘载如下:杨振宁(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物理学教授)说:“当我在北京访问我曾就读过的中学时,我发现他们非常强调学生应该学习生产劳动。学生在农忙时下乡帮助农民播种或收割。学校本身设有车间,学生可以做各种体力劳动。我要强调的是,这种精神是一项伟大的革命变革,比美国人所能了解的意义更为伟大。在旧中国,不但学生没有法子接近任何工厂或农场,甚至有这种想法也会被人认为有损读书人的尊严。”“我想中国的新精神是直接针对这种传统的;我发现这方面已有令人惊异的改变。整个人生观都变了。对现代科学来说,这种变化有深远的意义。”    “科学家的态度也已经完全改变了。他们认为下乡工作是一种自我教育的重要过程,而且受过高级训练的研究人员也真的感觉到社会是工人劳动的成果。这种新态度在旧中国是完全没有的;在美国也不会找到。中国的科学家都愿意有下乡工作的机会,下乡去的也是满怀热忱。令人印象颇深的是,我在中国遇到的科学家的个人抱负同国家的寄望极为一致。”    “我在参观中山大学的光学实验室时看见很多房间都堆满激光仪器、线路、玻璃管,都好象是乱七八糟的,……那些仪器也并不精致。但是我看得很清楚,在这个有机的环境下,将会有一群激光科学家涌现出来,他们知道与这个专业有关的一切知识,也明白外国人所探讨的那些问题存在的真正原因。我看,这个哲学将为中国的科学和技术发展,带来更长远的利益。”吴健雄、袁家骝(两人都是物理学家,吴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袁在美国布鲁希文国立实验所担任研究工作)说:“在中国最使人注意的是,他们提倡‘老、中、青三结合’和‘教学、科研与生产工厂的挂钩’。老、中、青三结合是利用老年人的智慧和经验,中年人的学识和干劲,与青年的朝气和创造力。这种三结合在中国现在的情形之下,是特别需要的。关于教学、科研与生产工厂挂钩的成效更大而且显著。一方面替工厂解决了许多重要问题,不但使生产量增加,而且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水准,同时学生亦得到许多实际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训练。”    “一个工业落后的国家要赶上工业先进的国家,这种群策群力、自力更生似乎是最有效力的步骤。在各处参观时我们看到许许多多显著的成例。不仅是物理学应用于工业生产上,其他的例子如生理化学、有机化学、工业化学和药品制造等都有。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的国家,科学上发展的目标必须是为人民服务。在中国对于基本科学的发展极为重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对于这个问题极为关怀。”任之恭(微波物理学家,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应用物理研究中心副主任)说:“教育改革虽有若干成效,但还不彻底,原因是中国受了两千多年礼教的影响,儒家思想已根深蒂固,许多人在不知不觉中都受到束缚。……儒家思想被各朝代尊祟的结果,使得‘学而优则仕’的孔丘说法变成天经地义。”    “旧的教育思想是专为培养少数知识分子,教育(尤其高等教育)的所在地,就是西洋人所谓象牙塔,……知识分子高高在上,不知塔外有何事,也不肯下塔来。很明显,这种教育绝对脱离群众,所以必须改革。改革的方向是应当朝着毛主席的思想:教育应为群众服务。”    “通过教育革命师生关系也与以前不同了。根据旧习惯,老师教,学生学,一个是处于把知识输出的地位,一个是处于接受教育的地位。老师可以用考试、分数来吓人,学生养成死记书本的习惯。”    “但是现在师生都应互教互学,并同吃、同住、同工作、同劳动,大家打成一片。”(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一版)田长霖(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教授)说:“我们特地参加了一堂课,叫‘评教评学’,这就是每一个或两个星期,每一门课都有一个钟点,让学生和教员来一个互相批评,讨论如何改进。……结果我们发现他们这样做,空气反而非常和谐,而且教员与学生之间距离缩短了,通过批评彼此都增加了了解。”    “(关于北航师生造飞机的事)使我很惊奇。因为我们知道,过去国内,甚至现在美国航空系的教授和学生,不要说造飞机,就是摸过飞机的,恐怕也很少。……只是在理论上不错,但真的要造飞机的话,大家都有点怕。在中国过去这种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形就更严重。”    王浩(美国洛克菲勒大学教授,哲学和数理逻辑学专家)说:“文化大革命以后,一方面大学生改为工农兵学员,使新的知识分子进一步和工农兵认同,一方面鼓励旧知识分子下乡下厂,使他们在感情上和劳动人民更加接近。虽然在短期间不容易把劳心者和劳力者的差异消除,但努力的方向基本上总是尽量使劳心者和劳力者打成一片。”赵浩生(美国耶鲁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专栏作家)说:“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不是混乱而是新生。文革对教育的最大影响,是教育宗旨变了,新的教育宗旨是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自小学起,即着重训练基本劳动技能,实行厂校挂钩或建立校办工厂,以求德、智、体的平均发展。”    “教学方法也变了,过去是注入式,现在是启发式。过去,教授教完就完,现在是教会为止。……工、农、兵子弟上大学,他们学习不是为自己,是受党的委托而接受大学教育。……新的师生关系注入了同志感情,比以往更亲近。”    东阳(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研究生)说:“学生在入学前都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工作锻炼的。比如,一位建筑系的女同学,就是高中毕业后当了二年多的建筑工人才来的,对房子的各方面都已有经验,念起来兴趣高,干劲大。”陈省身(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教授,著名数学家)说:“教育上与往日最大的不同就是:教授们不再自以为每件事都懂,而全权决定课程和内容了。学校里的许多计划、课程的安排,都是由学生和教师们不断讨论的。”“从我和那里教授们的谈话中,我觉得他们为曾去公社劳动感到很自豪。”    韩琼(美中人民友好协会主席韩丁的女儿,生长在中国,一九七一年回美,现在就读于宾州大学)说:“(文革前)学校里的校长、教师,基本上是旧社会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这些人对革命有好感,赞同新社会制度,但在教育思想上却有不少陈旧的地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还是很普遍的。他们认为工农子弟很脏,还是知识分子的孩子可爱。教师不但不帮助这些工农子弟,反而冷眼相看。在这种情况下,若教育不做基本上的改革,到头来还是为一小撮人服务,中国就没有出路。”皮埃尔·姆弗拿(一九七五年来华的瑞士学生访华团团长)说:“中国在缩小城乡之间差别这方面,实行了有效的方法。例如在教育方面,尽量做到城市和农村的教育服务一致。农村缺乏教员,就从城市派人去。我们在无锡太湖参观时,见到很多从城市来的教师。他们不怕辛苦,划船到户,教孩子们读书。一些公社自己又开办了农业学校,尽量提高农村的文化水平。为了缩小城乡差别,不少朝气蓬勃的中学和大学毕业生被鼓励到农村去。”“要缩小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要在两方面一起着手:一方面使劳动人民的文化水平提高,另一方面又要使知识分子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杜莲·达文(英国约克大学历史系讲师,曾于一九六三年至六五年在北京工作,一九七五年再到北京工作,一九七六年二月回国)说:“北京广播学院的学生(文革前)多从高中毕业生里挑选,很少工农兵学员。这些学生政治觉悟不高,对自己学习的目的很不清楚。文化大革命后,北京广播学院的学员来自工农兵,他们的政治觉悟高,对国内及世界的知识丰富,他们明确地认识到读书的目的是为工农兵服务,因此学习情绪很高。由于他们不是读死书,经常参加劳动实践和体育活动,体格很强壮。”    凯利(新西兰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长,今年三月访华)说:“中国的教育革命非常富有创造性和启发性。”“这次访华使我看到中国教育领域中出现的许多新生事物,我对中国大中小学采取开门办学的政策印象相当深刻。而且,教育革命强调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他们的理想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在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知识青年除了向农民学习外,还可以在发展农业上作出应有的贡献。”

2. 福特基辛格谈美中关系

【美新处华盛顿四月十四日电】福特总统四月十三日在白宫同美国报纸主编协会举行问答会议。    问:总统先生,你能否向我们谈谈你对中国今天正在进行的领导人方面的变化的看法?    总统:当我去年十二月访问中国时,我没有会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领导人。我不知道是否有任何政府的高级官员会见过这位新总理。我们当然期望有机会会见他,但是我们对他的经历的了解主要就是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到的那些情况。    【法新社华盛顿四月十三日电】美国总统福特今天公开表示,希望会见中国新总理华国锋。    福特总统说,他从未见过华国锋总理。他只是从报章和其它报道方面了解这位中国新总理。    福特对来白宫访问他的主要报社社长们说,他高兴地等待能够会见华国锋总理,但是他没有表明会见的日期。    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于当天早些时候和这些报社社长讨论过中美关系问题。他表示意见说,目前中国的政治变动不会影响中国的对外政策,包括和美国的关系在内。    【美联社华盛顿四月十三日电】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今天重申他的看法,认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将受全球性考虑的影响,超过受彼此继续对台湾问题歧见所左右。    基辛格说,自从五天前华国锋被委任为新总理后,美国还未与中国接触过。但是,他说,他认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方向仍然一样,尽管领导层有改变。

3. 澳大利亚《先锋报》发表文章说:中国工人阶级正在取得伟大的胜利

【本刊讯】澳大利亚《先锋报》四月十五日发表一篇文章,摘要如下:    (澳大利亚)报纸、广播和电视中出现了关于中国领导机构的许多可笑而无聊的评论。这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是打上了资产阶级的烙印的缘故。资产阶级所宣扬的这种牌号的政治只懂得个人之间的激烈竞争。    中国确实存在着权力之争。那是一场站在中国全体劳动人民前列的工人阶级同老的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残余、新的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阴谋家之间的斗争。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不停息的斗争。    很久以前,卡尔·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就曾指出,一个从资本主义脱胎出来的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可避免地要带有旧社会的胎记。    列宁也同马克思一样在这个问题上,作过深刻的论述。但是他没有来得及总结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    毛泽东从中国革命胜利时起就密切地注意了这个问题。他总结了中国的经验、世界的经验和苏联复辟资本主义的反面经验。他坚持在巩固社会主义的斗争中以阶级斗争为纲。    中国现在所发生的事情是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阶级斗争。对所有能透过表面现象看问题的观察家来说,工人阶级和它的同盟军很明显地正在取得伟大的胜利。    在阶级斗争中,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政治代表。象刘少奇和林彪这样的人显然是为资产阶级说话的。林彪曾想飞到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怀抱中去。有时候,这种人在为资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时表现得更公开,更露骨。他们在国际上有强大的后台。帝国主义者和社会帝国主义者总是想扭转社会主义和翻它所有的案。现在刘少奇的同伙又跳出来想要扭转社会主义和翻案,这是为资产阶级效劳。    在所有的共产党内,都必然会反映出阶级斗争来。有反映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马列主义,并且高举马列主义的人;也有反映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人。    在中国,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这种情况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会有。举例来说,在文化大革命中就由于阶级斗争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谣言、中伤、暴行,都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斗争。这个过程从来没有停息过。它一浪低一浪高。在整个过程中,无产阶级和它的同盟军越来越强大。他们对资产阶级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现在斗争上升了。无产阶级和它的同盟军正在取得伟大的胜利。    在这场伟大的斗争中,毛主席是无产阶级及其同盟军的导师和领袖。他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代表。

第 2 版

1. 范范尼当选意天民党全国委员会主席

【美联社罗马四月十四日电】(记者:爱德华·马格里)莫罗总理的天民党,今晚拒绝让共产党在使这个国家摆脱经济衰退过程中发挥制定政策的作用。    这个党说,这会使共产党人拥有对政府的支配影响,尽管表面上没有让他们担任内阁职务。    天民党人——他们显然由于选举前书记范范尼为党的主席而弥合了他们的分歧——还拒绝考虑提前一年举行大选的可能性。    该党在它的领导人举行了一整天的马拉松会议后,决定呼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党重新考虑它的态度,不要再要求向共产党开口子。    然而,在议会中给予莫罗少数党内阁以关键支持的社会党人,是否将从他们在共产党问题上的立场退却,还存在着疑问。    那么,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解散议会,提前一年在今年春天举行新的选举。这将是议会在四年中第二次由于共产党新作用的问题而解散。    天民党在会议结束时没有发表正式文件,但各位领导人说,对扎卡尼尼在会议开始时的讲话取得了一致意见。    扎卡尼尼说,他的党认为,仍有可能使议会存在下去,并使这个国家走上摆脱严重的经济和货币困难的道路。    扎卡尼尼说,最大的问题是政治上的。他说,向共产党开口子——主要由于社会党的立场    ——就会给它们“一个对政府多数拥有全面影响的地位”。    【路透社罗马四月十四日电】意大利执政的天主教民主党昨晚选举老资格的右翼分子范范尼为全国委员会主席,这一行动出人意料。    政治观察家认为,表明天民党大大向右转的这一行动消除了人们长期存在的这种看法:意大利能避免在六月份提前举行大选来解决目前的政治危机。六十八岁的范范尼当选一事看来为天民党同共产党和社会党之间的对峙铺平了道路。    观察家们说,这件事排除了达成妥协以避免在六月十三日或二十日举行大选的任何可能性。    范范尼在该委员会以一百票赞成、五十四人弃权、三十票作废而取得胜利一事会大大地限制天主教民主党书记扎卡尼尼的权力。后者是位左翼人士,一直主张对共产党采取较温和的路线。

2. 英《苏联问题分析家》文章:《东欧一体化的争论》

说索南费尔特主义意味着承认东欧将长远完全处于苏联霸权范围之内,其论点与基辛格对世界的看法十分贴切,但是远不能受到东欧人的欢迎;说在此同时苏联也发表了关于苏联和东欧关系的长远未来性质的类似主张    【本刊讯】英国《苏联问题分析家》四月八日刊登一篇题为《东欧一体化的争论》的文章,全文如下:    在苏联和美国几乎同时传出关于苏联—东欧(或者说东方对东方)关系的未来状况的类似主张。美国方面,国务院高级官员索南费尔特向一次美国驻外大使会议作了一个报告,他在这篇讲话中指出,苏联与东欧的不自然关系的危险是这个地区发生摩擦的根源。    目前的东方国家对东方国家的关系是以武力为基础的——有红军呆在那里——这是长期不稳定的一个因素,根据索南费尔特的看法,这个因素有可能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因此,这位美国分析家坚决主张,“我们的政策必须是争取发生演变,使东欧人和苏联的关系成为有机的关系”。虽然索南费尔特主义已导致人们对国务院不断进行批评,但基辛格尚没有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表示拒绝接受这种主义,迄今表示拒绝接受的调门一直很低,好象是确认,索南费尔特的分析是国务院能够接受的。    索南费尔特的论点无疑地与基辛格对世界的看法十分贴切,但它仍远远不能受东欧人的欢迎。的确,索南费尔特论点的发表已在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引起了惊恐和沮丧。据来自贝尔格莱德的西方消息说,如果索南费尔特主义是构成美国政策基础的思想的话,那就意味着,西方对东欧为在一定程度上对苏联保持独立而作的努力的支持已降级,意味着承认他们长远的未来将完全处于苏联霸权的范围之内。一些有权威的苏联发言人和亲苏发言人,最近都指出了这种长远未来的性质,有趣的是,这些人的讲话是在同时发表的。勃列日涅夫对苏共二十五大作的报告中,有一段几乎没有受到注意的话,描述了东方国家对东方国家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逐渐接近的过程已经确凿无疑地成了一条(客观)规律。”    一些时候以来,苏联意识形态学家就争辩说,东方国家对东方国家的关系的长远未来,应该象苏联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一样,以同样的“列宁主义准则”为指导。但是勃列日涅夫在象苏共党代会这样一次重大会议上发表这种言论意味着,这项理论在苏联分等级的一些目的当中已大大升级了。    在苏共第二十四次代表大会上,这种提法远远不是明确的。勃列日涅夫已把这种理论上升到“客观规律”的高度,这意味着“逐渐接近”是一个明确的意识形态目标。决定性的因素是:在苏联的意识形态范畴里,“逐渐接近”之后必然跟踪而来的是苏联各民族的“合并”,或者相互同化。这是当前俄罗斯化的代名词。    同时,勃列日涅夫的政策声明为人们了解他历次关于同一问题的讲话提供了新的来龙去脉。所以,譬如,东德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政治局委员维尔纳·兰贝茨在谈到去年秋季签署的苏联—东德友好条约时争辩说:“兄弟民族之间的同化是个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长期过程……因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繁荣昌盛以及这些国家的相互同化也是合乎辩证法的团结的过程”。    这种长期同化的含意,人们在许多方面都能够看得出来。大多数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虽然不包括罗马尼亚——之间现存的那些意识形态合作协议为这种相互同化打下了基础。这些协议显然允许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事态发展进行监视,一旦发现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不良倾向时,便强迫(这个国家)作改变。    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同匈牙利的安德拉什·赫格居斯有联系的一批社会学家,在一九七三年遭到清洗的原因之一是东德施加了压力。各中央委员会主管意识形态的书记们今年一月在华沙举行的会议,明确讨论了同西方宣传机器的影响作斗争以及分担不同的意识形态任务的问题。    据南斯拉夫人士说,在这个国际分工领域里,苏联要解决的问题是马列主义的基本遗产,东德要解决的是社会民主,捷克斯洛伐克要解决的是资产阶级修正主义,保加利亚要解决的是“资产阶级未来学”。有关各个项目的所有情报消息将集中到华沙条约组织里来,再散发给该条约组织的各个国家,以巩固意识形态方面的准备工作。斯洛伐克文化部长米罗斯拉夫·瓦列克在特沃尔巴争辩说,输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文化价值这一工作必须协调进行。华沙条约文化官员在一九七四年三月布拉格最高级会议上讨论了如何处理文学方面不同意见的办法。    早已有人在尝试协调教育方面、特别是高等教育方面的政策。几年来,一直在讨论要把社会主义大家庭“知识资源”集中起来,《消息报》报道了莫斯科的一次会议,会上,一位苏联代表透露,高等教育方面的合作在今后二十五年将加紧进行。合作意味着增加在苏联受训的东欧人的人数,以冲淡这个地区的自治传统。苏联对东欧做的工作将进行更严格的监督,直到最后达到一种标准化的程度。这样就可以预先堵住某一国的意识形态发生离经叛道的可能性。    匈牙利教育部长波林斯基·卡罗伊要求同苏联和苏联的大学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合作,以便提高教授马列主义的水平。“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法则”将由莫斯科和布达佩斯的研究所“联合研究”,将由苏联来协助高度敏感的社会科学——这很可能意味着,将派苏联的专家来监督匈牙利的研究项目。    波兰的《新路》月刊暗示苏联和波兰的机构在进行类似的合作。例如,该刊说,“我们根据长期计划对许多学科项目共同进行着研究工作。”    从长期的角度来说,在各个领域里的一体化是勃列日涅夫为共产主义世界的未来所制定的蓝图中的一个主要特点。对外政策和防务早已“一体化”——实际上,首先是要服从苏联的利益。各国的经济计划同样要在经互会的领导下进行协调。但是这显然留下了发生分歧的余地,特别是在对象党的领导作用这种重要概念作解释方面,可以看到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计划,正是从定义不明的意识形态的这个领域里产生出来的,在七十年代可以清楚看出,就莫斯科而论,今后会实行更加严格得多的控制。意识形态一体化是实行这种控制的主要工具。

3. 苏一女科学家获准在英避难

【路透社普利茅斯四月十一日电】一位政府官员今天证实,在本周早些时候,从一艘苏联轮船上下来的一位女科学家,已被告知她可以居留英国。    几天前,当一艘三万吨级的测量船「阿尔古斯号」,停泊在英格兰西部的这个海港时,海洋学专家柳德米拉·马尔捷米亚诺娃,在这艘船上工作。    她离开了这艘船,前往一个警察局要求避难。    这位政府官员说,九日,马尔捷米亚诺娃被允许在英国居住一年。但这个期限可以无限期地延长。    他还说,迄今为止,马尔捷米亚诺娃拒绝同苏联大使馆的官员见面。

4. 意社会党发表声明要求在六月举行大选

【路透社罗马四月十五日电】(记者:马修斯)意大利社会党今天要求在六月份举行大选。    在此以前,它曾拒绝接受执政的天民党提出的一些旨在避免这次选举的折衷建议。    社会党领导人发表的一项声明拒绝了天民党关于同共产党进行有限的对话的计划。    社会党的声明说,这种对话注定会失败。    声明接着说:“因此,社会党要求所有民主力量一致注意到这种情况,并向共和国总统建议提前解散议会是可取的。”    天民党人曾希望同共产党人讨论经济问题和爆炸性的修订堕胎法问题会制止可能使共产党上台的提前选举。    【合众国际社罗马四月十五日电】社会党今天说,它同执政的天民党的分裂是无法弥补的,并要求意大利所有非法西斯党派对提前在六月举行大选达成协议。    这个党的领导机构说,让意大利人在经济危机和越来越多的政治暴力行动的时候去选举的危险,要比“折磨这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危机的不断恶化所引起的危险和延长政治解决办法的不肯定状况所引起的危险”为小。    一些政治家说,社会党的声明似乎排除了任何避免提前年举行大选——共产党在这一选举中所获选票可能增加——的可能性。    【路透社罗马四月十五日电】议会人士认为,现在无法避免大选了。    他们说,莫罗面前的选择要么是辞职,要么是谋求议会举行信任投票,而他在这种投票中无疑是一定要失败的。

第 3 版

1. 阿拉法特去叙会谈黎巴嫩局势问题

【德新社贝鲁特四月十五日电】在黎巴嫩内战中处于关键地位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第一次以调解人的身份直接干预内战。    阿拉法特今天代表黎巴嫩进步的民兵组织去大马士革与叙利亚的复兴社会党政权领导人会谈。    消息灵通人士说,他带着黎巴嫩穆斯林左翼(它们反对叙利亚的干涉)要与叙利亚和解的建议。    据报道,这项建议设想,分裂的黎巴嫩军队各派、巴勒斯坦人和左翼及右翼民兵组织应该派代表参加新的安全委员会。    此外,各有关的派别应同意“叙利亚军队驻在黎巴嫩”的条件。    建议最后规定,同意选出一位折中的候选人以继承目前的弗朗吉亚总统的职务。    然而,黎巴嫩社会党领导人琼卜拉特说,只有在所有的叙利亚士兵从黎巴嫩撤出的情况下,他才准备同大马士革会谈。    【合众国际社贝鲁特四月十五日电】政界人士说,阿拉法特将把左翼联盟的四点计划交给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同时还带去社会党领导人琼卜拉特希望叙利亚从黎巴嫩撤军的要求。    四点计划如下:    一、恢复巴勒斯坦、叙利亚和黎巴嫩联合军事委员会来监督停火。    二、召开恢复和平的圆桌会议——琼卜拉特可能会要求会谈在巴黎举行。    三、放弃阿萨德与弗朗吉亚总统制定的制宪文件。    四、让黎巴嫩人选出一位新总统。    【合众国际社贝鲁特四月十六日电】外交界人士说,另一位巴勒斯坦特使已被派往利雅得与沙特阿拉伯的官员会谈,估计此后沙特阿拉伯将派一位官员去大马士革协助调解工作。    叙利亚人正受到来自象伊拉克、利比亚和埃及的日益加剧的压力,要它从黎巴嫩撤军。

2. 伊拉克领导人萨达姆访问沙特阿拉伯

【中东社吉达四月十五日电】目前正在沙特阿拉伯访问的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副主席萨达姆·侯赛因说,伊拉克谋求同所有阿拉伯国家建立良好关系。    这是萨达姆·侯赛因在今天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宣布的。    他说,同沙特官员们的会谈谈到了阿拉伯目前的局势,日益恶化的黎巴嫩局势,这种局势使阿拉伯民族有必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而不干涉黎巴嫩的内政,或对它实行保护。    【法新社吉达四月十五日电】伊拉克领导人萨达姆今天在这里说,阿拉伯国家应该帮助黎巴嫩避免分裂,而又不让任何外国来统治黎巴嫩人。    【德新社贝鲁特四月十五日电】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副主席萨达姆·侯赛因今天呼吁所有波斯湾国家加强合作,以维护这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的独立以对付外来势力。

3. 缅甸议会通过一九七六--七七年度预算

【德新社仰光三月二十日电】缅甸人民议会今天通过了缅甸一九七六——七七财政年度的预算,希望它将有助于在经济上取得百分之六点九的增长率。    这个预算的支出是一百六十七亿二千六百万缅元(约合二十六亿八千六百万美元),而收入只有一百五十九亿二千三百万缅元,表明有八亿零三百万缅元的赤字。这是缅甸连续第十一年的赤字预算。    计划规定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比前一年增长百分之六点九。这个目标雄心不小,所以定这么高的目标,是因为考虑到一九七五——七六年度的经济情况已有好转,估计增长率为百分之六点一,是四年中增长率最高的一年。    政府说,情况所以好转是由于去年农业生产取得了十五年来最高的产量。    【法新社仰光三月二十一日电】财政部长强调说,失业的最严重后果之一是大量失业者从事非法活动。黑市好像是缅甸经济中的疫病。尽管最近镇压了黑市商人,然而由于生活必需品缺乏,迫使舆论虽然未表赞成却也同意黑市和走私是正常活动。    就大米而言,官方手头的大米只占需求量的三分之一,不过由于政府供应和收成令人满意,黑市大米价格没有涨很多。但是,私营部分占其它食物产量的百分之六十,对一般工人来说其它食品的价格是昂贵的。    工人们收入微薄,为了使收支相抵,不得不做黑市买卖,往往损害了他们所在企业的利益。报纸经常报道国营工厂中物资材料被挪用和盗走的消息。

4. 埃及贸易部长将去苏签订埃苏贸易协定

【美联社开罗四月十五日电】据贸易部一位发言人今天说,埃及贸易部部长扎卡里亚·陶菲克订于四月二十五日访问莫斯科,缔结一项价值一亿三千万美元的贸易协定,以便保持埃苏两国的关系。他说,会谈将涉及重新订出偿还莫斯科四十亿美元的债务的期限问题。

5. 英《外事报道》消息:《苏联和叙利亚关系紧张》

【本刊讯】英国《外事报道》四月十四日刊登一篇题为《苏联和叙利亚关系紧张》的消息,全文如下:    叙利亚执政党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领导成员对苏联在叙利亚的干涉活动感到不安。有迹象(为东欧人士所证实)表明,俄国人正积极支持复兴社会党里的激进分子。这种活动使阿萨德总统的处境格外尴尬,因为领导这个激进运动的正是他的兄弟里法特·阿萨德。据信,这些俄国人还正在鼓动叙利亚陆军的左翼军官,其中某些人正对叙利亚国防部长穆斯塔法·塔拉斯将军的权威表示怀疑。    当局正在密切监视亲苏的叙利亚共产党(它在政府里有两名部长),并采取了一些限制他们活动的措施。这个党曾经坚持认为它有权同别国共产党自由来往,但是政府认为这个特权被滥用了,因而决定限制叙利亚共产党所享受的旅行便利。它吊销了叙利亚共产党人可以不经批准而访问古巴的护照。领导共产党达四十年之久并且历经内部改组而生存下来的巴格达什被禁止前往古巴和出席莫斯科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五次代表大会。(后来安排一位不那么著名的叙利亚共产党人代替巴格达什去出席这次苏共党代会。)在大马士革大学和中学里,有不止二十五名亲共的和激进的教师没有到时候就被勒令退休了。去年十二月,当沙特阿拉伯国王哈立德访问叙利亚的时候,有不少共产党人被捕,有的人还被判了刑。    在叙利亚干涉黎巴嫩的问题上,叙利亚人分成表示赞成和表示反对的两派。俄国人在这两派的争执上也小心翼翼地保持沉默。在巴勒斯坦运动内部,在以得到叙利亚支持的闪电集团和法塔赫为一方同以哈巴什的马克思主义的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它要求把闪电集团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中开除出去)为另一方的双方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在黎巴嫩问题上,俄国人也左右为难。如果他们袒护哈巴什,他们就会损害他们在叙利亚的影响。如果支持闪电集团,又会损害他们在支持“拒绝阵线”(它反对承认以色列的存在)的人们——利比亚人和伊拉克人——的心目中的形象。所以,俄国要亮牌还得过些时候才成。    但是俄国也还有一个可以讨价还价的重要筹码。叙利亚武装部队大约百分之九十的军事装备是俄国人提供的。俄国人现在正坚持要叙利亚人如期偿还贷款。

6. 法新社说缅甸当局面临一种危急局面

【法新社仰光四月六日电】(记者:雅克·拉穆勒)共产党叛乱分子的活动的增加以及物价上涨对缅甸领导当局造成了一种危急局面。    在雨季到来之前的这几个月里,政府无论在内政还是军事行动方面都将遇到严重威胁。    现在,奈温总统在掌权十四年之后看到,由于生活费用上涨以及缅甸共产党势力的增长,引起了人民的不满,他苦心经营的整座大厦已经摇摇欲坠。    虽然形势似乎还没有紧急到使国家元首放弃到瑞士休假几星期,但是气氛相当紧张,这个国家看来要发生麻烦。    最近采取的预算措施没有多大希望能解决国家的经济危机以及长期的物资短缺问题。    在政府提出财政改革,要增加对私营企业和工资的税收以后,公众并不像世界银行的代表那样高兴。    这些新的财政措施旨在使负担着大约百分之九十的赋税的国营企业减轻压力,消灭预算赤字,以及,最重要的是,制止通货膨胀。现在流通货币已达五十亿缅元,而五年之前只有二十亿缅元。虽然国家控制的对外贸易相对说来没有受到这种形势的影响,但是国内市场却受到了严重影响,因为这个国家的基本必需物资有一大部分是走私进来的,而且在边境地区有缅甸货币的黑市交易活动。    控制物价和打击黑市的措施虽经一再尝试,但是至今仍是一纸空文,政府领导人对于这一点已不抱什么幻想。自一九七二年以来,尽管工资一直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但是生活费用却增长了两倍,甚至三倍。一个工人的工资只相当于大约四公斤食糖或三十公斤大米的价钱——只够一个低收入家庭的生活需要的一半。有些城镇发生了表明人民的愤怒情绪的示威。    政府很可能担心重演一九七四年六月事件,那次,一些城镇发生了罢工、抢粮仓和骚动。学生虽然是在新政权下生长起来的,但是不断在煽动不满情绪。政府用关闭大学的办法压制学生,但是,这种实际上已经实行了两年的措施,从长远说来,有使缅甸无干部可用的危险。如果发生新的动乱,军队就必须在忙于对付形形色色的叛乱运动的同时还要去从事恢复秩序这一费力不讨好的任务。总司令丁吴将军的被迫辞职影响了部队的士气,他的离职对事情没有好处。然而,显然,高级军官仍团结在总统周围,总统对他们说来犹如精神上的父亲,把他们引进了军界,提拔他们高升。军队作为政权的支柱,一直在全力以赴从事分配给它的许多任务。    以泰国为基地的右翼叛乱分子对缅甸的主要威胁是鼓励缅甸南部的走私活动。尽管他们不时在仰光制造扔手榴弹事件以显示他们的力量,但是,看来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因为这些行动首先伤害了人民。所以看来缅甸当局对这些所谓的右翼分子并不感到担心。    威胁性大得多的是活动在掸邦的共产党游击队。政府军队在对共产党作战中取得过一些胜利。但是,现在共产党的压力已经扩展到了一些过去只受自治运动的感染的地区,如克钦族、克伦族和钦族地区。最近甚至缅甸南部也感到了共产党人的力量。为对付共产党的压力,奈温总统就必须为他的军队采购数量更多的比较现代化的装备,虽然他既不能向美国人去买,也不能向俄国人去买。

第 4 版

1. 萨马查尔通讯社介绍纳拉亚南的简历

【萨马查尔通讯社新德里四月十五日电】已被任命为印度驻中国大使的纳拉亚南现任外交部秘书。    纳拉亚南是一位老练的外交官和作家,因写了一篇关于尼赫鲁和不结盟政策的研究文章而获得过尼赫鲁奖金。纳拉亚南毕业于伦敦经济学院,他是靠塔塔基金会的奖学金在那里上学的,现在是该基金会的名誉会员。他除了写过文学题材的作品之外,也写过一些有关印度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的文章。他最初是在特拉凡哥尔大学任教,还从事过一段时间的新闻工作。纳拉亚南在一九四九年进入印度外交界,此后,他在一些国家担任过高级外交职务;在外交部担任过联合秘书,后来还在政策司兼任秘书。他在中国侵略印度后的一九六三年到一九六七年的关键时期,任外交部中国科科长,处理中印事务。

2. 印度外长恰范关于印中关系的谈话

【萨马查尔社新德里四月十五日电】印度今天任命了纳拉亚南为驻华大使,这是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的主动行动的一部分。    外交部长恰范说,同中国恢复外交代表级关系的决定是根据印度同所有国家,尤其是印度邻国建立友好关系的政策作出的。他在议会宣布这项决定,受到了议员们的喝采。    下面是恰范关于印中关系最近的发展情况的谈话:    诸位都明白,我国的传统政策是力求同所有的国家,尤其是同我们的邻国建立友好的关系。诸位还记得,上周我在关于外交部预算的辩论中回答问题时提到过,我们正在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根据这一政策,两国政府代表在德里和北京讨论了把两国驻对方的外交代表的级别恢复到大使级的问题。    我们打算任命外交部秘书纳拉亚南为我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他是一位能干的和受尊敬的外交官。中国政府已通知我们他们同意这一任命。纳拉亚南将在大约两个月后履任。    【法新社北京四月十五日电】外交部副部长韩念龙今天向印度代办梅罗特拉宣布,中国同意印度提出的重建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建议。    梅罗特拉对本社记者说,韩念龙告诉他,他本着“两国政府的愿望”“高兴地”宣布,他的国家同意不久以后在北京和新德里互派大使。

3. 外电纷纷评论中印将恢复互派大使

【法新社新德里四月十五日电】这里的观察家们今天说,今天宣布的印度和中国恢复完全的外交关系一事将在甘地夫人去莫斯科访问和即将在斯里兰卡举行的不结盟最高级会议之前加强印度的地位。    据这里的消息说,甘地夫人将在五月底或六月初去莫斯科。    印度中国关系正常化将使印度政府得以在甘地夫人的儿子桑贾伊批评共产党人的时候对莫斯科多少疏远一点。    甘地夫人在同苏联领导人谈判时也将能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法新社北京四月十五日电】(记者:比昂尼克)这里的外交人士认为,中国和印度在隔阂十四年之后决定恢复正常外交关系,是朝着两国之间实现关系正常化的第一步,并且是中国在外交上对苏联取得的一个新胜利。    人们认为这个行动是对亚洲整个政治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事件,因为这两国幅员广大,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并且是亚洲的大国,它们靠拢,将成为这个地区的一个新的起稳定作用的因素。    在北京的外交人士指出,同为第三世界领导者的这两国恢复正式外交关系,是最近埃及决定废除同苏联的友好条约后苏联遭到的又一打击。    北京必定欣赏印度做出的不依附莫斯科的姿态。    过去,中国感到它的漫长的边疆的绝大部分被苏联或外蒙古、印度这样的亲莫斯科的国家所包围。印度重申不结盟,必定会有助于减轻中国的忧虑。    但是,如果这个决定成为朝着中印关系正常化迈进的第一大步,它仍不过是第一步,还需要迈出许多步,然后两国关系才能真正大为好转。    据这里的观察家们说,同印度的主要问题是边界问题,在一九六二年两国之间因这个问题发生过战争,边界问题不会很快解决。    这里的观察家们从来不预期北京会同意印度并吞锡金。中国去年曾以激烈的措词谴责这个行动。中国仍然是巴基斯坦的亲密朋友,并且将继续支持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立场。但是,毛主席一九七○年对驻这里的印度代办表示的愿望已经部分实现。毛主席说,有一天,这两个伟大的国家完全有必要恢复正常关系。    【共同社北京四月十五日电】对于中国来说,继去年秋天和孟加拉国建交之后,和印度实现关系正常化是解决了亚洲外交中的又一个悬而未决问题,所以肯定是欢迎的。    大概可以说,中国一直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苏印矛盾终将象苏联和埃及之间的矛盾一样达到饱和点的时机。不可否认,这次决定已经在苏印关系上投下了阴影,证明中国对形势的判断是正确的。当然,不能因此而立即断定中印关系会立即恢复到五十年代那种亲密的程度,苏印关系会破裂。已经深深地渗透进了经济基础薄弱的印度的苏联的影响不会那么简单地消灭;但是可以认为,在印度方面,想要通过接近中国来削弱苏联的影响的希望是强烈的。似乎可以说,今后,在中苏围绕印度次大陆的争执中,非常有利于中国的条件已经开始形成了。    【路透社北京四月十五日电】这里认为印度今天宣布它将任命一位新的驻华大使是中印关系十多年来开始解冻的第一个重要迹象。    据从可靠方面获悉,中国方面是在今天——也就是在德里作此宣布前仅仅几小时,才最后同意了这一新的任命。预料北京将很快作出相应行动,任命一位新的驻德里使团团长。    德里的这次任命使人产生的一个问题是:德里对莫斯科的关系将如何。最近这里有这样的传说:苏印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向坏的方面转化。但是,大部分分析家强调指出,北京和德里之间关系解冻不一定意味着德里和莫斯科的关系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