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12-12
第 1 版
1. 北约组织国防部长会议结束
德新社报道联合公报告诫北约各国不要采取单方面削减军队的任何行动;北约必须装备有对「东方的攻击」进行回击的战略武器 【德新社布鲁塞尔十二月十日电】北约组织的国防部长们今天在这里发表的一项联合公报中告诫各国不要采取单方面削减军队的任何行动。 他们在历时两天的冬季会议结束时说,这种削减将会使北约组织的军事潜力和华沙条约的军事潜力之间的关系发生不利于西方的变化。 部长们说,在即将同东方集团国家举行的新的一轮裁军会谈中,西方不能够从一种软弱地位进行谈判。 北约组织部队必须装备有他们对东方的攻击进行“足够的回击”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战略武器。 部长们还对北约组织的南翼表示关切,因为南翼已经由于希腊和土耳其之间继续不断的冲突而受到损害,而且实际上已经失掉了它在西南部的基石——葡萄牙,因为这个国家的国内形势极为动荡。 部长们还讨论了西班牙的问题,美国认为西班牙总有一天会接替葡萄牙在北约组织中的作用。 西德国防部长勒伯尔在会议结束后说,虽然北约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并没有削弱,但是有理由感到悲观。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重新强调了美国对欧洲的安全所承担的义务,这就证实,在福特解除前国防部长施莱辛格的职务之后继续奉行美国的防务政策。英国国防大臣梅森向会议保证,英国不会减少它对北约组织所承担的义务。
2. 美《洛杉矶时报》文章《中国人对于福特之行感到满意》
【本刊讯】美《洛杉矶时报》十二月六日刊载该报记者罗伯特·埃勒根特发自香港的一篇文章,题为《中国人对于福特之行感到满意》,摘要如下: 从中国人的观点来看,福特总统的北京之行,即使未完全取得意见一致,仍然是高级外交行动方面的一件非常感到满意的事。 香港的中国报纸和中国人士有力地驳斥了这样的估计,即福特之行是敷衍性质的,或者充其量来说,是一种保持局面的行动。 接受北京指示的香港《文汇报》五日以将近整个头版篇幅报道了这次访问。该报用红字大标题报道了总统在告别宴会上的祝酒词。 中国人士肯定地说,如果此行并不使中国人非常满意的话,那是不会这样地登载的。 中国人士说,在如何对付共同察觉到的苏联“霸权主义”——这是中国人对莫斯科扩张主义的叫法——的威胁方面,双方离取得一致意见已接近得多了。 这些人士指出,北京和华盛顿的领导人尽管还存在着分歧,但是已经彻底解决了关于苏联威胁的性质以及对付那种威胁的最好手段方面的意见分歧。 一位可靠的中国人士表示,美国已经比较接近北京对于苏联意图的看法。这位人士又说,中国认为可能发生意外事件的看法,基辛格国务卿十月间访问北京时感到是难以同意的,福特则远超过基辛格而倾向于从正面理解中国的看法。
3. 《印度时报》社论《福特的访问》
【本刊讯】《印度时报》十二月六日发表一篇社论,题为《福特的访问》,摘要如下: 从表面上看,福特总统对中国的访问并没有导致中美关系明显的改善。说实在的,可以说双方对会谈内容守口如瓶和没有发表联合声明这两点有助于证实下面的看法:这次访问基本上是为了维持“气氛”。但是,很难相信,在北京举行的长长的会谈完全是互相说些打趣话,或是仅仅重申一下各自对重大国际问题的观点。双方都说这次会谈是“有意义的”,而福特先生在告别宴会上还说会谈是“友好、坦率、有实质内容和建设性的”。这些话也许不可能使分歧得到解决,但是这些话也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大家都知道,两国之间的一致点远远比公开说明的分歧点更重要。例如,他们不仅一致认为,西欧各国应坚定地忠于大西洋联盟,而且他们还对象在安哥拉、地中海和西亚这样的要害地区“遏制”苏联的问题持同样的见解。此外,北京由于对苏联的“霸权主义”感到不安,它愿意看到美国军队仍然呆在太平洋、东南亚和印度洋,甚至要予以加强。从华盛顿的观点来看,对这种明确的支持只能给以最大的欢迎,而且美国方面反过来也对加强中国的军事潜力表示感兴趣。鉴于所有这些情况,可以肯定地认为,福特总统的访问并不是不重要的。
4. 福特分别向内阁成员和共和党国会领导人介绍他的亚洲之行
【美新处华盛顿十二月十日电】题:白宫(胡申)十二月十日新闻发布会 福特在十二月十日分别同内阁成员和共和党国会领导人开会介绍他的亚洲之行。参议院少数党领袖斯科特在会后对记者们说,福特认为,“美国人应当把这次访问看作是对亚洲政策的一部分,而不是看作对仅仅一个国家的政策的一部分,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他还认为,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加强现有的关系是很重要的”。 斯科特说,福特对国会领导人说,他发现毛泽东比公开报道所说的“身体要强健”,而且“非常机敏”。斯科特说,福特发现邓副总理“很强健,而且完全主持着工作”。 斯科特说,所有的中国官员都对福特说,美国应当加强它同北约组织和日本的关系。他们都说,他们反对任何国家在亚洲、非洲和其他地方称霸。 【合众国际社华盛顿十二月十日电】福特总统今天邀请二十二名共和党国会议员前去白宫,听他谈他对中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进行的历时十天访问的情况。关于他出访情况是由参院共和党领袖斯科特向记者们转述的。 斯科特表明福特对他同各个东道国的领导人、特别是同年迈的共产党主席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会谈感到满意。 斯科特说,福特告诉国会议员们,中国领导人“都竭力主张我们加强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日本和太平洋承担的义务”。
5. 时事社报道《外相评价福特主义,将积极开展亚洲外交》
【时事社东京十二月九日电】题:外相评价福特主义,将积极开展包括首相出访在内的亚洲外交 宫泽外相在九日上午内阁会议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就美国总统福特提出的新太平洋主义评价说:“由此,东南亚形势将从明年以后稳定下来”,同时说:“我国也不能不考虑如何对待东南亚的这种动向”,表明了今后要积极开展东南亚外交的姿态。 联系到这一点,这位外相说:“具体的措施也许要在观察东南亚国家联盟五国首脑会议的前景以后采取”,暗示了将以明年二月的东南亚国家联盟首脑会议为时机,积极开展包括三木首相访问东南亚在内的亚洲外交的想法。 这位外相在记者招待会上还说:“当然,且不说同印度支那的共产党国家的关系,也必须有进展”,表明了今后我国的亚洲外交,将朝、着一方面重视东南亚国家联盟国家,另一方面也要谋求同印度支那共产党国家的关系紧密化的“平行”的方向发展。
6. 泰《中华日报》评福特“新太平洋主义”
【本刊讯】曼谷《中华日报》十二月九日就福特提出的“新太平洋主义”发表一篇评论,全文如下:“新太平洋主义”福特总统访问中国的“重要意义”,已开始逐渐显露了。 结束中国、印尼、菲律宾亚洲三国二万七千英里的旅行,福特返抵华府前夕,在檀香山纪念日本偷袭珍珠港三十四周年的讲话中,提出了他的“新太平洋主义”。强调美要维持在太平洋的军事力量,要改善同中国、柬埔寨和越南的关系,并视日本为美国在亚洲战略的柱石。 “新太平洋主义”的提出,可以看出是贯彻他于访华前夕所提出的“反对在亚洲军事扩张”的立场。 今日向亚洲寻求扩张的,尽人皆知,就是苏联。而反对在亚洲军事扩张,中美的立场是一致的。福特此次访华的“重要意义”,由此已可见一斑。应付苏无缝不钻“新太平洋主义”是准备以实力阻遏苏联在亚太地区寻求建立霸权,较“尼克松主义”标榜以谈判代替对抗更有积极意义。因为当前国际形势与提出“尼克松主义”的时候已有巨大的变化。最大特点是苏联在“缓和”的伪装下,大举扩军备战,不论核子武器或传统武器的发展速度惊人。美国不仅丧失优势,且有认为不论同苏联打一场常规战争或核子战争,都恐会吃大亏。 此种残酷的现实形势,不得不使美国提高警惕,也不得不接受中国所坚持的:今日世界根本没有“缓和”,只有战争阴影的观点。相信这是福特宣布他的“新太平洋主义”的基本原因,并且必定接着力谋同欧洲盟国增强团结,以应付苏联谋求的无缝不钻的扩张。
第 2 版
1. 美刊谈苏今年粮食歉收情况
【本刊讯】美国《时代》周刊(提前出版)十二月十五日在《苏联》一栏内发表一篇文章,题目是《歉收》,摘要如下: 自从苏联购买粮食的代理人今年四月第一次来到美国和加拿大摸索情况以后,人们愈来愈怀疑,苏联将面临又一次周期性的歉收。接着,夏天的旱灾袭击了苏联的欧洲部分。十月份,雨、霜和雪使苏联中亚种植谷物的农田受到了影响。过早寒冷的气候毁坏了乌克兰的冬小麦。 根据莫斯科发表的不完全的数字,西方专家估计,苏联一九七五年的粮食产量降低到大约一亿三千九百万吨,或者说比指标少七千六百六十万吨。坏消息。这对于苏联经济、对于也许会被嫁罪的政治家、对于依靠苏联粮食的卫星国,尤其是对于长期遭受苦难的苏联消费者来说都是个坏消息。因为农业占苏联产量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农业人口占苏联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么严重的灾难必然会把整个经济拉下来。的确,向最高苏维埃提出的一九七六年预算表明,一九七六年为重工业制定的增长指标是百分之四点九,而一九七五年是百分之七。这样急剧地削减增长率首先影响到消费品工业,从而打破了党首脑勃列日涅夫一再重复的提高苏联生活水准的诺言。依靠苏联供应面包的东方集团卫星国也会受到损害。 苏联在国外购买的粮食,虽然是大量的,也很难弥补七千六百六十万吨的短缺。华盛顿专家认为,到明年十月一日,苏联将向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和巴西购买三千万吨左右的粮食。即使苏联在世界市场上马上能买到更多的粮食,它也无法处理,因为苏联的分配系统是不能胜任这项工作的。 【本刊讯】美国《新闻周刊》(提前出版)十二月十五日一期刊登一篇文章,题为《农业走下坡路》,摘要如下: 进口粮食可能会使俄国人有足够的粮食吃,但是,剩下的却不够喂牲畜。 猪的屠宰率已经超过计划百分之二十,鸡的屠宰率还要高。从长远来看,俄国人饭桌上肉会更少,而且,歉收会影响整个经济。 【路透社莫斯科十一月二十九日电】白俄罗斯的消息说,在肉类的主要产区白俄罗斯共和国,夏季的干旱已使牲畜饲料的储存量减少,这使家畜今冬面临威胁。该共和国共产党第一书记马谢罗夫上周在一份报告中说,白俄罗斯的饲料今年只能满足百分之七十一。 他说:“在一些地方,不但今冬能否完成生产计划值得怀疑,而且,能否保持家畜的存栏头数也成问题”。
2. 法新社报道:美苏中断关于海运粮食的会谈
【法新社华盛顿十二月八日电】有消息说,美国同苏联在莫斯科举行的关于粮食运输的会谈中断了。这里的美国专家们在获悉这一消息后,既感到惊讶,又表示怀疑。 他们说,正当苏联非常需要美国的小麦和玉米的时候,如果谈判肯定破裂,那将会影响最近的谷物交易。 上星期在苏联首都进行的谈判,是根据今年九月作出的给美国轮船公司增加运费的决定进行的。但是,苏联的谈判者则要求运费按目前的世界市场的运费率计算。 这些专家说,如果美国方面同意这一要求,美国船只将肯定不可能运载谷物,因为美国的劳工费用是很高的。 从墨西哥湾到黑海的运费,目前每吨为十美元,这是美国轮船公司不能接受的。 美国东海岸的码头工人很可能再次抵制把运往苏联的谷物装上轮船。在这笔交易之前,今年早些时候曾发生过抵制装运的事件。 这里的专家们认为,现在苏联显然必须购买美国谷物,而美国显然是能够充分满足苏联大量需要的唯一来源,苏联在这个时候提出降低运费的要求是相当冒险的行动。 但是他们承认,苏联方面有一张硬牌。目前,波罗的海的粮食港口“很拥挤”,一些货船必须等一个月才能卸货。因此,苏联方面可能让谈判再继续进行一段时间。
3. 雷恩说苏联今年粮食收成按人口平均计算只达一九一三年沙皇统治下的中等年景水平
【本刊讯】美《纽约时报》记者克里斯托弗·雷恩十二月九日报道: 苏联今年收成是个灾难,粮食产量似乎低到只有一亿三千七百万吨。按人口平均计算这个产量同一九一三年一样低,那年的粮食产量是沙皇统治下的一个中等年景,苏联统计学家把它作为革命前的一个基数来炫耀这个国家在共产主义制度下的进步。 虽然谷物产量最引人注目地表明农业歉收,但是苏联还承认在其他一些作物方面也遭受挫折,尤其是甜菜产量减少了一千六百万吨。 克里姆林宫把这些挫折归咎于这个国家严重的气候问题。但是,西方的农业分析家们认为,由于中央计划僵硬、臃肿的农业系统的工作效率不高加剧了苏联农业上的挫折
4. 基辛格抵布鲁塞尔将出席北约组织理事会会议
【美联社布鲁塞尔十二月十一日电】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于今晨抵达这里出席北大西洋联盟理事会会议。他说,大西洋联盟是美国对外政策的要素。基辛格在机场上对记者们说,这次会议将是「家庭事情」。
5. 美众院情报委员会放弃以蔑视国会罪名传讯基辛格
【合众国际社华盛顿十二月十日电】在要求提供关于秘密活动建议细节的传调令「大体上得到遵守」之后,.众院情报委员会今天放弃了以蔑视国会罪名传讯国务卿基辛格的行动。 【美联社华盛顿十二月十日电】众院情报委员会主席派克今天同福特总统妥协,放弃了对基辛格采取的以蔑视国会罪名进行传讯的行动。 派克从众院全体会议撤回了传讯基辛格的动议,宣布总统的助手们「大体上遵从了」要求基辛格提供情况的传调令。
6. 米德尔顿著《美国能打赢下次战争吗?》(十五)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如果苏联和美国在中欧进行一次战争,苏联人会有些什么有利的和不利的因素。 在欧洲爆发的任何一次冲突中,俄国人的最明显的有利条件是地理上的。苏联的陆军和空军可以在内(交通)线作战。在发起一次进攻时,他们可以利用中欧横向公路和铁路,集中足够的力量从左翼、右翼或中线实施第一次打击。如果苏联军队进行大规模调动,盟国通过情报活动可能获得某种警报。但如果苏联人“从行进间”发起进攻,也就是说,不在事先进行大规模准备的进攻,那他们就有可能隐蔽他们的进攻点。在进攻开始以后,内线将使他们有机会为最初的进攻部队作强大的增援,或者如果必要的话,在盟国防线的其它地点举行佯攻,以牵制住危急地区所需要的兵力。 第二个地理上的有利条件是,西欧的大城市、主要工业设施和交通中心全都在苏联的战术战斗机的航程和中远程弹道导弹的射程以内。在华盛顿,也和在伦敦、巴黎和波恩一样,一个严酷的事实是,俄国人不必使用核武器,从他们的内线阵地就能使美国的北约盟国几乎在地面战斗打响以前完全丧失战斗能力。 这些有利条件主要适用于欧洲境内的大规模冲突。在某些乙类战争中,它们也将增强苏联的地位:争夺南斯拉夫的一场战争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俄国人可以从他们的华沙条约盟国选择一条或几条入侵南斯拉夫的路线,并有把握得到空军和导弹的支援,这种支援的规模不亚于入侵西方时所要求的水平。 最后,苏联使用内线上的这些空军力量,还将使盟国在战争初期切断苏联海军必须通过的海上通道变得极为困难。比如说,一支奉命截阻苏联北方舰队绕道挪威进入大西洋的航空母舰特混舰队,就会经常遭到以科拉半岛为基地的飞机和设置在同一地区的地对地(舰对舰)导弹的攻击。 苏联地位的第二个有利因素,是它的驻欧部队已为进行一次时间不超过两三个月、在人力和物力方面大力拼消耗的速决战作好准备。苏联驻欧部队的结构以及他们的训练和理论都表明,他们为进行这一类型的战争已准备了二十年了。 关于苏联在欧洲的战备状况,还应说说附带的、但也很重要的两点:俄国在东欧的军事实力完全超出了维持那一地区的政治统治、或保卫那一地区免受北约组织进攻的需要。其次,苏联驻欧军事力量的不断扩张始终没有由于大规模加强中苏边境一带的力量而放慢或减少。 苏军的战备并不限于训练、理论和结构。其中还包括心理上的准备。向驻东欧的陆空军士兵进行的政治灌输总是弹着防止边界外的“帝国主义侵略者”——包括“复仇主义的”德国人——的老调,这种政治灌输以青年人为对象,其实他们在学校里已经受到同样的灌输了。 战备也不限于驻德苏军和驻其他华沙条约国部队。部署在乌拉尔山脉以西的俄国军队,占全部华沙条约军队所部署的战备师的百分之六十、坦克的百分之六十三、地面部队的百分之七十和战术飞机的百分之八十。这说明:被选定担任首次攻击的前沿师,可以得到由俄国的欧洲部分调来的同样作好战备的部队的增援。因此,从原则上讲,苏联在北欧和中欧有九十一万人的兵力同北约组织的六十一万人的兵力相对抗的这一情况,只适用于进攻开始阶段。俄国人在开战后的头八周能够投入战场的坦克和战斗部队的数目,将远远超过盟国能够投入的数目。我们还必须记住,北约组织(美国和加拿大的)一些增援部队,还必须冒着苏联潜艇队的火力渡过大西洋。 军事权威们一直认为,要想在一次进攻中较快获得胜利,至少得具有三比一的数量上的优势。北约组织的一些专家相信,苏联人可以以二比一的优势在中线逞雄。此外,在中线的某些关键地段,今天苏联的优势已经达到了三比一甚至更高的水平。 苏联军队为了和北约组织打一场甲类战争(核大战或常规大战)所作的战备,也同样适用于在欧洲同一个非北约国如南斯拉夫打一场乙类战争。 苏联的基本武器系统的数量和质量,是战备的另一个要素。目前一般认为,苏联在北欧和中欧的主要战斗坦克的数量是两万辆,其中一万二千四百辆是俄国的,而北约组织的主要战斗坦克则只有七千辆。在苏联目前已大量部署的坦克中,最好的是T—62,但是北约组织的一些坦克专家认为,作为一种武器来说,这种坦克不如英国的首领式、西德的豹式或美国的M60A2坦克。但是这种设想的质量上的优势,在战场上不一定象在参谋学院里那样重要。在战场上,数量是起作用的。 在北欧和中欧,东方在战术飞机方面占有数量上的优势——以四千三百五十架轻型轰炸机对北约的二千零四十架。但也有人争论说,盟国在质量上的优势将可以补偿数量上的劣势。(十五)
第 3 版
1. 香港《虎报》评印尼入侵东帝汶《刚刚开始》
【本刊讯】香港《虎报》十二月八日发表一篇题为《刚刚开始》的社论,摘要如下: 帝力已被攻占,但在帝汶的战争并没有结束。在印度尼西亚人否认了他们确实卷入了帝汶战争以后,他们将发现在多山的部族国家里夺取城市并不意味着取得了军事上的最后胜利。左翼东帝汶独立革命阵线从帝力撤退后,拥有三千多正规部队和非正规部队不是一个使人生畏的数字,但在一个适宜于进行伏击和打了就跑的袭击的国家中发动游击战,这个数字就算很大了。 在从空中和海上进行入侵占领了帝力的印度尼西亚也将发现,治理东帝汶也许要比把组织得不好和一打就垮的部队赶跑要艰巨。 雅加达不能指望把这块地方交给他们的帝汶盟友去占领。帝汶民主联盟和帝汶人民民主协会都已证明从组织上说不如东帝汶独立革命阵线,它们在东帝汶独立革命阵线控制了内地的情况下是不能治理国家的,东帝汶独立革命阵线在山区贮存了粮食和武器,无疑他们准备进行长期的游击战。 世人倾向于假装没有看到帝汶发生战争。葡萄牙把这问题提到联合国的时间太迟了,没有收到很大效果。里斯本几周没有采取行动,本来就不希望联合国的讨论中起多大作用。 现在连联合国也不能说服印度尼西亚停止它实际卷入帝汶战争了。大多数观察家指出,与印度尼西亚合并对于帝汶人来说是必然的事。大多数帝汶人不在乎这样或那样,因为他们卷入到部族战争和政治斗争太深了。 【本刊讯】日本《东京新闻》十二月八日刊登一篇该报记者青木周三写的述评,题为《印尼根据预定的作战,占领帝汶首都,由于革命阵线方面将进入长期抗战,反而成为沉重包袱》,摘要如下: 由于印度尼西亚军占领首都帝力这一正式军事介入,而使葡属帝汶争端面临着严重局面。这次印尼军的行动,从它的迅速程度来看,可以说,是预先就一切准备就绪的作战。据认为,因为革命阵线方面加紧要求在联合国的席位和呼吁对友好国家的支援,所以,印度尼西亚是在事态还没有发展到国际性问题之前下决心进行军事介入,企图先发制人,抢在东帝汶独立革命阵线方面之前。 但是,看来,革命阵线方面也将用长期的游击战争来对抗,随着印度尼西亚采取强硬手段,帝汶争端很可能进一步陷入混乱的局面。 印尼方面那种只要是在自己本国接壤的地方产生左翼政权的事态就一定要排除的想法是根深蒂固的,它已经表明,对独立阵线方面的独立活动,将用一切手段进行对抗的想法。 不能否认,大概有如下考虑: 印度尼西亚之所以采取这次这种强制的措施,是考虑到日本、澳大利亚等邻国同印度尼西亚的友好关系,即使采取大规模的军事介入也可能会默认。 另一方面,据说,被赶出首都的革命阵线方面,已经作好了进行长期抗战的准备,事态的解决似乎将拖延下去。只是革命阵线方面的武器弹药的补充不能如愿以偿,将进行艰难的游击战争也是不得已的。关于这次的军事行动,七日,印尼外长马利克说,“帝汶可能将成为印尼的负担。但是,除此之外,也没有别的办法”。但是假使这次行动,即便暂时地取得效果,帝汶的问题将来一定会成为印尼的沉重包袱。
2. 波德戈尔内结束访问阿富汗并发表公报
【塔斯社喀布尔十二月十日电】题:苏联阿富汗公报 苏联和阿富汗声明,它们将继续在解决根本性的国际问题上积极合作,以利于普遍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安全。 关于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波德戈尔内访问阿富汗(十二月九——十日)结束的公报说,两国打算“促进加强缓和进程,争取使这一进程不致逆转,使缓和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充满具体的物质内容”。 苏方和阿方再次主张,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制止军备竞赛和实现裁军。阿方声明,完全支持苏联有关缔结关于禁止研究和生产新型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及这种武器新系统的协定的建议。 苏联和阿富汗强调指出,它们深切希望“通过亚洲所有国家的集体努力加强亚洲的和平和稳定”。 双方坚信,南亚次大陆上现有的争端应当在没有任何外来干涉的情况下通过谈判得到解决。它们表示,希望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之间的政治分歧将通过和平手段和谈判得到解决。 双方声明自己的坚定决心:继续大力发展苏阿友好关系以及两国在政治、贸易与经济、文化和其他方面的有效合作。它们把这种关系视为“两国人民的可喜财富”,视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杰出榜样”。 阿富汗国家元首兼总理达乌德接受了对苏联进行正式访问的邀请。 【塔斯社莫斯科十二月十日电】波德戈尔内和达乌德签署了关于延长一九三一年六月二十四日苏联和阿富汗之间中立和互不侵犯条约有效期的议定书。自本议定书生效时起,该条约在今后十年内仍然有效。 【塔斯社喀布尔十二月十日电】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波德戈尔内已于今天离开喀布尔。他在这里作了为期两天的正式友好访问。
3. 印尼军队又侵占了东帝汶港口包考
【路透社雅加达十二月十日电】据印度尼西亚政府今晚在这里发表的一项声明说,亲印度尼西亚军队今天攻占了葡属帝汶的港口包考,现正向东挺进。 这项声明说,包考机场遭到严重破坏,左翼东帝汶独立革命阵线以前就是通过这个机场得到从澳大利亚北部城市达尔文运来的援助的。 消息灵通人士说,正在后撤的东帝汶独立革命阵线军队已退到帝力外面的山里。 消息灵通人士今天早些时候说,亲印度尼西亚军队正采取钳形攻势,以把东帝汶独立革命阵线军队困在帝力以南的山里。 这些人士说,亲印度尼西亚分子和印度尼西亚军队有的正沿着一条主要公路往南去,有的正从帝力以南二十五公里的艾柳往北去。 他们说,东帝汶独立革命阵线的主力就在挺进部队包抄的山里。 现在由亲印度尼西亚军队使用的帝力电台广播说,军队还沿着海岸朝帝力西面移动,已经从东帝汶独立革命阵线手中夺取了帝力以西三十五公里的海边城镇毛巴拉。 【美联社雅加达十二月十日电】澳大利亚大使理查德·伍尔科特今天说,由于印尼在军事上参与了攻占葡属帝汶首都的行动,他的政府同雅加达的关系“因而有点紧张”。 他在同外交部长马利克会见了一小时后对记者说:“我已经说明,我们对使用武力不原谅,我们希望问题能和平解决。” 后来马利克露了面,他说同澳大利亚的关系不应有所紧张,因为印尼政府同亲印尼的部队在争夺对这一小块地域的控制的内战中于周末占领帝力一事无关。 虽然澳大利亚公开反对印尼用武力接管葡属帝汶,但这里相信澳大利亚认为这块殖民地并入印尼是自然的、合乎逻辑的结果。
4. 英·甘地表示深信尼印关系将进一步巩固
【印报托新德里十二月四日电】印度总理英·甘地夫人表示深信,在图尔西·吉里首相的领导下,印度和尼泊尔的“诚挚关系将进一步巩固”。 甘地夫人在祝贺吉里就职时指出了他过去二十年在尼泊尔公众生活中所发挥的杰出作用,并且说,他在印度是很有名的,在这个国家有很多朋友。几个月以前,吉里曾访问印度并会见甘地夫人。 总理在给吉里的一封信中说,“请接受我对您就任尼泊尔首相表示热烈祝贺。过去二十年中,您在尼泊尔公众生活中发挥了杰出的作用。您在印度是很有名的,有很多朋友。我们深信在您作为尼泊尔首相的领导下,我们两国之间的诚挚关系将进一步巩固。”
5. 美报载文《布托的政敌在巴基斯坦发起挑战》
【本刊讯】美国《华盛顿邮报》十一月二十七日刊登路透社记者格雷厄姆发自伊斯兰堡的一篇文章,题为《布托的政敌在巴基斯坦发起挑战》,摘要如下: 巴基斯坦总理布托及其执政的巴基斯坦人民党遭到了自他们差不多四年前上台以来反对派最严重的挑战。 哈尔和拉迈都是人民党的创始人,而且直到最近还一直是布托当权集团的台柱,由于这两个人的叛变,使得郁郁不欢而且一般说来销声匿迹的反对派又复活了。 哈尔和拉迈在同几个反对党调情和广泛暗示他们将成立自己的党之后,加入了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 哈尔是右翼分子,而拉迈是城市知识界中的左翼分子,他俩的加入把不同的见解带进了这个穆斯林组织——原穆斯林联盟四派之一。 照政界的某些空谈家看来,拉迈会给这个复活的穆斯林联盟提供智慧,而哈尔会提供力量。 哈尔肯定将处于发号施令的地位。由于哈尔同总理闹翻了,所以他已成了那个国家反布托情绪的象征。 一位政治分析家说,“如果哈尔能使反对派的劲头保持不懈,他可以轻而易举地打倒布托。一俟人民党内的机会主义分子认识到大势所趋是反布托的,他们很快就会抛弃他。” 国民议会和旁遮普省议会中至少有二十名人民党议员同哈尔一起离开了人民党,还有许多人对布托的忠诚也在动摇中。 无疑,在过去一年里,由于经济十分困难和法治情况日益恶化,有更多的人对政府的幻想破灭了。 政治家们考虑的问题是,布托将如何支撑党的形象和如何制止哈尔—拉迈的联盟。 布托最近向全国发表的电视广播讲话中批评哈尔和拉迈要求让更多的省自治,他警告说,旁遮普的地方观念会断送巴基斯坦。 哈尔在利用他的重要政治资本——他是旁遮普人,而布托是信德人。 哈尔已明确公开了他的策略。他打算在一次又一次的补缺选举中反对人民党来拖长对抗。 下一次当他参加竞选时,他作为穆斯林联盟候选人将会得到反对派联合阵线的支持,该阵线由于结束了在议会中八个月徒劳无益的抵制,因而它又取得了某种威望。 某些有见识的人士认为,如果哈尔推翻了布托的话,可能会产生危险。他们说,哈尔缺少布托那样的魅力、智慧和领导品质,如果陆军怀疑他的施政能力的话,就可能引起它再次进行干预。 如果采取这样的步骤,就会使巴基斯坦的民主制度受到打击,在一九七一年十二月的造成了孟加拉国的分裂战争之后布托接管政权时,巴基斯坦已经历了十三年的军人统治。
第 4 版
1. 曼谷《新中原报》报道:差提猜谈泰国与中、苏、美的关系
【本刊讯】曼谷《新中原报》十二月九日报道:以瑞士大使为首的各国驻泰使节团,八日晚假总统酒店宴请外交部长差提猜,并请外长发表有关泰国对外政策演讲。以下是差提猜在宴会上讲话的摘要: 一九七五年快要结束了。对泰国而言,不论是在国内和国外,它已证明是一个值得回忆的年头。在外国事务方面,确有一批影响国家的重要国际大事,而其中有若干是决定性的。它可以被称为是东南亚国际关系的一个新年代,此等大事已加强我们政府的想法,即它所定下的各项政策是属于正确的,而不需要有何种变更。现届政府于三月十九日在向国会宣布的政策声明中曾指出,将“促进和平共存和与所有对泰国具有良好意图的国家在公正、平等和不干预彼此内政的原则上建立友好关系,而不管它们的政治思想或政府制度”。泰中关系在整整八个月当中,我已尽可能努力使此种政策的一般目的获得实现。在此种政策中已经实现了的乃是泰国“在其与大国关系中达致一种平衡”的原则。应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正常化”。此种声明终于在一九七五年七月一日,当我国总理与周恩来总理签署有关泰王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时,变成事实。因此,此举终止了两国之间历时二十六载的疏远,两国自有史以来,就保持密切的传统友谊,贸易关系至此终告恢复,而透过来自各行业各个代表团之许多访问,可以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已处在一种密切而融洽的水平上。泰国正期望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强此种关系,可能的话为此一地区的和平、安定与协调而并肩工作。泰苏关系至于另一个大国,就是苏联,有着与我们不同的政治意识形态,我高兴地说,文化及科学合作协定草案现在实际上已准备就绪,这项协定将进一步加强各阶层的交流,这种交流只能增加了解及驱散两国人民之间的疑虑。这项协定一旦签字后,将使双方促进及加强关系的努力达到顶点,这努力是苏联及泰国双方的目标。泰美关系如你们所知,我刚结束另一次国外访问,在访问期间我能有机会在华盛顿与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会谈,会谈气氛是热烈的,我相信这些会谈将为在未来的年月中继续我们与长期以来的盟国 ——美国的热烈及有成果的合作铺平道路。关于东盟人们纷纷评论说:今年内,本区域局势的大变化,将使东南亚的局面不稳定,但我却不附和这种观点。为什么?因为我们具备有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组织。我深信,东盟是导致亚洲朝向和平、繁荣发展的一个最有效力的地区性集团组织,东盟能很好地协助整个东南亚互相谅解及促进该区繁荣。我衷心地希望东盟最终将能使本区所有国家加入该组织。而所有的会员国将能为建立一个和平、不遭受外来干涉的东南亚地区的这个共同目标而努力。 我坚信即将召开的东盟高峰会议,将制定东盟的未来行动方向,并将订立与世界所有国家和平、融洽共存的纲领和讨论一起努力建立一个更繁荣的东南亚的措施。
2. 宫泽在日参院外委会就霸权问题答议员问
【本刊讯】日本《朝日新闻》十二月十日刊登日本外相宫泽就反霸权问题答复公明党议员盐出启典和日本共产党议员立木洋质询的消息,摘要如下: 宫泽外相九日在参院外务委员会上谈到所谓霸权问题时说,“我认为,美国考虑的霸权条款的提法同我国的立场是相同的”。据认为,这是根据前几天美中首脑会谈确认了“反对霸权”一事,强调在(缔结)日中和平友好条约时也同美中之间一样,有可能就霸权问题在概念上取得一致的看法,借中国结束了美国总统访问这项重大政治日程的机会,呼吁日中之间恢复接触。 外相首先分析说,“通过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和福特总统相继访华所确认的霸权问题似乎是以下述两点为前提的,即:一、不谋求霸权、也反对谋求霸权,是作为美中各自的外交政策问题而加以处理;二、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应反对霸权”。 在这个前提下,外相说,“即使中国的反霸是以苏联为对象,但是,美国主张根据美国外交政策的考虑来反对霸权的,因此,并不意味着同中国采取共同行动,美国并不受此约束”。他接着补充说:“换过来说,就是把日本不谋求霸权,对于第三国谋求霸权的努力,作为我国的外交政策来加以反对的。这种想法,不会被苏联说成是非友好的,缔结日中和平友好条约时,这一条款的措词不能造成误解,必须使第三者感到理应如此。”
3. 宫泽谈“新太平洋主义”
【本刊讯】日本《产经新闻》十二月十日刊登一条消息: 宫泽外相九日在参院外务委员会上就福特总统提出的“新太平洋主义”问题表明了日本政府的看法。宫泽外相虽然说,作为我国的立场说来,“促进缓和是符合日本国家利益的”,但是又说,“我国是以和平宪法为基础的,同以实力为后盾的美国的(缓和)政策自然是不同的”。 宫泽外相谈及福特总统访华,美中两国就霸权问题取得一致意见的问题说,“美国从美国的立场出发反对霸权,中国从中国的立场出发反对霸权。即使中国的反霸是以苏联为对象,但也不能约束美国”。
4. 曼谷《星遏日报》报道:泰外长差提猜发起成立泰中友协
【本刊讯】曼谷《星暹日报》十二月八日刊登一则报道: 泰中友好协会尽可能赶及在元旦开幕,临时办事处设于中华总商会,欢迎中泰人士报名参加,泰方相信中国也将会很快的成立中泰友好协会。 泰外长差提猜七日在其私邸召集本京中华总商会、各华文报负责人及侨社知名人士发起成立“泰中友好协会”事宜。 会议最先讨论名称问题,结果一致通过采用“泰中友好协会”名称。 会议通过成立一个以黄作明为首的工作小组委员会,审订已草拟的会章。 发起人外长差提猜向记者宣称:泰中友好协会将不涉及政治问题,只促进中泰两国经济、贸易、文化关系。 发起人之一的帕尼向记者表示,泰中友好协会的第一件工作,可能是促进两国医学知识交流,将邀请中国针灸医生,到泰国访问,传授针灸术,而交换新闻工作者也将是该协会的工作计划之一。 他并表示相信泰国成立泰中友好协会后,两国友谊关系将随着该协会的成立而日益增进。
5. 香港《大公报》报道台湾近事《中文横写问题的争吵》
【本刊讯】香港《大公报》十二月一日以《中文横写问题的争吵》为题报道: 今年夏天,蒋帮拉拢某些海外学人,邀请他们到台湾座谈。在会上,海外学人中有人提出了中文应该横写的问题,认为应一律自左至右。 这个提议,使蒋帮大感困扰。据台北《民族晚报》说,蒋介石生前,对于所谓美术字、简体字、中文由左至右的横写,“都极为反对,并且深恶痛绝”。因此台湾的帮闲文人与文化官僚,过去多年也随声咆哮,不准中文横写自左至右。《民族晚报》说,老蒋的棺木尚未入土,台湾“此刻却要来谈他生前最为反对的‘中文横写由左至右’的问题”,似乎太早了一些。 台北另一家报纸说,中文横写由左至右是“不当”的,因为这“不仅是维护中华文化‘独特性’的文化问题,更是一个与中共进行文化斗争的‘政治问题’”。据说,从左到右横写也是“可能会陷入‘奸计’而不自知”。 但是,这些一连串的疯话,遭到台湾舆论的申斥。 台北《中华日报》十一月六日刊出一篇文章说:说“中共的报刊是横排的,我们要反共,就要反对横排!”这简直是笑话!“直排是中国字,横排还是中国字;无损于中国文化。中国人穿西装、剪短发,是直接仿效西洋文明;印刷品的横排,也是直接取法乎西方,为什么不可以考虑呢?” 《联合报》也说,今日台湾,的确有人认为“中文由左向右横写,就是‘隔海遥唱’;这种大帽子一压,谨慎的人索性在任何情形下,主张一律由右往左,免惹麻烦。”但是,出现的笑话就多了。比如公共汽车上的通告是“立位三十六人”横写自右向左,变成了“人36位立”。 《大华晚报》十一月二日说,数年前,台湾“教育部”也认为由左而右的写法,“违背了数千年的传统”,于是规定:“中文横排除了夹杂外文、阿拉伯数目字和方程式外,不可由左至右”。所以台湾街头、报纸、刊物以及公共场所都出现一些不伦不类的字句,如“YF十六型飞机”变成了“机飞型YF16”等等。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张春兴曾以“师范大学”学生作为试验对象,认为左起横写值得提倡。 对于中文的书写方式问题,台湾掀起了一番吵闹,意见不一。台湾报纸杂志与课本现已大量使用简体字 据报道,台湾三家电视台,在公众强烈要求下,十一月一日起,萤光幕上的横排文字已改为由左至右。 蒋介石生前拼命反对使用简体字,据说因为祖国大陆在解放后,逐步推广简体字,已到了普遍使用的程度,蒋帮害怕台湾人民因使用简体字而思念家乡,思变。因此,认为凡写简体字的人,都有“政治嫌疑”,老蒋甚至规定台湾的“台”字,必须写作“臺”字。 但是无论蒋帮使用何种手段遏制人民书写简体字,台湾公众使用简体字的人却越来越多,现在连报纸、杂志、课本都大量采用简体字。台湾的“台”字,除蒋帮的《中央日报》还死硬地用“臺”字外,其他许多报刊都使用“台”字了。“甚么”的“甚”字也改作“什”字,“瞭解”作“了解”,“灑水”作“洒水”,“週刊”改作“周刊”等等。 在台湾人民广泛使用简体字的情势下,蒋帮“中央评议委员”何应钦,也提出要蒋帮“教育部”等机关“研究整理简笔字”,并“颁令”推广目前已被普遍采用的简笔字。 这一场中文书写的争吵,使蒋帮当局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在此情况下,“教育部长”蒋彦士答复“立委”质询时,也不得不一改数年前“中文横写不得由左至右”的禁令,表示“不作硬性规定或提倡”,而采取“弹性”作法。 蒋经国也只好说,“中文直写时应由右至左,横写时以由左至右为宜”,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