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11-25

第 1 版

1. 美国防部情报官员乔舒亚撰写的文章:《苏联战略中的缓和》

【本刊讯】美国国防部国防情报局苏联科官员温弗雷德·乔舒亚于今年九月二日撰写了一份情报判断,题为《苏联战略中的缓和》,摘要如下:    对苏联人来说,缓和是为了使他们便于实现对西方的最后的和全面的统治。本《情报判断》研讨了苏联在缓和的情况下在实现他们的战略和战术目标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并对未来的含意及前景作出判断。战略    1.缓和一般系指紧张局势的减缓以及这一气氛得以加强的过程。但是,在美国,缓和本身往往被看作是一种目的;而在苏联,则被视为一种战略,以便在不刺激西方出于疑惧而采取严厉的反击行动的情况下,达到苏联更为广泛的战略目标以及战术目的。    2.苏联现领导在一九六四年上台时并未把缓和当成一份全力推行的战略蓝图而加以采纳。相反,缓和是逐渐推行的并在一九七一年党的二十四大得到了认可。这一战略反映了苏联的下述需要:应付同时对抗美国(及其盟国)和中国的局面;使其在东欧的地位合法化;解决苏联经济和技术的发展问题。与此同时,这一战略也反映了苏联竭力利用美国和西欧在目的方面日益不一致的情况,并推进苏联在第三世界的利益和目标。    3.在苏联上层领导中,对缓和的效能有着广泛的一致意见。虽然莫斯科对推行缓和的一些具体方面有分歧,但是,这些分歧只存在于共同政治概念的一个狭小范围内。此外,勃列日涅夫已把大量威望押在缓和战略上。    4.根据苏联发言人一贯强调的最基本的定义,缓和(用苏联的术语就是和平共处)意味着西方承认并适应世界上“正在变化的各种力量相互关系”;说得更直截了当些,就是要适应日益增强的苏联实力。苏联人并不认为西方的这种适应是出于自愿。    5.需要避免战略核战争。这一要求早在这个缓和时代之前就是苏联政策的一个特点。要说有区别的话,它在美国享有战略核优势时只不过更为迫切罢了。不过,在当前,它的区别是,苏联人已把它上升为指导超级大国关系的一条根本原则,同时又在那些美国的高超技术使苏联处于劣势的实力竞争领域内,设法加以追赶。    6.避免核战争并不意味着在其他的冲突领域里休战。缓和并没有使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停止。苏联领导人已一再强调不能放松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勃列日涅夫曾多次越出一贯标榜爱好和平的轨道,劝告他的共产党听众们为“不同制度之间的”更激烈的“对抗”作好准备。从“不同制度之间的对抗”这句话来看,苏联关于意识形态方面斗争的概念不仅仅是指哲学上的辩论,它显然包括政治斗争在内。按照莫斯科的解释,政治斗争涉及各方面的力量——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力量。    7.和平共处并不意味着禁止一切形式的武装冲突。根据苏联的理论,和平共处“使得革命进程中的所有潮流更趋强烈”,“使得权力斗争的、和平的与非和平的形式”向前发展。在苏联的声明中,非和平形式的含义不明——大概是因为要避免同美国的直接军事对抗而故意这样做的。但它显然包括支援民族解放战争。从苏联过去和现在对中东、印度支那和印度次大陆的政策来判断,和平共处允许苏联支援和鼓励那些谋求改变区域性力量对比的国家。总之,缓和并不意味着承认国际现状,也不排除苏联使用武力或通过代理人发动战争的可能性。    8、尽管苏联领导人确信全球力量对比发生着无情的变化,确信资本主义制度即将灭亡,他们还是十分了解自己在国内外所面临的问题。他们设想,今后的岁月是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他们可以改善国内问题,减少国外的担心,而同时又可以在各个方面谨慎地、逐步地获得有损于西方的利益。勃列日涅夫一九七三年初对东欧领导人说,缓和就是争取十至十五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苏联将取得优势。目的    9.导致苏联采取当前缓和战略的最初目的之一,是通过广泛引进西方的贷款和技术以及通过同西方的贸易,使苏联经济合理化和现代化。    10.在赫鲁晓夫克服苏联经济落后状态的尝试失败以后,苏联人在试图加强其经济方面曾有几种选择。他们可以增加劳动力和投资,或者提高现有投资的生产率。向能提高增长率的工业部门投入大量劳动力,势必要从农业上抽调劳动力。但是,鉴于农业上的困境,这样做是不可能的。增加投资势必要削减个人的消费或放松军事扩张,这同样是不合宜的。再则,这两种办法都不能给他们带来美国居于领先地位的那种先进的技术。因此,代替的办法就是谋求来自国外的经济和技术援助。再说,西方的贷款、贸易和技术不仅是实行现代化所需的一剂强心针,而且还为苏联人提供了可以利用的经济杠杆和从政治上打入西方国家的机会。    11.苏联人需要西方的贸易、资金和技术,特别是先进的美国技术,并不仅仅出于经济上的原因。他们着重经济实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实力对苏联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有所贡献。因此,他们谋求通过缓和政策,建立一个他们可以赖以实现其外交政策目的的强大的活动基础。    12.缓和政策还旨在更加直接地促进苏联某些带根本性的长远目标和短期目的的实现。苏联人并不单纯从军事上去理解优势,他们的概念中还包括全世界可以清楚地看到的政治、经济和技术优势。(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    13.苏联的长远战略目标可以概括为“统治”全球。这种统治并不仅仅是马列主义所预言的那种冷酷无情的历史进程所带来的结果,它还是苏联的生存所必需的。苏联人认为资本帝国主义的西方正被无情地逼入绝境。他们还看到西方进行垂死挣扎的可能性正在日益增大。如果苏联想象的笼罩在他们头上的危险是帝国主义的这样一种垂死挣扎,那么,苏联的得到明确公认的优势就是对付这种危险的最好的办法。    14.莫斯科不大可能有一个取得全球斗争胜利的详细蓝图。然而,根据缓和战略,苏联人对于全球各个地区相互关联的和不平衡的事态发展,确有一些基本的打算。他们希望,这些打算会导致最后胜利。    15.苏联的长远目的虽然是在所有的战线上都获得胜利,但是关键性的目标仍是欧洲。苏联的缓和战略谋求使苏联作为东欧主宰者的地位合法化。在西欧,苏联的战略是要削弱传统的政权,鼓励“进步的”政权,以及侵蚀美国的力量。苏联人显然感到时间和形势的发展都对他们有利。他们可以在只冒最低限度风险的情况下奉行一种逐步的、分阶段的战略。但是,没有理由认为苏联的最终目的——撵走美国军事力量和苏联统治西欧——已经发生变化。    16.腐蚀西方联盟:苏联人认为,北约和美国的其他一些联盟的危机是永久存在的。苏联的官方声明把这种危机说成是和平共处的一项明显的成就。言外之意就是苏联已认识到:缓和可以消除作为战后西方联盟主要纽带的那种恐惧。苏联人相信,通过苏联的一种不采取军事行动的小心谨慎的战略,可以加速这一过程。    17.武器竞赛:西方各国首都的许多政府领导人担心苏联利用缓和来削弱西方的军事计划和开支,特别是美国战略武器的计划和开支。因此,缓和可以帮助苏联人调整其军事计划,使之适应国内的和经济上的优先项目。    18.苏联人自己是否把优势看成是需要拥有某种数量的和按某种比例结合起来的各种武器系统,这是值得怀疑的。但是,优势这个基调一直贯穿在他们不断地谋求在核领域内的有利地位这一过程中。在战略武器方面,苏联的缓和政策创造了有利于达成限制战略武器协议的气氛。根据这些协议,美国准备冻结实力水平,但是允许苏联人加强力量,从而达到数量上的均等。苏联战略力量的扩充,加上西方的战略普遍认为在核武器方面稍占上风的价值有限,已使苏联人在核力量方面达到了勾销美国长期享有的数量优势的地步。    19.苏联在核武器计划方面的势头不小,这使它有希望获得具有政治意义的战略优势。在这一方面,苏联日益增强的赶超美国洲际弹道导弹力量的能力特别令人担心。然而,这种可能性要取决于是否有一个持久的和妥善利用的缓和时期,因为这种缓和时期能使美国的战略力量得不到正常发展,并且不对苏联所作的努力作出反应。    20.缓和使苏联能在不引起西方重大反应的情况下扩充核力量,因此,它已成了苏联在核领域取得进展的原因。苏联的核进展还使它可以利用其军事态势中那些已经比美国优越的常规力量。    21.苏联人不仅扩大了他们的核武库,而且常规部队也得到了好处。在他们的整个武装部队中,都可以看到继续不断地实行现代化和进行改进的迹象,同时还有一个大力实施的军事研究和发展计划。结果,苏联部队的能力、才干、效能和形象今天都得到了改进,这又反过来加强了武装力量对政治和外交事态的影响。与此同时,由于缓和,西方受到的要求削减军事力量的压力已经增加了。    22.改变区域性力量对比:苏联在争取统治全球的努力中所要达到的另一个目标,就是使第三世界中的区域性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苏联的明显变化。苏联人一直设法造成这种变化,其办法是扩大苏联的军事能力,尤其是海军能力,从而使苏联的政治势力扩及全世界。他们还利用军事和经济援助,去促进一些国家同苏联之间的附庸关系。    23.苏联希望以军事力量为后盾,或者通过运用军事和经济援助手段,来达到下述目的:(1)为尔后的扩张开辟能发挥自己影响的立足点;(2)获得能对局部冲突及其结局施加直接影响的力量;(3)为苏联在所有处理区域性问题和解决冲突的重大国际会议上争得席位。    24.孤立中国:中国给苏联近期的和长期的缓和战略投下了很深的阴影。缓和适应了苏联对于减少两线对垒的可能性的需要,又可继续使中国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孤立的程度取决于美苏关系)。苏联的估计    25.在莫斯科看来,缓和显然对它有利。西方为之苦恼的能源问题和其他经济灾难,欧洲南翼的动乱,以及华盛顿正受到要求削减国外义务和减少军事卷入的压力,这一切加在一起,就创造了一种使苏联的努力得以取得进展的气氛。苏联人知道,西方关于苏联军事态势的威胁已经减小的看法,帮助了腐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团结。苏联同美国、西欧和日本的贸易安排虽然遭到了某些有限的挫折(例如关于美苏贸易的杰克逊修正案),但仍得到稳步的发展。苏联已获得西方的长期贷款,而贷款利息却较西方贷款人在国内所能获得的利息要低得多。西方技术正被引入苏联经济、以致苏联的军事工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余惠。    26.在东西方谈判中,苏联人作出的让步微乎其微。    27.缓和政策可以减缓紧张局势并促进同西方的贸易交流。这就必然会在东欧和苏联产生要求获得更多的自由的愿望。苏联认为这些愿望是对它的根本威胁,必须加以反对。尽管苏联干涉他国的事务,但它严厉地把美国的条件说成是不能接受的,并声称不能允许任何国家干涉其内部事务。    28.苏联人希望西方接受的另一个条件是,不对苏联已建立的势力范围(如东欧)进行直接的军事干涉。对莫斯科来说,一九六八年捷克斯洛伐克危机证实了美国同意这一条件。苏联人还声称,在苏联政治地位超过美国的地区,决不许美国力图改变那里的各种力量的相互关系。例如,如果南斯拉夫出现继承危机,美国则应谨慎行事,不去进行武装干涉。    29.广而言之,苏联人指望缓和能促使美国在能够导致超级大国对抗的任何危机中慎重行事。苏联想要避免超级大国之间的军事对抗,反映了苏联害怕冲突升级;这种想法约束了苏联的冒险癖。尽管如此,苏联为了追求其目标,完全准备利用危机和冲突形势,并在必要时以干涉相威胁。未来    30.按照苏联人的见解,正是由于西方的虚弱,才使缓和成为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政策,可以用来代替冷战年代较为公开的敌对政策。在莫斯科看来,缓和显然已经加速了世界力量对比向有利于苏联方向的转化。苏联领导人力求造成一种总的印象,即美国已接受和平共处并已放弃使用武力,因为它再也不能从实力地位去同别人打交道了。    31.因此,在苏联看来,缓和的前途取决于西方继续适应正在变化的力量关系。在苏联人看来,和平共处已成为现实的前景,因为西方已经默认了东欧和中欧的战后现状,并正如在限制战略武器会谈中所反映出来的那样,已经承认了苏联的军事力量。    32.因此,只要缓和会给苏联带来更大的好处,这项政策就将继续执行下去。但是,莫斯科不会永远把它奉若神明。目前的领导人可能认为,如果出现新的机会,背弃缓和政策就会使苏联更快地达到目标。此外,苏联的缓和政策也可能随着勃列日涅夫的下台和新领导人的出现而改变。    33.迄今为止,缓和非常适合苏联的目的。正因为如此,苏联人将不会轻易地予以抛弃。因此,只要苏联致力于缓和,美国就可以在同苏联人谈判时提高要价,同时,在它准备作出每一个让步时也无需为提出显然相称的要价而踌躇不决。

2. 就美苏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的问题施莱辛格说达成新协议希望正逐渐减少

【美联社华盛顿十一月二十三日电】前国防部长施莱辛格今天说,可能是由于苏联政府内部即将发生变动的缘故,苏联对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的态度变得强硬起来,因此达成一项限制战略武器的新条约的希望正逐渐减少。    这位在三个星期以前被福特总统解职的前国防部长是在全国广播公司《会见报界》的电视节目中说这话的。这是自从他离职以来第二次公开地谈出了他的意见。    施莱辛格在电视中强调指出保持强大的国防的意义,他说,苏联看来已在世界事务中掌握主动。    施莱辛格说,他认为,明年达成一项限制战略武器新条约的可能性不到百分之五十。    记者问他,美国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的对比情况如何?施莱辛格说,美国在核武器方面仍然占有微小的优势(但这种优势越来越小),在战术空军力量的质量方面占优势,在海军力量方面势均力敌。但是他说,一个重要问题在于,苏联拥有强大的、日益加强的地面部队。    他说,他认为,为了保持充分的防御力量,美国明年需要一项总额为一千一百四十亿美元到一千一百五十亿美元的预算计划。    他说,在美国“抱有一种鸵鸟病态心理”的时候,苏联正生产更多的潜艇和飞机。    施莱辛格在这两次同记者的谈话中还表明,他对苏联根据目前的限制武器条约进行合作的情况是有些不大满意的,虽然他没有谴责苏联进行欺骗。    【合众国际社华盛顿十一月二十三日电】施莱辛格对美国防务政策的批评是他自从离职以来所提出的最严厉的批评。他在全国广播公司《会见报界》的电视讲话中告诫说,苏联正在充分利用缓和来加强它的力量,特别是在东欧——这是国务卿基辛格试图使人不相信的一种立场。    他说,最大的威胁是在西欧边境的日益加强的苏联军事力量。他说,在那里,“美国及其盟国的力量是否足以对付一场军事挑战,这是成问题的。”施莱辛格说:“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了。如果你看看地中海的状况,你将会发现,那里的国家一个接一个地变得不那么稳定了,对美国不那么友好了。而那里是美国在海外的利益的核心。”    他列举了苏联的活动和影响正在增加的其他一些国家的名单,其中包括意大利、法国和挪威。他说:“这一切都表明,(苏联)目前还不是一个愿意自己活同时也让别人活的国家。”

3. 美报报道:《福特或基辛格可能就武器僵局会见勃列日涅夫》

【本刊讯】美国《纽约时报》十一月二十三日刊载格韦茨曼的一篇报道,题为《福特或基辛格可能就武器僵局会见勃列日涅夫;据信莫斯科准备在轰炸机和导弹问题的死胡同中态度有所松动》,摘要如下:    美国和苏联的官员目前正在设法拯救限制战略武器会谈,他们认为在今后两个月中举行一次高级苏美会晤以谋求打破谈判僵局的方案并不是不可能的。    虽然还没有确定日期或细节,但是记者本周同美国重要官员进行的谈话中有这样的印象,就是他们预料基辛格将在最近将来访问莫斯科以同苏共领导人直接商谈。    另一个可能性——虽然人们认为这个可能性比基辛格—勃列日涅夫会晤的可能性较小——是福特总统决定再次同勃列日涅夫会晤,以举行类似两个领导人去年十一月和今年夏天举行的会谈。    官员们现在似乎相信俄国人将会提出一项认真的建议,以使美苏值得举行一次高级会晤。    但是官员们全都强调说,这种看法一部分是猜测和直觉,它的根据是,人们了解到现在身体不好的勃列日涅夫非常希望很快达成一项武器协议。

第 2 版

1. 施莱辛格谈他同福特和基辛格的分歧

【美联社华盛顿十一月二十二日电】(记者:霍夫曼)施莱辛格说,他认为福特总统计划中的国防预算是不够的,并表示是在他表示反对之后福特把他解职的。    施莱辛格在被解职以来第一次接见记者的谈话中说,为下一个财政年度制定的国防预算是导致把他撤职的事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同时施莱辛格猛烈攻击了福特关于要保持一支不亚于任何国家的防御力量的保证。    施莱辛格二十一日接见美联社记者时说:“军事力量是不能靠华丽的词藻和感情来维持的。    “我们将面临的实际问题不在于我们是否称赞美国保持强大力量的概念,而在于我们是否将避免由于进一步削减预算而进一步削弱军事力量和国防购买力。”    施莱辛格说,福特曾要他制定一份比福特原先为明年考虑的预算要少大约一百亿美元的一九七七财政年度预算。    施莱辛格接着说,虽然福特的一千零七十亿美元的新建议,按美元数字来看比政府为今年要求的数字略有增加,但是由于通货膨胀,其结果将是实际的国防购买力净减少百分之五或百分之六。    施莱辛格除了清楚表示他和福特在明年的预算问题上有分歧以外,不愿谈论福特把他解职的原因。    他说:“就我而言,这一切事情都已过去了。”    施莱辛格承认,在诸如限制战略核武器、欧洲共同减少军事力量以及“我们应当从出售粮食交易等等获得什么样的支配力量”之类的问题上,他和基辛格在“同苏联打交道的谈判战略”方面有重大分歧。    这位前国防部长比过去更加尖锐地表示,对于一年前福特根据基辛格的建议,同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即海参崴    ——本刊注)商定的,关于签订一项新的限制战略武器协定的基础持保留意见。    记者问施莱辛格对限制战略武器会谈达成一项公正协议的前景如何估计,他说:“我一向是抱有希望的,但是,前景显然是没有过去那么好。”

2. 福特要求基辛格保留国家安全委员会中两个小组的主席职务

【法新社华盛顿十一月二十一日电】白宫人士今天说,福特总统已要求国务卿基辛格继续担任他在辞去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人职务之前所管辖的六个国家安全单位中两个单位的主席。    这些人士说,为作出最后安排现在仅需要明确划分基辛格同接替他出任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人的斯考克罗夫特各自的权限。这个行动将恢复国务卿失去的控制政治—军事事务的权力的一部分。    再次归基辛格领导的这两个单位是:华盛顿特别行动小组和核查小组。

第 3 版

1. 美报文章:《苏联在中印争端中袒护印度》

【本刊讯】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十一月二十一日刊登该报记者莫·拉姆发自新德里的一篇文章,题为《苏联在中印争端中袒护印度》,摘要如下:    苏联在印中边界争端中已出来为印度辩护。    苏联人利用十月革命五十八周年纪念日的机会向中国发出警告,说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或他们的朋友的利益,他们将给北京的任何侵犯行为以决定性的回击。这个警告是在中印边界冲突公开之后一个星期于十一月六日发出的。克里姆林宫领导人在纪念报告谈到苏联同资本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的部分中发出了这一警告。报告特别提到了印度。    这一警告使参加克里姆林宫纪念仪式的中国驻苏联大使退席。    几乎在同一个时候,苏联报纸发表了评论,说十月二十日边界事件是北京想在亚洲制造普遍紧张气氛的企图的一部分。    苏联报纸的评论说,中国领导人利用最近的冲突“发出了关于    ‘包围’中国的叫嚣,既为中国的军国主义辩解,又使人民转移对艰苦生活的注意力”。    苏联新闻社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似乎第一次承认印度对自从一九六二年后被中国占领的地方的领土要求是合法的。文章说,自共产党中国于一九四九年建国到一九六二年战争这段时间中,这两个亚洲国家一直没有发生过边界争端。一九六二年,中国“夺取了并继续占领着印度的一万四千平方公里领土”。    在这块有争议的地方,有很大一部分与中国的关系至为重大,特别是在西北部分的阿克塞钦高原地区。自一九六二年以来,这块有争议的地方一点也没有易手,尽管在一九六五年、六七年和六八年发生过边界冲突,还有这次十月二十日事件。    但是,据说新德里的观察家们被苏联的这种说法弄得迷惑不解,因为它所说的同印度政府自己在这个问题上不得不说的话对不上号。    从一九六二年战争以前起,苏联一直在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并且长期以来一直指责中国搞扩张主义。但是,在印度看来,直至现在,它在边界争端上一直是含糊其词的。    据说,印度国防部长斯瓦兰·辛格本来是要在十月份去莫斯科同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会谈的。但是,这次会谈推迟了,因为格列奇科去视察苏联陈列在苏中边界一带的大量的军队去了。据说,苏联今年七月在外蒙增驻了军队。

2. 孟加拉国继续逮捕一些前政府人员/印孟官员将举行会谈讨论边境安宁问题

【法新社新德里十一月二十二日电】印报托今天报道,孟加拉国民族社会党三位领导人在早些时候获释之后今天又被达卡当局逮捕。    印报托援引传到西孟加拉邦边界城镇克里希纳加尔的消息说,这三位领导人是:贾里勒少校、阿卜杜勒·拉赫曼和沙贾汉·西拉杰。    消息还说,前部长阿卜杜勒·萨马德·阿扎德、库尔班·阿里和阿卜杜勒·曼南,学生领袖齐勒·拉赫曼和以前执政的民族人民党的书记优素福·阿里都被关进了达卡的监狱。    早些时候的消息曾说这五个人都已被杀害。    印报托还援引这里的消息灵通人士的话说,印度边防保安部队和孟加拉国步枪队的高级官员将于下周在加尔各答会谈。    预料他们将讨论采取措施避免在边界上发生事件的问题。    【印报托新德里十一月二十三日电】有消息说,亲穆沙拉夫的官员扎法阿特·贾米尔准将目前正住在达卡的军区医院里,他在上周受了枪伤。贾米尔是达卡旅的旅长,在十一月三日的政变中是一位关键性的人物。    除达卡以外,孟加拉国步枪队同孟加拉国警察保持了友好关系。他们目前在边境地区已不活跃了,不再刁难在边境地区中行走的人了。    印度和孟加拉国的高级警官下周在加尔各答举行会议时,预料将把确保两国边境安宁的问题作为提出讨论的问题之一。    据消息灵通人士说,印度的保安部队和孟加拉国步枪队将派代表参加这次会议。    虽然这种会议是定期举行的例会,但是下周的会议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是自从最近在孟加拉国局势发生变化以来将举行的第一次会议。    孟加拉国驻新德里的高级专员沙·拉赫曼曾表示他的国家希望保持边境和平。

3. 塔斯社电讯:《北京的霸权野心》

【塔斯社莫斯科十一月二十一日电】题:北京的霸权野心    塔斯社政治评论员阿斯科尔德·比留科夫写道:    前已报道,在印中边界上,由于伏兵开枪,打死了四名印度边防战士。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发表声明,试图用泛泛的议论为这次行动辩解,这是不能打消在亚洲国家各界人士中产生的不安的。    产生这样的不安心情是有不少根据的。有谁不知道北京向它的各个邻国都提出了领土要求呢?从北京出版的地图上可以看到,他实际上把所有邻国,包括印度、缅甸、蒙古、苏联的领土都作为“中国所有”。    毛分子对邻国提出的领土要求,不仅仅是遵照过去中国封建统治者的领土版图,而且还遵照古代蒙古征服者和满洲皇帝的领土版图。他们认为许多领土属于中国只是根据几百年前中国商人和旅游者曾经到过那里,有时干脆就是因为这些领土引起了他们的欲望。毛泽东及其集团主张收回从那时“失去的”、处于“中国庇护之下”的领土。    挑拨离间、阻挠这个地区各国之间的接近,从而为达到自己的霸权目的创造良好条件    ——这就是北京扩张政策的方针。口头上表示尊重“中小国家”权利,而实际上粗暴践踏这些国家的民族利益、干涉其内政、侵犯其领土完整的毛派领导竭尽厚颜无耻和口是心非之能事。这难道不是实际上的霸权主义吗?

4. 土耳其总统访问巴基斯坦

【路透社伊斯兰堡十一月十九日电】土耳其总统法赫里·科鲁蒂尔克昨天晚上在这里说,塞浦路斯的土、希两族应该制订一项联邦方案,使双方享有平等权利。    他是在巴基斯坦总统乔德里为他举行的宴会上说这番话的。    科鲁蒂尔克总统今天早些时候到达这里,他将对巴基斯坦进行为期一周的国事访问。    科鲁蒂尔克总统重申,土耳其支持巴基斯坦的立场:它同印度在查谟和克什米尔问题上的争执应该在联合国决议范围内解决。    巴基斯坦总理布托致答词说,巴基斯坦对塞浦路斯土族“多年的苦难”感到难过。它希望,他们能够赢得合法权利,确保他们能够在自己的土地上体面而尊严地生活。    他在提到孟加拉国时说,孟加拉国目前的困难时期“完全是”那个国家的“内政”。    他又说,“我们衷心希望,孟加拉国人民能够克服暂时困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5. 英·甘地和恰范谈印孟关系/印度加尔各答国大党组织举行反孟集会

【路透社新德里十一月二十日电】甘地夫人在甘托克向一次党的会议发表的讲话中,重新提出了她上周的说法,即印度不能对她所谓的孟加拉国发生的情况(指那里的政变和反政变)漠不关心。    【法新社新德里十一月二十日电】一些人士在这里说,印度外交部长恰范今天预言,只要孟加拉国不在外部影响下背离同印度的良好关系,印度同孟加拉国将继续保持这种关系。    上述人士说,恰范今天在外交部议会谘询委员会会议上谈话时表示,他确信印度和孟加拉国都希望继续成为友好邻邦。    据说恰范说,在这方面,达卡对印度采取什么政策都是重要的。    【路透社加尔各答十一月二十三日电】这里举行的一次自命为反法西斯的大会说,由于孟加拉国最近的局势,印度次大陆的和平与安全正岌岌可危。    印度执政的国大党组织的这次大会昨天通过的决议说,孟加拉国的局势是“说明帝国主义是怎样执行在第三世界制造混乱的政策的一个典型”。    决议谴责了最近“对孟加拉国领导人的大屠杀”,并表示希望印度同这个邻国的关系将建立在穆吉布的政策的基础上。

6. 克·辛格率印代表团抵苏

【塔斯社莫斯科十一月二十二日电】题:印度代表团抵莫斯科    印度外交部外事秘书克瓦尔.辛格和一批印度外交部负责人员今天抵莫斯科。    根据已达成的协议,苏印两国外交部人员将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在莫斯科举行协商会晤。

7. 尼泊尔法庭判处一搞武装叛乱的陆军上尉死刑

【德新社加德满都十一月十七日电】法庭把巴哈杜尔·塔帕判处了死刑。塔帕以前是陆军上尉,经查明他的罪行是“搞武装反对国家”,打算在尼泊尔东部的三个县“建立他自己的政府”。    塔帕是因与去年三月十六日尼泊尔东部的城镇比拉特纳加尔发生的一起手榴弹爆炸事件有关而被通缉的。    他是去年十二月在这里以东一百二十公里的奥卡尔加发生的一次遭遇战后被捕的。    据说这个前陆军上尉曾在印度训练恐怖分子使用武器。有消息说,他是尼泊尔前首相柯伊拉腊——他现在在印度自行流亡——的弟弟吉尔贾·普拉萨德·柯伊拉腊的密友。

8. 捷克国防部长访问印度

【印报托新德里十一月十一日电】正在印度访问的捷克斯洛伐克国防部长马丁·楚尔将军今天同印度国防部长斯瓦兰·辛格进行第二次正式会谈,讨论了两国谋求加强合作的各种防御问题。这两位国防部长在会谈时有他们的顾问协助。第一次会谈是在昨天举行的。    楚尔将军后来拜访了法赫鲁丁·阿里·艾哈迈德总统。

9. 法鲁克等孟加科国军官离泰国去利比亚

【法新社曼谷十一月二十四日电】十七名被驱逐的孟加拉国军事人员同他们的妻子和孩子一起今天上午飞离曼谷前往利比亚,寻求新的避难所。这批人的起程是秘密的,他们的领导人法鲁克·拉赫曼和孟加拉国驻曼谷的代办沙列胡丁·凯瑟都没有透露他们的目的地。

10. 蒙古外长会晤英·甘地

【印报托新德里十一月十八日电】蒙古外长林钦今天会见英·甘地夫人并递交给她两封信,一封是蒙古大人民呼拉尔主席泽登巴尔的信,另一封是蒙古部长会议主席巴特蒙赫的信。林钦先生还重新提出了他的政府邀请甘地夫人访问蒙古。

第 4 版

1. 日《长周新闻》评宫泽在国会上的答辩

【本刊讯】日本《长周新闻》十一月十五日发表一篇短评,题目是《关于“霸权条款”的诡辩,自相矛盾的政府见解》,摘要如下:    宫泽外相七日在国会上的答辫,就签订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谈判中最大的问题霸权条款说,“如果明确地肯定我国的基本想法,那么我认为这是个技术问题,写在前言或是写在正文,都可以。”关于“我国的基本想法”他列举四条。简要地说,霸权条款,(1)不以特定的第三国为对象;(2)不从日中联合声明的精神后退;(3)反对世界上一切霸权;(4)反对霸权同联合国宪章的精神也是一致的。    任何人都可看出,再没有比这更加自相矛盾的“基本想法”了!    日中联合声明第七条中明确地写着,日中两国都“不应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不谋求,不容许”霸权的精神,日中两国自不消说,就是其他一切第三国都是对象,这是不言自明的。故意歪曲这一点,说“不以特定的第三国为对象”,究竟居心何在?    回顾三木政府这一年来的言行,便可得出答案。    三木一面反复地说,“努力及早签订日中和平友好条约”,但另一面却以霸权条款为盾牌,一再拖延签订条约,这就是真实的现实。

2. 日报评述:《西欧加紧接近中国,对苏关系停止不前》

【本刊讯】日本《每日新闻》十一月十九日刊登该报驻伦敦特派记者大高的一篇述评,题目是《西欧加紧接近中国,对苏关系停止不前》,摘要如下:    西欧对东西方缓和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从西欧来说,谈判缓和,首先是以苏联为对象的。以今年夏天的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为转折点,西欧对苏关系出现了越来越冷淡的倾向,中国则取而代之登上了舞台。这不仅是从扩大西欧经济和谋求对共产党国家的平衡外交的目的出发,而且还基于这样一种基本认识:“中国将来在世界上将发挥重要作用。”(法国总统德斯坦语)    继十月底至十一月初西德总理施密特访华之后,德斯坦总统也宣布了明年访华的计划,这是从一九七三年已故蓬皮杜总统访华以来第一次总统访华。落后的英国也在议会表明卡拉汉外交大臣在明年五月历访亚洲的途中也将在中国停留的意向。如果由此而铺平了道路,那么就将采取威尔逊首相悬而未决的访华这一步骤。    另一方面,最近访苏的法国总统德斯坦和西德总统谢尔都在推行以西欧观念为基础的缓和谈判中遭到失败,再一次认识到苏联方面的墙壁之厚。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缓和,当前还没有出现进展的迹象。    众所周知,中国为对抗苏联,本来对于同西欧的联合就是积极的。从西欧来说,之所以开始积极地接近中国,除了由于在欧安会上达到顶峰的列苏和好的反作用外,也由于另有一番打算,那就是着眼于最近迅速突出起来的中国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以确保将来的贸易市场。    尼克松时代的东西方缓和外交已逐渐固定下来。现在的西欧已经达到这种地步,即要对苏联实行非缓和的外交政策是不可想象的。    当然可以预料,西欧对华接近的色彩,根据福特总统访华的内容和苏联今后的态度,可能会发生是浓还是淡的变化。

3. 安塔拉通讯社报道:《马利克外长谈同北京的关系》

【安塔拉通讯社普拉帕特十一月十六日电】题:马利克外长谈关于同北京的关系    马利克外长十六日在普拉帕特认为,关于恢复雅加达和北京的关系的决定是一个原则性的决定,不能够就这样作出决定,而不考虑至少今后一百年内它在印尼的后果。    「在我国国内,尚未作好同北京恢复关系的准备。」    他说,在最近在纽约联合国的一次接触中,已告诉共产党支那方面,印尼需要时间。

4. 李光耀对澳记者谈同我建交问题

【法新社新加坡十一月十八日电】李光耀总理认为,新加坡在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方面“不采取匆忙态度是有很多好处的”。    他还说,在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成员国中新加坡将是最后一个同中国建交,这样“我们就既向我们的邻邦、又向中国十分清楚地表明了:新加坡人口中有百分之七十五的人是华裔这个事实,并不使新加坡内外政策的利益服从于它。”    李光耀上星期接见了一位澳大利亚记者,今晚发表了他们谈话的全文。    在谈到在印度洋的大国海军的作用时,他把“所有大国统统离开印度洋”的立场斥之为“无用的学术探讨”,他说:“它们现在在这里。他们过去就在这里。他们将来还要在这里。这是活生生的事实,我们是从这一点出发的。”    在问及中苏在东南亚的角逐愈演愈烈这个问题时,他说他希望这个地区不会被卷入它们的争吵中去。    “我们不想卷入到任何超级大国的任何争吵中去。这不符合我们的利益。”    在回答小国能否挑动大国相争而从中得到好处这个问题时,他说:“不能,这不是我们的政策,因为我们不认为这是有好处的。我们不知道他们是否会把这种冲突带到东南亚地区的每个国家。我们希望不致如此。我们的上策是置身于这种冲突之外。”

5. 塔斯社报道:苏联今年国家奖金部分获奖项目

【塔斯社莫斯科十一月十一日电】题: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生物学方法    在生物物质中存在着使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共同原理。以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符拉基米尔·斯库拉切夫为首的一批莫斯科生物学家,第一次弄清了这是怎样发生的。科学家们证明蛋白质本身在积累电能。    据斯库拉切夫告诉塔斯社记者说,显然,大约有十种不同的蛋白质是分子发电机。这些蛋白质早已为科学家所知,但谁也没有想到它们在动植物和人的机体中起着这样重要的作用。    这位科学家说,机体中任何一种化学能都是先转换为电能,而后才转换为机械能。    以斯库拉切夫为首的一批生物化学家因为这方面的研究而荣获一九七五年国家奖金。    蛋白质——能转换器——处处都有。科学家们是从视网膜紫质蛋白质着手研究的。这种蛋白质构成细菌的细胞膜。人也有这种蛋白质。在视网膜中它将光能转换为视觉形象。    他说,目前已成功地研究并证实有五种不同的蛋白质在功能上是属于能转换器的。    斯库拉切夫认为,蛋白质以电的形式积累的能,使用在机体的各种功能上,如呼吸、光合作用、消化等。    将来技术人员可能按照生物机体的原理制造出一种生物光电池,这种电池将经济、高效地把一种能转换为另一种能。    【塔斯社莫斯科十一月十一日电】题:血管外科学    现在外科手术被认为是治疗严重高血压病的最有效方法。那些从前必变残废的患者,如今十个人当中有九个可以痊愈和重返工作岗位。    高血压的病因是肾动脉受损,肾动脉狭窄或阻塞。药物对于这种情况无济于事。为了保证肾脏的血液循环正常,外科医生避开动脉的阻塞部分,制造一个造假血管床。    莫斯科外科学派的克尼亚泽夫教授提出在主动脉切一小口除去血拴来“疏通”动脉床。这种外科手术是比较安全的。    克尼亚泽夫教授提出的手术得到了医生们的高度评价。大约已做了一千例这种手术。    克尼亚泽夫教授和一批苏联外科学家荣获了一九七五年苏联国家奖金,因为他们提出并临床应用了主动脉及其支脉修复和成形手术。    克尼亚泽夫教授对塔斯社记者说,这些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在苏联建立新的医疗服务    ——紧急血管外科。现在苏联大约已有六十个这样的中心。紧急血管外科的医生接到紧急通知可以迅速赶到苏联的任何一个医院。    克尼亚泽夫指出,这些获得奖金的科学家所进行的研究使得可以按照新的方式来着手治疗脑血管疾病。例如,他们提出了颈动脉和椎动脉的手术方案。    【塔斯社莫斯科十一月十一日电】题:聚合物与医学    塔斯社特派记者报道:涤纶带可有助于治疗三十种外伤,涤纶带能代替受损伤的腱和韧带。植入这种假膝韧带甚至能够从事体育运动。    制造了这种新的医用纺织品的人员获得了今年苏联国家奖金。    医用制品的主要用料是聚酯纤维和硅树脂。专家们在选定它们之前曾经试验了许多材料。    各种制品均经过外科医生鉴定。涤纶线能成功地同传统丝绒竞赛:涤纶线更结实,消毒容易和便于长期储存。涤纶线做心脏、血管和眼球缝合时创面愈合后便消散。

6. 苏报文章:《用油漆保护(船)》

【本刊讯】苏联《真理报》九月十六日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用油漆保护》,摘要如下:    每艘海船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会遇到极其危险的敌人。它们可以用一个词来称呼——即“附生物”。起初,船身的下部被覆上一层由微生物形成的粘液。此后,在这层粘液上附着了各种各样的藻类、贝壳类和软体动物。经过一年半载,船身的水下部分就象裹上一层松软的皮外套,要除掉它可不简单。    要知道,内燃机船要作长期航行。一年之内,船表层每平方米的重量可能增加到一百公斤。它的抗流强度降低,速度减慢。微生物分泌出一种类似水泥的物质,能破坏防腐层,到达金属层并慢慢腐蚀它。    古代航海家在船身涂上树脂并加以熔烧。后来,到希腊人和罗马人时代,给船包上一层铅,从上一个世纪开始,给船包上铜。人们曾在金属表面涂上含铜的油漆,把它涂在防腐底子上。    塞瓦斯托波尔研究所研究船身水下部分油漆的工作,由生物学博士戈尔宾科领导的部门进行。    首先必须了解“附生”的天性。生物学家作了详尽的考察,终于弄清了各种微生物和藻类在一定环境里的活动。每一种新油漆都是细致耐心的试验的结果。铜的一氧化物仍然是基础。另外再加上一些化学物质,包括聚合物。数十片、数百片涂上各种化合物的物质放到海里,然后再在研究所实验室里观察。针对每一种有机物都选择了最剧烈的“毒剂”。就这样制成了坚固的防“附生物”铠甲。防腐蚀与防附生物油漆的应用收到了巨大的经济效果:船只在两年内、有时五年之内不会生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