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11-11

第 1 版

1. 米德尔顿评述施莱辛格被解职的原因

【本刊讯】美国《纽约时报》十一月七日刊登记者米德尔顿的文章,摘要如下:    据施莱辛格的一位亲密助手说,国防部长施莱辛格认为,他同基辛格国务卿在如何对待苏联违背第一个限制战略武器协议问题上的分歧,是把他解职的主要原因。    施莱辛格一贯强烈批评基辛格在谋求同苏联缓和方面的谈判策略,他说,这是一种“先发制人的让步战略”,意思是说他认为,基辛格在俄国人还未提出要求以前就作了广泛的让步。    所传对国务卿同俄国人的关系的批评集中在谈判的两个战术方面:即基辛格不愿意指责他们违背协议和他过份愿意向他们作出让步。    据这个人士说,施莱辛格认为,福特总统把他解除职务是国务院发动的和用向新闻界泄露情况及故意发表轻率的言论的办法,来进行的一个运动的高潮,这个运动的目的是削弱国防部长在总统那里和国会内的地位。    另一个人士、国务院的一名高级官员说,他相信,基辛格在内部争执中的策略是把一切不同意他的看法的人搞掉。他还说,国务卿似乎把任何反对看作是个人攻击,而不是对问题的不同看法。    华盛顿的其他人士认为施莱辛格的解职还有别的原因。其中包括他攻击众议院拨款委员会削减国防预算,福特总统同这位部长在一起感到不自在。国防部的一名官员说,施莱辛格不适合福特政府那种“随随便便”的作风。    国防部高级军界人士对他们所认为的对施莱辛格在同苏联谈判中的“现实主义”态度的无理攻击表示深为不安。他们认为,当国防部长掌握苏联规避第一个武器协议的证据时,他除了向总统和内阁提出以外别无选择。    施莱辛格认为,基辛格不愿意把规避协议的证据提交给俄国人,而一再采取这样的立场:他们犯了一个错误,或者如果发生规避的情况,那也没有让莫斯科领导人知道。    那些了解克里姆林宫对军政机构保持严格控制的官员难以相信这种说法。    据说,当俄国人规避协议的活动被抓住时,施莱辛格从一开始就认为应当立即向俄国人提出指责。在他看来,把证据扣下来是没有好处的。    卫星拍摄的照片和其他情报使五角大楼的情报分析人员相信,俄国人有计划地在执行全面协议方面进行欺骗,其中包括关于反弹道导弹的条款,在执行进攻性战略武器的临时协议方面进行掩饰,而且部署下一代的“轻型”洲际弹道导弹。    分析人员们认为,最严重的违约情况是建造不合法的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以及多达二百个能够很快变成发射井的“指挥和控制”中心。施莱辛格也有这一看法。    施莱辛格认为,基辛格愿意闭眼不看这些以及其他的规避行为,从而削弱了美国在谈判中的地位,并且使苏联的欺骗行为得到鼓励。    国防部长还批评这样的事:他认为国务卿一味地在谈判小组触及实质性问题以前就作出让步。国防部长称这是一种抢在别人前面让步的战略,这种说法使基辛格感到恼火,据说由于外国政府重复这种说法,就使基辛格更为恼火。    据说,施莱辛格认为,总的来说,俄国人的行为比人们能够期望于他们的行为不好也不坏。    但是他在内阁里坚持说,基辛格不愿提出违约行为要苏联政府注意,这样就削弱了美国在谈判中的地位。    据说国防部长认为,基辛格切望达成协议的心情使俄国人看得很清楚,因此他们采取一种“寸步不让”的态度,指望得到进一步让步,而且的确在得到这种让步。

2. 福特谈美政府人事变动和美苏会谈问题

他说由于基辛格同施莱辛格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必须进行人事变动,缓和意味着两个不同政治观点点的超级大国能够就军事等问题互相磋商;他不愿赶时间举行美苏首脑会谈,宁愿等到明年    【美联社华盛顿十一月九日电】福特总统今天承认,他的政府的高级官员之间的“日益紧张的关系”,是使他解除了国防部长施莱辛格的职务的原因。    总统讲出了这一理由。在几分钟之前他还说,他最初坚持表示国家安全方面的人事变动不是由于政策分歧,这完全是实话。    福特在一个星期来一直表示否认所传施莱辛格同国务卿的分歧是使施莱辛格被撵走的原因的消息,他最后看来是证实了这些消息。    福特说:两人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我在这种局面下是不愉快的,不过我想我不应当说得比这更多了……。”    福特第一次承认了内部的摩擦是促使他采取这一行动的原因。    福特说,他在上月发现,“在那种局面下我觉得不象我希望的那样愉快,而且那时产生了一些问题”。他说,他觉得为了求得“一个组织之内的融洽、并消除政府内部的紧张关系”必须做出变动。    福特说,“作为国务卿的基辛格和作为国防部长的拉姆斯菲尔德,并不一定非要保持一致的意见不可,不过我认为气氛将改善不知多少倍,而且将使我可以更好地干工作……”    【法新社华盛顿十一月九日电】福特总统今天在这里说,他同苏联党的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为了签订限制战略核武器协定而举行的最高级会议大概会推迟到明年。    福特在对记者发表的一小时的电视讲话中说:“在一九七五年内(举行会议)的时间表看来是实现的希望不大。”    他接着说,推迟举行未必是坏事。他强调说,尽管关于限制战略武器的会谈继续取得进展,有一些问题仍待解决。    福特提醒向他采访的记者们说,没有为签订限制战略武器会谈协议规定具体日期。他说,他不愿意“赶时间地举行谈判”,他宁愿等到明年,如果到那时他能够签订一项“好协定”的话。    【路透社华盛顿十一月九日电】福特总统今天说,由于他的主要顾问们之间的意见分歧产生日益加剧的紧张关系,因此他在上周解除了施莱辛格的国防部长职务。在一个月前福特还把所传政府内部的争论辩解为“健康的分歧”,过了一个月,他就解除施莱辛格的职务。    【路透社华盛顿十一月九日电】福特总统今天对于今年年底之前可能同苏联共产党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举行最高级会议一事表示悲观。    福特在电视中对记者谈话时说,“我们在今年举行最高级会议的可能性大大减少了”。    勃列日涅夫原来曾希望在六月份或七月份访问美国。观察家们认为,假如不能在今年年底之前举行最高级会议,那末它就不会在计划于明年二月下旬召开的苏联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举行。    【合众国际社华盛顿十一月九日电】福特总统今天说,限制战略武器会谈取得的进展是如此之小,因此今年同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举行最高级会议的“可能性大为减少”了。    福特在这次广泛的谈话中还谈到其他问题:    ——关于缓和:“……我认为,缓和意味着两个在军事上和经济上强大、并且代表不同政治观点的超级大国能够就(贸易、军事问题和)其他事情互相磋商。”他说,这是缓和紧张局势的一个办法。

3. 加报评福特政府人事变动:《对外政策的惊人的改变》

【本刊讯】加拿大《渥太华日报》十一月四日刊登怀特洛从华盛顿发回的一篇文章,题为《对外政策的惊人的改变》,摘要如下:    福特总统决定把在防务和对外政策问题上持强硬路线的国防部长施莱辛格解职,应当能有助于他谋求同苏联达成另一个限制核武器条约的努力。这也可能促进国务卿基辛格所拟定的关于中东和平的战略。    不再考虑洛克菲勒作为福特竞选伙伴的可能性,将有助于总统消除右翼共和党人对他的不满。不过施莱辛格的去职可能激怒批评福特的那些共和党人。    在对外政策方面采取强硬路线的人们将仔细注意,看看在总统和他的国务卿同莫斯科谈判时有什么软弱的表现。    如果在一九七六年选举之前就另一项限制战略武器条约达成协议,那是可能给福特带来巨大的竞选方面的好处的。但是如果美国看来在任何交易中处于不利地位,那就可能抵销这些好处而有余。    在中东问题上,施莱辛格的去职将会消除一个一贯批评福特和基辛格的下述努力的人,即把他们向阿拉伯人提出的意见同对外援助和军事援助联系起来。例如,在公开透露基辛格曾答应向以色列提供远程的潘兴式导弹,作为最近就以色列在西奈撤军问题上达成的临时协议的一部分的时候,这位国防部长曾激烈反对这样做。    在施莱辛格同国务卿在对外政策和防务问题上的追击战中,他显然被对方的炮火所压倒。但是虽然基辛格显然在制定对外政策方面仍然居支配地位,他也许不能完全自由行事了。    福特挑选的新国防部长是拉姆斯菲尔德。他向他的朋友们毫不讳言他希望竞选担任福特的副总统。拉姆斯菲尔德被提升到福特政府中显要人物的地位一事,肯定会助长他的政治抱负。

第 2 版

1. 美一批学者作家指责苏不遵守赫尔辛基协议

【美联社华盛顿十一月七日电】一批开明的学者,工会负责人和作家今天说,苏联对“世界”就今年夏天签定的赫尔辛基协议中的人权规定表示的“开明舆论几乎没有或没有作出让步”。    这批人对记者发表声明说:“它不但根本没有允许人员和思想较为自由的交流,却采取步骤防止克格勃(秘密警察)的头子尤里·安德罗波夫所说的来自西方的“思想上的颠覆”。    在声明上签字的人有马萨诸塞州民主党众议员罗伯特·德里南、作家约瑟夫·拉希以及联合汽车工人工会——美国大工会之一——主席伦纳德·伍德科克。    这批人的声明指出,赫尔辛基协议可能产生的危险之一“是它可能造成西方的安全幻觉,而且滋长同东方打开更开放的关系的不现实的希望”。    这批人说:“可悲的是,已变得很明显的是,欧洲在赫尔辛基会议后并不比会议前更安全一些,东欧和苏联人民仍然与世隔绝,不能同西方进行任何真正的联系。”    发起这项声明的组织是“美国社会民主主义者组织”,它自称为社会党国际的美国成员组织。它是由争取公民权的人物贝阿德·拉斯廷领导的。    拉斯廷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我们不赞成最终意味着绥靖的缓和。”小品文作家、哲学家、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研究员西德尼·胡克说,苏联人在对待持不同意见的物理学家安德烈·萨哈罗夫问题上,面临着人权问题的“严格考验”。萨哈罗夫被授予了诺贝尔和平奖金,但是他表示担心,如果他离开苏联去接受这份荣誉,就不可能被允许回国。    这项声明——是正好在克里姆林宫庆祝布尔什维克革命五十八周年时发表的——宣称,自签署赫尔辛基协议以来,苏联“在许多方面都已表现出不守信用”。

2. 埃勒根特文章:《美国和中国在俄国人问题上意风不一》

【本刊讯】美国《洛杉矶时报》十一月二日刊登该报驻香港记者罗伯特·埃勒根特(最近随同基辛格访问了北京)写的一篇文章,题为《美国和中国在俄国人问题上意见不一》,摘要如下:    有关中美准联盟的真正值得注意的事情是存在这个联盟。如果期望这个联盟始终保持有效,那是过分的。    目前,这个联盟正好接近停滞。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国首先由于一种苏联扩张主义引起的共同危险感而结合在一起。由于在越南的崩溃以及最近的其它事件,它们共同希望遏制那种扩张主义的关心增加了。    但是,中国对待这个问题的做法同美国的做法根本不同。华盛顿认为,勾引和压力——典型的胡萝卜和大棒做法    ——能够遏制苏联的野心。北京认为,只有在各条战线不断对抗才能制止苏联人。    换言之,国务卿基辛格是寻求“平衡”,力量的平衡,而中国第一副总理邓小平却希望压倒俄国人。    很明显,在基辛格最近访问北京时出现了这些不同的态度。中国人由于自己的充分原因,不掩饰他们对基辛格的做法的不悦,在公开和私下清楚地说出来。中美采取同言论相反的具体的联合行动,目前是绝对不可能的。    观点的分歧不会危及中美的根本关系。然而,这使得在行动重于言论的“现实世界”上把这种关系推向前进非常困难。    而且,中国人再也不愿把他们自己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于另一个国家——正如他们非常遗憾地感到的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把自己束缚于苏联一样。今天中国的指导口号是自力更生,虽然它的真正的意思是“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变得越来越强大”。在经济和军事领域,中国的领导人以这一观念为指导思想。    美国也是克制的。中国人希望美国更坚决的保证保卫西欧,更直接地与苏联对抗。但是美国政策的制定者认为,这种保证不一定对美国有利,不管它对中国可能有多大的好处。    这些重大的分歧将会妨碍中美关系的发展。然而,这种关系将继续维持下去,这可能主要是由于这种关系已经存在,正如对苏联的威胁的共同看法已经存在一样,尽管还不存在如何对付那种威胁的共同看法。

3. 塔斯社消息:《杰拉尔德·福特的讲话》

【塔斯社华盛顿十一月九日电】题:杰拉尔德·福特的讲话    美国总统杰拉尔德    ·福特在波士顿发表讲话说,保障和平是他的政策的主要目的。福特说,成为一个“冷战”的支持者是很容易的,特别是在和平时期。但是,一位总统在通过协商能够促进和平事业的时候去进行对抗,那是不负责任的。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福特的讲话相当大一部分是谈增加美国的军事预算和军事潜力的必要性的。    福特说,今年一月,我将预算方案提交国会讨论,这项方案规定本财政年度的军费为九百七十八亿美元。福特说,众议院把这个数字削减了七十六亿美元。我坚持要求参议院恢复所需要的数目。    看来,福特欣赏保持紧张局势的支持者,他说,实力,这是和平唯一的牢固基础。福特强调指出,在我的政府的新成员中有唐·拉姆斯菲尔德,无论是在国会内还是在当美国驻北约代表时都充分表现出他奉行强大的防务政策的决心。    【合众国际社莫斯科十一月十日电】福特总统说,为了使缓和起作用,美国需要有强大的国防。    他这番话已引起苏联异乎寻常激烈的批评。    塔斯社九日表示莫斯科对总统上周的一篇讲话的看法时把福特同“国际紧张局势的支持者们”联系在一起。    这是最近几个月内克里姆林宫对福特的最强烈攻击。克里姆林宫通常只对与军事有关的人物,例如即将卸任的国防部长施莱辛格,进行最激烈攻击。    外交官员们说,这则华盛顿电头的电讯的口气可能是个迹象,表明苏联对于在同美国达成限制战略武器协定方面进展缓慢感到不耐烦。

4. 《给国防工业带来的损害》

【本刊讯】美国《新闻周刊》十一月十七日一期(提前出版)刊登詹姆斯·卡南写的一篇评论,题目是《给国防工业带来的损害》,摘要如下:    福特总统突然解除国防部长施莱辛格的职务,在国防工业中引起了一个捉摸不定的时期,这个时期很可能要延续到本届政府以后。这次解职明确地表明,福特由于一心想削减联邦开支,最后忍痛决定,国防预算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武器制造商必须同政府社会计划的受益者一起吃苦头。    福特和施莱辛格之间在国防预算问题上的政策分歧是引起摊牌的最后的爆发点。福特竭力想在下一年的选举之前缔结一项限制战略武器会谈协定。    施莱辛格是一个意志坚强的持不同意见的人。他表示,如果福特政府准备向苏联的顽固态度让步的话,他准备以辞职来抗议。在一个总统选举年内,福特不能冒一位内阁高级官员作出反抗的表示的风险。当上周末施莱辛格告诉福特说,他也不能同意福特近来削减国防预算的倾向时,他被解职就已成定局了。    福特和施莱辛格今年早些时候已经确定国防预算为一千零七十亿美元。最近已经清楚,国会将把预算减为一千亿美元,因此大吃一惊的施莱辛格对这个打击猛烈还击。他说,认为削减预算不会削弱国家的防务是“自己骗自己”。福特显然没有同他站在一条战线上,并且对他的国防部长大肆攻击国会也感到不快。    有了口齿伶俐、政治上随和的拉姆斯菲尔德作福特的国防部长,他可能感到这些问题不再威胁他的政治形象了。但是这些问题不会消失,而福特不承认有这些问题会使他的处境更加糟糕。

5. 苏大型拖网船数为其他国家总和的俩倍多/美国拖网船联合会说对世界捕鱼业是一巨大的威胁

【路透社伦敦十一月三日电】劳埃德船舶航运代办所今天说,世界商船比一九七四年的总数几乎增加了百分之十,而现在已达到三亿四千二百二十万吨,相当于九年前的两倍。    日本、利比里亚、英国、挪威和希腊依次拥有最庞大的船队。    但公布的统计数字没有包括因世界航运不景气而暂时没有使用的船只。    这个数字还表明,苏联拥有的现代化的先进的大型拖网船为世界其他国家总和的两倍以上。    苏联的渔船包括吨位为二千吨或二千吨以上的六百四十三艘拖网船,而其它国家总共只有二百五十九艘这样的船。    如果把小型的拖网船算在内,苏联甚至占世界渔船总吨位的三分之一以上。    苏联在鱼类加工船方面占有更大的优势,它在全世界三百五十万吨中占了三百万吨,在全世界一百三十九艘万吨以上的船只中占了一百二十二艘。    据劳埃德船舶航运代办所公布的数字表明,全世界百分之六十四以上的商船的使用期还不到十年,而只有百分之五的船的使用期超过二十五年。    在主要的沿海国家中,日本拥有最现代化的船队,它的百分之八十四的船只的使用期不到十年。    而美国大约百分之十九的商船的使用期超过了二十五年。    【法新社伦敦十一月三日电】据劳埃德船舶航运代办所今天在这里公布的数字表明,苏联拥有的捕鱼船队比其他所有国家的捕鱼船队的总和还要大,还更现代化而且效率也更高。    劳埃德船舶航运代办所说,苏联的捕鱼量占世界捕鱼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苏联在使用捕鱼船作为贮存工厂方面的优越地位更为明显:在苏联的一百三十九只船中有一百二十二只是这种类型的船。    这些数字的公布在英国拖网船联合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应。该委员会的一位发言人说:“这将是对世界上的鱼构成一个巨大威胁。”    这位发言人还说:“我们正在达到一种无鱼可捕的境地,而不管有多少船只捕鱼。显然,俄国的船队越大,他们捕的鱼就越多,而世界上其他国家能捕的鱼就越来越少。”    这个联合会将要求把英国的领海扩大到二百里,以保护它自己的捕鱼业。

第 3 版

1. 巴《晨报》社论:《孟加拉国局势》

【本刊讯】卡拉奇《晨报》十一月九日发表题为《孟加拉国局势》的社论,摘要如下:    前总统孔达卡尔·穆什塔克·艾哈迈德和新总统赛义姆星期五晚间分别在孟加拉国电台发表的广播讲话有助于澄清十一月三日动乱的局势后呈现的混乱气氛。虽然新政权按其本身的性质来看不是政党政治性质的,但是随着成立由人民代表们组成的一个谘询委员会,已经引起了和政党政治联系起来的因素。    看来这个政权在执政之初得到了公众的盛大的情谊。星期五上午,成千上万的市民涌到达卡大街上表示支持,欢迎齐·拉赫曼将军“英雄般的归来”。    印度发言人表示的印度的“不安和关切”,这个激烈的反应和对于从星期一到星期四在达卡发生的事情采取仁慈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是耐人寻味的。甘地夫人说星期五的事情是“对印度的威胁”,是“扰乱这个地区的稳定的行动”,这是太莫名其妙了,除非认为这番话反映新德里在南亚的霸权主义打算。孟加拉国——那里的人民仍然在为免于饥饿和贫困而艰苦奋斗    ——的国内形势发展怎么能够成为“对印度的威胁”呢?这是人们难以理解的。甘地夫人还需要自己来答复这个关键的问题:到底是谁扰乱“这个地区的稳定”?住在孟加拉国的印度人的福利和安全怎样突然成了疑问,这也是不可思议的。根据大家所说的,在孟加拉国的印度人一直在享有特权的外国人之列。新政权还特别保证了任何一个外国人的生命财产都不由于国内发生的事情而受到危害。因此,新德里坚持说它不能“无动于衷”,就是厚着脸皮承认它可能干涉孟加拉国。    印度对孟加拉国的事态发展表示严重关切。这种关切既不出自友好,也不出自真正有助于这个遭受折磨的年轻的国家的任何忧虑。……我们只能希望能表示的这种关切不要有重大转变,导致对孟加拉国的任何干涉。

2. 孟政府宣布在达卡实行宵禁/赛义姆说他的目标是把权力移交给选举产生的代表

【法新社新德里十一月九日电】据今天这里报道,孟加拉国政府已发出命令从今晚十一点开始,在达卡和附近的纳拉扬甘杰实行六个小时的宵禁。    印报托从达卡发回的消息说,违犯宵禁令者将受到监禁一年或罚款或既监禁一年又罚款的惩罚。    东孟加拉电台报道说,达卡国际机场今天已经重新开放,泰国的一架民航飞机是在这里中途停留的第一架外国飞机。据印报托说,这个国家的新总统赛义姆今天说,他的临时政府的目标是把权力移交给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    赛义姆总统在他的官邸同孟加拉国政府各部的秘书举行的会议上强调说,官员们必须发挥重要作用来完成政府的这一目标。    印报托援引赛义姆先生的话说,政府官员们的举止行为和工作表现应该是能够博得这个国家的全体人民的尊敬。    【合众国际社加尔各答十一月九日电】印报托说,赛义姆在一次广播中宣布,废除孟加拉国议会和部长会议,并说,将依据军事管制条例来管理这个国家。

3. 摩国王下令进军者从西撒哈拉撤回

【路透社阿加迪尔十一月九日电】哈桑国王今晚下令他的二十多万名“和平进军者”从西撒哈拉撒回。他说,摩洛哥对于这片有争议的西班牙沙漠殖民地所提出的主权要求,必须“在另一种方式下用其他的方法”加以解决。    国王在向全国发表的一项简短的广播中说,他已经决定把进军者撤过边境,要他们回到老家去,因为他们已经“获得预期的后果,达到预想的目的”。    这位四十六岁的君主表示,他的目的是要就那片有争议的领地的前途问题同西班牙达成新的协议。他说,“只有在没有任何一方施加任何压力的那种充满兄弟情谊的气氛中”,才可能同马德里举行谈判。    哈桑国王说,他本人也将从他的阿加迪尔活动总部回到马拉喀什。    他说,西班牙“不仅是我们的朋友,而且是我们的邻居与姊妹。他又说,两国的未来关系必须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    国王的讲话是在西班牙总理办公厅的国务部长卡罗·马丁内斯回到马德里二十四小时以后到来的。卡罗·马丁内斯昨天在这里同这位国王举行了好几个小时的会谈。

4. 西班牙政府欢迎摩洛哥撤回进军人员

【法新社马德里十一月九日电】西班牙政府今天晚上欢迎结束哈桑国王前些时候宣布的摩洛哥向西属撒哈拉的“和平进军”。    在一篇由国家电台和电视台广播的权威性文章中,评论员说,这项决定会对缓和由于进军而产生的紧张局势作出巨大的贡献。这是对西班牙的一种尊重——不管可能存在怎样的分歧,这表明了国王的责任感和对本国人民的热爱。    评论员追述说,胡安·卡洛斯王子上周视察这块领地的首府阿尤恩时就肯定地说过,西班牙是希望和平的,但它将信守自己的义务。    这位评论员说,西班牙仍将提出合理的和不偏不倚的解决办法,以便捍卫一切应当受到尊重的权盒,它将不断地和诚挚地寻求合作与谅解。

5. 法新社评我对孟加拉局势的报道

【法新社北京十一月九日电】(记者:乔治·比昂尼克)中国今晚给予孟加拉国新政权,尤其是给予孟加拉国陆军参谋长齐亚·拉赫曼将军以间接的支持。    中国新华社午夜前不久报道说政变已被粉碎。这是新华社自从上星期一孟加拉发生政变以来第一次报道孟加拉国的局势。    新华社说:“据外国通讯社从达卡报道,孟加拉国陆军参谋长齐亚·拉赫曼在孟加拉国武装部队和人民的支持下,扑灭了孟加拉国陆军参谋局局长哈立德·穆沙拉夫发动的一次军事政变。”    新华社对这次事件作了迅速的转述,强调指出,在穆沙拉夫将军发动政变的第二天和随后发生的事件期间,“苏联塔斯社和印度的报纸、电台迅速而频繁地报道了这次政变的情况”。    新华社说,然而,十一月七日反政变发生的第二天,它们的反应便不同了。在这次反政变中,拉赫曼将军夺回了被穆沙拉夫将军“篡夺的”权力,并且恢复了陆军参谋长的职务。    新华社援引外国通讯社的报道说:“据报道,印度政府对孟加拉国七日事态的发展‘相当焦虑’。”    对外国通讯社报道的摘要和新华社的某些用词,例如“扑灭了”政变和“篡夺的”权力以及突出印度政府的态度,清楚地表明,中国在孟加拉国选择了自己的朋友,这就是穆罕默德·赛义姆总统和拉赫曼将军的新政权。这个政权显然正在使印度政府感到关切。    新华社在简要说明拉赫曼将军的反政变时说,达卡电台宣布,拉赫曼将军是“应人民、军队和警察的要求”而这样行动的。    官方的新华社还援引达卡电台的报道说:“这一天,成千上万的市民拥到达卡街头热情欢迎齐亚·拉赫曼‘凯旋归来’”。

6. 美刊谈西撒哈拉的纷争

【本刊讯】香港《大公报》十一月六日译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一篇文章,摘要如下:    非洲西北部一片荒芜的、但矿藏丰富的沙漠,已在一夜之间,一变而成为一个危险的国际争论的中心了。这场纷争的中心,是环绕由谁控制西班牙殖民地撒哈拉(简称西属撒哈拉)而展开的。西属撒哈拉的面积相当于美国的科罗拉多州,人口只有七万五千左右。    直接参与这场纷争的国家有西班牙、摩洛哥、毛里塔尼亚和阿尔及利亚。不过,联合国和美国等方面,也间接介入了这场纷争。    为了强调摩洛哥对西属撒哈拉的主权要求,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于十月底开始在摩洛哥南部靠近撒哈拉的边境城镇塔法亚,聚集为数多达三十五万的志愿人员。摩洛哥人准备从塔法亚出发,徒步经过长达六十英里的沙漠地带,到达西属撒哈拉行政中心阿尤恩。    参加向阿尤恩进军的摩洛哥人中,有很多是妇女和儿童。哈桑二世国王把这次沙漠进军,称做一次“解放的朝圣”。也有人把它称做“征服的进军”。    哈桑国王是在海牙的国际法庭作出判决后号召向阿尤恩进军的。国际法庭拒绝了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亚对西属撒哈拉的主权要求,而赞成由西属撒哈拉当地人民实行自决。当地人民大多数从事游牧业。    西班牙自从一八八四年起,便一直统治着西属撒哈拉。针对哈桑国王的进军号召,西班牙一方面呼吁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进行干涉,另一方面呼吁哈桑国王取消进军。    作为直接有关四个方面的最弱一方,毛里塔尼亚仍然是采取幕后活动。不过,阿尔及利亚已经对摩洛哥的进军活动,表示不高兴了。    西属撒哈拉的地理位置,以及它已经查明的十七亿吨磷酸盐(化学肥料的一种重要原料),是人们对撒哈拉的未来,日益感到关切的主要原因。    美国专家说,这场纷争的结果可能影响到美国和其他各国的农户。同时,美国在撒哈拉地区拥有重大的战略利益,原因是,它靠近地中海的西面门户,而且非常靠近西班牙和摩洛哥的美国基地。    西方观察家认为,哈桑国王这次号召向西属撒哈拉进军,同摩洛哥的磷酸盐市场有关。摩洛哥盛产磷酸盐,是世界上磷酸盐最大的出口国家,占现有世界磷酸盐总出口的百分之三十七。在过去一年内,磷酸盐的国际价格,由每吨十四美元上升到六十八美元,即上涨了百分之二百八十六。    不过,由于人口国家减少购买,加上比较廉价的来源的出现,磷酸盐每吨的国际价格,已下降到四十七美元。哈桑国王担心,西属撒哈拉的磷酸盐矿藏一旦迅速开发,就可能削减摩洛哥的收入,从而影响到他的经济发展计划。迄今为止,西班牙的开发商,已在撒哈拉的鲍克拉磷酸盐产区,投资了三亿美元以上。最近,虽然国际价格有所下降,但他们仍然宣布了扩大生产的计划。    此外,哈桑国王还认为,取得西属撒哈拉的主权,是巩固和加强他的王朝的一个重要途径。一位观察家这样说,“假如摩洛哥不能接管西属撒哈拉,哈桑国王将发现他在国内的地位比过去更加动摇。”    总的来说,有关西属撒哈拉的纷争是错综复杂的。不过,据西方专家说,不管结果怎样,它不会给全世界的磷酸盐用户,带来什么慰藉。

第 4 版

1. 香港《新论坛》文章:《蒋经国所言所惊所梦》

【本刊讯】香港《新论坛》十月十六日一期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蒋经国所言所惊所梦》,摘要如下:    蒋经国最近作了一个“蒋经国时代”(任“行政院长”)开始以来“最重要的报告”。    从蒋经国在一百一十分钟的所言中,可以看到他的所忧,所惧,所梦,可以看到他在风雨中享受不到半点宁静,可以看到台北政权目前正在陷入:四面危机,三大矛盾,两场梦幻,一个死结。    蒋经国的报告,是以“行政院长”的身份,九月二十三日在“立法院”提出的。这个“施政报告”似乎有两个“版本”,一是“正本”,一是“副本”。根据报告所说,台北政权目前的处境是空前险恶的。正好用上一句成语:危机四伏。    一、对外危机。目前台湾处境十分孤立,同台北还保持“外交关系”的仅二十来国,而它们的关系又不是稳定的。蒋经国在报告中说的“世局险恶”、“国际关系诡谲多变”、台北政权“在国际间”的“得失”,就是一种    “外忧”。    二、经济危机。这危机,用蒋经国自己的话说是“经济难关”或“难题”。他说:“遭遇到很多难题,最显著的如:产品滞销、生产萎缩、资金周转困难”,等等。去年台湾百物腾贵,抢购潮涌,今年消费物品价格还在上升。    三、政治危机。这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国民党内部不和,裂痕很大;二是台湾老百姓不满台北政权。这两点,蒋经国在“施政报告”中没有说得爽爽快快,而是藏头露尾,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九月二十四日台湾《联合报》报道,蒋经国强调“同舟一命、和衷共济”时提出六个“不”字,就是“不要有党派之分,不要有地域之分,不要有职业之分,不要有派系之分”,“不计恩怨”,“不要猜疑”。这些话,虽说得隐晦,但可以看出问题。所谓“有感而发”,有什么感?难道不是国民党内外的四分五裂吗?由此可见台北政治危机之严重。    四、军事危机。任何人都知道,台湾军事实力微不足道,要口头“反共”还可反一下子,要“复国”就绝无可能。    从台湾的“外交”、经济、政治、军事的情况也就是四面危机看来,台内外的矛盾是尖锐的。最突出的矛盾有三个:一是台北政权同台湾人民之间的矛盾,一是台北政权内部的矛盾,一是台北政权同各国人民要求同中国人民友好的潮流之间的矛盾。一边朋友日众,一边孤立日甚,使蒋经国有“世局险恶”之叹。    四大危机、三大矛盾完全暴露了台湾政权的虚弱本质,这些危机和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使台北政权风雨飘摇,险象环生,用蒋经国在“施政报告”中的话说,是“处于至危之时、至危之地”。    面对着这个惊心动魄的险局,蒋经国虽然还高唱“坚强自立”,但这些话连蒋经国自己也不能藉以自慰。蒋经国强调说,“无论是公务员,无论是国民,都是合而为一的、一体的、整体的政治的团体”,这句话的意思是要人们接受独裁政治。    由此看来,蒋经国对台湾内部矛盾的一套板斧是整肃加镇压。    另外一套板斧是要投靠外国,靠外力保台。在台北政权看来,有能力保台的只有美苏两家。蒋经国在“施政报告”中向这两家都大送秋波。    美国“保台”保了二十多年,几年来似乎有点动摇了,但蒋经国对美国还抱有颇大的幻想。蒋经国在“施政报告”的“副本”中说:“今天的问题不是美国对中国政策的问题,而是美国今后对将来历史上要负什么责任,对世界人类负什么责任。”这话说穿了,就是要求美国负起保台之责。    另一方面,蒋经国在一万多字的“施政报告”的“正本”中,以六分之一左右的篇幅大骂中共,却没有片言只字攻击俄共。他说:“我们的基本政治态度,除共匪(按指中共)及其同路人外,没有第二个敌人。除共匪及其同路人外,都可以同我们做朋友。”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白,苏修既不是中共同路人,对台北政权来说,当然就不是敌人而是朋友,既是朋友就会往来了。蒋经国所谓“决不与苏俄往来”,岂非此地无银三百两?    对内整肃镇压,对外亲美媚苏,能否行之有效?曰:这只能是两场梦幻而已。    宋美龄在离台赴美前夕发表的书面谈话中,直言“徒嚷‘团结’口号……决非办法”。元老派等是整不了的。百姓情绪是压不住的。因此蒋经国要用文武两手去搞“安定”,结果只能是徒劳。    对外方面,如果美国要搞“一中一台”,台北政权还可以当作镇静剂吞下去,但美国的政策不会一成不变,同中国建交只是时间问题。蒋经国眼见美国不能长期依靠下去,便作苏联之想。可是他同苏联特务路易斯几番握手晤谈之后,就惹起了台湾民愤,使台北政权同台湾人民、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大为增加。    台北政权的外忧内患既如此严重,但蒋经国在“施政报告”中骂共产党骂得很多,很凶,很绝,声言“绝不与共匪妥协”,那就好比把自己的脖子伸进了一个死结,连一线生机也完了。岂可不再三思之乎?

2. 中央社报道:蒋纬国去约旦活动

【中央社安曼十一月五日电】三军联大校长蒋纬国将军于昨天上午抵此作五天访问。    蒋纬国将军在到达后不久即前往设在安曼的约旦三军总司令办公厅拜会总司令马贾利元帅,并在约且三军总部听取有关约且一般军事情势的简报。    【中央社安曼十一月五日电】约旦三军总司令马贾利元帅昨天说,约旦对中华民国的支持与协助非常感激。    乌贾利在约旦三军总部会见蒋纬国将军时说,中、约两国三军部队的关系一直非常友好,“我们希望继续这种关系”。    他说:“我们非常感激贵国在军事与经济发展方面对我们的协助”。他表示,中华民国是约旦最友好的友邦之一。    在这次半小时的会谈中,马贾利元帅与蒋纬国将军曾就中、约两国相互关切的各项问题交换意见。    【中央社安曼十一月五日电】约旦国王侯赛因今天向蒋纬国将军表示哀悼蒋总统逝世之意。    侯赛因国王在约旦指挥参谋学院接见蒋纬国将军时表示,他珍视他在一九五九年三月访问中华民国时与蒋总统建立的友谊。    侯赛因说,中华民国是约旦最友好的盟国之一。他指出,两国正面临同样的情势,并持有相同的抱负,两国必须为它们共同的前途携手努力。    侯赛因说,中约两国关系一向密切恳挚,这项关系将继续增长。

3. 香港《七十年代》专稿:《访周养浩谈杨虎城之死》(完)

周养浩所乘的第一部车子开得特别快,黄昏过后己抵海棠溪。这时候由毛人凤派专人拦路转交一封亲笔信,嘱周养浩先回家休息,一切后事由来人接洽。毛人凤并已准备好渡轮,于是他们很快就过了江。周养浩立即回到了“中美合作所”杨家山他自己的家里,等待消息。周先生说,至于后来杨将军等人怎样遭遇行刺的情况,都是从临场的特务队长张鹄口中得知的。    十点钟过后,第二部汽车也过了江,向戴公祠急驶而去,到达戴公祠的时间是午夜十一点多钟。杨虎城走下汽车,张鹄即告诉他说,准备在这里住两天,一方面等蒋介石接见,另一方面等待到台湾的飞机。接着,在张鹄的带引下,他们走进了“戴公祠”。杨虎城将军的儿子拯中,双手捧着盛满他母亲杨夫人的骨灰箱子紧跟在后面。这一年,他才十七、八岁,但是头发已经花白。这时早已监视着他们的刽子手杨进兴、熊祥等人,怕杨拯中会有所反抗,所以决定分别在不同房间同时向他们下手。当杨拯中走上石级、步入正房的一间卧室时,杨进兴从后迅速以匕首刺入他的腰间,他惨叫了一声:“爸!”还来不及挣扎就倒了下来。这时走在前面的杨虎城已知有异,正想转回头来看一看,但是说时迟,那时快,经验丰富的刽子手已把刺刀刺进了他的腹部。杨虎城将军挣扎了几下,也倒了下来。    杨将军倒下后不久,从贵阳来的第三辆汽车也到了“戴公祠”。这时除了杨将军的两位副官在过江后已被带往戴公祠坡下汽车间,宋绮云夫妇及两个无知小孩都先后下了车。周先生补充道,本来毛人凤也想把阎继明和张醒民两位副官一起杀掉的,但是周先生极力反对,他认为阎、张两人是无辜的,如果说他们对上司尽忠,那也是应该的,不是他们的过错。毛人凤勉强同意了他的意见,所以车子过江以后秘密把他们押往渣滓洞监狱。特务们哄骗他们说,毛人凤想要了解杨将军的生活情况,好向蒋介石汇报,所以要先见见他们两位。但是他们始终逃不了死亡的厄运,在后来的重庆大屠杀中,他们也都先后遇难,不能幸免。    再说宋绮云夫妇和两个不足十岁的小孩子下车之后,跟着就被刽子手带往一间警卫室。一进门口,两把早已等待在那里的匕首,先把宋氏夫妇逼向墙角,在他们刚明白这是怎样一回事时,利刃已刺进他们的躯体。这时候,两个本来正玩得开心的小孩,突然被这种可怕局面吓住,他们不约而同的哭着跪在地上求饶,但是年幼无知的他们,又怎知道眼前是一批军统的刽子手呢?这时候,一名刽子手一个箭步向前,拿着利刃往小孩的背上插入,小孩呱的惨叫一声,往前扑倒在地上。    第二个小孩马上扑前去,正准备抱着自己的小伙伴,但是刽子手从后又是一刀。血,从孩子们的身上淌着,染红了地面。就这样,两个小孩子也终于在血泊中结束了他们短促的生命。    杨虎城和杨拯中的尸体被特务们埋入花园的一座花台里,刽子手们为了保守秘密,还用镪水淋了他们的面部。而宋绮云夫妇和两个小孩的尸体被埋在附近。这一天,是一九四九年九月六日午夜十二时半。杨虎城将军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    “讲起来真是令人难过万分!”周养浩先生用这句话来结束他所讲述的杨虎城将军的遇害经过。    尽管整个事件的经过显示出:杀害杨虎城将军的主凶是蒋介石,是他把狭隘的个人怨仇放置在国家民族的大义之上;主谋是毛人凤和徐远举,是他们布置了整个行刺的过程。然而,今天周养浩先生谈起这一段往事,仍然心情沉重,语调低沉,因为他在这一过程中也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    周养浩先生接着表示:“当年我临危受命,为国民党在大陆做了最后的破坏工作,甚至参与谋害杨虎城将军这样的使我一生痛悔的行动,并把家小托付给国民党。但是经过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被释放出来了,有机会同自己的家人见面,国民党却把台湾的大门紧闭着,既不让我进去,又不让我的儿女来香港同我会面,这怎样说得过去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