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11-08

第 1 版

1. 洛克菲勒谈他退出总统竞选伙伴的原因

【美联社华盛顿十一月六日电】(特派记者:米尔斯)副总统洛克菲勒六日说,他所以退居一旁不作为一九七六年预期中的竞选伙伴,是要使福特总统不致由于共和党内的争吵而受折磨。    洛克菲勒说,他同总统是有分歧的,例如他支持向纽约市提供援助而福特反对,但是他说,这些“不是”他作出政治决定时的“基本因素”。    洛克菲勒谈到他自身的政治前途时含糊其词。他不愿推测他是否可能最终成为一九七六年总统选举时的候选人。但是他也不排除这一可能性。    他避而不谈他在明年的竞选运动中究竟会担任什么角色,他指出新的联邦选举法使他个人只能向福特提供一千美元捐款,共和党不能向争取总统提名运动提供资金。    洛克菲勒说,“我认为他(福特)将获得提名,他是我心目中的候选人”。他还说,他认为总统不必担心保守派、前加利福尼亚州州长里根的挑战。    洛克菲勒在这次由全国电台和电视台播送的半小时记者招待会一开始时发表声明说,党内争吵是他决定不作为一九七六年候选人名单上福特的预期中伙伴的真实原因。    洛克菲勒不肯揣测如果发生下述情况他可能做什么:福特在明年总统早期预选中失败而且退出竞选不再成为一个竞选总统的候补提名人。    洛克菲勒说:“这是一种我没有想到的揣测。”他说,历史表明,一位在职总统将会被重新提名。要是他没有被重新提名怎么办?“我绝对没有就这一问题进行过揣测。”因此,洛克菲勒并没有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性,就是他最终可能在明年第四次参加总统竞选。

2. 齐·拉赫曼宣布接管孟加拉国家权力

【合众国际社新德里十一月七日电】被解职的一名陆军将军今天东山再起,夺取了孟加拉国的绝对权力。    齐亚·拉赫曼少将在达卡电台宣布,他是孟加拉国的军事管制首席执行官和武装部队的总司令。他在一则广播中说:“他应人民、武装部队、海军、空军、孟加拉步枪队和警察等的要求暂时(把权力)接管过来。”新德里收听到了这则广播。拉赫曼没有提赛义姆总统。    官方的达卡电台今天未提到穆沙拉夫的命运,也没有说权力是怎样移交的。    【美联社新德里十一月七日电】孟加拉电台报道,拉赫曼少将作为军事管制首席执行官今天接管了国家的全部权力。    电台是在一条特别新闻广播中宣布了拉赫曼的擢升和恢复陆军参谋长职务的,并在整个上午重复广播这一消息。    在赛义姆发表广播讲话大约十小时之后,拉赫曼将军在电台上说,他暂时接管了国家的权力。    电台说,在达卡,成千上万的人涌到街头欢迎拉赫曼“英雄般地再起”的消息,并向通过的军车欢呼。    【路透社伦敦十一月七日电】达卡电台今天说,齐亚·拉赫曼少将已接任了军事。管制首席执行官和孟加拉国武装部队首脑。他在广播中说,他是应人民和武装部队的要求接任的。

3. 克拉夫特评论美政府人事变动:《支离破碎的政府》

【本刊讯】美国《华盛顿邮报》十一月四日刊登克拉夫特的文章,题为《支离破碎的政府》,全文如下:    福特总统撤换了一些高级国家安全顾问,试图以此重申他个人对支离破碎的政府权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却引起人们对他是否有当总统的才智产生新的怀疑。    因为星期日大屠杀以一种使福特更易遭到他在两党中的政敌攻击的方式把混乱情况宣扬开来。因此,洛克菲勒副总统作出退出一九七六年竞选的决定是合乎逻辑的。    福特施政的指导思想是那种“广交朋友”的精神,而星期日大撤换的出发点,是由于存在着跟这种精神明显不同的三个例外。首先,存在着一个似乎无所不管的国务卿的问题。    基辛格权力的象征是他史无前例地身兼国务卿和国家安全委员会首脑两个职务。政府内部对他掌权的不满情绪很大,以至于政府中两名最优秀的官员——助理国防部长埃尔斯沃思和助理财政部长库珀——由于在同基辛格有分歧的问题上对他们的意见根本不听取而悄悄地辞去了他们的职务。此外,一些总统最亲近的助手认为,基辛格往往使总统在公众眼中黯然失色。    第二个问题是国防部长施莱辛格,他是个直率的人,他很可能比任何一位前任都更加严肃地对待国防问题。据报道,在透露给报界的那些实质性问题上,施莱辛格跟基辛格有争论,这使总统感到头痛。例如,施莱辛格坚持认为,如果同俄国签订新的控制武器协议,就必须对总统一年前同俄国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第一次讨论中没有提到的那些武器也作出规定。施莱辛格的这种要求使签订新协议的工作更加复杂了。施莱辛格还竭力反对为换取外交成就而向其它国家任意提供美国武器的做法。    此外,就在总统把大选获胜的希望寄托于紧缩预算的时候,施莱辛格却竭力反对削减国防预算。上星期,他对当时是国家安全委员会基辛格副手的斯考克罗夫特将军说,他宁可辞职,也不愿让拟议中的预算削减破坏国防计划的完整性。    最后,还有中央情报局局长科尔比的可悲案件。由于揭露出中央情报局过去的恐怖情况而大为震惊的科尔比先生违反了搞情报活动的基本原则。    他不是忍受指责,反而把什么都说出来,从而不断地把总统过去不能、现在仍然不能处理的棘手问题推给福特,其中特别包括暗杀阴谋的问题。    从表面上来看,福特通过星期日大屠杀摆脱了所有这些问题。他让基辛格的副手斯考克罗夫特将军接替基辛格担任国家安全委员会首脑,从而降低了基辛格的地位。他还把他在国会的两位老伙伴分别放在麻烦的五角大楼和中央情报局的位置上。    但事实上,斯考克罗夫特是如此忠实的第二号人物,以至于基辛格的权力只受到轻微的削弱。说得客气点,拉姆斯菲尔德和布什是否有足够的力量在艰难时期主持五角大楼和中央情报局的工作,这仍然有待分晓。    而且,从这种表面上独断独行的决定中,可以看出这位总统对所做的事情好象不大了解。把共和党右翼所钦佩的施莱辛格解职而对他们所怀疑的基辛格只打一下手腕的做法得罪了共和党右翼。由于总统自己的党这样陷于深刻的分裂状态,民主党人参加明年这场厮杀的急切心情也会增加那么多。在这种情况下,副总统洛克菲勒为了自身的利益,退出了现在正在进行的这场杀气腾腾的格斗。

4. 美报报道:基辛格在美众院国际关系委员会的讲话/美联社说他在讲话中为美奉行同苏的缓和政策辨解

【本刊讯】美国《纽约时报》十一月六日报道:    国务卿基辛格今天对众院一委员会说,尽管他失去白宫的职位,但是他作为福特总统的主要对外政策顾问仍然是象以往那样具有影响力。    基辛格在众院国际关系委员会作证,为政府提出的四十七亿美元的军事和经济安全援助要求辩解,有人问起他的作用这一问题。    有几位议员问他,他在上周末的大变动中失去他作为国家安全顾问的职位,这种情况是否使他的地位受到损害。    他打破他在这次包括把国防部长施莱辛格解职在内的变动中采取的缄默态度,他说:“公众总是以为,一个人的影响决定于政府机构的安排,但是归根到底,这种影响决定于是否能提出最符合国家利益而且对必须作出最后决定的总统看来是最有益处的观点。”    他说:“对于已做出的安排我感到非常愉快,我不担心在提出我的观点方面会有什么困难。    “我同总统的私人关系是极好的,没有什么变化。”    在这次等于是一次涉及对外援助及其他问题的广泛的问答谈话的听证会上,基辛格还发表了以下意见:    在做出任何重要的国家安全方面的决定时都没有忽视过施莱辛格领导下的国防部。考虑到拉姆斯菲尔德同福特的密切关系,他不怀疑福特所提名的这一人选将会“自由地”向总统“进言”。    美国和苏联仍然是“意识形态上的敌人和政治上的对手”,但是这种情况并不意味着不应作一切努力以避免一场“大战”或者设法促使苏联把它的行动缓和下来。    【美联社华盛顿十一月六日电】基辛格反驳了对美国进行武器销售的批评。    他说,国际军事交易的水平和数量都在上升,越来越多的国家拥有军火工业,并正在成为武器供应者,而另一些没有国防生产的国家则有现钱。    他说,如向那些国家供应武器,美国就可大大加强政治、经济和文化合作。    基辛格在讲话中还为美国奉行同苏联缓和的政策辩护。    他说:“争取持久和平的比较现实的希望,取决于继续作出努力使我们同共产党国家的关系建立在比较稳定、互惠和长期的基础上。”

第 2 版

1. 美报刊登埃文斯和诺瓦克文章:《……白宫错打算盘》

【本刊讯】美国《华盛顿邮报》十一月五日刊登罗兰·埃文斯和罗伯特·诺瓦克写的一篇文章,标题是《……白宫错打算盘》,摘要如下:    把国防部长施莱辛格解职和使副总统洛克菲勒退出竞选,本来是要使一位地位正在下降的总统福特在政治上恢复活力,可是由于一项设想欠周到的计划执行不当,他赢得共和党提名的前景受到了进一步的损害。    由于福特白宫是天生的笨手笨脚,要在把施莱辛格解职前几天宣布洛克菲勒退出七六年竞选的计划被弄糟了。尽管如此,白宫还是大大地过高估计了洛克菲勒退出竞选的政治好处,过低估计了施莱辛格在保守派共和党人中间的声誉。不仅如此,星期日和星期一的事件还使全国看到了一幅搞拜占庭式的阴谋和无情地处理人事的图景,而人们本来以为这些东西跟杰里·福特的友好、敦厚的总统风度是格格不入的。他们的看法是几乎一律的:这是福特的一场灾难。    白宫本想用这样一个计划来制止总统地位日益加速的下降局面:星期一,由洛克菲勒宣布他不适合竞选副总统    ——这个占头条消息的事件是要安抚共和党占主导地位的右翼。星期三由福特解除施莱辛格的职务——这第二个事件是要表明总统坚决地掌握着对外事务。    然而,对总统的计划来说不幸的是,《新闻周刊》的记者得到了风声。总统叫人受伤害之余又再受凌辱,建议任命施莱辛格为进出口银行行长或者驻伦敦大使。施莱辛格拒绝了。    甚至在这样晚的时刻,白宫还希望把这个消息扣到洛克菲勒的致总统信发表之后。但是五角大楼人士把“‘星期日早上的大屠杀”消息泄露出来了。    对福特来说更坏的是,人们得到的印象并不是总统果断地进行领导,而是基辛格国务卿在同施莱辛格的长期不和中最后取得了胜利。华盛顿的人普遍认为,基辛格在只是在名义上把他的国家安全顾问角色让给了为他所信任的门徒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中将的同时,排挤走了他的一个劲敌,从而巩固了他在外交政策方面的控制权。    基辛格和政府中的另一些人指出了这些事件的另一个操纵者:将在五角大楼接替施莱辛格的白宫办公厅主任、洛克菲勒的死敌唐纳德    ·拉姆斯菲尔德。    且撇开这种十分错综复杂的政治争斗不谈,白宫还低估了施莱辛格在国会内外的保守分子中的声望。这些保守分子认为,施莱辛格是政府内部的主张持强硬方针的反共派的代言人。虽然施莱辛格最近在国会中为恢复被削减的国防预算所作的尝试方面要求过急,但是他在共和党议员中很受尊敬,而且受尊敬的程度远远超过基辛格或前议员拉姆斯菲尔德。    福特从来不喜欢施莱辛格的教授风度,他们私人之间的关系不睦最近则由于预算问题上的争论而加剧了。施莱辛格坚决拒绝根据总统选举年度的减税措施削减五角大楼的开支。    在一些议员看来,拉姆斯菲尔德在五角大楼接替施莱辛格使洛克菲勒退出竞选一事黯然失色了。洛克菲勒问题成为福特同共和党右翼的唯一问题的日子在几周之前就已了结。一位保守派领导人对我们说:“我对福特的担心比对洛克菲勒的担心更大一些,而把施莱辛格搞掉尤其使我担心。”    因此,福特总统以及他的包括拉姆斯菲尔德在内的最亲密的顾问继续错打了算盘,而这种错误是从他们认为罗纳德·里根决不会参加竞选的时候就开始了的。他们为了显示总统的领导权而试图搞掉政府中两个令人烦恼的成员,结果却只是把政府打得极为混乱而且使得里根的挑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强劲有力了。

2. 美报文章:《北海石油使人们要求加强北约团结》

【本刊讯】美国《太阳报》十月十一日刊登一篇文章,题为《北海石油使人们要求加强北约组织的团结》,摘要如下:    据斯堪的纳维亚的防务负责人说,已经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西方军事联盟的北翼,由于开发北海石油和可能在北冰洋发现更多的石油而更加重要了。    尤其是在奥斯陆(它正忙于在北海钻探石油),制订防务计划的人现在在考虑开发沿海石油在军事上产生的影响。国防部最近拨款二亿五千万美元用以购买更多的远程巡逻机、至少七艘新的、现代化的沿海舰只和一艘能在公海作战的新的护卫舰。    挪威防务负责人要求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内部加强团结,并进一步共同努力对付苏联在北方的军事集结。    要求北约加强团结的因由之一,是奥斯陆和莫斯科在巴伦支海和其它地区的沿海矿藏开发权问题上有争论。但是0在北约内部,人们普遍同意这样的看法:苏联在北方扩充海上力量不仅对北极地区是一个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大西洋的海上通道也是一个威胁。    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对苏联驻扎在北方的五个师同样感到关注。其中两个师在与挪威和芬兰交界的科拉半岛上。无论从陆地还是从海上向挪威发动进攻,科拉半岛都是一个补给品转运区。    苏联的军事集结也影响了瑞典制订防务计划的工作。    在斯德哥尔摩,国防部的一位官员指出,一旦发生战争,苏联就将需要在挪威的基地,尤其是用这些基地为它的舰队提供空中掩护。    他指出,为了进攻挪威,俄国可能从陆上来(那样就可能侵犯芬兰和瑞典的中立地位),也可能从海上来。    瑞典正在不断加强其北部的防务,希望增加力量之后会使俄国人倾向于作出从海上来的决定。

3. 《新芬兰报》社论:《欧安会之后的三个月》

【本刊讯】芬兰《新芬兰报》十一月一日发表一篇题为《欧安会之后的三个月》的社论,摘要如下:    近几个月来,苏联的对外政策一直处于一种明显的动乱状态。人们认为说明这一点的一个例子是,法国总统德斯坦不久前访问莫斯科时受到了令人感到惊奇的冷遇。赫尔辛基宣言的第三篮子对莫斯科来说仍然是一个痛处,而且据许多西方领导人说,克里姆林宫仍然在国际上进行意识形态斗争,同时在人道主义问题和限制人权问题上停步不前。    今年八月,党的领袖勃列日涅夫暗示,莫斯科希望再举行一些双边会谈,然后它才开始履行欧安会最后文件规定的人道主义的义务。在莫斯科的西方观察家们当时已经认为,苏联将对有关在人道主义方面进行合作的段落作一种很有选择性的和字面上的解释。美国人已经指责莫斯科由于通过支持葡萄牙的共产党来干涉葡萄牙的事务而违反了欧安会的精神。    所有这一切同几个月来在莫斯科进行的有关缓和政策的战略目标的辩论有关系。看来勃列日涅夫在一九七三年谈论的为遥远的将来所作的长期努力已经被放弃了,因为莫斯科现在正在为相当短的时期进行重新估计。毫无疑问,促使这样做的一些因素是西方世界的经济、货币和能源危机,通货膨胀、罢工以及葡萄牙的事态发展等等。    克里姆林宫现在所弹的调子和几个月以前完全不同了,当时世界生活在温暖的缓和烟雾之中。在欧安会之后,克里姆林宫领导人已经变得非常谨慎了,不那么好说话了,甚至咄咄逼人了。

4. 美报专稿:《石油使挪威成为一个经济巨人》

【本刊讯】美国《纽约时报》十月四日刊登一篇发自奥斯陆的专稿,题为《石油使挪威成为一个小心谨慎的经济巨人》,摘要如下:    这个质朴的人口稀少的国家过去世世代代在欧洲扮演一个不显眼的角色,而现在正迅速地——稍微有点勉强地——以一个经济和政治的强国出现。    挪威由于有了北海新发现的石油财富的支持,注定要成为西欧最大的石油输出国和世界上最富的工业国之一。此外,石油还将把挪威卷入欧洲政治的主流,而它长期来一直是置身主流之外的。    现任外交部石油和能源特别顾问佩尔·拉夫内(前驻中国大使)说:“挪威不再是一个伐木者和渔民的国家了。我们高度工业化了。我们是一个重要的国家。”    财政部次官比·斯·奥莫最近说:“挪威将成为一个石油输出国,这一事实可能意味着挪威的经济社会条件和政治条件将发生它近代史上最大的变化。挪威将有一个新型的工业,并预料有巨大的收入和稳定的财源。”    挪威此刻面对着一个使工党政府、在野的保守党以及知识分子、公务员和商人都坐不住的石油宝库。自从一九七○年春在大陆架首次发现石油这件大事以来,以及一九七三年石油价格上涨之后,挪威人担心石油既是一项福利,也是一个负担。    在过去的几年里,一种民族主义的情绪表现了出来,这种情绪反映在下列事实上:政府严格限制石油生产定额,一一九七二年选民投票拒绝加入共同市场,官方不顾劳动力不足而限制外国工人,人们——特别是农民和渔民——坚持保护小村镇和地方分权是维护挪威生活方式的关键。    然而挪威正在明显地——虽然是紧张不安地——摆脱它的相对的隔绝状态。这种隔绝状态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和由于在它的幅员大于意大利或英国的领土上仅有四百万人口而加剧了。挪威外交大臣弗吕登隆最近对议会说,石油把挪威卷入主流,挪威必须习惯于这样的思想:同它的传统朋友将发生越来越多的冲突,而同它过去常认为是敌人的人则可能有了共同利益,这显然是指邻国苏联。    这里的西方外交家认为,挪威是北大西洋联盟成员,又是苏联的邻国,仅此一端,它就会发现要象瑞典那样保持守势也是困难的。西欧和美国对挪威限制石油生产感到特别不高兴,挪威的石油生产到八十年代将增长到九千万吨。由于它是国际能源机构的一个联系成员,外交家们希望施加一些压力来促使它增加生产。    挪威今年的石油生产可望到达九百万吨,正好是这个国家所消费的。明年可望达到二千五百万吨。即将下台的布拉特利首相的政府想把最后的生产保持在九千万吨。    挪威人担心石油收入——一年可望达到十亿美元——将会吸引工人从北部(政府一直使劲地开发北部)流往南部,还担心象造船、农业、渔业、化学和铝这样一类的现有工业将会受到威胁。结果,社会结构就会受到损害,经济就会混乱。    目前经济过分繁荣。事实上是百分之百就业。政府和商人鉴于挪威将开始获得巨大收入,正在增加国内投资,着手筹建更多的医院、学校和公路。    虽然解决人力不足问题的一个明显办法是吸收外国劳动力,但挪威拒绝开放其边界。这是一个受欢迎的决定,政府认为这是正确的,因为流入劳动力会引起社会动荡。过去十年里来挪威有近两万名外国工人,绝大多数是巴基斯坦人和南斯拉夫人。

第 3 版

1. 外电报道:福特向埃及报纸主编谈中东问题

【合众国际社华盛顿十一月六日电】福特总统在今天公布的同记者的一次谈话中说,他希望明年访问埃及和其它中东国家。    他昨天在白宫对四位埃及主编说,他和埃及总统萨达特“谈过这个问题,我希望我能在一九七六年某个时候去访问,但是现在我不能作任何承诺”。    当有人问到他星期一宣布的内阁改组是否会影响美国对中东的政策时,福特说不会。    他说这是“因为国务卿基辛格——他不仅在一九七三年十月中东战争以后、而且在埃及和以色列九月份签署西奈协议过程中都做了如此出色的工作    ——将继续处理外交和国际事务。新任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是相信为维持和平必须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的人。”他说:“就中东来说,决不会有任何本质的变化。”    当有人问及俄国在中东的行动时,总统说:“他们肯定还没有表现出要打乱或破坏西奈协议的任何迹象。”    他说:“到目前为止,在我们看来,苏联是合作的。”他还说,中东和平是符合各国最大利益的。    福特说,他和萨达特讨论了“为扩大和加深我们双边关系而将要做的事情”。    他说:“我国承担了为在埃及为国家和人民加强和改善经济情况提供帮助的义务。我可以向你们保证,我将在这场非常重要的努力中继续同萨达特总统一起工作。”    总统强调在中东和平努力方面必须取得进展。他说,这种进展可以采取在日内瓦召开普遍的中东和平会议的形式体现出来。但是他又说:“然而,要说将在哪一天召开日内瓦会议和将在哪一天达成解决方案,现在还为时过早。”    【美联社华盛顿十一月六日电】福特总统向一批埃及的报纸主编说,他将敦促美国企业界“大力地”在他们的国家投资。    福特说:“我知道那里存在着很大的可能性,这不仅仅是在投资方面,而且我觉得这将有助于我们的双边关系,因此,我当尽一切努力来敦促美国企业界在贵国大力投资。”    总统还说,他相信埃及和以色列签署的西奈协议产生的动力,是朝着实现中东持久和平方面迈进了一步。

2. 赛义姆六日发表广播讲话

【法新社新德里十一月六日电】据今天这里消息,阿·萨·穆罕默德·赛义姆已在今天宣誓就任孟加拉国新总统,接替昨天辞职的孔达卡尔·穆什塔克·艾哈迈德总统。    在总统府举行的由最高法院法官马哈茂德    ·侯赛因主持的仪式上,赛义姆宣誓就职。    【路透社加尔各答十一月六日电】艾哈迈德总统的命运如何,没有消息。    政治局势仍然捉摸不定。关于孟加拉国昨天宣布成立的、预料将代替文职内阁进行统治的十人革命委员会,没有进一步的消息。    【美联社达卡十一月六日电】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六日接任了孟加拉国总统的职务,并且马上解散了议会。但是答应在一九七七年二月以前举行选举以恢复民主政治。    在这个国家的军队的新领导人支持下取得权力后不到十二个小时向全国所作的广播讲话中,赛义姆法官宣布他的政府将是“‘中立、非党派的和临时的”。    他在用孟加拉语发表的十分钟的讲话中说:“尽管(独立)已经四年了,人民仍在包括剧烈的经济危机在内的种种问题的困扰下呻吟。”    赛义姆辞去了在最高法院的职务,他没有提他的政府组成情况。    赛义姆没有提谢赫    穆吉布的名字,但他提到“当时的总统”在三个月前被“一些军官”杀死了。    他说,孟加拉国将奉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尊重自己的国际承诺,保持同伊斯兰会议和英联邦的联系。    他还说,孟加拉国将继续加强同邻国的关系,同“各大国”确立友好关系。    但是他没有提到国家的名字,也没有表明他的政府是否继续执行同中国和巴基斯坦互派大使的计划,中国和巴基斯坦已承认穆什塔克·艾哈迈德的政府。    【法新社新德里十一月六日电】赛义姆总统采取的第一批步骤中的行动是就十月革命五十八周年向波德戈尔内发了贺电,表示希望双边合作能得到加强。    【路透社新德里十一月六日电】赛义姆说,他的政府将“加强同邻近国家的友好关系”。这显然是指印度。    【合众国际社新德里十一月六日电】这里的孟加拉国人士说,赛义姆没有参加过政治活动,今年大约五十八岁。    外交人士说,孟加拉国显然是在以哈立德·穆沙拉夫少将为首的军方手中。    赛义姆在一九七一年以前(当时孟加拉国还是巴基斯坦的东部省份)在达卡高等法院任律师。此间外交界人士说,任命一个非政界人物任总统一举是一种迹象,表明这位新领袖是个傀儡,统治国家的将是穆沙拉夫和他的助手组成的军人集团。

3. 《美国把注意力转向以色列----叙利亚谈判》

【美新处华盛顿十一月五日电】题:美国把注意力转向以色列一叙利亚谈判    随着埃及总统萨达特的国事访问即将结束,美国本周将把它的注意力转到促进以色列和叙利亚之间的谈判上去。    负责政治事务的副国务卿约瑟夫·西斯科十一月五日在白宫告诉记者说,国务院将开始就叙—以问题“内部磋商”。他说,作为这个步骤的一部分是华盛顿已召回了驻大马士革大使理查德·墨菲。    在萨达特和福特总统最后一次会谈结束时,西斯科同记者闲谈说,福特总统已向他的客人重申,美国准备“作出认真的努力以了解我们是否能够使叙利亚和以色列的谈判得以进行”。    但是,西斯科对一个提问者说,新闻界一直在进行推测的福特和叙利亚总统阿萨德的会晤在最近的将来不会举行。一直传说福特出席十一月十五日至十七日在巴黎附近举行的首脑经济会议时可能和阿萨德在欧洲会晤。    西斯科对记者说,美国认为萨达特的访问——一个埃及国家元首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是重要的,适时的,非常有益的”。    西斯科说,虽然对萨达特希望埃及的武器来说多样化的问题进行了一般的讨论,但是埃及领导人没有带来具体购买武器的清单,也未获得具体的承诺。

4. 摩洛哥首相带领四万进军者进入西撒哈拉

【路透社西属撒哈拉塔赫十一月六日电】四万名摩洛哥“和平进军者”今天手拉着手,喊着口号,越过边界进入了西班牙控制的领地。他们由摩洛哥首相奥斯曼率领,六人一排,秩序井然地进入。    他们是在格林威治时间十时三十分越境的。当时四架西班牙陆军直升飞机在雾蒙蒙的天空中飞翔,两架摩洛哥小型侦察机在附近盘旋。    这四万人是打算进军的三十五万人的第一批。他们在西班牙边境据点和摩洛哥边境据点之间的无人地带停了几分钟作祷告,然后,举着摩洛哥国旗和哈桑国王的肖像,开始在通到阿尤恩的那条路上徐徐南行。南行。    这支队伍包括沙特阿拉伯、约旦和加蓬的官方代表团,它们举着各自的国旗。    还有三名美国人,他们举着星条旗,他们说,他们是作为私人参加的。    【合众国际社摩洛哥阿加迪尔十一月六日电】摩洛哥官员们说,四架西班牙飞机在广漠的人群上空飞行。据说,进军者的前头部队进入了这个领土十五公里到二十公里,但是没有发生射击。    国家通讯社说,这些拿着古兰经,挥舞旗帜和高喊爱国口号的进军者在越过边界时停下来“向全能的真主祈祷,因为真主已允许他们在分离了九十多年之后踏上他们祖先的土地”。    但是看来达成了最后一分钟的妥协。摩洛哥政府人士说,进军将在离边境内二十五公里的西班牙防线还很远的地方就停止下来。西班牙官员说,只有在进军者到达防线时才会进行射击。    国王派了他的首相奥斯曼到志愿人员集结的这个巨大的帐篷城市去下达进军命令和参加进军。    进军者大部分是学生、农民、失业劳工和政治积极分子。    【路透社拉巴特十一月六日电】哈桑国王呆在摩洛哥。他派了他的首相和七名内阁大臣率领进军的人——七千人一队,分成五十个分队——越过边界,他们的唯一“武器”是古兰经。    【法新社塔尔法亚十一月六日电】摩洛哥人民只带着一面国旗和一本《古兰经》今天出发去“收复”西撒哈拉,这使人们回忆起象圣经中的史诗性故事的情景。    三十五万志愿进军者中的大约四万人今天挥舞着这本穆斯林圣书和国旗从边界出发。    进军者唱着“撒哈拉是摩洛哥的”的歌曲在一阵狂热中在西班牙的边界据点塔赫越过了边界。    四万名进军者每个人有一条横挂在身上的裹成带子式的毯子,带一个水壶,有一个背包。在摩洛哥首相奥斯曼发出出发的命令后不久,进军者的脚步很快就掀起了一大片灰尘。

5. 恩古瓦比要刚果军队准备好随时对付安哥拉局势/扎伊尔边境部队处于戒备状态

【法新社布拉柴维尔十一月四日电】刚果总统恩古瓦比三日宣布,国家人民军的人民部队“从现在起就动员起来支持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的正义事业”。    这位刚果国家元首在主持一次会议时说,为此“每一个刚果人都应当是一名情报员,所有人民军都应随时准备好对付雇佣军的任何意外行动”。    他又说,“我们不会由于国内正在进行革命而不动员起来支持人运的正义事业”。    【合众国际社金沙萨十一月五日电】扎伊尔的一位军方发言人五日说,在得到邻国刚果(布)的大批军队已开进卡宾达的消息后,西非的扎伊尔共和国已经下令沿着同盛产石油的被包领土卡宾达接壤的国境线上的军队处于戒备状态。    这个行动是在接到官方的扎伊尔通讯社的一则消息以后采取的。该消息报道,来自边境地区的难民说,大批刚果部队已经越境进入卡宾达。发言人说,扎伊尔政府已经命令它的第七营去守卫边境。    【路透社金沙萨十一月五日电】在布拉柴维尔,刚果总统恩古瓦比周末在一次集会上说,他的军队将站在人运一边对卡宾达进行干预。    一位扎伊尔通讯社记者在扎伊尔西部市镇博马对难民们进行了走访,难民们对他说,刚果军队已大举进入卡宾达。    毗邻卡宾达的扎伊尔和刚果对卡宾达的前途极为关心。它们都没有对这个领地提出主权要求,但是显然不希望它受另一方统治。扎伊尔总统蒙博托希望在卡宾达举行一次公民投票以决定它的前途。

第 4 版

1. 路透社评中圭关系说:中国已成为圭亚那最慷慨的盟友

【路透社乔治敦十一月一日电】在圭亚那合作共和国越来越指望新找到的朋友帮助它赶紧走向社会主义时,中国已成为圭亚那的最慷慨的共产党盟友。    在北京和华盛顿之间一九七一年的乒乓外交之后,向外看的新中国已成为对伯纳姆总理的政府表示亲善和提供帮助的源泉。    条件优惠的贷款、赚钱的生意、通过数十名专家提供技术援助、设备和公开的赠礼,已帮助凝结中国—圭亚那的关系。    (圭亚那)在一九七二年年中得到第一笔二千六百万美元的贷款之后,在伯纳姆今年三月访问北京时又得到了一千一百万美元的贷款。    尽管中国很慷慨,但是西方的援助仍然超过它。预料今年将从西方总共得到大约三千万美元,用于海上防务、农业、教育、民航、公路和卫生。    圭亚那人中原来普遍对以前孤立主义的中国的害怕心理已让位于越来越热情的个人关系。象一位官员所说的,“我们的中国同志以行动作出证明”。    在圭亚那国家的报纸上登载关于中国的材料的大转变影响了人们的态度,登载的材料从西方传统的批评性评价转变为热情的关于中国的文章。    但是,这里的反华分子仍然怀疑地看待这些新的关系,说这些关系是中国有计划的和蓄意的渗透。    中国的专家们在大使馆中着重研究全国的一些重要工程项目。    官员们认为,中国参加具体的发展工程对于圭亚那到一九七六年年底在衣食住方面依靠自己的资源的计划是至关重要的。    从大西洋海岸的稻田到伯比斯河上游的棉田,和用圭亚那粘土制造建筑材料的庞大计划,都有中国专家在工作。    另一个小组于上月到达这里继续搞一项农业援助计划。在他们在这里住下来的同时,由贸易部长乔治·金率领的一个圭亚那代表团在广交会参观中国的商品,目的是进一步发展贸易。    去年,圭亚那向中国购买了大约三百万美元的纺织品和其它消费品,出售了一千万美元的糖和烧结铝土(氧化铝)。由于贸易日益增加,在自行车、缝纫机、电气用具、其它家庭用具和车辆上常常见到“中国制造”的标记。    一九七五年的贸易数字肯定会更大,因为预料中国人将购买三万吨烧结铝土、木材和糖。    这里的中国专家目前正在德梅拉拉河西岸一个名叫胡巴布的地方的一家砖厂和乔治敦西部工业区的一家纺织厂工作。这两家工厂的机器正从中国运来。砖厂很先进,目标是一九七六年初投产。估计生产能力为一年生产一千万块砖,该厂目的是使建筑摆脱木材,从而把圭亚那有吸引力的硬木节省下来供出口。    纺织厂将于一九七七年完成,将使用已经在金比亚的一个大型国民服务营地和伯比斯郡基比利比里的一个政府农垦区生产的棉花,据报道,在那里,中国种植的试验田效果良好。    中国还将资助建造一家薄板和瓶玻璃厂,但是已同意代之以一家制造房瓦和有关产品的工厂或一家玻璃纤维厂。此外,中国已同意明年在这里以东的伯比斯郡首府新阿姆斯特丹帮助建造一所有二百个床位的医院。    在稻田中,中国专家从每亩地中已收得相当出色的产量,为国家平均产量的四倍。    他们在苏里南边境、伯比斯河西岸和德梅拉拉河东岸工作。在伯纳姆总理夫人维奥拉同失业的青年一道到合作稻田去劳动时,中国人也一起去传授他们的专门知识。

2. 日本《读卖新闻》驻赞比亚记者文章:《「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胜过苏联和西欧》

【本刊讯】日本《读卖新闻》十月二十八日刊登该报驻卡皮里姆波希(赞比亚)记者丸山胜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胜过苏联和西欧,下一个课题是……》,摘要如下:    中国打进非洲的“楔子”——坦赞铁路通车了,提前二年完工。而且,赞比亚因被罗得西亚封锁和受到安哥拉内战的影响正处在非常困难之中。中国抓住这样一个时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非洲有中国”的效果。以非洲为舞台,中苏攻防战似乎迎来了新的局面。    作为“尖兵”的中国工人的增加,显示了中国向非洲的发展确实扎下了根。在这种情况下,坦赞铁路的建设,在对当地事业的重要性、工程项目之大、中国方面所显示出来的热情等各种意义上,都可以说是中国对外发展的纪念碑。    西方国家好象存在着一种蔑视态度,说“贫穷的中国能完成这种艰难的事业吗?”因此,缩短计划工期百分之四十完工的事实,可以说是一个罕见的成果。无论在非洲国家中间,还是在西欧各国中,对中国的评价肯定会提高。    中国以这项援助事业的成功为基础,将开始进行开发坦桑尼亚南部的工业、开发西非的锰矿和建设铁路等重要的工程项目。不过,中国财政援助的能力不十分充足,所以,目前大概不会着手进行象坦赞铁路那样“豪华非凡”的工程项目。取而代之的是,开始出现由重视激进国家转向重视大国和有影响的国家的倾向,这是令人感兴趣的。    扎伊尔和尼日利亚两国是迄今一直采取较亲西方姿态的国家,同中国的关系是淡薄的。但是,看来不久的将来在资源、人口和政治等方面将成为非洲的实力国或大国,似乎中国也已着眼于那一带。    如果没有同苏联对抗这一因素,那大概就不可能发生这种重点的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今后也许应该预感到当地会出现与前不同的反应。因为在非洲各国中将产生这样一种印象:中苏的目标归根结蒂是争夺势力范围。

3. 法新社评我外交部发言人三日声明

【法新社北京十一月四日电】中国报纸和电台今天突出地报道了外交部发言人昨天就十月二十日的边界事件发表的一项声明。    声明批驳了印度官方的说法:这些士兵是在印度领土上被“伏击”的。    但是,这里的外交界人士说,中国的反应是克制的,看来中国政府要避免过分宣传这次事件或利用这次事件。    这项声明不过批驳了印度官方的说法。声明没有发出警告,而只是说:“我们希望印度政府能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今后不再发生类似事件。”    这位发言人用温和的措辞阐述了中国的态度,特别是,中国主张在长期未决的印度—西藏边界问题最终得到解决以前维持现状。

4. 香港《七十年代》专稿:《访周养浩谈杨虎城之死》(一)

【本刊讯】香港《七十年代》十一月号刊登一篇专稿,题为《访周养浩谈杨虎城之死》,从今天起连载如下:    八月二十八日下午,被中共释放等待回台的前国民党军统保密局西南特区少将副区长周养浩先生,在接受本刊记者访问时,谈到了他在一九四九年执行蒋介石命令、参与杀害杨虎城将军的经过。这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由当年参与行动的今天被中共特赦的周养浩先生道来,不但可作为历史的见证,而且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为杨虎城将军是由于当年发动“西安事变”、促成国共合作抗日而被蒋介石囚禁和杀害的。而今天,国共斗争未息,周养浩先生也因此不能顺利回台湾和他的家人相聚。忆往谈今,周养浩先生谈起“西安事变”,谈起杨将军之死,难免感慨系之。    周养浩先生是浙江江山县人,同国民党的特务首领戴笠、毛人凤份属同乡。也是由于戴笠的介绍,周养浩在一九三二年在上海法学院法律系毕业后,于一九三三年加入了国民党早年的特务组织——复兴社特务处。当时监督周养浩宣誓加入这特务组织的,就是现在还在台湾担任国民党中央委员的唐纵。从那时起,到一九四九年被俘,周养浩为国民党干了十六年的特务工作。特别是在一九四九年,国民党在大陆大溃败,蒋介石在这一年的五月逃到台湾以后,又多次飞抵重庆,住在离机场很近的地方,亲自主持在重庆、成都、昆明等西南地区的大破坏和大屠杀。周养浩也就在这时候“临危受命”,担任了重庆卫戍总司令部保防处处长、保密局西南特区副区长等职,执行蒋介石和他手下的特务首领毛人凤的命令,其中包括了谋害杨虎城的案件。    周养浩先生回忆一九三六年“西安事变”发生的时候,他当时也正好在西安,担任陕西省会公安局第三科科长。他承认,当时他对张学良、杨虎城拘捕蒋介石实行兵谏的行动,既不同情也不理解,因为在当时他的思想观念里面,下级对于上级应该唯命是从,至多只能苦谏,“犯上作乱”是不对的。至于抗日战争、民族命运以至朋友的感情,在他当时看来,同上下级关系来比是较次要的。这种观念一直支配了他十多年。一九四九年他在西南特区执行蒋介石、毛人凤的命令时,毛人凤对他说这是“临危受命”,他的回答也仍然是“唯命是从”。当年为国民党如此效忠的一个人,今天被摒诸台湾门外,他的心境是可以想见的。    周养浩先生为记者简述了杨虎城将军在“西安事变”之后的经历。    “西安事变”翌年,杨虎城被迫出国考察,到过欧美各地,游踪所至,必对当地华侨和进步的留学生宣传抗日。后来国内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杨虎城非常焦急,希望能早日回国投入抗战。他先后几次打电报向蒋介石请示,但是蒋氏始终没有答复,后来据说还是宋子文复电给他,同意他回来。当时张学良已经被蒋介石公开软禁,所以也有些好心的朋友劝杨虎城还是暂时不要回国为宜,但杨虎城认为外侮当前,岂可逍遥国外,终于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从马赛启程回国。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杨虎城偕同夫人谢葆真,幼子拯中一行到达香港。上岸之后,旋即被军统特务暗中监视。接着,蒋介石从南昌来了电话,要他到南昌相见,并说已吩咐戴笠欢迎他。在香港住了几天之后,杨虎城一家便搭飞机往长沙,后来在武昌见到了戴笠。戴笠把他带回南昌软禁在自己的办公处,所谓蒋介石要在南昌接见他,完全是一种骗人的圈套。当时,杨夫人谢葆真偕同幼子拯中已去西安,后来听到这个消息,赶忙折返南昌,自此之后,就一直陪在杨将军身边,过着被囚禁的生活。    一九三八年春,南京沦陷,蒋介石亲自命令戴笠,把杨虎城转押往后方较为偏僻的地方,以便于看管。于是,杨将军就先后被转押到长沙、益阳等地,但始终都是由军统的特务看管。直到这一年的冬天,武汉撤退时,他又被解往贵州。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