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10-23
第 1 版
1. 外电报道:毛主席会见基辛格
【合众国际社北京十月二十一日电】国务卿基辛格今天会见了共产党主席毛泽东,历时一小时四十分钟。 会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个国家的八十二岁的创建人毛泽东,是北京能够给予一个外宾的最高荣誉。外交官们说,这表明北京对中美关系的状况感到高兴。他们说,这对福特总统在感恩节(例假日,在美国是十一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 ——本刊注)以后的访问是一个良好的迹象。 一位国务院发言人说:“国务卿觉得这次会见非常有益。” 【美联社北京十月二十一日电】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今晚令人意外地会晤了毛泽东主席。 基辛格在下午六时三十分到达毛的住宅,陪同他去的是他的夫人南希和七个助手。基辛格的夫人和五个助手在被引见毛主席之后,就离开了。美国驻北京联络处主任布什和基辛格的特别助理温斯顿·洛德留下来参加了毛同国务卿的会谈。 【路透社北京十月二十一日电】当基辛格国务卿今天晚上会见毛泽东主席的时候,他带去了他的秘书安妮·博迪克小姐。 这位活泼的三十二岁华盛顿金发女郎象这一批美国人中其它八人一样握了这位年迈的主席的手。她说:“非常激动。我怎能忘记这次会见呢。” 【路透社北京十月二十一日电】可靠的外交人士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今天会晤了人们所尊敬的毛泽东主席。一位美国人士说,毛主席身体今天“看来很好”,毛主席对基辛格说,他看到基辛格感到很高兴。 另一位人士说,福特总统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日期现在已确定下来了,但他不能透露。 【德新社北京十月二十一日电】中国党的主席毛泽东今天接见了正在这里访问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据消息灵通人士说,他们讨论了国际问题和双边问题。 参加了毛一基辛格会谈的美国官员对这位八十一岁的中国领导人身体极为健康和思想非常敏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毛—基辛格会谈进行了一小时四十五分钟。美国人士说,会谈的气氛是坦率和友好的。 早些时候基辛格与邓进行了第三次工作会谈。 参加会谈的美国人士后来说,他们得到的印象是,中国方面误解了赫尔辛基欧洲安全会议的某些方面和目标。 这些提供消息的人士追述说,中国是世界上批评东西方缓和最激烈的国家之一,认为缓和只有利于苏联的扩张政策。 【法新社北京十月二十一日电】一位美国人士在北京说,毛泽东主席今天在这里同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进行的几乎达两小时的会见中,用了相当长的时间批评美国的同苏联搞缓和的政策。 一位接近基辛格的人士今天说,欧洲、关于欧洲安全和合作的赫尔辛基最高级会议和缓和是这次交谈中的主题。 【合众国际社北京十月二十一日电】毛泽东主席今天接见了基辛格国务卿。外交人士说,毛警告美国要注意它和苏联搞缓和的政策的危险。 这些人士说,毛说,苏联目前在西欧和亚洲咄咄逼人,搞缓和对美国没有好处。 一些外交官说,毛作出接见基辛格的这一不寻常的姿态,显然不仅要表明中美关系的重要,而且要引人注目地表示中国对美国同北京的头号敌人俄国搞缓和的政策感到不悦。 一位美国人士说,基辛格和邓在昨天和今天的会谈中未能就缓和问题、欧洲和亚洲的问题达成任何谅解。 【合众国际社北京十月二十一日电】美国联络处官员们说,共产党主席毛泽东今天会见了国务卿基辛格。 毛的接见表明,尽管中国反对美国同俄国搞缓和的政策,北京仍然高度重视中美关系。 基辛格同毛的会见还表明,福特在十一月份到达中国时,也将会见这位主席。 【合众国际社北京十月二十一日电】基辛格同毛主席的出人意料的会见来得这样突然,以致他根本没有出席他自己为外交人士和其他人士举行的鸡尾酒会。这次会见是基辛格在八次访问北京中第三次会见毛。
2. 美新社报道:《施莱辛格引用苏加强力量的例子严责拟议中的预算削减》
【美新处华盛顿十月二十日电】题:施莱辛格引用苏联加强力量的例子,严责拟议中的预算削减 国防部长施莱辛格说,苏联在过去十年中“持续不断地”加强军事力量,他以此为例呼吁参议院恢复众议院对国防拨款法案所作的削减。 这位部长十月二十日在记者招待会上讲话时说,众议院拨款委员会对国防预算所作的削减是“严重的、残暴的和专横的”。他说,如果让其得逞,将会对“美国的防务地位产生有害的影响”。 关于国防预算,政府在七月一日开始的财政年度内提出的防务预算要求是九百七十八亿美元,众议院削减了七十六亿美元。它还把明年将把联邦财政年度的开始日期移到十月一日的三个月的过渡时期的二百三十亿美元的要求削减了十四亿美元。 这位部长说,众议院建议的削减以及众议院拨款委员会对军事建设法案所作的初步削减是“国防部近来有案可查的历史上对总统的要求削减得最多的一次”。 施莱辛格说,他发出这种预算呼吁是因为在军事开支上“美国和苏联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趋势”。 他说,“如果去掉养老金和其他这类考虑,目前以美元计算,苏联人”在军事方面“可能比我们多花百分之五十。即使把养老金包括在内,他们也比我们多花将近百分之三十”。 他说,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最后将使我们处于一种谁也不能说美国是一个不亚于任何人的军事强国的地位”。 他说,在过去十年中,“由于苏联部署了重要的战略力量,而且目前这种力量由于部署第二代的战略导弹而正在得到不平常的加强”,美国及其盟国的安全处于危险之中。 他说,鉴于苏联这种加强力量的做法,对美国来说,获得安全的唯一道路,是“保持军事平衡”。 施莱辛格在记者招待会上谈到的其他各点如下: 限制战略武器会谈:他承认最近几周的谈判没有取得“重大进展”,但是他说美国一直在等待苏联人对最新建议作出答复。 巡航导弹:这位部长说,国防部将继续设法获得资金用来制造现在正由海军和空军研制的地对地“巡航”导弹。 【合众国际社华盛顿十月二十日电】国防部长施莱辛格二十日说,国会对美国国防预算作了“大幅度的、残酷的和任意的”削减,这会使美国的国家安全和收集情报能力遭到损害。 施莱辛格要求参院拨款委员会主席麦克莱伦在一些“令人灼心的项目”中恢复三十三亿美元。 合众国际社得到了施莱辛格给麦克莱伦信件的抄件,其中包括反对在操作和保养、补给、情报以及为了突破先进的空防系统而设计的空中发射的巡航导弹等方面进行削减。 关于整个防务状况,施莱辛格说:“十年前,按美元计算,美国的经费略略超过苏联。而今天,引人注目的事实是颠倒过来了。 “现在支持这一点的根据是苏联武器在不断地持续增加,不论在战略力量或一般任务部队方面所反映情况都是如此。 “解决的办法不是让军事力量对比情况进一步恶化,不是让苏联大大扩展它自己的军事态势而美国则一动不动或进一步收缩。”
3. 法新社报道:《黑格说:西方世界应加强团结》
【法新社巴黎十月二十一日电】题:黑格将军向大西洋条约协会说:西方世界应该加强团结 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黑格将军认为,西方世界面临军事威胁和社会一经济危机,除加强团结外,没有别的代替的解决办法。黑格将军是在大西洋条约协会第二十一次年会上讲这番话的。实际上,他在作关于工业化世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报告时强调指出,“如果削弱防务体系”,就不可能进行反对经济危机的斗争。 此外,他强调指出,西方世界第一次不得不对付既是政治的、又是社会一经济的危机,同时,由于苏联制定了新的军备体系,人们还看到了“苏联威胁的变化”。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委员会主席彼得·希尔—诺顿海军上将说,“缓和是一个时髦的、但却是危险的词”。他说,对我们来说,“我认为,它所引起的乐观情绪比实际局势所应引起的乐观情绪更大”。希尔—诺顿海军上将强调必须实行军备标准化,同时他希望“我们的生产应该朝向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共同市场,为真正的军事实体服务”。 前中欧盟军总司令厄恩斯特·费伯将军指出,苏联海军正在大大加强。他认为,苏联目前“正处于能威胁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横跨大西洋的通道、南翼和石油供应生命线的地位。它在太平洋对美国也是一个日益增长的威胁”。
第 2 版
1. 西德报纸文章:《什利芬和大西洋联盟》
【本刊讯】西德《法兰克福汇报》十月十八日刊登一篇文章,题为《什利芬和大西洋联盟》,《为战略思想的复活辩护》,摘要如下: 加强对来自东方的威胁着我们的危险的研究,必须以一种促进西方彼此关系的积极活动加以补充。国防部长勒伯尔是这样说出这种思想的:“使联盟团结起来,这是和我们伙伴的一种永久的接触和不断的斗争。” 在联盟内,同伙伴进行思想争论要比同可以想象的敌人的思想争论更加困难。 不能肯定,从长远来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否能克服这些弱点。但是,如果这个军事组织不得不仍然在没有一种令人信服的战略思想的情况下存在,该条约体系就会垮下去。要从思想上推动联盟的“灵活反应”战略既不是一种战略,也不是一种灵活的思想体系。因此,在德国国防部长的和伙伴们进行斗争、从而使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继续存在的计划里,首要的应该是为重新形成我们的战略设想而斗争。 “灵活反应”,即对敌人的行动或者威胁作出适当的军事回答的战略,是不现实的。从理论上说,是要通过战略三和音中的常规力量、战术核影响和大规模使用核武器的相互配合而产生军事安全以及政治威慑。就是说,在“灵活反应”中,常规的师作为威慑因素得到了象毁灭世界的武器一样高的评价。这是一种不现实的政策。因为西方最低数量的部队,面对的是东方的占优势的兵团。因此我们的战略思想的基础是脆弱的。 和制订了著名计划的什利芬伯爵一样,我们是以希望为出发点的,不是以军事现实为出发点的。 前提是错误的,因而战略是不可靠的。人们是不能用驻在中欧的二十五个师去威慑华沙条约组织的一百个师的。西方在军事冲突第一阶段要取得前沿防御含义上的常规战胜利的希望是小的,一经冲突即会崩溃。 现在,正在进行着一种使我们能预见到将会大大增加防御和进攻武器的事态发展。如果说,过去是需要一个空军联队去破坏敌人后方的一座桥梁,现在只要一架飞机就行了。可以估计,坦克武器也将有类似的日益增长的破坏力。正在试验一些常规武器系统,这些武器把绝对的命中率和最大的突贯力结合一起。在可见的将来,常规武器的摧毁性能就能在战场上和核武器媲美。 “灵活反应”是怎么会成为西方的一种有约束力的战略的呢?肯尼迪和麦克纳乌拉想遵守美国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义务。但是,他们又不想冒招来一场也可能打倒美国的核战争的风险。当时联邦共和国在政治上还是没有把握的,它让步了;我们起初是勉强地、继则是服从地、最后是根本不作独立思考了。 在华盛顿看来,美国用“灵活反应”战略尽可能高地设置核门槛的打算绝对不是可抛弃的。这种打算是合乎逻辑的。但是它不能使我们感到满意。“灵活反应”,连续地进一步思考下去就意味着:在徒劳地、但是是破坏性的常规战以后,升级到地区性战术核战争,最终以战略武器进行威胁。这是一种由另一方规定欧洲自杀的各个阶段的自杀战略。即使由常规阶段向地区核战争阶段的过渡是迅速的,也谈不上是威慑战略。 我们必须使战略思想复活。同时必须从开头起就拒绝一切声称有可能人为地加强常规部队,而事实上不能拉平同华沙条约常规力量不均衡的说法。 尤其是联邦国防军应该把新的思想告诉美国伙伴。欧洲最强大和最优秀的部队可以要求那些从什利芬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的将军们来领导。 (本刊注:在西德《罗·罗·罗》百科全书里对什利芬作了如下介绍: 阿·什利芬,一八三三年——一九一三年,普鲁士陆军统帅;一八九一年——一九○五年任总参谋部参谋长;制订了爆发两条战线战争情况的什利芬计划:在西线,一支强大的右翼部队作穿过比利时的进军并用包围战来消灭法国军队,在孚日战线和东方作暂时防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以改动了的形式得以贯彻执行。)
2. 伦斯说华约在中欧继续加强军队
【法新社巴黎十月二十日电】北约秘书长伦斯二十日在巴黎说,“尽管有了缓和进程和举行了赫尔辛基会议,但华沙条约在中欧继续加强军队”。 伦斯在大西洋公约协会第二十一届年会的开幕式上还说,“由于东方军队对西方的威胁增加,联盟要对付这种威胁的能力在今天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成为主要的事情”。 伦斯表示遗憾的是,苏联甚至在欧安会之后仍然强调国际意识形态的斗争。然后他认为,“关于中欧裁军的维也纳谈判在未来几个月是否能取得进展,是总的来说判断赫尔辛基会议成果的重要标准之一”。对此,这位北约秘书长表示,他认为,显而易见,“东方还没有准备接受最简单、最公正的建议,即相互裁军应达到两个阵营共同规定的最高限额”。 【德新社巴黎十月二十日电】北约组织秘书长伦斯今天警告西方不要使其保卫自己的意志衰退下去。 他在大西洋公约协会在这里举行的为期五天的年度大会的开幕式上说,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并没有改变保持北约的威慑力量的必要性。 伦斯指出,目前存在着有害于西方的军事不平衡。在中欧,华约部队有九十二万五千人,而北约士兵只有七十七万五千人,东方有一万五千辆坦克,而西方只有六千辆坦克。 因此,至关重要的是,北约国家不能单方面削减武装力量,必须使舆论记住在阻止侵略或政治威胁方面联盟是很重要的。
3. 美报评正在莫斯科举办的三个艺术展览
【本刊讯】美国《华盛顿邮报》九月三十日刊登一篇文章,评论正在莫斯科举办的三个艺术展览,摘要如下: 这些天来,莫斯科正举办三个大型艺术展览。其中两个招引了大批热情的观众,为等候参观,他们甘愿排队数小时,而第三个展览却几乎空寂无人。 两个成功的展览是:在普希金绘画陈列馆展出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珍藏的杰作和在一所文化宫里展出的一百四十三名莫斯科“非官方的”艺术家画的八百多幅绘画。 在克里姆林宫对面庄严、古老的练马场中央展览厅里举办的第三个展览,则是赞成官方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规范的莫斯科艺术组织、画家和雕塑家的作品和艺术。该展览仅仅形同装饰而已。 等候参观非官方艺术展览的时间估计约六小时,而要进入普希金画馆就更加困难(一定要有票),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参观练马场里的展览,平静地度过时光。 对这种明显对照的解释基本上是好奇。 大都会的绘画世界闻名,在莫斯科只是短暂的展出。 至于非官方的艺术家们,不久前他们的作品在其画室之外尚难看到,根本没有这样大的数量。一年之前,曾力图展出绘画的面家们,遭到推土机的突袭。当时国外对此强行破坏艺术展览的行动掀起轩然大波,这显然使苏联人很伤脑筋。因为自此以后,他们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又允许举办了五次较大一点的展览,一次比一次有劲,一次比一次大胆。 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莫斯科人仍觉得非官方艺术展览象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展览一样短暂,他们对于当局改变主意,立即将这些展览取缔甚为敏感。由此也就产生了观看这些展览的紧迫感。 另一方面,练马场里的展览却会和苏联政权本身共长久。今年展览的货色无异于去年,并且可以万无一失地打赌,明年的展览会与今年的雷同。 对目前三个展览的不同态度,也许还有另外一种——更深的——解释。 练马场里的展览反映了苏联这样的理想:社会应怎样整齐划一、秩序井然、可预见未来,免除内部冲突。 但在文化宫里的展览情形则迥然不同。作品是各种风格、题材和质量的大杂烩。虽然艺术家们自己与当局合作,禁止展出“反苏”或色情画,可是技法仍是异常繁乱,没有什么普遍原则可以真正确立起来。 其中有超现实主义派、表现派、现实派、抽象派、原始派、流行派、光效应艺术派,以及对艺术名人的模仿等等,五花八门。
4. 西德报纸报道:《福特在基辛格和施莱辛格之间摇摆》
【本刊讯】西德《斯图加特日报》十月二十日刊登一篇报道,题为《福特在基辛格和施莱辛格之间摇摆》,摘要如下: 两个超级大国关于限制战略武器系统的第二轮谈判越来越为美国政府内敌对的立场以及华盛顿和莫斯科的党派政治考虑所左右。这些都日益妨碍了拟议中的美苏首脑会晤,这次会晤的重点是签署第二个限制战略武器协定。在此期间事情已肯定,即按福特总统和共产党首脑勃列日涅夫原来的约定应在今年夏天进行的这次首脑会晤今年不再能举行了。甚至还不知道至少在明年一月是否能举行这次首脑会晤。 基辛格在加快速度,并且为了不危及首脑会晤,从而也不危及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缓和的对话而准备做较大的让步。但施莱辛格所领导的国防部反对美国让步。福特总统在两者之间被扯来扯去。 福特不想在对基辛格有利的情况下结束拔河,因为他不打算为他的共和党极保守派提供论据,即福特政府轻率地把美国的国家安全孤注一掷。但批评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喋喋不休地指摘第二个限制战略武器协定,但不管它是怎么样的,福特总统对到明年一月以前结束谈判并在全面进行竞选之前尽快召开首脑会议感兴趣。 福特和勃列日涅夫在这种党派政策考虑方面观点是一致的,尽管动机是完全不同的。共产党首脑想把首脑会晤在预定二月份举行的苏共党代会上当作其政策的重要成就拿出来。因此一月份是到美国访问的最后可能的时间。五角大楼的人士认为,勃列日涅夫对在二月份以前举行首脑会晤是如此强烈地感兴趣,以致他甚至准备付出比国务卿基辛格答应付出的更高的代价。军人们在九月份举行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上贯彻了自己的主张,即要基辛格九月二十一日向苏联同僚葛罗米柯提出新的限制战略武器建议,这个建议——据华盛顿说——是俄国人接受不了的。还没有作出回答。 据说美国在其九月二十一日的提议中建议,如果苏联方面接受不把一定数量的射程远的“巡航导弹”计算在内的话,美国将同意不把苏联的一定数量的“逆火式”轰炸机算作战略武器。实际结果是,如果作出这样一种妥协,那将部分地重新取消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商定的最大限度。
第 3 版
1. 《可能是新的扩军竞赛的火种》
【本刊讯】日本《产经新闻》十月十四日刊登一篇述评,题目是《可能是新的扩军竞赛的火种》,摘要如下:与缓和相反一方面美苏之间在进行诸如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和互相削减在中欧的兵力谈判,另一方面却与此截然相反,两个超级大国在印度洋的扩军活动很明显,正在变成重大的焦点。这次美国国会批准在迪戈加西亚岛上为美国海军扩充基地拨付建设费,就突出地说明了这一点。 引起议论的迪戈加西亚岛是在印度以南一千六百公里的海洋上的一个小岛,属于英国。美国根据它同英国签订的协定,从一九七○年以来,首先建设通讯基地,随后接着建设海军基地。这次将把这个岛扩建成正规的海军基地。据传,计划把二千五百米跑道延长到三千七百米,使运输机和B—52轰炸机、F—111战斗机能够起降。 要正规地加强这种基地,当然就需要有巨额预算,以建造航空母舰和用于维持,估计建造舰只是八十亿美元,一年的维持费大体需要八亿美元。也供应第七舰队六月十日,国防部长施莱辛格向国会提出了几张空中拍摄的照片。这些照片是U—2型侦察机拍摄的,所照的是苏联在非洲东北海岸的索马里的伯贝拉港建设的导弹基地。施莱辛格部长对这些不清楚的照片作了解释,他说:“伯贝拉是面临亚丁湾的战略据点,对岸的南也门又是苏联的友好国家。这种情况再加上苏伊士运河恢复通航,苏联对从地中海到印度洋的这一地区就将拥有影响。要保持军事上的均势,迪戈加西亚岛的基地建设乃是不可缺少的。” 对此,国会内最初也有人怀疑这是不是国防部为了把迪戈加西亚岛建成基地而编造的战术。可是有两名众院议员应邀去考察了当地,报告说,“伯贝拉是苏联在国外规模最大的设施”,证实了施莱辛格部长的见解是正确的。 美国政府和军事当局所以不顾国会这样强烈的反对,要加强迪戈加西亚基地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印度洋上的军事均势在很大程度上偏于苏方了。 关于这一点,美国军事当局坦白说:“在这个地方(指印度洋),不愿意同苏联进行军备竞赛。因为苏联若建立起压倒一切的地盘,能够稍许靠近苏联的,那只有海军。”拿这句话来看,也是显而易见的。美国对苏联由于加强伯贝拉基地和苏伊士运河恢复通航而完全控制印度洋是感到焦急的。第二,丢失了印度支那以后,从印度洋到亚洲的主要战斗力量 ——第七舰队的比重比以前更加重了,作为支持第七舰队的新战略据点,使迪戈加西亚成为正规基地是必要的了。窥伺中东石油英国宣布全面撤离印度洋以后,苏联打一九七○年起就年复一年地把舰只派到印度洋。最近,平时就有二十艘,特别在一九七五年进行了一次大演习,代号“海洋75”,以印度洋为重点,把七个海连成一片。据悉,来自索马里的伯贝拉基地的军事力量也参加了这次演习。 同时,这方面的美军基地有澳大利亚的西北岬、波斯湾的巴林、埃塞俄比亚的阿斯马拉等。大多是以通讯设施为主,供应方面有不便之处。 在这种形势下,正视加强迪戈加西亚基地,美国就能以这个岛为据点,把亚洲、非洲整个地区置于“射程距离”之内,也能够发挥对中东石油地区的监视作用,战略上的意义是很大的。
2. 印度医生谈印传染病情况
【路透社新德里十月十八日电】一位权威的印度医学研究专家今天说,印度有三百万人染有麻疯,九百万人染有肺病,还有数百万人染有其他传染病。 过滤性细菌研究中心主任、印度微生物学家协会新任主席格塔医生说,印度二十二个邦有七个邦霍乱在流行。 很少印度人没有寄生虫病,穷人大都死于痢疾和肠炎。 格塔医生在新德里以北二百公里利希基什市的印度微生物学家协会周年会议上说,虽然很多第三世界国家在短时期内已扑灭了传染病,但印度仍继续有传染病流行。(转载香港《大公报》)
3. 苏联要印度偿还二百万吨谷物
【法新社纽约十月十七日电】苏联今天希望印度偿还它于一九七三年借给印度的二百万吨谷物。贸易界人士说,有关这个问题的谈判正在继续进行。 在小麦贸易界盛行的消息说,俄国人由于他们的谷物不足,因此需要这批小麦。印度可能从美国购入这批小麦,这在美国可能会引起一些问题。 苏联在印度遇到谷物歉收的年头时,将这批小麦借给印度。印度原则上同意在一九七六年八月之前偿还这批小麦(或是以现款或其他方法偿还)。(转载香港《大公报》)
4. 斯里兰卡外交秘书访问印巴
【德新社科伦坡十月十七日电】斯里兰卡外交秘书贾亚辛格今天离开这里去印度和巴基斯坦执行一项高级使命:同两国领导人讨论斯里兰卡政府对印巴两国都已提出申请的联合国安理会即将出现的那个空缺席位问题的立场。 外交部副部长拉克什曼·贾亚科迪透露,新德里和伊斯兰堡都已谋求斯里兰卡给予支持。 很快就会发表有关这位外交秘书访问情况的报告。 他还说,以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总理的特使身份出访的贾亚辛格将向印度和巴基斯坦领导人提出某些建议,并征求他们的意见。 与此同时,据这里的外交人士说,印巴两国都在为争夺安理会中的这一席位进行有力的宣传。这个席位在明年初就空出来了。 巴基斯坦已经得到了几个月前在沙特阿拉伯举行会议的若干伊斯兰教国家外长的支持。 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大概将支持巴基斯坦。 据说伊斯兰堡还在以中央条约组织成员国的身份谋求美国的支持。这些人士还说,另一方面,印度肯定会得到苏联、东欧集团和其它社会主义盟友的支持。 这些人士还说,争夺这个空位的另一个竞争者是菲律宾,如果它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它也许会撤回。
5. 印占克什米首席部长阿卜杜拉抨击英·甘地
【路透社斯利那加十月十九日电】克什米尔首席部长谢赫·穆罕默德·阿卜杜拉今天重新参加了他过去加入的国民会议党,激烈地攻击执政的国大党以及该党二十多年来在克什米尔邦的施政。 六十九岁的谢赫·阿卜杜拉于一九五三年被撤掉查谟和克什米尔总理的职务,在印度被软禁了十六年。他在这里举行的一次公开集会上,在一大批欢呼的人群面前填写了他的党员表。 根据同甘地夫人谈判两年后达成的一项协议,他于今年二月重新上台,这个邦的国大党下了台以让他恢复过去的地位。 谢赫·阿卜杜拉是在甘地夫人对斯利那加进行五天访问,试图平息阿卜杜拉及其支持者和她的国大党之间越来越严重的不和后不到一个星期时发表他的评论的。 他今天说,甘地夫人拒绝了他提出的将国大党和查谟和克什米尔的国民会议党合并的要求。 谢赫·阿卜杜拉说,他告诉总理说,她决定“把过去二十二年里名声败坏的领导的地位强加给我们,那就是把我们当作傻子”。 谢赫·阿卜杜拉说,今天,他同新德里的分歧不是和加入印度联邦有关,而是和加入联邦所根据的基础有关。 谢赫·阿卜杜拉说,他在谈判期间申明,国民会议党可能是这里的唯一起作用的党。 他今天号召支持他的人加强这个党,这样,它就会得到总理的承认,成为查谟和克什米尔政坛的唯一代表。 他说,这并不意味着他一步步前进同国大党对抗。他的目的是强调它在这个邦的形象远远不是美好的。 新德里的观察家认为阿卜杜拉今天的谈话证实他准备向国大党挑战。国大党现在在邦议会里占有大多数席位。 亲政府的《国民先驱报》上周在一篇社论中这样概括了局势:“当国大党在选举中同国民会议党竞选时,真正的考验才到来。它最好从现在起为自己做准备。”
6. 达乌德致函瓦尔德海姆要求“调查”俾路支局势
【印报托联合国十月十七日电】阿富汗首相穆罕默德·达乌德向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报告,来自巴基斯坦的俾路支难民不断地到达阿富汗,表明了“俾路支的局势没有改善,它仍然象以前一样坏”。 达乌德在给瓦尔德海姆的一封措辞激烈的信中,反驳了巴基斯坦总理布托提出的到达阿富汗的俾路支人不是难民而是“逃亡犯”的论点。这里昨天公布了这封信。这位阿富汗国家元首兼首相说,“我只想说,任何一个头脑清醒的人都不会同意包括在难民中的所有这些俾路支妇女、儿童和老人(他们的人数与日俱增)可能是布托所说的逃亡犯”。 他在这封信中说,“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这是联合国能够正确地了解关于这个问题的真相和在阿富汗的俾路支难民的真正身份的情况的唯一办法,通过这个办法可以查明他们逃出他们祖国的原因。
7. 《印度时报》文章:《尼泊尔对苏联的亚洲安全计划态度冷谈》
【本刊讯】《印度时报》十月二十日刊登马温·库尔韦从加德满都发出的一篇文章,题为《尼泊尔对苏联的亚洲安全计划态度冷淡》,全文如下: 看来苏联渴望作为一个亚洲国家的尼泊尔对苏联关于建立一个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给予客观的考虑。 然而,一些观察家和尼泊尔的一些报纸认为,由于尼泊尔的地理位置、由于尼泊尔严格奉行不结盟政策以及它自己提出的宣布尼泊尔为和平区的建议,苏联的建议在尼泊尔是“搞不起来的东西”。 苏联是欢迎尼泊尔的和平区建议的最早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但是是联系它自己提出的亚洲集体安全体系建议表示欢迎的。 据观察家们说,苏联提出的这一建议不大可能在尼泊尔得到多大支持,因为某些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看来坚决反对苏联提出的这一建议。尽管如此,在尼泊尔外交大臣今年八月访问莫斯科时从那里发出的消息暗示,克里姆林宫领导人同来访的尼泊尔人讨论了亚洲集体安全体系问题。不久前,苏联驻尼泊尔大使乌都迈英在尼泊尔世界事务委员会上发表了进行劝说的讲话,说所有亚洲国家的人民坐在一起根据欧洲国家赫尔辛基宣言的格式来讨论亚洲的和平和安全问题。
第 4 版
1. 香港《大公报》文章:《〈“中国通”们〉这本书》
【本刊讯】香港《大公报》十月十四日刊登一篇书刊介绍,题为《〈“中国通”们〉这本书》,摘转如下: 今年秋天,在美国出版界中受到谈论最多的新书是《“中国通”们》(TheChinaHandS)。这本书描述了号称为“中国通”的美国外交官在五十年代华盛顿反共浪潮中被解职以后的情况,并且介绍了他们遭到解职的经过。 此书作者E·J·康恩,一共在书中收集了十四个人的材料,把他们的经历一一报道出来,里面有很多小故事,而且相当露骨的暴露了这些人的上司既伪善又胆小如鼠的作风。 美国有人把这本书称之为“先知先觉者的悲剧”。这十四个人在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时,有的在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史迪威之下任政治顾问,也有的在大使馆中任职。这些人有机会到过延安,或是与八路军驻在后方人员见面,因此与美国大使赫尔利的意见相左。他们在交给上级的报告中指出,蒋介石一系最后必然垮台,美国最后不得不承认毛泽东领导的“新中国”。 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朝鲜战争一起,美国出现了一股逆流,要追究美国“失掉中国”的责任。刮起这阵黑风的,有参议员麦卡锡(此人已死,不是上届竞选总统的参议员麦卡锡),还有亲蒋的所谓“中国问题游说团”。这股逆流因此被称为“麦卡锡主义”。 首先遭到攻击和调查的是约翰 ·戴维斯,被称为共产主义的同情者,对美国可能“不忠”,于是华盛顿当局以“缺乏判断能力”为名将他解除外交官职务。戴维斯当时在秘鲁任参事,解职以后也未回国,就在当地改营家具制造生意。 戴维斯之后轮到了谢伟思。此人当时也对美国的对华政策表示不满,而且向国务院提出了报告,写明自己的意见。国务院以他将报告副本交给《美亚杂志》编辑、“对美国不忠”为理由,而将他解职。谢伟思一度当了推销员,贩卖纸浆机械,生活颇为清苦,后来,他一直栖身于加州大学图书馆馆员。(关于这一事件,谢伟思自己曾写了一本书。今年五月,他曾访华。) 再有的就是原任美国驻汉口总领事,朝鲜战争爆发时任国务院中国组组长的艾德蒙·克拉勃了。朝鲜战争一起,他向国务院提出警告,认为这会招来中国参战。这本来是一个合乎后来事实发展的分析,却在“麦卡锡主义”逆流中又被认为“不忠”。结果,国务院以他在几年前曾经到左翼杂志《新消息》办公室说了几句话为理由,将他降职到历史资料部门,然后解职。他后来到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中国通”们》的作者认为,从这二十年的历史来看,美国一步步渗入越南,并且亲自派遣重兵到印度支那战场作战,这一错着有着长远的背景。这背景便是,在“麦卡锡主义”的逆流中可以称得为亚洲通的美国外交官员数量不足,而且畏首畏尾,不敢发言,以致整个国家被推上了错误路线。 《纽约时报》以采访越南战场新闻而出名的记者大维·赫尔巴斯坦说,“如果戴维斯是负责远东部门的副国务卿,谢伟思是大使,则事情也许不会发展到这一地步……在他们遭到整肃和开刀之后,接替他们工作的人,只能够仰国会保守派议员的鼻息,听从死硬反共的国务卿杜勒斯的命令,采取反共的路线。” 《“中国通”们》一书还指出,五十年代追查谁“失掉中国”的麦卡锡主义到了六十年代,余波犹在。因此,尽管这些外交官当初的确对中国情形作了准确的判断,但是,在越南战争时期,他们的名誉仍然无法恢复。此书作者还特别指出,在艾森豪威尔政权之后上台的肯尼迪,虽然号称是“明智”总统,而且已完全知道了麦卡锡主义对“中国通”们所施加的迫害,可是他仍然声称,“希望下一任总统给他们恢复名誉”,而不愿亲自着手。
2. 日报报道:《基辛格确认反对霸权 日本不改变立场》/时事社报道:《首相说要注视日中条约谈判的演变》
【本刊讯】日本《每日新闻》十月二十一日刊登一条消息,题目是《外务省人士分析,基辛格确认反对霸权是为了显示美中关系的紧密程度,日本不改变立场》,摘要如下: 正在访华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在乔冠华外长十九日主持的晚宴会上,根据美中上海联合公报,确认了“反对霸权”。就此问题,外务省人士二十日表明了如下看法:“日美对于‘反对霸权’的根本分歧在于‘受中苏对立的影响的日本’和‘可以利用中苏对立的美国’的这个差距。即使基辛格国务卿率先确认了反对霸权,日美基本立场的不同也是明确的,不能简单地采取把反对霸权写进日中和平友好条约也可以的说法。” 关于基辛格国务卿利用这个机会谈及反对霸权问题,这个人士认为:“丢掉印度支那这对于美国来说是个新事态,然而却证明,美中关系同一九七二年二月发表美中联合公报(上海公报)的当时没有变化。” 【时事社东京十月二十一日电】题:首相对日中条约持“静观”态度,说要注视条约谈判的演变 三木首相二十一日下午在众院预算委员会会议上谈到仍无进展的日中和平友好条约谈判问题时说:“希望尽早地达成协议。”但又说,当前要在前不久在纽约举行的宫泽外相和乔冠华外长会谈的基础上,“注视今后的研究工作和外交谈判的演变”,再次表示了要继续“静观”的态度。 这番话是在回答社会党议员冈田春夫的质询时说的。 冈田说:“三木首相应该亲自访华,谋求解决。” 首相回答说:“如有必要,我到哪里去也不厌烦,因为是有对象的,我不好随便说什么时候去。”同时又表示慎重态度说:“前不久,刚刚举行过日中外长会谈,我想在研究了这次会谈的情况以后应该决定怎么办。” 冈田进一步追问道:“在日中条约中写进‘反对第三国的霸权’是理所当然的,但是采取这种方式谈判没有进展,是否因为国内存在着牵制力量?”对此,首相回答说:“我不受任何人的牵制。”
3. 美报专稿:《日益恶化的中苏关系预示着冬天的动乱》
【本刊讯】美国《华盛顿明星报》十月二十日发表多恩伯格发自慕尼黑的一篇专稿,题目是《日益恶化的中苏关系预示着冬天的动乱》,摘要如下: 在北京指责莫斯科使用“和希特勒同样的手法”,而苏联人把中国人称做“反动的帝国主义集团的代理人”的时候,这两个共产党超级大国的关系很明显地处于低潮。 观察家认为,自从六年前中苏两国的部队在乌苏里江边界上打过一小仗、莫斯科扬言要对中国的核试验场发动一次先发制人的打击以来,中苏关系现在比任何时候都坏。 就以新的苏联—东德友好条约为例吧。条约中埋下了同中苏冲突极为有关的伏笔。 莫斯科和东柏林上次在一九六四年签订的条约使双方在任何一方遭到军事进攻时都有义务保卫对方,但这种进攻仅指“在欧洲”。而根据新条约的措词,一旦在任何地方遭到“来自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的武装进攻时,它们有义务互相保卫。这种说法的真正含义只能是,一旦苏联与中国发生战争,东柏林现在就有义务赶紧去保卫苏联。 事实上,这一新的双边条约把华沙条约的规定向东延长了几千英里,达到了苏联在亚洲的国境。 莫斯科同其所有的欧洲共产党盟国订有双边的友好互助条约。自一九六九年以来,它一直想改变或修改这些条约,以便使这些国家有义务在军事上卷入与中国的战争。 虽然克里姆林宫一九七○年从捷克斯洛伐克得到了它所企求的东西,但是,其它国家至今还程度不等地踌躇未决。 人们把与东柏林签订条约的时间看成是了解中苏关系的一个不祥的晴雨表。 当然,另外还有一些迹象: 对于一九七四年三月被迫降落在中国领土上的一架苏联直升飞机的三名驾驶员继续被拘留的问题,苏联在沉默了近一年之后,上月又就此公开攻击了北京。 同时,在莫斯科,外交界鸡尾酒会上(这里一直是了解中苏关系的好地方),正流传着苏联与中国的边界上即将发生武装对抗的说法。 虽然最近返回莫斯科的副外长、苏联首席谈判代表伊利切夫表示了乐观,但苏中关于调整边界和解决乌苏里江边界争端的会谈实际上似乎已陷入僵局。 与此同时,莫斯科和北京之间的论战更加尖锐了。 北京不再只是指责莫斯科的“反动性、帝国主义和沙皇的政策超过了老沙皇”,而且最近还指责克里姆林宫使用“和希特勒同样的手法”,“也谈和平但实际上是要战争”。中国人说,俄国人“要的是整个世界”。 另一方面,据莫斯科说,“鼓吹新的世界大战主张的”正好是中国。 不管谁是对的——如果有人对的话,一切迹象表明,中苏今年将有一个动乱的冬天。
4. 苏《真理报》攻击我借基辛格访华掀起反苏浪潮和破坏国际缓和
【塔斯社莫斯科十月二十一日电】《真理报》记者从华盛顿报道,在就如何制定“越南战争后的纪元”的美国对外政策这一问题展开激烈辩论的过程中,反对缓和的人急忙提出了将再次使美国处于“世界宪兵”地位的新的“理论”。 该报指出,刚刚问世的由前中央情报局高级官员和国务院情报司领导人克莱恩写的《世界力量对比估价;战略动向分析》一书阐述了这种理论中的一个理论。“克莱恩鼓吹建立美国卵翼下的新的军事集团”。 这篇通讯指出,反动势力不顾国际关系中重要的积极进展,违背各国人民巩固和平和扩大各国互利合作的渴望,继续要求增加军事拨款,力图使奄奄一息的侵略集团起死回生,反对缓和紧张局势。 《真理报》写道,这些势力由于仇视和平,往往与毛分子相勾结。 “大家知道,近来北京首领在破坏国际缓和方面特别卖劲,试图阻挠任何制止军备竞赛的计划。现在,亨利·基辛格访问北京一事,已成了毛分子掀起新的反苏浪潮和攻击缓和政策的借口。美国有一部分新闻机构也加入了这场宣传运动,它们倒不反对借这个题目捞一票。它们放风说,北京和华盛顿在一系列问题上具有‘相吻合的利益’,说什么这会加强北京和华盛顿‘对苏联的地位’,这些新闻机构显然是在向反对缓和的人的磨盘里注水。” 《真理报》归纳道: “基辛格在北京进行的会谈将有何种结局,时间自会表明。但是现在就已经清楚的是,北京的挑拨伎俩是针对国际缓和的,是对和平和国际安全的现实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