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10-06
第 1 版
1. 英前首相希思的文章:《毛的思想……》
【本刊讯】英国《每日快报》十月四日刊登希思写的一篇文章,标题是:《毛的思想……》,副题是:《为什么我们应注意到这位机敏的政治家关于世界面临灾难的警告》,摘要如下: 前些日子我在北京同毛泽东主席进行的会谈是我在过去十五个月中同他举行的第二次会谈。除了他的亲密同事外,很少人有这种机会。 交谈是直率的,因为毛主席本人对欧洲事务和英国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很感兴趣。 当然,在我们解决了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纠纷,并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时候,我是首相。中国领导人当时很重视这项行动,而且现在也没有忘记。 但是,毛泽东和今天统治中国的那些人如此关切的是欧洲在他们的世界战略概念中所起的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同他进行的两次会谈中,我们特别讨论的正是这个问题。 毛泽东很热情地欢迎我。他祝贺我身体强健。 他喜欢在开头就向他的客人提出尖锐的问题,然后用手势有力地强调他自己的论点。 毛主席很了解世界局势,他对我的影响同欧洲三位伟大的领导人在他们的时代对我的影响一样。生动的图景我在听毛泽东谈他对未来的看法时,我想起我是多么经常地听到丘吉尔以同样的方式阐述他自己的想法。 当毛泽东讲明他对苏联的真正意图的看法时,我想起十多年前我同阿登纳总理会谈的那一天。当时,先是讨论关于英国加入欧洲的谈判的问题,但很快就转而阐述了苏联力量的现实情况。 当毛泽东谈及两个超级大国以及我们这些人应对它们持何种态度时,我脑子就浮现出这样一种生动的图景:戴高乐将军在爱丽舍宫的书房里面对着我坐在他的书桌旁边,用他富于表达感情的双手以同样的方式强调他的看法。 人们可能不同意他们的看法。他们肯定不会同意彼此的意见,虽然在世界局势方面,他们有共同看法的地方比人们可能认为的要多。但是,他们都是从历史的角度来集中研究世界战略的。 他们对世界其他地方的决策人的个性和特性都是极感兴趣的。 今天,某些评论家说中国政府中在决策方面存在着真空,我迄今为止发现情况与此相反。 给我的深刻印象是,我遇见过的任何其他一些人都未能如此透彻地分析世界局势和他们在这种局势中所处的地位,也未能如此冷静地研究在制定政策过程中的每一步的影响。 在我看来,好象这些人日日夜夜坐在一起讨论每一种可能性,估价每一个行动,研究每一种选择,然后做出结论。他们在这方面得到了帮助,因为在内战期间和长征途中,现在的领导人中有这么多人曾同毛主席一起工作。 他们在采取行动时,是谨慎地行事的,一次走一步。他们每天遇到的国内问题使他们更有必要这样做,他们必须有把握能够养活约八亿人,尽管在作出一切努力实行计划生育,这个国家的人口在本世纪末甚至可能达十亿。准备斗争首先必须使人民吃饱。已有十三年没有看到饥荒的幽灵。中国人决心把它永远驱除。他们仍然是十分贫穷的人民:毛泽东最了解这一点。他向我强调了这一点。 中国领导人认为决定英国应当留在欧洲共同体内的公民投票的结果对欧洲的团结和力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他们担心欧洲人在今年夏天同俄国人签订的赫尔辛基协议可能是欺骗了自己。 “慕尼黑”是经常用的一个词,这主要不是在使苏联可以放手进攻中国这种意义上的出卖,而是欧洲人自己的一种出卖,让俄国人放手扩大他们在西方的影响。中国人期望至少是英国人看到这方面的危险。他们认为美国让它的部队留在欧洲是符合它自己的利益的,虽然他们了解一位美国总统在撤出越南之后所面临的困难。核武器他们估计,苏联和美国增加它们的核武器和常规武器的能力和继续增加这些武器的程度——他们特别指出苏联的海军能力和潜艇舰队的扩张——将最后带来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发生冲突的危险。 这样一种灾难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中国人认为他们告诫世界提防这种灾难是正确的。世界各国领导人在本世纪的最后二十五年中必须致力于防止出现这种灾难。
2. 时事社报道:《无视田中访苏时的协议,外务省对葛罗米柯文章将提出抗议》
【时事社东京十月四日电】题:无视田中访苏时的协议,外务省对葛罗米柯文章将提出抗议 苏联外长葛罗米柯在苏联共产党机关杂志《共产党人》最新一期上发表了署名文章,文章就北方领土问题说:“对于日本毫无根据的要求,我们将予以反击。”外务省认为这篇文章极成问题,说葛罗米柯文章是践踏一九七三年十月田中首相访苏时在日苏之间达成的“归还齿舞、色丹、国后、择捉四岛问题包括在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起尚未解决的各种问题之内”这一协议的。该省打算在详尽研究这篇文章的全文之后,不久将再次向苏联方面通告日本政府的立场,并且提出抗议。 这是外务省人士四日晚上透露的。外务省认为葛罗米柯文章中特别成问题的是说“关于北方领土的毫无根据的要求”这一点,这种论调虽然没有说“北方领土问题已经解决”,但显然是对田中访苏时达成的协议的挑衅。还有,葛罗米柯外长今年内行将访日,在这个时候却发表了这篇文章。对此,外务省人士感到苏联的意图是,它抓住下述形势,想乘机一举转而采取强硬态度,“退到一九七三年以前的状态”,因而保持足够的警惕。这些形势是:一、日中和平友好条约谈判已经陷入“僵局”;二、三木首相的一名外交智襄平泽和重以“私人见解”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了“分别归还”北方领土的言论,给人造成了国家舆论已经分裂的印象;等等。
3. 英《泰晤士报》载文评我对外援助:《目的是帮助第三世界自力更生》
【本刊讯】英国《泰晤士报》九月三十日刊登一篇文章,题为《目的是帮助第三世界自力更生》,摘要如下: 随着报纸上大量出现不发达国家每况愈下的消息,不研究中国在促进第三世界发展方面的作用,对中国的估价将是不全面的。 “促进发展”而不是仅仅提供援助——以此来描述中国的立场要比描述任何其他国家的立场更为确切。因为中国自身便是第三世界的一部分,正在自己的国土上想方设法解决第三世界最典型的问题,并正在逐渐改变世界范围内富国和穷国对抗局面的条件。 中国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不靠自己的努力就不能真正做到发展。建立在自力更生基础上的方针认为可以接受外国的发展援助,把它作为发展经济的辅助手段,但是决不能把它看作主要的支持。 第一个由发展中国家变成援助国的中国就是以这样的条件给人援助的。它的援助大部分目的在于使受援国得以迅速在某一工业部门自力更生。 如果用援助建立起来的设施必须要在援助国的监督下才能继续使用,或者在维修或补充零件和备件方面,甚至在进行扩建方面都要依靠援助国的话,那就不能叫自力更生。规定把一部分产品给予援助国也不行,除非是在满足了国内需要并且已设法使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之后。中国完全排斥这种用产品偿还贷款的做法(这在其他援助国是很普通的做法),中国不承认这算得上援助。 约在一九五六年,当中国开始偿还早期的苏联贷款和利息的时候,这个国家就开始扩大它自己给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了。北朝鲜是第一个接受中国援助的国家,接着在几年之内就援助尼泊尔、柬埔寨、缅甸、蒙古、印度尼西亚、埃及、阿尔及利亚和两个在中国对外援助中显得很突出的国家一——斯里兰卡(当时叫锡兰)和巴基斯坦。 中国第一次帮助人家奠定纺织工业的基础就是在锡兰,为锡兰建设几个大厂和散布全国各地的五十个小厂提供了贷款和设备。巴基斯坦也许是接受中国援助的数额占第三位的国家,仅次于北越和坦桑尼亚。 从六十年代中期起,中国援助的重点转到了非洲和中东最不发达的地方。接受中国经济援助的六十个国家中有三十多个在非洲。 除了少数几个为了应付特别迫切的需要而兴建的大工程——例如,阿尔巴尼亚沃—德耶河上发电十亿度的毛泽东水电站和坦赞铁路 ——而外,中国的发展援助计划通常都预定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以便这些援助项目开始收益而收回投资。 中国援助的一个情况是,在外国工作的专家和其他工作人员都按所在国的生活标准付给工资。由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里的生活水平是低下的,这就大大降低了开支。通常,一个援建项目的足足一半费用是花在工资和薪金上的,而中国人在这一项开支里所拿的钱不到其他人所拿的半数。 中国的援助虽然规模要比旨在控制全盘的发展布局的援助小些,但是仍然是颇有影响的,而且数目也是相当大的。当中国的援助在一九七○年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称之为共产党国家的援助计划中占据领先地位时,人们迅速地认识到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新份量。 中国的援助是无息的。这是新的意义上的援助,偿还援款可以无限期地推迟,直到偿还不妨碍受援国的发展为止。
第 2 版
1. 英报刊登佐尔扎文章:《粮食战》
【本刊讯】英《卫报》十月二日刊载佐尔扎一篇文章,标题是《粮食战》,摘要如下: 乍看起来,华盛顿和莫斯科现在正在就美国出售粮食,苏联部分以石油偿付的问题进行的棘手的计价还价象是证实了中央情报局去年提出的一项研究报告。那份分析报告得出的结论是,在最近的将来大概要加剧的世界粮食短缺可能使美国获得一种它从未有过的力量,一种要比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的那些年代中所拥有的经济和政治支配力量还要大的力量。 在华盛顿,有些人正是想用这个办法来利用苏联在今年的粮食短缺。 中央情报局的研究报告提出了现在吸引着华盛顿和莫斯科的政策制订者的注意力的问题。这项报告说,如果不搞任何意义上的讹诈的话,美国由于它的粮食剩余可以获得不平常的政治影响。不仅仅是一些不发达国家,一些大国也至少是部分地要依靠美国进口粮食。 苏联今年已开始依赖美国的进口,因为它的收获量已从原来的两亿一千五百万吨的指标下降到约一亿六千五百万吨至一亿七千五百万吨。象今年其他的每件事一样,收获量造成的政治问题越来越同明年二月举行的党的第二十五次代表大会的准备工作和勃列日涅夫可能的退休纠缠在一起。 除非美国向勃列日涅夫出售比它迄今所签订的出售合同更多的谷物,否则到党代会开会时,歉收的影响将转变成某种粮食的缺乏。俄国人吃的面包平均要比美国人吃的面包多六、七倍,猪肉占苏联肉食消费的百分之四十,但是养猪首先要有饲料。 赫鲁晓夫一九六四年倒台之前的歉收造成大批的杀猪,因此猪的数目在一年之内从七千万头减至四千万头。现在从苏联透露出来的消息表明,又开始杀猪了,虽然其规模显然将取决于苏联可以购买到多少谷物。 勃列日涅夫过去说过,他已把苏联农业从它的长期敌人手中拯救出来。当党代会开会研究他的十年任期的工作时,他的说法将证明是一种政治负债。 到那时,歉收的影响还将开始造成国民生产总值的工业方面的下降。正如歉收在俄国往往所起的作用一样,勃列日涅夫继续留任或甚至使他自己提名的人接班,这种可能性将随之减少。 因此勃列日涅夫可能准备付出巨大代价来弥补谷物的差距和避免出现养猪差距。 美国将使苏联在一项同时作出而并无任何直接联系的安排中保证向美国出售一定数量的石油。基辛格原来计划进行大笔石油和天然气交易,使之成为一个用经济和政治关系把两国交织在一起的利益之网的一部分,但是这些交易已经遭到参议员杰克逊的阻挠。 杰克逊不准许用美国信贷资助苏联开发油田。从长期来看,这些油田如果得到开发,日后生产出来的石油便可用以偿还美国的投资。现是以谷物换取石油这种纯粹的物物交易。政府的打算显然是这样:先使苏联向美国供应少量石油,以作为一种旨在重新采用基辛格原有计划的范围更广泛的战略中的一个步骤。 美国眼前并不迫切需要苏联石油,但是美国确实希望使世界石油价格下降——正是在这方面俄国人可以发挥作用。正如基辛格所说,他希望使数量更多的中国石油和苏联石油进入世界市场,这样可以影响石油输出国组织单方面确定价格的能力。这显然是打上基辛格标记的旨在影响石油价格和协助恢复世界经济平衡的总计划中的一个小小的部分。
2. 德新处报道:《科尔结束访苏》《科尔对会谈感到满意》
【德新处波恩十月一日电】题:科尔结束访苏 科尔九月三十日在他从莫斯科回来后在法兰克福说,已经成功地坦率和有时用激烈的语调交换了意见。科尔在同柯西金进行了一次非常坦率的直接会谈后结束了他对苏联的访问。 科尔在莫斯科对德国记者说,他在离开苏联时深信,苏联领导愿意继续奉行同联邦共和国缓和和合作的政策,并说同联邦共和国指的不只是某一个政党,而是一切负责的政治力量。对他来说,这就表示苏联也愿意同另一个联邦政府进行合作。科尔说,两个多小时会谈的主要题目仍是下述一连串问题:德国的分裂、柏林、和平和缓和政策以及有监督的裁军。 【德新处波恩十月二日电】题:科尔对莫斯科会谈感到满意 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科尔在苏联进行会谈时没有发现苏联对外政策有正在开始改变方向的迹象。 科尔对他此次旅行的结果感到满意,并宣布,他将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他的会谈情况通知联邦部长根舍。 科尔强调了莫斯科在其对外政策中赋予联邦共和国的巨大重要性。关于柏林问题和欧安会问题,他代表了德国的立场:即必须照精神和条文履行已缔结的协议和条约。他认为苏联对柏林的态度还没有定。他说,此外他还指出,德国人民对其分裂是不会甘心的。科尔还说,他曾敦促解决人道主义问题和转交了有关家庭团聚的一些具体情况的资料。苏联方面答应将予以考虑。 科尔宣布他下次将去巴黎和华盛顿旅行。
3. 西德报纸谈南斯拉夫同苏联关系的文章:《贝尔格莱德的钟摆又摆回来》/南报指责苏报赞扬马尔科夫斯基
【本刊讯】西德《法兰克福汇报》九月三十日刊登一篇文章,题为《贝尔格莱德的钟摆又摆回来》,摘要如下: 南斯拉夫总理比耶迪奇将于十月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虽然自一九七五年初就已在幕后拟定这次访问,但是,考虑到“欧洲共产党会议”的准备情况,最终确定日期一事是谨慎的。今年上半年贝尔格莱德还完全倾向于有礼貌和灵活地适应苏联的时间表,苏联当时预定在赫尔辛基欧安会之前或同时,也就是五月或六月召开欧洲共产党会议。但看来目前南斯拉夫党和国家领导失去了耐性。 这次的北京之行将必定被看成是南斯拉夫对苏联在会议筹备期间提出的意识形态要求的回答。 接近贝尔格莱德领导的观察家认为,赫尔辛基是导致尖锐化的真正的转折点。在那儿,铁托和勃列日涅夫只做了短暂的无约束的会谈,但在昂纳克面前拒绝了德国统一社会党为一九七五年七月会议拟定的原则性文件的第二个草案。自那时以来,已过期一年的勃列日涅夫的贝尔格莱德之行又不定期地推迟,铁托已答应的九月到布拉格的国事访问也取消了。 南斯拉夫的观察家不想证实某些观察家和有关人士(其中包括法国共产党首脑马歇)如下过急的断言:欧洲共产党会议不再举行,或至少不再在明年二月苏联党代表大会前举行。 看来人们已认识到,由于也考虑到本国的舆论(与此有关的舆论最近似乎很不稳定),不能再维持始终与苏联不断接近和新近与苏联结成无问题的兄弟关采这种虚构了。早已不再需要用基辛格九月五日对其西欧同僚的讲话来使南斯拉夫领导怀疑苏联对“铁托之后时期”的意图的真实性了。因此最近又可以再次看出这种倾向:即比较严厉和清楚地阐述南斯拉夫对苏联政策所持的立场。钟摆正摆回来。
4. 戈麦斯离苏回国
【塔斯社列宁格勒十月四日电】葡萄牙总统戈麦斯及其夫人今天启程前往里斯本。 据葡萄牙总统说,列宁格勒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他说:“生活很少能使我们的理想实现。而列宁格勒在这点上对我来说是一个愉快的例外。”
5. 南报指责苏报赞扬马尔科夫斯基
【本刊讯】南斯拉夫《新闻晚报》九月二十八日以《倒退》为题,刊登一篇评论,摘要如下: 保加利亚官方人士慷慨地加在南斯拉夫政治流亡分子、情报局分子文·马尔科夫斯基身上的一大堆荣誉不久前在莫斯科又增多起来。 此人因进行反南活动和情报局活动曾两次受到判决,一九六五年流亡到保加利亚,以便通过写诗和各种政治活动为反对他所属的马其顿人民和南斯拉夫大家庭效劳。今年三月,是他最近一次获得保加利亚最高嘉奖——“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勋章。 这位保加利亚“英雄”,现在正访问苏联的首都,并在《莫斯科晚报》上获得了“著名诗人”和“保加利亚革命老战士”的头衔。其成员请这位索非亚桂冠诗人去作客的这家报纸,进一步向苏联读者介绍说,“文·马尔科夫斯基的作品的主要题材之一是国际主义、无产阶级声援、苏联人民和保加利亚人民的伟大友谊”。为了进一步更全面地把客人介绍给读者,《莫斯科晚报》还摘登了马尔科夫斯基的长诗《面向未来》,而《消息报》则在对外政策版刊登了他的诗歌《声援》…… 莫斯科的编辑和记者们所作的姿态,既不能不使人感到吃惊,又不能不把这种作法解释为是对反对南斯拉夫和反对马其顿运动的人的一种鼓励。也许他们有另外的企图,但无疑的是,这种行为和类似的行为不符合双方为扩大南—苏合作的整个成果而本来作出的重大努力。看来,莫斯科的同行们所作的这一努力,不是象马尔科夫斯基诗一般所说的“面向未来”,而是向后倒退。
6. 西德总理施密特结束访美回国
【美联社华盛顿十月四日电】西德总理施密特在同福特总统和其他美国官员举行了会谈以后,今天动身回国。 这位总理昨天在同福特举行了两个半小时会谈以后说,美国政府和美国企业界对世界经济好转的前景都持“审慎的乐观”态度。 施密特昨天还会见了国防部长施莱辛格和参院外委会的成员。 他不愿意详谈他在会谈中讨论问题的细节。他向记者说:“我到这里来不是为了谈判,而是要交换意见,这就是我所做的一切。” 【德新社华盛顿十月四日电】施密特认为,福特政府是支持他强调指出的需要采取紧急经济和政治措施的看法的。但据消息灵通人士说,这两位政治家对于使经济恢复的办法没有达成协议。 在白宫举行的会谈中讨论的一个议题是,今年晚些时候将在巴黎举行的为期两天的世界经济最高级会议。 施密特建议:加拿大和意大利也参加在巴黎举行的会谈。原先的参加国只包括美国、英国、西德、法国和日本。 他同联邦储备银行行长伯恩斯交换了意见,气氛很热烈。 除了经济问题之外,在施密特同美国官员们的会谈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谈中东局势、北约问题和自从在赫尔辛基召开欧安会以来东西方政策的发展。 施密特访问白宫之后,又到国会山去。在那里,他同参众两院的共和党和民主党领袖们进行了深入的会谈。
第 3 版
1. 孟加拉国总统发表广播讲话
【美联社加尔各答十月三日电】据国家电台报道,孟加拉国总统艾哈迈德今天宣布了一些会导致在一九七七年年初举行议会选举的步骤。据这里收听到的艾哈迈德在对全国的广播讲话中说,政府将于一九七六年八月十五日恢复组织政党的权利。并说,选举已定于一九七七年二月二十八日举行。 艾哈迈德今天的宣布表明,这个七千七百万人口的国家已经恢复了秩序,并表明军队内部的分裂已被控制住。 自上台以来艾哈迈德还说,没有明确罪状的政治犯将予以释放,这是他掌权以来最有影响的政策声明之一。 艾哈迈德说,他的政府还支持出版自由,司法权利也将受到尊重。 【路透社达卡十月四日电】孟加拉国总统穆什塔克·艾哈迈德说,他将把主权交还给人民,孟加拉国将重新回到“议会民主的阳光”下。 穆什塔克总统昨晚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说,明年八月孟加拉国将恢复正常的政治活动。总统许诺要采取的其他措施包括实行新闻自由,要保持一套不受外界干预的独立的司法系统。他说:“我们决心要清除道路上的一切障碍,实现不受束缚的民主。” 穆什塔克总统说:“我们破坏得已经够多了。不要再破坏了。现在让我们来建设值得为之活下去的国家吧。” 总统说,孟加拉人向来珍视民主,但是他们从未享有过民主。 他说,谢赫·穆吉布的前政权背叛了人民。他说:“他们践踏了人民的信任。” 穆什塔克总统指责说,谢赫·穆吉布的政权“滥用了人民的委托来满足他们的私利”。 他说:“他们是要篡改历史,把真理扔进地牢中去。” 孟加拉国的这位新任领导人说,“目前有一批前政权的亲信携带着非法的武器藏起来了”。他说,他希望,随着他为本国确立的民主制度向前发展,这些人会被消灭。 【合众国际社达卡十月四日电】艾哈迈德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在谈到有关外交活动时说,孟加拉国愿奉行不结盟原则,他呼吁在次大陆实现持久和平。 孟加拉国总统说,他的国家“不能介入国际强权政治,也不能加入全球战略。我们所需要的是同各友好国家合作,以求解决我们的饥饿、疾病和贫困的问题”。
2. 日报述评:《苏哈托的印尼:第十一年的不稳》
【本刊讯】日本《每日新闻》九月三十日登载该报特派记者秋山二十九日从雅加达发回的一则电讯,题为《苏哈托的印度尼西亚:第十一年的不稳》,摘要如下: 九卅事件造成了苏加诺政权垮台,而苏哈托将军却抬了头。从发生成为印度尼西亚历史上一大转折点的九卅事件以来,已经整十年了。印度尼西亚曾以第三世界的旗手为己任,被称之为“北京—雅加达枢轴”,共产党甚至是支持政府的三根支柱之一。它以这个事件为转机,一变而成了反共国家,同时在重建濒临破产的经济方面则取得了成功。然而经历了十年的苏哈托(现任总统)的印度尼西亚现在却未必是稳定的。石油热已受挫,社会不满依然不得解决。拟在两年之后举行的总统选举,前途不容乐观。 向印度尼西亚扩展的日本企业,目前对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前途是非常担心的。一个原因是国营国民石油公司随意经营,造成了庞大的债务,陷于困境。由于这笔债款的处理,印度尼西亚的外汇储备将迅速减少,政府似乎向日本和欧美国家到处借款。再一个原因是税务署等机关的“贪污”严重,这样下去,国家不知将成什么样子,这种担心已经出现。 国民石油公司的停滞使整个经济衰萎,再加上因世界萧条而出口不兴旺,目前的经济形势是漆黑一团。 再看看社会形势,反日暴动以后,许多报纸都被禁止出版,加强了对言论的控制。结果造成了学生和知识分子的不满。占上风的看法认为,最终以建设伊斯兰教国家为目标的狂热的伊斯兰教集团将加强对容许宗教自由的苏哈托政权的批判,在一九七七年上半年举行的下届总统选举中,据说伊斯兰教徒集团无疑将会取得进展,苏哈托政权的执政党专业集团难免要进行一场苦战。 苏哈托总统在西贡陷落后强调需要有能够和共产主义对抗的国民指导原则,说国民应以“建国五项原则”为主而团结起来,大力施展精神主义。 然而接近政府的知识分子指出:“学生的不满再有一年就会再次爆发。军队内部是否始终支持苏哈托也是个疑问。经济不稳若严重发展,军队就有可能分裂。”根据大选结果,一九七八年春将召开最高机关国民协议会,选举总统。但第三次苏哈托政权能否顺利成立,看来是难以保证的。
3. 巴基斯坦总统布托访问伊朗
【合众国际社伊斯兰堡十月一日电】政府发言人说,布托总理今天动身前往德黑兰对伊朗作一天非正式访问。布托是应伊朗国王的邀请前往德黑兰访问的。 【路透社伊斯兰堡九月三十日电】消息灵通人士今天说,预料巴基斯坦总理布托将向伊朗国王谋求财政援助来抵消石油价格最近百分之十的提价。 会谈中很可能还包括巴基斯坦与毗邻的阿富汗的紧张关系,这种关系过去两个月又变坏了。伊朗国王在调解这两个穆斯林国家关系的努力中起着主要作用。 【本刊讯】《巴基斯坦时报》十月三日刊登该报特派记者写的一则消息,摘要如下: 布托总理在结束对伊朗首都的访问时,对于他同伊朗国王举行的广泛和亲密的会谈的结果表示“非常满意”。 这次会谈的一个特点是这两位领导在会谈时,大部分时间都是没有第三者参加的。但是在两轮会谈之间,布托曾于昨天深夜同其高级助手磋商过。布托总理在同伊朗国王举行的第二轮会谈快结束时,还曾召见了财政秘书卡齐和外交秘书夏希。 这两位领导人除了讨论了他们的地区的新情况外,还就某些国际事件交换了意见,包括最近举行的第七次特别联大会议的结果及其对将于下月在巴黎举行的能源和原料会议可能产生的影响。
4. 孟加拉国政府宣布释放一千名政治犯
【合众国际社孟加拉达卡十月五日电】孟加拉国政府四日宣布,政府对约一千名政治犯进行了逐个审查以后,已予以释放。这是根据艾哈迈德总统三日的公开讲话采取的行动。
5. 印最高法院法官说:英·甘地修改选举法是不公正的
【德新社新德里九月三十日电】参加审理英迪拉·甘地总理上诉的印度最高法院法庭的一个成员今天说,对选举法作任何追溯性的改变是不公正的。 甘地夫人对阿拉哈巴德法院六月份就她在选举中的舞弊行为给她定的罪提出上诉。 如果这项判决被确认的话,她在议会中的席位就要被取消。
6. 美报文章:《尼泊尔国王希望尼成为“和平区”》
【本刊讯】美国《洛杉矶时报》九月二十八日刊登该报记者发自加德满都的一篇文章,题为《尼泊尔国王希望尼成为“和平区”》、《在中印之间走钢丝的世界屋脊之国》,摘要如下: 尼泊尔的比兰德拉国王为了推行他的独立政策,满怀希望地宣布,他的这个世外桃源国家将成为一个国际“和平区”。 国王担心尼泊尔可能会象毗邻的锡金那样,成为印度的附属国,或者被夹在一场中印战争的中间。 但是由于尼泊尔对中印两国都有战略价值,而且从延伸意义上说又对苏联和美国具有战略价值,所以它通过从超级大国得到的无偿外援而繁荣起来了。 而这种援助正是尼泊尔需要的。尽管在这个世外桃源里有着田园诗一般的景象,但是还有着麻烦的迹象。 这个国家的牧场放牧过度,森林被胡砍滥伐。由此造成的水土侵蚀削弱了供逐年增长的人口——现巴超过一千二百万——食用所需要的农业基础。 比兰德拉国王借助于评议会进行统治,这是一种由地方选出代表组成的议会制。但是,反对派是一种威胁,特别是如果国王在实施发展这个国家的计划中踌躇不决的话。 反对派领导人一方面保证支持君主政体,同时又批评政府中的贪污腐败行为,政府中有一些人更关心的是个人发财,而不是国家的繁荣。 这里的一位外交观察家说:“从政治上讲,比兰德拉国王的问题就是任何想继续掌握权力的君主的问题,也就是说如何向忠于王国的反对派敞开大门、而在这个过程中又不致于被从王位宝座上撵下来的问题。” 但是,不管来自反对派方面的危险如何,这里的绝大多数观察家认为,国王还有五年左右的时间可以用来大力推行为尼泊尔得到发展所必要的现代化进程。在此期间,他还必须解决进口商品价格不断上涨的问题和复兴落后的农业。 尼泊尔尽管在外表上是一副处女地的面貌,但是却也有着严重的生态学方面的问题。 举例说,在从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七二年这四十四年中,东部一个高原地区森林地带的面积已从六十三万八千英亩减少到二十万零五千英亩,而那里的人口却倍增到一百四十万。 尼泊尔还需要投资来实现起码的开发目标,因为最近几年它的增长率按人口平均计算仅仅为百分之二。 当前,一些外国的援助工作组正设法向尼泊尔提供各种各样的援助,援助组从瑞士人到中国人都有,瑞士的援助小组在培育更好的乳牛品种,中国人则在架设加德满都各地的新无轨电车系统的空中电线。 除了训练尼泊尔人掌握水利管理和林业技术之外,还已经制定了增加黄麻、食糖和烟草生产的计划。 尼泊尔的进口商品有百分之九十靠印度提供,特别是象石油、水泥和某些食品这样的关键项目。因此说尼泊尔的经济是靠印度的宽容而存在的。 一位政治分析家说:“尼泊尔的前途在很大程度上与印度连在一起。如果印度遇到了严重的经济、社会、甚或是政治方面的困难,那么在尼泊尔也必定会强烈地感觉到反响。” 所以,年轻的比兰德拉国王在指导这个世界屋脊王国时采取了一种微妙的方针。 他解释说:“尼泊尔同北面和南面的两大邻国已经一起生活了千百年。”“同这两个国家都保持良好的关系、而不是使它们相争而坐收渔利的方针,已经肯定地产生了好效果,我们将继续奉行我们的中立政策。”
第 4 版
1. 法新社驻京记者评我国庆活动
【法新社北京十月二日电】(记者:勒内·弗利波)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里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国,现在看来要在保持和进一步发展革命成就的同时,展开一番努力,实现经济“起飞”,在今后二十五年内巩固其经济。 这样,据一条官方口号暗示,到二○○○年——那时中国的人口也许将超过十亿了——的时候,中国可能成为既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又是一个“强”国。 这是昨天在这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六周年时发表的官方讲话、新闻报道和其他文件所透露出来的信息。 毛泽东主席的新指示表明了这一点。《人民日报》社论首次提到了这一指示。 《人民日报》说,这个指示包括三点,即:“学习理论,反修防修,安定团结和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这里的观察家们认为,这是号召人民更加努力来提高生产,同时,还要防止由于这种努力而可能产生的修正主义倾向,维护这个国家的“团结”和“安定”。 他们回忆说,毛主席对上月拜会了他的前英国首相爱德华·希思说,他对中国迄今所取得的进步并不“满意”。 周恩来总理在一月份召开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说,中国的目标应当是,到本世纪末,使中国的经济居于“世界前列”。 邓小平副总理在星期二的宴会上重申了这一任务,他号召全中国人民“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本星期在十月一日国庆节前发表的许多文章广泛地谈了中国的各大工业单位的工人准备完成、甚至超额完成目前的第四个五年计划规定的生产指标来庆祝建国二十六周年的情况。 据这些文章说,这些工业的工人们准备“为新的跃进创造条件”。这里的观察家们说,在国庆的时候发出这么多的经济性的号召和公布这么多的消息是从来没有过的第一次。
2. 英《泰晤士报》载文评新中国的成就
【本刊讯】英国《泰晤士报》九月三十日刊登理查德·哈里斯写的一篇文章,题为《对建立一个有条不紊和有效能的社会的主张欣然响应》,摘要如下: 一百年前在北京的英国传教士拉瑟福德·阿尔科克说过:“文明是不能从一国人民完完全全地转让给另一国人民的。”他的这番话是对欧洲十九世纪的如下这种看法表示怀疑:中国的现代化只有通过欧洲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施加影响才能实现。 阿尔科克是在十九世纪的中国的较为明智的英国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除了对于西方的影响之外,中国还在缓慢地对于它自己国内的衰败作出反应,他还认为,这些压力汇合在一起会促成一场“有史以来人们从来没有见过的那种革命”。 透过一九七五年的情况来看,可以说这番话是有道理的预言。 中国对于一个有条不紊和有效能社会的观念是这样的:在他们看来,毛主席的最伟大的成就不是缩小同西方的经济或技术差距。在整个中国历史的过程中,政府的基础是同对文化的道德观念不可分割的,而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里反映或恢复传统道德准则的变化是那些起影响最大的变化。 消灭贪污腐败和宣传忠诚是众所公认的紧迫任务。为人民服务和集体努力的重要性一直是要中国人民接受的目标。同样,在平等地分配物质财富的同时实行节俭,同中国的传统也是一致的。 任何到中国访问的人都会看到的对平等的强调是应当欢迎的。所取得的进步是在广阔的阵线上;中国没有富人,生活丝毫也不贫困。 中央权力的确立是政府的又一成就。与此有关的、现在仍然很难加以估量——但是可以恰如其份地认为是政府的一项成就——的是毛泽东所教导的“群众路线”中所包含的与人民商量这样一个因素。 要指出实际成就就容易得多了。使中国农村中健康情况改善是件很好的事。在最基层展开的教育工作大大有助于使这个国家的人普遍有文化。诚然,降低水平着重于初等教育的做法使高等教育受到了打击。但是,到时候是能够恢复的。在旧中国,统治者得到教育,被统治者不能受到教育,这是最明显的阶级差别。 在人民的思想和他们的福利之后的是无可怀疑的经济成就。但这样一个危险仍将存在一些时间:人口增长。 自从六十年代初期起,中国就感到绝对独立自主和自信,这种独立自主和自信的感觉到了这样的程度,以致在台湾问题上的耐心和在香港问题上的容忍,在中国统治者的心中,已经是宽宏大量的表示,而不是软弱的表示。 对于自一九四九年以来的年月里生活过来的任何中国人来说,最好也许是把这二十六年的成就概括为落后状态的结束。 中国还要作很多努力,然后才能达到世界先进经济水平。没有一个中国人否认这一点。但是中国的能力已经表现出来了。中国的组织、它吸取一切必要的知识方面表现出来的才智,达到了同任何其他国家并驾齐驱的程度——这就是使它随之确立自信心的成就。 对中国来说,年青的一代将是麻烦事。他们不知道一九四九年以前的中国情况,他们的期望将不那么有克制。经济也已达到需要有不受任何政治动荡影响的熟练规划工作的地步。
3. 时事社报道:《邓小平副总理会见小坂》
【时事社东京十月三日电】题:邓小平副总理会见小坂 北京三日消息:正在访华的自民党议员小坂三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邓小平副总理,就日中问题交换了意见。副外长韩念龙、中日友协会长廖承志等人会见时在座。 小坂在访华时向中国方面转达了三木首相对和平友好条约的“真意”。而在这一天的会见中邓副总理却表明了中国历来的一贯态度说:“日中两国的关系应从联合声明前进,而不应后退。”除此以外,会谈的内容一概没有透露。但据有关人士说,邓副总理联系到在纽约举行的宫泽、乔冠华两外长会谈,对宫泽外相在会见记者时说的“中国比条约更重视联合声明,中国无意勉强缔约”这番话,似乎表明了不满说:“这是歪曲。”
4. 香港《大公报》文章:《零售“马其诺防线”》
【本刊讯】香港《大公报》九月六日刊登一篇龚念年所写题为《零售“马其诺防线”》的文章,摘要如下: 早在十年前就看到了“马其诺防线”出售的消息,最近从法国传来的报道,却说这条防线仍在零星发卖中。由此可见,这条长达二百公里的军事堡垒,的确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不动产”,“分段出售”,一直卖了十年还未卖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马其诺防线”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巨大的军事工程之一。然而,它又是一个既浪费了人力、物力,却从未发挥过一丝一毫效用的军事工程。一九四○年,纳粹德军进攻法国时,并没有攻坚,只凭着侧翼迂回的运动,便从比利时抄到了“马其诺防线”的背后,一鼓作气攻下了巴黎。 这些日子,马其诺防线的大炮阵地、军事指挥所、了望岗哨等等建筑物,连同战壕,被人一座座、一处处地买去,当作旅游地点,或是夏日别墅。四十多年前,“马其诺防线”全部建筑费是五百万法郎。现在,却因为人老珠黄,贱价发售,购买一处碉堡只要二万八千法郎,便可以成交了。 许多买家是德国人,他们年轻时所受到的纳粹军训主要科目便是如何攻落“马其诺防线”,现在大概出现了怀旧热。当年虽然并没有与这条防线硬碰,现在却忍不住买下一段来,成为它的主人,大过其瘾。他们甚至将所购下的碉堡,油髹成粉红色,每逢周末前往度假。 卢森堡一名企业界人士购买了一处大炮阵地和附属的两公顷土地,在四周种上松树。巴黎一名美容院老板购买了一座小兵营,改为夏季住宅。 “马其诺防线”以马其诺而得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军在凡尔登之役大败,几乎溃不成军,大战结束后,当时身任法国国防部长的马其诺汲取教训,认为要想抵住德军的进攻,就得在法德边境修筑一条隐藏在地下蜿蜒不断的工事。不仅大炮可以随意升降,就是工事里面也可以用窄轨电车、摩托卡等连接交通,以便军队增援、弹药补给都在地下进行,对方根本无法切断运输。 这个巨大工程一共修筑了九年,动用成千上万的工人——而且有大量的德国人和波兰人,一共搬运了一千二百万吨的泥土,使用了二百万吨水泥和十五万吨钢铁,最后建成这座被视为固若金汤的防线。 为了要冷却大炮炮筒,一共打了无数口一百米深的水井,以便汲水上来,进行冷却循环。他们还得建造无数个五万公升的蓄水池,供应驻军食水,并且铺设了大量水管,通往各战壕、炮兵阵地、指挥所。 各指挥阵地都有双线电话,上面建有六十吨钢筋水泥重的了望哨。因为指挥所里装有三十年代刚出现的冷气设备,声音特别嘈杂,便只能派遣了望员、狙击手和哨兵,把头伸到了望哨里去执勤。 法国派驻了重兵守在“马其诺防线”里,几万军队却得了“钢筋水泥恐惧症”,认为这样的防线,无异是变相的牢房。军方为了维持士气,只好每天放风,允许他们到野地里去打猎,用猎枪猎取野兔来吃。 这条防线本来应该从法德边境,穿过比利时,直达海边。但是,当时的比利时国王坚称,如果允许“马其诺防线”穿越其国土,等于对纳粹德国表示了不友好,会招致希特勒派兵侵入比境。“马其诺防线”因此只好修到法比边界为止。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希特勒并没有考虑到比利时国王的表现是友好还是不友好的问题,一上手就攻进了比利时,抄了“马其诺防线”后路,并且一直把增援法国的英军从敦刻尔克赶下海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马其诺防线”成了极大的自我讽刺,军事意义也不再存在。曾有一个时期,因为战后钢铁缺乏,二手货金属商人想从它身上发财,把它的废钢废铁撬出来发卖。但由于工事十分牢固,要进行大量爆破,才能实现这一愿望,他们只好望“线”兴叹,断绝此念。 后来,利用“马其诺防线”战壕作为仓库的办法应运而生;由于它有许多地段的地面极为潮湿,于是改作香菌繁殖厂。“马其诺防线”下莱茵河有一处大规模碉堡改建为第二次大战军事博物馆,这还较有意义;另有一处碉堡却改装为俱乐部,从硝烟战火变为急管繁弦,相距未免太远了。 当地居民中,有不少人听从了“某一个人道主义机构”的建议,分别购买防线,一节节、一段段,遍种玫瑰,其用意大概是想用花朵代替战争。要鲜花,不要战火。 “马其诺防线”在几十年前的名气虽然很大,但是历史证明,它非但没为法国增添国防力量,却正好相反,解除了全国人民警惕战争的思想武装,以致德国军队一旦迂回到防线后面,法国的军事力量立刻土崩瓦解,从而造成了巴黎的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