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09-12

第 1 版

1. 基辛格举行记者招待会谈中东、美苏关系等问题

他说“美苏在中东的基本利益并不是不相容的”。美联社说这种看法同人们的普遍印象是相反的,基辛格的外交主要目标之一是抵销苏在埃及和叙利亚的影响    【美新处华盛顿九月九日电】基辛格国务卿说,“美国不谋求”在中东“得到单方面的好处”而使苏联吃亏。    他今天在记者招待会上说,美国“认识到,在中东的一项最后解决办法中,苏联起作用是重要的”。    他强调他“不相信最近的埃以协议损害”华盛顿和莫斯科的利益“或使美国得到单方面的好处”。    至于美国在西奈派驻二百名文职人员问题,基辛格重复了他在国会作证时说的话:“美国是应双方的要求执行这种任务的。不是美国建议执行这种任务的。”    他在四十分钟的记者招待会上重申了美国谋求同莫斯科实现缓和的政策,谈了最近的葡萄牙局势,并且简略地谈了美国和古巴关系以及向苏出售谷物问题。美苏关系:他说,缓和是“试图缓和两个核超级大国之间的紧张关系的政策”。    他指出:“美国和苏联有能力消灭全人类。它们的冲突不同于历来各国之间的冲突。”    他指出,美国和苏联“只有两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还有待达成协议,就可以使新的限制战略武器协议得到突破。他说,如果就这几个问题达成协议,就能在这以后“六到八个星期以内结束谈判”。    他接着说,预料勃列日涅夫将“在年底以前”访问美国。    他认为“苏联反对最近的埃及和以色列谈判……主要涉及程序而不是涉及实质问题。在中东的一项最后解决办法中,苏联的参加将是重要的,不仅是程序性的,而且是实质性的”。    他指出:“如果我们考虑到中东的每一场战争都包含两个超级大国对抗的危险,那就可以看出缓和这个地区的紧张局势是符合苏美两国的共同利益的。”中东和平的势头:他强调说,新的西奈协议“不是最后的和平协定”。他说,人们“始终认为,最后的解决办法”必须包括边界、“阿拉伯国家对和平相应承担的义务”、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和“某种国际保证”。    关于下一步是否可能在以色列和叙利亚之间谈判出另一个临时协议的问题,基辛格说:“在不久的将来,以色列和埃及必须通过谈判作出目前协议中所涉及的实际安排。”    他说,这一进程“需要几星期的时间。然后必须开始实施的进程”。他认为,“在这一进程中,如果以色列和叙利亚准备开始谈判,如果他们认为美国可以给予帮助,我们准备发挥作用”。美国技术人员:美国的非军事技术人员“将不会”在实施议定书签字后的五个月内“开始管理”西奈的监督站,而签订议定书也还有两三个星期的时间。    美国政府“正在紧急研究”如何招募技术人员。葡萄牙:基辛格说,“过去几周的事态发展一直是令人鼓舞的”,因为华盛顿“支持”葡萄牙“出现一种多元的政府制度”。他又说,美国在葡萄牙问题上“同我们的欧洲盟国”保持“最密切的一致”,因为这些欧洲盟国也对一个“少数集团    ——共产党”——控制葡萄牙感到关切。    古巴:美国奉行一种“通过对等的步骤朝着改善”同哈瓦那的“关系前进”的政策。国务卿说:“这个政策已取得某种进展,我们准备继续实行这个政策。”他说,然而在哈瓦那举行的声援波多黎各会议是“一个不友好的行为”,是对走向改善美古关系的步骤的“一个严重打击”。他说这次会议是对美国内政的“完全无端的干涉”。出售谷物:记者问基辛格,华盛顿是否在考虑同苏联达成一项规定用苏联的石油或资源来换取美国小麦的长远安排,他回答说:“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很一般的讨论。现在没有就这个问题进行任何谈判。……但是如果开始一次长期的谈判,那是可能考虑的因素之一。”    他说,美国“还希望同苏联讨论达成一项长期安排的可能性,这种安排将避免发生波动和突然进入我们的市场的情况,将使我们的农场主能够就一段比较长的时期作出安排,从而将对我们的价格产生极小的影响”。    【美联社华盛顿九月九日电】基辛格国务卿今天证实,美国已经同苏联开始了以俄国的石油来换取美国的谷物的讨论。虽然基辛格在记者招待会上说迄今只进行了“非常一般的讨论”,但是其他美国官员说,已计划进行更多的讨论。    把苏联的石油包括在今后的谷物交易内可能有助于减少说缓和是单行道的怨言。    基辛格在成功的西奈之行后在这里第一次会见记者时说,这可能“会在这方面打开通往普遍和平的大门”。    基辛格说:“我认为,美国和苏联在中东的基本利益并不是不相容的。”对莫斯科的这种大方的看法同人们普遍的印象是相反的,人们普遍感到,基辛格的外交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抵销苏联在埃及和叙利亚的挑衅性影响。

2. 泰国外长差提猜说:泰国邀请西哈努克和英萨利访泰

【美联社曼谷九月十日电】泰国外长差提猜·春哈旺今天说,泰国已经正式邀请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和英萨利访问曼谷。    他说,泰国驻联合国大使已经向英萨利提出正式邀请,请他在本月到联合国参加活动之后访问曼谷。他说,泰国大使还向西哈努克亲王提出了“在他愿意的无论什么时候”访问泰国的正式邀请。差提猜说,其他红色高棉领导人访问泰国也“总是欢迎的”。    他说:“我们希望,亲王的回国能使泰国的柬埔寨难民问题得到解决,对这些难民,政府不得不给饭吃,给房子住。亲王的回国可能使那个国家不用再在蜘蛛网似的国际形势中挣扎。”    【法新社曼谷九月十日电】这里对西哈努克亲王回国表示欢迎。官方人士认为,亲王回国有助于柬埔寨在最近几个月的暴力行动之后恢复正常局势,这些暴力行动造成了大约一万名柬埔寨难民越界进入了泰国。    这里正在强调的是,泰国准备同柬埔寨政府建立各方面的关系。    在红色高棉攻占金边从而结束战争之后,曼谷立即就承认了这个政府。

3. 印度外长恰范对西哈努克回金边的反应

【法新社新德里九月十日电】印度外长恰范今天说,既然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已经回到金边,印度不久将派遣一名大使去那里。恰范对西哈努克亲王回国表示欢迎。

4. 法新社评述阿富汗政变以来的局势

【法新社喀布尔九月九日电】由于八月初发生了一些小规模的武装叛乱,人们更加相信阿富汗政府最近几个月来遇到的困难愈来愈大了。但是要想真正知道这个国家目前正在发生的情况是不可能的。    自从一九七三年七月十七日查希尔国王被推翻以来,阿富汗记者一概不得为外国新闻机构工作。《喀布尔时报》的四页版面刊登的全是颂扬达乌德亲王政权的宣传文章。    外国外交官说他们得不到任何情况,听到的只是些很难核实的谣传。阿富汗的普通百姓不敢谈自己的想法,甚至不敢谈自己知道的情况。达乌德亲王上台时答应的民主似乎比过去更加渺茫了。阿富汗仍然既没有政党,也没有宪法,虽然据说修宪计划“正在研究中”。    达乌德政府突然任命了一大批县长官。巴基斯坦报纸报道说,有一些前县长官死于人民的示威行动。    喀布尔的一位西方人士透露,首都西面的巴米扬县的长官的确在几天前被人打死了,原因还说不准。这位人士说,贾拉拉巴德的警察首脑上月份在一次暴乱中被人打死。    观察家指出,这些事件发生在阿富汗宣布有限的土地改革的同时。如果实行土地改革,肯定会触怒大地主,而在这个任何现代化改革都受到传统势力阻挠的农业国家里,大地主的势力很大。    军队里的有些年青的低级军官曾几次因为不提薪水而举行示威,但是看来这些人对政权尚未构成危险。    但是,、观察家们肯定,由于在君主政体被推翻以后没有出现真正的改革,人民中间已开始出现某种不满情绪。贪污仍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政府里仍然塞满了无能的官员,他们连一点点小事情也不敢决定,生怕犯了错误丢掉官职。政府还必须考虑,价格管制(政府还犹豫着未予实施)可能引起商人的不满。    达乌德亲王在用实力进行统治这一点上显然并不犹豫。他推迟了他所答应的自由化,因为怕危及经济发展。由于大多数阿拉伯国家特别是伊朗答应提供石油美元,看来阿富汗的经济发展终于成了可以到手的东西了。    资金的流入也会加剧通货膨胀。许多观察家预言,那可能使人们的不满达到达乌德的铁腕不是总能控制得住的程度。

5. 印度警艇同巴基斯坦船只交火

【德新社新德里九月九日电】印度官方发表的声明今天说,印度警艇昨天同非法进入印度领海的三艘巴基斯坦船只交了火。    在交火时,两名印度警察和一名巴基斯坦人被打伤。印度人缴获了巴基斯坦的两艘船只、逮捕了十四名船员。第三艘船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后翻掉了。    这次事件是印巴一九七一年发生战争以来两国关系中最严重的事件。

第 2 版

1. 英《每日邮报》报道:《威尔逊让俄国人回来》

【本刊讯】英国《每日邮报》九月八日刊登一篇报道,标题是《在英国把一百零五名苏联官员作为间谍驱逐出去四年之后,首相否定了保安首脑的意见》,《威尔逊让俄国人回来》,《约翰·迪基报道在首相和勃列日涅夫会晤之后作出的有争议的决定》,摘要如下:    威尔逊否定了保安专家的意见,同意放松对俄国人实行的反间谍限制,允许再派二十五名苏联“官员”来英国。    他还答应克里姆林宫:他将“认真考虑”苏联要在苏格兰东海岸的阿伯丁这个开发北海石油的神经中枢设立一个使团的秘密要求。    首相的这些决定肯定会引起政治上的轩然大波。    这些决定是无视了政府保安首脑和外交部的俄国问题专家的种种劝告而作出的。这些保安首脑和俄国问题专家曾敦促不要放弃强硬政策。四年前,这一政策曾导致当时任外交大臣的道格拉斯—霍姆爵士以间谍罪名驱逐了一百零五名俄国官员。    保安人员主要是担心克里姆林宫不久会在苏格兰设立一个秘密监听哨和侦察中心,以便搜集来自北海石油勘探方面的工业机密。    自从道格拉斯一霍姆采取了那种大刀阔斧的做法以来,各级俄国人,一直到党的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一直在想方设法使他们驻英国的人数恢复足员。    在一九七一年九月的驱逐事件之前,苏联贸易使团有一百四十六人,现在是五十九人。过去,俄国大使馆通常有一百二十五人,现在的外交人员名单上只有四十一名派驻的苏联外交官。    威尔逊二月间的莫斯科之行由于签署了允许订立十亿英镑(约合二十三亿八千万美元)的贸易协定的文件而被欢呼为胜利。但是,俄国人暗示,这笔交易的实现取决于英国向更多的俄国外交官和贸易官员敞开大门。这使威尔逊的成就为之减色。    当贸易大臣彼得·肖尔五月间去莫斯科催促俄国人开始履行发展贸易的保证时,这种暗示就说得更明白一些了。    为了不使自己梦寐以求的关于东西方安全的赫尔辛基条约受到干扰,勃列日涅夫直到上月初以前一直没有亲自干预此事。但是,这个条约墨迹未干,他就在赫尔辛基举行的一次私下会晤中向威尔逊施加了压力。他说,除非允许更多的苏联官员去英国帮助谈判贸易项目,否则贸易协定无法执行。    勃列日涅夫强调必须在阿伯丁设立一个使团,以便加强同苏格兰工业发展情况的勾通和提供一些会讲俄语的官员以协助来访的苏联拖网“渔”船。    由于威尔逊渴望得到与这项贸易协定密切相关的就业机会,以便使日益严重的失业现象产生的影响变得缓和一些,于是他在要求超派官员的压力面前屈服了。还有一个刺激因素是希望到年底能把英国对俄国的出口增加百分之五十。    既然威尔逊已经在官员的人数方面作出了让步,贸易顾问们强调,俄国人只要在贸易协定方面再一次放慢步伐,就可以增加要求在阿伯丁设立使团的讨价还价的力量。

2. 《日本经济新闻》报道:《苏联上半年对西方贸易出现巨额赤字》

【本刊讯】《日本经济新闻》九月五日刊登该报特派记者斋藤发自莫斯科的一条消息,题目是《苏联上半年对西方贸易出现十三亿美元的巨额赤字,可能加速大量出卖黄金》,摘要如下:    苏联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收支,在今年上半年,好象出现了约十三亿美元的巨额赤字。因此,进入下半年之后,同西方的成交额下降了,赚取欧洲美元等现象也引人注目。人们认为,苏联大量出售黄金,不仅是准备进口粮食,很大程度上含有要弥补贸易收支赤字的意思。    看一下西方发达国家对苏进出口的情况(通过海关方式):一至六月份日本出口八亿六千六百万美元,进口五亿八千三百万美元;英国出口九千万英镑,进口一亿六千七百万英镑;西德一至五月份出口二十七亿二千四百万马克,进口十一亿九千万马克;美国一至四月份出口二亿七千六百万美元,进口七千九百万美元。对苏出口全都急剧增加,而进口却都在减少。    从苏联进口比上一年同期增加的国家只有法国一家。估计一至六月份西方主要国家的对苏出口总额为三十七亿六千八百万美元,进口总额为二十四亿七千六百万美元。从苏联来说,就是入超大约十三亿美元。    据苏联的正式统计,去年贸易总额为三百九十五亿七千二百二十万卢布,其中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顺差为一亿一千零八十万卢布。    仅从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情况来看,出超和入超发生颠倒的原因似乎在于苏联进口的机器和成套设备之类产品的价格比石油危机之前上涨了二至三倍,相反,苏联出口的石油和木材等,则由于西方的萧条而出现需求下降,今年以来,行情更为不佳了。    如果苏联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收支继续按上半年的状况发展,年终将会出现近三十亿美元的赤字。假如再进口两千多万吨粮食的话,赤字将会再增加三十亿美元。

3. 英外交记者约翰·迪基文章:《俄国人将怎样溜进来》

【本刊讯】英国《每日邮报》九月九日刊登了外交记者约翰·迪基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俄国人将怎样溜进来》,摘要如下:    俄国人来了!尽管唐宁街昨天在本报独家透露这一消息以后断然予以否认。    在同我的消息来源进行核对以后,我毫不怀疑所透露的下面这种消息的真实性:威尔逊否定了保安专家的意见,同意放松针对俄国人的反间谍运动,让俄国人把他们在英国的人数增加二十五名。    将要发给签证,以使俄国人把更多的“官员”派到英国来。但是他们并不是作为正式的苏联代表机构的一部分来的,因为外交人员数目总是会受到检查外交人员名单的议员的查核的。    他们将是保安首脑们最担心的人——“漫游者”。    这些人是“到处游荡以探听工业机密的技术专家”。有时他们还冒充额外的汽车司机。这就是克里姆林宫用来逃避数目游戏的办法。

4. 威尔逊办公室发表声明予以否认

【美联社伦敦九月八日电】英国首相威尔逊今天坚决否认英《每日邮报》的下述报道:他放松了对苏联大使馆的反间谍限制,并且同意苏联再向英国派遣二十五名官员。    这位英国领导人还说,亲保守党的《每日邮报》的指责“完全是不真实的”。    威尔逊办公室的一项声明说:“英国没有通过苏联驻伦敦使馆或者通过莫斯科收到关于增派二十五名或者其他别的数目的代表来英国的请求。”    威尔逊的声明还否认了《每日邮报》的另一项说法:他已经和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勃列日涅夫讨论了这个问题。

5. 西德报纸文章:《华沙条约组织日益强大》

【本刊讯】西德《法兰克福汇报》九月二日刊登一篇报道,题为《华沙条约组织日益强大》,摘要如下:    华沙条约组织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之间的力量对比近年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双方的发展趋势使人看出,如果北约各国不大大增加其用于外部安全和对讹诈企图的坚定性上的政治和物质力量的话,那么这种对比将继续迅速地变得对西方不利。    目前,北约和各国国防部的专家们对力量对比作了如下描述:    不算法国布置在阿尔比昂高地上的十六枚导弹,面对苏联设在欧洲的六百枚准备就绪的中程导弹,西方几乎没有同样的核威慑武器。当然,北约拥有的可以作常规和核使用的轰炸机约两倍于东方。这些飞机是西方唯一在数量上与东欧和苏联的力量相比占优势的武器。    在其他各个方面,西方明显占下风,好多方面甚至只有东方的一半。例如,即使把法国的部队也算在北约一边,在直至乌拉尔的欧洲,东方的炮兵占二至三倍的优势,主战坦克占三倍的优势(六千五百辆对二万辆),有装甲运输车架的高射武器占七倍的优势,反坦克火箭、火箭发射装置和地对空火箭占二到三倍的优势。    苏联的军备支出逐年增加约百分之四,而西方的军备支出则都停滞了,最多是抵销通货膨胀率。苏联武器和部队的质量大大改善了。维持长的服役时间,大多二十四个月,某些兵种是三十六个月,大大有助于这一改善。而西方在缩减服役时间,改变部队结构——大多是减少兵力的婉转说法。    具体来说,华沙条约组织武器质量的提高是明显可见的。增加了有装甲运输车架的炮,从而总的改善了作战部队的进攻的灵活性。很快使用新式水陆两用装甲运输车BMP对此有促进作用。西方还没有可以与这种装甲运输车的效能相类似的东西。它在东方作战部队中占全部装甲运输车实力的比例已提高到百分之十。    自一九六七年以来为东方的部队提供了四千五百辆T62新型主战坦克,没有同时换掉T54和T55老型号的坦克。T62型坦克比在许多北约组织国家的军队中还一直在使用的M48型优越。因此,华沙条约组织的摩托化步兵师比以前增加了百分之四十的坦克。在坦克部队中每个连拥有的坦克也增加了。几乎所有装甲车都配备有红外线瞄准器。加强了夜间作战训练。使用了配备武器的直升飞机。    最近四年,华约空军中现用飞机的数目增加了百分之十,而在北约组织只是用新式飞机更换了旧式飞机,总数没有增加。华沙条约组织的新式战斗轰炸机是可变翼型的,并不次于西方新式飞机。华沙条约组织的新式飞机已占飞机总数的百分之二十多。北约组织在武器技术方面迄今在质量方面的优势已被迅速赶上,在某些方面已失去了这一优势。    把法国的部队一起算上,北约在中欧地区拥有二十七个北约的师,而华约则有六十个作好战斗准备的师。在两星期内,西方总共能派三十七个师上战场,而华约却能从苏联的三个西部军区增加另外三十个师。在同一地区,共产党国家的空军在数量上是北约的两倍。尽管双方各拥有千把架常规战斗轰炸机,因而在数量上不相上下,但是,华约的战斗机却有三倍之多。其中约有一千架是两用的,可以当作战斗轰炸机来使用。因此,如果人们把它们算在战斗轰炸机以内,那么得出的比例是:2∶1,北约占劣势。    在海上,华约在欧洲水域和大西洋上拥有约两倍于欧洲盟军所拥有的中型和大型舰艇。东方的较小舰艇为西方的四倍多,攻击性潜艇为一点四倍。

第 3 版

1. 美《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伊朗:和平的维护者还是帝国的缔造者?》

【本刊讯】美《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八月二十二日刊登该报记者从德黑兰发回的一篇报道,题目是《伊朗:和平的维护者还是帝国的缔造者?》,全文如下:    伊朗正在无政府主义的“第三世界”建立一种维护和平的新范例。这种范例可能造成一种有深远意义的趋势。    十.年来,伊朗获得军事力量并把它用于加强有力的遏制外交,从而为在爆炸性的波斯湾地区保持相对和平与稳定做出了贡献。    伊朗国王把他的国家作为一块私人封地加以管理,他采取的其他的主要行动有:    建立足够的现代军事力量以迫使俄国或其他任何大国在发生任何入侵伊朗的企图时发动大规模战争。    把波斯湾置于伊朗的控制之下,从而挫败苏联明显地要控制波斯湾的企图。    同邻国伊拉克缔结一项长期以来所谋求的边界条约,从而减少了同伊拉克发生战争的可能性;派兵去佐法尔同共产党支持的叛乱者作战从而帮助镇压了反对阿曼苏丹国的长期叛乱。    通过缔结边界条约和其他办法鼓励伊拉克,并通过周密计划的援助鼓励阿富汗,摆脱这两国都感到令人窒息的莫斯科的控制,从而开始尝试使伊朗的侧翼摆脱苏联的压力。    在公开保证巴基斯坦领土完整的同时同印度交朋友,从而保证次大陆的和平。    这是任何非工业大国掀起的最雄心勃勃的地理政治上的运动,而且是最成功的。它完全是建立在下述实用主义的估计之上的,即:“新波斯”必须用一切办法捍卫自己,特别是对付不断进行掠夺的俄国,因为,没有其他大国能够或将会这样做。    美国人同意伊朗的做法,并正在热情地加以合作。这种联盟是由于相互利盒而不是虚构的国与国之间的“友谊”而结成的,毫无疑问,伊朗国王将在伊朗第一的基础上继续活动,即使他个人被称为是亲美的也罢。    例如,他一直是石油输出国组织要求不断提高石油价格的主要幕后活动者,而且,已增加的收益为他的地理政治提供了资金。    华盛顿二十年前在执行为直接受共产党威胁的国家提供武器和财政支援以捍卫这些国家的对外军援计划时,曾希望能实现这种极端的自力更生。    然而,伊朗的经验可能标志着华盛顿长期以来为了防止核扩散、防止出现新帝国和局部战争的努力的失败。不能保证这个地区一度占优势的国家将正式宣布放弃建立帝国或象印度那样发展核潜力。明天的压力、或甚至今晚的压力可能改变这位最具有和平想法的领导人。    大部分富于石油的波斯湾国家已在仿效伊朗在武器上的榜样,因为,它们也需要稳定,以实现现代化,同时,还因为它们赞同下述想法:预期中由苏联指挥的反攻可能通过俄国—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对执政的王族发起激进的“革命”来进行。没有什么办法能预言被称为“令人惊恐地”向这地区流入军火的结果。但是,从这种占优势的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出,产油国如果没有这些武器将会极为脆弱,有了这些武器,波斯湾内部的和平可能取决于伊朗国王如何使用伊朗的力量。

2. 布托在维也纳发表谈话:表示愿意同孟加拉国领导人会谈

【路透社维也纳九月九日电】巴基斯坦总理布托今天表示愿意开始同孟加拉国的新领导人对话,也愿意重新就克什米尔问题同印度谈判。    布托说,他还没有同在上月政变中当政的孟加拉国领导人进行过个人接触,尽管交换过函件。    他在结束对维也纳进行的七天访问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我们愿意同他们进行全面的对话,我们希望举行对话,但我们把此事完全交由他们决定。    “我们不希望造成这样一种印象:我们正在干涉他们的事务,或者在控制或影响他们的思想,使他们倾向巴基斯坦。”    布托是第一个承认艾哈迈德总统的孟加拉国政府的外国政治家。    这位巴基斯坦总理说,虽然在同孟加拉国领导人举行会谈时没有任何具体建议可提出,但是他愿意同他们会谈,这是“迟早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他还准备同印度总理英·甘地夫人举行会谈,以便讨论喜马拉雅山克什米尔地区的自决问题,二十八年来,这个问题一直是这两国争论的问题。    布托说:“我们准备在没有先决条件的情况下同印度谈判,讨论查谟和克什米尔的人民所要决定的事情。”    巴基斯坦希望由当地人举行一次公民投票,以决定这块领土的前途。布托说,他是到奥地利来休息和进行体格检查的。他昨天同奥地利总理克赖斯基进行了会谈,今晚将回国。    有人向布托问到苏联提出的举行亚洲安全会议的建议,他说,现在还不是时候,这样一种会议可能不会象所表示的那样是一种产生成果的会议,如果中国不参加,尤其是这样。    这位总理不肯就英·甘地夫人在印度实行紧急状态的行动发表意见。这是“从根本上说是内部问题”,巴基斯坦不就此发表意见。    他说,在印度的某些地方有人说,巴基斯坦可能企图利用这种局势,这种说法是“刻薄的”。

3. 丹吉集团攻击我承认孟加拉国

【法新社新德里九月五日电】倾向于莫斯科的印度共产党告诫人们:北京最近承认孟加拉国“势必给印度和我们地区的持久和平事业带来严重的问题”。    印共在最近一期的《新世纪》周报(该党的机关报)上发表的一篇题为《在拥抱的背后》的社论指责说,中国决定同孟加拉国“新政权拥抱”的一个目的是要“破坏”孟加拉国同印度和苏联的友好关系。    这家报纸谈到了“毛派中国在一九七一年孟加拉国解放斗争期间所起的可耻作用以及它一贯所持的反对”达卡加入联合国的立场,它接着说:“现在在发生了流血的军人政变和暗杀了孟加拉国的缔造者(已故总统谢赫·穆吉布·拉赫曼)之后,北京就赶忙同新政权拥抱。    “采取这一姿态的原因是不难找到的。北京最大的担忧莫过于我们次大陆可能出现持久和平……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政策一直是阻碍南亚关系正常化和制造紧张局势的政策。”

4. 孟加拉国外长乔杜里同基辛格会谈

【印报托纽约九月六日电】孟加拉国外交部长乔杜里今天同国务卿基辛格举行了会谈。据说,这次会谈是在热情和融洽的气氛中进行的。    乔杜里向基辛格博士转达了艾哈迈德总统和孟加拉国人民的友好问候。就双边问题交换了意见。乔杜里感谢美国政府在过去和目前向孟加拉国提供的帮助。他说,他的政府期望同美国保持牢固的友谊。    国务卿向乔杜里保证,美国抱有同样的心情,美国将尽可能地向孟加拉国提供援助。

5. 南非报纸报道:中非共和国上月驱逐八名苏间谍

【法新社约翰内斯堡九月九日电】约翰内斯堡日报《边区每日邮报》今天报道,中非共和国总统博卡萨打算率领一个庞大的政府代表团访问南非。    该报在头版刊载了该报驻巴黎记者的一条援引“非洲外交人士”的消息的电讯。电讯说博卡萨元帅将向南非要求财政和技术援助,但没有提供中非国家元首访问的日期。    南非官方人士说完全不知道要进行这样的访问。    在年初,两个中非部长级代表团曾以私人名义去过南非,它们得到了一笔两千五百万法国法郎的贷款以便在班吉修建一家饭店。    《边区每日邮报》驻巴黎记者援引法国首都“消息可靠人士”的话说,这两次访问都受到苏联的克格勃特务的盯梢。    该报又说,这些间谍——他们有八人——已在上月被从中非共和国首都驱逐出去,他们是在博卡萨元帅去年访问苏联时班吉和莫斯科签订一项技术援助协定后抵达班吉的。    《边区每日邮报》具体说,整个电讯和电话网都被这些苏联特务同一套监听系统连接起来,这些苏联特务还拍摄了装在总统府和各部保险柜里的文件。    【本刊讯】在巴黎出版的《青年非洲》周刊九月十二日(提前出版)刊载一条题为《它们在班吉的特务》的消息:    博卡萨元帅八月底所谴责“背叛”的“友好国家”不是象人们普遍认为的是法国,而是苏联。但是,是法国的情报机关向博卡萨提供了那些激起他的愤怒的情报。中非国家元首在一年前同莫斯科签订了一项技术援助协定。随后,八名苏联人(医生、偷听专家,情报专家)在总统的身旁工作。现已查明他们是些克格勃特务。苏联大使馆丝毫不感到难为情,它向中非政府提出了抗议。

6. 南《战斗报》评孟加拉国政局

【本刊讯】南斯拉夫《战斗报》九月七日就孟加拉国局势发表一篇评论,摘要如下:    孟加拉国是世界上最穷和人口最密的国家。平均每个人每年收入五十五美元左右,而这个比法国的领土少三分之一的地区却生活着七千六百一十万居民。按照现在的百分之二点五的人口增长率,到二○○○年孟加拉国将有一亿六千万人。    勉强可以糊口的、其文化程度以及整个教育结构属于世界上最差的人口过多的孟加拉国,自从刚一解放和实现独立(一九七一年)以来,就成了“在南亚地区拥有自己利益”的大国特别注意的目标。整个南亚地区,特别是印度洋地区,现在被看作是最新的“世界中心”。据美国战略家认为,印度洋是主要的海路枢纽,所有需要运往西欧的石油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和需要运往日本的石油的百分之九十,都要通过这里输送。它是连结特别富裕的东非、阿拉伯半岛、波斯湾和东南亚地区同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唯一可能的通道。从战略上看,印度洋可以成为通往苏联最重要地区的最有利的、无法监视的通道,并为设立交通基地网和建立为指挥核潜艇舰队所必需的海军基地提供最有利的条件。    这就是说,与这一地区的军事—政治局势的发展有关的行动是从上述评价出发的。不久前刚刚独立的、刚刚找到摆脱落后和贫困道路的、贫穷的和不结盟的孟加拉国,成了大国围绕着上述地区,特别是围绕着不结盟的印度所耍的把戏中的一个因素。孟加拉政变——不管是谁,也不管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这次政变    ——无疑是能够给为使这一地区摆脱大国把戏而作的努力带来损失的政变,而不管这种把戏是在亚洲战略的小三角的范围内,还是在世界战略的大三角的范围内进行的。利用新政权向印度施加压力的企图引起了这个国家的理所当然的反应,这将意味着世界这一地区的一个新的不安宁的温床的产生。

第 4 版

1. 美报发表评论《中国石油:重画世界能源形势图》

【本刊讯】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九月五日刊登该报编辑部撰稿人理查德·斯特劳特发自华盛顿的一篇评论,题目是《中国石油:重画世界能源形势图》,摘要如下:    中国可能成为一个石油大国的前景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着亚洲的地理政治形势,影响着世界能源形势。    这是花了一年时间为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准备的一份新的研究材料所作的分析。    《外交政策》季刊报道了这份报告的大概内容。编写这份报告的塞利格·哈里森说:“北京看来很可能在一九八八年或稍晚一些时候达到沙特阿拉伯目前的生产水平。”    哈里森的调查材料认为,由于中国的石油分布在它的大陆架上——“人们普遍认为这里蕴藏着世界上最有希望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因而可能使它同台湾、南朝鲜和日本发生争端。例如,美国九家石油公司已从台湾和南朝鲜获得了中国已经提出要求的水域的开矿权,因而把美国拖进了可能使世界在今后许多年内不得安宁的“大陆架争端”。    从地图可以看出,在大陆中国和朝鲜、日本、台湾之间已经发现和正在勘探石油和天然气的海洋绵延一千浬。    据哈里森看来,对于和平的最严重的威胁或许是极端缺乏石油的日本要求承认它对大陆架享有权利这样一种局面。中国目前向日本出口石油,正在设法以提供更多的石油为诱饵,促使日本采取公开反对苏联的态度。    【本刊讯】美国《纽约时报》九月五日报道:    看来中国正朝着成为一个重要的石油生产国的方向前进,福特政府对这一前景作出的反应是设法阻止美国石油公司在中国人所说的他们的水域中进行钻探。    中国对它的离海岸二百浬的海域和从那里直到它的大陆架边缘的所有资源提出要求。据估计,这牵涉到三百亿桶原油。有争议的地区是中国和朝鲜之间的黄海、台湾和日本之间的东海、南海和台湾以南的水域以及越南附近的东京湾。    由于美国石油公司已谋求同台湾和南朝鲜订立关于进行勘探的合同,美国面临着一种选择,要末鼓励这些公司,从而同中国为敌,要末劝阻它们,从而激怒台湾和南朝鲜。    福特政府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实行的是早就对中国水域实行的总政策。正如一位高级国务院官员所说的,这一政策是阻止美国公司在它们可能遇到政治困难的地区活动。

2. 博纳维亚:《评论中国人处理安静生活的方式》

【本刊讯】英国《泰晤士报》八月五日刊登该报记者戴维·博纳维亚八月四日发自北京的一篇专稿,标题是《中国人处理安静生活的方式》,摘要如下:    尽管生活在中国有种种好处    ——比如说吃得好,安全,还有不值一看的电视,但是,如果能去掉这里的吵闹,大多数外国侨民会非常高兴。    中国是一个自己承认的发展中国家,它有可能给人以安静(这种安静的程度对发达世界的大部分地区是没有的),相对地来讲,这里的汽车是很少的,也没有一群一群的阿飞。    然而,看来不知道人们乐意没有噪音的当局已经安排好了各种声音,以弥补这种缺憾。    到中国来的大多数客人都说,这里的司机喜欢用喇叭。驾驶汽车的外国人很快就学会了这种习惯。    可以把车辆造成的噪音看成是进步的一个标志。但是要是有意识地利用扩音器来破坏安宁,那就难以接受这种说法了。    甚至在北京附近的最有名的风景区之一“香山”,在树林里散散步,也逃避不了这种吵闹。一个喇叭的声音还没有完全消失,下一个喇叭的声音就已在前面响起来了。不管它是新闻、政治、音乐还是革命戏,看来中国游览者对这种吵闹并不在乎。也许他们喜欢这种声音。    谁要是经历过这种现象,他就会猜想,在中国,如果音量不达到若干分贝的话,任何激动的场面都不能算是真正的激动。没有一列火车在进站或者离站时不广播音乐和一长篇通告。    有些外国人甚至被迫在中国的火车里搞破坏,他们爬到床铺上去掐断广播器的电线。    在中国躲开吵闹的最好的办法通常是到农村公社去(这个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制度的支柱,也是它取得最显著的成就的地方)。

3. 美矿业局公布去年世界石油生产情况

【路透社华盛顿九月三日电】随着美国在不断变动的石油生产和分配格局中退居第二位,俄国在一九七四年头一次成为世界上最大产油国。    根据美国内政部矿业局编撰并于今天在这里发表的一九七四年原油生产和分配的统计数字,看出了石油方面的这种新情况。    矿业局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是:一九七三年的阿拉伯石油禁运,提高油价,进口国的经济变化以及这些国家所采取的能源节约措施。    该局说,一九七四年世界原油产量是二百零五亿桶,和上一年的二百零四亿桶几乎没有什么改变。石油出口国和美国的生产减少了,但是中国、波兰、台湾、加蓬、刚果、墨西哥和俄国人一起弥补了这种减产的状况。    在一九七四年,石油输出国的十三个成员国略微降低了它们的原油总产量,从前年的一百一十三亿桶下降到一百一十二亿桶。    但俄国人的原油产量比一九七三年增长了百分之九,而达到三十四亿桶,而中国、加蓬、波兰、台湾、刚果和墨西哥的产量增长了百分之二十以上。美国的产量减少百分之五,减为三十二亿桶。

4. 香港《读者文摘》文章:《传奇人物庇隆》(续完)

五天之后,庇隆和艾薇达结婚。庇隆上校这时毅然宣布他将参加一九四六年的总统竞选——结果以百分之五十六的多数票当选总统。上层阶级都吓得缩作一团。庇隆的一项措施获得全国各阶层一致赞誉。他采取步骤终止外国对阿根廷的经济控制:收购英国人拥有的铁路系统和美国人拥有的电话公司。他又为妇女取得选举权。加速阿根廷的工业化,希望这样便可使国家不再过分倚赖农产品出口。他又进行庞大的计划在全国各地遍设学校、医院和水坝。    庇隆虽经自由选举登台,却具独裁作风。他教唯命是从的国会通过法例,把对政府官员“不敬”列为罪行;往往把数以千计的人民投入监狱。他又清除法院、大学和文官中的异己分子,并且和态度独立的报纸为难。反对他的不仅是旧日操纵政治经济大权的人物,还有中产阶级的自由职业者和青年知识分子。阿根廷不同意见的人各走极端,比从前更纷乱。由于战后许多纳粹逃犯在阿根廷找到安乐窝,也引起外国严厉批评。    一九五一年,庇隆宣布他将竞选第二任总统,并提议以艾薇达为副总统候选人。三军对副总统候选人一事激烈反对,庇隆不敢造次,只好作罢。由于新获得选举权的妇女都投他的票,使他获得辉煌胜利。    不料乐极生悲。三十三岁的艾薇达患染了末期癌症,在他一九五二年就职典礼举行的几个星期后便去世了。这以后,庇隆交上恶运。他在一九四六年初任总统时,阿根廷是个十分富裕的国家,黄金和外汇储备达十七亿美元之多。这时大部分都用去了。社会福利制度对阿根廷的财政是个重大负担。工业和农业都陷于停滞,通货膨胀急剧。批评者责怪庇隆浪费和措施不当。一九五五年九月军人夺取政权。庇隆逃往巴拉圭。看来这位“领袖”从此完蛋。他年近六十,蒙羞受辱,被剥夺了军阶,名字从历史书上删去,报章提到他时只说是个“已下台的暴君”。    庇隆后来定居马德里。    一九六一年六十六岁的庇隆第三次结婚。新娘是三十岁的玛丽亚    ·埃斯特拉·马丁内斯,另名伊莎贝尔。伊莎贝尔是布宜诺斯艾利斯一家银行高级职员的女儿。她读完小学六年级便离开学校,后来参加歌舞团。一九五六年她在巴拿马一家夜总会里邂逅庇隆,以后便随庇隆流亡。在庇隆流亡的十七年中,阿根廷的情况乱得不可收拾。庇隆的追随者,特别是会员二百五十万势力庞大的总工会,念念不忘庇隆,拒绝和前后八个政府合作。军人坚决反对庇隆回国。庇隆常说:“我可以踏着百万阿根廷人的尸体回去,但我不愿如此。”    一九七二年,阿根廷最后一届军人政府承认不能有效地统治国家,并规定大选日期。七十七岁的庇隆获准返国——对一个已下台的强人,这是罕有的胜利。    但庇隆从未想再做总统。他老了,有心脏病。他宁愿在幕后掌握权力。一位无名的政客,自称为庇隆“恭顺仆人”的坎波拉便被提名为他的社会正义党的候选人,并轻易地被选上了。    可是庇隆始终没有做太上皇的福气。坎波拉深为强大的左倾势力所影响。为了抑止日益紧张的局势,庇隆在一九七三年六月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坎波拉于七月辞职。庇隆不顾医生劝告,决定竞选。有些阿根廷人反对他以伊莎贝尔为副总统候选人,但这次庇隆固执己见,如愿以偿。这对夫妻搭档结果大胜——获得全部选票的百分之六十二。    庇隆十月十二日就职那天,五月广场再度人山人海——但这次欢庆的人群中有许多旧敌:商人、地主、中产阶级人士和军人等。他们都认为庇隆是能使严重纷乱的国家复归统一的最佳人选。庇隆也以新面目出现。这个过去曾使阿根廷意见纷歧的人,在前后多次露面中极力主张全国各政党互相和解、协商、妥协。他对拥护他的那些“不穿衬衫的人”说:“高呼‘我愿为庇隆而死’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他抨击恐怖行为。由于他的魅力,许多——虽然不是全部——把他视为反当权派领袖而加以拥护的左倾青年都放弃了过激的主张。他大大地缓和了通货膨胀,使出口贸易创新纪录。他在第三次出任总统后只活了八个半月。可是一如许多从前批评他的人所承认的,他已成为伟人了。    去年六月十二日,庇隆最后一次在总统府阳台上出现。几天之后,他便病倒在总统官邸。六月二十九日伊莎贝尔宣誓就任代理总统。七月一日下午一时十五分,庇隆磕然长逝。    阿根廷人以八人一排绵延数公里的行列来瞻仰遗容。许多人在冷雨里等候了一昼夜。    七月四日上午,年届古稀曾在一九五一和一九七三年两次大选中和庇隆对抗的激进派领袖里卡多·巴尔文,率领阿根廷政界人士在灵前致悼辞说:“我这个老敌人现在来这里向老友道别。”    庇隆遗体后来运往奥里沃斯,安置在一个小教堂里。成千上万的阿根廷人冒雨夹道迎灵。他们哭泣,抛花,扬巾,叫喊:“别了,将军!”“别了,老人家!”这是举国无限悲伤的表现,他们所哀悼的,无疑是一代巨人。(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