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08-20
第 1 版
1. 英报社论《孟加拉国的垮台》
【本刊讯】英国《泰晤士报》八月十六日发表一篇社论,题为《孟加拉国的垮台》,摘要如下: 导致孟加拉国发生最新的暴力动乱的耻辱和绝望是可以理解的。作为一个后起的新国家,这个国家对它的起源和行为特别敏感。它的独立是由于愚蠢和蛮横的残酷行为引起但通过印度的武器实现的。由语言、文化和宗教统一起来的孟加拉国在一个短时期中曾尽情享受了全世界的同情和慷慨的援助。经济混乱是存在的,但是在一九七一年的事件之后人们能指望什么呢? 三年之后,全世界的同情迅速消退。更不如以前的是渐渐变成了乞讨。人们承认,人口与生产之间的不平衡使孟加拉国非常接近于崩溃的边缘。 事后的认识可能把这种苦难情况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归咎于完全多余的和危害性的武器数量。在被打败的巴基斯坦军队的武器之外,又加上了诸如拉扎卡族等准军事部队的武器。印度除了武装和训练保安军作为支持谢赫·穆吉布的力量之外,还给东孟加拉内部的游击队提供武器。任何一个小团体都可以在一个村镇搞恐怖行为,许多团体也这样做了。在农村和城市生活中,在惊人的经济负担之外还要受到暴力行为的折磨。 虽然这些情况给人们带来了绝望,但谢赫·穆吉布却越来越把自己的权力建立在小集团的忠诚上,他放任这个小集团的贪污腐败行为。他采取的不断自我突出的办法是,把他的亲属安插到受保安军支持的政治机构中。陆军对这股准军事力量的憎恨自然而然增长到他们无法控制的地步。政治上的批评者增多了,谢赫·穆吉布自己的追随者也有些人背弃了他。 俄国人对失去一个心甘情愿的友好国家也许会感到遗憾,但是他们没有理由对这一变化作出反应。华盛顿也不会利用目前可供美国采取主动的任何机会。真正感到失去了一个盟友的将是甘地夫人,虽然这个盟友是含糊可疑的,而且是个包袱;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必然对她自己的政治调整投下阴影。巴基斯坦将感到满意,但是也不会发现任何可以煽动的事情来捞取政治上的好处。 不论是成为伊斯兰共和国还是人民共和国,孟加拉国的问题将仍然是棘手的国内问题。
2. 印度驻美大使考尔赤英·甘地辩解
【美联社纽约八月十七日电】英·甘地总理驻美大使说,印度的军方不可能采取许多亚非国家的方式在印度夺取政权。考尔大使还说,如果印度认为有必要对邻国孟加拉的政变作出反应,“这将由依法当选的印度政府而不是武装部队来加以考虑”。 考尔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节目中答复问题时说,印度认为孟加拉的局势是那个国家的内政。有人问及印度军队是否愿意接受孟加拉政府的变更,考尔说,“如果这种变更竟然导致任何不利于我们的反响,我们势必进行考虑。”但是他着重指出,这不会由军方作出决定。考尔说,在印度,军事政变是不可能的。 他预测甘地夫人将在今后几个月内结束紧急状态,“我们将恢复正常”。“不过,如果反对派和其他方面不合作的话,紧急状态势必再持续一些时候”。 “如果不宣布紧急状态——这是根据宪法宣布的,那就会发生混乱、内乱,还可能发生宗教斗争”。 有人问考尔对于美国对印度局势的反应是怎样看的,他说,“我赞赏美国政府和国会的领导人所持的负责任的克制态度。” 他否定了下述消息:福特总统取消今秋访问印度的计划,是为了表示华盛顿对印度事态发展感到不快。 考尔为新闻检查进行了辩解,说“报纸和任何人都不应置身法律之外”。
3. 马科斯访苏日期被无定期推迟
【法新社马尼拉八月十八日电】权威人士今天说,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原定于本月底去苏联访问,这一访问现已推迟。 一直没有正式宣布的这次访问,是想紧接着马尼拉同北京在六月份关系正常化之后,在菲律宾和苏联之间最终也建立外交关系。 这些人士没有具体说明推迟访问的原因,但是据说苏联官员最近曾表示,今年这个时候“可能无益于”马科斯去莫斯科访问。 可是,这些人士没有明确说,是否事实上在为马科斯同苏联领导人会晤所进行的预备性谈判中出现了“困难”。 这些人士表示,尽管访问推迟了,但是马尼拉和莫斯科不久将签订一项贸易协定的计划不变。 这些人士说,马科斯原定于八月二十八日动身去苏联,后来改为九月四日,接着干脆推迟到一个仍未具体确定的日期去。
4. 巴报认为英·甘地可能进攻孟加拉以转移印人民对国内困难的注意
【路透社拉瓦尔品第八月十六日电】巴基斯坦的一家大报今天说,印度总理英·甘地也许会进攻孟加拉国为谢赫·穆吉布·拉赫曼被害报仇,并且转移人民对她自己国内的困难的注意。 无党派的乌尔都文《新时代报》今天发表社论说,采取这样的军事行动是发疯,而且会进一步破坏印度的声誉。这家报纸还表示,孟加拉国现在既然已成为一个伊斯兰共和国,希望它会恢复它过去的名称——东巴基斯坦。 《新时代报》说:“为了替她的傀儡穆吉布被害报仇,为了转移印度人民的注意,甘地夫人也许会利用印度目前的紧急状态来进攻孟加拉国。从表面上就看得出,这种企图无异发疯。它只会进一步在世界人民的眼里减少对印度的尊敬,她将在自己国家里激起更强烈的反对。”这家报纸又说:“但是甘地夫人所面对的环境可能促使这样一种愚蠢的行动付诸实现。”
5. 路透社说苏对孟政变采取等着瞧的态度
【路透社莫斯科八月十七日电】苏联报纸今天用谨慎的措词刊登了塔斯社关于孟加拉国政变的报道。这似乎表明莫斯科准备让这个新政权有可能表现自己。 塔斯社援引了新总统艾哈迈德的话,说他“为了国家的最高利益”而接管政权,但只字未提他对前政权的批评。 塔斯社援引了印度政府一位发言人的话,说印度“对于坚决和勇敢地领导孟加拉民族解放斗争的穆吉布·拉赫曼的惨死深感悲痛”。 谢赫·穆吉布于一九七二年三月访问莫斯科。去年他又一次来到莫斯科治病。 关于他的继任者是亲西方人物的消息初步表明,克里姆林宫在它的影响很强的地区已遭到严重的挫折。莫斯科本来甚至已改进了它同巴基斯坦的关系。 这里的观察家们说,这里迄今为止的新闻报道表明,苏联正采取等着瞧的态度。
6. 福特宣布基辛格二十日去中东恢复谈判
【美联社科罗拉多州维尔八月十七日电】国务卿基辛格二十日将启程前往中东恢复谈判,福特总统今天说,他希望埃及和以色列“将成功地缔结一项临时协定”。 这项即将进行访问的消息,是在以色列内阁批准了迄今基辛格同以色列驻华盛顿大使进行的谈判结果之后在西部白宫宣布的。 基辛格说,在很多问题上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如果象他希望的那样这项临时协定获得成功的话,这将是“走向中东持久和平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步骤”。 基辛格将于二十日午夜从华盛顿启程,将首先去以色列。然后他将前往地中海的休养城市亚历山大会见埃及总统萨达特。 基辛格说,然后他将进行穿梭外交,他认为这次穿梭外交将不象他以前的使命那样广泛,因为很多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他还将去叙利亚、约旦和沙特阿拉伯,向这些阿拉伯国家领导人介绍“我们对和平谈判的想法”。基辛格对记者们说:“我们认为现在有很大成功的可能性,否则总统本来不会授权我去。” 福特和基辛格周末在这个洛矶山脉的休养地会谈了几小时,总统在一项声明中说: “我同国务卿一起工作了很多小时,分析和估计了中东局势,我现在指示他回到那个地区,以努力使讨论成功地结束。我抱着希望,认为各方将成功地缔结一项临时协定,这项协定不仅将是最符合有关方面的利益,而且也最符合整个中东地区的利益,的确还最符合全世界的利益。我可以肯定地说,所有美国人都和我一起祝愿国务卿在执行这项极为重要的使命中取得成功。” 基辛格说,仍待解决的问题有:这个地区军队的部署问题和拟议中由美国人员驻在西奈半岛的缓冲区来掌管电子监听系统以侦察以色列放弃的地区是否有任何人渗入的问题。 据认为美国直接派人进驻的主张是以色列愿意放弃西奈具有战略意义的米特拉山口和吉迪山口的一个决定因素。基辛格说:“关于可能派监督小组的主张还没有正式决定。” 他说,不管怎么说,已经讲清楚,只有双方都清楚地知道,“美国参加完全是技术性的”,这件事才能进行。基辛格还强调,由大约一百名非军人的志愿人员组成的这些美国人员“只有得到国会的批准”才能驻在中东。
第 2 版
1. 瑞安说:世界粮食局势可能更不稳定
【美联社纽约八月十六日电】(美联社新闻分析。作者:瑞安)世界粮食局势很可能比普通人认识到的情况更不稳定,而在克里姆林宫新近大量购买谷物的行动中,隐藏着一些达到危机程度的复杂因素。 对于苏联在市场上进行的交易难以预测,这一点经常成为影响世界粮食供应稳定的重大威胁。此外,它一方面公开表示不愿意在对付全球供应问题的国际活动中进行合作,另一方面又在制造一些新问题。 由于苏联的气候不好和农业方法的效率低,因此农业歉收,于是莫斯科就进入市场收购大量小麦和饲料谷物。这再次提出了这样一个阴郁的问题:全世界的情况年年依靠少数国家的收获情况而定。某个主要生产国家哪一年遭灾,就会使几万人受害。 一些在为消灭世界饥饿而工作的美国人,不仅仅看到苏联在市场上的活动对物价和通货膨胀产生的眼前影响,而且看到全世界粮食局势中可能产生危机局面的一些令人失望的复杂情况。 海外开发委员会主席詹姆斯·格兰特说,全球粮食情况仍然“非常不稳定”,因为实际上现在世界粮食库存比一年前要少,而一年前的库存参照消费量来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最低水平。 今年美国的收获量可望比一九七四年要多,但不会达到七月份所预计的那些创纪录数字。格兰特说,这一切意味着美国将密切注视明年春天和夏天的收成。 世界上已有四亿人长期挨饿或处于半饥饿状态。在“发展中国家”有大约八亿人营养不良。这个贫穷的世界现在又非常容易受到粮食歉收可能带来的各种后果的损害。现在俄国进入市场大量定货,粮价将会上涨,于是美国凭这笔援助款项可以提供的粮食数量将会减少,这是对公民的收入中百分之八十用于粮食的国家的打击。 仅在几年前,美国还是世界上粮食大量过剩的国家,现在由于苏联大量购买、其他大国竞相购买能够得到的粮食,以及贫国的人口不断增长,这些因素预示美国拥有大量过剩粮食的日子即将结束。
2. 美报文章《莫斯科的“能源危机”;虽然苏似乎有丰富的石油,但产量落后指标》
【本刊讯】美《华尔街日报》八月十四日刊登一篇文章,标题是《莫斯科的“能源危机”;虽然苏联似乎有丰富的石油,但是产量落后于指标》,摘要如下: 塔斯社最近发自莫斯科的一篇电讯说,“苏联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没有能源危机”。 但是在燃料丰富的图景后面,显出了今后供应紧张的迹象。美国政府内外的许多分析家详细查阅苏联的文件,探索未来的情况。他们认为,从七十年代末期,或者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俄国人可能面临严重的能源问题,主要是石油生产方面的问题。需要量日益增长布鲁金斯学会两位工作人员约·亚格尔和埃·斯坦伯格在为福特基金会的能源政策计划所编写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苏联……正经历着它自己的‘能源危机’。这个国家在迅速开发资源,使其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和出口的需要方面,是有困难的。” 据美国中央情报局最近一篇报道说:“一九七四年,苏联石油工业遇到了技术问题,到七十年代末期,这些问题可能限制、甚至阻止产量的增长。”国务院一位高级克里姆林宫学家说:“预言苏联到一九八五年可能是一个石油净进口国家,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西方专家强调,创纪录的石油产量数字掩盖着莫斯科计划人员感到沮丧的一些情况:苏联石油工业遇到了麻烦,难于完成一九七一至一九七五年这个五年计划的指标。一九七四年的指标是每天生产九百二十万桶稍多一些,但是油井只出油九百万桶。今年的指标是每天九百九十万桶,但是大多数分析家怀疑是否能完成这个指标。他们还怀疑苏联是否能达到一九八○年的每天生产一千二百万桶的初步指标。 另一个紧张的迹象:去年,虽然世界市场上石油的出售价格非常高,苏联却削减了它对西方的石油出口。一九七三年每天出口一百多万桶,去年降为八十八万桶。然而苏联是依靠出售石油来挣硬通货用以购买西方技术和食品的。 用一位美国官员的话说,苏联将“不得不拼命努力来满足需求”。他们可能面临着困难的选择,这些选择也许将严重影响克里姆林宫同东欧的关系、同它本国公民的关系以及同非共产党国家,包括美国在内的关系。 华盛顿大多数官员认为,俄国的能源问题将有助于支持美苏缓和。因为对于开发俄国的石油和天然气贮藏来说,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技术仍然是重要的,即使不是决定性的话。 这是由于俄国的大部分油气贮藏于遥远的、严酷的西伯利亚地区。汽车时代到来美国分析家们还预计:苏联将继续对东欧人施加压力,要他们寻找别的石油供应来源,虽然莫斯科将避免逼得过紧,因为它怕失去它的石油所提供的政治控制。在七十年代后半期和进入八十年代时,苏联将不会大量增加对西方的石油出口。俄国人对国内使用的石油的重视将有所降低,而更多地强调核能和煤。 预料苏联石油供应紧张的一个原因是,俄国人正在加快进入汽车时代的步伐。根据一项估计材料,他们现在有将近五百万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比两年前的数字增加了一倍多。 同时,新油田发现得不够快,不足以使苏联的计划人员感到满意,而老油田的枯竭比预期的快。 中央情报局认为这些问题是由于“地震勘探设备和钻井设备的质量不好,石油勘探的资金不够”造成的。西方的帮助苏联官员承认,西方的技术和设备在开发新油田中将帮大忙。美国专家说,别的不谈,苏联人需要西方的地震勘探设备(据说他们的这种设备已过时二十年)以及钻管和潜水泵。一位美国官员说,任何大型沿海工程“的确需要西方援助。俄国人说过,他们自己十年之内还开发不了近海石油”。
3. 苏进行今年来的第五次地下核试验
【美联社华盛顿八月七日电】美国能源研究和发展署今天宣布,昨天苏联显然进行了它今年以来的第五次地下核试验。 能源研究和发展暑说,“大概由一次苏联地下核爆炸引起的”地震信号,是在大约下午十一点五十七分(格林威治时间今天三点五十七分)从塞米巴拉金斯克核试验场地区发出的。 它说,地震信号表明,这是爆炸力在二万吨到二十万吨之间的地下核爆炸。
4. 特拉格著:《金黄色的麦浪》(上)
【本刊讯】美国记者特拉格所著《金黄色的麦浪》一书描述了一九七二年苏联秘密抢购美国谷物的前前后后,现将该书有关部分摘要并加插题刊登如下:旅馆中的秘密交易 ……俄国过去本来是一个重要的小麦出口国。……但是在一九七二年,苏联却因进口小麦而使全世界感到诧异。而且数量不小,任何国家在历史上也没有买过这么多——大约有两千万吨,其中大部分购自美国。 实际上,从来也没有两个国家做过这么大的商业往来。而且,这些交易并不是由两国之间在大使馆光滑的会议桌上进行的。它们是由苏联的采购员同美国私人经营的和外国人经营的出口公司之间,在不显眼的旅馆房间里进行的。一切交易全在秘密中进行。 一九七二年七月二日是一个难得的星期天,和风轻拂,空气清新。 当两个象是从中西部来的人突然闯进纽约的希尔敦旅馆,要不定期地住下来的时候,并没有引起人们过多的注意。谁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些从外地来的买主会给美国人的生活带来大得令人吃惊的影响。 那两位来客是从莫斯科来的,他们打算买走的是美国一九七二年全部小麦产量的四分之一,还要买走大量的大麦、玉米、燕麦、黑麦和大豆。 他们掏出了苏联的大量黄金储备,偷偷摸摸地把这些东西全部买走了。 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可能同苏俄达成谷物交易的第一次征兆,出现于七月八日。这一天设在圣克里门蒂的西部白宫宣布,同苏联签订了一项七亿五千万美元的信贷协定。 俄国人同意在今后三年内,购买价值七亿五千万美元的美国谷物,其中第一年为二亿美元。美国农业部的商品信贷公司同意在三年期内,俄国人愿意购买时,随时提供五亿美元的贷款,利率为百分之六又八分之一。这笔贷款专供俄国人购买美国谷物的需要。 没有人提到,俄国人计划要买的是哪几种谷物。一般人认为,他们对饲料谷物有兴趣。 农业部可没有人知道,圣克里门蒂也没有人料想到,住在纽约希尔敦旅馆的人已经把四百万吨美国小麦买到了手,外加饲料谷物四百五十万吨。这笔买卖是历史上最大的一笔商业性交易;它是由一家私人贸易公司——大陆谷物公司——做成的,它是用现金,而不是贷款支付的,而且是用握手和伏特加酒保密起来的。互相利用尔虞我诈一九七○年秋,波兰人民因粮价太高而上街造反。几次骚动震惊了克里姆林宫。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看到了苏联动物蛋白质食品长期短缺积聚着新的危险,于是着手一项扩大和改进苏联牲畜和家禽业的计划。 一九七一年十一月,俄国买了二百万吨美国玉米和一百五十万吨燕麦和大麦。美国农业部把这笔买卖看作是一项重大的突破,还把它看成是一种有希望的契机:苏联庞大而日益增长的牲畜群,标志着它对美国饲料谷物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需求。 生产过剩正在迫使价格下跌。美国农业部是从维持国内价格坚挺的角度来看待发展新出口市场问题的。为美国饲料谷物和大豆争取到较高的价格,就可以赢得美国农场主的感恩戴德——还可以赢得他们的选票。 理查德·尼克松在他的(一九七二年)莫斯科会晤前一个月,派出他的新任农业部长埃尔·巴茨到俄国首都去,巴茨的任务是试图同苏联谈判一项农产品贸易协定。 俄国人既然可以花一亿五千万美元的硬通货购买三百五十万吨的美国饲料谷物,何不鼓励他们买更多的美国剩余农产品,这必将有利于美国的每况愈下的国际贸易收支。 美国代表团的主要谈判对手是俄国的农业部长,六十二岁的马茨凯维奇。一九七二年四月,马茨凯维奇陪同他的美国客人飞往俄国巨大的乌克兰粮仓——克里米亚。(上)
第 3 版
1. 日报报道《孟加拉的政变给甘地政权以打击》
【本刊讯】日本《朝日新闻》八月十六日刊登该报特派记者大石十五日发自新德里的消息,题目是《孟加拉的政变给甘地政权以打击》,摘要如下: 可以说,亲印度的拉赫曼政权垮台给了印度的甘地政权以沉重的打击。两国关系肯定会不好起来。这将对印度次大陆进而对牵涉到美中苏的国际关系也造成微妙的形势。甘地政权也正处于因为违反选举法问题而摇晃的时刻,所以,看来美中苏围绕印度次大陆将继续构成竞争的关系。 亲印度政权的垮台将给印孟两国关系以巨大的影响。 首先,印度在防御方面似将被迫增加沉重的负担。在孟加拉国独立以前,印度在和东巴基斯坦的边境警备方面花费了相当大的军费。但是,由于从前的敌国领土作为兄弟国家孟加拉国再生了,所以这方面负担完全减轻了。不清楚新政权将采取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可是,至少今后在边境警备上也许又不能撒手不管了。 其次,从经济方面来看,印度所受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为了因战火而荒芜了的孟加拉国的战后复兴,印度用了相当大量的钱。另一方面,从孟加拉国的立场来说,也可以认为,印度虽然帮助它赢得了独立,可是在独立后,印度企图从经济上统治它。因此,过去听说在这个国家的年轻一代人中反印度感情高涨起来了。印度投入到孟加拉国的投资以及今后的经济合作将会怎样? 还有,不可忽视的是,新政权把政体从人民共和国改成了伊斯兰共和国。即使从这一点来说,以脱离宗教为国策的印度和把伊斯兰教再次定为国教的孟加拉国关系也将会不好起来。今后,孟加拉国的新政权如果首先和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的伊斯兰国家建立友好关系,而且接近阿拉伯国家,那么,印度在亚非外交中的立场将会变得微妙起来。 可以充分设想,和印度的关系的这种变化将反过来影响苏联—印度、中国—巴基斯坦这样的印度次大陆的国际关系。据说新总统艾哈迈德的立场是亲西欧、亲美的。包括和已经一直进行了庞大援助的美国的关系在内,新政权和苏联、中国的关系会怎么样,这是观察今后印度次大陆的形势时不可忽视的因素。 【本刊讯】日本《东京新闻》八月十六日刊登一条消息,题目是《收复失地的好机会,美国注视形势的演变,谋求扩大影响》,摘要如下: 在上次印巴战争中,美国曾站在巴基斯坦一边,丧失了进入印度次大陆的门路。然而,孟加拉国十五日发生的“亲西方”政变,使美国意外地抓住了收复失地的机会。 福特政权虽然警惕伴随着印度次大陆的平衡急剧变化而会出现新的争端,但今后仍将以减少苏联在这个地区的影响为目标,继续进行外交努力。 新生的孟加拉国是击败了美国所支持的巴基斯坦的印度和苏联的联合势力的私生子,因此,从尼克松前政权以来,美国的反孟情绪一直是强烈的。 传说通过政变掌握了政权的新总统艾哈迈德是亲美的,这对美国来说是求之不得的;福特政权将一面注视新政权的稳定程度,另一方面今后将通过强有力的援助政策,谋求扩大美国对这个国家的影响。
2. 英报驻巴记者评孟加拉国政变《可能改变亲印政策》
【本刊讯】英国《每日电讯报》八月十六日刊登该报记者发自拉瓦尔品第的一篇题为《可能改变亲印政策》的评论,摘要如下: 孟加拉国政变对印度是一次严重打击,给巴基斯坦的外交提供了一个意外的机会。 从个人的角度说,印度总理甘地夫人和巴基斯坦总理布托先生对谢赫·穆吉布之死,肯定都感到震惊和伤心。 谢赫·穆吉布的据说死在他自己同胞的手下这件事,在这两位领导人看来是一次最后的和荒诞的嘲弄。 印度外交部昨晚研究了有关达卡新政府很可能调整前政府的亲印态度的消息。 谢赫·穆吉布同甘地夫人签订了为期二十五年的合作条约。印度和孟加拉国都同苏联订有类似的条约。 据说,孟加拉国陆军军官对印度军队在一九七一年印巴战争之后就把巴基斯坦的军事装备运走一举感到不满。 许多孟加拉国军官还准备把印度人对这个国家的国内治安的不得当的关心记在帐上。他们说,印度人积极帮助建立了只忠于前总统的准军事性的保安军。 孟加拉国的政变发生在甘地夫人为了拼命保住她总理职务而在印度陷于极度痛苦之中的时候。她希望封住反对派的嘴,并企图压制法庭的权力以便保持她的紧急状态统治。 孟加拉国同多事的印度西孟加拉邦相毗连,印度人希望得到保证,它的小小的邻国不会成为持不同政见者的防空洞。
3. 印度《 论坛报》就孟加拉国政变和拉赫曼之死发表社论《七十年代的悲剧》
【本刊讯】印度《论坛报》八月十七日发表一篇题为《七十年代的悲剧》的社论,摘要如下: 星期五达卡发生导致拉赫曼被杀害及其政府被推翻的流血政变是七十年代最大的悲剧之一。它把一位广泛地受到尊敬的领导人从舞台上消除了,这位领导人是孟加拉国的奠基人,他为了使这个初生的共和国在一九七一年十二月之前巴基斯坦军队在那个地区造成了大规模的破坏之后站立起来作了宝贵的工作。随着拉赫曼的死亡,自从今年年初以来席卷许多地区的政治暴力行动的浪潮已吞噬了第四个国家元首。但是在达卡被吞噬的第四个国家元首以及随之而来的政权的更迭和政策的改变,对本次大陆的事务必然产生深远的影响。 谢赫·穆吉布是印度的真正朋友,在他作为孟加拉国无可争议的领袖执政期间,他自始至终谋求增进同我国的亲密关系;我国在极其重要时刻提供的宝贵援助,他和他的人民是充分承认的。巴基斯坦是第一个承认新政府的国家,而各大国尚未下决心,正在密切注视局势。印度政府和人民真诚地希望孟加拉国新领导人全心全意地遵循和平的道路。 穆什塔克·艾哈迈德总统在向全国发表的广播讲话中申明他要促进次大陆各国关系的正常化。破坏目前次大陆政治平衡或表示要同那些在许多年前即已成为铁一般事实的问题上制造紧张局势的政权进行积极勾结的步骤,都不会增进正常化,相反将使四年来这个地区的开明领导人取得的成绩毁于一旦。人们高兴地得知,达卡的新执政者想同不结盟国家保持亲切的关系并奉行同所有国家友好,不对任何人怀有恶意的政策。印度对于尊重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的保证尤表欢迎。
4. 巴基斯坦《明星晚报》报道拉赫曼被打死的经过
【本刊讯】巴基斯坦《明星晚报》八月十六日刊登一则关于穆吉布在政变中被打死的报道: 谢赫·穆吉布·拉赫曼是乘直升飞机试图逃往加尔各答时被打死的。据说,政变领导人要他辞职并宣布退出政界。他拒绝这样做,并且威胁政变领导人说他们的后果是可怕的。 据说,由穆吉布的侄子伊斯拉姆(执政的孟加拉国工农人民联盟的学生阵线书记)领导的配备新式武器的准军事部队的一些人员向政变领导人开了火,穆吉布和他的两个侄子被打死了。 八月十五日凌晨在达卡听到了枪声的消息,就是指的是这个事件。 一小批陆军士兵立即占据了直升飞机,随后他们的领导人贾里勒少校就在达卡电台宣布发生了政变,谢赫·穆吉布的政府就被推翻了。
5. 《东京新闻》文章《孟加拉政变的背景》
【本刊讯】日本《东京新闻》八月十六日刊登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长田满江写的文章,题目是《孟加拉政变的背景》,摘要如下: 政变的背景,可以举出若干看法。一种看法是报纸上可以看到的,认为是亲西欧派政治势力和军队为了反对拉赫曼政权的亲苏、亲印度政策而发动的。但是,拉赫曼总统特别从去年以后已开始修正外交政策,其方向是和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各国接近,今年五月和中国举行了直接贸易谈判,正在和印度、苏联保持距离。 独立以后三年多,粮食生产也因为有灾害而难于增长,工业生产也没有达到战前的水平。为了渡过这种经济危机,拉赫曼政权不得不依靠西方各国的经济援助。事实上,到独立后一九七四年六月为止,美国对孟加拉的经济援助是四亿九千三百三十三万美元,占援助总额的百分之三十三,超过了印度(二亿八千九百万美元)、苏联(一亿七千四百万美元)。一九七四年七月以后,美国以及第二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的援助超过了援助总额的百分之五十。有必要发动政变打倒已表示这样地接近美国的拉赫曼吗? 第二种看法和第一种看法相反,认为是印度和苏联派的政治势力以及军队发动的。自从被称为苏联派的财政部长塔杰丁在去年十月被解职以来,苏联派共产党主席莫尼·辛格和拉赫曼总统的关系未必是融洽的。五月份孟加拉和中国的接近,对苏联来说也不是好消息。孟加拉接近美欧,对于企图向印度洋扩张的苏联来说,可以说是没有走向可取的方向。 孟加拉的正规军大约二万人,提供它的装备的国家主要是印度和苏联。苏联现在驻孟加拉的大使弗明,据说曾经是苏联秘密警察克格勃的人。和印度之间,在恒河的分水问题、孟加拉湾的领海划定问题等利害不一致的问题上,拉赫曼总统已表现出了不唯印度之命是从的强硬姿态。也许可以说,这种背景造成了要搞掉拉赫曼总统的必要。 第三种是内部权力之争的看法。宣布政变的陆军少校达利姆(三十四岁)到去年秋天为止一直担任首都达卡地区守备队长的职务,据说由于政治意见对立而被开除了军籍。已经不是军队领导人的一个少校发动了政变,这表明他背后有军队首脑机构的支持,或者是只有达卡地区守备队这支保卫首都的人数不多的精锐部队参加政变,其他的军队首脑机构没有参加。 一般情况下,最高领导人才有权发布戒严令。如果是这样,那么也可以认为是达利姆少校动用首都达卡的精锐部队发动了政变,也存在以短命而告终的可能性。这三种看法,哪一种正确,大概不能不再看一看事态的进展。 经济混乱,加上贪污、走私、治安不好等等,人们对拉赫曼政权的领导能力提出了怀疑。在这种情况面前,拉赫曼在一月二十五日设立总统制度,否定国民的民主权利,建立了独裁制。生活痛苦,政府腐败,再加上言论、结社的自由也被剥夺,人们感到不满。这种不满是从内部对拉赫曼政权的进攻。
6. 共同社报道《日政府训令驻孟大使承认新政权》
【共同社东京八月十八日电】题:政府训令驻孟加拉大使承认新政权 政府研究了承认通过政变成立了新政权的孟加拉国的问题,十八日已给在当地的小山田大使发出训令,要他转致新政权说:“今后也将保持友好关系。”这是官房副长官在记者招待会上透露的。 由此等于政府事实上已承认孟加拉国新政权。
第 4 版
1. 约·艾尔索普文章《中国的农业成就》
【本刊讯】美国《华盛顿邮报》八月十一日刊登约瑟夫·艾尔索普发自香港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的农业成就》,摘要如下: 苏联人今年正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大约两千万吨粮食,从而又一次突出说明苏联的农业老是遭到失败。另方面,中国人明显可见地正在农业方面取得十分重大的成就。 而且,我愿意打赌,中国在农业方面的这一成就经过十年或十五年时间将达到可以同日本全面的经济成就相媲美的程度——这将是一件能够使世界发生变化的事情。 对中国人来说,就像对苏联人来说一样,粮食生产是衡量农业成败的一个基本指示器。因此,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下列四个统计数字。一九六○年,即疯狂的“大跃进”造成的灾难最严重的时候,中国的粮食和可以顶粮食的作物的产量只有一亿五千万吨。 一九七二年,我很荣幸地在中国作了一次长距离旅行,那一年由于气候不好粮食总产量低于平均数。然而,到那时,尽管由于又一次出现疯狂行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而造成了暂时的混乱,粮食和可以顶粮食的作物的产量还是达到了两亿三千六百万吨。 当时我曾预言中国的农业产量将进一步大大提高,但是有人指责我被人家“洗了脑筋” ——那些比较左的研究当代中国问题的学术界人物发出的指责也不算不厉害!然而,中国去年的粮食和可以顶粮食的作物的产量达到了两亿六千万吨;今年尽管一些小片地区气候不好,产量仍然达到两亿七千万吨;而且有可能达到两亿八千万吨。 中国今天仍然是一个肥料生产和农业机械十分落后的国家,对于任何这样的国家来说,粮食产量在十五年内从一亿五千万吨增加到两亿七千万吨,确实是农业生产方面取得的一个使人感到惊讶的成就。但是,事情并不以粮食和可以顶粮食的作物的总产量有这么巨大的提高而告结束。 一九六○年,整个中国接近于挨饿,要不是因为中国南部的稻谷收成相当好,整个中国就真正的要挨饿。于是,中国立即转向在经济上采取讲究实际的做法。 虽然一九六○年的稻谷收成救了中国,但是中国那一年每公顷耕地的稻米产量不超过二点四吨。这个产量不算太差,但是比日本的产量要低很多很多。那一年我正好在香港,我有点闲聊似地向我们总领事馆的十分精通中国农业问题的专家、博学的约翰·韦恩莫斯提了有关这方面的一个问题。 我说:“一旦中国每公顷的稻谷产量能够赶上日本,同时还能按同样比例提高其它农产品产量的话,那将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韦恩莫斯在一张用过了的废纸上进行了一长串的计算。当他一步步地计算下去时,他的表情明显地发生了变化。他最后回答说:“啊,约瑟,不得了,如果中国人做到了你所说的事情,他们就完全能绰绰有余地解决他们全国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还能向外出口多达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的粮食”。 中国人现在还没有赶上日本每公顷的稻谷产量——五吨左右。但是,他们已从一九六○年的每公顷二点四吨提高到今天的每公顷三点四吨,而且其趋势是急剧上升的。事实上,据我估计,中国从长江流域往南的水源比较充足的稻田每公顷的产量大约三、四年内就会达到日本的产量。 提出这种预言是有若干扎实的理由的。首先,一九七二年我在中国访问的时候,我发现土地本身已得到了彻底的改造。水利(包括排灌在内)工作已改善得无法比拟;在过去不长树的大小山上都种上了树木;过去没有道路的地方,现在道路四通八达——这些是中国的大地面貌改变的主要特征。这比以色列改变巴勒斯坦的土地面貌还要引人注目得多。 这就是说,中国人已作了惊人的、但是是必需的基本投资。此外,现在已经开始进行真正有利可图的其他投资,即大大改良种子、大量增加化肥和实现花钱要多得多的机械化。 关于机械化,人们还得静观。一九七二年已经大量生产马力更大得多的灌溉用水泵。但是要求设计和生产适应中国或日本式农业需要的那种结实而又非常轻便的拖拉机却是个艰巨的任务。 至于化肥,中国人现在处在中间阶段,这个阶段是从一九七二年开始的,即建起了数百家以当地煤层为原料的小型化肥厂。至于中国的将来,再过大约三年时间,将兴建起十三座巨大的、造价也很高昂的生产以尿素作为基础的化肥厂。 至于改良种子,中国人采取了就地改良当地的稻谷和小麦品种的独特作法。这使他们免遭突然广泛发生病害的把握要大得多,而外国引进的种子从来不能免遭这种病害。当我访问中国时,他们在改良种子方面已开始取得了很大进展。情报机构的消息表明,在过去一年左右时间里,他们在这方面取得了更大得多的进展。 此外——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中国的农业体制给了有成就的、勤劳的农民提供了真正的动力,而这种情况在苏联是闻所未闻的。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我才敢打赌说,几年后,中国农作物每公顷的产量将达到使约翰·韦恩莫斯想起来会脸色发白的地步——因为届时将同日本每公顷的产量相等。
2. 赞比亚《每日邮报》报道《穆登达称赞中国经济发展》
【本刊讯】赞比亚《每日邮报》八月十五日在《穆登达称赞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标题下报道说:穆登达总理在卢萨卡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毛泽东主席领导下取得的发展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典范。 中国能有粮食吃,这是值得自豪的,而且也是其他发展中的国家在制定其发展计划时可以学习的一个重要成就。 赞比亚十分羡慕中国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发展其经济。 象中国这样一个也是发展中的国家在经济和工农业发展上取得目前的状况是了不起的成就。 中国的自力更生做法成功地对付了外界的通货膨胀。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成就。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它有重要的经验供其他发展中的国家学习。
3. 日本《科学新闻》报道《(煤)新的脱硫方法,不担心污染空气》
【本刊讯】日本《科学新闻》八月一日以《新的脱硫方法,不担心污染空气》为题报道: 从石油危机以后,煤又受到重视。但使用硫磺成份高的煤会带来排气公害,因此脱硫的方法则成了问题。美国的巴特尔研究所研究出了燃烧前处理硫磺成份高的煤,预先脱掉硫磺的新方法。这种方法是,使用强碱溶液,在比较低的温度和压力下,从煤中浸出硫磺。从公害这点来看,不仅是有利的,而且,废弃物很少,反应用的药品可以回收循环使用。另外,也可以清除煤中的微量的有毒金属等,也有能回收利用的优点。 这种方法被称为“水热法”,其作法如下:首先,把原料煤粉碎,与浸出液混合制成水泥浆。浸出液是用苛性碱百分之十、熟石灰百分之二的水溶液制成。水泥浆进入压力容器三十分钟,压力为每平方英尺三百五十到两千五百磅,温度为二百二十五到三百五十度。化学药品用后可以回收,重复使用。煤洗净干燥后再燃烧。 这样,几乎全部的有机硫磺和大约一半的无机硫磺都能清除。 美国利用浸出液的再生回收硫磺,也能回收金属。使用的浸出液用二氧化碳和生石灰处理,都能回收。为了降低碱性,将苛性钠变成碳酸钠,将硫磺以硫化氢的形式放出。然后把生石灰加到溶液里,与苛性碱沉淀后成为熟石灰,回收溶解的少量的石灰和金属化合物。 溶解的煤作为处理所需要的热源燃料。或者由于含有许多芳香族化合物,所以也能转换成对苯二酸等。最后沉淀的熟石灰加热后变成生石灰和二氧化碳。 在煤的利用上也有气化和液化等其他方法,但这个水热法的优点是能得到固体燃料,便于贮藏。也可以把在脱硫过程中产生的水泥浆直接送进管道,然后输送到发电站。 这种方法很简单,不仅可以使用硫磺成份高的煤,而且不需要太多的经费。按巴特尔研究所的计算,达到实用规模,每吨大约要十到十五美元。 巴特尔研究所正在建设日处理量为五十吨的实验设备,大约要用三年到四年时间。该研究所估计,实用规模的工厂大概要在一九八二年以后才能运转。 【美联社俄亥俄州哥伦布六月十九日电】巴特尔研究所今天宣布,它的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花钱较少的从高硫煤中脱硫的方法。这将使这种煤从经济方面说有竞争力,而且从环境保护方面说可以为人接受。 这个方法叫巴特尔煤水热处理法,这种方法可以脱掉煤中几乎全部黄铁矿硫和铁基硫以及高达百分之七十的有机硫,从而产生洁净的固体燃料。主要发明人是这个研究公司的埃杰尔·斯坦博。 斯坦博说,这个方法主要是将煤中水泥浆 ——或水混合物——加热,另使用一种化学过滤器,加热到中等温度,并施加中等压力,有选择地把硫和一些成分变为可溶解的东西。 他说,已经证明,这种方法可应用于转化各种高硫煤。 他说,在调查了许多过滤剂以后,已经证明碱化物的混合物是最适于脱掉煤中硫的物质。碎煤经过过滤器后受热,然后放在离心的过滤器里,干燥后出来便成为洁净的煤。
4. 蒋帮报纸报道《空气污染气象学》
【本刊讯】蒋帮《青年战士报》六月八日以《空气污染气象学》为题报道: 近年来美国政府和科学家们致力于改善空气的污染问题,不断的在各地成立专门机构,但以「气象学」为最基本最重要,因为空气污染物之产生、分布、堆积、传播等皆与天气情况有关,亦须由气象程序来决定,所以,研究这些问题的「空气污染气象学」已成为近年来发展中最受重视的一门新科学。 在「空气污染气象学」的研究方面,美国最近已经特别设置专供「空气污染气象学」研究的飞机,携带着侦测仪器,飞行于各大都市及乡村之间,从事测量各地区的空气污染之程度,飞行取样大多在离地面一五○○英尺以上空中霾层顶下进行,在过去三年中,飞行超过二万五千英里,观测次数超过一千五百次以上。地面上则广设侦测站,设置各种侦测仪器(例如测尘仪、自动测定仪等)以及遥感装置,并且利用分光仪、电子计算机、电子显微镜等从事工作和研究。 目前这些工作在美国已有令人满意的成果,像有些气象站经过防止空气污染的机构协助,可以很成功地做空气污染之预报工作,就是一例证。惟另有许多技术上的问题,像烟雾预报的持续时间和范围、都市的气流型、萤光性大气追踪技术、逆温层的强度及厚度之研究、数值模式的建立等等尚待解决,需要气象学方面的科学家们与技术人员们继续研究拓展。 今天,在美国和世界各地的许多大学及研究院,纷纷开始筹设「空气污染气象学」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