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06-13
第 1 版
1. 美新处报道:《基辛格看到中东出现建设性的态度》
【美新处华盛顿六月十日电】题:基辛格看到中东出现建设性的态度 国务卿基辛格说,近几周来中东争端各方之间出现一种“新的建设性态度”。这位国务卿认为,取得另一项走向这个地区的解决的临时协议的前景有了改善。基辛格是在六月十日在众院国际关系委员会作证时表示这些看法的。他谈了福特总统最近的欧洲之行以及中东局势。 他指出以色列总理拉宾将于六月十日晚些时候到达华盛顿,同福特总统和美国其他高级官员进行“深入的会谈”。他说美国同以色列有密切联系,但是也希望同各阿拉伯国家保持友好关系。 基辛格说,在目前的“外交僵局”打破之前,在中东取得和平解决办法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他强调美国决心要打破这个僵局。 他说,至于是将再进行逐步外交,还是召开一次日内瓦会议,抑或可能这两种办法兼行并用,这还有待以后决定。 他表示在同拉宾总理和这个地区的其他官员,其中包括将于六月二十日访问华盛顿的叙利亚外长哈达姆举行会谈之前,将不会作出任何决定。 这位国务卿在回答一个问题时说,他相信关于中东问题的任何最后解决办法都将要求“美国就这个以色列国家能够继续生存下去和获得安全作出某种保证”。然而他指出,美国作出这样的保证“未必会触犯阿拉伯国家”。 基辛格说,事实上埃及总统萨达特已申明,他将不反对美国根据一项最后解决办法的条件对以色列提出保证。 谈到苏联在这个地区的作用时,国务卿指出,苏联曾以克制态度行事,但是“并不一定”对近几个月来为了取得一项解决办法所做的努力采取合作态度。他指出,单单苏联人是无法取得一项中东问题的解决办法的,但是他们可以“阻止”达成的任何协议的实施。 这位国务卿表示希望苏联人在今后几周能作出较为积极的贡献。他说:“苏联应当懂得,它不能在呼吁合作的同时却支持发生冲突。” 关于恢复他的所谓穿梭外交的可能性问题,基辛格博士说,目前不打算采取这样的步骤。他说,但是,如果各方到了非常接近于达成协议的程度,他可能进行短时间的穿棱外交,以便“弥合在最后安排方面出现的差距”。 在报告福特总统的欧洲之行时,这位国务卿指出,同欧洲领导人的会谈集中在防务、东西方关系、能源、粮食、原料以及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方面。基辛格说,此行“在所讨论的每一类问题上都是很成功的”。 他说,福特出席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最高级会议“进一步认识到西方盟国的共同目的”。 一位提问者指出,基辛格博士把注意力集中在欧洲和中东问题上,似乎忽略了拉美。他回答说,他同拉美各国外长会谈所花的时间“比我的任何一位前任”都多,他还指出,美洲国家组织最近在华盛顿举行的会议是“极其成功的”。 国务卿说,他打算“在最近将来”访问拉美,以便趁美洲国家组织会议所取得的进展继续前进。
2. 菲报文章:《中菲关系史实的传真》
【本刊讯】菲律宾《东方日报》六月十日刊登一篇题为《中菲关系史实的传真》的文章,摘要如下: 马科斯总统访问中国之行,不仅在华人区鼓起了无限激情,同时也在菲社会上掀起了一片空前的中国热潮。连日来,翻开报纸,扭开收音机、电视机,所刊载的、播送的、放映的,都是有关菲总统一行人访问中国的新闻。侨社激动、雀跃;菲律宾朋友的兴奋、期待,从总统登机越洋飞赴中国的那一刻开始,就一直沸沸腾腾,丝毫未见消退。 人们的激动、兴奋、愉快,象旋风般在每人的心中激起一个又一个的涟漪,也象是一股无形的力量,感染着一人又一人。他们伸开双臂,以无比的热情迎接着中菲关系新纪元的到来。 在瞻望未来,回顾过去之际,他们欣慰地发现几十年来所作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几十年的朝夕灌溉,辛勤耕耘,终于给他们带来了丰硕的收获。在中菲间的宽广大道上,他们终于看到了友谊的鲜花在盛开。看到了累累满目的果实后,他们热泪盈眶。 中菲两国在地理上仅是一水之隔,两国人民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两个民族有着共同的遭遇与命运。照说,既有同样的命运与遭遇,两国关系理应非常密切。但是,由于帝国主义者刻意围堵中国,孤立中国,而使两个原是情如兄弟的民族断绝了往来。但是,美国的围堵政策并没有得逞。在中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下,新中国终于在短短二十六年内从一个被压迫、一穷二白的落后国家站起来了。中国的新面貌、新精神在落后的国家中树立了榜样;中国的辉煌成就,不仅鼓舞着第三世界的弱小国家,也震惊了世界各国。于是,一个又一个的落后国家以中国的经验为借镜,走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于是,一个又一个的国家先后与中国建立了邦交。现在,中国的朋友遍天下。
3. 马科斯在马尼拉机场谈中国之行
【合众国际社马尼拉六月十一日电】马科斯总统今天在访华后回到这里说,同北京建交不会损害菲律宾同美国及其他盟国的关系。 马科斯总统偕同夫人和两位女儿,乘坐菲律宾航空公司的一架喷气式飞机直接从上海飞来,在黄昏前到达马尼拉国际机场,在机场和通往马拉卡南宫的车队经过的沿路受到了激动人心的欢迎。 马科斯总统在到达后发表的简短讲话中说:“我们是现已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第一百个国家。”他的讲话多次被掌声打断。 他说:“根据我们制定的政策,我们向社会主义世界打开了窗户,但是,我们向社会主义世界打开我国的窗户,并不就是关上迄今为止和过去向我们的朋友和盟国畅开的窗户。” 他说:“不要让这种新的友谊和这种新的合作基础损害我们同其他国家已有的建立在互相信任、信赖和合作基础上的任何关系。” 马科斯说,在十二日庆祝菲律宾独立日七十七周年时,他将向全国比较充分地报告他四天访华的情况。他说,他还将在一次联席会议上向内阁、安全委员会和对外政策委员会介绍情况。 马科斯在讲话中还说:“我回到菲律宾的时候,心情很安宁,并确信我们以前对菲中关系所曾有过的任何怀疑,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们完全消除了。” 【美联社马尼拉六月十一日电】马科斯在访问结束返抵这里在机场上发表简短讲话时说,他此次访问是“成功的”。 马科斯说,他之所以亲自前往北京,是因为“为了国家利益,有必要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他还说,他是前去“谋求澄清的”,并全都得到了。他没有详述。 菲律宾政府发表了一连串独立节文告。 马科斯在一个文告中说,菲律宾的“扩大同世界的接触以及同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关系正常化”的对外政策,由于他的访华而“达到了高潮”。 他还说:“我们在谋求同思想类似的国家团结和争取它们了解我们的国家目标和企望的同时,我们把我们同所有其他国家的关系——不管是新朋友还是老朋友——放在完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 【法新社马尼拉六月十一日电】菲律宾总统马科斯今天说,他在中国受到的欢迎是无可比拟的,五天的国事访问已“完全消除了”他行前的疑虑。 这位五十七岁的总统今天下午回到乌尼拉国际机场时受到了五千多人的欢迎。 他说,他同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进行的“非公开的亲自”会晤,完全澄清了同北京建交中涉及到的某些方面的问题。 乌科斯总统没有透露这些方面的内容。 马科斯说,由于从中国主人那里受到了空前热情真诚的欢迎,他回到这里时,心里十分满足。 他说,他同毛主席、周恩来总理、第一副总理邓小平和中国其他领导人进行的所有会谈的气氛,都是“极为诚挚和谅解的”气氛。 马科斯还宣布同中国签署了一顶贸易协定,这是中国同东南亚国家签署的第一个贸易协定。 他还说,他一回到这里就向菲律宾人民转达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问候和祝愿。 在机场欢迎仪式上先于马科斯总统讲话的外交部长罗慕洛说,他自豪地宣告,马科斯总统“访问中国完成了使命,凯旋而归”。 罗慕洛说,他未曾见过菲律宾其他总统受到过象马科斯在北京和上海受到的那种诚挚和热情的欢迎。 罗慕洛说,中国的欢迎不仅绚丽多采、热情洋溢,而且在上海街道两旁的人有时达到三层,“不仅对总统表示钦佩,而且表达了对我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罗慕洛说,马科斯总统在访问期间一切都如愿以偿,他希望得到澄清的问题都得到了澄清。
第 2 版
1. 英首相威尔逊改组内阁/工业、能源、海外发展和教育大臣易人
【路透社伦敦六月十日电】威尔逊首相今晚宣布改组内阁,使有争论的托尼·本先生从工业大臣变为能源大臣。 瓦利同本先生换了职务,接管了工业大臣的工作。 普伦蒂斯(他是执政党工党的右翼之一员)从教育大臣变为海外发展大臣。 在最近举行的公民投票中强烈反对留在欧洲共同市场的朱·哈特夫人辞去了海外发展大臣的职务。原本要让她担任另一职务,但据说她拒绝了。 在这次公民投票以后,人们就预料会改组内阁。本先生和其他几位反对留在共同市场的大臣在这次公民投票中遭到投票者的反对。 通过把本先生调离工业部,威尔逊大概会加强企业界的信心。 但是,这位首相可能避免了同本先生的一次直接冲突,办法是,让他担任重要的能源职务。 唐宁街十号今晚宣布的这次范围不大的改组是威尔逊在执政党的左翼和右翼之间谨慎地保持平衡的一个行动。 【美联社伦敦六月十日电】威尔逊首相今晚改组了他陷入分裂的工党内阁,把左翼分子托尼· 本调去掌管开发英国的北海石油。 威尔逊一直受到在野的保守党人的压力,要他把本先生调离工业部。他们担心本先生在工业部会大规模地把私营公司收归国有。 其它的改变是,弗雷德·马利被任命为教育大臣,格·麦肯齐当上了工业部国务大臣。 【合众国际社伦敦六月十日电】据认为可能是内阁改组对象的其他一些有名的反对共同市场的大臣这一次没有受到影响。他们当中有贸易大臣肖尔、就业大臣富特和社会事务大臣卡斯尔夫人。
2. 葡萄牙外长同西班牙外长会谈并发表公报
【法新社马德里六月十日电】葡萄牙外长安图内斯今天在这里与西班牙外长科尔蒂纳会晤,进行自从一九七四年四月葡萄牙革命以来在两国部长之间进行的第一次正式会谈。 安图内斯在到达后在机场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在六小时以后离开时又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他说,这次访问使他和科尔蒂纳先生“不仅能够重新进行对话”,而且还恢复了一项合作计划,并在葡萄牙独裁政权被推翻以来在两国关系长期处于真空状态以后,在各个方面交换意见。科尔蒂纳参加了这两次记者招待会,但基本上没有讲话。后来据宣布,他接受了在秋天对里斯本进行正式访问的邀请。 两位部长在会谈后发表的公报中说,关于葡西之间在经济、贸易、科学技术方面进行具体合作的联合委员会将从下月开始恢复活动。安图内斯少校说,伊比利亚条约和所说葡萄牙资本流入西班牙的问题都未加以讨论。 他又说,政治问题将在较高一级讨论。 他说,他和科尔蒂纳“自然”讨论了比通常为多的葡萄牙人住在西班牙的问题和在葡萄牙国境外有一个葡萄牙解放军的问题。 他又说,“只要西班牙继续象目前那样不准许利用它的领土作为进行针对葡萄牙的反革命活动的基地,他们的活动对我们来说就不会构成真正的问题。” 两位部长说,他们“广泛地考察了”国际问题,集中于欧洲和地中海的安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西班牙和葡萄牙在这种关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安图内斯说,没有具体讨论北约组织问题。葡萄牙是北约的一个有争论的成员,西班牙将来可能成为它的成员。
3. 西报报道:《西班牙拒绝同福特协商》
【本刊讯】西班牙《向上报》六月六日以《西班牙拒绝同福特协商》为题刊登一则消息,摘要如下: 考虑到明年美国将举行总统选举,西班牙政府正研究在眼下西班牙一美国谈判中适合的口径。据消息灵通人士对比莱莎通讯社记者说,现行条约在大选的公民投票中可能得不到支持。权威人士提醒说,西班牙方面对眼下的谈判持强硬态度,第六轮谈判本月十六日将在华盛顿开始举行。他们说,会上“可能发生料想不到的事情”。他们还肯定地说,在福特最近的访问中没有谈及续订西班牙—美国协定的谈判问题,也没有做任何初步设想,尽管消息十分灵通人士向比莱莎社记者下保证说,福特同佛朗哥和阿里亚斯·纳瓦罗谈了共同使用基地问题。
4. 西班牙王子在芬兰同苏联外交官接触
【本刊讯】西班牙《新日报》六月六日刊登一则发自赫尔辛基的消息说: 在胡安·卡洛斯同一些东欧国家——其中包括苏联——的外交官会谈中,产生了西班牙王子这次访问日程中最重要的政治意义。外交界人士对王子这次访问芬兰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毫无疑问,由于西班牙王子与东欧外交官们进行私人接触的重要性,所以,这次访问的政治内容就显得更加特别重要了。 【本刊讯】西班牙《阿贝赛报》六月七日报道: 据权威人士对比莱莎社记者说,西班牙同苏联可能在今年年底之前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又说,在西班牙王子访问芬兰首都之际,从西班牙和莫斯科驻赫尔辛基大使所进行的高级人士接触来看,可能在欧洲安全会议期间还会有其他更高级的接触。 这些权威人士保证说,西班牙总理阿·纳瓦罗将出席欧洲安全会议。
5. 日本《东京新闻》前驻苏记者文章:《驻莫斯科记者笔记--关于文化》
【本刊讯】日本《自由世界》杂志四月号刊登《东京新闻》前驻莫斯科记者高桥正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驻莫斯科记者笔记——关于文化》,摘要如下: 在苏联旅行时被领去参观的地方多是名胜古迹,俄国人引为骄傲的伟人也几乎全是帝制时代的人物。相比之下,参观革命遗迹和列宁的足迹完全不过是稍带而已。 由此看来,他们引以为豪的,与其说是苏维埃的文化,不如说是俄国的文化,不外乎是苏维埃从俄国继承下来的文化遗产。 苏联当局说:“我们早就从‘文化革命’中毕业了。”它们经常引为自豪的这种文化成果,其实就是意味着既成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与创造新文化完全是两回事。并且,说到创造新文化和形成以此为基础的新生活方式,苏维埃制度只是在全国各地修筑了马克思广场、竖立了列宁铜像和设立了“文化休息之家”,不得不说几乎完全以一事无成而告终。有一个笑话说:“苏联有文化部,但没有文化”。实际上,这个笑话恰恰尖锐地指出了这一点。 诚然,在今天的苏联,涌现出了许多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医生、音乐家、女芭蕾舞演员、导演、演员和运动员等。但是,很遗憾,在他们的成就中,实际上很少有改变文化潮流那样的革新。苏联的文化运动使世界为之震撼的只有从二十世纪十年代到二十年代画家坎丁斯基、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导演梅耶荷德等人活跃的那一个时期;而它,与其说是革命的产物,不如说是革命时期的无政府状态所产生的成果。 让我们以芭蕾舞为例来看一下。在今天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象苏联那么多的芭蕾舞团、优秀的舞蹈演员和教员。女演员技术完美和表演能力超群,群舞整体动作整齐划一,舞台装置豪华和管弦乐团充实——这是古典芭蕾舞的顶点,无论什么时候看都不会腻烦,是莫斯科生活的最高乐趣之一。 但是,使我们感叹的范围始终是古典芭蕾舞,一谈到想要脱离古典芭蕾舞的新作,兴趣就减少一半。 本来,芭蕾舞是作为欧洲的宫廷文化繁荣起来,移植到俄罗斯宫廷以后实现了一次飞跃;可是,在否定了帝制的苏维埃政权下,宫廷文化的骄子古典芭蕾舞达到了它的极点,这是一种讽刺现象。其原因是,帝制时代俄国人认为古典芭蕾舞才是西方文化的顶峰这个难以打消的信念和憧憬非但没有被革命铲除,而且在苏维埃政权的“赶上去,超过去”的吆喝声中进一步得到助长了。然而注意看一看,就会看到,西方的宫廷文化已经灭亡,芭蕾舞本身也改变了面貌。我在这里不得不看到俄国人从帝俄到今天的苏联始终一贯的文化观的后进性。有个最近的例子,晚上的电视节目中有一个舞蹈讲座。莫斯科的电视局向全苏联的男女青年教授舞步和风度。当我看到国家电台企图在现代苏联青年人中拼命地培植从前贵族们的优雅风度,禁不住要提出一个有点故意与人为难的疑问:那么,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呢? 在文化这个概念上的苏联的后进性乃至保守性,在教育中也可以明显地看到。 今天,苏联儿童穿的校服原封不动地沿用了十九世纪末欧洲(包括俄国在内)的学校里上流阶级的子弟所穿服装的式样;而今天即使在欧洲修道院办的私立学校中,穿这种服装也已经是罕见的了。 直到今天,苏联的儿童被规定要穿制服:男孩穿一套灰色的衣裤;女孩穿暗褐色的长袖连衣裙。然而,儿童的制服直接反映了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思想。十九世纪欧洲的教育思想是基于基督教道德的严肃主义和资本主义性质的能力主义、差别主义;而苏联的学校则把这两种教育思想和制服一起加以采用了。 今天,在被称为先进国家的各国的学校中,象苏联的学校那样太平的学校大概是没有的。学生老实得看上去象是没有精神,教师的威严不仅施及学生,而且及于学生的双亲。教师在父母面前公布学生的名次和成绩,功课差的学生的双亲为此而惶恐得把高大的身躯缩起来,这仿佛重现了战前日本的教室的情景。苏联的青年所以对权威百依百顺,不仅仅因为党、警察和克格勃(秘密警察)无处不在,而且和这种教育也不是没有关系的。 苏联教育制度还彻底贯彻了能力主义和差别主义。学校从义务教育的阶段起就分为专门学校和普通学校,在语言学、音乐、芭蕾、美术、数学、物理等方面有才能的儿童被送往各个专门学校,从小接受天才教育。即使普通学校的学生,只要有才能,被学校推荐,或者在会演中被选上,就会被送往专门学校;在体育方面来说,如果能够参加街区的俱乐部,就能够在完善的设施中和优秀的教师下发展才能。 今天的苏联,向学术、艺术、体育各界输送优秀的人材,其基础便是这种彻底的尖子教育,并不象人们常说的那样,“因为底边宽,所以顶点高”。 另一方面,设备既差教师质量又低的普通学校的孩子,要说的话,受的就是“会念,会写,会打算盘就行”式的教育。
第 3 版
1. 埃及《金字塔报》刊登海卡尔新著《斋月战争》第一部分:《从六月战争到十月战争的埃苏关系》(八)
刚一读完信,总统便反驳说,他不得不再一次对不运交武器表示不满,已经和格列奇科元帅就供应时间表达成了协议,但没有执行。“似乎是苏联既不信任埃及领导,也不能估价局势的危险”。总统说在埃及注意维护同苏联友谊的同时,她不能屈服于包括苏联在内的任何人对她的监护。 然后总统对维诺格拉多夫说:“因此我已采取如下决定”: 1、我感谢苏联通过专家给予埃及的一切援助,但我想从七月十七日起停止这些专家的服务。 2、苏联在埃及的武器要么卖给埃及,由埃及人自己使用,要么撤走。 3、按照埃苏友好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我们应该立即开始高级协商。 4、任何在埃及的苏联军队都必须置于埃及领导之下或者撤走。 5、以教练为目的而在埃及的苏联技术人员是在主要一批专家到来以前就来的,他们可以留下来。 根据哈菲兹·伊斯梅尔所作的会见记录,维诺格拉多夫就这封信作了四点答复: 1、勃列日涅夫给总统的信应该看作仅仅是临时性信件。 2、苏联完全信任埃及领导。 3、他承认与运交武器有关的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产生于运输困难。 4、他从总统刚才通知他的决定中理解到埃及听信了美国所散布的关于苏联已改变了对埃政策的谎言。 六天以后,为了减轻对苏联人的打击并说服苏联负责人用联合声明方式结束撤退专家工作,阿齐兹·西德基被派往莫斯科。西德基跟我说,他对关于他莫斯科之行目的的那些谣传感到很难办,说他去莫斯科是为了安排军事专家们回来。实际上他去莫斯科是为了达到两个目的。 1、为了减轻苏联人的伤痛。 2、为购买苏联留在埃及的一些装备而做一定必要的安排,特别是四架CX500型侦察机和保卫高坝的火箭场。 他说他曾建议勃列日涅夫——作为减轻伤痛的手段——发表一项联合声明,声明包括委托给苏联在埃及的专家的任务已完成的内容。他说这种表示是为了驳斥西方报纸发表的苏联专家被赶走了的说法。但是勃列日涅夫拒绝了,并且写了一份备忘录说:“要求派专家的是你们,如果你们希望他们离开,那是你们的决定,我们响应,但我们决不做掩盖真相的一方,我们绝不承担历史责任,说这些专家是应我们的要求被撤回来的。”因此,勃列日涅夫拒不卖给我们任何我们要购买的装备。柯西金交给阿齐兹·西德基一份勃列日涅夫写的备忘录,同时他又亲自写了一封信,重申拒绝出售那些装备。总统认为苏联人是疯子,他们连我们提出发表联合声明的建议都拒绝了。好象你还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事我在七月十一日(星期二)才见到总统,当时撤退专家的决定仍然保密。我在亚历山大的时候,总统就同我联系要我星期天在福利坝和他共进晚餐。恰好那天叙利亚总统哈菲兹·阿萨德从莫斯科回国途中路经开罗,我的约会被取消了,再把约会安排在星期一又不方便。一见面我就对由于我写的“不战不和”的文章给总统带来不少麻烦而表示不安。总统回答说:“好象你还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事,我们已经和苏联人分手了。”当时我感到茫然失措,是的,我曾感到象这样的决定是可能的,但是采取决定的时间却令人吃惊。 在某程度上,总统在很少数埃及新闻记者参加的一次特别会议上的讲话,可以对这个决定的产生作出充分的解释。总统在会上说,他在一九七一年十二月就已经决定在我们和苏联的关系中必须有他所说的“一种态度”。我们要等到尼克松总统预定五月份访问莫斯科以后,“但是在那以后,我们必须采取一种坚决的立场,否则局势会象现在这样持续二十年”。 接着,总统谈了自他就任以来同苏联人交往的每一步,解释了怀疑的种子是怎样在一九七一年冒出来的,当时“阴谋分子”——萨布里集团—— 去见苏联大使,他们对他说安瓦尔·萨达特是美国的人,他随时都可能把你们赶走。总统在谈到他同苏联领导人在一九七一年二月第一次会见的情况时说:“那时我就感到他们老奸巨滑,想赢得时间。”总统在谈到他同罗杰斯会谈时说:“苏联人使我进退两难,他们要求我寻求和平解决……罗杰斯来了,我们进行了关于和平解决的谈判,但苏联人又说萨达特把他的国家出卖了,等等……”但是,在总统分析中的一条主线是集中在运交武器方面的欺骗和影响,这是两个经常提到的问题,包括对许多日期和数字的细节的说明以及对导致对立的一些事件的解释。总统说他在尼克松访问莫斯科前就向苏联人说明了那次访问和十一月总统大选之间的一段时间的重要性……这段时间有五个月,我们一天也不能丢掉。总统说,他曾对格列奇科元帅说过:“你们希望尼克松总统重新当选,我像你们一样也希望如此,因为民主党人当了总统对我对你们都更加不幸,这是两个祸害中最轻的一个。但是重要的是在美国大选以后,我要有一种支持我的力量,如果我不掌握这种力量,形势就不可能起变化。” 格列奇科说,他将写信来,勃列日涅夫和尼克松会谈结束了,可是关于会谈情况连一个字也没有来。(八)
2. 威尔逊与法赫米会晤前同拉宾会谈
【美联社伦敦六月十日电】以色列和埃及领导人今天差不多同时到达伦敦,这迫使忙得要命的英国官员竭力把他们分离开来。 以色列总理拉宾和埃及副总理法赫米在伦敦希思罗机场作为非常重要的人物受到英国高级大臣的欢迎。但是二人分道离开,没有碰面。 拉宾是前往华盛顿与福特总统就新的谋求中东和平的努力举行重要会谈的。法赫米是来这里进行三天正式访问的,以发展与英国的政治、商业以及其它形式的合作。 英国首相威尔逊同拉宾会谈了将近两个小时。刚刚迎接过法赫米的外交大臣卡拉汉也短时地参加了他们的会谈。他们的会谈集中于中东和平的前景。双方的官员说,在所讨论的问题当中有埃及六月五日重开苏伊士运河、苏联向利比亚出售武器和以色列进一步撤军的可能性以及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将来在谋求和平的工作中的作用。 拉宾和法赫米都知道对方到伦敦了。但是英国官员在与一方谈话时未提另一方的名字。 威尔逊曾要求拉宾在前往华盛顿的途中在伦敦停留,以便会谈。这次会谈大大超过了预定时间,使以色列飞机推迟了起飞时间。助手们说,威尔逊想要在明天与法赫米会谈以前先听听拉宾对中东问题的意见。 【美联社开罗六月十日电】法赫米飞往伦敦,向英官员汇报萨达特上周同福特会谈的结果。 官员们说,法赫米的会谈还涉及到解决中东危机所需要的下一阶段的步骤。埃及正在设法扩大参加日内瓦会议的国家范围,当会议重新召开时,把不结盟国家和欧洲国家包括进去。 在三天访问期间,法赫米将签署两个协议,一个是确保和保护外国投资,另一个是加强两国之间的技术和科学合作。
3. 以色列总理拉宾到达华盛顿/美报专稿《拉宾将谋求就西奈达成协议后应采取的步骤同美取得一致意见》
【美联社华盛顿六月十日电】以色列总理拉宾今天到达这里同福特总统举行会谈,他说,他的国家准备“尽一切可能”来实现中东和平。 拉宾在马里兰郊外安德鲁斯空军基地发表的一篇简短的讲话中还强调了他的政府相信会同美国保持“特殊关系”。 【路透社特拉维夫六月十日电】以色列总理拉宾今天在离开之前对记者说,在他同总统和国务卿基辛格的会谈中,“我们将全面探讨同埃及达成一项全面或临时协议的各种可能性”。 【本刊讯】美国《纽约时报》六月十日刊登一篇专稿,题为《拉宾将谋求就在西奈达成一项协议后应采取的步骤同美国取得一致意见》,摘要如下: 拉宾总理打算在本周催促福特总统,设法就如果以色列和埃及摈弃分歧、在西奈达成新的临时协议应该接着在中东采取什么外交步骤的问题同美国取得全面谅解。这似乎意味着以色列的想法发生了变化,而使美国官员感到意外。 过去,以色列一直强烈主张逐步进行中东谈判,对将来不承担义务。但是现在,根据以色列昨天的官方声明,加上在这里的新闻发布会,以色列人显然把在可能恢复同埃及的会谈方面取得的进展同中东将来的外交活动的基础联系在一起。 以色列人希望美国保证,在同埃及达成新的协议后,让以色列有一个喘息时间,然后在日内瓦复会的中东和会上再要求以色列在西奈作出进一步让步。 以色列人还希望就在叙利亚和约旦前线应该做的事情同美国取得一致意见,并且希望美国同意不让巴勒斯坦人参加日内瓦会议,除非他们承认以色列的存在。 总而言之,正当以色列和美国的关系由于上次三月份“穿梭外交”尝试失败而紧张起来的时候,以色列似乎希望同美国重新建立特殊关系。 在这些高级会谈中,将充分地讨论美国向以色列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问题。七十六名参议员要求政府把以色列所需要的东西赠送给它的声明使以色列人受到鼓舞——以色列人要求在下一财政年度得到二十五亿美元。 美国和以色列官员认为,如果在拉宾离开华盛顿时,在外交方面取得进展的话,政府将在要求国会提供援助时比较慷慨。然而如果拉宾的访问不能打开中东的僵局,援助问题可能成为政府和国会之间进行大辩论的中心问题。 以色列和美国官员认为,在中东取得进展的总的气氛最近几周大大加强了,这部分是由于埃及总统萨达特上周在萨尔茨堡同福特会谈时说了和解的话。 萨达特对福特说,埃及准备同以色列谈判一项新的临时协议,并且愿意作出让步,如果以色列让步的话,这番话通过外交途径转告了以色列。
4. 叙总统阿萨德到约旦同侯赛因会谈
【美联社安曼六月十日电】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今天抵达这里进行三天国事访问,预料这次访问将在以色列东部边界上的阿拉伯国家之间产生较紧密的军事联系。阿拉伯官方人士说,阿萨德—侯赛因会谈主要是军事方面的,宣布成立一个包括约旦、叙利亚、沙特阿拉伯和巴勒斯坦在内的协调一致的“东部战线”是可能的。 【中东社安曼六月十日电】约旦国王侯赛因和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今晚举行了一次秘密会谈,历时约一小时,嗣后约、叙双方代表团的成员也参加了他俩的会谈。 中东社获悉,双方将于明晚继续会谈,会谈涉及阿拉伯目前形势、中东危机的发展、加强约叙关系的途径。
第 4 版
1. 菲政府通知蒋帮废除双方各项条约协议
【本刊讯】菲律宾《时代日报》六月十一日报道: 菲律宾外交部昨天正式通知台湾驻马尼拉的大使馆:由于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外交关系,菲律宾政府现在终止同台湾政府的一切现有的官方关系。 外交部宣布,菲律宾政府废除同台湾签订的友好条约和一切其他的官方协议。 外交部还说,台湾驻在菲律宾的所有官方机构已被要求在一九七五年六月九日以后的一个月内撤走。这就是说,台湾大使馆在七月九日将正式停止馆务。昨天,台湾大使馆仍挂着台湾旗帜。 【法新社台北六月十一日电】菲律宾驻国民党中国大使伊斯梅尔· 拉普斯在离职九天之后于今天从马尼拉返抵这里。在这九天中,他的政府和共产党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菲律宾大使馆一位发言人对本社记者说,大使返回这里是为了结束各项事务的。 此间中国人士说,预计拉普斯将军将同国民党政府讨论在台北建立一个联络处的事宜。
2. 菲《每日快报》报道:《中国没有强加条件》
【本刊讯】菲律宾《每日快报》六月十日刊登图帕斯九日发自北京的一则报道,题为《中国没有强加条件》,摘要如下: 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分水岭已经跨过了。菲律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彼此隔绝了四分之一世纪后已使关系正常化。 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是菲律宾对外政策中一个明显的转变,加强了菲律宾国家独立的新姿态。 马科斯总统已作出保证,菲律宾的对内政策将基本上保持不变,但是他提到要重新研究东南亚条约组织的地位和反颠覆法。 马科斯总统在中国之行中有两件事使他获得特别深刻的印象。第一件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执行以平等对待象菲律宾这样一些小国的政策的方式。这样做法带来了互相尊重。第二件事是中国尊重其它国家自由选择它们社会制度的权利。中国好比是一个要同它的朋友和善地说话的巨人。 马科斯总统还感到高兴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了解象菲律宾等其它国家对外政策中的细微变化并认识到象菲律宾这样的其他国家政治上的创新。 还应该提到的是,总统对于中国对这两个邻近国家建立正式关系没有强加条件感到高兴,也许甚至感到惊讶。台湾问题和美国在菲律宾的军事基地问题都没有提出来。 菲律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打开外交关系,是两国讲究实际的对外政策的产物。 在万隆会议上由菲律宾和其它亚非国家申明的五项原则,在菲律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常化关系之前,本来也许已足以构成两国相互信任的基础,但是,马科斯总统显然认为有必要同中国的毛主席取得谅解。不管是原则也罢,甚至条约也罢,如果不予履行又有什么用处呢?当毛主席亲自保证(中国其他领导人大概也作了保证)中国不会侵略菲律宾,并且说中国无论如何无意把其社会制度强加给菲律宾这番话时,马科斯总统得到了深刻的印象。 马科斯总统并没有提议由中国来当第三世界的领袖,菲律宾现在已把自己划入第三世界了。他在北京讲的确切的话是:“我认为,由于中国对过去和现在的不公正现象深恶痛绝,中国是第三世界的当然领袖。” 可以预料,菲律宾今后的对外政策将以总统在北京所说的话为中心:“我们是亚洲人,我们生活在亚洲。我们的未来在亚洲,我们应该依照无可置疑的事实改变我们的思想和政策。”
3. 《对亚安体系设想是个沉重打击》
【时事社东京六月十日电】题:莫斯科对中菲建交的反应:对亚安体系设想是个沉重打击,担心对东南亚国家联盟产生影响 莫斯科九日电:苏联一直密切注意由于美国从南越和柬埔寨实行战略撤退,印度支那周围各国在政治上走向何方。对于当前想通过接近中国来谋求政治上“中立化”的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动向,反应尤为敏感。 苏联共产党机关报《真理报》六日发表文章也对前不久召开的东南亚国家联盟外长会议宣布早日实现“中立化设想”表示欢迎。但是,《真理报》的这篇文章显然不希望东南亚国家联盟通过接近中国来实现中立化,而希望实现苏联认为的真正的中立化。正当此时,继马来西亚于去年五月同中国建交之后,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中唯一同苏联没有建交的国家菲律宾承认了中国,这对苏联来说,在推进亚洲安全体系设想上也是个沉重的打击。 【本刊讯】日本《日本经济新闻》六月十日莫斯科消息: 苏联很可能以菲律宾同中国建交为契机,把目前的外交焦点从欧洲和中东转向亚洲。菲律宾在东南亚国家联盟中是唯一没有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正因为如此,中国抢先同菲建交而引起的冲击是巨大的。而且,目前甚至连孟加拉国也正在同中国接近,所以,苏联对中国卷土重来感到强烈不安,开始急忙重新考虑调整整个亚洲战略。 亚洲的这一动向表明,实现苏联所提倡的亚洲集体安全体系设想的可能性进一步缩小,为此,作为苏联来说,目前,有可能想尽各种办法来努力牵制东南亚各国不要过分靠拢中国。 但是,虽然说是牵制政策,可是,目前并没有决定性的办法。苏联在亚洲对中国卷土重来采取的政策,将引起何种影响,是值得注目的。
4. 香港中旅社宣布张铁石丧礼暂缓举行
【本刊讯】香港消息:香港中国旅行社六月十一日就张铁石丧札改期发表启事,全文如下: 据报载,张铁石先生长子张润佩先生已分别获得台湾与香港两地的出入境证。又据张润佩先生的书面谈话,得悉他急切有领回张老先生遗体自行安葬之意。兹为实现张老先生生前的回台愿望,为照顾张润佩先生当前处境和人子之情,特将六月十二日原定的张铁石先生丧礼,暂缓举行,专候张润佩先生来港。至于张老先生的遗体如何处理,俟张润佩先生来港与我社商议后决定。特此周知。 【本刊讯】香港消息:香港中国旅行社经理方远谋六月十一日致张润佩电文如下: 我社为张铁石先生治丧一事,曾三度致电先生,请速来港商议一切,惟迄未获复,深以为念。今阅报获悉先生已取得台湾之出入境证。另据香港有关部门证实,先生之来港签证,亦已批准送达台湾。这样先生随时离台来港,当毫无问题。为此,特再电请先生速即来我社,共商张老先生治丧和遗体的处理问题。为方便先生能顺利起程起见,兹决定把原定于六月十二日举行的殡殓仪式,暂缓举行,遗体是否火化,也可重新考虑。总之,亟盼先生能早日来我社商定解决。如先生要奉送遗体返台安葬,我社当可完全尊重先生意见,把遗体亲自送交先生。先生还有何意见,都可面议详谈。为实现张老先生生前回台愿望,为照顾先生当前处境,一切问题都好商量,什么事情总能协商解决的。这也完全符合我社的本意。请速电复。
5. 香港《快报》短评:《向”中旅“进一言》
【本刊讯】香港《快报》六月十一日刊登一则题为《就张铁石殡殓事件向“中旅”进一言》的短评如下: 张铁石“遗体”安葬事件,形势演变更趋复杂,张氏之子张润佩昨日已委托本港律师,具状向法庭及警方申请禁制令,要求领还尸体,否则决不来港奔丧,兔陷于中共的宣传陷阱。 张铁石之死,的确使人怀疑,而港府太早给中国旅行社领尸,也有过于草率之嫌。 我们愿为“中旅”越俎代庖,为了洗脱有“毁尸灭迹”之嫌,应该将张氏殡殓日期再予押后,并将尸体交还他的儿子张润佩,这样才显出磊磊大方,表示真真正正的照顾“战俘”。
6. 香港《虎报》社论:《等待去台湾》
【本刊讯】香港《虎报》六月九日刊登一篇社论,题为《等待去台湾》,摘要如下: 当中国于三月底释放二百九十三名“战犯”的时候,台湾政权把这个行动斥之为“宣传伎俩”。当北京允许被释的十人于四月十四日前往香港以便象这些被释人员所希望的那样转道去台湾,同他们的家人团聚的时候,台北作出了类似的反应,尽管台北方面前此曾表示欢迎获释人员去台湾。自从四月份以来,这些获释人员一直被搁在香港,以等待台湾审理他们的申请和在台湾能找到保证人。这些前国民党人员非常正当地提出抗议说,他们是战俘,并没有被国民党军队解除职务,因此不需要履行台湾所要求的通常入境手续。 但是,台湾对整个这件事仍然奇怪地采取僵硬态度。台湾甚至派出了一个特别安全调查小组来对这些获释人员进行甄别,并且要求这些人员发表明确表示反共立场的声明,这些人员拒不同意这个要求。 中国释放原来这二百九十三个人的动机,可能是既出于人道的原因,也出于政治的原因。这个行动以及允许这十个人离开大陆去台湾使中国在宣传上赢得了重要的得分,事实上台湾最初是封锁一切有关被释人员的消息的。但是上周末当这些军官中的一人前上校张铁石自缢身死时,台湾不愿让这些人入境的做法,使台湾失去了它一直徒劳地不想让北京赢得的那一分,而这一分中国原先就已赢得了。台湾的刁难态度是造成张铁石自缢这场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 台湾显然是做得过分了。本来可以解决并迅速使人淡忘的一件事情,由张铁石之死,已成了一个国际事件,成了一件更其显得残忍的事情,因为有关的人全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肯定不会威胁台湾的安全。即使他们能够造成威胁,他们在台湾也不可能有多大的为害,因为台北政权对嫌疑分子和行为不轨分子一向并不是特别以仁慈著称的。 与此同时,九个幻想破灭而且疲惫不堪的人仍然在香港等待着,仍然希望他们曾经为之忠实地服务过,并为之在监狱里度过了半辈子的那个政权允许他们同他们的家人团聚。台湾仍然保持着它残酷无情的沉默,显然仍然是举棋不定,或者更坏,仍然一心一意想赢北京一分。这种做法只能使台北政权进一步尝到恶果,特别是鉴于中国非常正确地对释放人员采取宽大态度,甚至达到了在他们离开北京时发给他们往返通行证的程度。台北只有一种行动方针可以采取,那就是人道的方针,允许这九个人同他们在台湾的家人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