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02-13

第 1 版

1. 基辛格离美到以色列同拉宾会谈

【美联社华盛顿二月十日电】当基辛格博士今天前往中东向埃及和以色列领导人探测再次达成一项脱离接触协定的前景时,他是带着福特总统的热情赞同的。    基辛格是国会最近批评的靶子。但他在昨晚动身进行这次十天的访问时,福特、副总统纳尔逊·洛克菲勒和内阁成员们都在严寒的气温下站在安德鲁斯空军基地为这位国务卿送行。福特握着基辛格的手说:“你得到我的坚决支持,得到二亿一千三百万美国人的赞同。我们期待着象你在过去取得的那种成就。”    福特把基辛格的旅行说成是一项“极微妙和极重要的使命”。    政府是在国会批评基辛格的权力和谈判方法之后作出这种支持他的表示的。得克萨斯州民主党参议员劳埃德·本特森说,基辛格享有的权力太大,应该把他担任的国务卿和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人的职务放弃任何一个。    在最近这轮会谈中,当基辛格在开罗同埃及总统萨达特进行长时间会谈时将开始艰巨的讨价还价。外交人士们说,萨达特甚至还没有开始具体谈到以色列在西奈再次撤军后他准备作出什么让步。    【路透社华盛顿二月十日电】基辛格国务卿已于昨晚动身前往中东,进行新的一轮穿梭外交活动。基辛格希望达成的一项协议是,以色列将从西奈半岛撤退它的军队,而埃及将作出一些相应的让步。    外交观察家们认为,如果达不成这样的协议,阿拉伯国家和苏联势将增加对他的压力,迫使他放弃逐步解决办法而赞成重开日内瓦会议。    【美联社耶路撒冷二月十日电】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十日同以色列领导人就同埃及达成另一个部分解决办法问题开始会谈,他的发言人说,基辛格对他的和平使命“取得进展的可能性抱有极大的希望”。    基辛格在午宴上同拉宾总理和一个以色列谈判小组会晤了将近两个小时,双方均说,会谈“全面地回顾了”种种立场。    没有向记者提供会议的细节,但是,以色列参谋长莫德凯·古尔的出席,可能表明关于以色列从西奈沙漠地带撤走的一些军事问题是会议议题之一。    【美联社耶路撒冷二月十日电】(记者:巴里·施韦德)美国国务卿十日抵达以色列。    基辛格在开始耶路撒冷会谈之前在本古里安机场说:“我们一致认为,逐步的做法可能是最有成效的。”    基辛格说:“如果必要的话我们准备探讨其他方法和其他讲坛”,这显然是指苏联和某些阿拉伯国家希望恢复的日内瓦会议。    基辛格在飞到这里的途中对记者说:“我们没有来自任何一方的建议。但是,我了解埃及的主张,也了解以色列的主张。我来这里是为了讨论这种主张。”    【路透社耶路撒冷二月十日电】(记者:查德威克)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今天对以色列内阁作出的关于继续采用逐步走向中东和平的解决方式的决定表示欢迎,但他说,美国“不是完全致力于任何一个特定的方式”。    外长阿隆和美国驻以色列大使基廷及其他官员在刮风的天气里迎接了他们。阿隆说,这次访问将用来讨论“我们为取得和平或至少取得走向和平的某种进展而作出的共同努力”。    这里的消息灵通人士表明,以色列人对于从(西奈)沙漠作任何新的撤退的问题将采取相当强硬的态度,除非以色列得到埃及方面关于不进攻以色列的可靠书面保证。

2. 英报文章:《中东之行可能是基辛格的一个转折点》

【本刊讯】英《金融时报》二月十日登载发自华盛顿的一则消息,题目是《中东之行可能是基辛格的一个转折点》,摘要如下:    基辛格博士今天启程前往中东,此次旅行对于他要使这个地区实现和平而作出的努力,以及他要使美国对外政策不致卷入明年总统选举运动而进行的活动来说,都可能是个转折点。    如果这次美国国务卿不能为他继续推行“逐步”解决办法打下基础的话,那么他将会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要他完全改变策略,而同意重新召开日内瓦和会——这是他在过去反对的。    如果他无法促使以色列人和埃及人朝和平方向再走一步的话,他个人威望和影响显然会遭到打击,而发生另一次战争的机会也会增加。但是,在美国国内,如果这次访问的结果令人失望,环绕着他处理对外政策的方式而在发展的政治争论将会加剧。    基辛格博士指望达成的那种协议将使以色列再交出在西奈半岛的一部分领土,以取换埃及的新的安全保证。将要求以色列考虑放弃的两个要害地方是米特拉和吉迪山口和阿布鲁迪斯油田。作为一个条件,美国想从埃及得到不首先进攻以色列的为期三年的保证,也许还加上这样一项协议:让取道去以色列的商业飞机在开罗停留。虽然基辛格博士也将访问叙利亚、约旦和沙特阿拉伯,但是他的主要兴趣是要争取这些国家支持一项新的以色列—埃及协议。    在国内方面,基辛格博士必然要面对这个不舒服的事实,即他的外交优先项目,以及他在处理这些项目时的个人作风引起了越来越大的争论,并且随着总统选举的临近,他作为一个谈判代表取得效果的能力必然会削弱。虽然他一直在努力争取他的对外政策仍然获得两党一致的支持,但是迄今为止,这项活动并不很成功,在向土耳其和西贡提供军援问题上的争论和国会即将对中央情报局进行的调查就证明了这一点。

3. 塔斯社报道:《基辛格飞赴近东》

【塔斯社华盛顿二月十日电】题:基辛格飞赴近东    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二月九日启程飞往近东。    这里的观察家认为美国国务卿此行是华盛顿再次试图搞所谓“分阶段”解决近东冲突。这种说法的背后意图是:美国支持特拉维夫靠“中间”步骤和其他敷衍的办法拖延解决的进程。    基辛格在离华盛顿前夕对荷兰电视台说,在解决近东冲突问题上,他“从来没有把恢复日内瓦会议看作是取代分阶段解决办法的另一个办法”。

4. 日报文章:《苏联要挤进日中关系里;它明知内情而施加压力》

【本刊讯】日本《朝日新闻》二月九日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苏联要挤进日中关系里;它明知内情而施加压力》,全文如下:    最近,外务省的官僚们在聊天时说:“日本外交如此把大国调动起来的例子,是近来所没有的”,“不,外务省的想法这样天真是不行的。可怕的是中国采取什么态度。如果它真的动怒了,我国想走钢丝绳来维持日台间的实际业务关系的苦心,将化作泡影”。这是外务省的官僚们在谈论日本外交的姿态,即:应怎样来对付国内外围绕着日中和平友好条约而出现的动向。新年伊始,宫泽外相被派遣访问了苏联,大平藏相访问了美国,自民党的保利茂到中国去进行了访问。    人们认为,做了上述布局的“三木外交”,似乎要在三极的平衡之中谋求早日缔结日中和平友好条约,但是,同它的这一打算相反,甚至已经开始出现了这样的可能性,“被调动起来的,却是日本”。    最近,苏联驻日本大使特罗扬诺夫斯基,孜孜不倦地去拜会“朋友”。首先去拜会的是自民党副总裁椎名。他向中曾根干事长也打了招呼。甚至对参议院议长河野也未放过。他露出笑容而讲的话,几乎都是同样的:“让我们缔结日苏友好亲善条约吧。既然能在日中之间把尖阁群岛问题搁置起来缔结友好条约;那么,就理应能在日苏之间把北方领土问题搁置起来缔结友好条约。通过日台条约,(日中之间的)战争状态已经结束了,但又要缔结再次确认战争结束的和平条约,对日本外交的这样一种搞法,我们不能理解。”    奇妙的是,特罗扬诺夫斯基大使的发言,仅就日中关系来说,同自民党内的“拥台派”的主张是一致的。该党的日华关系议员恳谈会的人们,主张从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名称中删去“和平”二字,致使宫泽外相感到为难。其论据,同特罗扬诺夫斯基大使讲的话,几乎是相同的。拥台派的人未必是在同苏联互相配合的吧!自民党的某议员说,“老子不反对缔结日中友好条约。重要的是要考验一下三木首相的外交姿势”。他的意思是说,“(日本政府)嘴里讲要促进日台的实际业务协定,但是,首相和外相实际上一点也不想助一臂之力。我们对这一点不满意”。他们还叫嚷:、“我们采取高压手段,三木首相马上就退缩。这样,也就有可能把日中(和平友好条约)束之高阁”。看来,特罗扬诺夫斯基大使早就知道这一内情,而巧妙地开始向“日中关系”施加压力的。    在自民党内的日中关系推进派中间,最近突然增加了一种危机感:“日中(和平友好条约也许搞不成……”。    有人还表示不满说,“连保利先生都访问了中国,但是,首相和外相对鹰派却顾虑得太多”。在野党的议员也表示不可思议,他们说:“外相为什么要强调中国所讨厌的日韩开发大陆架协定的批准问题呢!”“是不是要使日韩(开发大陆架协定)和日中(和平友好条约)互相抵销,以便回避政府的责任呢?”本月四日返回东京的中国大使陈楚也许已经看透了上述日本国情,至今未到外务省来。似乎他在说:“三木先生,你打算怎么办呢?”

第 2 版

1. 美报刊登苏兹贝格的文章:《是在芬兰以东还是以西?》

【本刊讯】美国《纽约时报》一月二十五日刊登苏兹贝格发自巴黎的一篇文章,题为《是在芬兰以东还是以西?》,摘要如下:    也许,在分裂的欧洲的心理中最明显的不同点在于:西欧唯恐被“芬兰化”,东欧则唯恐不能被“芬兰化”。在现代术语中,“芬兰化”一词的意思是:在经济上和战略上受莫斯科的控制,但在政治上则比较自由。    通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或其他条约同美国联系在一起的西欧认识到,它的最终的自由——包括不会被芬兰化在内——要取决于同美国的这种联系是否继续有效。归根到底,右翼和左翼的西方政府都承认这是基本政策。    在华沙条约以西的地区看来,芬兰化是走向苏联化的致命的一步。就连中国也同意这一点,并且——由于它自己也对苏联不信任——敦促西欧保持强大和同美国结盟。    但是,不可避免地加强了民族主义(是在有损于苏联的主张的情况下这样做的)的东欧现在再次明白表示它的恐惧:鉴于局势不稳,它现在面临着又一场危机。以前已经出现过几次由于卫星国对俄国不满而几乎发生重大冲突这种极其危险的情况。    这些危险情况包括铁托与苏联决裂(一九四八年)、东柏林骚乱(一九五三年)、波兰骚乱(一九五六年)、匈牙利暴动(一九五六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及其被毁灭(一九六八年)以及一九七○年波兰北部发生的工人同保安部队之间的流血冲突。    这些事件中的每一件都曾有这种可能性,即紧张局势会导致苏联的残酷弹压(正如有时发生的那样)或演成第三次世界大战。但是现在,由于到处都在出现显然是新的情况,问题再度显露出来了,而且谁也不能肯定用老的公式能否解决。    由于富者突然变得穷多了,而一些穷者则成了亿万富翁,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苏联在使美国受到损失的情况下得到了非常大的好处,军事力量的对比也发生了不那么引人注目的变化。    但是,莫斯科的军队虽然强大,在一种意义上又是软弱的,因为俄国的许多师驻在东欧,不仅是为了保护这个地区不受西方的任何入侵,而且也是为了使这个地区继续顺从莫斯科。北约组织的军队在数量上可能弱一些,但是这些军队可以集中力量搞防务,而不必从事警察工作。    眼下,当着“和缓”这个过去几年中的基调字眼在发生变化——如果不是在发生动摇的话    ——的时候,是很难思考其中包含的无法估量的因素的。以前曾流行一时的关于实现一个有五个政治极——美国、俄国、中国、日本和欧洲共同体——的“五角世界”的主张现在已不再接近于现实情况了。    中东局势在迅速地紧张起来。污染在蔓延。能源和粮食不够用。东南亚即将再度发生分裂,即使美国人不愿看到这种情况也罢。和缓本身以及以它的名义演的滑稽哑剧的情况又如何呢?    基辛格在一九五七年写道,对于莫斯科来说,“和平共处”只意味着“最有效的进攻策略”。基辛格在取得了掌管事务的权力之后,改变了他的主张。他首先为同莫斯科实现和缓而努力,甚至在一九七一年用“偏袒”巴基斯坦并打开通向北京的大门的办法来达到他的目的。    但是,现在我们一定感到迷惑不解的是,是否整个和缓机体正在处于贫血状态?中东仍然可能骤然导致一场大战,但是,燃料的缺乏和美国要夺取油井的威胁可能证明是同样富有爆炸性的。    仍然在不时地对莫斯科和华盛顿之间越过它而搞的秘密交易发出抱怨的西欧,将竭尽所能来避免卷入任何非欧洲的事务中去。然而,它也将尽最大力量避免芬兰化,而这最终将意味着使非正式的大西洋纽带保持完整。    对于东欧来说,问题是另一种情况。它知道,它在一场大的纠纷中是无法逃避自己的义务的,如果克里姆林宫希望这样的话。但是,它认为,要是能够争取到时间,芬兰化能够在波罗的海和黑海之间的小国中一步步实现的话,它们便可能经受住未来的现在还不知道是什么样的考验,有朝一日会走向比较平静和比较自由的海洋。

2. 美报文章:《苏联海军力量如何?》

【本刊讯】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二月四日刊登哈佛大学俄国研究所的杰瓦诺夫斯基教授的二篇文章,标题是《苏联海军力量如何?》,摘要如下:    关于苏美海军实力对比,有许多争论。例如,《战舰一览》的编者声称,俄国人在好几种军舰,比方说,潜艇和重巡洋舰方面已经占优势,并且在一些海军武器方面已开始向美国提出挑战。    但是,《战舰一览》主要是强调问题的数量方面。姑且不谈美国军舰平均说来比俄国军舰大得多,技术上更加先进,因而效率更高,我们觉得还需要从地理政治学的方面谈谈苏联的海军力量。    苏联海军象苏联商船队一样扩充异常迅速,这就使人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即苏联有若干不利的条件妨碍着它的海上潜力。不利因素之一,就是有用的和出入便利的海岸线比较短。    虽然苏联有大约三万五千英里长的海岸线(世界上最长),可是它却是地球上最受陆地闭锁的国家。离海洋最远的地点是哈萨克的谢米列奇耶,它与海岸的距离是大约一千六百英里。    此外,苏联领土大部分都是跟加拿大一样,远在北方。战略上和经济上的一个严重不利条件,就是俄国的大多数港口在一年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冰冻的。矛盾的是,苏联最北面的港口摩尔曼斯克却是一个例外,通常全年可以进出。    另一方面,列宁格勒、喀琅施塔得和雷维尔等港口所在的芬兰湾,从十一月到四月都是冰冻的。黑海的港口,在一月和二月通常都是冰冻的。远东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即海参崴)在冬季的四个月里是冰冻的,而且是危险地悬在一条很长的交通线的终端。    俄国要进入温和的波罗的海和黑海,就要经过非俄罗斯人,即芬兰人、爱沙尼亚人、拉脱维亚人和乌克兰人居住的地方。黑海的出口控制在土耳其人手中,而波罗的海的出口则控制在丹麦人和德国人手里。要进入大西洋,得经由遥远的摩尔曼斯克和科拉半岛。太平洋岸远离俄国的主要中心,距离竟达四千英里。    所有这一切都严重妨碍了海军力量和海上贸易的发展,并且使苏联为了扩张而煞费苦心。    还要考虑到的一点是,苏联的海岸分隔为四大段:黑海,波罗的海,北冰洋及其所属的白海,以及太平洋。北冰洋和白海在政治上与经济上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黑海和波罗的海之间的海上交通是十分困难的,而从这两个海中的任何一个航行到太平洋就更加难了。    波罗的海和白海之间虽有运河,但是海轮是不能通行的。从白海沿着西伯利亚北岸到远东水域的航线,长约四千英里,也有很多困难,尽管现在有了原子破冰船等等新技术发展。苏联海军地位的不利条件之一,就是波罗的海和黑海这两个内海是跟三大洋隔开了一段距离的。这就迫使苏联保持四支独立的舰队: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北冰洋舰队和太平洋舰队。    苏联仅仅在远东才享有真正的自由进入公海远洋的便利。然而,应当注意到,由于中苏争执,苏联在远东的基地从地理位置和政治上说是危险的。    除此以外还要考虑到,苏联的黑海基地是在苏联帝国的“软肚皮”,即易变的乌克兰的南缘。由此可见,就莫斯科的实际海军地位而言,地理政治因素是不太硬朗的。    相比之下,美国海军却广泛地享有自由进入公海远洋的便利,可以把大量的经验丰富的海军部署到世界各地。此外,苏联海军还有待于掌握远距离大规模海战的战略,这不仅是由于缺乏经验,也是由于苏联地理政治位置不利。

3. 英《外事报道》文章:《俄国压制芬兰报界》

【本刊讯】英国《外事报道》一月二十二日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俄国压制芬兰报界》,全文如下:    芬兰记者发现他们比国内大多数同胞都更难于做俄国的邻居。独立的赫尔辛基日报《赫尔辛基新闻》(发行量二十一万份)上月抱怨官方限制“报界议论芬兰的对外政策”,特别是芬苏关系。该报认为,新闻检查的倾向现在也同样有箝制国内报道之势,它提到地方共产党企图提出一个措词含糊的禁止“所谓战争宣传”的法律修正案。    在《赫尔辛基新闻》的社论发表前,任何芬兰评论员几乎都不敢说一些可能被认为是批评华沙条约的话,这种状态已持续一个很长的时期了。在最近几个月中,出现了这样一种倾向,即援引俄国人的讲话,好象这些讲话全都可以按其表面价值予以接受一样。芬苏关系上仍然有小的裂痕:芬兰报纸一直愿意刊登主要是来自瑞典新闻界的第二手批评文章。这些批评文章已引起俄国人的经常抱怨。    举例说,《赫尔辛基新闻》去年三月引用了瑞典社会民主党报纸《劳动报》的报道,后者指责芬兰出版者(在政府施加压力以后)决定不在当地发行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这家瑞典报纸又说,俄国人可能指望芬兰外交部为他们从事检查工作,该报指出,芬兰外长卡尔亚莱宁在与勃列日涅夫私下会谈后曾抱怨,由于“报界的恶意的和消极的评论”使芬兰政府在“与它的邻国建立友好关系”的努力中处于窘境。很显然,他坚持主张,在讨论芬兰的“中立化”政策时,是不容许发表不同看法的。

4. 安莎社自贝尔格莱德报道:南苏代表在各国议会联盟会议上发生争吵

【安莎社贝尔格莱德二月四日电】据说,在于这里举行的各国议会联盟会议上,南斯拉夫和苏联的代表星期一在如何理想地保障欧洲安全的问题上发生了冲突。据首都报界人士说,所以发生争吵,是因为南斯拉夫代表团团长奥·雅沃尔斯基昨天在特别裁军小组委员会上坚持认为,军事安全问题的讨论不能同这个问题的政治方面分开。    据这些人士说,苏联代表的回答是,小组委员会无权辩论这种问题。    据说,莫斯科代表指责南斯拉夫人“越过了”贝尔格莱德会议的“疆界”。他说,只有日内瓦安全合作会议和维也纳裁军会谈才能有资格讨论雅沃尔斯基提出的问题。南斯拉夫报界今天驳斥了下述看法:象欧洲安全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可以交给所谓“一小批国家”来讨论。

第 3 版

1. 英报文章:《印度的被保护者正在毁掉孟加拉》

【本刊讯】英《泰晤士报》二月四日刊登该报记者发自新德里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印度的令人尴尬和不愉快的被保护者,现在正在走向毁掉孟加拉国民主的极权主义和一党统治》,摘要如下:    谢赫·穆吉布·拉赫曼独揽孟加拉国的绝对权力一举,对于刚刚三年多以前在他的不幸的国家从血泊中诞生的时候充当了有点过于热情的接生婆的角色的印度来说,是一种颇为尴尬的经验。    孟加拉国作为印度的被保护者很难说是什么成功。印度总理甘地夫人上星期急急忙忙给谢赫·穆吉布打电报,祝贺他“担任总统的最高职务”。    说得最轻,甘地夫人如此热情地欢迎这么一件无异乎毁掉孟加拉国的民主政治,和恢复同无人惋惜的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及他的前任阿尤布元帅联系在一起的极端个人的独裁统治的事情,似乎是超过了礼仪的要求。    印度新闻界最起劲维护印度教徒的利益的报纸和反对党人民同盟的喉舌《祖国日报》把甘地夫人的这一姿态解释为是一个信号:她在打算以同样的办法把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里了。这种说法有足够的真实性,使人们不能等闲视之。    另一批右翼的反对党在孟加拉国驻新德里的高级专员公署外面举行了一次小小的示威,在那里打开了把谢赫·穆吉布比作前总统叶海亚·汗的标语。这一事件具有某种历史意义,因为这是印度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反对孟加拉国的抗议活动。    很明显,甘地夫人希望大大增加了权力的谢赫·穆吉布将能够坚决镇压孟加拉国反印情绪的进一步增长,这种情绪近一段时间里一直在加强。    但是,这种希望可能证明只是幻想。孟加拉国内部出现的反对谢赫·穆吉布的力量大多具有反印反苏的倾向,而现在则甚至连迄今还存在的最低限度的一点表达这种倾向的渠道都被剥夺了。这种反对情绪可能会转向地下,发展得更深,因而更难于对付。这可能使孟加拉国内反政府的游击队同印度的那加和米佐拉姆叛乱分子之间的加紧合作。最近已有迹象表明,他们的活动加剧了。    有许多争端能助长反印情绪。其中有一个就是在旱季分享恒河河水问题上一直拖延到今天,并且显然难以解决的争执。    另一个敏感的问题是,对孟加拉湾领海的划界问题。据认为,孟加拉湾蕴藏着丰富的海底石油。孟加拉国已经同一些美国公司和其他外国公司签订了勘探和生产石油的合同。    尽管官方想促进合作,但是,事实仍然是,这两个国家的经济从本质上就是相互竞争的,孟加拉国几乎是全部而印度则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出口黄麻来换取外汇的。

2. 布托从国外提前回到巴基斯坦

【法新社拉瓦尔品第二月九日电】官方人士说,反对党民族人民党主席、巴基斯坦议会反对派领袖瓦利·汗,今天在全国范围逮捕民族人民党领导人时被捕。    这些人士说,到今天晚上为止,在西北边境省、旁遮普省和信德省,根据巴基斯坦防御法已拘留了民族人民党的六十多名党员。    这次大逮捕是在西北边境省内政部长哈亚特·穆罕默德·汗·谢尔帕奥遭暗杀之后进行的。    民族人民党被指责支持了西北边境省和俾路支省的恐怖和颠覆活动,它是由七个反对党组成的民主联合阵线的一员。    布托总理今天已缩短在国外访问时间,从纽约返抵这里,他本来还要去罗马尼亚访问。据了解,他立即同他的助手讨论巴基斯坦的政治、法律和秩序情况。    【合众国际社拉瓦尔品第二月十一日电】布托总理昨天说,巴基斯坦正在经历一场严重的民族考验,并且号召他的人民比以往更加紧密团结来应付这场考验。    布托在国民议会的讲话中说,“导致谢尔帕奥惨死的阴谋,必须一举彻底粉碎,反民族的分子和反民族的力量必须消灭。”    布托虽然没有点出民族人民党或者任何其他反对派的名字来,他确实提到过这个最近遭到取缔的政党曾扬言要以暴力夺取政权。    【法新社拉瓦尔品第二月十日电】巴基斯坦政府今天取缔了民族人民党,并且没收了该党的全部财产。    【塔斯社伊斯兰堡二月十日电】巴基斯坦政府今天取缔了反对党民族人民党并宣布没收了该党的全部财产。巴基斯坦政府是在执政的巴基斯坦人民党著名领导人之一、西北边境省省长谢尔帕奥被暗杀之后作出这一决定的。他是八日视察白沙瓦大学时被炸弹炸死的。    在他被暗杀之后,民族人民党所有的领导人和该党西北边境省各个组织的主席都被捕了。被捕最多的是西北边境省的民族人民党党员。    官方迄今还没有对被捕者提出控告。当地观察家们说,暗杀谢尔帕奥事件可能被利用来作为最后镇压巴基斯坦现政权的反对派的手段。

3. 孟印就划定海域分界线问题举行谈判

【法新社达卡二月八日电】孟加拉国同印度之间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的正式谈判今天在这里开始,划定海域分界线是谈判的主要内容之一。    【印报托达卡二月八日电】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外交部发言人在今天两国外交秘书级会谈结束时对记者说,他们就次大陆总的政治局势和同巴基斯坦关系正常化的前景进行了“非常有益和令人满意的意见交换”。两国发言人还说:会谈中还研究了所传美国决定恢复向巴基斯坦供应武器的问题,双方表示对任何会在次大陆造成紧张的步骤都感到不安。    【本刊讯】《印度斯坦时报》二月八日以《海域疆界是个难题》为题,刊载了该报记者D·森二月七日从达卡发回的一则报道:    印度和孟加拉国之间划定海域疆界问题已发展成一个难题,消息灵通人士认为,这个问题现在只能在政府一级求得解决。    这里认为,由印度外交秘书克瓦尔·辛格率领的一个十人代表团的今天到达这里,可能是谋求在专家一级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后一次重大努力。这次三天的讨论将是上月德里会谈的一种继续。据信当时孟加拉国代表说明了达卡在把近海和公海海域授予一些公司勘探石油时所使用的划界标准。    据从可靠方面获悉,孟加拉国授予美国阿什兰石油公司的五千平方海里的长方形海域的西北角,涉及到在印度洋岸三海里半以内和在印度领海以内的一个点。去年年末,在孟加拉国把三万平方海里的近海海域授予六家公司勘探石油之后,印度曾立即向孟加拉国提出了抗议。自那以后,已举行了两次会谈。

4. 香港《读者文摘》报道:《孟加拉国民穷财尽》

【本刊讯】美国《读者文摘》(香港版)二月号刊登一篇题为《孟加拉国民穷财尽》的报道,摘要如下:    孟加拉经历了可怕的旋风和海啸,饥荒和兵灾,一九七一年十二月在一连串天灾人祸中立国。    今日,孟加拉国真正大难临头。它是世界上人口最密和粮食最缺的国家,为“穷”字增添了新义。    新国疮痍满目,民房六百万幢化为瓦砾,铁路中断,桥梁坍塌,农田荒芜,引起大规模粮荒。估计全国善后工作需要外援十五亿美元。    如今外援已达二十亿美元,但仍无法度过难关。去夏孟加拉又发生水灾,失踪或无家可归者逾一百万人,就算不计这惊心动魄的新灾情,孟加拉在日增的重压下,也支持不住。工业落后得很,即使要恢复战前的规模,在一九八○年以前也办不到。输出只赚得极少的外汇,大家都不知道从哪里找钱来买燃料、肥料、棉布和粮食。而这些都是进口货,如今的价格比一两年前高出三四倍。自独立以来,本地米价已涨了三倍。去年春初虽告丰收,但仍缺粮约二百万吨。    孟加拉脱离巴基斯坦统治三年,人口(以去年十二月计)已从七千万增加到七千五百万——人口占世界第八位,而居住的地方,只有近乎地球上千分之一的土地。有一半人日常所吃的连维持生命的最低需要量也不够。他们的燃眉之急就是为家人找东西吃。    从高空俯瞰,孟加拉山深林茂,稻田碧绿,仿佛是个富足的乐园。但到了地面上,稻田小得难以相信,村屋内远亲近戚十多人住在一起,陈设简陋不堪,食物也少得可怜。    首都达卡就是个闷热潮湿的贫民区,办公楼宇十分破旧,由小屋改成的商店,几乎无货可售。奇形怪状的残废者和衣衫褴褛的儿童,围着汽车伸手乞钱。城里二百万市民,大半住在破烂的房屋里,没有自来水和卫生设备,每十人中约有一人没房子住。    这些人以行乞、做小贩、偷窃和卖淫为生,一个达卡人形容他们为“流氓、弃婴,街头术士,疯子和吸毒者”。人行道旁、楼梯、公共汽车站和火车站,破房子和树下,都是他们睡觉的地方。许多还染上了霍乱和天花。    成立未久经验不足的孟加拉政府,面对这些苦恼问题,更是治丝而棼,越理越乱。    拉赫曼现年五十多岁,他十分优柔寡断。一个亲信批评他说:“他很少作决定,所作的决定也极可能是受了任何一个最后对他说话的人所影响。他是天生不会说‘不’的人。”    他不能算是政治思想家。他杂乱无章地进行非宗教的民主国家社会主义试验,自称之为“拉赫曼主义”。    把百分之八十五的非农业经济结构,所有本国人办的银行和保险公司,棉纺厂,糖厂,黄麻厂和大部分航运公司,一律收归国有。现在这些企业都亏本。银行受到重大亏损,迫得拒绝贷款给国营工业。黄麻是孟加拉输出的生命线,每吨黄麻战前平均获利三十九美元,如今却平均亏损二百十二美元。世界最大的阿当吉黄麻厂,一年的亏损以百万美元计。    管理不善是亏损的最大原因。拉赫曼将工业收归国有后,即将原有的高级人员撤职,而从东巴人民联盟内选派政治亲信接任。这些人没有一个有资格担任新职,却很快就懂得如何照顾自己。伦敦《经济学人》周刊说这是个“疯狂的贪污制度”,公务员能洁身自爱的有如凤毛麟角。试举一个典型的例子:不久前,一艘船载运一万八千吨急需的水泥驶抵吉大港,抵达时只剩了一千一百吨。船长说:“船底出了一条裂缝”,其余的水泥都被冲去了。    觉醒的人民越来越多了。孟加拉现有六个共产党、一个社会党和几个民众团体,都是和东巴人民联盟作对的;拉赫曼的反应也越来越暴戾,可见他忧虑日增。自孟加拉独立以来,至少已有二千名政治首脑和党员被谋杀。    拉赫曼借重两个形同军队的组织以自保:他侄儿的青年同盟,有武装分子十万人,负责推行一个全国性的“肃清运动”;和他自己的保安部队。    这些部队以恐怖手段对付人民:遇有工人怠工,他们便持枪冲入工厂,监视劳工领袖;突然执行乡村戒严;施用严刑拷问人民,已有数人因此丧生。    死心塌地拥护拉赫曼的人一向当他是民族英雄,料不到他竟采用恐怖手段。

第 4 版

1. 中国是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二)

(二)中国石油的分布和生产展望    我国西北的石油古代已有发现。清末一九○九年始用外国技师试掘陕北延长的石油,规模极小,钻井极浅,产量毫不足道。三十年代后半,陕北革命基地建立之后,用土法生产的延长石油,与革命基地的其他土产如羊毛、甘草、柏木等物,为基地以外人民所欢迎,促成了基地内外物资的交流。所以点点滴滴的延长石油在革命历史中是占有相当地位的。七七抗战爆发后二年,国民政府借外资设备在甘肃玉门建立“甘肃油矿局”。一九四三春我由沦陷区往西安、宝鸡南返昆明时,还看见该局运油的车辆。但至解放十一年中,玉门的油产总量仅仅是五十二万吨。解放以后,玉门成为产油重点,兰州成为石油化工重镇。解放后不久即在新疆西北部克拉玛依发现具有相当规模的油藏,很快投入生产。五十年代后半又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发现油藏。大西北区的石油在新中国建国初期的贡献是很大的,但当时人力、设备、资金都很紧张,运输也很困难,还不能达到全国石油的自给。但从蕴藏的观点看,陕、甘、宁、克拉玛依、柴达木盆地都有相当意义。    一九五八——五九大跃进,中苏关系恶化以后,玉门训练的技工分批到东北、华北、西南探油,不久即在东北松辽盆地中发现大庆油田。在极恶劣国际情势和一连三年粮食歉收交迫之下,“铁人”王进喜等塑造了民族英雄的新模型,大庆在短短三年之中,使祖国石油做到基本自给。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和反复查勘,证明大庆油田蕴藏很富,生产技术及规模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大庆油藏丰富的初步肯定,就开始证明李四光先生见解的正确。西方地质界之所以一向认为中国是贫油国家,主要是因为西方早期发现的油田大都是海相沉积盆地。松辽平原是一个大型的陆相沉积。最近十一年中所发现幅员最广,藏量最丰的华北盆地的几个油田——山东靠近黄河口的胜利油田,天津市海河口向南陆上和海底蕴藏富得惊人的大港油田——又都是属于陆相沉积。    陆相沉积中形成油田的原因,《祖国的好山河》中有扼要的科学解释:    “在地球上普遍生油的地质历史时期,我国一些内陆湖泊区气候温暖潮湿。湖泊及周围的陆上繁生着各种动植物,特别是湖泊里的浮游生物、鱼类和甲壳类等十分丰富。这些生物死亡之后,同周围河流带来的泥沙一起在湖盆底部沉积下来。地壳运动引起湖盆底部不断沉降,沉积物层层加厚。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了巨厚的湖盆沉积岩层,即属于陆相沉积的湖相沉积层。许许多多的生物遗体被深深地积压在厚厚的岩层里面,和空气不接触,维持着一种没有氧气的‘还原’环境。在这种环境下,生物遗体慢慢变成了石油和天然气。后来,这些石油和天然气聚集起来,形成了油气矿藏,多个油气藏组合成大的油气田。由此可见,形成石油需要有两个先决条件:第一是,有丰富的有机质;第二是,有利于有机质堆积和转变成石油的还原环境。只要具备这两个条件,不论是海相沉积还是陆相沉积,都能形成石油和天然气。”    中国现知油藏已经超过全部中东探明的储量,主要是由于近八、九年来渤海区的重要发现。从氢碳盆地地图看,辽东半岛以西狭长的海湾是属于辽河盆地的。其余的渤海湾的绝大部分都属于华北盆地。换言之,山东的胜利油田与天津市的大港油田都属于同一氢碳盆地。关于胜利油田的报道不多,《人民日报》一九七四年九月三日告诉我们这油田从一九六四年已开始投产,“幅员辽阔,资源丰富。”至于大港,似有狭广两义。狭义的大港是指天津市海河口以南十几公里正在兴建的油港。我们只能推测广义的大港应该指着属于华北氢碳盆地的渤海的绝大部分,和海河口与黄河口之间或更东南、属于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的滨海地带。这是一个几万方公里陆上海底异常辽阔的油气领域。    《红旗》一九七四年八月号,有一篇专讲大港区探油经过的报告。此文注重地质构造和探油技术,并未正面讨论大港区估得的油藏量。但我们可以相信此区异常庞大的油气储量是根据反复的“地震细测工作”。从这篇报告,我们知道大港区是断陷盆地,地质历史期间曾起过多次的断陷,因此结构非常复杂,地层“纵横交错,密如蛛网”。经过反复细测,证明主要断层附近储油层一般很厚,此外另有三种很不平常的现象。一,一般认为不可能储油的秃顶结构,很多居然有油,此类结构的油田竟占全区所估的油田总面积百分之二十七以上。二,有些深部的原生油藏,因多次断陷已遭破坏,但原来的油气已经运移到浅层,形成了次生的油气藏。三,通常认为最可能储油的岩石层是沙岩和石灰岩。大港区细探的结果,证明储油的岩石层种类很多,只要具有储油的孔隙和裂缝,都储藏着油,如沙岩、生物灰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具有裂缝的泥岩、和玄武岩之类。大港区所估总藏量之所以特别庞大,一方面由于幅员非常辽阔,一方面因为初深时虽有“油层忽有忽无、忽厚忽薄、忽油忽水、原油忽稠忽稀、产量忽高忽低的‘五忽现象’”,几年研究各种地层特征、反复细测之后,终于将初探所得的“块块油田”都“连”成了“片”。这在探油历史和技术上不得不认为是新经验。    由于近两年来中日邦交的进展和商务关系的密切,日本方面有时透露出有关大港油区的消息。据日方报道,大港的储油层的一般厚度是二○○○米(六六○○英尺),油的品质异常的好,含硫磺量低到百分之○点○八(万分之八)以下。相形之下,中东的油含硫磺量一般要高到百分之二点五以上。今后大港的油对减少空气污染的良好作用,是非常显然的。另一极重要的因素就是渤海是一个很浅的海。距陆地二十华里以内的海的深度不过是二十五尺,全部渤海的平均深度不过是二十米左右。因此,无论是勘探或是钻井投产,技术和资本的问题都比较容易解决。从藏量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看,渤海湾注定会变成世界上第二个波斯湾。    除了西北、东北、渤海湾的油田以外,西南地区也有油田。四川以天然气的丰富举世闻名,油藏也很可观。今年夏秋之际英文《大公报周刊》简单报道湖北某地已兴建了一个五七油田。湖北石油的发现是一般地质学家所梦想不到的。想象中各地区陆续勘探将会发现更多的油气田。    讨论中国石油的分布和蕴藏,决不能忽视黄海和东海的大陆架、南海和属于广东广西的东京湾的大陆架、和东沙、西沙、南沙群岛。去年(七四年)一月底在我为《七十年代》所撰《从历史的尺度看新中国的特色与成就》一文里,我曾提到参看美国某大石油公司精绘的中国与世界的氢碳盆地地图时,我就发现中国氢碳盆地和大陆架面积之大是举世所少见。一般讲来,凡大陆架都可能藏有石油和天然气。至于何以中国的大陆架特别宽广,《祖国的好山河》有扼要的解释:“这不能不归功于从我国大陆东流入海的河流,特别是黄河与长江。因为这两条大河,每年从大陆带来了十几亿吨的泥沙,沉积在河口和沿海地带,形成了宽广的大陆架。”黄海和东海的大陆架,祖国还没有做有系统的勘探。但美国麻省著名的乌次侯尔海洋学研究所已对中国大陆架做过部分的初步勘探。初步结论是有些地方很有油藏的可能,特别是靠近黄河口和长江口的地方。黄河口附近海底和陆上丰富的油藏业经祖国证实,今后全部沿海地带和大陆架底下油藏极富的可能性,是不容忽视的。这更是何以因钓鱼台而引起的爱国运动和组织必须加强,继续不断地贯彻“内除国贼,外抗强权”的精神和原则。(二)

2. 美刊文章:《用离析的酶操纵抗菌素》

【本刊讯】美国《科学新闻》十一月二日一期刊登一篇文章,题为《用离析的酶操纵抗菌素》,摘要如下:    今天,美国制药公司在市场上出售的抗菌素有七百种。制造抗菌素的一个普遍方法是把菌类或细菌放在含有营养物的烧瓶里。微生物利用这些营养物生长和繁殖。在它们的数量增加的同时,把它们移到晶种桶里,继续再繁殖。然后又把它们转移到发酵箱中,那里的营养物和环境条件鼓励它们不仅是生长和繁殖,而且利用它们的酶制造抗菌素。这些发酵箱很大,有的五层楼高。在发酵箱里,数量极多的菌类或细菌象沸腾的开水一样冒着泡,一批批生产出十二万五千加仑的抗菌素。    然而,用发酵方法收获抗菌素有其缺点。发酵要好几个星期才能完成,效率不高,因为微生物利用营养剂不仅是制造抗菌素,而且是用于生长、繁殖和其它新陈代谢活动。然后必须从营养剂和其它新陈代谢产物中把抗菌素分离出来。    马萨诸塞理工学院一个由工程师、食品科学家、微生物家和化学家组成的小组,在丹尼尔·I·C    ·王的领导下现在研究出一个制造抗菌素的新方法,可能比发酵法更有效更经济。它是利用从微生物离析的酶,而不是完整的微生物来制造抗菌素。    两年前,该小组收到全国科学基金会“科研用于国民需要”计划的一笔赠款,来研究某种将有利于社会的酶工艺技术。酶已经被用于制造抗菌素、酒和奶酪。它们被用于洗涤剂、加工食品和鞣制皮革。但是全国科学基金会认为,由于最近在分子生物学、化工和有关科学方面的进展,酶可以对有用的产品提出更大的贡献,尤其是被以离析的形式利用的话。全国科学基金会目前正在支持这方面的研究,例如利用酶来合成营养物、处理三废或催化工业反应。    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小组由于几个原因选择了一种叫做短杆菌肽S的多肽菌抗菌素作为他们的试验模型。这种抗菌素的氨基酸叙列是各个研究小组已经解决的。短杆菌制造抗菌素的方法也是知道的。抗菌素是由一种细菌性酶短杆菌肽合成物而不是通过通常的核糖肽合成途径制成的。因此他们推想,如果他们能够把酶从细菌中离析出来,也许就可以利用酶在细菌外面制造短杆菌肽S。    他们的目标是离析出十分纯的足够数量的酶,以便可以用于制造制备比例数量的短杆菌肽S。特别纯的酶溶液可以出色地完成制造抗菌素的任务,但是制造的费用却比部分粗制的酶溶液贵得多。于是他们研究使酶保持稳定,从而是一次可以在几天中而不是通常的几分钟或几小时中起作用。他们推算出怎样可以使酶的产量按比例增加二百五十倍,从五十分之一加仑(实验室烧瓶的量)增加到五十加仑的桶。他们判断出要让酶制造抗菌素需要向桶里添加多少ATP(细胞的天然的释放能的分子),以及怎样从ATP的分解产物(AMP或ADP)中经济地再生ATP。    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目前在寻求进一步把酶提纯的经济方法。他们在设法生产可以比正常情况更大量制造短杆菌肽的变异体。他们正在寻求从抗菌素生产过程中回收酶的方法,以便能够再次利用它们。    虽然短杆菌肽在商业上不算是重要的抗菌素,但是有一种商业上很重要而且是通过类似的酶生产过程制造的抗菌素。那种抗菌素是杆菌肽。世界各地都把杆菌肽掺在牲畜饲料中促进牲畜生长。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科学家目前在探索把他们的抗菌素生产工艺技术应用于杆菌肽的方法,以期这种抗菌素的制造商最终可以采用这项工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