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01-21

第 1 版

1. 外电评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宪法

·法新社·【法新社北京一月十九日电】今天这里宣布,根据议会一月十七日通过的宪法,废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职务,这是为了“加强党对国家机构的一元化领导”。    根据新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意味着,议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朱德元帅将行使国家主席礼仪上的职权。    共产党主席毛泽东“统率全国武装力量”。    新宪法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国民生活的一切领域的最高领导地位,特别是取消了国家主席职位。·美联社·【美联社东京一月十九日电】中国今天宣布了它的新宪法,废除了国家主席的职务,从而消除了可能向共产党主席毛泽东提出挑战的权力基础。    新宪法还特别规定由党的主席——也就是毛泽东主席——而不是由国家主席,来统率武装力量。    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一九五四年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所不同的还有: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这个国家的理论基础之一,并要求政府工作人员学习它;宣布中国永远不做超级大国;把六十年代末期诞生的革命委员会定为正式的国家机构;给予中国人以罢工的权利。    此外,新宪法允许公社社员在首先搞好公社生产的情况下为私人需要耕种小块土地,并允许劳动者从事“不剥削他人的个体劳动”,同时要引导他们走高社会主义集体化。    新宪法中没有老的基本法中规定的居住和迁徙自由以及从事科学研究、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时事社·【时事社东京一月十九日电】北京十九日电:中国的新华社十九日晚公布了在日前召开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宪法,从而废除了一九五四年九月颁布的宪法。新宪法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废除了国家主席。在从一九六六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的过程中刘少奇下台了,从那时以来国家主席的职位一直是空缺的。以后因企图谋害毛泽东主席而死亡的前副主席林彪也想当国家主席而受到谴责。也许毛主席担心有党的主席和国家主席就会使国家的领导二元化,因此,为了使“领导一元化”才下决心废除国家主席。这样一来,毛泽东主席就成了代表国家的实际上的元首,这已是肯定无疑的了。这就使党领导一切的原则比过去更加明确了。·共同社·【共同社东京一月十九日电】北京十九日电:中国新宪法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宣布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中国不做超级大国。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三、废除国家主席。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取代国家主席统率全国武装力量。由“人大”的常务委员会接受外国使节。四、写上了党对“人大”、国务院(内阁)和人民解放军的领导。五、为防止国家机关的官僚主义化,各级干部有义务参加劳动。六、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作为取代旧人民委员会的机构,已用法律确定下来。人民公社也形成了制度。七、取消了关于人民检察院的规定,由公安机关行使检察机关的职权。    【共同社东京一月十九日电】公布的中国新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改变了旧宪法的“人民民主国家”的规定。    关于国家机构,其重大特点是,废除了在旧宪法中规定拥有公布法律、宣战、接受外国使节等职权的国家主席,把相当于这一部分的职权移交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了。·路透社·【路透社北京一月十九日电】中国今晚公布了国家新宪法的内容,取消了国家元首的职位,加强了共产党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控制。    这个新文件是自一九五四年以来中国的宪法的第一个正式修改本,内容大大简化了,一共分四章,只有三十条。

2. 日《读卖新闻》文章:《延安型的中国革新内阁》

【本刊讯】日本《读卖新闻》一月十九日刊登该报外信部记者星野享司、丸山胜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延安型的中国革新内阁》,摘要如下:    中国决定了新的国家政府的领导人。总理是自建国以来,一直没有变动地位的周恩来。辅佐总理的十二个副总理,除了邓小平、李先念留任外,其他全是新任,这是划时期的人事。军队的元老叶剑英就任了令人注目的国防部长的职务。经过八年的文化大革命及批林批孔激烈的政治斗争诞生的新内阁的特色是:一、以政治局委员为中心的党的高级干部一举入阁、明确了党对行政机构的“领导色彩”;二、给老练的行政干部配上工农出身的人,尽可能地排除了官僚的气味;三、注意党、政、军、民的平衡,的确实现了中国独特的结构;四、与文化大革命前相比,大幅度地缩小了机构。如要说,可以说这是“延安型”的革新内阁。    这次人大决定政府领导人的人选,最大的课题是:收拾戏剧性的政治斗争和在“天下大乱”的国际形势中,确立从高龄化了的领导人到“第二代”的接班体制。特别是被定为毛泽东主席的接班人的刘少奇、林彪,相继倒台。正因此,新的人事成了内外注目的中心。    新的人事是“过渡性”的呢?还是断然采取的划时期的“返老还青”措施?从张春桥、华国锋、纪登奎这三位寄托着将来的新的年轻的高级干部一齐入阁看来,可以说是断然的“返老还青”措施。另一方面,除邓小平、李先念以外,军队的元老陈锡联新入阁、原农垦部长王震等老手加入副总理的行列,从这一点上看,也可以说是过渡性的安排。可是综合地看,无疑是断然的人事措施。特别是被认为是农业样板的山西省大寨大队的陈永贵、陕西省纺织工人出身的吴桂贤女士就任副总理的事实,向内外表明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性格。    再有,作为对外关系窗口的外交部长、对外贸易部长、对外经济联络部长,全部留任,表明当前的对外政策没有变化。    从这次发表的结果可以清楚地看出,贯彻了文化大革命所强调的“精兵简政”的原则。文化大革命前的三十八个部、八个委员会,经过合并和精简,变成了二十六个部、三个委员会    。    精兵简政最明显的表现是农业(农业、农垦、林业、水产四部合并为农林部)、轻工业(纺织、第一、第二轻工业部合并为轻工业部)、商业(粮食、商业两部合并为商业部)三个部门。这些全是中国经济的核心。对这些部门采取积极地合并和精简措施,意味着已经开始为铲除官僚主义这一中国社会的悬案,采取了正式的行动,具有重大意义。

3. 日《东京新闻》评论:《贯彻了毛泽东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大革命宪法」》

【本刊讯】日本《东京新闻》一月二十日刊登一篇短评,题目是《贯彻了毛泽东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大革命宪法”》,摘要如下:    十九日公布的中国新宪法,可以说,把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运动等很多考验的毛泽东思想,作为国家的理念和制度确定了下来。    具体地来说,首先根据林彪事件的教训,强调地提出了党的一元化领导。    在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中,毛泽东主席不断提出的“继续革命的必要性”,现实地写进了新宪法的序言里,条文中也规定了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理论基础,这些都表示深深地渗透了文化大革命的思想。一句话,可以把这次的宪法规定为“文化大革命的宪法”。    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决定了新的领导体制,但是,毛主席等人总是想着要防止社会主义变质,修改宪法的目的也在于此。新宪法理应蕴藏着中国首脑的这一期待。从新宪法中,到处可见这样一种(防止社会主义变质的)制动器。    前年召开的十大以及这次的国务院的人事安排,其一贯的想法是老中青统一的路线。宪法也明确地写进了这一想法。特别是关于国务院的构成,规定了要照顾到老中青。由此可以看出培养接班人的迫切愿望。    在新宪法中,个人的名字只在序言和第二条的条文中各用了一处“毛泽东思想”。看来,这是由于毛主席本身非常讨厌把领导人个人的名字写进宪法里的缘故。可以肯定,这是根据中国首脑要排除个人崇拜思想的意图而采取的做法。    可以这样评价:中国渡过了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的大动荡,并根据二十五年的经验,已经初步地整备了对外战略和内政方面的基础。

第 2 版

1. 时事社评论我四届人大:《社会主义制度固定下来》

【时事社东京一月十八日电】题:总结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社会主义制度固定下来    北京十八日电: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业已召开,这意味着对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的总结和中国已名副其实地将社会主义制度固定下来了。一九四九年,为建设社会主义而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到七年后的一九五六年,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但是,在这以后的历程中,处于前国家主席刘少奇领导下的行政机构流于官僚主义,出现了同中国本来谋求的社会主义社会不相容的经济政策和想法,把这些粉碎了的是一九六五年底到一九六九年春进行的文化大革命。接着发生了林彪事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的党和政府的机构,其重建工作在林彪一伙的“枪杆子”控制下,曾经脱离了中国共产党的原则。林彪一伙的路线在经济政策上也是修正主义的。但归根结蒂,这也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和精神本来就是旧社会的,所以批林批孔运动大力号召全国人民进行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    【本刊讯】日本《每日新闻》一月十九日刊登一篇社论,题目是《巩固了国内体制的中国》,摘要如下:    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相隔十年召开了。这是经过文化大革命、林彪事件、批林批孔运动等各种曲折,曾经据传不稳定的中国的国内形势,已经趋向稳定的结果,我们希望注视着今后的动向。    中国从一九四九年十月建国以来,到去年,已经过了四分之一的世纪。在这一期间,最近十年一次也没有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实际状态,的确可以说是异常的。如果从这一意义出发,也可以说,中国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契机,将进入新阶段。    在这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值得注目的一点是人事问题。从已公布的领导班子的人事安排来看,显然有老一代和新一代交替的意图。新人事,表明今后中国的前进道路。

2. 《文化大革命成果扎了根,政治机构简化》

【本刊讯】日本《日本经济新闻》一月十九日刊登该报编辑委员鲛岛敬治写的述评,题为《文化大革命成果扎了根,政治机构简化、副总理没有先例的大幅度替换》,摘要如下:    中国的新的国家领导体制确定了,第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决定周恩来总理留任,还批准了十二名副总理和二十九名部长成员名单。建国以来经过四分之一世纪,象这样突出“老中青”三结合还是首次,特别是提拔和配置年轻人,使人感到这是形成将来的领导人的理想和愿望的样板。另一方面,经济方面和对外关系的部长也配备了经验丰富的“买际业务派官员”,特点是显示出坚强的阵势。    副总理共十二人,比十年前的“官员”减少四人,目的在于把“精兵简政”首先从国家行政体制的最高部分作出表率。    副总理人事安排象这样实行大幅度的新旧替换是没有先例的。留任的仅仅是邓小平和李先念两位。“大寨的农民领导人”陈永贵和“纺织女工”吴桂贤就任副总理,具有巨大政治意义。    【共同社东京一月十九日电】特派记者伊藤北京十八日电:这次的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清楚地表明渡过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林彪事件、批林批孔运动这样一些动荡的中国今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方向的会议,是引人瞩目的。在副总理的行列中,实现了“老、中、青”三结合和干部、工人、农民、战士各阶层的结合。十二名副总理中,有八名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明确地显示出党的“一元化领导”。在除副总理以外的部长人事中,新人的跃进也是惊人的,在二十九个职务中,新人占据了十七个。

3. 日本《朝日新闻》驻华盛顿记者报道:《美国对周恩来外交能继续下去感到放心》

【本刊讯】日本《朝日新闻》一月十九日刊登该报驻华盛顿记者的一则消息,题为《美国对周恩来外交能继续下去感到放心》,全文如下:    在今年年内预定的“福特访华”之前,美国政府强烈期望北京的对美路线不发生重大变化,因此,对周恩来和乔冠华这个外交班子的安泰表示欢迎。特别是基辛格国务卿相信,现在的美中关系大部分是同周恩来和基辛格两人的个人信任相联系的,因而安心地认为,只要周恩来总理在,就不会对北京的动向估计错。    现在,华盛顿在对苏关系、中东、越南等问题上到处碰壁,只有同中国的关系希望从“维持现状”朝着明朗的“邦交正常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负责中国问题的国务院官员们都感到放下心来。但是,毛主席和周总理已经年迈,“毛泽东、周恩来以后”将会怎样呢?正在对新阵容进行深入分析。    【本刊讯】日本《读卖新闻》一月十九日刊登该报驻华盛顿记者森本十八日的一则电讯,题为《美国的看法,加强了集体领导》,摘要如下:    美国的中国专家认为,中国人民代表大会所决定的人事安排,其特点是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了毛、周体制,一方面逐渐增加了集体领导的色彩。    可以认为,这说明了中国的对外政策没有重大变化,今后同美国的关系将继续改善。    另外,许多人认为,今后内外政策的制定与实行,毛主席同周总理居高临下进行领导,实际上则由以邓小平副总理为中心,和经济方面的李先念、国防方面的叶剑英、外交方面的乔冠华等领导干部的集体讨论和领导推进工作,这就是通过这种形式向毛、周以后的一代顺利替换,以保持政策的一贯性。    在福特访华之前,美国对于中国的内部体制更加稳定并能保证政策的继续性,表示欢迎。

4. 日报文章:《人大的召开表现出中国外交的新活力》

【本刊讯】日本《朝日新闻》一月十九日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表现出中国外交的新的活力》,摘要如下:    中国相隔十年召开人大,使内政、外交的“激烈动荡时期”告一段落、这对中国本身来说,自不待言,在对外方面也具有很大的意义,尤其是一九七二年以后,中国利用美中接近和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积极地开展了外交活动,其基本路线也明确起来了。经过人民代表大会,巩固了以周总理、邓副总理为轴心的政府的新布局,由此,中国的对外活动将获得新的活力。    今年元旦,中国两报一刊发表的社论说,“天下大乱的国际形势继续朝着有利于各国人民的方向发展”,并反复强调中国“革命外交路线”,是以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人民实行团结,同第三世界各国实行合作为基轴的。    从这一观点出发,对于继续批判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中国来说,对下述事实肯定地会认为是“良好的迹象”:最近美苏废除通商协定;传说勃列日涅夫“生病”,苏联领导班子不稳。而且,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蔓延着通货膨胀和萧条,另一方面,以产油国力量为中心的第三世界各国的发言权正在大大地加强,对于这些事实,中国认为是历史的必然。    但是,中国一方面加强对超级大国的批判,另一方面,中国从它形成世界一角的立场出发,最近几年展开了现实性的外交,这是毫无疑问的。    看来,中国利用美苏之间的矛盾,通过推进同美国的一定的合作关系,来削弱当前最大的敌对力量——苏联的威胁,同时,与上述发达国家进行交流,以有助于自己国家的经济建设。    从这一基本战略来看,中国准备同苏联长期对峙的态度,今后也不会变化。另一方面,在意识形态方面把批判“苏联修正主义”,同在国内批判刘少奇、林彪路线密切地结合一起,这一点也不会变更。    在整个的中苏对立之中,可能在国家关系方面寻求相对的稳定。    新建立的领导阵容,让高龄的周总理继续留任,并且表示中国在对外方面要竭尽全力,这表明中国重视上述国际形势,并且要进行最好的政策选择。

5. 《苏联的选择幅度更加狭小了》

【本刊讯】日本《读卖新闻》一月十九日刊登该报驻莫斯科记者小岛十八日的一则电讯,题为《苏联的选择幅度更加狭小了》,摘要如下:    由于中国召开了第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决定了党和政府的新的人事安排,整顿了国家体制,可以说,中苏关系进入了新的局面。当然还不能认为,这一点能立即对两国关系发生直接影响,但是,今后双方相互摸底、注视对方态度的微妙关系可能继续下去。    过去,苏联一直认为中国内部不断动荡,明里暗里在牵制着中国。而现在,保持了毛周体制,同时还通过任命新国防部长、批准新宪法的形式巩固了国家体制,这就意味着,苏联不得不研究新对策了。反过来说,在中国国内体制没有巩固的时候,中国的对苏政策也很可能发生重大动摇,在这个意义上,对苏联说来,也可以解释为对中国政策的选择幅度更加狭小了。    正如在最近美苏关系的“后退”中所表现出来的那样,美中苏关系,还是很微妙的,因此,苏联将充分参照以美中关系为中心的国际形势的动向,研究两国关系。    【本刊讯】日本《朝日新闻》一月十九日刊登该报驻莫斯科记者杉田十八日的一则电讯,题为《苏联注意对苏强硬派的邓小平》,摘要如下:    苏联的报道机关在据传即将召开中国人大的去年下半年以来,借用西方的消息,不断报道周总理的病情和与此相关联的中国领导内部的“权力斗争”,给人以中国政府机构“不稳定”的印象。也可以说是估计这次大会将有大量的人事变动,在这个意义上,周总理留任等这次的人员的决定,对苏联说来,可说是“大失所望”。    一般人认为,在中苏论战中,同克里姆林有过交往经验的邓小平,被苏联看做是对苏强硬派,他的地位的增强,使中苏和解更加困难。就任第一副总理,如果就注定是总理的职务的话,苏联的这种恐惧会更加深重,苏联对邓小平的今后的动静将注意下去。

第 3 版

1. 美《华盛顿明星新闻报》社论:《缓和遇到了麻烦》

【本刊讯】美《华盛顿明星新闻报》一月十六日刊登一篇题为《缓和遇到了麻烦》的社论,摘要如下:    在由于苏联取消同美国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九七二年贸易协定而引起的一片混乱中,华盛顿正在懊恼地重新研究对苏美关系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前景远不是令人鼓舞的。    如果人们把缓和看作是基辛格爱谈的那样一座无缝的“和平结构”,那么改善苏美关系的共同努力显然是受到了一次严重的打击。这项贸易法案是这个整个结构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贸易本身不是它的最重要的方面。对于苏联领导人来说,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的是这项法案所提供的最惠国待遇、他们所预期的贷款以及其中包括的获得西方技术和经营方法的机会。无论就其实际意义而言,还是就象征意义而言,正是这些东西才体现了对两个超级大国在许多方面互相合作的新时代抱有的希望的实质。    目前,这个希望虽然已经大大减少,但是它还没有消失。缓和的其他方面还继续存在,其中包括为限制战略武器规模和减少中欧紧张程度所作的一些努力。然而在这两方面,困难也都越来越多。    最近宣布的苏联部署新的一代装有分导核弹头的大型洲际导弹一事,严峻地提醒人们注意这样一个情况: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达成的协议并没有使核武器竞赛结束。在一种新的更为寒冷的国际气氛中,今后为减少苏联和美国的武器规模进行谈判的前景起码要比过去更加成问题。勃列日涅夫有一次曾说,缓和的确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这样的假设目前同勃列日涅夫自己作为苏联特权阶级地位最高的人的前途一样值得怀疑。    【本刊讯】日本《东京新闻》一月十七日刊登一篇题为《美苏共处关系受挫》的社论,摘要如下:    苏联废除美苏通商协定,使以中东紧张局势为中心的黑云飘荡的世界形势,又增加了一层黑暗的因素。虽然不会因此而使美苏缓和紧张的潮流一下子变成逆流回到冷战时代,但是,它却是美苏共处关系的一个重大的挫折。    首先,这证明了美国国内的对苏联强硬派的强硬程度。反过来说,表明了总统和基辛格国务卿的力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美苏共处的另一面,是两个超级大国的激烈的竞争关系。为了不使竞争过热,一面进行竞争一面维持协调,两国之间用大量的条约协定编成的网围起来。构成这个网的中心的,在军事方面是限制核武器决定,在经济方面是通商协定。现在,其中之一已经发生破绽,因此,三十一日恢复的第二次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就特别值得人们注意。    【本刊讯】日本《产经新闻》一月十七日刊登一篇社论说:    苏联政府通知美国政府:在事实上废除美苏通商协定。这次的事件所提示的最大的教训是,尽管缓和了美苏之间的紧张局势,但是仍然包含着许多不稳定的因素,不可能直线前进。我们要根据这样的观点,来注视两国关系的推移。    首先要注视的是,克里姆林宫内是否正在发生某种变化。事态竟然发展到(苏联)采取废除通商协定的手段,是不是因为最近在克里姆林宫内部鹰派抬头,对该政权推行的对美协调路线加强了批判。    第二,是基辛格外交受了挫折。对美苏通商协定附加了苛刻条件的是民主党控制的美国议会。这次事件表明,企图以美中苏三极外交为轴心来确立世界和平的基辛格外交,被美国议会套上了枷锁。    第三,是对今后国际政局所产生的影响。首先,作为直接的影响,由于美苏通商协定的废除,预料正在上升的美苏贸易将维持现状,不再发展。而且,包括开发西伯利亚在内的美苏合作计划已陷于绝望。其结果,以美国参加为前提,在日苏之间签了字的开发雅库特天然气的合同,事实上将成为不可能。

2. 美《华盛顿邮报》评论:《美苏限制原子试验谈判遇到障碍》

【本刊讯】美《华盛顿邮报》一月十八日刊登一篇评论,题为《美苏就限制原子试验进行的谈判遇到障碍》,摘要如下:    美苏为限制地下核武器试验的爆炸力为十五万吨而举行的条约谈判,由于苏联人想要进行爆炸力远远超过十五万吨的和平核爆炸而陷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美国裁军方面的人士坚持认为,苏联关于和平核爆炸所持的立场并未使谈判停顿下来。    然而,他们表示担心,苏联人可能不会从这些人士认为可能使限制地下试验的规模的条约遇到严重障碍的立场上退却。    这一条约是尼克松总统和共产党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去年夏天举行的最高级会谈中达成的,而且规定在一九七六年三月三十一日起生效。    现在,苏联人提出了在这项条约的条款中,对和平核爆炸将做出什么规定这一重要问题。苏联人说,他们将希望进行爆炸力为四十万吨的和平核爆炸,这几乎为规定的限度的三倍。    此外,苏联谈判代表还向美国谈判代表透露了他们要从事的和平试验的计划,这些计划规定同时爆炸二十枚核弹。这些核弹的爆炸力将为三百万吨梯恩梯。    全世界各地的地震仪都将显示出这样一种爆炸力为规定的十五万吨的限度的二十倍。    美国一位裁军方面的人士说:“谈判代表目前所以发生争吵的原因就在这里。他们希望有权继续进行他们的爆炸力强大的和平试验,而我们则希望有权使试验限于十五万吨。”    麻烦的部分问题在于,美国差不多认为用于和平目的的核爆炸没有什么用处,而苏联则深信,原子弹在挖掘、开凿和储存工程中的功用超过常规手段。    美国裁军人士说,必须找到一种办法来侦察苏联的和平试验,不然苏联人就将不得不降低他们的和平试验的规模以符合所规定的十五万吨的限度。

3. 苏《消息报》评苏美关系《贸易与缓和》

【本刊讯】苏《消息报》一月十八日刊登亚·鲍文写的一篇评论,题为《贸易与缓和》,摘要如下:    苏联政府拒绝使苏美一九七二年签订的贸易协定生效一事,在世界各国报刊上议论纷纷。在某些报纸,首先是美国报纸的材料中,相当明显地力图歪曲我国政府的动机,造成这样的印象,似乎“克里姆林宫”正在“从根本上重新评价”缓和政策。    苏美两国政府之间贸易经济关系问题的协定包括广泛的问题,特别涉及到贸易和提供拨款的手续等等。协定规定,美国方面将取消贸易中的歧视性限制,并向苏联提供最惠国待遇。    根据华盛顿的坚决要求,美国承担这项义务的条件是苏联得同意在限定的期限里偿还在美国人看来是苏联根据租借法案“欠下的债务”的一定数目的钱。我之所以加上引号,是因为这项债务实际上老早就由苏联士兵的鲜血全部还清了。    经过伴随着报刊上的挑衅性喧嚣的长期拖延和辩论之后,美国国会拒绝了美国政府的相应建议。根据参议员杰克逊的倡议,作为给予我国最惠国待遇的先决条件,提出了旨在影响苏联移民政策的要求。国会还对美国进出口银行的活动作出了一系列蛮横的限制。    苏联政府拒绝了美国国会提出的侮辱性条件,采取了唯一合理、唯一正确的步骤。这样做不是因为“克里姆林宫”改变了对缓和意义的看法。而是因为,缓和不能建立在政治讹诈的基础上,而是要求互相尊重、平等对话。    最后,苏联打算仍继续执行进一步加深国际紧张局势缓和的方针。我国对积极发展苏美在各个方面的关系依然表示关心。

4. 惠特拉姆在波恩谈他的苏联之行

【美联社波恩一月十七日电】澳大利亚总理惠特拉姆今天说,他认为莫斯科废除它在一九七二年同美国签订的贸易协定一事并不意味着“苏联对外方针的根本改变”。    惠特拉姆在结束了莫斯科会谈到达这里同施密特总理举行会谈的第二天发表讲话时说,他在十四日傍晚同苏联总理柯西金讨论了取消美苏贸易协定的问题。惠特拉姆说,柯西金“在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之前,讨论之中以及讨论之后都强调苏联决心加强它同美国和其他国家搞缓和的政策”。    有记者问及勃列日涅夫身体不好可能促使苏联领导层发生变化的消息,惠特拉姆拒绝对此发表意见。    有人问惠特拉姆为什么未能在莫斯科见到勃列日涅夫,他说,他访苏时每天都收到勃列日涅夫的问候信。    这位总理说:“第二天我被告诉说,他患感冒,不在城里。”    【时事社东京一月十八日电】题:不可能“已经辞职”    莫斯科十八日电:一些消息报道说苏联共产党总书记辞职了,但是据这里的消息灵通人士十八日透露,这位总书记目前在莫斯科郊外休养,并没有辞职。悬挂在莫斯科列宁大街上的这位总书记的画像也未被拿掉。在莫斯科看不到使人感到勃列日涅夫总书记现已辞职的迹象。    但是,至于这位总书记今后能够确保第一号人物的地位到什么时候,则未必能够说是稳定的。关于克里姆林宫政变的说法,借苏联同美国的贸易问题的机会现已突然广为流传。    据这里的消息灵通人士说,今年一月九日和十六日两次召开政治局会议,勃列日涅夫总书记都未出席,由政治局委员基里连科代这位总书记召集会议。这证实了勃列日涅夫总书已生病的说法。可是,从最近苏联的情况来推测,不可设想这位总书记已戏剧性地“下台”。即便是辞职,表面上恐怕也是“圆满的引退”。那样的话,首先就不能设想会在勃列日涅夫总书记未参加的政治局会议上逼勃列日涅夫辞职。总之,似乎可以说目前勃列日涅夫总书记不可能已经辞职。

5. 塔斯社报道:《苏共中央会议》

【塔斯社莫斯科一月十七日电】题:苏共中央会议    苏共中央于今天举行了苏共各加盟共和国中央、各边疆区区委和各州州委主管农业问题书记的会议。会议讨论了根据苏共中央十二月(一九七四年)全会的决议、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在这次全会上的讲话和苏共中央致全党和苏联人民的号召书而在农业方面制定的各项任务。    【路透社莫斯科一月十八日电】苏联报纸今天颂扬苏党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说他是克里姆林宫的缓和政策的旗手,尽管西方猜测他的星辰可能正在殒落。    共产党机关报《真理报》今天多次援引了他关于克里姆林宫一些政策的言论,把这些言论作为权威性的意见。

第 4 版

1. 伊朗执政党代表大会决议加强伊军事力量

【德新社德黑兰一月十一日电】执政的“新伊朗党”今天开始举行可能是本国在现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党代会,并在一开始就选举胡韦达首相为该党的新总书记。    共有一万四千名代表和大量的外国观察员出席了大会开幕式,这次大会将为今年夏天的议会选举准备一项政纲。    在该党的历史上第一次邀请了外国政党——其中包括共产主义者(共产主义在伊朗是受到禁止的)——的代表出席党代会。    【德新社德黑兰一月十三日电】伊朗执政党今天要求继续加强军事力量,并要求伊朗在世界强国中占有它“应有的”位置。    这一点和一项全面国内社会计划是“新伊朗党”例行的第三次党代会结束时作出的一项决议中的要点。在这里参加大会的一万四千名左右代表以掌声对最后决议表示欢迎。    来自各个国家和具有各种政治色彩的政党的外国观察员出席了这次历时三天的会议。    作为今年夏天大选的准备的“新伊朗党”政纲,强调了所有伊朗人在国家利益的基础上有自由言论和平等的社会权利的原则。    它要求让所有公民都可以容易地到法庭起诉,并强调了拥有财产的权利。    政纲说,私营工业应该服从政府计划,特别是要对培养伊朗所严重缺乏的技术熟练人员作出贡献。    【本刊讯】伊朗《世界报》一月四日以《伊朗未来的蓝图》为题发表一篇社论,摘要如下:    胡韦达首相星期四在议会结束预算辩论时说,伊历一三五四年(从一九七五年三月二十一日开始)的预算是一项保证经济迅速增长和提高全体伊朗人的生活水平的工具。这与国王对建立一个未来的伊朗的设想紧密相连,即伊朗一定要在工业方面、经济方面和社会生活方面居于世界先进国家之列。    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再过十年到十二年,伊朗将赶上欧洲主要国家的现有生活水平。    有三项基本原则构成取得这种机会和巨大跃进的基础。国王曾说,任何国家要前进,必须享有政治独立、经济独立和军事独立。国王一开始当政就已决心使伊朗不在政治上受制于大国霸权。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伊朗和二十一世纪的伊朗,将反映国王所宣布的另外三项基本原则    ——经济公平、社会正义和民主参加。政府必须在年度预算和当前及其后的五年发展计划中集中力量实现的正是这些目标。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存在一项危险,即不同收入集团间的差距可能在实际上扩大,社会标志的决定性领域    ——住房、医药事业、教育——可能成为工业发展中妨碍增加速率的问题和基础结构陷于停滞情况的受害者。政府致力于使工资同物价保持一致,保证过分的通货膨胀不剥夺低收入集团的购买力。为社会的处境不利集团——老幼和丧失劳动能力者、农村居民和欠发达地区居民——的福利正在增加越来越多的拨款。

2. 合众社报道说:伊朗国王想成为印度洋和波斯湾的海军强国并说美国正在悄悄地帮助伊朗国王实现这一目的

【合众国际社华盛顿一月十七日电】伊朗国王想成为印度洋和波斯湾的主要的、也许是占支配地位的海军强国。美国正在悄悄地帮助他实现这一目的。    伊朗国王巴列维在尼克松政府期间曾对这里进行过一次正式访问。作为这次访问的结果,美国开始向伊朗提供军事援助。    由于苏联对中东和印度洋的军事兴趣增加使美国越来越担心,后来对伊朗的军事援助有很大的发展。    虽然没有公布具体的细节,但是据了解,伊朗在美国购买了大批国防装备。他已建立了一个使阿拉伯国家和苏联既尊重又担心的军火库。    美国有时候对这位伊朗国王的政策感到不高兴。例如,这位伊朗国王一直是最坚决主张提高石油价格的人。    但是美国官员们认为,伊朗——在一个阿拉伯人占支配地位的地区的由亚利安族人建立的非阿拉伯国家——仍然是世界上的这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的美国的最坚强的支持者。    因此当这位国王最近在反对伊拉克和阿曼酋长国的共产党煽动的叛乱分子的行动中炫耀伊朗的军事力量时,美国官员们只是悄悄地注视着。    波斯湾地区的所有阿拉伯国家对伊朗在这个地区增加影响的做法并不都感到高兴。但是除在军事上得到苏联支持的伊拉克之外,没有哪个国家拥有可以同这位国王的军事力量相匹敌的军事力量。

3. 外电报道:印度北部发生七级地震

【路透社新德里一月二十日电】据此间报道,印度整个北部地区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在与中国统治的西藏接界的一些地区,有几个人活活埋到了地下。    国家办的全印电台昨天晚上说,昨天的地震震坍了喜马偕尔邦的金瑙尔县的一些房屋。    这家电台说,许多人被埋在瓦砾之中,但是没有说有多少人。    印度北部许多地方都感觉到了这次地震,德里也是如此,人们纷纷从家里跑出来。    天文台负责人说,这次地震在里氏地震计上是七级。地震中心在德里以北九百公里——离金瑙尔地区不远。    印报托说,昌迪加尔的震动很厉害,人们都从屋里跑到露天去。    斯利那加的地震比较小,震了有三秒钟。    【法新社斯德哥尔摩一月十九日电】乌普萨拉天文台地震研究所今天记载,在格林威治时间九时零二分发生了一次强地震,震中在喜马拉雅地区。    该天文台的地震研究所所长马尔库斯·巴特说,这次地震为里氏震级表的七点二级。    【路透社伊斯兰堡一月十九日电】巴基斯坦北部的拉合尔和拉瓦尔品第今天发生了一次中等强度的地震。    眼下还没有伤亡和破坏的消息。

4. 伊朗外交大臣和伊拉克外长在土耳其举行会谈

【美联社伊斯坦布尔一月十七日电】一则公告说,伊朗外交大臣和伊拉克外长——这两国有着不安的边界——今天在这里开始会谈,目的是解决「两国之间的共同问题」。    伊朗外交大臣告诉记者说,选择土耳其作为会谈地点是由于「它是一个友好国家」,他希望「将朝着解决我们之间共同的问题取得良好的结果」。    【法新社伊斯坦布尔一月十七日电】伊朗和伊拉克今天在这里的中立的地方举行高级会谈,以便设法解决导致在过去十个月中发生的流血冲突的长期的边界争端。没有发表任何正式声明,不过,贝鲁特《事件》周刊今天说,关于会谈的暗示远远超过了解决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阿拉伯河口划定边界位置问题上的争端。    《事件》周刊说,伊拉克由于伊朗「正在玩华盛顿的把戏」而感到担忧,而伊朗则要求得到保证:伊拉克将不答应向苏联提供军事设施,如果将达成一项协议的话。

5. 合众社报道:苏印企图在甘岛建立海军基地

【合众国际社马累一月十五日电】(亚洲报道——俄国人来到了甘岛)一个一丁点儿大但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珊瑚岛,今天正在印度洋掀起轩然大波。    位于叫做马尔代夫群岛的一串芝麻大的小岛最南端的那个黑点——甘岛,现在成了争夺的对象。    近几周来,苏联船只在马累停泊,载来了苏联大使——从他的驻在地斯里兰卡前来进行礼节性拜访。    爱进行密谋的马尔代夫人悄悄地说,他是前来讨论甘岛前途的。印度大使正好和这位俄国人在同一个时候进行礼节性拜会,于是这种窃窃私议之声就越来越大起来了。    自从去年底英国宣布要放弃它在甘岛租借的军事设施以来,这个两英里长的岛屿的命运就一直是这里和七百海里之外的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的人们认真分析、传说纷纭和广泛猜测的问题。    一位驻科伦坡的西方武官说:“传说纷纭,但是我们不能肯定俄国人在插进来争夺。我们象鹰一样地注视着这个地方——我们极想知道正在发生的情况。”    美国海军军官对甘岛的前途特别关注,并且强调指出,该岛前途如何对于印度洋上的力量均势可能是至为重要的。他们指出,甘岛位于更加出名得多但在战略上却同样重要的珊瑚岛迪戈加西亚岛北面三百海里处。    一位西方军事情报人士说:“甘岛的港口设施和发展潜力是同迪戈加西亚岛一样的。不论是谁得到甘岛,他都将得到正是美国希望在迪戈加西亚岛得到的东西。”    这位军界人士说:“请记住,俄国人同美国一样,在联合国没有对使印度洋成为和平区的建议投赞成票。”    认为苏联在觊觎甘岛的,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外交官。斯里兰卡的官员们表示担心,他们传统的北方入侵者印度可能愿意接手取得英国对甘岛的租借权,如果苏联人出钱资助这笔交易的话。这些斯里兰卡官员说,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就将使得印度人还能够从南方入侵。    新德里近年来一直在拉拢马尔代夫,并且已使得这个国家摆脱了它以前对科伦坡的依赖。    英·甘地总理本周对马尔代夫进行了三天访问,她在那里视察了印度援助的各项工程。    这位军界人士说,“印度人可能愿意接管甘岛,把它称作是海上救援站或者通讯基地,然后让俄国人使用它,就象他们在维萨克所做的那样。”他所说的维萨克是指印度东海岸的维沙卡帕特南港,在那里,苏联顾问在援助印度海军建立一个基地。    斯里兰卡人在暗示最好是美国干脆从财政上支持英国在甘岛呆下去。    虽然英国对甘岛的租借要到一九八六年才期满,但是英国严重的经济困难使它不得不赶紧撤出——或许是在一九七六年年中。    当英国撤走驻在这里的五百零八名英国空军人员时,马累政府将失去它外汇收入的五分之一左右,此外,英国还雇用了六百多名马尔代夫人,这些人一失业,就可能加重他们政府的负担。    一位西方外交官说:“当然,马尔代夫人一直积极支持印度洋和平区建议。但是,他们是精明和唯利是图的,因此我认为,如果涉及到的钱数足够大的话,那么他们支持和平区这一障碍就将轻而易举地消失。”    马尔代夫外交部的一位官员法图拉·贾迈勒说:“假若苏联要求接手获得英国对甘岛的租借权,我不知道将如何予以答复。我们同各国的关系是建立在每一国能给予我们什么帮助的基础上的——我们的关系与政治无关。”    但是贾迈勒强调说,马尔代夫共和国眼下不打算把甘岛交给两大国之一。他说:“我们希望使我国远远地避开强权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