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01-02

第 1 版

1. 苏兹贝格撰文评中东局势《整个世界作为抵押品》

【本刊讯】美《纽约时报》十二月二十九日刊登苏兹贝格的评论,标题是《整个世界作为抵押品》,摘要如下:    大多数国家的外交部都认为,一九七五年将爆发一场崭新的阿拉伯—以色列危机——而且很有可能随后爆发战争。更有甚者,这一次的对抗将比过去的对抗更为危险。    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四个中东国家现在的武装水平已达到或超过欧洲传统上的强国水平。以色列、埃及、叙利亚和伊朗(它还没有卷入巴勒斯坦纠纷)比例如西德、英国、法国和意大利拥有更为强大的坦克或许还有喷气机力量。    当然是有差别的。法国和英国都有本国的核打击力量。此外,在美国和俄国之后的第三大原子军事力量是北约组织的欧洲。美国已在欧洲储备了七千多个弹头供盟国使用。    尽管这样,以色列人及其邻国仍然可以在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阿拉曼会战要大得多的规模上打常规的坦克加飞机的战斗。一种令人吃惊的情况是:具有比较小的工业基础而且经常是人口少的一些国家竟然能给人这样大的军事威胁。    迄今一直潜伏在幕后的第二种因素也突然公之于众了。多年来人人都在怀疑以色列能够打一场核战争,如果它感到有被占领的危险的话。据悉,迪莫纳反应堆是个小型生产弹头的地方,最近,以色列总统已证实拥有弹头。    这种说法显然是老是围绕着中东时断时续的热战的那种冷战的一部分。双方都在设法吓唬对方,以便在谈判中获得让步。    俄国人跟美国人一样都不希望卷入一场相互的积极对抗。虽然美国已故意暗示在发生另一次禁运的情况下它的部队可能占领阿拉伯的主要油田,但这显然是虚声恫吓。它肯定只是为了警告俄国人不要做蠢事。    然而,虽然俄国竭尽全力支持阿拉伯国家(而且已经为它的武器开辟了一个很好的出口市场),但莫斯科却需要以色列作为一个永久存在的实体。俄国人原来赶在美国人之前承认这个犹太复国主义国家的存在,这并非什么偶然之事。    以色列是苏联在中东发挥长期影响所能依赖的唯一工具。如果没有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的潜在威胁,这些国家就没有什么迫不得已的理由去依赖俄国。    明年将必然是变动的一年。它可能带来一场对中东及其周围世界具有极大危险性的战争。它也可能带来外交行动。如果出现后一种情况,其趋势将是以色列所完全不喜欢的。以色列作为在不久前的冲突中的领土获得者,将被迫付出代价,拿领土去交换有保证的安全。    基辛格先生今年春天由于举行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双边谈判(俄国除外)而在中东的前途的问题上占了很大的优势。但是看来这些谈判似乎可能变成泡影而一无所获。    如果运气好,外交上的压力可能使日益加剧的阿以紧张局势缓和下来,办法或许是不顾美国的勉强态度而举行另一轮多边的日内瓦会谈。如果运气不好,我们就会遇到另一场残酷的战争。

2. 外电报道埃及人士说:埃苏在军事和政治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

【美联社开罗十二月三十日电】提供消息的埃及人士今天说,由于在军事和政治问题上继续存在分歧,苏联党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即将对埃及和其他阿拉伯国家之间的访问已经不定期地推迟。    这些人士又说,周末突然飞往莫斯科的埃及外长法赫米今天下午同克里姆林宫领导人会晤了三十五分钟,然后双方同意推迟勃列日涅夫的访问。    这些人士又说,莫斯科同埃及在对于解决中东危机和埃及的军事需要方面继续有分歧。    据了解,埃及在指望苏联人运送新武器。但是上周来自国外的消息表明苏联人坚持凡运往埃及的任何新型武器,如新的米格战斗轰炸机都必须伴随有军事顾问。    萨达特不可能接受这个条件,虽然他仍然没有改变埃及对作为主要武器供应者的苏联的依赖。    【路透社开罗十二月三十日电】今天推迟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的长期等待的埃及之行一事似乎使萨达特总统关于得到新的俄国武器的希望的实现有更进一步推迟之势。    当总统发言人塔赫辛·巴希尔被问及他是否把这一决定看作是对苏联同埃及的关系的一次严重挫折时,他说:“不,我不会那样说。”    但他拒绝进一步评论,他甚至拒谈这一推迟的原因到底是由于苏联的国内因素还是由于开罗同莫斯科间的关系的某个方面所致。

3. 外电评勃列日涅夫推迟访问埃叙伊美联社说在苏给埃及武器条件上的分歧是推迟访问的一个重要原因外电评勃列日涅夫推迟访问埃叙伊

【美联社莫斯科十二月三十日电】(记者:戴维·梅森)塔斯社今天宣布,早就预告的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一月的中东之行已无限期地推迟了。主要的原因似乎是,勃列日涅夫和埃及总统萨达特在将来采取行动来可靠地解决中东问题上意见无法一致。    在苏联继续运武器给埃及的条件上的分歧在这里和在开罗也被认为是取消这次访问的一个重大原因,虽然塔斯社简短的消息中没有说明任何一个原因。    驻中东的某些东欧外交官认为,勃列日涅夫的决定是同他不愿意竞争受到人们的注意有联系的,因为一月份沙特阿拉伯国王费萨尔将访问大马士革,伊朗国王将访问开罗。    但是其原因看来肯定是更为深刻的和更加迫不得已的,很可能是苏联对于萨达特和他继续接受国务卿基辛格逐步解决阿拉伯—以色列危机的主张感到恼火。勃列日涅夫希望谋求解决的努力尽快转移到日内瓦会议上去,在那里,苏联会比较显眼。    苏联人和埃及人也可能在苏联继续提供武器的条件上存在着意见分歧。苏联可能已发现萨达特态度犹豫不决,因为他想到,在苏联运来新武器的同时,苏联军事技术人员可能再次流入。一九七二年,萨达特赶走了一万五千名苏联专家,没有迹象表明他现在愿意让他们回来。    今天晚些时候,塔斯社告诫不要猜测苏联—阿拉伯的关系恶化,它强调说这种关系仍是强固的。塔斯社没有特地提到埃及。    【路透社莫斯科十二月三十日电】(记者:罗伯特·埃文斯)塔斯社的报道没有说勃列日涅夫推迟访问中东的原因。    在莫斯科,几乎没有人怀疑,推迟访问的倡议来自苏联方面,并且同勃列日涅夫中东之行中的埃及之行有关。这次中东之行本来会成为勃列日涅夫一九六四年任党的首脑以来第一次到中东去作的访问。    据猜测,就勃列日涅夫访问进行预备性会谈时,克里姆林宫曾坚持,在开罗要求供应新武器时,埃及至少应当让某些苏联顾问回埃及。    同时,莫斯科的外交观察家说,他们发现种种迹象,表明苏联担心的是,萨达特仍然寄希望于美国的调解能解决中东问题。    【法新社莫斯科十二月三十日电】这里又重新出现谣传——然而没有证实——说勃列日涅夫也许是病了。    有一条未经证实的消息说,当勃列日涅夫昨天在莫斯科郊区一座别墅里同埃及两位部长会谈时,这次会晤仅仅持续了三十五分钟,翻译时间包括在内,而且勃列日涅夫是躺着的。    关于这次会晤,这里既没有播送电视,也没有发新闻照片。    【美联社莫斯科十二月三十日电】勃列日涅夫推迟访问,被认为是对苏埃关系的一个打击,因为等待已久的勃列日涅夫这次访问,其目的是调解开罗和克里姆林宫之间的分歧。    开罗人士说,取消此行,是由于双方在涉及紧张的中东局势的军事和政治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    开罗和莫斯科显然在如何继续外交活动的问题上不能逐项取得一致意见。

4. 塔斯社电讯《苏联--埃及联合声明》

【塔斯社莫斯科十二月三十一日电】题:苏联—埃及联合声明    在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外交部长伊斯梅尔·法赫米和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国防部长穆罕默德    ·阿卜杜勒·加尼·贾马斯应苏联领导人的邀请访问莫斯科时,讨论了苏埃双边关系和当前国际局势问题。他们十分重视近东局势,其中包括关于近东问题的日内瓦和平会议复会这个问题。    苏联和埃及坚决主张日内瓦会议在有关各方,包括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作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民的代表的参加下于最近复会,而且双方在这一方面将尽一切努力。    双方认为,日内瓦会议对于讨论近东解决的各问题和通过在这一地区建立公正和持久和平的有关决议是适宜的场所。    双方一致认为,尽速恢复日内瓦会议对于实现这些目的将具有重要积极的意义。    会谈在取得积极的成果以后结束,会谈是在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牢固友谊所特有的气氛中进行的。

第 2 版

1. 美正注视苏是否在大型新导弹上部署多弹头

【路透社华盛顿十二月二十九日电】美国高级军事战略家将在一九七五年密切地进行观察,看看俄国到底以它新的一代洲际弹道导弹干什么,并且准备就它采取的任何行动采取相应行动。    这两个超级大国,现在是根据可以拥有二千四百枚洲际弹道导弹或战略远程轰炸机和一千三百二十枚装有能够打击不同目标的几个弹头的导弹,这样一个限额行事的。    但是根据这个限额,这两个国家可以以几乎它们所希望的任何方式发展它们的核力量。    国防部所注意的一大问题是苏联是否在它的大型新导弹上部署多弹头,这些新导弹比相应的美国导弹大得多。    到目前为止,俄国还没有在它任何最新的导弹上部署多弹头,但是预期在春天它会在这方面采取第一个行动。    军方人士说,美国正在考虑以三种办法来应付潜在的苏联威胁。    这些办法是使美国目前的民兵导弹有较大的运载能力;发展一种能够从运输机上投下来然后发射的导弹和把民兵导弹部署在机动的以陆地为基地的发射台上。    在发展阶段的另外一个计划是一种机动弹头,这种弹头可以在途中改变方向并扰乱任何雷达防御——但是可能不那么准确。    即使苏联的部署不足以使国防部感到惊讶,也打算在今后几年中为五角大楼的武器库增加大型的和昂贵的武器。    目前在美国战略武器库中约有一千六百五十个导弹和四百五十架B—52轰炸机。    国防部希望建造二百四十四架新的低飞的B—1轰炸机和十艘海神式潜艇(每艘有十二枚导弹)。同时,它必须替代它的某些变得陈旧的B—52飞机。

2. 奥地利《每周新闻》报道:《华沙的较量》

【本刊讯】奥地利《每周新闻》十二月十八日刊登一篇文章,题为《华沙的较量》,副题为《盖莱克和政府首脑雅罗谢维奇之间的矛盾,改组内阁加强了党首脑的地位》,全文如下:    预计在一九七五年下半年召开的波兰共产党下一次代表大会已预先投射出它的阴影。华沙的“铁腕人物”党首脑盖莱克看来下了决心要把竞争集团的形成窒息在萌芽之中。    显然他不要得到一九七○年他的被推翻的前任哥穆尔卡那样的结局。    只有一个政治家会成为可能的“挑战者”,这就是目前的政府首脑雅罗谢维奇,他被认为是克里姆林宫的亲信,他的个人权势主要是由波兰老共产党员的拥护而形成的。    华沙的政治观察家在波兰政府最近的改组中看到了盖莱克反对“老同志”的第一步。斯特凡·英德里霍夫斯基——在哥穆尔卡时代当过一段时间外长,签署卢布林波兰共产党宣言(一九四四年)的最后一个在职者——不得不交出了财政部长的职位,现在等着被委派当大使:到布拉格或蒙古首都乌兰巴托。    奥尔谢夫斯基——政府首脑紧密的共事者——不得不交出对外贸易和航运这个极有影响的部,只限于担任七个副总理之一的代理人职务。    考虑到老共产党人在莫斯科有强大支柱,盖莱克和他的“专家治国论者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行事:他们绝不想排挤雅罗谢维奇去实施他们的计划,而是通过晋级而实际上剥夺他的权力。西方外交官按这个意思解释了华沙报纸的评论,评论强调现政府首脑任总统(一个有待为他新设立的国家职务)这个职务是合格的。盖莱克自己除了党首脑这个位置外可能还要担任扩大了的国务委员会主席的职务,国务委员会将领导真正的国家事务。    为了实现这些计划,盖莱克还打算在国家和党的机构中作进一步的改组。因此,在华沙被认为几乎是肯定的是,下一次有机会时,党首脑的心腹、波兰统一工人党西里西亚省委第一书记兹·格鲁津将在政治局中晋升。目前的波兰驻布鲁塞尔大使斯·科乔列克也在准备返回华沙。科乔列克在一九七○年十二月波兰北部动乱时曾叫军队去帮助对付但泽罢工的码头工人。据说他已使盖莱克相信,要对执行强硬方针负责的不是他,而是接着倒台的两个领导人哥穆尔卡—西伦凯维兹。    在寻找同盟军时,看来盖莱克甚至准备对教会作出某些让步。让步之一将会是“信奉正教”的教会人士长期来所要求的免除多年来担任忠于政权的天主教“帕克斯”运动主席波·皮亚塞茨基(在共产党前期是个有名的法西斯分子和反犹太分子)的职务。据说将由争论较少的帕克斯派日报《普世言论报》的前主编维·扬科夫斯基,或由帕克斯派外交专家雅·斯特凡诺维奇代替他。    不明确的仅仅是,盖莱克是否真正握有足够的王牌来排除雅罗谢维奇及其一派。在上次改组时莫斯科反正保持了沉默。

3. 瑞士《新苏黎世报》文章:《波兰反对派反对莫斯科的少数民族政策》

【本刊讯】瑞士《新苏黎世报》十二月十三日刊载一篇文章,题为《波兰反对派反对莫斯科的少数民族政策》,副题为《华沙政府进退两难》,摘要如下:    一些著名的波兰知识分子写的一份关于他们的侨居苏联同胞的命运的备忘录,使华沙当局陷于狼狈境地。它一开始对此行为作出的反应是进行报复。备忘录文本立即被秘密警察没收,征集签名的一个年轻的历史学家亚·米什尼克遭逮捕。这位科学家二十七岁,不久前在历史专科方面荣获博士学位,他是战前一个屡遭迫害的著名的共产党人的儿子。亚·米什尼克长期来一直参加反对派运动,并主张一种可以同一九六八年布拉格改革相比的方针。    现在,据悉副总理兼文化部长泰伊赫马已收到了备忘录文本。听说波兰政府正在紧张地忙于研究这个问题。当然,波兰报纸不会报道这个棘手的问题。不能确定,当局将怎样对待知识分子的要求。对签名者本人将很难采取报复手段,因为这很快就会到处传开,而盖莱克政权可能遭到谴责,说它背叛民族的愿望。但是另一方面也不能指望华沙政府将照知识分子备忘录的意思去干预勃列日涅夫。凡是同今天的莫斯科政权的民族政策有关联的问题,波兰共产党人都一概予以避讳。    此事还有另一个障碍。在对待少数民族的问题上,莫斯科和华沙政府在根本上彼此是无可责难的。两者奉行一条相似的方针。克里姆林宫强行俄罗斯化,华沙强行波兰化。在波兰特别涉及到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比亚威斯托克省的白俄罗斯居民多年来不得不忍受华沙的纯粹沙文主义的路线。

4. 美联社年终专稿说美国处在能源困境中

【美联社华盛顿十二月二十三日电】美国人在一九七四年已不再认为能源是不成问题的了。    这是买汽油排队、按单双日供应石油、星期日从不供应石油的一年;今年的燃料价格和利润急剧上涨,而为进口石油支付的款项飞快地增加,达到每小时二百万美元;今年是设置了能源总管和制订独立计划的一年——这是由一位总统开始的并遗留给另一位总统的寻找全国政策的努力。    这是很长的一年    ——就能源来说,这一年是早在一九七三年十月份开始的。    当时,美国的燃料很丰富,但是还不满足,于是从一个能源出口国转变成一个能源进口国,几乎每天要依靠从外国进口七百万桶石油——这占美国的能源总量的五分之一。    这种依靠外国进口的作法的含意在一九七三年十月十七日突然变得很清楚了,当时,阿拉伯产油国限制把石油运往在中东冲突中支持以色列的国家。    世界石油出口国家已把石油价格提高了三倍,它表现为美国汽油和燃料油的价格上涨了。    汽油以前每加仑价格是三十到四十美分,现已急剧上涨到五十到六十美分,并停留在这个价格上。    煤炭生产者大大提高价格,利用唯一真正的替代品——石油——的高昂价格大发其财。    能源价格上涨已渐渐影响到制成品的价格。    联邦能源署估计,全世界石油价格上涨造成了美国一九七四年的大约三分之一的通货膨胀率。    如果花在能源方面的美元全部留在国内的话,在经济方面的影响本来就够糟的了,但是它们并没有这样。进口的石油(以前每年需要花七十亿美元左右)现在使美国的经济每年要支付大约一百八十亿美元。    联邦能源署估计,单单阿拉伯实行了五个月的石油禁运,已使美国由于经济活动减少而损失了一百亿到二百亿美元。    美国处在一种能源困境之中:无论是重新削减石油供应量,还是以新的价格继续进口石油,它都不能轻易经受得住。    总统计划在一九七五年初宣布他的政策决定,但是,美国在一九七四年行将结束的时候仍然没有一项全面的能源政策。

5.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谈世界经济局势

【合众国际社渥太华十二月二十九日电】特鲁多总理今天说他对今后的世界经济局势不抱乐观态度,不过他预    言,“不管世界局势将怎样发展”,加拿大的情况“总要比大多数国家好一些”。    这位总理在一次电视录音讲话中说:“看来今后情况并不都是那么好的。”他说经济下降是由于各国经济互相依靠和由于力量由西方国家转入阿拉伯石油生产国手中的变化造成的。    不过特鲁多说,虽然加拿大不能避免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经济萧条的影响,“我认为不管世界局势将怎样发展,加拿大人的情况仍然比大多数国家要好一些”。    特鲁多说,金融方面可能出现的困难大概都可以归咎于主要贸易市场的解体,因为外贸收入在这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将近占四分之一。    他说,加拿大经济速度的放慢“不会引起街头的骚乱,因为加拿大人是成熟的,足以知道加拿大的骚乱不会使我们在日本或美国的市场富一点或者购买我们的产品的能力增加一点”。    特鲁多还说,他认为在福特政府期间,同美国的关系不会过分紧张,因为福特总统和洛克菲勒副总统都很了解加拿大。

第 3 版

1. 瑞安评勃列日涅夫推迟对埃叙伊的访问

【美联社纽约十二月三十一日电】(美联社特派记者:瑞安)可能的情况是,苏联是在再次发出信号,表示对萨达特和无法预料的埃及人感到失望和厌烦。    正象一年前一样,这次激怒似乎同萨达特拒绝苏联的劝告有关,苏联劝告他抛弃基辛格关于在阿以谈判中采取分阶段走的作法。    如果这的确是苏联突然无限期推迟勃列日涅夫原定于一月中访问开罗的计划的原因,那么它可能意味着萨达特对于对待以色列撤军问题采取审慎的外交作法仍然保持一定的信心。    然而,这不一定意味着发生新战争的威胁已被解除了。关于这个问题的决定可能是萨达特所无法控制的。    有一种说法认为,埃美关系是目前莫斯科同开罗发生的困难的根源。这种说法是在《真理报》星期六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公布的,而星期六正是埃及外长法赫米和国防部长贾马斯到达莫斯科的那一天。    《真理报》这篇文章详细说明了俄国人为帮助阿拉伯人对付“帝国主义者”所做的一切事情。它最后警告说,“以色列的统治集团指望在所谓悄悄的秘密外交中分开进行交易”,从而阻止关于中东问题的日内瓦会议的召开。    萨达特对日内瓦会议的态度使俄国人感到失望,俄国人对基辛格已产生一种忌妒情绪。莫斯科希望把谈判移到庞大的国际讲坛上去,显然是因为这样适合于它的政策。    苏联—埃及关系常常发生波折。在纳赛尔时代可以看出的埃及不愿同苏联集团关系太深的警惕心,在萨达特统治时期更加提高了。    勃列日涅夫推迟访问也许会使基辛格得到一些必不可少的回旋余地,虽然道路仍然是危险的。    叙利亚和埃及在如何进行谈判这一点上意见分歧。叙利亚人不喜欢萨达特接受以色列从埃及撤退而不要求以色列也从戈兰高地这条战线上撤退的做法。    莫斯科正在源源地向叙利亚提供新的武器,如果叙利亚人决定再打仗,他们将会期望萨达特别无其他办法而也参战。    因此,如果到春季在谈判方面还没有进展的迹象,那么发生新的战争的危险仍然是很现实的。

2. 印报文章《防御超级大国的压力》

【本刊讯】印度《甘露市场报》十二月十二日刊登一篇文章,题为《防御超级大国的压力》,摘要如下:    当苏联或美国的领导人访问这个国家的时候,我们几乎达到了歇斯底里的程度,而且使我们的期望冲破了天。只有在他们离开的时候,我们才开始担心这种访问的得失到底如何。另一方面,我们同任何一个集团中小国的关系要现实得多。    最近几周来三位最受欢迎的来访者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三国的总理。不久以前,我们对基辛格的访问重视到如此不寻常和蛊惑人心的程度(这次访问实际上没有取得任何结果),而对这三位贵宾却不重视,如果不是民粹主义那是什么呢?虽然同他们签署的各种贸易议定书的重要程度足以给予相当的重视,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三位总理对印度在核爆炸、南亚和印度洋等方面所奉行的政策给予政治上的支持。很少有其它国家给予印度这样充分的支持。    在冷战阶段,印度是莫斯科允许其它东欧国家与之发展贸易的第一批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东欧国家发现同印度发展贸易不仅在政治上有好处,而且在经济上也有利。一旦经济关系达到一定的程度,东欧国家发现同印度发展贸易是维护他们经济独立性的一种手段。    同东欧国家的关系使印度得以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防御来自苏联的任何压力。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尽管我们同东欧的关系中存在着种种政治因素,但是我们同它们的经济关系变得越来越带有双边的性质。实际上,这些双边关系开始是对付西方的多边主义的,现在也已成了对付东方新的多边主义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莫斯科再也不能命令印度和东欧国家因纯粹的政治原因而改变他们的经济关系了。    我们的经验是:我们同苏联发展经济关系虽然从许多方面说来是十分有利的,但是,如果这些关系使我们完全依赖于那个国家的话,那么就自然而然构成政治上的危险性。我们还应当永远记住,莫斯科的大量决定都是由已经成为僵硬不变、狭隘沙文主义特征的苏联行政系统作出的。最近访问莫斯科的达尔就碰了苏联行政系统的壁,在他同苏联政治领导人讨论问题之前,他的访问已接近完全失败。而且,苏联的行政系统同任何其他系统一样在印巴关系、中印关系或印度面临着敌对的任何其他关系等这样一些问题上存在着分歧。因此,在印度同共产党小国的关系中没有出现这些问题应该是一件使人感到十分满意的事情。实际上,这些国家与莫斯科进行苛刻的讨价还价不一样,它们常常对印度的困难表示同情和慷慨。

3. 黑尔拒评勃列日涅夫推迟访问埃叙伊

【美新处华盛顿十二月三十日电】国务院(黑尔)十二月三十日新闻发布会:    中东:尽管记者再三追问,黑尔拒绝谈论美国对莫斯科十二月三十日所作宣布的反应。莫斯科宣布说,勃列日涅夫已无限期地推迟原定一月份去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访问。    记者问勃列日涅夫访问的推迟是否给美国在中东展开新的外交活动的时间表带来了一个机会,黑尔说:「我不想把一件事情与另一件事情联系起来。」    但是黑尔指出,「我们一向说得很清楚,对于任何使中东问题得到某种解决的努力,我们承担全部义务并完全参与其事。」

4. 《印度时报》刊登署名文章《印度和尼泊尔》

【本刊讯】《印度时报》十二月十四日发表迪利普·慕克吉所写的一篇文章,题为《印度和尼泊尔》,摘要如下:    尼泊尔比兰德拉国王看来很想消除九月间加德满都因锡金的变革而举行的反印示威在新德里引起的忧虑。因此他派遣里贾尔首相来这里同甘地夫人会谈。这位来访者申明,尼泊尔各阶层都珍视同印度的友谊。这无疑有助于澄清气氛,但是新德里想要看看这种话的实际意义,然后才能放心。    九月以来,印度几次用客气的但也是坚定的态度对尼泊尔领导人说,印度认为,当时爆发的那种组织得很好的行动,只不过是反映了加德满都统治阶层的一种不幸的想法。这件事比任何别的事都更说明它为什么要确立自己的中立而不时诋毁印度。    尼泊尔确实需要同中国保持良好的关系。新德里承认这一点,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加德满都同新德里的经济关系和其他关系更要广泛和重要得多。这同尼泊尔某些人鼓吹的等距离原则是相违背的,因此也就说明了为什么他们老是发脾气。只要当权者不鼓励他们去煽起群众歇斯底里,那就没有必要重视这些先生。    不幸,尼泊尔统治阶层好几次试图通过报界的议论以及公开场合的讲话把矛头指向新德里。在一个控制严密的王国里,从来没有允许过针对中国出现任何这类事情,因此印度有理由感到愤愤不平。使印度越发恼火的是,尼泊尔违背关于禁止外交使团从事反对第三国的宣传的维也纳公约,允许中国使馆发表北京对印度问题的看法。    印度不在乎中国使馆的刊物上说些什么。使新德里感到恼火的是加德满都对印度的情绪漠不关心。这表明,尼泊尔统治阶层认为,在人民思想中引起对印度的疑虑对它本身——在它国内说来——并没有什么危险。    倘若尼泊尔已经认定削弱它同印度的联系有助于巩固它的国家地位,那么,就任凭国王去推行这项政策好了。尼泊尔对那些同印度的切身利益抵触的事情应当采取什么立场,也要由国王去判断。虽然,如果看到一个老朋友离开自己而去,印度各阶层舆论将会感到难过,但是印度经受得住那种事情所造成的后果。尼泊尔也经受得住,但是要付出代价。尼泊尔人民是否愿意付出这种代价,要由尼泊尔国王去估计了。    最近在这方面有一些情况值得注意。例如在国际方面,内陆国家的权利理所当然地一直是尼泊尔非常关心的问题。加德满都在联合国第六委员会提出,应当把封锁一个内陆国家的出海通道看成是间接的侵略,相当于封锁一个沿海国家的海岸或港口。印度并没有因此而睡不着觉。但是人们在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是否预示着要开展一个新的外交攻势,因为现有的贸易和过境条约再过一年零八个月就要满期了。    尼泊尔在一九七○年即上一个条约行将满期的时候采取的手法,自然令人产生某些疑虑。当时,尼泊尔突然认为有必要安排一次叶海亚·汗对加德满都的访问。    如果事情不是这样的话,尼泊尔就没有理由继续卷入锡金事务。甘地夫人无疑已向里贾尔说明,只要首先在政治一级确定了大的框框,那么,就可以通过耐心的磋商来解决已经出现的任何困难。

5. 尼泊尔《社会报》社论《尼印会谈》

【本刊讯】尼泊尔《社会报》十二月二十日发表一篇社论,题目是《尼印会谈》,全文如下:    印度企图强化由锡金事件所引起的误解,而不是设法消除这种误解。印度还拖延了近三个月的时间才接受尼泊尔提出的举行尼印会谈的建议,其原因不详。里贾尔首相说,他最近同印度总理甘地夫人举行的会谈是令人满意的,有助于消除误解,因而将使尼印关系恢复到先前的那种程度。然而,尼印关系并未恢复到人们先前所期望的那种正常的程度。从《印度时报》最近就尼印关系发表的文章和印度议员对尼泊尔所采取的立场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尼印关系正常化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尼泊尔现在将按照印度议员的那种顽固的立场来谋求发展同印度的友谊吗?以什么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将使尼泊尔的对外政策走向一个新方向。

6. 以色列人士认为:勃列日涅夫推迟访问对以色列有利

【路透社耶路撒冷十二月三十日电】以色列人士今天说,推迟勃列日涅夫的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之行,可能使以色列在中东和平道路上得到好处。    他们强调说,要发表经过研究的意见还为时过早,但是他们说,关于苏埃关系可能冷却的任何暗示“对于西方来说应该是好的,因而对于以色列来说也是好的”。    一位权威的政府人士说,“推迟这个访问确实消除了一部分这样的担心,担心我们处于埃及改变态度背弃美国而退向苏联影响的压力之下”。

第 4 版

1. 二次中国归来答客难(三)

问:你是不是说大陆上的同胞把回国华侨当作外人看呢?    答:不是,这种感觉不是起于国内的同胞把我们当外人,而是由于我们自己的一种失落感愧的心情造成。失落,是因为我们当年出国的时候,认为可以在外国找到安身立命之所,结果所得到的,也许是若干物质满足,但精神上却十分空虚,这种空虚,在客观环境迫使你有家归不得时,还可以勉强的忍在心底,但是一旦有机会重见到祖国、亲人,就一发而不可收拾。感愧,是因为祖国改天换地的新生,而自己对这一切毫无贡献,回去又受到这样的亲情照顾,使人恋恋不舍。国外的旧生活因为这次回去在自己的眼中变了颜色;暂时又不能留在国内,因而发生一种不知所从,不知所属的矛盾。这是我对自己的分析。    不过这种凄凉矛盾之感很快的就被一种健康的感情代替了。我回来以后写了些文章,被国内的《参考消息》转载了。《参考消息》是一份销行全国的日刊,专门转载大陆以外的各种文字报刊上的文章。这些文章发表以后,我收到很多国内读者和几十年不见的亲友们热情的来信。每一封都是热情洋溢,都使我感动得流泪,我都把它们看作珍贵的万金“家书”。    让我找一封念两句给你们听听,这封信上说:“看到你的文章的,在新中国最少也有二千万人……我们过去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当时怎么能够想象,写一篇通讯报道能获得上千万人去读,去议论并受到称赞呢!?”提到《参考消息》时,他说:“我们连资产阶级、帝国主义、修正主义最反动的东西都一律登载,让广大人民群众自由去看,去议,这当中蕴藏着多么大的自信与力量,人民群众享有多么大的社会主义的自由与民主。相反,今天在美国和苏联这些国家,谁又敢办一张专门刊登新中国和世界革命人民的刊物,报道他们的活动,重要文件,文章,通讯,让他们本国人民自由去看去议呢!?”他最后写了三首旧诗“表示你的文章多么有感染力量,使人感情激荡,不吐不快……。”其中有四句是:“白白发还乡堪回首,青春复活倍增欢。纵横热泪感人处,祖国山河正好看。”……这样的感情,怎么还会使人觉得国内同胞把我们当作外人呢?    问:中国对华侨有没有一个具体的政策?    答:我不知道,不过我记得好象叶剑英将军在一次谈话中提到,中国不反对华侨入外国籍,并且鼓励大家在海外安居乐业。中国欢迎华侨回国观光省亲,并不主动的鼓励大家回去安家落户。    有一件值得注意的事实,就是国内报纸报道已入外籍的学者回国的活动时总是指明是“×籍××学家×××”,身份清清楚楚。这并不是对入外籍的华侨见外,而是说明一个事实。这和蒋介石政权的作风完全不同。蒋政权平常不顾海外中国人的死活,但华侨一在海外赢得荣誉,或有了特殊成就,他们就抢着以此向自己的脸上贴金。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中央研究院院士”。不少留美学人一获得国际荣誉,或是在著名大学作了正教授或讲座教授,台湾就设法请他做院士。说是选,实是送,这种作风,对海外和在台湾的学人同是一种侮辱。对海外学人,是以此利用他们的成就作政治工具,并无尊重学术的诚意。对留台学人,则是意味着不到外国镀金,就很难做上“院士”,这充分显示出蒋政权在学术上的殖民地的自卑感。    新中国不把华侨当外人,但也不把已入外籍的华侨硬说是中国公民。爱国要自动自发,国家可爱,侨胞会自动的认同、回归。革命,更要自动自发,自己真正有了决心和认识,才回去安家落户。我两次回国,接触了多方面的人,大家都表示欢迎华侨回来观光省亲,从没有人要鼓励华侨回国安家落户。我也认识几个回去安家落户的留美学人,他们都是自己先下了决心,几经要求,先请准作短期居留,最后才在国内定居的。    作为一个已入外籍的中国人,我感到回国观光省亲,有点象出嫁的女儿,或入赘的儿子回娘家,骨肉亲情依旧,但身份已有所不同,除非你决定离婚,但娘家人并不鼓励你这样做,这是一种非常健康、合理、光明正大的关系。    问:你自己第二次回国,和第一次比较起来有什么不同的感想?    答:我有两个很清楚的感觉,一个是回家了,一个是落实了。我们这回经过的地方和上次差不多,在广州、杭州、上海、北京,住的都是同样的旅馆,里面的工作同志都还记得我,都亲热的欢迎我。    我上次告诉他们这回要带孩子来,他们一见面就问:“你的爱人跟孩子怎么没有来?”他们也记得我是爱吃馍的北方人,到了饭厅,不用我说,他们就端来一盘热腾腾的馒头。一到广州,我就换上布鞋、中山装,除了对美国同事外,就一句英文也不说了……。这一切,都使人觉得是回了家。这种愉快是无法形容的。    我感到落实,是因为去年是二十五年之后第一次回去,一切都来得太突然,太激动,太兴奋,从看到盖在我护照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加拿大大使馆领事部的签证起,到和母亲、弟弟们团圆,都使人觉得象在做梦,觉得可能不是真的,觉得可能稍瞬即逝。    这次回去发现这一切都是真的了,我的感情也从激动变落实了。这种落实之感,不但更满足,而且使我确信这个存在了二十五年的现实,还在迅速的成长壮大,一定会发展到二百五十年,二千五百年……。(三)

2. 美报文章《中国在巴尔干培植影响》

【本刊讯】美国《巴尔的摩太阳报》十二月二十七日刊登该报记者从贝尔格莱德发回的一篇文章,题为《中国在巴尔干培植影响》,摘要如下:    随着巴尔干局势如此动荡不安,中国对该地区的兴趣正在增加,以至使北京的共产主义对手苏联感到不安,因为苏联认为该地区属于它的势力范围。    北京在为加强它同罗马尼亚已经很热的关系而努力,罗马尼亚是华沙条约中闹独立性的成员国。布加勒斯特对北京的努力作出了响应。结果,当莫斯科的苏联官员们谈论罗马尼亚的外交政策时,便一再嘀咕什么“中国抱有分裂社会主义阵营的危险企图”。    十一月下旬,中国在北京同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的首都布加勒斯特与地拉那之间开设了定期航线,这是北京对巴尔干国家的兴趣增加的一种信号。    尽管中国和南斯拉夫之间存在着长期的意识形态分歧,但这两个国家去年大大地改善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北京强烈支持贝尔格莱德的不结盟政策,赞扬它的“反对苏联霸权的正义斗争”。    几年来中国一直在改善它同土耳其的关系,雅典政府改组以后,北京正在向着加强同希腊的关系的方向前进。中国在就塞浦路斯问题发表言论时,谨慎地避免激怒任何一方。    最使人感到惊讶的是,北京正努力侵入莫斯科政治上和意识形态上最亲密的盟国保加利亚。北京电台最近开始了保加利亚语广播。    北京并不是为在巴尔干争夺影响而向莫斯科挑战,但北京的确似乎希望力量对比多少能有所改变。    除了保加利亚之外,中国的言论在其他任何一个巴尔干国家都流传甚广。

3. 美报文章《中国人在非洲同苏联人竞争》

【本刊讯】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十二月二十七日刊登该报记者发自内罗毕的一篇文章,题为《中国人在非洲同苏联人竞争》,摘要如下:    中国和苏联继续在非洲争夺影响。    北京和莫斯科都已在这个大陆上逐渐取得可观的立足点,它们的渗透年复一年地增加。    据估计,中国现在在非洲有两万五千名工人,其中绝大多数都在中国建筑工地上工作。据估计,苏联在非洲大陆上约有一千人,其中多数是军事顾问。修建铁路对比之下,北京倾向于把重点放在在非洲国家兴建提高威望的建筑工程上,例如坦赞铁路。    苏联在印度洋海军活动的增加以及莫斯科在中东承担的义务是苏联在撒哈拉以东和以南的非洲大陆展开活动的原因。北京在东非的主要立足点是坦桑尼亚。但是埃塞俄比亚最近宣布它将走向社会主义的声明,无疑会促使中国人加紧努力,以扩大在那里的影响。这可能使中国同莫斯科发生直接的政治上的竞争。    同时,中国人已经逐步编制了一个接受他们援助的给人以深刻印象的花名册。例如在索马里,他们正在修筑两条主要公路,尽管苏联在那里拥有压倒的影响。在苏丹,中国人同样也在修筑公路。    在西非,北京在毛里塔尼亚正忙于修建一个港口,在马里修建一座糖厂,在加纳从事灌溉、生产化学产品和纺织品的活动。发展农业从给中非的扎伊尔一亿美元贷款来发展农业这件事中也可以看出北京对非洲的兴趣具有令人惊讶的规模。中国的另一个工程是为在印度洋的毛里求斯岛建一个新机场。而在东非,北京已经提供贷款在乌干达修一水坝和灌溉工程。

4. 美报报道:《一本关于中国的禁书重见天日》

【本刊讯】美国《纽约时报》十二月十日刊登奥尔登·惠特曼写的一篇报道,题目是《一本关于中国的禁书重见天日》,摘要如下:    一本于一九六○年印行、后来由于现在仍然不清楚的情况而被其出版者麦克米伦公司销毁的书,现在已由哈珀—罗—奥克塔根出版公司出版。这本书名叫《美国政治中的院外援华集团》,作者是东亚问题专家罗斯·科恩。他的书对院外援华集团持强烈批评的态度。院外援华集团是由那些在五十年代谋求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美国人和国民党中国人组成的一个大杂烩组织。    科恩在一九六○年是加利福尼亚州亨博尔特州立学院的政治学教授,现在是萨克拉门托的一位私人顾问,他根据他保存的书信和文件叙述了他的书被禁和重新出版的经过。    他在一九五八年受托写《美国政治中的院外援华集团》一书,并在事先收到五百美元的稿费。该书原定一九六○年三月出版。    在将要出版前大约两星期,出版公司总经理布雷特通知科恩说,中国国民党大使馆扬言,如果这本书出版的话,就要法律起诉。在该书序言中得罪人的一句话是说,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中国国民党高级官员和一些美国人在美国合作进行非法的毒品贩运活动。没有具体指出人名。    科恩的书重新出版受到很多中国问题专家的赞扬,其中包括汤姆森博士。汤姆森博士是哈佛大学尼曼基金会会长,并且是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的成员。他说:“这本书是关于我们对华关系中一个主要方面的极其重要的叙述”。另一个说自己因这本书的重新出版而感到高兴的人是埃德蒙·克拉布。他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学者,曾担任美国驻北京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