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11-10

第 1 版

1. 《比一九三一年更严重》

【本刊讯】英《经济学家》周刊十月十二日一期发表了一篇社论,题为《比一九三一年更严重》,摘要如下:    人们曾经隐隐希望美国能领导世界摆脱生产活动下降的状况,但是这种希望在十月八日破灭了。福特总统的有名无实的增税措施不会进一步压缩需求,而只会使联邦储备委员会缓和一下信贷危机和使利率略有降低。它充其量也不过使美国处于几乎接近于零的增长状况,并使美元进一步贬值,后者一则将使美国的通货膨胀程度保持在不必要的高水平上,二则将使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优于睦邻关系所需要的水平。当世界各国对阿拉伯产油国每年势必有七百亿至八百亿美元的国际收支逆差时,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的比例将低于美国的国力和财富的水平。这几乎等于什么事情也没有做,谢谢福特先生啊。    看来,只有希思在英国认识到我们所处的危局。他是在竞选的最后时刻才发出这样的警告的:“现在的局面可能比三十年代生产活动下降的状况更严重。”当时几乎很少有人相信他的话,但是新政府现在应当估量一下将来的险情究竟有多大。    诚然,整个世界是不大可能碰到一次象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那种规模的生产活动下降的,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二年期间工业生产曾经下降了三分之一。这主要是因为在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一年期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百分之十六,接着在一九三一至一九三三年期间又进一步下降了百分之十。英国在三十年代曾经遭受了一次不是很严重的生产下降,而现在则很可能碰到比上次严重的生产下降。即使世界只不过是遭受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在七月份所预计的那种生产呆滞,英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今后两年内也可能下降百分之七点五。    最新的估计是,石油生产国现在每年可能拥有七百亿到八百亿美元的国际收支盈余,即比原先所想的要多大约一百亿至二百亿美元。由于世界每年总产值约四万亿美元,这相当于把世界总产值的百分之二左右从世界其他国家的开支能力中抽出来放到阿拉伯国家的储蓄中。大多数人认为,这就是石油盈余所造成的总的“吃紧后果”,这正是非石油生产国的国内膨胀政策现在应当加以对付的。但是大多数人忘记了在生产中所造成的多米诺骨牌式的收缩影响,这种影响经济学家叫作乘法倍数。    在英国,这种国内的倍数通常被认为约为二,即实际收入每下降百分之一,通常总是导致生产下降百分之二左右。但是,就整个世界来说,这个倍数可能至少要增大一倍。当收入的某种减少由于储蓄减少、税额降低或进口减少而被抵销时,便不致造成开支能力的下降,这时的倍数是低的。    总而言之,国际倍数可能高达原先收缩的四倍或五倍,所以世界储蓄每增加百分之二,就可能使世界生产减少百分之八——十。不过,在石油涨价以前,世界已经向小型衰退发展。因此,生产的这种下降将更大一些。    工业国家之间不同的利害关系可能使这场危机变得更为严重。美国人和德国人害怕通货膨胀的程度仍然大于害怕失业的程度。人们的回答是,当通货膨胀是主要的危险时,我们其余的人当务之急是保证充分就业。现在则不是这样了。现在的危险是:世界生产和贸易的多米诺骨牌式的崩溃。世界生产下降百分之十,世界贸易无增长,这种可能性是严重存在的。    现在英国面临这样一个局面:如果要避免大规模失业的话,它需要恢复扩展,但是世界贸易则不会扩展。我们出发的起点是:有着巨额收支逆差,这种逆差我们是经不起再增加了,而必须予以减少。不实行工资冻结,我们的竞争能力就没有改善的希望。反之,如果每年工资增加百分之二十五以上,我们将成为在遏制通货膨胀、使净出    口有所增加方面成就最少的国家之一。

2. 美报文章:《基辛格的外交:处于困境》

【本刊讯】美《华盛顿邮报》十一月五日登载了克拉夫特写的一篇题为《基辛格的外交:处于困境》的文章:    基辛格最近的这次国外之行显然变得糟糕了。在途中的每一步他都被拖进了可能要他的国家及其盟国付出巨大代价的外交义务。    在中东,基辛格在人们的奉承下,参与了寻求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解决办法的谈判,而阿拉伯国家索取的谈判成功的代价,是使以色列的死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合法化。既然以色列不会接受这一点,其明显的前景是将在那个地区发生一轮新的战斗。    在俄国,基辛格同意福特总统和苏联党的总书记勃列日涅夫本月底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下同)举行会谈。这个城市位于中国提出领土要求的土地上,而且它象征着俄国帝国在太平洋的推进,因此在这个城市举行会谈必然要使这个国家同它在那个地区的两个最重要的朋友——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变得紧张。    在波斯湾,基辛格实际上承认,美国不得不忍受沙特阿拉伯、伊朗和石油生产国卡特尔的其他成员国强加的石油价格。而在印度,基辛格接受了这个原则:那个国家可以变成核国家,而华盛顿不会进行任何严重的反对。    看来有两个原因造成了美国外交的这种突然瓦解。一个原因是,基辛格国务卿现在第一次是从一种虚弱的地位进行谈判。    石油价格的提高,变成了国际强权政治的一个突出的特征。它很可能在一些国家引起饥荒,而在另外一些国家造成破产。它使美国这个非共产党世界的最强大的国家面临着国际经济崩溃这一令人毛骨悚然的情景。    但是华盛顿迄今为止没有采取必要的步骤来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既没有减少本国需求的认真计划,也没有同其他石油消费国制定共同政策的计划。全世界都看到美国几乎是处于困境。    基辛格没有办法对石油生产国施加压力,使它大大降低石油价格。他也没有能够向印度人提供有理由控制他们的核努力的那种帮助。最重要的是,他没有办法约束阿拉伯国家的那些领导人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该组织关于建立一个巴勒斯坦国的要求采取负责的态度。    阿拉伯人觉得石油的形势使他们处于支配地位。因此,埃及一家半官方的报纸《金字塔报》的一篇文章说:“任何挫败巴勒斯坦实体的企图都会在盛产石油的阿拉伯国家产生影响。美国知道,它作为一个大国的威信同它保证阿拉伯石油能够源源运到西方世界的能力是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个考虑是基辛格对待国际问题的态度。尽管他谈论“战略概念”,他基本上是一个战术家。他的优点是把各种谈判立场拉到一起,然后使之互相调整,以便以最低的代价实现预定的外交目的。他所取得的一些胜利——向中国开门解决越南问题、同俄国签订控制武器协定和十月战争实现停火——都是符合上述作法的。    基辛格是否具有强烈的战略感,这是不清楚的。但是,在过去,他不需要这种战略感。尼克松总统的对外政策是深谋远虑和苦思冥想的。他为基本力量和弱点感到担忧。他一再把基辛格从谈判者的职业病中挽救过来。    随着尼克松总统的下台,任何可以核查基辛格的行动的掌握战略方面的标准的上级人物已不复存在了。因此,为了举行一次福特总统实在不需要的最高级会谈,基辛格欣然接受了符拉迪沃斯托克作为谈判地点,而没有适当地估计到这可能给我国同中国和日本的真正重要的联系造成的损害。要摆脱这些困难现在将不是容易的事。但是避免麻烦的总方针是不成问题的。福特总统所希望的就是放慢基辛格式外交活动的步伐。

3. 英报社论:《法国也面临通货膨胀与罢工》

【本刊讯】英《泰晤士报》十一月五日发表社论,题为《法国也面临通货膨胀与罢工》,摘要如下:    到现在为止,在德斯坦总统统治下的情况是相当平静的。考虑到他在五月得到的微弱多数和他的反对者当中存在的紧张局面,他本来可以预期会有较多的麻烦。现在他有了这种麻烦了。邮政工人、铁路工人、矿工、公共汽车司机、雷诺工厂的工人、印刷工人、广播员和石油销售商全在罢工或扬言要罢工。邮政工人的罢工现在已处于第三周,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法国的通货膨胀现在为百分之十四左右,这已高得足以造成紧张局面而有余。在九月,失业人数接近五十万,按照国际标准,这个数字是低的,但却比去年九月高百分之二十四。意味深长的是,罢工者大部分是国营工业中的工人以及没有受到失业威胁的其他工人。    因此,政府的节约计划受到劳资双方的批评,总统的声望一直在下降。这对政局会产生什么影响,要看罢工浪潮持续多久以及罢工是否在政治上大大被利用而定。共产党人和社会党人目前的关系不好,它们在支持罢工者方面可能会情不自禁地要相互超过对方。尤其是共产党可能希望有一种借口来使这个联盟破裂,他们在这个联盟中从未感到舒服过。但是迄今为止,共产党的领导知道,它必须死抱住这个联盟不放,作为它参加政府的唯一希望,因此看来联盟不会真正破裂。    但是,社会党人自从选举以来一直在得势,因此可能开始考虑,他们没有共产党可能会更好些,因为共产党人使不少中间派疏远了。最近社会党人、工会分子和统一社会党的一部分人举行的一次会议认为,在左派方面进行一些改变并不是不可设想的了。    这使总统有可能设法腐蚀左派。或者,他可以设法获得看来戴高乐派正在丢掉的一些票。不管他怎么办,法国显然不会摆脱欧洲大部分国家将要遭受的那种冬季困难。

第 2 版

1. 南《经济政策》文章:《谁都没有幸免通货膨胀》

【本刊讯】南斯拉夫《经济政策》周刊十月七日刊登一篇题为《谁都没有幸免通货膨胀》的文章,摘要如下:    有些人,特别是各种国家宣传机器断言,通货膨胀只限于资本主义国家和重视市场因素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主张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没有通货膨胀,但是对经济情况的深刻分析说明,那里也有通货膨胀,尽管其表现形式和程度同“市场经济”国家不一样。    分析一下社会主义国家、首先是经互会成员国的通货膨胀,有下列两种情况:    一、输入的通货膨胀    社会主义国家越来越多地参与世界经济进程,参加国际劳动分工,其结果就使自己受世界市场情况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一些商品价格的涨落影响国内市场的价格、外汇收入和外贸总额,从而影响经济发展计划的实施。在这方面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之一是各国参与世界市场的程度和它的外贸在国民生产和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在苏联占百分之几,在匈牙利等其它一些经互会成员国达百分之几十。同样,进出口的结构也是重要的。从目前情况看,要从经互会以外地区进口大量燃料、原料的经互会成员国又同那些能够出口的经互会成员国的处境不同。    近年来,经互会对燃料、原料的需求日益增长,生产能力也越来越难以跟上增长的需求。建设新项目(首先在苏联)需要庞大的资金。经互会虽力求联合筹资,但资金还是不够,而建成的期限也跟不上需要。因此,一些经互会成员国就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寻找市场。在这些市场上物价飞涨,通过出口商品的提价是无法补偿的。如捷克斯洛伐克,去年用于从自由外汇地区的进口额比原计划多七亿美元,据估计今年将继续增长百分之五十。匈牙利《观察家》周报指出,今年上半年匈牙利从自由外汇区的进口增长百分之六十(对这一地区的出口增长百分之四十七),其中三分之二的增长额是物价上涨造成的。过去匈牙利从经互会外的能源进口只占总数百分之十,而今年前五个月增为百分之二十六。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用于从经互会的能源进口比去年多支付了百分之八,而从经互会外的能源进口比去年多支付了百分之十六。其它一些国家的情况也类同。    因此,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政府采取了燃料涨价措施。但仍然解决不了同自由外汇区日益增长的贸易赤字问题。如今年上半年,匈牙利的外贸赤字达二十七亿四千万福林,而去年同期有顺差七亿一千三百万福林。为了避免进口商品的涨价影响国内物价,昂贵的进口价格和国内的计划价格的差价由预算中支付。这就是说,要增加这么多的预算,或者在其它方面节约,或者增加出口。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加重预算负担,损害本来已感缺货的国内市场供应。    二、经互会成员国内本身的通货膨胀    这里首先必须考虑到存在两种市场:一种是国家市场,另一种是私有市场(那里出售私有经济部分的商品和劳务,首先是农产品)。私有市场的价格随着国有市场缺货、商品质量不好,不断上涨,远远超过国家市场的价格。    此外,通货膨胀还以其它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最常见的是一些商品缺货。有些商品的价格不符合生产者的要求,生产者就减少生产,降低质量,或者是把老产品略加改装作为“新产品”出售。这种例子在经互会国家中是举不胜举的。通货膨胀还反映在存在着黑市等等    。    政府要维持一定水平的物价,在一些情况下还要降低一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但又要维持生产者的收入水平,这样物价的差额就用预算填补。这种迹象表明,用于这方面的资金越来越多。据称,在匈牙利主要食品价格中国家津贴占百分之三十五。而在东德,主要消费品物价的国家津贴占百分之十五,一九七三年支出了一百零七亿马克,即占国民总收入的百分之八。在波兰,主要的食品价格已冻结四年,去年国家对食品价格补贴了百分之十一,今年百分比还要增大。    现在,经互会成员国承认有通货膨胀已不是什么怪事。如匈牙利说它目前通货膨胀率为百分之二点五,波兰承认通货膨胀率为百分之三。除通货膨胀以外,这里还存在诸如失业、劳动力去国外、消费结构或社会的差别等情况。

2. 外电报道:葡萄牙首都发生群众示威

【合众国际社里斯本十一月四日电】警察和特种军队今天同极左翼示威群众发生冲突,示威群众试图冲击中心党举行的青年集会,后来又用石头砸该党总部,还捣毁了家具。    里斯本市长办公室发言人说,在里斯本市中心发生的事件中,受伤的计有十八名警察和十六名平民。    大陆作战司令部(一支维持法律与秩序的军事力量)发言人说,它的军队已经“接管了社会民主中心党的总部,一切都很平静”。    他说,没有捕人。    五百名极左翼示威群众在希亚多区的圣路易斯剧院外面高呼口号,当戴着头盔、拿着警棍的警察用催泪瓦斯弹驱散他们时发生了战斗。    示威群众高呼“打倒法西斯主义”和“人民将胜利”的口号,手持改组无产阶级党运动和革命派的红旗。    当一些群众开始扔石头的时候,警察投了四枚催泪弹,并朝人群的上空射了一排自动步枪子弹。    社会民主中心党集会结束时,示威群众散了,但是据报道,后来又在附近的拉尔戈多卡尔达斯的该党总部前集合。    社会民主中心党的一位官员说,示威群众“冲进我们的办公室,捣毁了所有东西。损失无法估计。”    【美联社里斯本十一月五日电】社会民主中心党在遭到一个激进共产党的成员们的袭击后今天去见贡萨尔维斯总理,要求维护它的集会。    改组无产阶级党运动领导人若·路·萨·桑切斯今天说:“我们干了我们决定干的事情,我们将还要干。”    社会民主中心党被它的左翼反对者指责是“大资本”的党。社会民主中心党的纲领要求社会改革以“一种新的自由企业的制度”为基础,其中包括使每一个工人成为“业主,而不是使每一个工人成为无产阶级”。    改组无产阶级党运动称正统的葡萄牙共产党为“修正主义”的党。

3. 基辛格取消对土耳其的访问

【法新社安卡拉十一月七日电】据土耳其看守总理比伦特·埃杰维特今晚在这里说,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由于不可能在这里获得什么有实在的结果而取消了对这里的访问。    基辛格原订明天抵达这里。埃杰维特说,基辛格得知,鉴于这里的目前的政府危机,不能指望从他同代理政府的会谈中得到任何具体结果。    埃杰维特说,联合政府已一致同意在塞浦路斯问题上向基辛格作出“亲善表示”,但右翼救国党本周早些时候突然改变了主意,并说它倾向于基辛格不来为好。    这位总理指出,这在同美国和一些其他国家的关系上造成了一种使人不安的局面。    他还说,所提议作出的亲善表示并不是作出让步,而是帮助使塞浦路斯土族人从他们所居住的塞浦路斯希族地区回到由土族人控制的地区。    【合众国际社安卡拉十一月七日电】指定为总理的埃杰维特今天宣布,他一直未能组成新政府,最近可能辞去旧的看守内阁领导人的职务,这将使得土耳其完全处于没有领导人的状态之中。因此他劝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取消预定对安卡拉的访问。

4. 吉隆坡的报纸社论:《世界粮食会议开始举行》

【本刊讯】吉隆坡《中国报》十一月六日发表题为《世界粮食会议开始举行》的社论,摘要如下:    对于召开这一次世界粮食会议,美国表现得最起劲。美国表面上是热心于寻求解决全球所面临的粮荒危机的办法,其实是借此抵销阿拉伯产油国采用“石油武器”加诸美国的压力。    阿以爆发“十月战争”,阿拉伯产油国禁止石油运往美国,美国自外输入的石油数量虽小,但也抵受不起这样的打击,便有以牙还牙的念头。首先基辛格在华盛顿主持一项石油消费国家的会议,企图跟石油生产国进行对抗。由于与会国家都为自己打算,采取阳奉阴违的。态度,因此收效不大。基辛格遂改变方针,转而强调石油涨价对增产粮食的影响,努力制造人民缺粮饿死是石油一再涨价所引起的印象,企图使粮荒日趋严重的国家把怨恨发泄在石油生产国的身上。

5. 法新社报道世界粮食会议情况/委内瑞拉总统说粮食短缺的基本原因是发达国家肃削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和资源而造成的

【法新社罗马十一月七日电】世界粮食会议马拉松式的一般性辩论今天进入第三天,大会的三个主要委员会讨论如何同饥饿作斗争和如何保证今后粮食供应等具体问题的时间比原定日程推迟了一天。    昨天整整一个工作日实际上都浪费在就与会国的各种国家集团如何分配大会职位进行的争吵上面了。    其结果是,为讨论大会秘书长马雷提出的和各与会国分别提出的有关制定一项世界粮食战略的各项建议而成立三个“全体参加的委员会”最终于昨晚开会时,除了讨论程序性问题外,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自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星期二主持这次两周会议的开幕式以来,迄今大约有二十个代表团——其中包括几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在大会上发了言。    在迄今为止的辩论中,所有发言人实际上都认为危机是严重的。    但是在通过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一危机方面,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们是有分歧的。富有的发展中国家同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对处理问题的先后次序显然看法不同。    无论如何,马雷先生提出的一些建议的主要之点总的说来是受到欢迎的。这些建议包括三个基本概念——必须增加粮食生产,特别是增加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必须采取步骤以增进世界粮食安全,以及必须通过采取扩大发展中国家出口市场的起稳定作用的步骤和措施来改善国际粮食贸易。    【法新社罗马十一月七日电】委内瑞拉总统在给世界粮食会议的信中说,他的国家不寻求那些拥有“必需的”、然而不足的能源的国家同那些控制“资本和技术的”国家之间发生对抗。他说,后者一直发挥“专横的和极权的经济力量”。    他一方面承认能源价格在当前的粮食短缺中起了作用,另一方面说,基本原因是由于“发达国家剥削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和资源”而造成的“不平等”。

第 3 版

1. 基辛格分别同侯赛因、阿萨德会谈

【合众国际社安曼十一月六日电】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六日晚间飞抵约旦,他带着埃及总统萨达特和沙特阿拉伯国王费萨尔对他的中东和平努力的新的支持以及沙特阿拉伯要设法降低石油价格的诺言。    基辛格在离开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前说:“我向国王陛下和我们在沙特阿拉伯的朋友们解释了我们的政策,这一政策可以概括如下:如果有关各方同意我们应该继续我们的(和平)努力,那么我们就答应坚持不懈地尽一切可能地继续这些努力。”他说,“为了这一目标——试图实现中东危机的公正解决——我从费萨尔国王那里得到了支持。”    他说他设法解释了石油涨价对消费国的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影响,而“我们希望沙特阿拉伯将继续它降低石油价格的努力”。    【中东社安曼十一月七日电】约旦首相里法伊今天说,侯赛因国王在同基辛格国务卿的会谈中,主要详谈了他对拉巴特最高级会议通过的所有决议的赞同。    里法伊还说,这位约旦君主还告知基辛格,约旦恪守这些决议,致力于支持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帮助它完成它在国家和国际方面的职责。    国王是今天早些时候会见基辛格的。    基辛格启程前往大马士革以前在机场对记者们说,他同约旦国王回顾了这个地区最新的事态发展,象他在他最近访问的所有其他国家所做的那样,把美国的观点告诉了他。他还说,最新的决议使局面和为这场危机找到一个解决办法的前景复杂化化了。    他还在安曼机场在行前声明中对记者们说,他已向约旦官员们表明,美国将继续努力找到一个中东危机的永久和正义的解决办法,作为对早些时候采取的其他步骤的继续。    【德新社安曼十一月七日电】一些人士今天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在这里同侯赛因国王的会谈中未能在约旦河西岸和以—约部队脱离接触问题上实现突破。    据认为,基辛格在这里的巴斯曼宫向侯赛因国王介绍了同埃及总统萨达特会谈的结果。    侯赛因告诉他说,约旦已把约旦河西岸的一切管辖权交给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他还对同意参加下阶段的日内瓦和谈表示犹豫不决。    【路透社大马士革十一月七日电】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今天从安曼抵达这里。    当天下午,基辛格博士开始了被这里的人们认为是他的最艰巨的工作——就走向下一阶段的中东和平谈判的步骤问题同阿萨德总统及哈达姆进行困难的讨价还价的会谈。    但是正当会谈在位于大马士革中心的总统府开始秘密举行的时候,据报道,基辛格博士对上月在拉巴特举行的阿拉伯首脑会议的结果感到高兴。    据同国务卿一道来的记者说,“基辛格是在开罗同埃及总统萨达特和在安曼同侯赛因国王进行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的讨论期间,在听取了有关拉巴特首脑会议结果的简要介绍之后,带着一种松了一口气的心情”来到这里的。    他们说,他觉得拉巴特首脑会议的结果并没有什么可使人灰心丧气的,尽管首脑会议决定承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为巴勒斯坦人民的正式发言人,他将继续他的对话,大概是在下月。    【路透社大马士革十一月七日电】基辛格国务卿今晚在这里说,阿萨德总统仍然准备在一步一步来的基础上走向实行中东和平解决。    他在起程前往以色列之前对记者们说,他和阿萨德商定今后若干周就和平步骤保持接触。    他说,双方还商定,“不管谈判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将致力于加强双边关系。

2. 基辛格从大马士革抵耶路撒冷

【法新社耶路撒冷十一月七日电】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今晚在以色列外长阿隆官邸出席工作宴会。他早些时候从大马士革抵达这里。他在举行第二轮会谈后将于明天离开这里。预料他将去突尼斯。    【美联社耶路撒冷十一月七日电】国务卿基辛格今天向以色列保证,在有关他谋求一项逐步中东解决办法的“任何问题上,美国的政策没有改变”。    基辛格在抵达本—古里安机场时发表的这一讲话,显然是为了缓和这样的担忧:美国正在重新估价它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态度。    【美联社耶路撒冷十一月八日电】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就上周在摩洛哥的一次最高级会议在十一月七日同以色列领导人会谈到深夜。    会谈结束时没有公开迹象表明基辛格已缩小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间的距离。    【法新社耶路撒冷十一月八日电】基辛格今天下午一点在这里结束了同以色列内阁部长们的一次工作午餐和三小时的会谈,作为他中东之行的最后停留。    消息灵通的以色列外交人士说基辛格敦促尽早开始以色列—埃及谈判的第二阶段。本周早些时候他在开罗采取同一条路线。    这些人士说,国务卿对恢复以色列—埃及接触的迫切性可以同萨达特的迫切性相等。对所报道的萨达特的迫切感的解释是他想向勃列日涅夫表明美国的外交是给人以好处的。

3. 乌干达宣布武装部队处于戒备状态/乌军方宣布英国武官为不受欢迎的人

【安莎社坎帕拉十一月七日电】乌干达总统阿明今天使这个国家的武装部队处于戒备状态,并命令所有空军驾驶员立即回到自己的基地。    坎帕拉电台广播的公告没有说明发出警报的原因,但是它接着援引一位军方发言人对一本包含所谓的坦桑尼亚一九七二年入侵乌干达的计划的书提出的批评。    这本书是由英国记者戴维马丁写的。    这本书指责说,那次计划中的入侵,得到了苏丹总统尼迈里以及坦桑尼亚国家元首尼雷尔的支持。    马丁在几个月之前被驱逐出乌干达。    这次戒备状态是在政府猛烈谴责英国所谓企图颠覆阿明政权的情况下宣布的。    在这之前,乌干达十一月六日要求英国高级专员署把它的人员从五十人减到五人。    政府发动这一运动的明显原因是上星期日伦敦《观察家报》上刊登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说,当阿明总统从拉巴特的阿拉伯最高级会议返回坎帕拉的时候,乌干达空军的两架战斗机差一点儿击落了阿明的私人喷气机。    阿明不但否认这种说法,而且还指责英国报纸散布这种消息是由于唐宁街敌视乌干达在“非洲国家”声援阿拉伯反对犹太复国主义和帝国主义方面“站在最前列”。    【本刊讯】《乌干达之声报》十一月七日报道:    军方发言人透露,在星期二午夜前,军事情报机构逮捕了一名英国人,他是为欧洲和南非经济情报机构工作的。    这个英国人名叫阿伦·菲奇。    菲奇于十月三十一日前来乌干达,收集乌干达经济情报。他还要从英国高级专员署得到所有情报。    发言人还说,菲奇从昨晚起已被驱逐出乌干达。    军方发言人昨天还宣布,英国驻坎帕拉高级专员署武官波茨中校,已被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并被要求在昨天午夜前离开乌干达。    这位发言人指出,波茨是在未得到许可而前往维多利亚湖岸的重要的安全地区布卡卡达的途中被截住的。

4. 美报文章:《巴布亚一—新几内亚走向独立》(完)

(续昨)    另外有些人当有人要他们不要害怕独立并告诉他们将从独立中得到好处时,则认为他们会自然而然得到白人的一切东西。还有一些人则说,他们压根儿不希望澳大利亚人离开。    巴布亚—新几内亚在唤起它的许多不同部族的民族觉悟方面可能存在着许多困难,但是事情的另一面是,没有一个部族强大到足以统治其它各部族,就象在非洲往往说明这是一个问题一样。相邻的各部落之间有着仇恨,甚至发生格斗,但是没有象印度的穆斯林和印度教之间,或爱尔兰的天主教和新教之间那样根深蒂固的部族仇恨。但是,布干维尔岛的黑人厌恶新几内亚的棕色人。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铜矿之一的布干维尔憎恨别人分享它的财富。布干维尔炼铜有限公司(该公司是由伦敦的里奥廷托锌公司通过澳大利亚的一家子公司所控制)去年生产了十八万二千八百九十吨精铜(它的第一次全年的生产),现在几乎占巴布亚—新几内亚国民总产值的百分之三十和它出口所赚取的外汇的百分之六十四。巴布亚—新几内亚政府目前正设法同这家公司重新商定它的财政安排,以便得到较大份额的利润。    在莫尔斯比港的中央政府已决定分散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省政府”。这种行动已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布干维尔的分裂情绪。分裂运动仍然存在,但是已不象一年以前那样强烈了。因此今天没有理由预言在实现独立后会发生加丹加式的分裂。    这个国家的矿物和农产品都十分丰富,虽然很多巴布亚—新几内亚人都是仅能维持生活的农民,但是在这里看不到人们在爪哇看到的居住十分拥挤和可怕的贫困的情景。    新几内亚是欧洲人在十六世纪时最先“发现”的,一八四八年,荷兰声称该岛的西半部属于荷兰。荷兰并未开发它们的所控制的西半部,于一九六三年,印度尼西亚接管了荷属新几内亚。    该岛的西半部直至十九世纪末仍不受欧洲人的统治,但是沿海人民自十八世纪后期起就经常同欧洲人接触。在那时,沿海很多人都是吃人肉的野人,不时地仍可发现一些孤立的小块地方有吃人肉的现象。    传教士、种植者、商人以及可耻的“人口贩子”(他们征募年轻人在同奴隶没有多大区别的条件下,在澳大利亚的昆士兰的甘蔗田里劳动)来到了新几内亚和这些岛屿上。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在新几内亚发现了黄金,一八八四年,英国声称该岛的东南角——巴布亚是自己的领土,德国称东北角和附近几个岛屿是自己的领土,并把这些地方称为德属新几内亚。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联把德属新几内亚委托给澳大利亚来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继续了对澳大利亚的这一委托。后来这两个行政单位合并了,但过了若干年后,澳大利亚在三倍于巴布亚人口的新几内亚托管地投放了多得多的钱来发展新几内亚。这就是今天巴布亚出现分裂运动的原因之一。    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几内亚内地广大地区没有真正得到探测,绝大多数高地人到那时才第一次同外界接触。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这一高原地区才得到发展。    从澳大利亚获得完全独立的日期尚未确定。巴布亚—新几内亚首席部长,三十八岁的迈克尔·索马尔原先曾希望今年十二月可实现独立。但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一百人议会仍在讨论宪法草案,因而现在预计完全独立最早要到明春才会实现。(完)

第 4 版

1. 香港《七十年代》刊载吴瑾琛文章:《在中国旅行的观感》(一)

【本刊讯】香港《七十年代》月刊十一月号刊登美籍物理学教授吴瑾琛所写《在中国旅行的观感》一文,全文转载如下:    前言我于六月十七日搭乘京广线的特快车离开北京前往广州,再转赴深圳出境,结束了我在祖国一共三十多天的旅行。虽然我正式出境的日期是六月十九日,可是,实在来说,我返国之行十七日就终结了。因为从离开北京到深圳途中,在广州车站上仅停留了一小时而已。由于这个缘故,在火车开出北京车站的刹那,我就感到了一种离别的情绪。火车在京广线上飞驰,离开北京愈来愈远,车外黄昏的景色更加深了落寞的心情。回想一个多月来,在祖国的参观访问是何等快乐而难以忘怀,盛筵将散,不胜依依。于是决定也提笔写点自己对这次赴国见闻的观感。    离别祖国二十多年了。二十五年前的旧中国的境况仍然很清楚地在我的回忆中;那时的中国是一片紊乱,政府官员的无能与贪污,再加上“金圆券”事件的恶劣后果,使得广大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也使得国家民族几乎陷于永劫不复的情况。今天回到新中国来亲眼看到的是一片生气蓬勃的景象。人民生活俭朴,大家安居乐业,勤俭建国。到处都是欣欣向荣地充满了朝气。今昔相比,实在有天壤之别。凡是以国家民族为重的中国人都感到为今天的新中国骄傲。别的不说,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列强与帝国主义者敢欺侮的了。记得在我离开美国的前几天(时在五月初旬),苏联政府向中国提出了充满恐吓性的“最后通牒”,要迫使中国释放被捕的直升机驾驶人员(该机是在中国新疆境内执行间谍任务时被中国捕获的)。当时在美国的朋友与同事中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在那种巨大的压力下,中国政府很可能会释放那些苏联人员及飞机,另一种看法是可能会有战争爆发。所以这些朋友好意地劝我对回国之行延后几星期看看再说。当时我就一笑置之。原因是这些朋友们的看法都不对。前者的看法是对中国政府的作风与原则缺乏了解,今天的中国是不会接受恐吓而任人欺侮的;后者的看法显然是对苏联帝国主义者不够了解,他们一向以恐吓为手段,其实色厉内荏,自己作贼心虚。因此我的预言是“中国既不会放人,苏联亦不敢开战”。我仍然依照我预定的计划在五月十日动身去中国。结果果然与我预料的一样。这些话并不是马后炮,至少有好几位朋友可以作证。而且自己也是的确是按原来预定的日期到达中国的。    我在国内的旅行包括探亲、游览、参观、访问及学术活动;因此,接触的人物是多方面的,我不拟作游记式的报道,仅仅把自己在总结各方面的观察后的观感分成几个短章来谈谈。我承认在中国的时间有限,所看到的也许不够广泛,可是我要谈的大都是根据比较具有普遍性的事实而产生的感想。认真不苟,不肯马虎在美国,在欧洲,我曾经接触过一些中国来的外交官员,我当时就感到他们工作认真,态度谦虚;不过我并未感到惊奇,因为我想这些外交人员是国家的精萃,自然与众不同。可是这次回国后就立刻感觉到,在国内,大家做事都是普遍地认真负责。在这一方面的例子是数不清的。譬如说,一进入深圳就看到一件事,事情是这样的:一位旅客在通过海关检查后,有一大布袋的物品交铁路直接运往目的地;负责收费的是一位年轻的女同志。在缴费手续完成后,这位旅客突然想起了袋中有几件物品必需取出随身携带。他感到很歉疚,所以建议虽然重量轻了,可是他仍旧愿意支付原来的运费,以免不必要的麻烦。可是这位女同志则一定要重新称过重量,并退还一部分已缴的运费。那位旅客则认为不必多此一举,马马虎虎就算了;那位女同志则坚持不能马虎。我在旁边看了,心中有很深的感慨,事情虽小,可是意义极深,在旧中国,多少的毛病就出在“差不多,马马虎虎就算了”这句话上。    在中国我访问了好几所大学及中国科学院,因此有机会与很多位科学研究工作者交谈。从这些谈话里我深深地体会到他们对研究工作的基本态度是非常认真的。有一件小事给我的印象很深。记得在北京大学作一次学术报告时有几张幻灯片放映时不够清楚。那天讲完了因为有别的事,我离开得很匆促,所以也没有把这事放在心上,可是事后与会的听众特地来向我借那些幻灯片回去作仔细的观察。这件事虽然很小,可是从许多类似的小事可以看出中国科学工作者脚踏实地与实事求是的精神。在海外许多人做事华而不实,只会抄袭与仿效别人的东西,人云亦云,不求甚解。这些人实在应该向国内的同志好好学学。    在国内与我相处最久的是一位从北京中国旅行社总社来广州接我的王同志。在中国旅行的三十多天中他为我安排旅程、解决问题、非常辛苦。他给我的印象就是负责认真,王同志为人谦虚诚实,细心周到。是一位令人钦佩的干部。他学识丰富,我每有问题他总给我解答,使我对新中国的事物与实况能有更深切的了解。在国内我参观访问了六个城市,在每一个城市遇到的接待同志都是办事认真而且有高度的责任感。我钦佩的是他们的工作精神与诚朴的态度。他们不说夸张与阿谀的话,无论做事说话都是实实在在,一丝不苟。    很自然地,在我心头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认真负责是如此普遍的一个现象?在资本主义国家,大家工作的动机是名利。有些人努力工作,无非是从名利的出发点而努力的。换句话说,主要是为个人的事业功名。而现在国内大家对金钱财富的价值都看得很淡;并且对“出风头”与“成名”的想法也是为大家所不取的。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大家如此认真努力工作,并且有高度的责任感呢?我想这问题的答案是应当归功于思想教育的成功与社会制度的优越。在资本主义的社会里,我们的人生观在不知不觉中受了许多恶劣的影响;因此大家变得很自私,名利之心往往非常重,真正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就变得很浅薄。许多人投机取巧,轻公重私,也是这个缘故。当然,我不是说,在中国,每个人都有正确的世界观,每个人都是如我所说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果真如此,就不需要思想教育了。我说的是一般情况而已。事实上,只要仔细想想,大家就可以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特色就是“认真”。这一点,从过去多少年中的作为与作风,就可以很清楚地证明;诸如对边疆问题与国家统一的立场与原则,以及对政策的执行与贯彻,都是极其显而易见的。总之,在这三十多天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这种认真的精神,普遍地存在在今天中国的每一阶层,每一专业。(一)

2. 詹金斯在台北举行记者招待会

【合众国际社台北十一月五日电】据美国驻北京联络处前副主任艾尔弗雷德·詹金斯说,美国的和缓政策只使中国的大门打开了“一道缝”,但是未能使它敞开。    这位老资格的外交官是在对台北进行八天访问结束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这番话的。    詹金斯说,中国到目前为止一直避免同外部世界公开交往,并且一直注意不让大批的旅游者进去。    他说:“在我呆在那里的时候,最使我失望和最使我伤心的是我不能同中国的普通公民自由交谈。他们不愿意谈,他们同过去不一样了。”    这位会讲华语的外交官说,他觉得他这次重返北京真是“百感交集”。    他说:    “我高兴地看到,当局关心人们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在中国没有饥荒的迹象。但是,限于经济水平,中国并不是丰富多采的国家。人们也不再走上来跟你交谈了。”    这位中国问题专家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正在作最大的努力来改变人的本性的人。    他说,“但是,人的本性是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改变的。虽然毛泽东的不断革命的政策使人民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但是变化有多深,还很难知道。”    詹金斯说,表面看来在中国等级制的形式似乎是少了。他说,但是,要改变人的本性也存在着在同时失去人的本性中的积极因素的危险。    他说,他注意到,中国人民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因为他们是高度组织化的。    詹金斯说,他已退休了,所以他可以通过演讲和写作关于中国和中国人民的事情来同广大的听众和读者接触。    詹金斯说,在台湾的国民党中国同中国之间的纠纷应该由中国人自己去解决。    他说:    “我认为,美国不应该试图对之施加影响。美国主要关心的是中国的纠纷,应该用和平的办法来解决,应该由中国人自己用和平的方式去解决。”

3. 《中国艺术即将来首都展出》

【本刊讯】美国《纽约时报》十月三十日刊登该报特派记者发自华盛顿的一则报道,题为《中国艺术即将来首都展出》,摘要如下:    国务院今天宣布,一个包括金缕玉衣到青铜“奔马”的中国艺术和出土文物的展览,将于十二月十三日在这里的国家艺术馆展出。    这个拥有三百八十五件展品的展览,展出的是公元前六百年到公元十四世纪的物品,将在华盛顿展出到七五年三月三十日。然后,该展览将于四月二十日在堪萨斯城的纳尔逊艺术馆—阿特金博物馆展出到六月八日,然后回北京。    这个展览占地一万七千英尺,将占满艺术馆的底层。目前估计,每天将有八千人参观展览。    这个展览将由美国政府给保险,金额为五千一百万美元。例外的政策国务院发言人说,全国艺术捐助基金会给堪萨斯城博物馆提供了一笔赠款。他还说,中国对它的展览会在一个国家只能在一个城市展出的政策做出了“例外”。    他说,选择堪萨斯城是因为该市拥有“出色的工作人员和设备”,还有“杰出的”东方艺术品收藏,而且是中国艺术专家劳伦斯·西克曼负责的。除此而外,这位发言人说,人们感到,“美国中部”应有机会看一看美中文化交流的好处。他说,以前三次中国“交流”(均为艺术演出)都是在东西海岸和芝加哥举行的,但没有在其它地方举办过。

4. 美农业部谈我发展化肥工业

【法新社华盛顿十一月一日电】美国农业部今天报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着手实行一项可以引人注目地减少它的庞大数额的化肥进口的发展化肥计划。    这项计划包括:进口全套化肥生产设备并开采用来生产氢气的天然气蕴藏——这些行动的目的是要在今后五年之内使国家氮肥的生产增加一倍。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在一九七三年底订立合同购买十三部庞大的化肥生产全套设备,这些设备预计在四、五年之内向中国农业一年增加提供二百二十万公吨的氮肥——几乎相当于目前国内生产以及进口总额的一半。    美国政府说,如果这一计划能够实现的话,将使世界化肥市场发生重大变化:最大的一个氮肥进口国以国内生产的氮肥代替进口的氮肥,将使进口的数额大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