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11-25

第 1 版

1. 西德报纸社论:《(苏联)在近东处在十字路口》

【本刊讯】西德《世界报》十一月二十日刊登迪特尔·齐康撰写的一篇社论,题为《在近东处在十字路口》,摘要如下:    苏联自从五十年代末在近东站住脚之后,大概永远下定了决心,不再被赶出近东地区。它希望阿拉伯一以色列冲突能够有一天把尼罗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这块地方象一个熟透的苹果那样,扔到它的怀里。但是许多考虑使它觉得,把这样收获的日子尽可能地往后推迟是明智的。现在萨达特已把苏联的时刻表完全打乱了。克里姆林宫曾估计或许是希望在某个晚些时候发生的这场危机,埃及人却完全有意识地把它提前了。于是克里姆林宫面临困难的抉择。    他本来最不希望的是阿拉伯—以色列之间出现一种萨达特可以把它算作是一种成就的妥协。因为萨达特是一个资产阶级的反共分子,有着亲美的倾向。他在尼罗河畔地位的加强将会影响到近东各个角落,而且也会带来美国影响的扩大。因为任何一种阿拉伯一以色列之间的妥协都只有在美国的保护以及它向以色列施加强大压力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所以,在今天所能看到的条件下,近东任何妥协的和平带来的整个结果,大概都会造成苏联在政治上的重大损失。    苏联必然难于协助取得这样一种解决办法,因为目前这场危机使它有希望得到许多好处。如果阿拉伯人在这场危机中失利,估计阿拉伯就会向左转,而这是克里姆林宫长期所向往的。此外,石油危机却开始把世界局势朝有利于它的方向改变。这场危机不仅从经济上削弱了西欧和日本,并宣告世界贸易的急剧下降;而且表明它是促进西方联盟分裂的特别有效的手段。所以对苏联来说,近东不久实现和平,不仅意味着它将遭到具体的损失,而且同时也意味着它将放弃获得大量新的好处。    如果苏联不必考虑阿拉伯一以色列爆发新的冲突将比三周前更可能使这两个世界强国卷进这场冲突,那么苏联本来是有一切理由来加剧这场危机的。这不仅意味着“缓和”的结束,克里姆林宫曾指望从缓和中得到重要的经济援助,它还一直把缓和看作对欧洲进行政治渗透的最可靠的途径;它还会给克里姆林宫带来巨大的非所希望的世界大战的风险。克里姆林宫对此绝不会等闲视之。但是,又不失去好处、又能引导它避开这些危险的一条“中间道路”是在哪儿呢?    如果克里姆林宫不试图综合所有有利的情况,克里姆林宫就不成其为克里姆林宫了;保住在近东的地位,但又不放弃“缓和”;既通过缓和,又通过利用近东危机来对西欧进行渗透。它想弹所有的钢琴,但看来有一点它认为是主要的:它必须在任何解决近东危机的办法里插一只脚,以便阻止可能把它排挤出这个地区的萨达特一基辛格的任何妥协。而如果它把“巴勒斯坦人这个武器”掌握在自己手里,那么它能最容易地——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因此,估计将邀请巴勒斯坦领导人去莫斯科。    “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权利”问题本来就是近东的核心问题。如果作最大程度的解释,那么这种“权利”会使以色列国完蛋。如果克里姆林宫帮助这种最大程度的解释,那末它可以使任何近东解决办法都成为不可能的事。如果它竭力压制这种解释,那末它也可以有助于问题的解决。看来他还没有打定主意。    总的看来,他的政策是倾向于鼓励过分的阿拉伯的要求,这种要求必然反过来使以色列人采取顽固的态度。结果也许是阿拉伯人的新失望。这种失望可能导致萨达特的垮台和由苏联人所喜欢的势力来接替他,或者导致一场新的战争。无论如何情况都表明:甚至“中间的道路”也会把克里姆林宫引上一条担风险的航线,它只是暂时地减少同美国对抗的危险。因此近东危机看来使苏联政策处于十字路口。    美国人想尽量使克里姆林宫明白这种风险的现实。基辛格知道,他的近东计划在最好的情况下能够借助于莫斯科—华盛顿—北京三角的力量平衡来实现。因此他最近世界旅行中的最重要一站也许就是北京了。他要从那里向勃列日涅夫表示的大概就是:如果你们今天在近东奉行对抗方针,那末明天我们就和中国人联合。而美国和中国加在一起,就意味着人、战斗精神和物质。克里姆林宫将不能轻视这种警告。至于这种警告是否有足够的有效力量来迫使克里姆林宫在近东采取良好行为,只有在今后数周才能看到。

2. 斯·辛格在印联邦院回答议员质询

【法新社新德里十一月二十三日电】外交部长斯瓦兰·辛格今天向议会保证,为了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而进行的任何努力都不会以损害印度现在同苏联的友好关系为代价。    他在联邦院回答议员就中印关系正常化问题提出的质询时强调,印苏友好是印度对外政策的主要特点。    他驳斥了所谓印苏条约是妨碍印度同中国改善关系的主要因素的说法。他说,印苏条约的主旨是和平,并不是针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第三国的。    他在谈到中印关系本身时指出,有过一些改善关系的迹象,但是,由于发生了一九七一年的孟加拉国危机,这种“渐进”遇到了挫折。辛格的这句话显然是指中国人在孟加拉国进行解放斗争时支持了巴基斯坦。    【路透社新德里十一月二十三日电】外长斯·辛格今天否定了一位议员的这一说法:如果印度参加俄国人建议的亚洲安全体系的话,会使中国对印度更加敌对。    他说,苏联没有提出要亚洲参加一个安全条约,而只是谈到要在这个地区创造一种集体安全的气氛。    印度希望,在亚洲也能“象欧洲一样有和缓的气氛”。    【印报托新德里十一月二十三日电】印度外交部长斯瓦兰·辛格今天说,印度已经表明了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的愿望,“但是中国方面还没有作出比较积极的反应”。    辛格今天在联邦院说:“可以认为目前的关系有些冻结——既没有好转,也没有恶化。这方面的关系总会改善,也许是在明年,不过,在现阶段谁也无法定出一个期限。”

3. 意报文章:《勃列日涅夫手中的巴勒斯坦这张牌》 阿拉法特在苏继续进行会谈

【合众国际社莫斯科十一月二十二日电】阿拉伯人士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和其他巴勒斯坦领导人今天同苏联共产党政治局中一些“非常高级”的成员举行了长时间的会谈。    这些人士不能说明会谈讨论了什么问题。他们说,巴勒斯坦参加计划中的中东和平会议的问题是最可能讨论的题目。    本周早些时候,苏联外长葛罗米柯告诉正在苏联访问的加拿大外长夏普,苏联政府希望巴勒斯坦人参加这个会议。    巴勒斯坦人还没有说明他们是否愿意参加。这些人士说,他们在离开莫斯科前可能要发表声明。阿拉伯外交官员们说,巴勒斯坦人想在莫斯科建立一个常设办事处。    【路透社莫斯科十一月二十二日电】苏联政府已经表示,它支持组成巴勒斯坦人的某种民族地区。    但是,克里姆林宫显然在谨慎行事,因为来访的巴勒斯坦人不是受苏联政府的邀请,而是受亚非团结委员会的邀请。    【本刊讯】意大利《晚邮报》十一月二十二日发表皮埃特罗·索马尼写的一篇评论,题为《勃列日涅夫手中的巴勒斯坦这张牌》,摘要如下:    阿拉法特去俄国;卡扎菲去南斯拉夫,然后到法国。他们两人都反对基辛格提出的解决方案。他们两人如果在莫斯科或巴黎得到支持的话,那么他们就可能使这一方案告吹。最棘手的问题是巴勒斯坦人问题。巴勒斯坦人这几天打出了自己决定性的牌。    受到基辛格在埃及得到成功的刺激的苏联,发现巴勒斯坦人是有益于重新确定它在阿拉伯世界的威望的盟友。过去所表示的那种一般的同情——同时又对(巴勒斯坦)运动内部分裂进行严厉批评——最近变成了承担明确的义务。俄国人将坚持,巴勒斯坦人应出席日内瓦会议。上周勃列日涅夫同铁托会谈的公报,第一次提到巴勒斯坦人的“民族合法权利”,这就暗示可能要建立一个独立国家。如果苏联在和平谈判中坚持这一点,那么协议的前景就成了问题。

4. 新西兰报纸社论:《印度洋上的新角逐》

【本刊讯】新西兰《新闻报》十一月十九日发表一篇题为《印度洋上的新角逐》的社论,全文如下:    美国和俄国海军在印度洋的日益加剧的竞争已经在联合国引起不安。斯里兰卡上星期提出了一个提案,其中提到,联大曾经在一九七一年建议宣布印度洋为“和平区”。这个主张虽然没有正式通过,但是是得到普遍的认可的。中东战争的再次爆发破坏了俄国和美国在限制它们在该地区的力量的规模方面所发挥的节制作用。俄国人虽然支持中东停火,但是并没有表现出愿意放弃他们的这种努力:诱惑阿拉伯国家疏远西方。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阿瑟·伯恩斯这位权威认为,俄国在印度洋加强海军力量一事表明了一种发生得甚至比我们中间“最悲观的人”所料想的还要“更快得多”的意图,就是在南亚部署海军,可能还要部署地面部队。现在,俄国人在地中海的海军力量是大约九十六艘舰艇,在印度洋是大约二十艘。有消息说,俄国的唯一的航空母舰《基辅号》(四万五千吨)有可能要派往伊拉克在波斯湾的一个基地。这种对“和平区”和对西方的挑战是令人难忍的。    美国认为自己在同盟国协助下仍保持着在印度洋的支配地位。但是,中东和东非对俄国军舰开放的港口越来越多,对美国军舰开放的港口却越来越少。美国海军在那个地区只有一支很小的常驻力量,驻在巴林。但是华盛顿最近表示,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迅速地从远东派遣强大的部队——包括一艘航空母舰和支援飞机——到那里去。美苏两国在那个地区增派部队的能力很快就可能发生变化。如所周知,俄国希望苏伊士运河重新开放。如果以色列同埃及之间取得了解决,开通运河就有了条件,然后,俄国军舰就能从地中海直接驶入印度洋了。    俄国的战略的目的是保持和加强对阿拉伯生产石油的国家的势力。过去几星期发生的事情说明,美国(还有西方世界的其他国家)如果要保证必要的石油供应的话,就必须设法对抗——至少在短期里对抗——苏联的这种政策,没有什么别的可选择的途径。即使宣布印度洋为“和平区”的主张已被普遍接受,那么,在过去一个来月发生的事情的压力下也很难能保持到现在。印度洋上的角逐使人想到:左右形势的发展的仍然是大国的利益,即使在世界最偏僻的地方也是如此。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所采取的新的独立的对外政策(澳大利亚在这方面比新西兰更热情),如果对照澳大利亚西面的海洋上的情况来看的话,就不那么可取了。保障印度洋航道的安全对于南太平洋国家说来是十分必要的。要保障这一点,需要强大的朋友。这个地区没有哪一个国家能保证印度洋的“中立”。现在想来,可能仍然要承认同美国联盟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最妥当的保障。

第 2 版

1. 美《华盛顿邮报》记者自莫斯科报道:《也面临着缺少石油的苏联人,需要中东石油》

【本刊讯】美《华盛顿邮报》十一月十五日刊登该报记者罗伯特·凯泽从莫斯科发的一篇报道,题为《也面临着缺少石油的苏联人,需要中东石油》,摘要如下:    近些日来,苏联报纸刊登了关于资本主义世界能源危机的详细报道,这些报道显出了幸灾乐祸的样子。但是,据西方的专家们说,苏联人自己也面临着能源不足,这可能会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后果。    西方一份详细的分析文章得出结论说,尽管苏联本身蕴藏着大量石油,但是,几乎可以肯定,到一九八○年,莫斯科将是中东石油的一个重要消费者。这里的另一些分析家说,石油生产的计划数字未完成,已经限制了经济增长。    此外,苏联刚刚进入自动化时代,并且雄心勃勃地计划扩大小汽车和卡车的生产,这将大大增加石油的需求。    这一切可能使苏联在中东的作用,特别是从长远看,具有新的意义。虽然苏联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还不会被迫接受依赖中东石油的状况,但是,他们可能发现,成为阿拉伯人的一个重要主顾是有利可图的。    这个国家蕴藏着大量石油,情况仍然如此。这笔财富可以保证稳定的长期的石油供应,因此,到一九七五年或一九九○年,苏联人可能自给自足。但是,因为国内和国际经济因素结合在一起而起作用,这些蕴藏的石油也不能使苏联人避免在今后十年进口成百万吨石油的需要。    据西方分析家们说,苏联国内石油需求量的增长速度比其石油工业的采油速度快。而且,由于政治和经济原因,莫斯科必须保持很大数量的石油出口。这二者结合起来已经造成了苏联大量进口(石油)——据一位消息灵通的人士估计,一九七二年至少进口了五百万吨——而且进口的数量几乎肯定是要上升的。    据西方一份材料估计,苏联在一九八○年可供国内消费的石油将约有四亿三千万吨。按当前消费增长速度计算,到那时,国内经济至少需要五亿吨石油。为弥补这七千万吨差额,莫斯科将不得不减少出口或者进口所需的石油。    如果今后几年为满足新汽车和普遍前进中的经济的需要而使国内石油需求的胃口越来越高,那么供求差距可能会更加大得多。    石油消费量的多寡被认为是衡量经济进步的主要尺度,而苏联经济刚刚进入例如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进入的先进发展阶段。苏联现在的石油消费量约为美国的三分之一。    对苏联一九八○年石油需要量的估算,认为苏联将设法避免急剧削减石油出口。虽然这种看法值得讨论,但看来是有道理的。苏联约三分之二的石油出口运往东欧,东欧绝大多数能源供应来自这个国家。这种关系保证了卫星国始终依赖莫斯科,这是克里姆林宫不会牺牲的政治杠杆。    苏联石油出口的约三分之一——在一九七二年近四千万吨——卖给了西欧,他们从那里赚取了极其需要的硬通货。据西方一份材料估计,一九七一年苏联出口赚取的硬通货,有百分之三十来自石油和天然气。    由于苏联增加购买西方技术和设备,它的硬通货需要量也在增长。然而,由于苏联经济尚不能生产质量足够好的能向西方出售的工业品,所以苏联人必须出售自然资源来积蓄美元、日元、马克和法郎。    苏联人士说,高级官员对这种局势感到某种不安。某些高级官员反对出售苏联天然资源来换取西方技术。这种态度可能说明了,为什么莫斯科最近收回了它早些时候所作的让日本每年进口四千万吨苏联石油的诺言,而建议日本每年购买“最高达”二千五百万吨的石油,从而危及了同日本的一大笔石油交易。作为交换条件,日本要建造一条从西西伯利亚通向太平洋海岸的油管,花费高达二十亿美元。日本人士说,如果日本只能得到二千五百万吨石油,这个工程是不合算的。    无论如何,苏联政府将不得不继续出售它的天然资源,否则就得放弃购买西方的设备。看来这种购买是这个国家经济战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为了作些让步,克里姆林宫可能设法利用它的资源来获得现金以外的东西。    由于需要硬通货,莫斯科还不得不寻找不支付现金而又进口石油的途径。    迄今,苏联人已做到了这一点,他们用自己的技术援助、工业产品和武器交换了来自埃及、阿尔及利亚、伊拉克、伊朗、叙利亚、利比亚和阿富汗的石油和天然气。    苏联关心用外国帮助建立新的炼油能力,这反映了苏联的另一个基本问题。缺乏资本和技术知识看来妨碍了矿藏的充分利用。    苏联的地质学家已经承认,已知的储藏量中的百分之三十五至百分之五十,是现有的开采技术所不及的。其中,有些是在北方的北极圈内,而其它部分是在难开采的沿海海面地区。苏联欧洲地区的传统油田已经到了顶峰,因此增产石油将靠西伯利亚的荒无人烟的地区。西伯利亚的采油成本为欧洲油田的成本的两倍以上。    苏联人没有掌握有效地开发他们的资源所需要的技术,有一些迹象表明,莫斯科打算购买先进的西方设备来加以弥补。    苏联的石油工业不能完成目前这个五年计划的生产指标。今年的指标已于去年十二月修改降低了。最新的统计数字表明,就是这个降低了的数字也将不能完成。结果,许多与原油产品有关的工业也将不能完成计划。

2. 英《泰晤士报》刊登佐尔扎文章:《莫斯科炼油厂里的阿拉伯石油武器》

【本刊讯】英《泰晤士报》十一月二十日刊登了佐尔扎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莫斯科炼油厂里的阿拉伯石油武器》,摘要如下:    阿拉伯人因为今冬可能非常寒冷而遭到各种责难,而克里姆林宫的幕后作用却往往被人忽视了。莫斯科这一次安排事情用意颇为深奥。    最近,苏联阿拉伯语的广播非常克制,但是,在几年以来莫斯科一直敦促阿拉伯人利用石油武器来对付西方人。一项具有代表性的苏联广播,今年二月号召阿拉伯人“从外国人手里、从外国开采者手里收回石油武器,然后用这个武器转而对付他们。”    莫斯科的广播反映了克里姆林宫在同阿拉伯政府的私下交往过程中所奉行的精心策划的策略的某些东西。莫斯科真正想要阿拉伯人干的事,岂止是停止供应石油,它还想要他们把石油收归国有。    当阿拉伯人最后决定切断石油的时候,克里姆林宫可能感到大吃一惊。它在战争前夕是否仍然敦促他们关闭活塞,迹象表明似象又不象。    莫斯科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推翻保守的、石油丰富的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政权。这是它为什么一再在它所有的声明和讲话中敦促它的阿拉伯听众和阿拉伯政府使用石油武器,并对那些拒绝这样做的阿拉伯政权施加压力的一个原因。克里姆林宫也决没有忽视石油武器对欧洲、日本、美国及其盟国造成的损害。    西方的将军们始终在要求得到更多的钱,来阻止俄国人切断西方的“石油咽喉”。但克里姆林宫在它的言行中所明显表现出来的战略计划是利用廉价的、政治和经济上更加有效的石油武器,间接地通过阿拉伯国家之手,而不去冒同西方在一个关乎它的生存的问题上进行直接军事对峙的危险。    轻易地相信冷战再也不能作为大国的行动指南了。    人们普遍地把大国在这次战争开始的时候的对抗当作是冷战产物的阿拉伯一以色列冲突的一种反映。大国主要关心的——正如现在的事态发展所已经证实的那样——是石油。当将来的苏联石油的缺乏被说成是克里姆林宫中东政策的主要因素之一时,广阔的西伯利亚石油资源被列举出来,以说明上述说法是错误的。    但是,世界范围的石油饥荒的前景使政策制订者们的脑子集中考虑一些实际问题。国有化和中东“友好的”政府可能帮助俄国人廉价地获得石油——不然的话,俄国人将不得不花费巨额经费、十分困难地从西伯利亚来开采。但克里姆林宫现在应该知道,不管在短期内运用石油这一武器取得了何等的成功,西方早晚会找到应付的办法。

3. 美代表提出一项关于中欧裁军的建议

【路透社维也纳十一月二十二日电】美国今天向维也纳裁减军事力量会议提出了一项成为文件的建议,要求美国和苏联减少在中欧的军队。    北约组织的官员们说,这个建议与北约组织早些时候的声明是一致的,声明要求两个超级大国在分阶段的裁减军队计划中首先减少军队。    这些官员说,美国首席代表里索“进一步发展了我们的建议”,提出了一项成为文件的北约组织方案。它还要求规定北约组织和华沙条约在中欧驻军的共同的人力的最高限额。    消息灵通人士早些时候说,北约组织谋求美苏在最初减少军队百分之十五,接着规定各个联盟在中欧的军队的共同最高限额为七十万人。    北约官员们说,美国提出的建议是以北约所有的十二个代表团的名义提出的,但这并不等于是提出了一个协议草案。    【法新社维也纳十一月二十二日电】据说华沙条约的代表今天在这里的裁减武装部队会议上对于美国提出的建议并不热情。    据接近北约各代表团的人士说,把双方军队减少到同一水平将使得更容易实现双方之间的某种“同等”。据信华沙条约国家目前在东欧约有八十八万人,而北约组织约有七十七万人。    这里的观察家提请注意这一事实:在美国提出建议的前几天,华沙条约建议对军队进行三层的削减。    根据这个建议,每方在一九七五年象征性地减少军队二万人,接着在一九七六年全面削减百分之五。最后,在一九七七年再减少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

4. 谢尔抵英同希思等讨论欧洲和中东局势

【德新社伦敦十一月二十二日电】西德外交部长谢尔应英国政府邀请今天到达这里进行两天的访问。    【德新社伦敦十一月二十二日电】欧洲问题和中东问题排在西德外交部长谢尔、英国首相希思和外交大臣道格拉斯—霍姆之间今天的会谈议程的最前面。    消息灵通人士说,谢尔和希思在下院举行的半小时会谈期间把大部分时间用于讨论在哥本哈根举行的欧洲共同体外长会议的结果,和将于十二月举行欧洲最高级会议的前景。谢尔和道格拉斯—霍姆把他们的会谈用于讨论欧洲“用一个声音说话”的必要性,即使在它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之前也是这样。谢尔和法国外长若贝尔之间,若贝尔和道格拉斯—霍姆之间最近一直在讨论同一个问题。    今天据这里说,双方已经发现他们对中东问题的看法“几乎是吻合的”。他们强调必须尽早和平解决,并且讨论了欧洲共同体帮助促使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举行和谈的可能性。    还讨论了石油问题和协调欧洲的能源政策的问题。双方一致认为应当谋求同预定在不久的将来访问欧洲的阿拉伯国家政府部长们进行直接接触。    谢尔在道格拉斯一霍姆今天早些时候在兰开斯特大厦举行午宴后发表的讲话中强调说,波恩和伦敦之间存在着一种密切信任的关系。

5. 塔斯社报道:《社会主义国家通讯社领导人会议》

【塔斯社莫斯科十一月二十二日电】题:社会主义国家通讯社领导人会议    社会主义国家通讯社领导人会议于今天闭幕。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保加利亚的保通社和索非亚新闻社,匈牙利的匈通社,越南民主共和国的越通社,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德通社和《全景》周刊,古巴的拉丁美洲通讯社,蒙古的蒙通社,波兰的波通社、波兰新闻社和波兰中央图片社,罗马尼亚的罗通社,苏联的塔斯社和新闻社以及捷克斯洛伐克的捷通社。    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苏共中央书记彼得。杰米契夫接见了这些通讯社的领导人。在友好气氛中进行了谈话。谈话时涉及了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在通讯报道方面的合作问题。

6. 苏在格列奇科家乡为他建青铜像

【本刊讯】《苏联最高苏维埃公报》一九七三年第四十三期刊登了一条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命令。命令说:「值此七十岁生日之际’为表彰在建设和加强苏联武装力量方面对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的巨大功勋,奖给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苏联国防部长、苏联英雄、苏联元帅格列奇科以列宁勋章、第二枚金星奖章,并在英雄的故乡建立青铜半身像。」

第 3 版

1. 印苏成立联合班子研究两国合作问题

接近印政府的人士说勃列日涅夫访印要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是要求印度为俄国在印度洋的舰只提供长久性的港口    【印报托新德里十一月二十二日电】正在率领一个高级代表团访问印度为勃列日涅夫的访问作准备的苏联副总理巴伊巴科夫昨天拜会了总理英迪拉·甘地夫人,与她会谈了约半小时。陪同他的是前苏联驻印度大使、现任副外长别哥夫以及代表团的其他高级成员。    与此同时,在前天两国代表团举行的会谈中成立的联合班子正在深入研究两国在各个领域里合作的前景。    在开过正式会议之后,巴伊巴科夫与计划部长D·P·达尔在达尔部长举行的宴会上又进行了讨论。    联合班子研究的问题包括航运和石油勘探等领域里的合作。    【合众国际社新德里十一月二十一日电】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下星期同英迪拉·甘地总理至少会谈四次,一则是为了使苏印两国十八年来的友谊保持下去,一则是要规划今后的方针。    据接近政府的人士说,预料两国政府至少将签订四项经济协定。    一位人士说,要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是苏联要求为俄国在印度洋的舰只提供长久性的港口便利条件的事。    预料在讨论中还要谈到同中国的关系、美苏和缓、中东以及将来在经济方面的协议。    【法新社新德里十一月二十日电】在勃列日涅夫预定要同英迪拉·甘地总理和其他印度官员举行的会谈中,预料印苏经济关系将占很大地位。    【本刊讯】《印度教徒报》刊登记者G·K·雷迪十一月十九日发自新德里的报道说:    早些时候,印度政府得到通知说,将派遣由副外长别哥夫率领的一个小型官方代表团去德里,以最后确定这次访问的安排。    但是现在,苏联政府却派遣一个由副总理兼苏联计划委员会主席巴伊巴科夫率领的一个权力很大的代表团。这个代表团中有苏联对外经济委员会主席斯卡奇科夫和他的助手阿利哈诺夫。后者是研究印度需求的专家。    预料在这次访问期间,除了签署一些关于帮助印度摆脱目前困境的深远的经济协定以外,他还将签署关于航运、领事和文化关系的一些惯常协定。这许多经济协定的内容究竟如何,要到预备性会谈结束以后才能知道。但是德里的人士一般认为,勃列日涅夫肯定会带来一些留作后手的东西,使他的访问成为印苏关系中一个新的里程碑。    苏联当局正在为报纸、电台和电视台的记者采访这次访问进行精心的安排,这表明他们非常重视这次访问。苏联驻德里记者已经给所有高级部长送去了一张详尽的问题清单,询问印度领导人对印苏关系的前途是怎样想的。    【印报托新德里十一月二十二日电】苏共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除了同甘地夫人举行据认为是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的会谈之外,他还将在十一月二十九日到议会发表讲话,并将同甘地夫人签署一项联合声明。    印度还将在红堡为勃列日涅夫举行群众欢迎会。勃列日涅夫还将到印苏文化协会发表讲话。    【合众国际社莫斯科十一月二十一日电】外交官们说,由于苏联调遣舰只的航行所需要的时间,以及它们在通过马六甲海峡时易受攻击,苏联人长期以来一直在印度洋寻求一个地方作为基地。    苏联几年来一直在讨好索马里,对它提供援助、提供武器、进行军事训练,但一直没有能够在那里取得一个正式条约规定的基地。    这些外交官说,苏联长期以来一直梦想在印度得到一个基地,但印度总是拒绝答应这一点。    这些外交官说,当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勃列日涅夫本月底访问印度时,他大概将以提供武器作为诱饵,要求得到建立基地的便利。但外交官们说,印度远不象会同意这一点。    据这里得到的最新的估计,目前在印度洋有二十艘苏联船只,其中只有四艘是全副武装的军舰。外交官们说这些军舰是依靠从埃及的基地起飞的飞机提供空中保护的导弹驱逐舰。    有消息说,另外四艘苏联军舰本月早些时候曾经过新加坡驶向印度洋。但无法知道这几艘军舰是去换班还是去增援。    如果在苏联的控制下重新开放苏伊士运河那将大大便利苏联完成在印度洋建立一支海军舰队的任务。

2. 印度《政治家报》刊登纳亚东的文章:《印度、中国和苏联》

【本刊讯】印度《政治家报》十一月二十日刊登库·纳亚尔的一篇文章,题为《印度、中国和苏联》,摘要如下:    有些往事想起来令人痛心。十一年前的这一周,在迫使印度军队退却以后,中国人单方面宣布了停火。    现在,停火线或者说控制线实际上已成了边界线,两边都很少有侵越这条线的行动。全世界渐渐都承认了这条线,不大可能赞成任何试图用武力来改变这条线的作法。现在需要的是就这个问题进行双边讨论,新德里应该采取主动。即使现在的停火线在稍作调整后成为永久的边界线,那至少也可以解决一条战线上的问题。此外,这样做将会减少防御费用,增加外交上的回旋余地。    必须采取主动行动来进行讨论。看来,只要一提起中印边界问题,中国人的耳朵就变得聋起来了。但是他们的态度似乎有了一点改变。周恩来最近在接见《纽约时报》的苏兹贝格的时候列举了中国人已经与之解决了边界纠纷的一些国家。意味深长的是,当他谈到未解决的争端时,他只提到苏联。    在中苏关系恶化的背景下,中国并不是看不到印度的重要性。据消息报道,北京愿意同新德里和解,但是由于有印苏条约,它不能肯定后者愿意走多远。但是这个条约不应成为障碍,因为新德里在签订这项条约之前就把这件事通知了北京。现在大概是处理有关边界的问题的时候了。印度想把大使派回北京,但是本来应该更优先考虑在边界争端上直接采取主动行动。    有谣传说,苏联突然对西藏表现了兴趣。据说莫斯科已为时过晚地惦记起达赖喇嘛来了。不管这件事同中苏冲突有没有任何关系,印度不应该允许达赖喇嘛利用它来同中国算账。    莫斯科的某些人担心印度有一天可能把苏联撇在一边。不久以前,苏联一个代表团说,看起来北京和德里好象要搞到一块儿。那时印度的回答是,没有这种可能,因为北京继续采取敌视态度。印度采取的政策没有义务向任何国家作出解释,但是可以告诉莫斯科:因为苏联在患难时刻支持了印度,同中国的友好关系是不会以印苏关系为代价的。

3. 侯赛因提出解决中东问题的新办法

【美联社约旦扎尔卡十一月二十二日电】约旦国王侯赛因今天概述了全面解决中东问题的新办法,包括对以前约旦提出的解决办法的要求作了三个重大修改。    他暗示约旦将愿意在以色列撤走后同意它的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岸领土受国际控制,同时准备举行一次公民投票让“全体巴勒斯坦人决定他们自己的前途”。    这位国王是在阿尔及利亚阿拉伯最高级会议前仅四天讲这番话的。用一个高级人士的话说,这是“使所有一直在攻击约旦的人站不住脚”。    侯赛因向离首都安曼二十英里的皇家军事学院毕业生发表讲话,他说:    ——约旦现在没有,而且从来没有宣称代表所有巴勒斯坦人,    ——约旦反对同以色列达成任何单方面的阿拉伯解决办法,而希望实现一项全面的阿拉伯解决办法,    ——必须在“没有任何人干涉的情况下”给予巴勒斯坦人自决权,而“不管他们在什么地方”。    这位人士说,国王反对“干涉”的话清楚地表明,约旦愿意放弃它提出的在以色列撤离后,根据联合国第二四二号决议立即归还西岸的要求。    这位人士说,还值得指出,侯赛因在继续同意统一在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里的突击队组织为巴勒斯坦事业的发言人的同时,他不同意他们有权决定巴勒斯坦人民需要什么。    这位人士还指出,国王关于任何地方的巴勒斯坦人都要投票的号召,是包括在黎巴嫩、叙利亚、海湾各国和别的地方的难民,以及在约旦河东西两岸的人的。    人们认为这次讲话是侯赛因对他去年谋求在以色列撤离之后在约旦河两岸建立联邦的立场所做的“发展和澄清”。现在可以认为这是约旦在巴勒斯坦人举行自由投票后希望出现的结果。

4. 科外交部要美澄清基辛格二十一日讲话

【法新社科威特十一月二十二日电】据可靠人士说,科威特外交部次官拉希德今天召见这里的美国大使,要求他“澄清”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最近的讲话。    这些人士说,拉希德称这些讲话“再次表明美国完全和以色列站在一起”。    消息灵通人士说,大使回答说,他将设法得到澄清,并说这些讲话可能“传错了”。    【合众国际社科威特十一月二十二日电】据科威特电台报道,科威特外交部今天召见美国大使,要求他“澄清”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在华盛顿发表的关于阿拉伯石油禁运问题的谈话。    【美联社哥本哈根十一月二十二日电】沙特阿拉伯石油大臣亚马尼今晚警告说,如果美国企图对阿拉伯的石油禁运采取反措施,那么这将是一场冒险,它可能引起西方世界经济的崩溃。    在这里进行私人访问的亚马尼是在接见电视记者就基辛格二十一日的警告发表评论时这样说的。基辛格二十一日说,如果石油禁运“毫无道理地无限期”继续下去的话,美国就势必得考虑采取反措施。    沙特阿拉伯石油大臣说,他不怀疑,美国以及欧洲和日本有反措施可以采取。    他说,“但是,如果我是美国人、或者是欧洲人和日本人的话,我也会仔细考虑阿拉伯国家的手中有些什么东西。”    他说,“我们的石油武器比你们现在看到的要强大得多,事实上,迄今为止我们什么也没有做。我们可以把生产削减百分之八十,那时它们能活下去吗?”    亚马尼说,一旦企图使用武装部队使石油重新恢复输送的话,沙特阿拉伯准备炸毁它的油田。

5. 伊朗国王对黎刊记者发表谈话说:阿拉伯国家应暂停对美国西欧的石油战

【美联社贝鲁特十一月二十二日电】伊朗国王今天号召阿拉伯国家暂停对美国、西欧和日本的石油战,除非为建立持久和平而做的调解努力失败。    贝鲁特《事件》周刊今天发表的伊朗国王对该刊记者的谈话说,“阿拉伯人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明智地使用了石油武器,但是现在既然他们接受了停火,因此我认为这个武器应该收起来了。”    他说,“石油武器在战争时期业已证明是有效的,但是在和平时期继续使用这种武器是极为危险的,”国王说,如果美国的调解努力没有为中东带来“公正的和平”,阿拉伯国家就有正当理由再次实行石油禁运。伊朗国王说,他认为美国是“严肃的,应当鼓励”它为中东和平提出倡议。他接着说,“因此我认为阿拉伯国家在战争期间采取的石油措施现在应当修改……以便向全世界表明阿拉伯人是真正谋求和平的。”

6. 印《新世纪》为勃列日涅夫访印出专辑

【法新社新德里十一月二十三日电】在勃列日涅夫先生访印前夕,执政派国大党的领导人物,包括英迪拉·甘地夫人在内,采取了一个不平常的行动,就是第一次为亲苏派共产党的刊物《新世纪》周报写信写文章。    除了甘地夫人之外,执政派国大党内为该周报写东西的还有国大党主席夏尔马,计划部长达尔,石油部长德·坎·巴鲁阿,西孟加拉邦首席部长西·尚·拉伊。下院议长古·辛·迪隆和上院副议长穆拉哈里也投了稿。    这些稿件刊登在《新世纪》周报出的专辑上,内容都同下星期一勃列日涅夫的访问有关。    甘地夫人在她写的信中说:“这次访问将加强我们两国人民间的友谊,并有助于我们更有成效地共同为我们所珍视的事业而努力。”    夏尔马博士写的文章说:“这次访问不但将使印苏在经济、文化和政治领域里的关系更加迅速地发展,而且有助于国际和缓和建立真正的持久的世界和平。”

第 4 版

1. 外电报道:美对日本中东政策声明表示遗憾

【美联社华盛顿十一月二十三日电】(记者:斯潘塞·戴维斯)美国已正式对日本政府就日本所发表的一项声明表示遗憾。这项声明表示,如果以色列不归还自从一九六七年战争以来所占领的阿拉伯领土,日本就要重新研究它同以色列的关系。    国务院发言人维斯特说,是由代办托马斯·史密斯把美国的看法通知日本政府的。    维斯特在回答问题时说,美国也使欧洲伙伴充分了解了它的观点。    他说:“我们已经非常清楚地表明了我们对欧洲人所持立场的看法。……已经仔细地探讨和解释了美国的态度。”    【路透社华盛顿十一月二十二日电】(记者:普伦蒂斯)国务院人士今天说,美国政府对于石油发生恐慌的日本发表的一项它认为是亲阿拉伯的政策声明感到失望和不安。    国务院人士说,他们担心日本的行动将鼓励阿拉伯人实行他们利用石油武器来迫使以色列在即将举行的中东和平谈判中做出让步的政策。    【共同社华盛顿十一月二十一日电】这里的消息灵通的政界人士说,美国国务院认真看待日本采取的亲阿拉伯的新政策。    他们说,二阶堂官房长官所说的日本“可能不得不重新考虑它对以色列的政策”那一番话,在美国国务院看来是表明日本要在外交上和经济上同以色列断绝关系。    据这些人士说,国务院担心这可能对美国在正处于紧要关头的中东和平谈判中的地位产生不利的影响。    据说华盛顿担心的是,要是日本对阿拉伯的一项要求做出让步的话,它将会对所有的要求做出让步。

2. 时事社报道:《同冈崎访华代表团举行第一次会谈》

【时事社东京十一月二十三日电】题:同冈崎访华代表团举行第一次会谈,中国关心日本的石油危机    北京二十三日电:田中备忘录贸易访华代表团团长冈崎嘉平太,副团长松本俊一等人,二十三日上午九时半起,在下榻的北京饭店,同中国备忘录贸易办事处刘希文等负责人举行了两国备忘录贸易首脑的第一次会谈,历时两小时半。    会谈中,中国方面要求详细说明日本最近的石油危机的情况,进而不加评论地一直以日本最近宣布的新中东政策为话题,首脑会谈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石油问题上了。中东战争以后,中国在正式会谈的情况下提出石油问题这还是第一次。由于中国对石油问题的关心极为深切,日本代表团指望在扩大大庆油田对日出口原油方面提出新的方针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为了在今年年底备忘录协定到期以后仍能以统一谈判方式继续下去,日本方面提出了:(1)希望承认按各种不同商品而组成的日中进出口协议会为日本实业界的代表;(2)希望就代替日中备忘录贸易办事处的实业界在同中国方面打交道时的桥梁作用问题进行协商。

3. 时事社报道:《在新中东政策上政府内部有隔阂》

【时事社东京十一月二十三日电】题:在新中东政策上政府内部有隔阂,外务省对派特使持慎重态度,眼下主要是在联合国“亲阿拉伯”    根据二十二日宣布的新中东政策,政府眼下正以派出特使的问题为中心,加紧研究更积极推行对阿拉伯外交的具体办法。但是,针对派出特使的问题,首相亲信二阶堂官房长官等人强烈主张“要在本月内就派出两、三名阁僚级的特使”,而大平外相等外务省人士则持慎重态度,认为“要在某种程度上看清阿拉伯国家的反应以及和平谈判的动向,这是先决条件”。围绕着这次转变政策在政府内部出现的意见对立,似乎在今后也将留下微妙的影响。    据说,这次新中东政策在内阁是由中曾根通产相采取主动,并以最终由田中首相给予支持的形式决定的。但是,纳入新政策的“重新研究对以色列政策”这个预告,在外交关系的通常情况下,大概是不能考虑的破例的措施。    因此,外务省内有人强硬地指出:“对处于没有给我国带来任何损害的立场的以色列,采取这种态度,这给日本外交史留下了污点”、“无论怎样解释,都无法否认这是迎合阿拉伯的压力,也不能成为通向同阿拉伯国家真正相互理解的道路”。    外务省也认为,既然已经决定了,随着今后中东形势的演变,拟定对以色列新政策的内容也不是为时很远的问题了,不能不就此进行具体地研究。大平外相说:“现在还不能说就是这样的内容。但正在拟定一个大致的想法。”    人们认为,外相在这里暗示的主要是要在联合国的舞台上更明确支持阿拉伯的姿态。事务当局也估计:“今后对阿拉伯方面提出的批评以色列的决议,不得不在原则上表示完全同意。勉强地附加一些条件,反而会招来阿拉伯的不信任。”    但是更严重的问题是在我国同以色列的双边关系上,迫使立即采取明确措施的时期可能已经到来。    尽管开始和平谈判,也不能认为以色列轻易地就会接受“撤出六七年战争的整个占领地区”这个原则。由于我国已经明确地批评了以色列的继续占领,所以,在这以后可以采取的措施就是极为有限的了。其结果,可以充分预料,围绕着可否采取断交、经济封锁这一类的制裁措施,政府将再次面临着被迫作出重大决断的事态。

4. 时事社报道:《爱知藏相突然逝世》

【时事社东京十一月二十三日电】题:爱知藏相突然逝世    爱知藏相数日前就因有点感冒在家休养,可是从二十三日傍晚起就开始进入了高烧昏睡状态,因而应主治医生的要求于当天下午五时半许住进了东京信浓街的庆应医院。但由于治疗无效而于九时五十分因急性肺炎突然逝世。    【时事社东京十一月二十三日电】题:首相目前兼藏相职务    田中首相在东京庆应医院说:“虽然是有中东形势等问题的非常时期,然而当前想由我来兼任(藏相职务)以便不给行政带来障碍”。

5. 差提猜说泰正等候我邀请他访华

【本刊讯】曼谷《中华日报》十一月二十二日刊登一则报道,摘要如下:    外交部副部长差提猜二十一日对本报记者透露说,目前泰国外交部正等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答复有关邀请他赴北京访问之函件,虽然中泰两国尚未建立正常外交关系,但如果北京来函邀请,他将应邀前往访问,商谈购买原油问题。    他说,由于泰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尚未建立正常外交关系。所以,有关接洽邀请他赴中华人民共和国访问事宜,系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联合国代表黄华及泰国驻联合国代表亚南进行接触,泰国方面已作好准备,随时接受邀请前往北京访问。

6. 《日本经济新闻》文章:《世界粮食的喜讯,预料会普遍丰收》

【本刊讯】《日本经济新闻》十一月十九日刊登一篇文章,题为《世界粮食的喜讯,预料会普遍丰收》,摘要如下:    粮价暴涨到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仅仅过了数月,现在世界又进入了谷物空前丰收的秋季。象打消一度担心会发生长期气象异常的说法似的,从美国、苏联、中国等大量产粮地不断传出了丰收的喜讯。还有,因为由于去年歉收而出现库存减少,由于全世界发展牲畜业而增加了饲料谷物的需求,以及以发展中国家为中心的国家的人口的猛增,而不能一味地乐观。但是,今年上半年发生的缺粮似乎已经告一段落。    世界的谷物市场,现在是受苏联的影响。这是因为:去年,苏联从西方各国购买了一千八百多万,吨小麦,引起了粮价的飞涨,而今年很可能在本国大丰收的情况下出售粮食。仅仅几个月前还传说将发生全世界规模的粮食危机的困境,已由于各国丰收而打破了均衡,出现了稍稍过剩的迹象。生产国都在疑神疑鬼,人们也在传说,根据苏联的态度,也可能再次出现六十年代的“小麦战”。    据国际小麦理事会十月下旬发表的最新报告,本年度(七三年七月至七四年六月)的世界小麦产量(中国除外)估计为三亿二千五百万吨,同上一年度相比,增加一千五百万吨,同历史上产量最高的大上一年度相比,增加五百万吨。大豆比去年增加百分之二十二据美农业部十月底宣布,大豆的生产情况也是良好的。    美国、巴西、中国、苏联都获得了丰收,今年的世界生产量同前一年相比,增加百分之二十二,即一千五百万吨,达到五千八百二十一万吨,是最高的产量。从六六年至六七年之间平均增长百分之五和七二年增长百分之九来看,这是飞跃的增长。    玉米,美国、欧洲共同体各国、苏联、泰国都获得了丰收,据估计,本年度(七三年十月至七四年九月)主要生产国家的产量比上一年度超过百分之七。此外,大米、黍子、花生、葵花子的增产幅度也很大。菜子、亚麻子增长不大,但是由于可以与之媲美的大豆的增产而完全可以弥补。    从各国情况来看,美苏两国都获得了有史以来的最大丰收。美国今年的主要谷物又有增产,小麦为四千七百万吨(比上一年增加百分之十二),大豆为四千二百八十万吨(比上一年增加百分之二十三),玉米为一亿四千四百二十万吨(增加百分之二),黍子为二千五百四十万吨(增加百分之二十二)。中印还是进口国中国和印度的农业技术改革似乎很顺利。据说中国的粮食产量突破了历史上最高的前年的产量——二亿五千万吨。传说,印度的用于饲料的谷物的生产也达到了一亿一千五百万吨,这也超过了历史上最高的数字——三年前的一亿零八百万吨。    不过,两国要靠这个数量的粮食来维持大量的人口还是很困难的,多数人认为它们仍然是进口粮食的国家。    另外,关于其他主要国家,欧洲共同体的谷物生产为一亿零六百四十万吨(比上一年增加二百五十万吨),加拿大的小麦为一千六百九十万吨(增加二百四十万吨),澳大利亚的小麦为一千二百三十万吨(增加五百九十万吨),各国都取得了超出预料的好收成。库存不多世界的谷物市场反映了各国的这种丰收景气,比起一度的昂贵价格,大豆降低了百分之五十五,玉米降低了百分之三十五,小麦降低了百分之十。不过从往年的价格水平来看,价格还是相当高的。这是因为各国的库存减少妨碍了降价。例如,美国的库存之少是创纪录的。它的小麦库存为一千一百六十万吨(比上一年减少百分之五十),大豆为一百六十万吨(减少百分之十七),玉米为一千九百六十万吨(减少百分之三十七)。    据料,本年度除大豆以外,库存将继续减少。因此,人们关心下一年度的收成胜过了关心本年度的收成。    世界最大的谷物进口国家日本也很积极,准备独自地制订储备计划。农林省将以玉米为中心,储备饲料谷物一百一十六万吨,食用大豆五万吨;运输省也准备通过设立外贸码头公司,建设容纳二百万吨的饲料仓库。

7. 菲新闻部长谈我贸易代表团访菲

【法新社马尼拉十一月二十二日电】一位官方发言人今天宣布,从人民中国来访问菲律宾的第一个官方贸易代表团预定在明天到达马尼拉,它要在这里逗留十天,并且就扩大贸易的可能进行谈判。    新闻部长弗朗西斯科·塔塔德说,这次访问是对一九七一年和一九七三年两个菲律宾贸易团体访问中国的回报。    中国代表团预期除了同政府代表和私商谈判而外,还要受到马科斯总统的接见。    尽管马尼拉同北京并无外交关系,但是人民中国一直是这个国家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最大的贸易对手。    【合众国际社马尼拉十一月二十二日电】今年初曾率领一个菲律宾代表团访问中国的菲律宾商会会长克拉维西利亚说,中国代表团将由曼谷乘菲律宾航空公司的一架喷气式飞机来这里,在这里逗留大约十天。    克拉维西利亚称这个代表团是“做买卖的代表团”,是应马科斯总统的邀请来菲律宾的。他说,这将是中国派到菲律宾来的一系列代表团中的第一个。    他说,该代表团将讨论菲律宾向大陆购买原油的建议,但是他没有详谈。菲律宾提出这一建议,是为了缓和菲律宾由于阿拉伯国家削减石油供应而出现的能源危机。    克拉维西利亚说,他希望这次访问能导致中国和菲律宾之间进行直接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