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11-18
第 1 版
1. 基辛格返抵华盛顿
他说此次出访为稳定中东停火作出了贡献;在美中关系正常化方面取得进一步进展,也加强了双边关系 【美新处华盛顿十一月十六日电】国务卿基辛格十一月十六日到达安德鲁斯空军基地时的讲话: 女士们,先生们,当我们访问十国和经过二万五千英里的行程后返回国内的时候,我希望代表我所有的同事说,我们对各地给予我们的礼遇和招待是多么感激。我们这次出访的目的是为了执行总统的外交政策,即在发生冲突的地方结束冲突、改进同对手的关系和加强同老朋友的联系。 正如诸位都知道的,在中东,我们为稳定停火作出了贡献,我们现在的任务是有信心地和有力地进行工作,以争取实现和平。……谈判已经开始了。 在中国,我们在关系正常化方面取得了进一步的进展,也加强了双边关系。 在日本和朝鲜,我们加强了在战后大部分时期存在的友谊。 当我们回顾这次旅行时,我们大家都能——而且将会——记住,对谋求和平和善意的所有人来说,美国仍然是希望和鼓舞的源泉。我们大家从这一事实中得到了勇气和更大的决心。 【美新处东京十一月十五日电】陪同国务卿基辛格对北京进行第六次访问的美国官员们说,在基辛格同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和总理周恩来进行的三天半会谈期间,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势头增大了。 然而,这些美国官员指出,尽管十一月十四日发表的美中联合公报证明双方对于实现这一目标以及实现正常化的速度问题的看法大体一致,今后还会有一个微妙的谈判时期。 据美国官员们说,十一月十四日的公报比一九七二年二月在上海发表的联合公报前进了一步,其理由有四: (1)它使上海公报的一般原则超出了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范围,达到了总的世界的范围。 上海公报说,中国和美国都“不应该在亚洲一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最新发表的这项公报把这一原则扩大到“世界的任何其他地区”。 (2)新的公报对美中在具有权威的级别上继续进行磋商的必要性作了有力得多的说明。 (3)在最新公报中,有一个重大的发展,因为在这项公报中中国关于依据什么来实现关系正常化的说法有了细微的差别。这将是进一步进行讨论的基础。 (4)公报还规定使设在彼此首都的联络处的性质适合新情况,一致同意在来年进行若干人民对人民的新的交流,并且说相互都希望发展贸易。而在发表上海公报时这些因素都不存在。 美国官员拒绝推测,在华盛顿和北京相互正式给予外交承认方面事实上取得了什么成果。 但是,他们一再强调,成为探讨如何进一步推动逐步实现外交承认的基础的这一最新公报的措辞中存在着细微的差别。 美国官员说明了这样一点,即:在北京产生的公报在包括承认问题在内的许多问题上故意写得很微妙,因为,已经发现,在同中国人谈判时,采取先确定原则然后解决具体细节的做法更有成果。 据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一事,在美国官方想法中并不象在报界揣测中那样居十分重要的地位,原因是,北京和华盛顿已经建立了可以深入交换意见的广泛接触。 据强调指出,问题虽然是错综复杂的,但是,美国期望在关系正常化方面能取得明确的、进一步的发展。
2. 日本《读卖新闻》驻莫斯科记者报道:《苏联对美中公报表示不安和疑虑》
【本刊讯】日本《读卖新闻》十一月十五日晚刊刊登一条该报驻莫斯科记者发回的消息,题目是《苏联对美中公报表示不安和疑虑》,摘要如下: 十四日晚塔斯社北京电极其简单地报道了有关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访华和发表美中公报的消息,透露了苏联当局对这次美中会谈表现出不安和疑虑。由于最近围绕着中东战争,美苏关系正处在微妙阶段,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对美中关系的进展,进一步感到有苦难言和焦躁。 的确,这次美中会谈,虽然没有把台湾问题处理完毕,实现正式的邦交正常化,但,以已经实现的事实上的邦交为基础,美中苏三角关系终于现实地开始了活动,对此,苏联被迫采取比以往更加慎重的政策,这一点是不能否定的。这次公报再次表明,在“亚太地区或其他地区”美中两国不称霸,也反对“其他国家和国家集团”称霸,这一点,引起莫斯科的注意。 当然,在世界上不称霸这一点,美苏之间也已达成了协议,但,这次公报的主张,不可避免地会被理解是针对苏联投下的一个牵制球。特别是去年上海公报提出把“亚洲、太平洋”地区作为不称霸的对象,而这次公报又追加了把“其他任何地区”(也作为不称霸的对象),这引起了人们的关心。在当前,这可以解释为是指中东地区而言。由于最近苏联在向阿拉伯各国渗透其势力,因此也可以认为是反映了美国的不安情绪。而且,可以认为(公报中写上“在世界任何地区”不称霸),表明(中国)抢先走一步,对苏联进行了牵制,因为十一月下旬苏联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将访问印度,以此为契机,它将谋求促进亚洲集体安全体制的构想。总之,这再次表明,美中苏三角关系已开始从亚洲波及到其他地区,以三角均衡为内容的尼克松、基辛格路线,有可能利用美中关系来牵制苏联的扩张。 当然,苏联充分估计到这一事态,特别是围绕着中东战争,苏联对于中国煽动美苏关系的紧张并谋求打乱苏联的世界战略,表现很神经质,因此,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批判。针对美中关系的接近,苏联当然要加紧强化美苏关系的协调。围绕着中东战争在美国国内加强了对苏联的不信任感,而且苏联所依靠的尼克松也威信扫地。对苏联来说,已产生了棘手的事态。但,引人注目的是,苏联正在为加强美苏合作体制而努力。这表现在:苏联不断地表示要贯彻美苏协调的意图,最近又表示要支援尼克松总统,勃列日涅夫自己也表示期待着明年再次访美。
3. 美新处报道:《尼克松向房地产经纪人协会谈话》
【美新处华盛顿十一月十五日电】题:尼克松向房地产经纪人协会谈话摘要 尼克松在向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发表讲话时说,美国在中东实现可能导致那个地区的问题的永久解决的停火方面发挥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总统也重申了他打算拒绝“我的一些好意的朋友和诚实的对手”要他辞职的建议的意图。 尼克松说,美国作为一个“大国”决不应靠朋友或敌人取得能源,他预言,到一九八○年,通过发展煤的气化加工、核动力和增加使用天然气,美国将做到自给自足。 总统讲话摘要如下: 在一九七三年,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因为在这一年,结束了美国历史上最长的战争。 在国际战线上,在这一年,我们在同世界上两个大国的关系方面继续取得进展,它们的意识形态同我们是完全不同的,但是,由于我们都生活在这个星球上,都有巨大的潜在力量,所以必须寻找共同生活的方式,否则就是寻找一起死亡的道路。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继续同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持关系的缘故,我们同苏联在华盛顿和戴维营举行了第二次最高级会议,并在圣克利门蒂结束了这次会议。世界上有八亿人住在中国,基辛格博士刚结束了在那里的访问,他同周恩来和毛泽东举行了会谈,象通常一样进行得非常好,这次比我们上次的会谈还要好,考虑到我们的关系状况,进行得非常好。 在一九七三年,在外交政策方面,中东出现了一次非常严重的危机,但是在战争爆发以后,现在危机已经解决了,至少暂时解决了。 在世界的这一麻烦地区,在四个不同的时候发生了战争,而中东是世界的交叉路口、世界的石油产地、去非洲的通道、北约的停靠地点、地中海的进口处。中东是如此重要,所以如果大国不寻找在那个地区一起工作的道路,如果它们在那个地区发生冲突,那么那个地区成为一个双方都不后退的地区的可能性是相当明显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过去、现在和今后都同苏联就这一地区进行最高级谈判的原因。 【合众国际社华盛顿十一月十五日电】尼克松总统今天洗刷他的由于水门事件而玷污的名声,他对四千名兴高采烈的企业家说:“我被选举出来是为了做一项工作,在我完成这项工作之前我不会离开的。” 总统伸出两臂做了一个竞选式的“胜利”的手势,他颂扬了他今年取得的重大成就。 尼克松总统在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在市中心的一家饭店里举行的会议上发表的一次三十分钟的讲话被掌声打断了六次,尼克松把水门事件归咎于一九七二年选举运动中“过度热心的人”的错误——“我决不会赞成这些错误,我决不会原谅这些错误,但是对这些错误我必须承担责任”。 总统说: “就美国总统来说,他过去没有辜负人们对他的信任,他今后也不会辜负人们的信任。”
4. 西德《世界报》文章:《毛的智慧----基辛格旅途中有用的干粮》
【本刊讯】西德《世界报》十一月十五日刊登瓦尔特·京策尔的一篇文章,题为《毛的智慧——基辛格旅途中有用的干粮》,全文如下: 苏维埃集团在莫斯科的指挥棒下为阿拉伯人抵制向美国、西欧和日本提供石油大声喝采,这给中国的磨盘上注了水。谁要是把这种讹诈行动看作是对“帝国主义国家”的强大武器来加以赞扬并怂恿他们更加厉害地使用这些武器,那么他就证明了他自己提出的缓和与合作的建议是假的。这件事必然在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同中国领导的会谈中占据一个重要的地位。 直至最近这次阿拉伯—以色列战争爆发的时候,没有任何事情能象美苏对话那样强烈地激怒中国人。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法,从这次美—苏对话中可以派生出一种两个超级大国共同称霸世界的前景,这使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不能等闲视之。所经北京必定把“天下大乱”(毛的话)的局面增加了这么一个动乱看作是一种幸运的事情,这种动乱是克里姆林宫在石油政策中执行亲阿拉伯的因而也就是反对欧洲、敌视美国和日本的政策造成的。 由于苏联集团最明显不过的自我暴露,所以毛就不难提醒基辛格注意,正是他一向把两个极端对立国家间的缓和只看作是一种暂时的表面的现象。换言之:美国和俄国能够在一些重要的具体问题上找到解决办法,但它们之间的根本对立却永远也不能够用条约的条文来加以消除。 对情况的这样一种看法,可以被理解为是对美国,更是对西欧人提出的一种要求,即要比迄今为止更加现实地来看待苏联的政策。基辛格北京会晤的结果可能会使为中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所证实的那种倾向更加明显,即更加有效和更加迅速地使中国靠近西方世界。这同感情上的考虑毫无关系。 毛把苏联集团的力量和政治上的渗透力看作是当今国际较量中唯一引起恐怖的力量。毛打算同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的国家,一句话,同所有受到苏联帝国主义威胁的国家结成松散的同盟来同这种力置抗衡。当然这并不排除北京在情况改变的时候建立另一种阵线的可能性。
第 2 版
1. 塔斯社报道:《〈真理报〉评苏美关系》
【塔斯社莫斯科十一月十五日电】题:《真理报》评苏美关系 《真理报》指出,美国广大公众主张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发展苏美关系。该报指出,超过四分之三的美国人民“主张同苏联会谈,以便寻求解决一些最尖锐的国际问题的办法和使苏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真理报》接着指出:“美国工商界对同苏联进行经济贸易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质变。”一些公司十分关心同苏联建立积极的商务联系。 《真理报》接着写道,美国政治生活中的新趋势是在赞成在对外政策方面奉行比较现实和灵活路线的人们与坚持“冷战”的人们之间顽强斗争的情况下为自己开辟了道路。 报纸指出:‘“美国的反动集团曾经试图利用不久前的近东事件达到加剧战争狂热、增加五角大楼的预算和扩大对以色列极端主义分子的军援的目的。这些集团指望破坏国际形势正常化、首先是发展苏美关系的进程。” 【塔斯社莫斯科十一月十五日电】题:苏美建交四十周年 《消息报》写道,苏美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十六日建立外交关系是一个具有非常重大意义的举动。 该报发表了斯图鲁阿就两国建交四十周年写的一篇文章。作者强调指出,苏美建交四十周年正值苏美关系经历着由对抗转向合作这样一个根本转化之时。 同时,苏美实业合作在迅速增进,而且,我们两国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多地以长期的、大规模的计划项目和交易为目标。 斯图鲁阿指出,政策的现实主义总是会带来良好结果的。 【塔斯社莫斯科十一月十五日电】苏美关系研究所副所长、苏联科学院美国问题研究所所长阿尔巴托夫说,苏联始终不渝地致力于不断地改善同美国的关系,使合作建立在互利平等的基础之上,使世界局势的缓和成为不可扭转的趋势。阿尔巴托夫说,如果美国也持这个观念,那末两国关系就可望出现最好的前景。阿尔巴托夫在莫斯科庆祝苏美建立外交关系四十周年的大会上讲了话。 中东最近发生的事件证实了苏美关系好转的重要意义。阿尔巴托夫说,无疑,如果没有这种好转,如果不是孜孜不倦地为改善关系而努力,要停止那里的战争就会困难得多。
2. 塔斯社报道:《铁托结束对苏的访问》
【塔斯社基辅十一月十五日电】题:铁托结束对苏的访问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总统、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主席约瑟夫·布罗兹·铁托及其夫人今天离基辅回国。 在汽车队路过的大街和广场上,数以十万计的基辅人亲热地向铁托和勃列日涅夫致意。 【南通社基辅十一月十五日电】南斯拉夫客人今天受到了非常亲切友好的欢送。在去基辅机场的途中,铁托总统受到了乌克兰首府成千上万居民的亲切欢呼。 【南通社基辅十一月十五日电】双方认为,最近的南苏会谈胜利告终。会谈从铁托总统一抵达基辅一直进行到今天,会谈之后,一致同意发表一项联合公报。 铁托总统及其一行昨天是在距基辅约三十公里的扎列西耶度过的。在那里继续进行了南苏最高级会谈。铁托总统和勃列日涅夫总书记昨天用了一部分时间打猎。 副总理兼外长米尼奇在基辅逗留期间,与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苏联外长葛罗米柯进行了会谈,两位部长集中注意于国际问题并且特别注意于中东局势。 【塔斯社基辅十一月十五日电】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今天已离开基辅返回莫斯科。
3. 日《国际时评》杂志文章:《勃列日涅夫外交的视角》
【本刊讯】日本《国际时评》杂志一九七三年十月号刊登前日本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前驻南斯拉夫大使、外交评论家加濑俊一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勃列日涅夫外交的视角》。摘要如下: 民族解放与和平共处构成苏联外交的两种手段,它如中国故事中那个既卖矛又卖盾的商人一样,很容易发生矛盾。克里姆林宫的外交有时陷入浑沌迷惑的状况,叫人不好理解,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在我国有一种明显的倾向,认为世界的现状是紧张局势的缓和已成定局,和平共处的时代已经来到,这种看法是有点过分乐观了。 把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外交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不同的地方,就是:前者以国力为背景谋求伸张马克思主义,后者则为了伸张国家利益而利用马克思主义。换句话说,目前的苏联外交看来并不以意识形态为政策的主体,而是置重点于追求国家利益。 勃列日涅夫登上政权宝座已逾七年,现在不仅在苏联而且在东欧各国,都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对他个人崇拜的风潮;与此同时,他正在频繁地开展外交活动。 苏联外交的最大课题是确保第二次大战的战果,而其焦点在于确立西方边界的安全。因此,它需要控制东欧和使西德变得无害。 莫斯科和波恩的和解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通过一九七二年五月尼克松总统访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已从对抗走向对话;勃兰特外交如果没有美国的保?v是决不会取得进展的。 苏联在欧洲中部的德国的处理上差不多完全达到了目的。 但是,苏联是贪得无厌的,这等程度的好处不能使它轻易满足。七月三日在赫尔辛基召开的全欧安全和合作会议正是苏联巨大的贪欲的一个表露。 苏联之所以重视全欧安全问题,是为了制造紧张局势缓和的气氛,以阻挠欧洲共同体的政治统一,并且缩小乃至排除美国在西欧的军事存在。目前,有的有识之士发出了要警惕苏联使西欧芬兰化的呼声。 勃列日涅夫访美回国后不久就把东欧首脑召到克里米亚,报告华盛顿会议的情况,取得了他们的赞同。但是,赞同只是表面的,东欧方面似乎表示了相当大的不满。如果苏联过分倒向美国 ——在他们看来——,依靠苏联的东欧经济(通过经互会依附于苏联)就不能维持。而且,苏联标榜自己是个亚洲国家,倡议建立亚安体系,所以东欧方面可能反对说:“我们是欧洲国家,不能对苏联的亚洲习性产生共鸣。”总而言之,苏联现在极度害怕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由于和西方接触加深而遭歪曲,目前正陷入为压制萨哈罗夫博士等人的反体制知识分子运动而苦思焦虑的境地。 美苏首脑会谈是一次确认并夸耀两个超级大国主宰世界体制的会议,它进一步表明了目前流行的所谓多极结构其实不过是两极结构的基层组织之类东西而已。就是说,并非多极结构取代两极结构,而只是两极结构岿然不动,在它的下面和它并列地产生了多极现象。 勃列日涅夫访美的主要目的就是显示这个事实,自然也有对中国的考虑。北京现在继续采取从正面向两极体制挑战的态度。 十四年前,赫鲁晓夫总理在夫人陪伴下带了一大帮人访问美国时,曾对艾森豪威尔总统信口开河地说:“到阁下的孙子那个时代,红旗就插在白宫上罗!”夸口说要埋葬美国。但是,这次勃列日涅夫只字不提意识形态,到哪里都是专门微笑,竟使随员惊叹说:“总书记来华盛顿后成了另一个人。” 其实并非成了另一个人,而是竟装扮成了另一个人。人们也不是没有感到:就好象一只在深夜乱吠妨碍人安眠的野狗,突然象一只驯服的家狗似地摇起了共处的尾巴。 看起来实在象是美苏蜜月,但是八月二十日美国国防部长施莱辛格说,“苏联成功地试验了多核弹头导弹,所以两年内将部署于实战,到一九八○年将会威胁美国”,暗示需要修订已在莫斯科签署的核协定。看到这一点就可以了解,美苏看起来是密切的,其实在两国关系上潜伏着微妙的因素。 苏联为什么向日本频送秋波?第一个原因是对中国的考虑。苏联最讨厌美中接近,其次对日中接近感到不快活。一九七二年二月尼克松访华给了苏联以深刻的冲击。于是它在五月邀请尼克松去莫斯科,设法进行了反击。那是对中国示威。 第二个原因是苏联经济停滞。为了改善这种形势,扩大同日、美、西德等国的贸易,吸收先进技术就是当务之急。于是,开发西伯利亚的资源特别是开发秋明油田必然会提出来。 苏联想要利用日本巨大的经济力量。它警惕日本的经济力量一旦和中国联结起来就会成为对它的威胁。因此,它试图离间日中两国,把日本引诱到它那边去。在某种意义上,和中国对立的苏联那一方似乎比打进苏联的美国更切实地关注日本的动向。很明显,克里姆林宫最关心的是经济合作。虽然如此,日本则存在这样的担心:开发西伯利亚需要庞大的资金,尽管分散动力资源的供应来源从国策上说是可取的,然而参加开发西伯利亚可能招致由于石油而被苏联置于死地的局面,不仅国防而且国家经济都将完蛋。在这种意义上,和美国企业联合投资是明智的,苏方似乎也无异议。 中国不喜欢日本去协助开发西伯利亚,但是如果日美合作实现,那么日美就都是中国的朋友,反而可能抑制和缓和苏联的对华行动。本来,北京是想要隔离日苏而使日本和中国密切关系的。 勃列日涅夫八月十五日在阿拉木图的讲话中重新强调了亚洲安全保障问题的重要性。亚安体系设想还不十分明确,北京认为它是遏制中国政策的一个变形,尖锐地进行着反击,而且亚洲各国的反应也一概都是有保留的。美国按照尼克松主义正在缩小其军事存在,所以,这些国家——许多是弱小国家——怀疑苏联内心藏着的意图是取代美国称霸亚洲;它们这么怀疑基本上是有道理的。 苏联海军正以浦盐(即海参崴)为基地,穿过台湾、马六甲两个海峡向印度洋大肆扩张,它的潜艇队势力将超过美国,这种事实更加加深了上述疑虑。
4. 外电报道苏在中欧裁军会议上提出建议
【路透社维也纳十一月十五日电】今天有消息 说,苏联要求在中欧分阶段减少军队,以一九七五年北约组织和华沙条约都减少两万人作为开始。 有资格的共产党人士说,这个计划是苏联首席代表赫列斯托夫上周在维也纳十九国东西方减少军队的会议上提出的。 【德新社维也纳十一月十五日电】据消息灵通人士今天在这里说,东欧华沙条约盟国已在维也纳减少军事力量会议上提出减少东西方在中欧军队的时间表。这项建议需要从一九七五年起逐步均衡地减少华沙条约和西方北约组织的防御力量。 第一阶段将包括双方在一九七五年减少军队两万人,随后双方在一九七六年对当时的军队人数再减少百分之五。在一九七七年第三阶段,双方将把它们当时的部队人数减少百分之十五。 这些人士还说,东方要求有关地区的本国和外国军队同时削减。 西方方面在这次十九国会议上月初开始时已建议,减少军队应限于驻在中欧的美苏部队。 观察家们说,华沙条约的建议极少可能为西方接受。他们指出,北约组织成员国坚持认为,必须首先消除在西方部队水平目前的不平衡。 【塔斯社莫斯科十一月十五日电】题:《在国外》评维也纳会谈 《在国外》周刊评论参加共同减少中欧武装力量和军备会谈的十九国代表会晤时写道:“如果所有与会者都对合作抱有现实态度和诚意,那么维也纳会谈将获得成功,这将对欧洲局势的发展起重大的积极影响。” 评论员卡拉格齐扬指出,各国爱好和平的公众欢迎会谈在奥地利首都开始举行,他写道,事态的这种转折不会使所有的人都高兴。最近几天,一些资产阶级报刊纷纷发表文章和评论,列举数字和图表来说明所谓华沙条约军队的数量和质量情况。当然,资料的来源是最“有权威的”:由于年年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冷战”战略家的旨意操纵军事统计数字而著称的伦敦战略研究所。为什么让这一机关在维也纳会谈前夕散发自造的“簿记”呢?评论员指出,唯一的目的是妄图证明:既然要裁减军备那就要裁减苏联的,而绝不是裁减西方的。 评论员接着写道,右派报刊的这些叫嚣不是即兴作品。同平时一样,它们是根据号令发出的。是根据那些阻挠紧张局势缓和每一步骤的人的号令发出的。只有一种裁军合乎他们的口味,那就是华沙条约单方面裁军。他们不明白,这是实现不了的!怎么会不明白!他们希望的是什么?目的很明显:企图阻挠谈判,推迟缓和的进程,而从这里可以看出……危险而没有前途的立场。 卡拉格齐扬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北京这次也参加了军国主义应声虫的合唱。新华社在评论维也纳会谈时,热心地转载了伦敦战略研究所的所有数字,同时还搬用了帝国主义报刊的论据。这就是新华社用词的一例:“苏联决定无论如何要保持自己现在在中欧对西方的军事优势”,西方“为了削弱苏联方面的军事优势,主张均衡减少武装力量”。北京配合资产阶级的宣传家,恐吓说,维也纳会谈成功“将会使西欧处于更加不安全的状态”。
第 3 版
1. 萨达特会见曼内斯库
【路透社开罗十一月十四日电】萨达特总统今天会见了罗马尼亚主席齐奥塞斯库的特使、前外长曼内斯库。他是昨晚抵达这里进行短时间访问的。 一项官方公告没有提供他们会谈的细节。观察家们猜测,这位特使向总统介绍了以色列外长埃班上周对罗马尼亚的访问情况。
2. 英报报道:《自从十月二十四日以来已有三千名苏联顾问到达开罗》
【本刊讯】英《每日电讯报》十一月十二日刊登一篇题为《自从十月二十四日以来已有三千名苏联顾问到达开罗》的报道,摘要如下: 据昨天从贝鲁特的东欧外交官得到的可靠消息说,自从十月二十四日停火以来,已有三千多名苏联军事顾问到达埃及。 他们中许多人从事修理和重新部署萨姆导弹群,但是,据说也有一些军官在苏伊士运河两岸的军事司令部。 俄国军事顾问的增加反映了埃及的两手政策。萨达特总统正在尽一切力量得到一种经过谈判而实现的和平,但是,他也在确保他的军队做好最大限度的准备。 这种做法的目标可能更多的是心理上的,而不是真正的。萨达特总统由于很快接受停火以及在基辛格这次访问期间迅速同美国恢复外交关系而正日益受到阿拉伯世界的批评。 【法新社开罗十月二十七日电】(记者:达维德·多尔)同戴高乐将军的预言相反,第四次阿以战争没有把中国人引进中东,但是俄国人却返回埃及。 在苏联军事顾问在一九七二年七月被驱逐出埃及从而经历了严酷的十六个月的冷遇之后,苏联应萨达特总统的请求回来了。萨达特请求苏联帮助埃及在冲突后复元,而不致于损失过多。 这次战争的命运大大有助于苏联的利益。由于他们提供的武器和策略,他们可以声称阿拉伯人的初步成功归功于他们,从而无须为失败分担责任。 俄国人返回当然具有潜在的危险。因为在这一地区彼此都有人员的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第一次在中东遇到了直接对抗的风险。 对埃及来说,这种风险包括被苏联以缓和的名义突然抛弃的危险。 对苏联来说,它会遇到埃及当局再次背叛莫斯科的十分严重的风险。今天似乎明显的是,在一九七二年七月驱逐苏联军事顾问的决定是埃及文武首脑生气的行动。如果历史重演,——这种可能性不能排除——它将不仅意味着苏联失去巨大投资,而且还可能使它在中东重建一个坚固和永久性的基地的希望落空。
3. 英刊文章:《勃列日涅夫到印度的使命》
【合众国际社新德里十一月十三日电】印度外交部今天宣布,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将于十一月二十六日到达这里进行五天访问。外交部说,苏联外长葛罗米柯和几名高级官员将陪同这位俄国领导人来访。 【本刊讯】英《外事报道》十一月七日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勃列日涅夫到印度的使命》,摘要如下: 上星期突然宣布美国的航空母舰特遣队被派到印度洋,其确实意义如何,许多专家仍然感到困惑莫解。 一种看来有道理的说法是:由于阿拉伯人在这次中东战争中的相对的失败,俄国人在中东受了挫折,因而将试图在亚洲,特别是在印度次大陆寻求某种报偿。所以,美国海军特遣队的展开是华盛顿发出的一个警告信号。 所有这一切,使得勃列日涅夫先生和甘地夫人本月在新德里的会谈变得更加耐人寻味了。 勃列日涅夫的主要目的是强调这一事实:尽管出现苏美“缓和”,俄国仍然深切关心整个第三世界,特别是关心印度。他急于要打消甘地夫人对“大国霸权”的疑虑。甘地夫人六月十九日在加拿大议会的致词以及九月六日在阿尔及尔不结盟国家最高级会议的讲话中,都表明过这种疑虑。 其次,勃列日涅夫对印度和中国和解的可能性感到关切。甘地夫人一直在认真考虑派一名大使回北京,但是她没有这样做,这是因为自从一九七一年孟加拉危机以来中国态度强硬。勃列日涅夫和甘地夫人的会谈将紧接在亨利·基辛格访问北京之后,这并不是巧合。 在涉及苏印贸易的双边事务方面,可以预计将有更具体的成果。 但是,美国及其盟国最密切注视的,是苏印两国之间的防务交易。据知,印度要求得到三个中队的战斗轰炸机,来代替它的日益陈旧的堪培拉式飞机以对付巴基斯坦现在拥有的海市蜃楼式飞机。当印度国防部长七月访问莫斯科的时候,跟俄国人的谈判就开始了。在那以后,印度空军的一批技术专家就到俄国去了。 因此,勃列日涅夫和甘地的会谈可能确定一笔交易,在这笔交易中,印度可能不得不购买民航客机以作为报酬。苏联的专家们正力争印度购买短程的图—154客机,以便为苏联的飞机工业在东欧以外打开一个市场。 但是,无疑的是,这一会谈的日程将会受到不断变化之中的中东局势的影响。甘地夫人现在最担心的是:从这场纷扰局面中出现的、地位与威望均已提高了的人,不是萨达特,而是费萨尔国王。有两个因素使这一点成为可能。阿拉伯人现在依靠美国对以色列施加影响——而在所有阿拉伯领导人之中,费萨尔是过去最接近美国人的。此外,利用石油作为政治武器,意味着费萨尔及其他保守派在阿拉伯事务中的影响将要增长。由于沙特阿拉伯同巴基斯坦的传统联系,甘地夫人对这一切感到惊恐。沙特阿拉伯削减石油供应的时候把巴基斯坦排除在外,而没有把印度排除在外,这一点是意味深长的。 印度人还认为,尼克松政府决定调动海军,也许部分地是为了中国的利益:向北京领导人强调,美国对亚洲仍然感兴趣。中美在这个地区的默契的合作,对甘地夫人和对勃列日涅夫先生来说都同样是个庞大的怪物。因此,比方说,她肯定要和苏联领导人研究:中国默认伊朗在美国支持下的扩军以及中央条约组织的相对重新活跃,这具有什么含义。 在勃列日涅夫看来,所有这些因素都可以和他的得意的亚洲“集体安全体系”主张联系起来。迄今,这个主张没有取得任何有意义的进展;而印度人(虽然他们同苏联有友好条约)对此仍然不感兴趣,如同日本人一样。勃列日涅夫同甘地夫人谈话时很可能力图再兜售这个主张。如果他从新德里回来时,能带着关于集体安全体系的某种宣言,这将有助于他目前的处境,因为可以想象得到,在中东混乱的问题上,他目前在国内可能正受到愈来愈多的批评。 【本刊讯】美国《洛杉矶时报》十月十四日刊登该报驻莫斯科记者默里·西格写的一篇文章,题为《强调亚洲;俄国的眼睛转向东方》,摘要如下: 苏联在欧洲作了一番整顿以后,正在越来越多地把它的注意力集中用来整顿它在广阔亚洲后院看到的复杂动乱的局面。几乎象尼克松总统宣布“欧洲年”一样,勃列日涅夫宣布了“亚洲年”。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上周访问了莫斯科。下月,勃列日涅夫自一九六一年以来第一次对印度进行访问。同这两个重要的亚洲国家的交往对俄国人来说是重要的——这是因为涉及双边问题,也是因为这两个国家将会促进克里姆林宫当前在东方首要的急务——一种称作集体安全的模糊计划。 俄国人划分亚洲是从土耳其和伊朗开始一直往东,而把伊拉克划归风雷滚滚的中东。中东这一阿拉伯地区是俄国利益的次中心——对苏联的安全来说当然是重要的,但没有欧洲和亚洲那样重要。俄国人自从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直努力巩固他们的西部阵线。 俄国人反复要求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所努力追求的目的是什么,在莫斯科的外交观察家没有两个人能取得一致看法。 一位亚洲外交官最近说:“我们曾问过俄国人这个体系是什么意思。他们对我们说,他们不能告诉我们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东西。只能说,这个体系将不会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一位西方人士说:“他们只是想使每一个人都在一张纸上签字,以此来孤立中国。” 俄国人把中国看作是争夺对整个亚洲的影响的一个政敌。 达成一种亚洲安全协定就会转移人们对非常实际的、长期未得到解决的苏中之间边界线问题的注意力。它势将把中国孤立于亚洲其他国家之外,并削弱中国作为莫斯科意识形态敌手的影响。 一位亚洲专家说:“苏联人可以声称他们在亚洲拥有广阔的土地和居民,但他们不能使亚洲人相信他们和亚洲人想的一样,因为他们本来和亚洲人想的不一样。” 有两个国家可以决定这个体系的成败。一是印度,苏联近来同它有着特别良好的关系。另一个是日本,亚洲的一个经济巨人。 当田中在莫斯科的时候,勃列日涅夫几乎没有提起安全计划,他显然意识到,日本在这个问题上将不会做任何事情来危害它同中国最近刚恢复的关系。但在新德里,勃列日涅夫大概会对英·甘地总理施加巨大的压力,要她帮助促进实现苏联的这一计划。 有好几个国家公开反对苏联这一计划,如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亚。还有另外一些国家,如北越和北朝鲜,无意在它们的两大共产党兄弟之间划线站队。
4. 利比亚电台公布卡扎菲给萨达特的电报
【美联社的黎波里十一月十五日电】利比亚主席卡扎菲已打电报给萨达特总统,批评埃及接受基辛格国务卿的中东和平方案。 “我不能接受停火主张,这个停火要么导致投降,那就是放弃自一九四八年以来所有被占领土,要么导致实行分阶段有条件撤出……在第一○一公里处,一切价值都没有了,但是一切都可以再次在一○一公里处开始。总统先生,你是可以成为一个更伟大的人物的,如果你同意同我们一起发动战争,即使我们将只能得到剑,即使我们必须住在洞穴和山里,一丝不挂,没有石油。” 这封一千多字的电报是利比亚电台今天晚上广播的。这封充满讽刺笔调和古兰经引语的电报,一开始伤感地回忆了萨达特年青时的革命活动。 卡扎菲用过去时态强调说,“你曾经是一个伟大人物,你曾承担起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的职责,并在那些悲哀的日子里曾对我们说,阿拉伯民族今天为了取得胜利需要采取勇敢的态度。” 接着他批评萨达特“在一九七三年战争和一九七三年和平”中的主动行动。他说:“这些决定违反四千万公民在一次公民投票中所赞同的阿拉伯共和国联邦宪法。” 卡扎菲说,关于开战和捣毁西奈沙漠巴列夫防线的决定使阿拉伯民族感到光荣,表明了“阿拉伯士兵勇于对付一手拿着摩西的手杖和一手拿着尼克松的炸弹的敌人。……但是,总统先生,我们在这场战争中在两条战线上都失掉了更多的领土。我们也接受了停火,从而使得敌人有可能补偿人员和武器的损失。”他接着说,“如果我们打仗是为了恢复我们的尊严,毫无疑问,我们在一○一公里处失掉了那种尊严。” 卡扎菲说,他不同意那些批评萨达特奉行独立政策和同美国复交的人的看法。他说,“但是,我强烈不赞成的是,一个民族停止战斗,即使到了肉搏战的时候也不该停止。” 卡扎菲最后说:“总统先生,这个对话要继续下去。” 【路透社的黎波里十一月十五日电】卡扎菲说,萨达特很自信并且自信地和单方面地作出了打仗和实现停火的决定,“即使这违反了经四千万人投票产生的阿拉伯共和国联邦宪法的第十四章第二条”。利比亚领导人指责说,只有利比亚遵守联邦宪法的条款。他还说,“因此,我觉得我是作为北非的一个阿拉伯公民向你讲话的,是表达几百万阿拉伯公民的感情的。”
5. 埃及军方发言人谈美向以提供武器情况
【中东社开罗十一月十四日电】埃及军方发言人穆赫塔尔少将宣布,根据公开的消息来源,自十月战争至今已有四十八架鬼怪式飞机、五十——八十架空中之鹰式飞机和十五架C—130运输机运到以色列。 他还说,运到以色列并出现在战场上的、以前从未在任何别的战场上使用过的美国新式导弹中最重要的是幼畜式空对地导弹和管光线式反坦克导弹。据消息灵通人士说,还有数量不详的直升飞机。 发言人说,关于空对地导弹方面,除了向以色列提供以色列空军使用的阿斯坦德尔式导弹之外,还出现了下列几种导弹:幼畜式和百舌鸟式导弹。 发言人又说,关于坦克,估计约有五百辆新式的M—60坦克已运到以色列。 军方发言人说,很明显,这些数字只表示运到以色列的实际东西的一部分,这与所宣布的用以武装以色列的二十二亿美元的贷款数字也是绝不相符的,此外还有至今未宣布的数字。
第 4 版
1. 外电报道:基辛格在汉城同朴正熙会谈
【合众国际社汉城十一月十六日电】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今天抵达这里进行五小时访问,这是他访问中东和远东国家的最后一站。 他受到了金钟泌总理和其他韩国官员以及美国大使馆的人员和驻汉城的外国外交官的迎接。 【美联社汉城十一月十六日电】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今天在这里停留,以便使南朝鲜领导人确信他并没有在中国搞一笔减少以联合国司令部名义驻在朝鲜的四万美军的交易。 中国本周早些时候在联合国同北朝鲜一起指责美国侵略朝鲜并要求撤出。 但美国官员们在乘飞机离开东京时说,华盛顿目前无意安排一次削减。 【合众国际社东京十一月十六日电】基辛格昨天下午同美国驻外使团团长们举行了会谈,并同他们就同中国关系正常化的趋势方面的事态发展和中东和平行动进行了讨论。 【合同社汉城十一月十六日电】基辛格今天已离开这里回国,他在回国之前再次向汉城政府保证,美国要继续本着韩美共同安全条约的精神给朝鲜以军事援助。 基辛格博士在今天上午从东京到达这里后不久,在总统府同朴正熙总统会谈了三个多小时。 总统府首席发言人金圣镇在朴正熙和基辛格会谈之后说,朴总统和基辛格博士商谈了广泛的国际问题和影响到韩国安全的双边问题以及联合国中的韩国问题。 这位发言人说,基辛格在会谈中重申了韩美共同安全条约的精神。 基辛格向韩国总统保证,他在同北京和东京领导人会谈时没有涉及减少美国驻这里军队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人推测基辛格在同中国领导人会谈时在美国继续在这里派驻军队的问题上作了某些重要让步。 一些人士还说,基辛格简要地向总统谈了他同中国和日本领导人会谈的结果。
2. 日《产经新闻》评美国务卿基辛格访日
【本刊讯】日本《产经新闻》十一月十六日刊登一篇报道,评论基辛格访日。摘要如下: 据认为,田中首相和大平外相同基辛格会谈后获得了如下印象:一、中东形势将朝着和平方向稳步前进,但阿拉伯的“石油战略”,仍要持续一个时期,不能指望石油问题会急剧好转;二、即使将来供应情况好转,石油价格上涨的攻势仍将继续下去。 因此,日本政府要重新研究包括石油政策在内的整个中东政策;在石油问题上,将长期采取限制消费的措施。 田中首相和大平外相同基辛格会谈时,田中首相列举数字向基辛格说明,石油供应的削减率同日本经济成长受影响之间的关系,强烈要求美国给以协助,以便拯救日本的“国难”。 对此,基辛格说“我已充分了解了日本的情况”,并答应为全面解决争端而努力。基辛格对日本最想了解的问题,做了如下的对前景的估计和极为严峻的回答:一、即使解决了争端,阿拉伯方面也不会立即解除供油的限制;二、要恢复到以前的供油状态,至少需要六个月;三、原油的价格今后将继续上涨。 基辛格的估计,给(日本首脑的)“乐观期望”,从头上泼了一瓢冷水。 关于中东政策,十四日大平外相说,“日本的石油政策,由日本自己来决定”,十五日大平又说,“以日美友好为基轴不变,但具体地采取怎样的石油政策,这应由当事国来考虑”。这些讲话,表明已经有了“改变”(中东政策)的“萌芽”。 大平外相的上述发言,也可以认为是得到了美国的某种程度的“谅解”。
3. 外电评亚运会联合会理事会批准执委会关于确认我国为会员并驱逐蒋帮的决议
【合众国际社德黑兰十一月十六日电】亚运会联合会理事会今天以三十八票对十三票、五票弃权投票决定接纳中国和开除台湾。 二十个国家中只有五个投票反对这项动议。它们是印尼、南越、柬埔寨(指朗诺集团——本刊注)、菲律宾和台湾自己。每个国家有二或三名代表有投票权。 弃权的国家是以色列和南朝鲜。 这次投票表决批准了亚运会联合会执委会九月在曼谷做出的接纳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作为中国的唯一代表和开除台湾的判决。 它标志着中国进入世界体育组织最近的第一次突破。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仅加入两个国际体育联合会——虽然其他一些联合会马上就要接受它加入 ——而且还没有属于国际奥委会的国家奥委会。 国际奥委会今年十月提出警告,如果不允许台湾参加比赛,它就不允许明年九月的德黑兰亚运会在它的赞助下举行。 亚运会联合会现在还面临着各国际联合会的问题,这些联合会也曾表示,如果亚运会联合会通过了象今天这样的表决结果,它们将不愿为举办这届运动会提供技术知识。 以牺牲台湾为代价接纳中国的这项动议,是由伊朗和日本代表在曼谷的执委会会议上向亚运会联合会提出的。 【美联社德黑兰十一月十六日电】亚运会联合会理事会今天通过大陆中国为亚运会联合会正式会员。 这项决议同时开除自从一九五一年亚运会开始以来占据这个席位的国民党中国(台湾)。 这项决议是在支持和反对“一个中国”和“两个中国”的政策进行了辩论之后,以多数票通过的。 投票赞成“一个中国建议”的有:阿富汗、巴林、缅甸、香港、印度、伊朗、日本、科威特、马来西亚、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新加坡。 投票支持台湾提出的“两个中国建议”的有:菲律宾、南越、柬埔寨和印尼。 理事会发言人博佐迈尔在投票后说,南朝鲜和以色列保持中立。 泰国和老挝没有出席会议。
4. 南朝鲜男女队获“亚洲区域排球赛”冠军
【美联社马尼拉十一月十二日电】南朝鲜今天正式获得在这里举行的一九七三年度亚洲区域排球赛的冠军,它的女子队在决赛轮中胜了印度尼西亚。 南朝鲜女子以十五比○、十五比一、十五比○轻取印度尼西亚获得冠军,并获得参加一九七四年在墨西哥城举行的世界排球锦标赛的三个席位之一。 南朝鲜男子队昨天在这里获冠军以及参加世界锦标赛的权利。 国民党中国以十四比十六、十五比五、十五比十一、十五比三胜菲律宾获另一个男子席位。 在女子决赛中,国民党中国以十五比五、十五比十二、十一比十五、十比十五、十五比七胜菲律宾获第二名。 名次如下: 男子:一、南朝鲜(四战四胜),二、台湾(三胜一负),三、菲律宾(二胜二负),四、印度尼西亚(一胜三负),五、香港(四战四负)。 女子:一、南朝鲜(六战六胜),二、台湾(四胜二负),三、菲律宾(二胜四负),四、印度尼西亚(六战六负)。
5. 蒋党十届四中全会结束
【中央社台北十一月十五日电】中国国民党十届四中全会,经过四天的热烈研讨,通过三大中心议题之后,已干今天下午圆满闭幕。 在过去四天中,举行了六次大会,分别听取行政院长蒋经国同志的行政工作报告,以及立法、司法、考试、监察的工作报告,中央委员会秘书长张宝树的党务工作报告,中央大陆工作会主任徐晴岚的大陆情势与对毛共斗争报告,中央海外工作会主任陈裕清的海外情势与对毛共斗争报告,并对以上各项报告进行讨论。 本次全会讨论通过了中央常务委员会所提的三大中心议题:“本党对现阶段党的建设与奋斗之提示”,“本党对现阶段政治革命形势的提示”,“本党对现阶段政治革新、政治建设之提示”。 同时并通过“对行政院院长蒋经国同志行政工作报告决议案”,以及“慰问大陆同胞电”,“慰问大陆敌后工作同志电”,“慰问海外侨胞电”及“慰问国军将士电” 闭幕典礼,由黄少谷主持 【中央社台北十一月十五日电】中国国民党十届四中全会今天上午举行第六次大会,全体中央委员一致鼓掌通过总裁提出的第十届第四次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二十一人名单。 新当选的二十一位中央常务委员名单如下: 严家淦、蒋经国、谷正纲、黄少谷、倪文亚、谢东闵、黄杰、张其、袁守谦、郑彦棻、徐庆钟、沈昌焕、蒋彦士、李国鼎、高魁元、郭骥、孙运璇、赖名汤、林挺生、郭澄、王任远。 【法新社台北十一月十五日电】国民党十届四中全会根据蒋介石总统的提议选出了二十一名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 只有两名委员,即外交部长沈昌焕和国防部长高魁元是新人,他们代替了今年八月死去的前台湾政府的国防部长陈大庆和委员会中最老(七十四岁)的成员、前空军司令周至柔。
6. 麦克洛斯基就基辛格访日举行记者招待会
【美新处东京十一月十五日电】罗伯特·麦克洛斯基大使十一月十五日在东京就国务卿基辛格对这里的访问为美日记者举行新闻发布会,记录摘要如下: 问:鲍勃,基辛格国务卿有没有向日本人作出任何具体的保证,说明美国在他们的石油危机中能有所助益?如果他作了,这些保证又是什么? 答:就同日本人的讨论而言,我不能谈得那样具体。在国务卿今天进行的商谈中,石油问题占了很大一部分。我要说的仅仅是,自然,我们希望,如果中东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分歧能够得到解决,我们也将能够解决这个地区的石油生产和禁止出口的问题。 问:鲍勃,合众国际社今天从华盛顿发出一则消息说——据我理解——台湾的美国军队到今年年底将再减少三千人,从六千五百人减到三千五百人,你知道这则消息吗?你能不能澄清从台湾撤军方面目前的情况怎么样 ——有没有承诺到今年年底要达到某一水平? 答:约翰,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这个消息。我的印象是,目前驻台美军的规模大约在六千人到六千五百人之间。至于是否有一个撤军计划规定到某个时候要把驻军减到显然是有消息所报道的数字,那不是我所能证实的事情。我实在不知道如何回答。 问:鲍勃,你能告诉我们在会谈中除了石油问题之外还谈到了什么其它题目吗? 答:其它题目有国务卿的中国之行,中东的总的军事和外交形势,还很简短地讨论了一下日本可能参加欧洲宣言的问题。 问:麦克洛斯基先生,日本方面有没有作出任何表示,说明他们可能被迫同以色列断交? 答:喔,这个问题又牵涉到有关会谈的比较秘密的情况了,恐怕我不能谈。我也不愿因为不能回答而作出这样或那样的推测。 问:鲍勃,原来,在确定同日本人进行这些会谈的时候,那时向我们说明的想法是这些会谈是范围广泛的会谈。我们推想有百分之九十的时间是谈石油问题,而你提到了几个别的题目。这些磋商在多大程度上只不过是应付危机之计或反应? 答:在我们最初计划中国之行的时候,我们告诉日本人,在我们去中国的途中我们将在这里至少停留一天,然后在回国途中再作停留。在那以后,由于中东战斗的结束,我们又增加了穿过某些阿拉伯国家的旅行。这样就使得我们不能在去中国途中路过日本。所以,原来设想的在日本的两次停留受到了中东的战争的影响。我们在这里的时间比我们原来计划的时间短了,这一事实不应该使人觉得 ——我希望并不使人觉得 ——我们到这里来仅仅是为了谈应付危机的问题。 问:你能不能告诉我们,国务卿为何要去韩国? 答:国务卿在韩国停留的可能性一直是很大的。关于我们同日本人和韩国人的讨论,我们有一定程度的共同利益。因此,这是有意义的,韩国人欢迎他去也是很清楚的。 问:鲍勃,你谈到的题目中没有提到在这里是不是讨论了朝鲜问题。 答:照国务卿向我说的情况看,没有讨论。 问:大平先生在记者招待会上两次说明过的,中曾根先生和爱知先生也说过的另一点是,他们向基辛格博士扼要叙述了目前石油进口方面的形蛰给日本带来的非常严重的后果。 考虑到这个背景,基辛格博士对日本所叙述的他们所处的局面有没有什么反应? 答:……当然,我们知道对石油生产和出口的限制给许多国家造成的问题,而且准备听取受到的影响可能比美国更直接、更有燃眉之急的其他国家政府的看法。我们希望以这样一种方式进行努力,就是既能使这个地区恢复某种程度的平静,实现一种和平解决,同时又能找到解决石油问题的办法。所以,我们是了解对于日本和世界其他国家所造成的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