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11-16

第 1 版

1. 共同社述评:《美中发表公报》

【共同社东京十一月十四日电】题:美中发表公报    北京十四日电:中美两国发表了关于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从十日起对北京进行的为期五天的访问结果的公报。    公报重申了去年二月上海公报的各项原则,并强调要以此为基础继续努力促进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    这次的公报中没有特别具体的措施,不过,总的来说,指明了中美双方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稳步而不间断地发展两国关系的方针,这是值得注意的。    公报在关于国际形势的部分中说,两国表示信守上海公报,并一致同意在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基础上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而不诉诸武力或武力威胁。公报还说:“双方都不在亚洲、太平洋地区或世界的任何地区谋求霸权,都反对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霸权的努力。”在反对建立霸权这一点上,其范围不是仅限于上海公报所提到的亚洲、太平洋地区,而是扩大到了全世界,这是值得注意的。    据认为,这意味着双方在警惕苏联向全世界扩张的动向方面取得了一致意见,这对今后的美苏和中苏关系都将产生微妙的影响。    关于中美关系,公报决定继续进行政府级的经常接触;表明双方关于台湾的立场;决定扩大联络处的工作范围、扩大交流和发展贸易等。    关于台湾问题,使用了这样的措词:“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中国再次表示,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只有在确认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关于这些问题,表面上似乎是重申上海公报,但美国方面已不再谈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这表明事实上双方在认识到“一个中国”的原则上取得了一致意见。今后的焦点将转到美国对台湾实行什么样的政策上。    另外,可以说联络处的职权等于事实上的大使馆,明确规定今后要进一步扩大它的职权,这表明事实上双方一致同意把两国的关系上升到与有外交关系相同的水平。    【时事社东京十一月十四日电】华盛顿十四日电:美中公报只字未提中国最为关心的台湾问题,暗示中国方面对基辛格为美中关系规定的长期方向感到满意,当前将一面在华盛顿和北京保持现在的联络处,一面加紧谋求北京和台北之间的政治解决。    【时事社东京十一月十四日电】题:美中关系将沿着长期稳定的路线前进    华盛顿十三日电:基辛格这次访华为美中之间建立稳定的长期友好关系打下了基础。    基辛格在同周恩来总理共进晚餐时,表示对这次访华的成果感到满意,他说:“不论将来美国发生什么事情,同中国的友好关系,都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持续因素。这是因为我们的关系是建立在必要性和原则性的基础上的,是因为我们信守这一原则,并且懂得这一必要性。”有人认为,这是特别向中国领导人强调:不要认为尼克松政权由于水门事件而发生了动摇。    据说,毛泽东主席十二日邀请基辛格,破例地进行了历时三小时的会谈,同周恩来总理的会谈也始终是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的。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方面对从基辛格那里得到了关于美中和解的长期“保证”感到满意。    这样说来,同就美中关系的将来达成基本协议相比,从台湾和韩国撤走美军一类事情,就成为枝节问题了。    可以认为,通过基辛格这次访华,美中尽管还没正式建交,但是已经提高到了同美苏关系大体相同的水平。

2. 时事社发自东京的报道:《外务省人士认为美中加强了相互信任》

【时事社东京十一月十五日电】题:外务省人士对美中公报的看法,认为加强了相互信任    外务省人士十四日晚上就当天发表的美中公报发表非正式看法说:“这是一个一般的基本声明,几乎没有什么具体的新内容。”但是从基辛格同周恩来总理多次进行相当长时间的会谈和同毛泽东主席破例进行长时间会谈等情况来看,“我认为那些谈话的内容并未全部写进公报,未写进公报的内容还相当多。”    这位人士还说:“从谈及台湾问题的用词来看,没有什么新内容,美中关系没有迅速进展的迹象。但是,我认为美中双方都加强了对对方的信任。”    这位人士还发表了下述看法:从中国方面对基辛格的热烈欢迎来看,中国以接近美国为轴心的对外战略今后将成为中国外交的基础。

3. 德新社自华盛顿报道说:尼克松政府对基辛格访华结果十分满意

【德新社华盛顿十一月十五日电】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使华盛顿和北京之间的关系实现了“事实上”的正常化。    尼克松政府对基辛格刚完成的四天访华的结果感到十分满意。    它认为这些结果证明:第一,它仍然有能力进行国际谈判,第二,这是它争取使华盛顿在政治三角关系中与北京和莫斯科都保持联系的努力中迄今所取得的最大成功。    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并不十分重视在基辛格访问结束时发表的公报中所包含的中国的条件,即美中关系正式正常化取决于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一一即与台湾脱离关系。    专家们认为这是一个法律技术问题,将很快落在形势的后面。    华盛顿为取得的这种进展(这里的专家们认为这是一系列“分批成果”中的第一批)付出了代价。这就是从“国民党中国”再撤走三千美军,这是美国在台湾的一名发言人今天宣布的。

4. 美联社报道:蒋帮高级官员感到不安

【美联社台北十一月十四日电】国民党中国高级官员今天对基辛格访问北京后发表的公报感到不安。    一位官员说,「国际政治是一场赌博。」他说,「在美俄之赌中,中国是赌注;在美国和北京的赌博中,台湾是赌注。但是我不认为美国即将放弃它的赌注,也就是说放弃台湾。」    官员们说,他们担心公报上说的华盛顿和北京计划扩大驻在彼此首都的联络处的话,但是说他们认为这并不构成外交上的承认。    大多数人都因为公报提到要探索「一个中国的原则」而大吃一惊,并且暗示台湾和大陆中国之间的关系可能趋于紧张,如果这种探索搞得过分的话。    一位官员说,基辛格在外交上探索一个中国的主张,就可能会把不稳定的因素引入台湾海峡。他说:「这里的人们可能会感到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必须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来保卫台湾、金门和马祖。」    另外一个官员说:「如果基辛格再前进一步,并且着手改变外交状况,这就显然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那时就很难说人们会做出什么事情来了。」

5. 美国记者报道美高级官员谈《公报》

【美联社东京十一月十四日电】(记者:巴里·施韦德)美国和中国今天又向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接近了一些,同时保证两个国家都不想在世界上称霸。    在基辛格国务卿在北京作了四天访问以后发表的联合公报中,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在此刻这一声明显然使中国人感到满意。科学、文化和经济方面的交流将予加速,驻华盛顿和北京的联络处也将逐步升格。    一位高级美国官员说,中国方面在这个文件中强调“一个中国的原则”,关于这一原则,将在今后几个月中通过外交渠道加以探索。    这位高级官员说这个文件是“沿正常化道路前进的一个努力。”    这位官员说,台湾仍然是一个“微妙的问题”。在尼克松总统和周恩来一九七二年签署的公报中,美国同意安排从台湾逐步撤出美国驻军。美国驻军现在有六千五百人左右。    新的公报并不要求他们撤走,但是这位官员说,一九七二年的诺言随着紧张局势的消失而在实现。    这位官员说,中国欢迎美国记者源源不断地来,并且准备让美国通讯社在北京设立分社。然而,只要台湾的中央通讯社派有记者采访白宫、国务院和其他政府部门,中国人就不愿作为一种同美国的对等措施而派他们的记者到华盛顿去。    【合众国际社东京十一月十四日电】(记者:海伦·托马斯)美国和中国今天一致同意扩大它们设在华盛顿和北京的联络处、互派艺术家和彼此的贸易发展,这是加大势头向着最终建立外交关系前进。    官员们说,公报表明对于将来中美关系的方向“意见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    有人推测,美国和中国也许能使用手腕解决台湾问题。    双方商定“应该继续扩大联络处的工作范围”。    官员们说,这意味着现在的活动已接近于大使馆的联络处,将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予以加强。”    官员们说,这一文件“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明确了上海公报的要求采取的具体行动。    官员们说,双方都没有“在建立外交关系方面提出非常具体的建议”。    至于解决台湾问题方面可能有突破的暗示,官员们说:中国的立场“得加以探究。这是一个得加以探究的相当微妙的过程。”    这个文件的措辞有许多同上海公报相似。它说基辛格和毛“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了范围广泛的、有远见的”交谈。    官员们表示,毛考虑的是未来以及中国将起的作用。    公报有一段话显然是表示了中国对苏联威胁的担心,公报重申无论哪个国家都不“应当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或世界的任何其他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6. 塔斯社报道:《中美公报》

【塔斯社北京十一月十四日电】题:中美公报    今天在这里公布了关于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报。    公报未透露亨利·基辛格同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和外交部长姬鹏飞进行会谈的题目和内容,尽管认为会谈是“坦率的和认真的”。公报指出,双方满意地注意到,在美国总统理    ·尼克松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在北京和华盛顿建立的“联络处”正在行使其职能。    公报最后说,双方“将在上海公报的基础上为促进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而继续努力”。

第 2 版

1. 美代理国务卿拉什谈美苏关系

他说阿以战争考验了苏对遵守美苏缓和所承担的义务,将要得出的结论是“这种关系仍然是脆弱的”    【美新处纽约州凯亚梅沙湖十一月十三日电】代理国务卿拉什说,一九七三年的阿以战争考验了莫斯科对遵守美苏缓和原则所承担的义务。将要得出的一个结论是:“这种新关系仍然是脆弱的”。    拉什在美国犹太教堂联合会讲话时说,两国对实现缓和所承担的义务“应当扩大、加深和加强”,因为“除了建立有成果的、积极的美苏关系以外,没有任何其他合理的道路”。    拉什讲话的摘要如下:    中东战争是正当我国自问我们同苏联缓和的目标是什么的时候发生的。本届政府对于我们自己同莫斯科的深刻分歧从来没有任何怀疑。    但是如果说我们认识到我们的分歧,我们也关注两个超级大国建立一种徒劳的对抗以外的某种东西为基础的关系这一必不可少的和空前未有的机会。在二十五年中,冷战引起的担心、威胁和忧虑一直支配着国际关系。到一九六九年,两国都拥有不仅能消灭对方而且也能消灭全人类的力量。但是,到一九六九年,国际局势已演变到这样的阶段,即人们认为有可能使我们两国接近于建立一种真正建设性的关系,从而驱散这种一想起来令人毛骨悚然的阴森可怕的情景。    我们从来没有预期,在我们谋求建立这种新关系的时候,苏联会牺牲它的利益。我们从来不打算为了我们朋友的利益而牺牲我们的利益。    但是缓和也是以下述这一期望为基础的:每个国家在谋求它自身的利益的时候将发挥自我克制的精神。我们认为缓和必须建立在一项共同认识的基础上,这就是我们关系的总的改善,要求结束追求狭隘的利益的作法。这一点是极为根本性的。    中东的这次暴力行动考验了苏联对遵守这些原则所承担的义务。但是在这场战争结束后,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要不是我们在过去五年中在改变我们两国关系的性质方面取得的巨大进展,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之间的敌对行动本来可能立即变成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    ——在今天的世界上,除了建立有成果的积极的美苏关系外,没有别的合理的代替办法;    ——新关系仍然是脆弱的,两国对此承担的义务必须扩大、加深和加强。    在过去五年中,我们同苏联一起成功地缓和或消除了世界上引起战争的一些潜在因素——柏林、印度支那,现在中东也有希望。缓和始终会受到考验,但是我们决不可光是以一个事例来判断缓和。我们不仅要了解改善同苏联的关系取得成功的好处,而且要了解失败的代价。同我们的北约盟国一起,我们不久前同苏联及华沙条约国家进行了谈判,以便通过共同减少军队来缓和欧洲心脏地区的紧张局势。尽管牵涉到的问题极为复杂,显然,这些谈判可以取得成功——我们可以使本国出于经济和政治原因而一贯施加压力的人们得到满足,他们要求的就是撤走美国军队和在一个引起两次世界大战的地区增加稳定性。    但是显然,如果我们在其他地区把我们的关系推到破裂的地步,如果美国单方面撤走军队,谈判就没有成功的可能。显然,单方面的撤军将会对仍然是脆弱的缓和起破坏作用。    请考虑一下——举例说——从苏联移民的问题,这是一个今晚在这里的你们大多数人和政府特别关心的问题。今天,犹太移民的数目是以万计的,而过去的数目是极微的。令人有非常深刻印象的是,今年的总数一直比去年的创纪录数字还要高,而且尽管产生使情况复杂的国际紧张局势,这个速度是一直保持的。    苏联人毫无疑问在继续履行他们在一九七三年三月向总统提出的这些保证:他们将保持那时执行的移民政策。

2. 美官员和经济学家谈能源危机对美经济的影响

【美联社华盛顿十一月十日电】(记者:斯坦·本杰明)尼克松总统的能源政策顾问洛夫说,燃料危机将使美国的经济放慢速度,这种情况可能成为由阿拉伯产油国的心血来潮造成的一次大衰退。    洛夫说,如果不恢复、不增加阿拉伯的石油,这个国家的发展速度可能被减少百分之八十或百分之九十。洛夫说,美国钢铁工业在下一年的某个时候,在它的能源的供应方面可能减少百分之十五,迫使钢铁生产有更大的削减,给整个经济造成连锁的影响。    【美联社华盛顿十一月十三日电】能源危机突然使尼克松政府想让美国经济在明年实现一次“软着陆”的希望暗淡下来了,并且增加了出现衰退的危险。    忙于设法估计阿拉伯断绝石油供应影响的政府经济学家们说,他们预料某些工业会出现暂时的解雇,大大依靠能源的产品的价格会急剧上涨。    一位要求不要公布姓名的地位很高的经济学家说,如果政府对燃料分配工作处置不当以及消费者决定更少买东西的话,情况可能发展成为一次衰退。    政府一直指望经济增长速度在今年和一九七四年会放慢到百分之四的幅度,这被认为是一种正常的水平。这就是从一九七三年的高的增长率实行所谓的“软着陆”。人们认为这意味着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以及很少增加或不增加失业人数。    财政部负责经济政策的助理部长菲尔德说,他看不出会发展成一次衰退,尽管他承认危机对经济的影响会是很广泛的。他说,受影响的不仅是石油化工和运输工业,而是差不多所有工业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    【美联社纽约十一月十三日电】一家著名的纽约银行说,看来不断发展的世界石油不足情况将导致美国以及其他主要工业国家的经济衰退。    基德尔一皮博迪公司的经济学家萨姆·中釜认为有这种可能性,除非国务卿基辛格能够安排阿拉伯—以色列冲突的迅速解决,并且使中东重新运出石油。中釜认为,美国每天的石油和煤气的消耗量将比正常情况减少百分之十一点五到十七点五。“经受这种剧烈下降的情况而不出现经济衰退,这将是不可能的事”。

3. 路透社报道:英因动力危机宣布处于紧急状态

【路透社伦敦十一月十三日电】英国政府今天宣布处于紧急状态,因为面临煤、电缺少的威胁。    政府发言人说,今天晚些时候政府将要求议会授予特别权力以便对煤、油和动力的消耗量实行限制。这项决定是在矿工和电站工人采取行动以后内阁开会通过的。英国二十七万矿工昨天开始采取反对加班加点的行动,据料这个行动将使每周减少五十万吨煤,价值五百万英镑。    【美联社伦敦十一月十三日电】英国政府今天宣布处于紧急状态,从而使它有全面的权力以保证煤电的适当供应。    在这种紧急状态下,政府通常要过数日才采取某种措施。但是它将有权在它认为需要的时候随时采取行动。如果必要的话,它可以动用军队从事煤炭供应工作,它还可以下令停止使用霓虹灯,以节约电力。    【法新社伦敦十一月十三日电】希思首相的保守党政府今天宣布紧急状态,使英国的经济不致受到煤矿工人和电力工人罢工所可能造成的灾难性影响。观察家指出,与希思要求得到紧急权力的行动的同时,宣布了十月份贸易逆差创纪录的数字。    英格兰银行宣布,银行利率已从百分之十一点二五提高到了创新纪录的百分之十三。    金融界人士说,信贷的进一步紧缩目的在于放慢国内的需求,以防止英国贸易逆差进一步恶化。

4. 法报文章:《冲突的教训:华约军队配有改进的萨姆导弹美国可能在欧洲获得全天候地对空导弹》

【本刊讯】法《世界报》十一月七日刊登雅克·伊斯纳尔写的一篇文章,题为《冲突的教训:华沙条约组织的军队配备有得到改进的萨姆导弹,美国可能在欧洲获得全天候地对空导弹》,摘要如下:    西方情报机构断定,多数苏联武器,即使不是最新式的,前不久已在近东表明了它们的效能。欧洲共产党国家装备有大量武器。苏联人当然不会供给阿拉伯军队以最现代化的作战物资(这主要是防止这些作战物资通过以色列人落入美国人手中),但是很清楚,华沙条约组织的军队已学会使用许多在近东使用了的苏联装备,特别是地对空防空导弹和反坦克导弹。    据美国消息说,大概是从一九六六年起,步兵用来对付低空飞行的飞机或直升飞机的武器——萨姆七式导弹在苏联部队中服役。去年初,在北越以及最近在安哥拉出现了同样的武器。埃及和叙利亚的步兵已拥有这种武器,而五角大楼毫不犹豫地认为大部分被毁坏的以色列飞机都是萨姆七式导弹打下的。这种导弹装有受热源吸引的红外线自动导引头,仅由一人使用,有效射程在一百五十公尺到二千五百公尺之间,用来对付超音速的目标。    去年八月,在东德、波兰和苏联的陆军里出现一支配备有斯特雷拉导弹的机动低空空防部队。这种设置在BRDM—2坦克车盘上的系统有一个发射萨姆七式导弹的多管发射装置。西方机构照常规认为,这个新的机动系统主要是为了保护在调动中的装甲部队免遭直升飞机的袭击。    对阿拉伯军队所使用的苏联发明的反坦克导弹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看法。这些被称为加沙式和甲鱼式导弹尽管不是非常新式的,但起码都是有效的,而且这些导弹的使用可能会促使以色列指挥部重新研究它的战术,在喜欢大炮的同时,把反坦克导弹摆在首位。无疑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人最近向以色列人提供了管光线反坦克导弹。它们可供夜间使用,能在三——四公里处穿透目前所知道的各种装甲。    但是,尽管在反坦克武器方面,西方军队可以和苏联军队相对抗,但在防空武器方面情况就不是这样了。此外,在苏军历史上这些防御武器大部分是经常发展变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越南冲突以及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的战争,是苏联人设想的防空战术某种效力的范例。近东冲突刚刚又带来了一个新的证明:阿拉伯军队大量使用各种样式的萨姆导弹这一点,已证明可以从地面战争开始几天内获得空中优势。    但是,美国参议院武装力量委员会之下的战略空军委员会最近的调查透露,在电子干扰和抑制方面以及在从飞机上发射的摧毁或破坏发射基地雷达的空对地导弹的准确性方面取得的进展,使得美国飞机在越南被萨姆二式和萨姆三式导弹的“命中”率从战争开始时的百分之十五降到战争结束时的百分之二以下。但是,战略空军委员会在其报告中指出,在越南战争期间,苏联人及其盟国在“作战”行动中“广泛地试验”了它们的萨姆导弹,而美国人在战斗中从未使用过这种导弹。美国参议员们最后说:“这使人认为,我们在这方面有些落后了。”    美国人也预定要进行相应的物资装备。首先,五角大楼已建议在下年把相当于二千八百万法郎的经费用于定名为雷西恩的地对空导弹的制造,并建议要立即为陆军订购欧洲已经存在的、但可能要在美国的许可下才能生产的装备。现在,参议院保留其意见,想先支持国家计划,但近东的冲突可能加速美国作出关于获得欧洲导弹的决定。    在这方面,法国人和英国人似乎已大大超过美国人。    当英国发明了一种它想主要对阿拉伯国家出口的叫作“长剑式”装备时,法国的制造商们相反却提供了两种全天候地对空导弹的竞争性样品:国营宇宙航空公司同联邦德国合制的“罗朗”二式导弹和法国陆军已经得到的并向沙特阿拉伯供应的玛特拉—汤姆森—C·S·F公司的“响尾蛇”导弹。这两种导弹能够截获超音速攻击机。    这些制造商预定使这两种体系的武器适应水面舰只使用。装载的这些导弹可能摧毁水上低空飞行的敌机。

5. 漫画

说明:图下的外文字为“缓和的间歇”        ──原载西德《法兰克福汇报》

第 3 版

1. 美报刊登赛科夫斯基的文章:《通向中东协定的道路上陷阱满布》

【本刊讯】美《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十一月十三日刊载该报驻华盛顿记者赛科夫斯基的一篇文章,题为《通向中东协定的道路上陷阱满布》,副题为《华盛顿由于在美国、以色列、沙特阿拉伯的捉摸不定的情况而对协定不抱乐观》,摘要如下:    华盛顿焦急地看到,在一条可望是漫长而曲折的通向真正和平的道路前面,许多情况捉摸不定。其中有这些明显的因素:    ——以色列的情绪。人们对看来相当大的强硬情绪感到关切,特别是在军人中间,他们决心不放弃以色列所占领的任何土地。    ——沙特阿拉伯国王费萨尔的行动。埃及人渴望迅速开始和谈,对美国政府来说,问题是:这位国王为了确使谈判得以开始并取得进展,将在向西方供应石油问题上施加多大压力。    ——国内的公众舆论,当美国人降低室内的温度和放慢公路上的车速时,会不会产生全国性的反阿拉伯情绪或者迁怒于以色列人?会不会使这个国家严重地两极分化?这一因素可能影响尼克松总统在同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打交道时的回旋余地。    这里对新的停火协议不抱乐观,因为协议充满了模棱两可的措辞。虽然协议是一个突破,但是已经有迹象表明双方解释不同,这说明要使交战各方越出这头一步而前进将会多么艰巨。    一位美国高级官员说:“我们绝不能把一盘冷菜错当成一顿正餐。”    这里考虑到的一个关键性事实是,以色列还没有放弃任何土地。即使是最新的停火协议(它使各方处于不稳定的军事地位)也不需要以色列放弃它在苏伊士运河西岸的突出地带,只要求它这样说就行了。    假定交战各方就十月二十二日停火线的位置达成了协议,这必须在一项有关部队脱离接触和隔离的协议范围内实现,而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对此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    以色列建议各方部队退过运河,而埃及人则决心留在他们所在的地方,要以色列退入西奈。各方唯一共同之处是在“脱离接触”这一词上,美国大概要设法协调各方态度,它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然后,为了使局势不致僵化,国务卿基辛格显然希望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和平会议能在十二月初召开。但是,由谁代表巴勒斯坦人出席会议和发言等问题看来尚未解决。要使叙利亚战线和约旦战线也能象埃及战线那样取得进展的问题也依然存在。    这里关切的另一件事是费萨尔国王将起什么作用?如果决心要促使以色列退到一九六七年前边界的沙特阿拉伯继续向欧洲和日本减少石油供应并对美国保持抵制态度,人们怀疑华盛顿仍然认为它是一个友好国家的时间能有多久?事情可能发展到对抗的程度,那时美国可能以不再向它的这位阿拉伯老朋友提供技术、武器和技术人员相威胁。    许多中东问题专家认为,和平问题的要害是如何使以色列放弃僵硬立场而诱导它作出让步。    人们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色列人(它目前除美国外在世界上陷于孤立)如何估计自己的情况。    人们认为,早期会出现的一个难题是找到一种埃及能够放弃的东西,这种东西应该是具体的,在以色列看来是可信的。    无论如何,在阿—以冲突中充当调停者的美国要做的是:乘双方态度仍然未定时抓住目前的时机,并使势头保持下去。

2. 美联社报道以军撕毁联合国旗子并同联合国部队殴斗以色列拒绝撤出开罗----苏伊士公路上的检查站

【美联社十一月十三日电】(发自开罗—苏伊士公路一百零一公里处)以色列部队今天牢固地控制着开罗一苏伊士公路,耽搁了联合国的一个车队,使一批记者无法到苏伊士去。    这批记者在路障处呆了三个多小时,但是仍然没有从“上级”那里传来他们可以前进的命令。    【法新社开罗十一月十三日电】以色列国防部长达扬今天突然去视察开罗以东一百零一公里处的检查站三角地的以色列军队。开罗—苏伊士公路仍为以色列控制。    现场的记者报道说,以色列仍检查运物资给被围在苏伊士的埃及军队的所有车辆。    同时,联合国一位发言人说,紧急部队司令西拉斯沃将军视察了一百一十九公里处的情况,在那里以色列军队拆除了联合国部队芬兰士兵设置的一个路障。    【美联社开罗—苏伊士公路一○一公里处十一月十三日电】在开罗的联合国发言人说,以色列人撕毁了联合国的旗子并试图拆除联合国的设备。据这个地方的消息说,事后不久就发生了殴斗,以色列人还威胁说要烧毁联合国的东西。    【美联社开罗十一月十三日电】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司令今天飞往特拉维夫会见以色列官员们讨论在公路检查站问题上日益发展的危机,这场危机可能破坏中东停火。西拉斯沃少将是在紧急视察昨天上午发生的一场混战的地方以后进行这次访问的,在这次混战中,以色列和芬兰军队发生了殴斗。    根据六点协议,联合国部队将要用自己的路障取代以色列的路障。    【法新社耶路撒冷十一月十三日电】西拉斯沃将军今天同国防部长达扬举行会谈,他后来说,在苏伊士—开罗公路上检查站问题上的纠纷已获得解决。

3. 赫尔佐克说:《联合国部队无权强迫取消任何人对一个地区的控制”

【美联社特拉维夫十一月十三日电】前以色列军事情报首脑、现在是电台评论员的哈伊姆·赫尔佐克将军说,在路障问题上发生的争执是由于“联合国紧急部队对于他们的职能发生了误解而引起的”。赫尔佐克说,联合国军队无权在任何地区篡夺主权或强迫取消任何人对一个地区的控制。    这位将军说,造成这次麻烦的部分原因是停火协议“可能是由于典型的基辛格风格而措辞含糊……这种风格并不总是管用的”。

4. 法新社报道:伊拉克重申反对召开“中东和平会议”

【法新社巴格达十一月十二日电】伊拉克重申它反对拟议中的中东和平会议并建议成立一个阿拉伯强硬路线者联盟。    伊拉克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一位领导人哈达德昨晚在这里说:“伊拉克准备在同其他阿拉伯国家实现反对帝国主义—犹太复国主义的战斗联盟方面采取主动行动。”    哈达德参加了在贝鲁特召开的参加巴勒斯坦革命阵线会议之后返回这里时说,他告诫人们,目前不要作出努力去劝巴勒斯坦运动参加和平会议。    他说,伊拉克也反对成立一个巴勒斯坦国的想法,他说,这个想法等于“否认巴勒斯坦事业的历史、政治和合法的基础”。    他说,他强调了伊拉克反对安理会一九六七年十一月通过的二四二号决议,并反对任何为执行那个决议而召开的国际和平会议。    【法新社贝鲁特十一月十三日电】《安瓦尔报》说,“伊拉克已建议叙利亚及其他战场上的国家在一定的条件下组成一个联盟”。据这家报纸说,巴格达提出三个条件:“一、立即统一战场上的国家的武装部队;二、拒绝停火;三、不承认犹太复国主义实体和拒绝同以色列进行任何谈判。”    《安瓦尔报》又说,伊拉克领导人在布迈丁和卡扎菲最近访问巴格达时已把他们的倡议通知了他们两人以及通知了巴勒斯坦抵抗运动。

5. 梅厄说以不准备撤到十月二十二日线

【美联社耶路撒冷十一月十三日电】梅厄总理今天要求以色列军队和埃及军队“相互撤到”十月中东战争以前他们所占领的苏伊士运河两岸。    梅厄夫人在议会发表政策演说时说,在十月二十二日联合国停火生效时的战线是“虚构的”和是“幻想的”,只不过是被重新开始的战斗破坏罢了。她对有一百二十名议员的议会说,“以色列不准备从它现在的军事阵地上撤到被称为十月二十二日线的那条想象的和虚构的战线上去。”    她说,她在十月底访问华盛顿时对基辛格说,以色列认为,“使中东停火稳定下来的办法就是军队脱离接触和分开,并重新进行部署”。    那时他建议,“以色列将从它在运河西岸的阵地撤到东岸,埃及军队将从运河东岸撤到西岸。”    观察家们说,她重申她对基辛格说的话——以及她坚定地反对撤至十月二十二日停火线——表明,以色列仍然希望相互退到运河两岸。梅厄说,协议中所规定的联合国的接管,“并不损害我们对于这个地区和整个这条路线的控制”。    【法新社耶路撒冷十一月十三日电】梅厄夫人说,目前正在同美国进行接触,以确保以色列军队变得甚至比战争以前更强大。她说:“美国正在继续通过空中和其他方式提供武器装备。”    【美联社伦敦十一月十二日电】(记者:加弗向)梅厄总理今天再次提出一项六点领土计划,以便在同它的阿拉伯邻国达成的一项和平解决中使以色列得到可以防御的边界。这个计划特别要求西奈非军事化,保持以色列对战略要地,例如沙姆沙伊赫和戈兰高地的控制以及让约旦在加沙获得一个地中海港口。    梅厄夫人对和谈的态度是在一次拥挤的记者招待会上以间接的方式向新闻界的代表透露的。    梅厄关于一项领土解决的计划规定:    1、以色列撤出西奈,使这个沙漠缓冲区非军事化。为了保证实现这一点,应成立一支包括以色列人和埃及人的国际部队。    2、加沙地带可以给约旦,使侯赛因国王的国家有一个通道走廊齐备的通往地中海的出口。加沙作为过去巴勒斯坦托管地的一部分,从未正式划归给任何国家,虽然埃及一向占领着它。    3、在一九六七年战争中实现的耶路撒冷东西两部分的有效的合并应继续保持,这个统一的城市将成为以色列的首都。各宗教团体将象现在一样继续管理圣地。    4、以色列将继续控制在一九六七年六天战争中从叙利亚那里夺取来的戈兰高地。    5、沙姆沙伊赫也该留在以色列手中,以色列进出那里必须加以保证。从这个要塞,占领者的大炮能够控制蒂朗海峡,这个海峡使以色列油船和其他船只能从它最南端的埃拉特港开到波斯湾、印度洋以及更远的地方。    6、在约旦河西岸或东岸不应成立充当“反以色列桥头堡”的任何新的巴勒斯坦国。以色列在西岸的边界是可以谈判的,但是要使以色列和他们的阿拉伯邻国连接起来,而不是分开。    约旦和以色列可以共同执行使西岸地区工业化的计划,并由以色列和国际上提供资金资助在那里定居难民。梅厄夫人说,至于现在,“我们反对阿拉法特开进西岸以及我们离开”。

6. 黎报报道:阿拉法特抵巴格达

【法新社贝鲁特十一月十三日电】《日报》报道,在十一月十一日晚离开开罗去莫斯科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阿拉法特在十二日早晨突然到达巴格达。    《日报》又说,这位巴勒斯坦领导人的到达巴格达是极其保密的,没有透露他访问伊拉克首都的理由。    《日报》指出,但是,阿拉法特在巴格达的逗留意味着巴勒斯坦代表团的莫斯科之行推迟了。    大概是在组成这个代表团时出现的困难导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突然来到巴格达。    据《日报》说,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总书记乔治·哈巴什将不参加代表团。    另一方面,应代表阿拉伯解放阵线的阿卜杜勒·瓦哈卜·卡雅利己表示他不能参加这个代表团,因为他已“辞去”他担任的该组织(服从伊拉克复兴社会党的)“总书记的职务”。    《日报》获悉,阿拉法特的巴格达之行的主要目的是谋求伊拉克复兴社会党同意阿拉伯解放阵线参加莫斯科会谈。    《解放者报》(亲游击队的)在证实阿拉法特在巴格达时指出,阿拉法特在去莫斯科之前也可能去科威特。    《解放者报》说,此行的日期和将陪同阿拉法特的巴勒斯坦的代表团的组成都尚未最后确定。    【法新社阿尔及尔十一月十三日电】阿尔及利亚通讯社从这里报道,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负责人阿布·卢图夫今天否认所传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将去莫斯科的消息。    这家通讯社是在援引卢图夫对巴勒斯坦通讯社记者发表的声明时作此报道的。    卢图夫还在声明中否认谣传有为了实现中东危机的全球性解决,打算建立一个象苏联建议的那样的巴勒斯坦国的计划。

第 4 版

1. 外国记者继续报道毛主席会见基辛格

【本刊讯】英国《每日电讯报》十一月十四日刊载克莱尔·霍林沃思从北京发回的一篇报道,摘要如下:    在毛主席同基辛格的会谈中,毛泽东主席对基辛格说,在他“去见上帝”以前希望看到福摩萨同祖国重新统一。    虽然同毛主席的讲话从来不向报界正式透露,但是据我了解,讨论集中在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这一点上。    毛主席的那个布置得很紧凑的大房间里有一个单人床,旁边有一台电视机。书柜里有英文参考书,小牛津字典和英国百科全书。    毛主席警告基辛格关于美国最近在中东问题上同苏联沉溺于搞霸权所包含的危险,据说那时毛主席把基辛格象一个学生那样看待。    在早些时候,周总理向基辛格强调中国人看到在福摩萨出现的危险,那里的行政院长蒋经国现在是俄国给予很大注意的目标。    蒋经国曾在俄国受教育,娶了一个俄国老婆。当他对于苏联所献的殷勤报以同情态度时,周总理声明,北京承担治理和保卫福摩萨的责任是极为重要的。    【合众国际社东京十一月十四日电】(记者:海伦·托马斯)基辛格国务卿今天到达东京,这是他这次环球旅行的倒数第二站    。    基辛格和周的最后一次会谈一直继续到今天凌晨三点钟,他们才结束了有关联合发布的《公报》的工作。    国务院的官员们说,在基辛格同周恩来和共产党主席毛泽东十六个小时的会谈中,水门事件“几乎没有谈及”。他们说:“同他们讨论这个问题并不是当然的事。”    官员们说,基辛格同毛泽东将近三小时的会见是他同这位传奇式的革命领袖三次会见中时间“最长和交谈内容最广泛的一次”。    那些见到了七十九岁的毛泽东的人说,毛“十分明白”,他“是掌权的,而不是一个挂名的人物”。    他们对他虽然年迈然而机敏这一点感到惊奇。在基辛格看来,他似乎“比前几次见到时身体更好    ”。。    官员们说,他们在古老的紫禁城边缘上的毛的两层楼住宅里举行的这一次会晤有一个特点,就是有一种新的实实在在的友好态度,这样他们就可以彻底讨论问题,而不是使用一些通常的辞令。    官员们说,中国对苏联的害怕是真实的,而且并未减少。基辛格在日本访问的两天内将同田中首相和其他日本官员研究他这次中国之行所得到的印象。    【本刊讯】加拿大《环球邮报》十一月十三日刊载该报驻北京记者的一篇报道,题为《毛同基辛格会谈证实了中国对美国的友谊》,摘要如下:    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同毛泽东主席昨晚举行了一次不寻常的两个半小时会谈,这是自从基辛格在二月份同这位七十九岁的中国领导人会晤以来最有力地证实了中国对美国奉行的友好政策。    尽管除了基辛格取得的一连串成功以外,没有取得外交上的突破,但他完全有理由为他目前在这里进行访问的情况感到庆幸。    至少中国人已表明他们将继续坚持他们的谋求同美国改善关系的政策,他们对他本人继续怀有很高的敬意。

2. 法《世界报》驻北京记者布克文章:《基辛格对北京领导人坦率地阐述他的想法》

【本刊讯】法国《世界报》十一月十四日刊载该报驻北京记者阿兰·布克的一篇文章,题为《基辛格对北京领导人坦率地阐述了他的想法》,摘要如下:    为什么进行第三次会晤?是为了敲定某种决定吗?    新华社的公报说,双方进行了十分广泛的交换意见。不应排除中国领导人只是想挑最好的消息进行报道。周总理相信基辛格是一个可以谈得来的人,他了解中国人对他说的话。国务卿则习惯说,在北京,最干脆地是直言不讳和坦率地阐述他的想法,这就是对方要求他的全部东西。此外,基辛格在中国就近东问题答记者问时表示,他部分地接受中国关于“超级大国”的论点。他几次运用这个词,而且毫不掩饰他的政府到处都对小国施加压力,而莫斯科仅就“超级大国”一词就提出愤怒抗议。    一个原则上把自己的国际政策建立在谴责超级大国基础之上的国家对基辛格的友好接待,可能令人感到惊奇。奇怪的是,在亚洲,中国的外交是以反帝斗争的名义一只手伸向第三世界,另一只手伸向美国。无疑,有些中国人也对此感到惊奇,因为近两个月来,特别是从中共十大以来,中国一直在开展必须区别革命的妥协和反革命的妥协的宣传。这种妥协理论强调为取得成功所必须的战术上的灵活性。

3. 外电评述基辛格告别宴会的祝酒辞

【路透社北京十一月十四日电】(记者:乔纳森·夏普)基辛格博士缓慢而措词谨慎地讲话说,他和他的一行将带着对取得的进展感到满意和对已经建立的关系感到亲热的感情离开。    他在回顾尼克松总统去年二月对这里进行的历史性的访问时说,尼克松是一位“开拓者”。    基辛格博士说,他这次访问的意义不会包含在将发表的公报的字句中,而将包含在双方建立的关系“和我们所规划的未来中”。    他没有作详细阐述,但是观察家们说,这可能意味着,美国和中国已经制订出一项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计划。    【法新社北京十一月十三日电】基辛格在结束他的祝酒辞时感谢周恩来及其同事们给予热情的接待和使工作得以完成。    他还说,我要……向你们保证,不论今后发生什么事情,不论哪一个政府执政,我们关系中所取得的进展,今后将继续发展下去。    基辛格在今天下午同周恩来举行了一次长时间的正式会谈,在宴会后继续同中国总理会谈。在当地时间午夜左右,这次外加的会谈看来还没有结束。    观察家们说,基辛格和周恩来可能在对公报作最后的润色。    【合众国际社北京十一月十三日电】(记者:海伦·托马斯)基辛格在同周恩来总理和共产党主席毛泽东举行了十一小时的会谈后,在一次宴会上祝酒时说,不论今后发生什么事情,不论(华盛顿)政府如何,我们关系中所取得的进展,今后将继续发展下去。    记者问陪同基辛格的美国官员,他代表未来的各届美国政府所作的友好保证,是否是针对水门丑闻可能对本届政府产生的影响而言。其中一个官员说,这番话只意味着美国实行一种“不取决于任何一届政府的两党一致的对外政策——这是两党都实行的一种政策”。他说基辛格的目的“只是要清楚说明,这是美国的政策,以便他们(中国人)可以制订他们的计划”。    【美联社华盛顿十一月十四日电】(记者:斯潘塞·戴维斯)基辛格国务卿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保证,说“不论将来在美国发生什么事情”,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友谊都将继续下去,这番话含有两党一致在政治上支持同北京的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味道。    但是不清楚这种支持是否真正存在,特别是在尼克松总统的党的比较保守的分子中间是否真正存在。    国务院发言人维斯特向记者解释说:“看一看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趋势吧。有一种从这一届政府转向下一届政府的格局。为了美国的利益……主要的对外政策有一种持续的基础,这不是不寻常的事。”

4. 时事社报道:《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抵日》

【时事社东京十一月十四日电】题: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抵日    访问了中东和中国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一行十四日下午乘抵达羽田机场的专机抵日。    【共同社东京十一月十四日电】题:外相同美国国务卿会谈,以中东、石油问题为中心交换意见    正在日本访问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十四日下午三时半到外务省拜访大平外相,以中东形势和石油问题为中心进行了约两小时二十分钟的会谈。    在这次会谈中,大平外相就因中东战争引起的限制供应石油问题详细地说明了我国的处境,并详细地询问了基辛格国务卿对中东纠纷的现状和今后前景的看法。    对此,基辛格国务卿说,对解决中东纠纷满怀热情,为此,将不惜作出一切努力。    此外,基辛格国务卿还就他提出的先进工业国家合作宣言(基辛格设想)表明了如下看法:“美国并没有放弃缔结连接日美欧的一般宣言的想法,强烈希望日本以某种形式参加。”并决定今后在基辛格国务卿和驻美大使安川之间继续进行协商。    当前,中东形势和限制供应石油的动向是关系到下一年度的经济展望和改组内阁的问题,因此,政府对会谈的结果寄予很大的期望,想通过同调停纷争的当事者基辛格国务卿的会谈找出解决石油危机的办法。    参加今天会谈的,日本方面有驻美大使安川、外务审议官东乡、美洲局局长大河原;美国方面有驻日大使英格索尔、公使史密斯、副国务卿帮办恒安石。    此外,会谈还就基辛格设想,基于访日前进行的基辛格国务卿同中国首脑的会谈内容的美中关系交换了意见。    不过,关于美中关系问题,由于中东和石油问题占去了很多时间,所以仅由基辛格国务卿作了若干说明。大平同基辛格会谈后举行记者招待会    【本刊讯】东京十一月十四日消息,大平外相十一月十四日在同基辛格会谈后在外务省举行了记者招待会。    大平在记者招待会上的谈话内容摘要如下:    大平:今天的会谈,大半时间用于中近东问题。我请他谈了对中近东问题的现状以及对今后(中近东问题)展望的想法。现在,中近东问题有了解决的线索,今后将进入谈判的阶段。    我也把我国对这个问题的立场以及由于限制供油而给我国带来的问题,、详细地向他作了说明。    关于基辛格设想问题。在欧洲方面虽然对日本参加这一设想,抱有怀疑,但是,基辛格说,美国政府没有放弃如下想法,即,搞一个联结日美欧的一般性宣言。美国强烈希望日本以某种形式参加这一宣言。    我们听他讲了关于美中关系问题的若干说明。    问:您是怎样向基辛格说明日本对于石油问题的立场的?    大平:我说,我国需要的石油,几乎都靠进口。而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依靠中近东。而且,大半是通过国际石油资本进口的。如果供应受到了限制,不仅影响国民的生活,而且将使基于产业受到实质性的影响。我们将在政治上、经济上受到很大的影响。我详细地讲了这一情况,并要求给予理解。    问:为了实现中东的和平,美国要求日本做些什么?    大平:美国的一贯态度是,各国根据各自的立场行事。它不指挥别人。    问:日本政府对美国要求什么?    大平:正如你们所知,日本政府要求美国为和平解决(中东问题)而努力。    问:日本是否要制订石油政策?    大平:日本自己定自己的石油政策。我们正在努力。    问:朝鲜问题,即将在联合国进行讨论。请问基辛格是否向您谈了中国对这个问题的态度?    大平:我们没有讨论这个问题。    问:据说,“欧洲年”,即基辛格设想已经死了。是否这样?    大平:不是的。    问:美国在政治上、军事上调整了中东问题,但是,它能在经济上进行调整吗?    大平:我们以中东问题进行了会谈,而且听他详细地谈了对今后的展望。    (美国记者)问:关于美中关系,是怎样谈的?    大平:基辛格说,将发表美中联合公报,他要我看这个公报。由于时间短促,未能听取他的详细说明。    问:就您的印象来说,美中关系是否有发展?    大平:我的印象,没有基本的变化。仍是过去上海公报的延长。    问:据您的印象,美国对中东问题是否乐观?    大平:既不能说乐观,也不能说悲观。由于我们已约定不能谈这个问题。所以,我只能说基辛格对这个问题很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