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11-11

第 1 版

1. 基辛格在巴基斯坦同布托会谈

【美联社拉瓦尔品第十一月九日电】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博士在中东进行旋风般的谋求和平之行后,于九日傍晚抵达巴基斯坦作短暂的过夜停留,然后飞往北京。    基辛格的座机刚在伊斯兰堡国际机场停下,基辛格就乘汽车离开,去同巴基斯坦总理布托就中东和彼此关心的其他问题举行会谈。    【法新社伊斯兰堡十一月九日电】消息灵通人士今天说,布托总理同基辛格博士的会谈将包括中东局势和亚洲次大陆的稳定遭到的危险。    这些人士说,会谈将以中东为中心。但是布托将趁这个机会强调巴基斯坦的这个看法:苏美缓和虽然是可取的,但是可能有损害美国利益的副作用。    一位权威人士说,“巴基斯坦担心,在缓和的范围内,中等国家是否可以由于把一个不可改变的既成事实摆到世界面前而改善它们的地位。”    正如布托已经指出的,事实上,缓和已经使这种危险增加了。因此,各国都必须有保卫本身的手段——一种当地的遏制力量。    这位人士说,布托在九月间访问华盛顿期间曾向尼克松总统说明了这个看法供考虑。同时,他曾圆滑地提醒尼克松总统:根据一九五四年和一九五九年共同安全条约,美国有义务向巴基斯坦提供用于自卫的武器。预料,布托在向基辛格博士重申这个观点时会指出,喀布尔七月政变结果成立了一个对苏联极友好的政权。这大大加强了莫斯科在这个地区的影响。    一位巴基斯坦官员说,印度正在狂热地武装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预料布托将向基辛格强调,军事上软弱的巴基斯坦可能会使其邻国十分着迷。这就可能导致会使苏美缓和受到严重压力的事件。    但是仍然有希望美国会转而认为,巴基斯坦强大对于这个地区的稳定是必不可少的。    【路透社安曼十一月八日电】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今天在这里同约旦国王侯赛因会谈了五小时,然后飞往利雅得去会见沙特阿拉伯国王费萨尔。沙特阿拉伯是他的阿拉伯之行的最后一站。    基辛格对记者说,他在安曼讨论了“在这个地区建立持久的公正和平问题”。    他还说:“我认为,我们的观点取得了非常接近的一致。”    【美联社利雅得十一月八日电】国务卿基辛格今晚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同费萨尔国王会谈了九十分钟。    基辛格没有透露讨论的内容,但是据信他同国王讨论了西方,尤其是欧洲对在冬季来临时石油供应减少越来越不安的问题。

2. 罗德里克评基辛格访华

【美联社东京十一月九日电】(记者:约翰·罗德里克)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星期六前往中国,由于看来他的谋求解决中东问题的成功的活动,建立中美之间更密切的联系的希望增加了。    预料中国人自己将会采取主动,建议进行讨论,这种讨论可能导致比人们预料的要更快地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他们很可能认为,中东和平将有助于紧张的美苏关系的缓和,中国人以不热心的态度看待这样一个发展。    驻中国首都的日本记者说,有一个不大的可能性:美国可能同台湾断绝外交关系。美国同台湾断交,是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在中美两国能够建立正常关系以前必须履行的条件。    这里的外交观察家们预料,在基辛格同中国领导人的五天讨论中不会出现这样引人注目的事件。但是他们又说,基辛格是善于搞出人意料的事件的。    如果他决定一直走下去,这样做的条件是几乎再好不过的了。北京的领导正在搞一个说服国民党人的大规模运动,使他们相信,他们长期的激烈争吵可以达成某种妥协。看来已经放弃了在可预见的今后时期内对台湾使用武力的想法。    日本政府已经表明,它预料会采取走向美中关系正常化的行动,并且预料中美贸易将因此而得益。大平外相意识到了更加激烈的经济竞争——一个有很大权力的美国实业代表团已经到了中国,于是计划不久亲自去北京解决签订航空协定的问题。这个问题妨碍签订更广泛的商务条约及和平条约。    预料基辛格将讨论日益增长的美中贸易问题。他可能建议美国人展开一个向中国人更多地购买的运动,以抵销造成的巨大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可能成为现在友好的关系将来发生冲突的一个根源。    再一个问题就是使文化和新闻的交流更加稳定的问题。    【本刊讯】美国《洛杉矶时报》十一月五日刊载该报撰稿人从北京发回的一则报道,摘要如下:    一个由十人组成的美国贸易代表团——是迄今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重要的贸易代表团——四日抵达这里进行为期两周的访问。    这个代表团成员中,有威斯汀豪斯电力公司董事长唐纳德·伯纳姆,他在抵达北京机场时说,代表团将同中国人讨论增加贸易的安排。    在北京的美国商业人士透露,代表团希望能探讨分别在北京和华盛顿设立常设美中贸易促进处的可能性。    这里的美国人士认为在一九四九年以来两国互相“冻结”对方的资产问题上有着障碍。    但是这些人士表示希望基辛格国务卿即将进行的访问将开始为解决这个问题作出新的主动行动。

3. 美宣布埃以接受美制定的六点协议

【美联社华盛顿十一月九日电】美国政府今天宣布,以色列和埃及已经接受一项六点协议,其目的是要为谋求中东问题永久解决办法的谈判铺平道路。    白宫官员们发表了国务卿基辛格给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的一封信,信中列举了六点,并且说,两国的代表将在星期六(十日)举行会晤,签署这项协议。    这六点中没有报纸报道的埃及取消对红海南部进口的曼德海峡的封锁这一让步。而在基辛格结束对五个阿拉伯国家的访问后,美国官员星期四透露的协议文本是包括这一点的。    基辛格致瓦尔德海姆的信中所提协议文本包括这几点:    ——“埃及和以色列一致同意认真遵守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要求的停火。    ——“双方一致同意,它们之间的会谈将立即开始,根据关于在联合国主持下双方部队脱离接触和分开的协议解决回到十月二十二日阵地的问题。    ——“苏伊士城将每天得到粮食、水和药品的供应。苏伊士城内一切受伤的非军事人员将予以撤离。    ——“不得阻碍非军事补给品向东岸的运送。    ——“开罗一苏伊士公路上的以色列检查点将由联合国检查点接替。在该公路的苏伊士一端,以色列军官可以同联合国一起在运河河岸监察货物的非军事性质。    ——“一俟在开罗—苏伊士公路上设立联合国检查点,将交换全部战俘,包括受伤的战俘。”    基辛格说,两国已经同意于星期六在联合国主持下在苏伊士—开罗公路上举行的一次会晤中签署这项协议。    基辛格的助手们对随他旅行的记者们说,这项新的协议将为年底以前举行正式和谈铺平道路。    官员们原计划今天东部标准时间中午在华盛顿、特拉维夫和开罗同时宣布这项协议的,但是在日本官员在东京向记者们发表以后,就提前了两小时公布这一文本。    据报道,以色列和埃及的军官已经在为履行这项协议而工作。开罗的大报说,开罗、莫斯科和华盛顿正在讨论在联合国主持下在日内瓦举行阿拉伯和以色列和平会议的问题。    【美联社开罗十一月八日电】政府发言人阿尼斯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局势将会在今后几小时中得到进一步澄清”。    阿尼斯又说,“在今后几天中,我们可能知道和平会议将在何时开始举行,或者到底开不开这样一种会议”。    阿尼斯表示,埃及已收回它以前坚持的以色列按两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所要求的那样,立即撤至十月二十二日阵地的主张。    阿尼斯在谈到以色列时说,“它们必须表明,它们将执行决议。    “一旦这样做了,车轮就将开始转动,我们就可能去参加和平会议,也许就在今后几天”。    阿尼斯又说,“一旦它们开始转动,我们就可能开始考虑组织出席和平会议的代表团”。    他继续说,“埃及认为以色列必须首先对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所提出的以色列撤到十月二十二日停火线的要求作出反应”。    撤至十月二十二日停火线是履行一个较早的全面解决阿拉伯—以色列冲突的安理会决议的“焦点”。    阿尼斯说,“我认为,除非以色列人显示出十分明确地尊重(瓦尔德海姆的呼吁),否则我们是不能走得十分远的。    “人们希望以色列会对这个呼吁作出赞同的回答。”    阿尼斯不愿详细说明埃及将采取什么行动来换取以色列人愿意撤出他们的军队的任何表示。

4. 委内瑞拉《现代》杂志评中东局势的文章《超级大国是冲突的助产婆》

【本刊讯】委内瑞拉《现代》杂志十月二十八日一期刊登一篇署名亚历克西斯·查辛的文章,题为《阿拉伯—以色列之战:第四场血战,超级大国是冲突的助产婆》,摘要如下:    凡是在世界上无足轻重的国家之间发生冲突,其背后必然会有一个或更多的大国。阿拉伯—以色列目前的流血战争也不例外。因为正当双方在战场上厮杀时,苏联和美国却在舒舒服服地讨论冲突如何解决。与此同时,两个大国的军舰和飞机迅速活动,向中东国家运送武器。    中东是亚洲和非洲之间的走廊,又通过地中海打开通往欧洲的大门。从政治和军事观点来看,它具有战略意义,超级大国均未忽视这一点。在许多世纪中,那些征服者的帝国曾有效地利用着这一地区,那个地区的人民被迫卷入绵延不断的战争。尽管超级大国在国际关系中奉行的是缓和政策,然而它们总是把战争的可能性署于自己的计划中,因此,它们的对外政策就是为其特殊利益,尤其是军事利益着想的。无论美国还是苏联都从未公开承认自己对中东地区的霸权感兴趣,然而它们的态度却使人们越来越明显地看到,它们都想在那儿取得优势地位。它们是这场游戏中的主将,而利用大国间的争斗获得武器和政治支持的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不过是些兵卒。    这场新冲突证明了两件确切的事情:第一,在苏联继续向阿拉伯人提供武器,以便同以色列人进行战斗,夺回其领土和该地区的控制权的同时,阿拉伯人将继续是苏联的朋友;第二,超级大国在一场把它们卷进去的战争危险面前采取的行动是谈判,然后是把它们的决定强加于人。

第 2 版

1. 英报评述美军和北约组织其他国家部队在丹麦举行军事演习《北约组织需要一次减轻重量的演习》

【本刊讯】英《每日快报》十一月七日刊登韦尔罗斯从丹麦发的报道,标题是《北约组织需要一次减轻重量的演习》,摘要如下:    美军昨天在北欧与北约组织其它国家的部队一起举行大演习。    演习地区是以丹麦的泽兰为中心的——从苏联边界飞行三十分钟就到。因此,不足为奇的是,这次演习的目的之一是显示北约组织的团结。    那么,北约组织有多么强大,它能做些什么呢?此外,对于目前关于美国将从联盟撤退大量部队的推测,能够给予多大的可信性呢?    北约组织的主要部队在中欧,中欧盟军总司令是费伯将军。昨天上午,他与北欧总司令皮尔逊将军一起飞到演习地区。    二人到这里来是对代号为“押沙龙快车”演习进行现场视察的。表明他们的视察的重要意义的一点是,许多军事首脑说过,北翼是北约组织最弱的一翼。    他们说,它由于基本上是低姿态的部队和通讯问题而受到损害。但是在政治家在互相责骂的时候,这个地区的部队正在尽一切可能来改善他们的形象。    费伯将军是五周以前担任这个高级职务的。他说:“情况正在好转。我们正在表明我们是一支坚实的力量。这是重要的,不仅是在我们司令一级,而且在连队一级。”    在地面上,美国对北约组织的主要贡献是它的庞大的第七集团军,其总部设在海德尔贝格。它的十九万人部队保护了德国中部和南部的重要“危急地点”,并占驻于中欧的全部军队的大约四分之一。    此外,美国二千一百辆主要战斗坦克的三分之一以上是没有坦克手的。在紧急情况下,必须从美国把驾驶员用飞机运来。    另外,美国人还有由于在今天军队中的社会和经济变化所产生的各种重大问题。    美元已不再是全能的了,在士兵一级,在德国的生活费用正在上涨,这就是说,在国外服役的吸引力未必与募兵宣传广告所说的相一致了。而且,大多数的主要单位现在都有戒毒谘询中心,司空见惯的是,士兵们承认他们的战友有百分之五十是吸温性毒品的。在这一切之外还有肤色问题,这个十九万人的集团军看来并不象人们在乍一看来时所会认为的那么可靠。    没有人否认,在技术上,第七集团军是配备有极好的导弹和装备精良的作战部队。    北约组织有七千多个核弹头,能够由包括炸弹和火箭在内的各种运载工具加以运载。但是在美国以外的单位中,这些核弹头是用双锁锁起来的。换句话说,五角大楼仍然控制着电钮。    目前美国的政治气氛说明,对军队作某些削减对白宫很可能是具有吸引力的。    如果把无用的人减掉一些,北约组织能够经得起使第七集团军的十二万支援人员调一些回国内去——许多人认为,结果将是一支更有效能的战斗部队。    除了苏联和华沙条约在数量上的优势以外,北约组织的基本通讯和标准化程序也需要加强。    了解这一点是至为重要的:北约国家没有标准的装备,而在某些情况下,也没有使用同一装备的标准方法。    但是费伯将军和皮尔逊将军马上指出,每次举行象“押沙龙快车”这样的演习,结果就是有了一支更好的部队。但是不管进行多少演习,仍有一些战略家说,如果俄国在这个地区发动进攻,苏联的部队在三天内就很可能推进到荷兰,没有机动力量能够做很多事情来遏制他们。这个问题是两位将军用不着到丹麦来就可以发现的。在他们离开的时候,这个问题是不会解决的。

2. 北约组织核计划小组会议结束

【法新社海牙十一月七日电】(记者:迪雷尔)核计划小组在一项公报中说,北约组织八个成员国的国防部长“就中东发生的事件所引起的最近危机对联盟造成的某些影响进行了建设性的讨论,并指出,随后的讨论将于一九七三年十二月七日在防务计划委员会的部长级会议上举行”。    公报说,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美国国防部长就有关战略核潜力平衡的状况提出的报告”。    部长们“感兴趣地”听取了这个报告,并注意到了当前的局势。    部长们还继续审查了在一场假设的战争的不同阶段为了防御而从战术上使用核武器的政治和军事含义。    公报说,下次会议将于一九七四年春季在挪威举行。    【合众国际社海牙十一月七日电】(记者:朗沃思)五角大楼发言人弗里德海姆今天说,美国国防部长施莱辛格和他的欧洲盟友已解决了北约组织内由于中东战争所引起的纠纷。    弗里德海姆在北约组织核计划小组八国国防部长会议结束后说:    “这些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美国国防)部长认为,这些问题将来不会再以过去的方式出现。”    但是北约组织人士说,虽然这次会议消除了这次纠纷所产生的大部分情绪,但基本问题仍然存在。    弗里德海姆说:“部长们都认为,他们对各自的立场有了较好的理解,联盟现在可以继续进行它的正常活动。”

3. 美新处报道《尼克松不情愿地要求推迟讨论贸易法案》

【美新处华盛顿十一月七日电】题:尼克松不情愿地要求推迟讨论贸易法案(背景材料)    政府官员说,尼克松总统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提出了推迟就贸易法案采取行动的要求。    议长艾伯特于十一月七日对记者说,美国众议院将不象以前计划的那样,在十一月十二日开始的那一周期间,就一九七三年的贸易改革法案进行辩论和采取行动。他说,众院是应总统的特别要求推迟采取行动的。    官员们说,总统不情愿地提出了这一要求,因为筹款委员会已就这个法案工作了数星期之久。    尼克松是在十一月七日在白宫同议长艾伯特谈到这一问题的。    政府官员说,总统是由于担心可能对贸易法案第四条(这一条涉及到对苏联进口的商品给予非歧视性的待遇的问题)采取不利的行动,才提出这一要求的。据说总统担心,对第四条建议提出的一项修正案,可能对目前正在进行的深入而微妙的外交谈判的成功造成严重的威胁,这种谈判是期望中东将获得持久的和平。    【本刊讯】英《卫报》十一月八日刊登詹金斯发自华盛顿的一篇报道,标题是《为了拉拢俄国而牺牲法案》,摘要如下:    为了谋求中东和平这项急务,尼克松总统今天牺牲了他的贸易法案。这项法案如果获得通过的话,将使他能够通过谈判同欧洲和日本建立一种新的商业秩序。    他这样做是由于怕触犯俄国人。政府面临这样一种局面:如果这个法案在国会获得通过的话,无疑将会加以修正,而使总统无法向俄国人提供信贷,除非他们取消对犹太人出境的一切限制。    政府官员们今晚坦率地承认,这还意味着“欧洲年”实际上已死亡了。他们还预料在草拟正在讨论的大西洋两岸原则和共同目标宣言方面增加了一些困难,而且这些困难可能是无法克服的。    在联盟内部因中东危机而发生争吵以后,总统突然搁置贸易法案的做法将造成心理上的严重打击。欧洲的许多人将会认为这清楚地表明,美国总统认为,对美国来说,莫斯科占第一位,盟国占第二位。由于总统突然专断地行事,大西洋两岸大概会爆发又一次争吵。

4. 塔斯社报道美两院通过限制总统战争权力法案《美国会的决定》

【塔斯社华盛顿十一月八日电】题:美国会的决定    美国国会星期三驳回总统的否决,追认以前它在十月份通过的赞成下述法案的决定,即限制总统在外国进行未经国会宣布的战争的权力。    这项法案现在已成为法律,尽管总统反对,它使美国政府有责任在派遣美国军队去国外作战之前要预先得到国会的支持。只有在出现“紧急状况”的时候,即在美国国家安全或驻扎在国外的美军受到威胁的时候,政府才能采取九十天的战争行动,在此期间,所采取的战争行动也应由国会批准。同时,国会保留有尽快召回军队的权利,办法是通过相应的决议而总统不得加以否决。    十月初,国会两院批准了法案的定稿。之后,将这项法案提交总统签署。总统于十月二十四日驳回了这项法案。同时,尼克松宣布,采用这项法案“会严重破坏国家在发生国际危机时期坚定果断地采取行动的能力”。    根据美国宪法,被总统驳回的法案又送回国会。国会有权在两院三分之二议员赞成的情况下否定总统的否决。星期三,众议院以二百八十四票赞成、一百三十五票反对,参议院以七十三票赞成、十八票反对追认了原先的决定。    国会的决定再次证明:由于国家有可能陷入“新的越南战争”而令人感到严重不安。特别是鉴于美国政府不久前因近东冲突而命令它在一些地区的武装力量处于高度戒备状态。此间人士认为,赞成这项法案的议员人数比十月份大大地增加正是出于这个原因。

5. 漫画:《风雨飘摇》

──香港《大公报》刊载美《国际先驱论坛报》的漫画(图中外文上为“缓和”,下为“中东”)

6. 英报文章《北约组织必须重新考虑政策》

【本刊讯】英《苏格兰人报》十一月七日刊登多恩的一篇文章,题为《北约组织必须重新考虑政策》,摘要如下:    中东战争的教训和美国从西欧撤军的日益增长的可能性,使西欧重新考虑其防务政策成为迫切必要的了。    真正的问题是在东欧大规模集结军事力量的时候实现和缓的问题,因为这种集结可能使东西方之间达成的任何政治解决办法毫无价值。这是爱丁堡大学研究防务问题的教授埃里克森的看法,他上周从华盛顿的美国空军总部返回,他在那里担任关于苏联军事政策特别是关于苏联在中东直接进行军事干涉的威胁问题的顾问。    他回来后深信,由于在目前危机期间没有给美国以支持,美国从欧洲撤军的可能性增加了,面对这样一种撤退,西欧提不出可信的替代办法。埃里克森教授昨天在爱丁堡市企业俱乐部讲话时说,欧洲的军事形势在过去五年中发生了很大变化,苏联的战斗序列现在已大不相同了。    中东战争显示了未来的假设的欧洲地面战斗的情况,鉴于新的技术和已经使用的全新的一套武器,北约组织的防务思想已被证明是过时了。    在全面的人力、坦克和飞机方面,苏联部队现在比北约部队多,为三对一之比。一九六八年,苏联增加了他们的力量,派了五个师到捷克斯洛伐克,而以前在那里是没有驻军的。在东德,现在有苏军二十个师,在匈牙利有四个师,在波兰有三个师。这就意味着,可以立即部署的东西是一万一千辆坦克、二千架作战飞机和大约四十三万人。有一千五百辆坦克是新式的T62型,埃及人刚刚使用了这些“可怕的”坦克。战术飞机增加了百分之五十以上,常规大炮力量则增加一倍,常规弹药和核弹头也有很大的增加。    埃里克森说,必须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辩论和缓时,军事力量的这些可怕因素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这些因素必须应付,因为北约国家的人力已大减了:丹麦“实际上是解除了武装”,在北部边界,挪威有一个营,约有三十六架飞机,而它所面对的是苏军三个师,约三百架飞机。    埃里克森教授强调说,所担心的并不是俄国发动大规模攻击。担心的是更为阴险的一种东西:增加的军事力量可能是达到政治目的一种手段。    北约防务战略家必须研究他们准备在什么条件下达成政治解决办法,并且为了什么目的而需要大量美军驻在欧洲。

第 3 版

1. 日本国际问题评论家林理介的文章:《亚洲与中近东的代理战争》(未完)

【本刊讯】日本《人与日本》十月号上刊登国际问题评论家林理介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亚洲与中近东的代理战争》,摘要如下:    不言而喻,英国式的分而治之成了今天以阿拉伯同犹太人对立为核心的中东争端的远因。    但是,英国的统治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开始就迅速地衰退下来,一九六八年二月,在威尔逊工党内阁下,宣布英国从“苏伊士以东”撤退,现在,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其影响是极其有限的。    英国撤退以后,正在取而代之施加强大压力的是,苏联由北南进,获得了庞大的石油特权的美国在这里出现。以美苏这两个超级大国的出现和对立为轴心,西边发生了以埃及同以色列对立为核心的三次中东战争,东边发生了以印度同巴基斯坦对立为中心的三次印巴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导致了关闭苏伊士运河,第三次印巴战争在印度洋东端诞生了孟加拉国这个新兴国家。显然,印度洋的风波导致了以美苏这两个超级大国的对立为伴奏的周围各国的局部争端,而这种局部争端反过来又引起了印度洋的风波。印度洋的涛声今后也不一定不随时随地的由政变、革命、内战引起“代理战争”性的局部战争。实际上就在七月在山间的小王国阿富汗刚刚发生过推翻君主制的政变。    苏联南下是自帝俄时代以来的长期的历史性政策。在斯大林统治下,苏联就曾经试图继续占领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进驻的伊朗的北部——阿塞拜疆,并建立共产主义政权。斯大林的这种尝试由于美英和巴列维国王的反对而被制止了。但纳赛尔政权诞生以后,赫鲁晓夫就接近埃及和叙利亚,给予大量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对位于波斯湾末端的伊拉克,革命后也给予很多援助,去年春季又缔结了友好合作条约。同埃及也签署了同样的条约。但对苏联南下政策提供强有力的跳板的,则是印度。印苏友好条约的产物    使孟加拉国获得独立的第三次印巴战争,如果不同一九七一年夏季签署的印苏和平友好合作条约联系起来,就是不可想象的。不妨说,印苏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实际上是一个称得上同盟的强有力的条约。支持印度闪电般地击败了巴基斯坦,创造了一个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的软弱只能意味着在印度次大陆,美国和中国的势力倒退了。    在这种实力关系中,七月十七日在阿富汗发生的推翻君主制的政变,作出了重大暗示。不妨说,如果阿富汗政变是一次亲苏、反巴基斯坦政变,那么,它给今后带来的影响将是重大的,它不亚于孟加拉国的独立,它为企图向印度洋扩张的苏联建立了另一座桥头堡。苏式武装的阿富汗    阿富汗在实行君主制当时,也是一个受苏联影响严重的国家。    据说达乌德总统掌握着由苏式现代化武器装备的阿富汗军队,而这支军队又是由一千四百人组成的苏联军事顾问团支撑的。达乌德总统表示同情居住在阿富汗南部和巴基斯坦北方的帕坦族的统一运动,采取着支持其独立或扩大自治权的态度。    据说在喀布尔有人说:“在半年或一年之内将同巴基斯坦发生战争。”而苏式装备的阿富汗军队同得到美中援助的巴基斯坦军队的较量,大概不会只局限于一次局部战争。在巴基斯坦西部的俾路支省,俾路支族也掀起了强大的分裂运动,如果帕坦族的分裂运动取得成功,那么,巴基斯坦作为国家而被肢解一空这种出乎预料的事,也很可能发生。可以预料,对于巴基斯坦所进行的这种殊死抵制,同样亲近美中的伊朗将给予大力支持。而同巴基斯坦水火不相容的亲苏派印度可能站在阿富汗一边,好不容易才在西姆拉避暑地取得结果的印巴和解誓言宣告破产,爆发第四次印巴战争,这种可能性也并不是不存在的。巴基斯坦的戒心    巴基斯坦在向美中作出友好姿态的同时,也向苏联作出了友好姿态。不过,从最近的事件看来,不可否认的是它对苏联怀有很大戒心。巴基斯坦对苏联持强硬态度,相反,它正在加深同美国和同中国的关系。周恩来总理向布托总理保证提供大量的无偿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    对巴基斯坦的这种命运有危机感,并决心要阻止巴基斯坦崩溃的,是同样在迅速加深其同美中两国关系的伊朗。    伊朗国王巴列维公开宣布再肢解巴基斯坦时,他的国家就要干预,并说他也反对巴基斯坦软弱下去,明确了支持巴基斯坦的态度。如果巴基斯坦崩溃了,不仅会导致印度强大起来,而且苏联南下也将变得不可动摇,美苏在西亚的力量平衡就会完全打破。苏联邀请胡韦达首相访苏,援助在伊朗的伊斯法罕等地建设大型炼油厂,采取了接近措施。然而,伊朗方面却对苏联的意图怀有戒心,宣布共产党系的人民党为非法,进行了彻底镇压。    支持伊朗的这种行动,企图保持波斯湾沿岸的产油国的是美国。美国国内石油埋藏量是有限的,据说到八十年代初期,石油的百分之五十必须依靠进口,而其中一半以上又必须依赖于石油埋藏量丰富的波斯湾沿岸。面临迫在眉睫的能源危机,美国为保住伊朗等产油国和运输线路——印度洋而煞费苦心,也是理所当然的。    现在,美国派驻伊朗的大使是中央情报局前局长赫尔姆斯。据说,美国大使馆的正式成员有一百名以上,美国又多次派遣以三名高级军官为首的军事顾问团,如果再加上石油方面的人士等,总人数超过了两万人。可以看出,对于越南战争结束后的美国来说,伊朗已成为新的战略据点。八十年代美苏实力将发生逆转    如果在西亚的形势背后发现苏联南下和美国加以阻止的基本格局,那么,把印度洋周围国家分成亲苏和亲美两个国家集团,也不是困难的。从孟加拉国    ——印度——阿富汗——苏联这四角中枢起,跨过波斯湾,建立了左翼政权的南也门、伊拉克以及出于对抗以色列而不得不接近苏联的埃及、叙利亚等国家,为亲苏国家集团。亲美国家集团则有:出于对抗印度而依靠美国援助的巴基斯坦,产油国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同南也门相对抗的北也门等,可以说,约旦也是阿拉伯势力的一员,然而它的大部分援助却依靠美国。    当然,确切地区分亲苏和亲美两个国家集团是困难的,这里包含着不稳定的因素,不过,与东西方缓和紧张局势的表面气氛相反,围绕印度洋的形势大有美苏彼此排挤对方实力的冷战趋势。阿富汗政变后,亲苏国家集团完全是共和制,而亲美国家集团中有不少是君主制或封建的土侯制。亲苏国家集团不用说以社会主义或人民民主主义为目标,打破现状的气氛很强烈,而亲美国家集团则有不少维护现状、害怕变革的气息。不可否认的是,二者之间存在的这种显著的分歧促进了它们的对立。    美国向这些亲美国家继续以石油为中心进行巨额投资,当然要维持现状,即便是君主制和土侯制,也不希望它发生变革。波斯湾沿岸国家,对欧洲共同体和日本来说,也是重要的石油供应源泉,归根结底,在许多问题上要同美国的立场采取统一步调,如果说欧洲共同体和日本的立场基于经济原因,那么,中国则出于防止苏联南下和形成对华包围圈这种政治原因,而处于不得不接近这些亲美国家集团中的一部分国家的处境。    苏联对伊拉克等国的石油国有化提供了庞大的援助。不少人认为,与其说苏联的援助出于经济原因,莫如说可能是试图把这些亲苏国家作为据点,谋求在政治上、经济上使美苏“实力发生逆转”。曾经与美国有很大差距的军事力量的差距,随着苏联扩充导弹而正在缩小。共产党有强大力量的法国和意大利分别诞生左翼人民阵线政权的可能性也还没有被否定。佐尔扎等英国评论家们也散布这样的看法:七十年代中期,苏联在推进缓和紧张局势战略的背后,不是正在设法稳步地奠定实力逆转的基础吗?如果说美苏发生“实力逆转”现象,那就将在各国,可能发生领导人更迭的七十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初期。苏联对印度洋所表示的不寻常的热情,大概也不能不说是为达到这个目的而作的一种布局。代理战争的可能性    因此,正如中东战争、印巴战争、孟加拉国独立、阿富汗政变等所表现的那样,难道这个地区今后不是仍将不断地发生变动吗?无须回顾古代波斯帝国的兴盛和亚历山大大王的东征,甚至爆发“波斯大战”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即使发展不到这个地步,以局部战争、内战、革命、政变等形式引起“代理战争”的危险仍然是不小的。(未完)

2. 美《华盛顿明星新闻报》报道《以色列竭力要美提供高度秘密的武器》

【本刊讯】美《华盛顿明星新闻报》十一月四日刊登一篇报道,题为《以色列现在竭力要美国提供高度秘密的武器》,摘要如下:    以色列第一次竭力要求提供极端秘密的美国先进武器,来对付阿拉伯军队用来对付以色列空军的苏联防空导弹。    美国人士说,以色列已经确定,它需要新的电子干扰装置来使这些导弹失去作用,并需要新的“抗衡”武器来摧毁它们。这些人士说,在这个(购买)清单中居首位的是海军使用的EA6型“徘徊者式”飞机,这种飞机每架价值一千万美元,是A6型喷气攻击机的另一种形式,在这种飞机的机尾上装有计算机和电子室,可以使地对空导弹上的多频率雷达指挥系统失去作用。    为了摧毁对方的导弹系统,据说以色列还在谋求得到一种美国最新式的“抗衡”导弹,这种导弹名叫秃鹰式。这种空对地导弹实际上是一种前面装有电视制导系统的炸弹。它的射程有五十到六十英里——大大超过地对空导弹的射程。    【德新社贝鲁特十一月七日电】设在贝鲁特的阿拉伯通讯社今天声称,以色列最近对叙利亚阵地进行空中袭击的目的,是要试验对付苏联萨姆6式导弹的美国新的电子防御装备。这家通讯社援引阿拉伯军方人士的话说,才从美国运到以色列的新战斗轰炸机装有这种电子装置。

3. 《纽约时报》评美埃复交社论《重访开罗》

【本刊讯】《纽约时报》十一月八日发表一篇社论,题为《重访开罗》,摘要如下:    美国同埃及经过六年多的人为的、大半是象征性的关系疏远之后,已同意恢复外交关系。这将是在中东岌岌可危地保持的天平上,对令人鼓舞的一端加上的砝码。    萨达特总统在同国务卿进行了认真会谈之后,就能立即采取行动来弥合同美国历时已久的裂痕,这显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他在一九七一年在同前国务卿罗杰斯会谈之后,却引人注目地没有采取这种行动。而且埃及这一长期未做出而现在做出的姿态,对于阿拉伯其他政权在对美国实行石油制裁中所显示出来的不买账的态度还是一种打击。    正如以色列领导人经常说明的那样,在探索和平的努力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美国能够同埃及象同以色列一样进行紧密的接触,以保持它的独特的进行斡旋和对双方起缓和影响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华盛顿和开罗恢复外交关系对美国和埃及象对以色列一样并对和平事业说来都是一件好事情。    【路透社华盛顿十一月七日电】(记者:威廉    ·斯卡利)这里认为,今天关于美国和埃及已同意恢复外交关系的宣布是对尼克松政府的中东政策的额外的奖赏。    【本刊讯】英《每日电讯报》十一月八日刊登一条电讯,标题是《阿拉伯人说我们得胜了》,摘要如下:    阿拉伯人昨晚认为,埃美恢复关系是来自萨达特总统的一种速记信息:我们得胜了。    阿拉伯人认为萨达特总统必定已经得到了铁的保证,即美国将迫使以色列撤退到十月二十二日停火线,并将保证以色列参加这样一次会议,在会上,将安排撤出一九六七年占领的领土问题。    但是只有以色列迅速撤退,才能使一些阿拉伯国家相信美国愿意而且能够对以色列施加压力。    两天前,埃及官方发言人说,“一俟美国在中东采取不偏不倚的政策”将恢复对西方的正常石油供应。    埃及政府的这种重要的政策改变表明了阿拉伯的一个已经大大缩小了的目标。    昨晚在整个阿拉伯世界,人们注意到,正如同萨达特总统在没有同盟国磋商的情况下接受停火一样,他现在也是在没有经过任何预先磋商的情况下,接受一个内容不详的美国一揽子交易。    不可能指望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对最近公开显示出他在联盟中的次要地位的情况表示欢迎。    但是由于叙利亚伤心,伊拉克设法利用一切机会从“保守的”萨达特那里夺走阿拉伯世界的领导权,因此埃及势必要发动一场象它在西奈进行的那样激烈的外交战争,以保证从和平中得到一些好处。    关于埃及和美国恢复外交关系的简短公告预示着阿拉伯历史的新篇章。

第 4 版

1. 英《星期日泰晤士报》刊登马克斯韦尔访华文章《在中国的边界:准备应付苏联的入侵》(未完,待续)

【本刊讯】香港《大公报》十月四日译载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九月三十日刊登的马克斯韦尔写的一篇访华报道,标题是《在中国的边界:准备应付苏联的入侵》,摘要如下:(原编者按:昨天,北京的“人民日报”在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社论中,号召中国人民准备苏联突然袭击。以下是N·马克斯韦尔关于中国在东北边疆地区准备的报道。)    我在边境河流纵横的黑龙江省旅行了将近一个月,以一般的感觉来说,我看不到有作战的准备。巡逻在边境上的边防军基本上是单薄的,配备的是轻武器。    我看不到有任何人民解放军集结的迹象,看不到公路和铁路上有装甲车和军用车辆。    苏联人说边境没有防御据点的说法已不攻自破。因为事实恰恰相反:越过边境线,我清楚地看到坦克、工事网和供应壕沟,厚厚的倒刺铁丝网地毯。我从满洲里的中国了望塔朝苏联方面了望,看到苏联边防部队在四分之一哩以外挖成一道工事。苏联人堆起十几层铁丝网,形成厚厚的地毯,而中国人这边连障碍物也没有竖立。    然而在中国境内,到处都在备战    ——准备人民战争,这是毛泽东制订的战略。在离我半哩外的一片田地中间竖立了两个木靶,我问我来观看他们射击实习的炮手们在那里,就在这时,他们突然出现在我面前的一片玉米地上。他们配备的是七十五毫米无后座力炮,他们每人发射了一发子弹,差不多目标的碎片仍在空中回旋的时候,这些炮手已消失在掩蔽体的后面了。这些炮手都是来自上海和其他城市的“知识青年”,以及人民解放军生产和建设部队。其中许多部队和军事组织,是过去两年中在军队的指挥下在东北建立的,他们的任务是将未开垦的土地变成耕地,建设轻工业,并且筑成抵抗侵略的体制。    生产是这里人们努力的主要基调,但是,显然人们不会忘记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的指示,在这里的下乡城市青年宿舍里,可以看到很多自动步枪和一堆堆的杂志书籍,我在山上访问的一队伐木女工,同时是一连民兵,军事训练纳入到每周工作的课程上,甚至在农忙时,也必须抽出时间来进行军事训练。    中国各个城市也同时在进行备战。一天早晨,我在牡丹江市乘坐一部吉普车(中国制造的)前往参观市内的防空地道,初时,我料想我们所乘坐的吉普车,一定是从宾馆驶往市中心,然后才进入地道,不料,我们的吉普车竟转入宾馆内地下的通道,然后驶经一段斜坡路,进入一条广阔到足以容纳车辆行驶的地道内,这条地道,连接着牡丹江市主要的地道系统,在地道总部指挥室的一张图表显示,这个地道系统是从一条干道伸展开去,而干道长达十哩,一直伸展到市外的各个疏散点。地下城市    这个地道系统,主要是作为牡丹江市近五十万人向地下疏散时的通道。除了这个主要的地道系统之外,每一处住宅区、每一间工厂、学校和医院,都有本身的地道。负责建筑干道的人民解放军人员说,他们在建设这些防御核袭击的地道时,在有关建设地道的深度和如何让空气渗入等因素上,接受了核能局提出的意见。    他们认为,这些地道除了难于抵御地面爆炸外,可以安全地防御其他任何类型的袭击。    防空地道系统的范围和结构,令人惊异。在深入地下八十米的指挥中心听了一次简短的汇报后,我们便登上汽车,在各条主要的地道行驶好几英里,在这里停停,在那里停停,看看开上市内的各个地道口,其中一个通到火车总站,另一个通到一大百货商店,其他则通到各条街道。    地道系统的建筑,在一九六九年珍宝岛事件发生后,立即开始。主人向我解释说,这是为了预防敌人的突然袭击。该市居民利用业余时间,提供义务劳动,而由国家提供材料。据我了解,牡丹江地下这类庞大的土木工程,中国每一个城市都在进行。同时,纳入这种“深挖洞”的整个社会努力,必定是属于大跃进的。    苏联目前竭力讥笑那些指出它想进攻中国的说法,好象中国的各种战备措施做得过分了,甚至是缺乏理性的。但是它在一九六九年和一九七○年,公开威胁说要用核武器来打中国,并且种种征象显示它准备进行战争。现在它的论调虽然转变,但仍把军队集结在同中国接界地区,蒙古(离北京不到四百英里)以及东北部和西部中国边界地区。看到苏联百万精锐部队继续保持进攻的姿态,中国并不理睬苏联作出的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一类的建议,认为这些建议并没有什么价值,其目的是企图转移中国的视线。    真实的情况是,建议中苏两国不在边界地区使用常规或核子武器,首先是中国在同苏联谈判中提出的。中国把这个建议作为促使避免边界冲突的整个计划的一部分。苏联把中国这个建议从整个计划中分割开来,看作一个单独建议。勃列日涅夫上星期抱怨中国拒绝苏联这项建议,实则中国并无宁愿处在苏联核威胁下面之意,中国认为只有苏联采取实际行动,才能减少苏联对中国的威胁,靠订条约是没有用的。    中国曾向苏联提出包含两个要点的建议。首先由两国签订协议,宣布维持边界现状。第二,双方协议从争执地区撤出武装部队。第二点并不是规定苏联需要撤出它驻在远东地区的武装部队。苏联怎样部署它的部队,决定权操诸莫斯科,中国并没有主张在北京谈判这个问题。中国提出的脱离接触的建议,是指下列的争执地区,例如乌苏里江、黑龙江上的几个岛屿,以及帕米尔高原上一块目前在苏联占领下而苏联宣称属它所有的土地。把这些地区变成非武装地带,这在战略上是无关重要的。中国的建议也并不影响这些地区的管辖问题,或者应该为谁所有的问题,因此实行中国建议的办法,对双方的外交政策都不会带来不利。“可怜的理论家”    中国相信苏联在今天并不想解决边界问题——且不论它以前是否有此种意向。    中国认为苏联至少在目前想用军事威胁和外交上宣传的办法(这就是中国为何要把勃列日涅夫抱怨中国拒绝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说法认为是“一种愚弄手法和一篇谎话”)对中国保持最大的压力,在发展到最坏场合时,苏联会对中国实施侵略。    毛泽东主席于一九三八年在总结抗日战争的经验时,写成有关人民战争的文章(在战略上采取人民战争的方法,这在今天仍是非常适合)。在一个流动的、地面广阔的前线,为了避免在一开始阶段就同敌人进行决战,可以采用放弃一些土地以诱敌深入的办法,使进攻之敌暴露在人民战争的面前——人民的海洋最后会把敌人淹没在里面。(未完,待续)

2. 曼谷《星暹日报》报道泰内阁部长沙永谈话《与中共改善关系 泰不坚持两项条件》

【本刊讯】曼谷《星暹日报》十一月八日题为《与中共改善关系泰不坚持两项条件》的报道,摘要如下:    现政府将不再坚持与中共改善关系的两项条件,其一是要求中共勿支持泰共及制止“泰国人民之声”攻击政府,此项决定将使泰与中共关系的改善,发展得更快。    内阁事务部长沙永中将八日接见本报记者时,对有关泰与中共未来关系问题表示,总理和他认为,在与中共接触改善关系中,应该将党派与政府分开。在外交上,应视其政府是否有敌意,若互相间存有善意,双方政府即应建立良好关系。    他继续称:双方虽然有不同的制度,同样可建立友好关系。至于希望中国共产党结束对任何国家共党分子的支持,是不可能的。他并指出,最重要的原则是:泰与中共建立关系,应该是建立政府之间的友好关系,而不是由人民与人民之间自相接触,否则将难以控制。    他并指出:现政府已认为不该再坚持他侬元帅政府所提出的两项改善关系条件。他侬元帅曾向中共提出:要改善两国关系的先决条件是:中共终止对泰共的支持,及终止“泰国人民之声”电台对政府的攻击广播。    【本刊讯】曼谷《京华日报》十一月八日题为《新政府对中共政策将迈开更稳定步伐》的报道,摘要如下:    外长乍伦攀八日晚在欢送任满归国之英国驻泰大使宴会上,接受本报记者访问,阐释泰国新政府的外交政策路线。他表示:泰国将依据联合国之宪章为原则,从而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    他答询有关新政府对中共政策问题提出解释说:中共是泰国之邻邦,我们欢迎与各邻邦国家和平相处。尽管在政治与宗教方面之信仰不同,如能真诚相待与互相谅解,我们无理由去拒绝此种善意之友谊。    此位外长首次承认:在外交政策基本原则上没有改变,但在部分执行之原则性上将比过去政府具有稳健步骤。他表示:将继续与中共推行一种非正式外交之接触,并指出中共如能更进一步表现对泰国之友善诚意,泰国将会采取积极性去与这个邻邦国家建立更友好之关系。    记者询及与中共贸易问题时,乍伦攀指出:新政府对外贸易仍将建立在互惠原则上,但最主要者系不能损害及我们国内之经济。至于与中共之贸易,仍将有待政府作详细之研究,然后始与中共作全面之会商。但无论如何,政府对有益国家之经济者,将采取积极性之步骤进行。

3. 外电报道达赖在欧洲活动后去印度

【美联社都柏林十月十日电】达赖喇嘛昨晚到达都柏林。他对记者说,他此行“纯粹是宗教性质的”。    【美联社奥斯陆十月十一日电】流亡的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喇嘛已到达挪威进行三天私人访问。在此期间,他将讨论文化和宗教问题。    据宣布,这次访问没有政治含意。    【本刊讯】据瑞典通讯社和报纸报道,达赖喇嘛在瑞典活动四天之后,于十月十七日去丹麦。    达赖及其随从是在十月十三日下午从挪威到达瑞典的。    他在抵达斯德哥尔摩机场会见记者时,强调他来这里活动是“非正式性的”。    他说:“我将不回答政治性的问题。”    达赖在瑞典活动期间,曾外出参观。还会见了瑞典的一些宗教界头目。    【路透社哥本哈根十月十七日电】达赖喇嘛今天从瑞典到达这里,进行四天的非正式访问。    这位三十八岁的宗教领袖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他到欧洲是来学习的,他“对西欧生活水平之高,印象非常深刻”。    【合众国际社伦敦十月二十日电】达赖喇嘛今天从哥本哈根到达伦敦,开始进行十天的访问。    达赖喇嘛将同英国的天主教堂的负责人红衣主教约翰·希南举行会谈。    达赖喇嘛拒绝谈政治问题。他不愿意谈目前西藏的形势,也不愿谈他是否可能返回他的家乡。    【路透社西德杜塞尔多夫十月三十日电】达赖喇嘛今天乘飞机从伦敦抵达这里,对西德进行一次预期将持续几天的访问。    在波恩,外交部人士说这次访问纯粹是私人性质的。    消息灵通人士说,达赖喇嘛是在这样一种谅解下被允许访问西德的,即:他在这里的时候不发表政治性的讲话。    【本刊讯】奥地利报纸报道:达赖于十一月五日到达维也纳。    《维也纳日报》说,他两天的访问“纯粹是宗教性质的”。    【路透社维也纳十一月六日电】达赖喇嘛对欧洲访问一月之后于今天启程回印度。    【路透社伦敦十一月六日电】英国的皮尔斯今天指责说,在达赖喇嘛最近访问英国期间,政府对待这位流亡的西藏领导人“不礼貌”,没有在政治上给他礼遇。

4. 日《东京新闻》报道《美空军从台湾向嘉手纳基地移驻十五架运输机》

【本刊讯】日《东京新闻》十一月九日刊登一条消息,题目是《美国空军从台湾向嘉手纳基地移驻十五架C—130运输机》。全文如下:    那霸消息:美国空军嘉手纳基地报道部八日宣布,把迄今为止配备在台湾的美国空军第三七四战术空运航空团的三个飞行队中的一个飞行队(战术空运飞行队),最近移驻到嘉手纳基地。    该飞行队约有兵员五百人,配备C—130运输机十五架,担任向在太平洋地区的美国空军基地运输物资和兵员的任务。    该报道部说,该航空团从台湾撤退,其背景是,随着印度支那等东南亚地区的紧张局势的缓和,美军缩小了介入。但当地的人们认为,把战术空运飞行队移驻嘉手纳基地,其更大的理由是改组美军在亚洲的战略过程中,把冲绳作为供应基地和支援基地,加以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