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10-19
第 1 版
1. 英报报道:《俄国人现在可能敦促实现和平》
【本刊讯】英《金融时报》十月十八日刊登东欧记者戴维·拉塞尔斯一篇文章,题为《俄国人现在可能敦促实现和平》,摘要如下: 关于苏联可能急于结束中东战争的初步迹象是昨天在莫斯科的这样一些消息中看出来的:苏联总理柯西金已突然去开罗作一次未经宣布的访问。 在莫斯科,没有得到有关他访问的细节,只说这将是一次短暂的访问,这是苏联领导人本周早些时候说的,昨天才透露的言论表明,苏联正在竭力要求萨达特总统结束战争。 据接近丹麦驻莫斯科使馆的人士说,党领袖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同来访的丹麦首相耶恩森详细讨论了中东战争。这是自战斗爆发以来,他们同一位西方政府人士第一次举行会谈。 苏联领导人在三小时的会谈中表明,他们希望看到战争很快结束,苏联和美国负有使战争很快结束的共同的责任。他们还关注的是,战争不得中断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政治接触。 阿拉伯人未能取得惊人进展,可能已使俄国人信服要面对这场战争的国际反响进行干预,这种反响正在日益扩大,有使莫斯科和华盛顿进行对峙的风险。而苏美双方都是希望避免这种对峙的。 【合众国际社伦敦十月十七日电】(记者:K·C·特勒)一位有地位的共产党外交官今天说,苏联人目前正提出一项中东和平方案,该方案主张以色列放弃它在一九六七年占领的领土,主张俄国和美国的军队在阿拉伯一以色列边界维持秩序。 这位外交官对我说,这个方案主张首先在超级大国的监督下安排中东战争停火。 西方外交官估计,克里姆林宫的建议是以色列不能接受的。他们还说,一些阿拉伯国家的领导人也不会同意。 据这位共产党外交官说,苏联的方案主张: ——目前战争的停火将得到他称之为美俄的“坚定援助”的赞助; ——以色列退回到一九六七年六天战争以前它拥有的边界。一九六七年以色列占领了埃及的西奈,旧耶路撒冷以及约旦的约旦河西岸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这位外交官说,该方案主张一九七三年中东战争后的最后边界只能根据旧的边界线“并作小小修改”而达成一致; ——将给这些边界提供“国际”保证,但是主要由美国、苏联和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国提供保证; ——由包括美国人和俄国人在内的国际部队监督停火。 苏美部队通过有形的存在,分别,或者——不那么可能——共同地来确保这些边界的不可侵犯。 据这位共产党外交官说,克里姆林宫举德国为例,在这里美国和俄国通过去东西德的边界上维持秩序,“确保了”和平。他说,如果把这运用到中东,就意味着,美国部队驻在边界的以色列那边,俄国人则驻在边界的阿拉伯这边。 耶路撒冷是一个单独的问题。这位外交官没有对克里姆林宫方案中有关这个特别敏感的问题提供任何具体细节。 一位西方外交官对我说,苏联人显然想要获得一种解决办法,这种办法将满足阿拉伯人的欲望,恢复俄国在阿拉伯世界的威望和信誉,首先确保苏联在中东的军事地位,以便抑止美国今后取得任何政治或策略好处。
2. 外电传柯西金率代表团去开罗
【合众国际社莫斯科十月十七日电】一位西方外交人士说,柯西金总理十七日可能已飞往开罗同埃及总统萨达特磋商中东战争问题。 这位人士说,苏联通知丹麦使馆,柯西金不能参加来访的丹麦首相耶恩森今晚为他举行的宴会。 当北越总理范文同十七日经过莫斯科伏努科沃机场前往东德时,这位苏联总理也没有在机场露面。代表苏联政府的是马祖罗夫。 【路透社莫斯科十月十七日电】今晚这里纷纷猜测柯西金已离开莫斯科去执行一项同中东战争有关的重要任务。谣传他已前往开罗。 【美联社莫斯科十月十七日电】开罗和莫斯科不断有未经证实的消息说:柯西金已率领一个代表团去开罗讨论中东战争。苏联外交部说,它不知道有这样一次旅行。 【法新社开罗十月十七日电】可靠人士今天在这里说,自从昨天以来,苏联和埃及的领导人一直在进行着高级接触。 这些人士说,这些接触是由于美国和苏联方面对中东危机越来越深化及它们自己正常交换意见的情况日益感到不安的结果。 战争本身似乎已经达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即双方都不得不从它们各自的支持者那里得到大批武器和弹药的供应。 战争现已持续得那么久,并且已经达到如此空前紧张的程度,以至于充足的供应不再能够用夜间活动的运输机审慎地运送了。 两个超级大国现在已经有必要公开地向双方供应大量武器了。据这里的观察家们说,当前各条战线的局势正在使两个超级大国的任务更加复杂化。 经过十二天的战斗,看来哪一方都没有赢得任何决定性的优势,虽然它们都已有了充分的得益来促使他们自己相信,如果他们打足够长的时间,形势将会对他们自己有利。 这里的外交官暂时难以看出美国和苏联可能采取什么步骤来使这场冲突得到解决。
3. 基辛格说美无意派军去中东又说如果苏联派军,美可能要重新考虑
【合众国际社华盛顿十月十六日电】国务卿基辛格说,美国不想派军队去中东,但是如果苏联派军队去援助阿拉伯国家的话,可能要重新考虑。 基辛格星期一晚上在尼克松总统在白宫为前国务卿罗杰斯举行的一次宴会上对记者说:“我们不打算派军队去中东。”但是他又说:“如果俄国人派军队,那情况就不同了。” 【美新处华盛顿十月十六日电】国务院(麦克洛斯基)十月十六日新闻发布会: 中东——苏联对叙利亚和埃及的空运继续在“大规模的程度上”进行,但是美国仍然在同莫斯科进行外交接触,并坚信“有机会使大国找到一种结束战争的办法”,以及使那个地区得到“持久和平”。 这是麦克洛斯基对提问题的人作出的答复的主要内容,他拒绝在记者的套问下发表这样一项公开言论:苏联在中东的行动是——象一个记者所说的——“破坏性的”。 麦克洛斯基说:“不,我不愿说这样的话。” 他说:“就美国和苏联而言,我只想说,我们继续在同他们进行认真的接触。我预料这项工作将继续下去。” 麦克洛斯基说:“我不想在套问下发表……涉及到美苏全面关系中更广泛问题的谴责性言论。” 记者问到埃及总统萨达特在十月十六日讲话中提出的停火方案,麦克洛斯基说: “我们已经了解埃及政府在这方面的意见,我们也向他们提出了我们的意见。我讲的话不准备超出这个范围了。” 中国——国务卿基辛格仍然计划在十月二十一日动身访问北京。麦克洛斯基说:“没有取消任何东西。”但是他告诫说:“我们必须正视这样的可能性:如果中东局势需要国务卿象在过去十天或十一天那样的充分注意的话,那将需要推迟一下。”
4. 法国《震旦报》评中东局势《两大国的令人不安的升级》
【本刊讯】法《震旦报》十月十六日刊登罗朗·富尔写的一篇文章,题为《两大国的令人不安的升级》,摘要如下: 局势在恶化。 实际上,两个超级大国刚刚进行了令人不安的升级。既在进行威胁上升级,也在向各自的被保护国运武器方面升级。 应当指出,是苏联开始加码的。因为俄国人若干月来参与了叙利亚和埃及进攻的准备工作: 一、供应在质量上和数量上都是绝无仅有的战争物资,这种供应超过了它曾给予北越的供应; 二、为阿拉伯培训现代化战争的技术人员; 三、设置导弹基地,如人们所能看到的,这些导弹基地不大是防御性的,更多的是进攻性的。在这场冲突(阿拉伯人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开始三天后,克里姆林宫在莫斯科、开罗和大马士革之间架起了一座空中桥梁,但尽管有苏联武器的大量流入,叙利亚人似乎注定要被粉碎,这在埃及人看来是不祥的预兆,埃及人到那时为止,在苏伊士战线上处于良好地位。 于是,俄国人把他们的伊拉克盟国推入战争。 而来自华盛顿的接连不断的消息使人认为,理查德·尼克松“不会让”他的盟国“倒下去”。 第一,国务院宣布:“美国已开始供应以色列军事装备,用以回答苏联人的大规模空运。” 为了不致对他的国家的态度产生任何怀疑,尼克松昨天晚上透露说:“他准备进行军事干预,以便保障以色列的独立和安全。” 总统解释说,美国在近东新冲突中的政策与一九五八年的政策相近,当时“海军”直接干涉黎巴嫩;这个政策也与一九七○年时的政策相似,那时第六舰队出动是为了挽救侯赛因国王,他受到被苏联武装的叙利亚的威胁。 对这一严厉警告,苏联当晚即进行了反驳,它通过塔斯社的一则电讯保证说,它“已准备用一切手段援助从事解放被占领领土的阿拉伯国家”。 无疑,从一九六二年古巴事件以来,俄国人和美国人从未象现在这样几近于发生对抗。这也丝毫不值得惊奇。首先因为,俄国人认为,这是他们完成在近东立脚和控制波斯湾的再好不过的良机。 因此,他们希望一箭双雕:使阿拉伯国家反对美国,并把他们的统治强加给石油主要生产国。可以说,苏联的加码是出于把它的意志强加于西方的前景的考虑,从而控制世界一半的石油储藏。 这一重大赌注不可避免地会引起美国作出反应。尼克松刚刚自命为以色列的保护者。这有三个原因: 一、因为对犹太国的命运十分同情的美国舆论,不能容忍美国让该国由于苏联向阿拉伯人提供大量武器而冒巨大危险。 二、因为阿拉伯人应该了解,美国不会在他们的石油讹诈面前屈服,那怕这种资源乃是美国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三、因为面对俄国—阿拉伯联合阵线,以色列仍是唯一忠实可靠的盟国,美国和西方需要它来保持对地中海的控制。 因此,立场截然不同。这些立场如此不同,以致两个超级大国干预冲突的威胁最终可能互相抵销。目前逐步升级引起世界性灾难的危险,可能迫使在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之间进行人们渴望的真正谈判。 但是,近东第四次战争的赌注如此之大,以致世界问题观察家中最镇静者也掩盖不住他们当真有理由感到不安。
第 2 版
1. 加报社论:《美俄为战争火上加油》
【本刊讯】加《渥太华公民报》十月十五日刊载题为《美国和俄国为战争火上加油》的社论,全文如下: 贩卖死亡的商人又在兜售他们的货物并给这次冲突火上加油。 一九六七年战争以后,埃及和叙利亚如果没有得到莫斯科供应的武器,他们根本不会处于发动军事攻势的地位。他们只能把恢复失地和取得公正的和平的希望寄托在悄悄的外交和道义的压力之上。 以色列在一九六七年获得阿拉伯领土以后,如果没有得到美国给它的先进的武器,它根本没有能力来破坏雅林的使命和完全依靠军事优势维持它对那些土地的占领。它也将不得不同意实现公正的和平。 现在当战争的火焰吞噬着越来越多的生命的时候,大国又干起同样的事情来了。 美国的报道说,俄国人正在向阿拉伯人运送战争补给品。 美国的报道还说,美国已经开始向以色列空运武器,而且可能还要运送。 尽管苏联代表马立克把以色列的领导人说成是杀人犯和国际匪徒,但是人们清楚,白宫和克里姆林对于目前中东发生的屠杀和造成的伤残负有相当直接的责任。
2. 联合国前中东观察小组领导人布尔谈中东战争
【美联社奥斯陆十月十六日电】曾经领导联合国中东观察小组七年的挪威将军奥得·布尔在一本新书中说,除非巴勒斯坦难民问题得到解决,否则,这个地区不可能有和平和谅解。 这位六十六岁的将军说:“难民问题象中东的癌瘤一样,这个地区要得到和平,必须解决这个问题。”他的新书的书名是《捍卫中东》。 布尔批评大国和以色列处理巴勒斯坦难民问题不当。 布尔说:“没有任何一批人象一九四五年以后的巴勒斯坦人那样受到如此的虐待。他们普遍沮丧和铤而走险,这是很自然的。” “靠军事力量、恐怖和诡计,是解决不了中东问题的。” 布尔谴责以色列关于“安全边界”的要求。 布尔说:“人们惊讶地发现,以色列极端分子不满足于他们已经侵占的领土。以色列领导人几乎无人承认有什么巴勒斯坦—阿拉伯问题。 这是一个悲剧,对以色列和全世界的犹太人也同样是一个悲剧。”他主张召开国际和会来研究在中东实现持久和平的各种可能性。 他支持这样的主张:巴勒斯坦人应当对一九六七年六日战争以后剩下来的那一部分巴勒斯坦领土实行自治,这部分领土约占原来巴勒斯坦领土的百分之二十三。 【合众国际社伦敦十月十六日电】(记者:特勒)东欧和西欧的外交官今天说,他们担心,中东战争有可能结束国务卿基辛格和苏联领导人苦心搞出的美苏之间的和解。 老练的政治评论员一致认为,俄美向中东运送武器供它们在战斗中的盟友使用,这已使整个局势“具有新面貌”。欧洲人看到在华盛顿和莫斯科有强烈的迹象表明超级大国渴望挽救它们的合作政策。 欧洲的反应的实质是:需要克里姆林宫和华盛顿迅速采取高级行动来弥补已经造成的一些严重损害。
3. 美《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文章:《苏联人在中东战争中走钢索》
【本刊讯】美《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十月十六日刊登保罗·沃尔的一篇文章,题为《苏联人在中东战争中走钢索。在对阿拉伯的影响与缓和之间保持平衡》,摘要如下: 苏联领导人目前正在中东问题上走钢索。这是因为他们要: ——保持和增加他们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 ——同时避免破坏同西方的缓和——对他们来说这可能意味着欧洲军事紧张局势的缓和,同西方增进贸易和得到更多的技术援助。 莫斯科试图保持它作为阿拉伯世界的朋友和保护者的形象,而又不倒转小心翼翼地搞起来的缓和过程(在许多阵线上仍然在进行谈判),这在苏联对目前中东战争的政策中引起了明显的矛盾。 英国报纸上有消息指责说,为了不让阿拉伯以一次突然袭击越过以色列的防线——这样也许会引起美国的干涉——莫斯科把阿拉伯的意图事先告诉了以色列。 莫斯科直截了当地否认了这个指责。但是伦敦的《每日快报》十月十日说,英国情报人士已证实,苏联在十月六日阿拉伯攻击以色列之前就从叙利亚和埃及撤出了军事人员。不管这种指责是否有根据,在约旦、阿尔及利亚、苏丹、伊拉克和黎巴嫩等国共产党在十月头几天于贝鲁特进行磋商之后,苏联人急于改善他们在阿拉伯各国共产党当中的形象的心情是显而易见的。 这次会议是一九六八年以来第一次举行的这样的会议,它是在战斗爆发之前两天刚结束的。可预言,这次会议要求中东的“进步”力量,即共产党团结起来。 出人意料的是,这次会议还谴责阿拉伯批评“苏联意识形态帝国主义”,这表明这种批评是足够强烈的,足以使人有理由提出谴责。 在会议结束后,叙利亚共产党的两位领导人立即飞往莫斯科。 苏联政治局委员苏斯洛夫和波诺马廖夫十月七日接见他们时谈到“以色列对叙利亚和埃及采取军事行动”,并保证苏联坚持不渝地支持“阿拉伯为恢复其合法权利而进行的斗争”。 在战斗爆发之后两天,十月八日,苏联政府发表一项支持阿拉伯事业的强硬的声明,说“以色列得到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和庇护”。这项声明未点美国的名。 苏联塔斯社发的这项声明的英文译文提到“外国反动集团,这种集团经常不断地帮助以色列实现其侵略目的”。 苏联人对美国外交官和记者使用比较温和的语言。他们在正式场合否认在很大程度上卷入战争,并试图给人这样的印象,好象他们在对阿拉伯人施加要他们节制的影响。 迄今,这项审慎地保持平衡的政策似乎在起作用。他们同美国没有发生激烈的对峙,阿拉伯人也没有指责他们大大出卖。 苏联的外交王牌可能是努力得到对华盛顿讨价还价的手段,办法是表明,苏联能够通过阿拉伯各国共产党来施展它的影响,以帮助实现以色列和阿拉伯人之间的解决。
4. 英报报道:美第三艘航空母舰转移航向
【本刊讯】英《泰晤士报》十月十七日刊登弗雷德·埃默里发自华盛顿的一条消息,题目是《美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突然转移航向》,摘要如下: 据今天透露,第三艘美国航空母舰“约翰·肯尼迪号”因中东战斗而被调离原来计划的行动。这艘航空母舰是美国海军中最新的一艘。五角大楼只肯说,这艘航空母舰正停泊在“大西洋东部”,而不是在访问苏格兰之后回国。不管怎样,人们清楚了解,它是同第六舰队的一个特混舰队一道去增援正在地中海游弋的航空母舰“独立号”和“罗斯福号”。
5. 美新处报道:《尼克松、基辛格关于诺贝尔奖金的谈话》
【美新处华盛顿十月十六日电】尼克松、基辛格关于诺贝尔奖金的谈话。 在十月十六日奥斯陆宣布基辛格博士和北越政治局委员黎德寿由于他们在正式结束越南战争方面所做的努力,已被宣布为一九七三年的诺贝尔和平奖金的共同获得者之后,尼克松总统和基辛格国务卿发表讲话如下: 尼克松讲话全文: 我相信,所有美国人都会和我一起向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表示祝贺,祝贺他被挑选为一九七三年诺贝尔和平奖金的两个获得者之一,这是完全应该的。 诺贝尔委员会通过对基辛格博士和黎德寿共同给以表扬,也对在结束战争和为和平奠定基础的过程中的谈判艺术本身给予了应有的表扬——在我们谋求建造和保持一座世界和平大厦的时候,这种艺术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必不可少。 我最热烈地希望,七十年代这个谈判的时代和这个奖金所表扬的这次谈判,将通过在东南亚、中东和全世界实现一项公正和持久的和平而取得最大的成功。 基辛格讲话全文: 女士们、先生们,我不是发表一项正式声明。我认为我应当发表一点非正式意见。在我任公职的时候,我们遇到过的事情中最使我感动的莫过于授予这项奖金了,这意味着承认了总统对外政策的主要目的,即实现持久的和平。我感谢总统给予我这个机会,而且还创造了条件,使得有可能使关于越南问题的谈判成功地结束。 在我将和我在谋求越南和平的努力中的老同事黎德寿一起领受这个奖金的时候,我希望那个时刻终于将标志着越南对全世界千百万人来说所意味的那种痛苦和苦难宣告结束,或者象征着这些痛苦和苦难的结束,并且希望在国内和国外,它都将标志着一个和解的时期的开端。我是在白宫主持一次会议的时候收到授予这项奖金的消息的,当时我们在那次会议上正在讨论加速在中东实现和平的方法。 任何事情都不会像这件事情那样突出证明谋求和平的努力是永远不会结束的。再没有任何事情会给予我比这件事情更大的鞭策,促使我以更大的精力和更加献身的精神来致力于结束现在正在中东进行的敌对行动,并从而迅速进而在中东实现一种公正的、体面的持久和平。 但是除了所有这些眼前的危机以外,也许任何政府能够为自己确定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努力建立这样的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上,这次奖金将成为不相干的事情,因为那时和平将变得这样正常,这样不成问题,以致没有必要授予任何和平奖金了。非常感谢大家。
6. 法新社记者评述布迈丁访苏
【法新社贝尔格莱德十月十六日电】(记者:让·拉法埃利)一些消息灵通人士今天在这里说,阿尔及利亚布迈丁主席十月十四日闪电般地访问莫斯科期间,发现苏联领导人犹豫不决,对阿拉伯的胜利没有信心。 这些人士说,然而,经过在克里姆林宫十六小时的会谈,布迈丁离开莫斯科时感到,苏联领导人在起初对阿拉伯世界自己起来战斗感到吃惊之余,现在比以前较为倾向于认为阿拉伯的胜利是可能的了。 据说布迈丁主席考虑了苏联党首脑勃列日涅夫十月九日给他的亲启信的措词后决定去莫斯科,因为他的调子,联系到苏联的外交态度,促使他去“把事情整顿一下”。 布迈丁先生在阿尔及尔同埃及总统萨达特的一位特派代表磋商以后,同阿尔及利亚驻苏联大使里·马利克一起飞往莫斯科。 布迈丁主席和苏联领导人之间的第一次接触,表明在对待阿拉伯得胜的机会上存在着明显的分歧。这些人士说,苏联领导人看来“相当悲观”,对阿拉伯的战斗意志“缺乏信心”。 他们说,阿尔及利亚主席费了约十六小时,显然想使克里姆林宫领导人相信“情况变了”。 没有报道这次会谈的细节。会谈的一部分涉及错综复杂地处理苏联同美国搞缓和的全面政策以及苏联赞助阿拉伯事业的地区性政策的问题。 这里的人士的印象是,在上周末开始的苏联的空运,主要运送的是给叙利亚公民的医药和急救物资,真正的军事物资的空运是在布迈丁主席到达莫斯科后才开始的。 这些人士指出,苏联的援助不是免费的,它将用阿拉伯国家所设立的一笔基金来支付。 这些人士还说,阿尔及利亚主席布迈丁回国途中在这里停留时同铁托总统所进行的会谈是“极好的”,因为“南斯拉夫百分之百地、毫不含糊地支持阿拉伯国家”。 【美联社莫斯科十月十六日电】苏联人士说,苏联已拒绝对阿尔及利亚提供用于中东战争的远程战斗轰炸机。提供消息的人士说,阿尔及利亚主席布迈丁呼吁提供军用飞机,但没有结果。
7. 尼克松给罗杰颁发“自由勋章”
【美联社华盛顿十月十六日电】尼克松总统在白宫设宴招待他的老朋友、前国务卿罗杰斯,宴会上出人意料地把自由勋章颁发给罗杰斯。 这种由前总统肯尼迪创设的勋章是奖给对国家有特殊功勋的人的。
第 3 版
1. 法新社刊登发自开罗的报道:《埃及议会在萨达特讲话时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法新社开罗十月十六日电】题:埃及国民议会在萨达特总统讲话时洋溢着“节日”气氛 在萨达特总统十六日下午向全体议员发表讲话,建议在近东恢复和平以及警告以色列和美国不要把战争升级的时候,埃及国民议会中洋溢着一种“节日”气氛。 这位执政三年的埃及国家元首是喜气洋洋的。这是他自从根据他的命令发动“星火”行动以来第一次公开露面。当他进入议会时,埃及人民的代表们就向他发出了一阵史无前例的胜利的欢呼,同时,他在摄影记者和电影摄影师的闪光灯的强光下前进。这位总统身穿最高总司令制服、佩戴着勋章,在登上讲台之前,把脸转向听众,微笑地举起双手。掌声持续了好几分钟。埃及武装部队的总司令伊斯梅尔将军在他前头。 这位将军在第一排长凳上就座之前,好些议员拦住他,要与他握手,向他表示鼓励或与他拥抱。 正是在这种气氛中,萨达特总统发表了讲话。这位国家元首用一种坚定的、战斗的、严肃的、充满自信的语调,没有用常用的讽刺词句,首先谈到了埃及军队的“奇迹”。他在说他单独一人作出了“星火”行动的决定的同时,向负责起草详细计划的伊斯梅尔·阿里将军表示敬意。 大厅里爆发出热烈掌声,这位埃及将军立正站着以回答欢呼声。 当他谈到已准备好发射“穿越西奈”的地对地导弹和提出他的新和平计划时,议员们多次以鼓掌声打断了国家元首的讲话。 这些欢呼在开罗街道上也有反应,在开罗,人民聚集在收音机和电视机的周围。在萨达特去议会,然后去军队总司令部所经过的道路的两旁,聚集了大量的人群,欢迎这位被看作是“西奈的解放者”的国家元首。
2. 萨达特致信侯赛因 布迈丁接见埃大使
【法新社贝鲁特十月十六日电】黎巴嫩《日报》驻开罗特派记者十月十六日报道,萨达特总统十月十五日给了侯赛因国王一封关于巴勒斯坦抵抗运动的信。 《日报》从权威人士那里获悉,萨达特在这封信中表示希望侯赛因国王“能让敢死队员进入约旦,以便使他们能够参加战斗,从约旦向被占领领土和以色列领土出击”。 【法新社阿尔及尔十月十七日电】布迈丁主席昨天下午接见了阿拉伯埃及共和国驻阿尔及尔大使。 观察家们指出,布迈丁主席很可能把十月十四日阿尔及利亚和苏联就“中东第四次战争”的发展和矛盾进行会谈的情况详细地告诉了埃及外交官。
3. 英《珍氏年鉴》谈埃及导弹情况
【美联社伦敦十月十六日电】据这里出版的有关武器系统的《珍氏年鉴》说,萨达特总统今天扬言要对以色列发射的埃及造“胜利式”导弹可能有三百七十五公里(二百三十三英里)的射程。 该年鉴的最新版本说,“胜利式”导弹可以在这段距离载运一枚五百公斤的弹头,而且可从一个活动发射台上发射。 如果直接发射就将使特拉维夫、耶路撒冷甚至可能还有海法置于三百七十五公里的射程内。但是《珍氏年鉴》指出,这个射程可能是过于乐观了。 “胜利式”导弹是埃及人生产的三种火箭中最小的一种。据说较大的“征服者式”可以载运比“胜利式”较大的弹头,其射程为六百公里(三百七十二英里)左右。“征服者式”导弹也可以从活动发射台上发射。 《珍氏年鉴》认为,一种更大的导弹“先锋式”不是用来载运弹头的。据说“先锋式”导弹可以进行运载一千公斤(二千二百磅)仪器的科学考察,射程为七百公里(四百三十五英里)左右。 【法新社巴黎十月十六日电】埃及总统萨达特今天说的已对准以色列的“胜利式”导弹是一种用液体燃料推进的地对地一级导弹。 这种导弹的头一次试验是一九六二年进行的,当时它的射程估计为三百八十公里(二百三十五英里),这是满可以从苏伊士运河打到特拉维夫或耶路撒冷的距离。 从那时以来这种导弹的射程大概已增加了。 据这里得到的情报,埃及有几百枚“胜利式”和“征服者式”导弹。以色列人士说,在试验这些导弹时,德国技术人员曾帮助过埃及人。
4. 梅厄夫人在以色列议会上发表讲话
【路透社耶路撒冷十月十六日电】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今天宣布以色列的一支部队已渡过苏伊士运河,正在那里作战。 梅厄夫人对议会说,她不能谈这次战斗的细节。 这位总理谈到了苏联在阿拉伯—以色列冲突中起的“险恶作用”。 梅厄还提到法国向利比亚供应海市蜃楼式飞机,并一再声称在埃及战线上正使用这些飞机。 她说,一些开明国家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但是说美国对以色列的援助值得以色列人民感谢。她说,“我们不希望任何人替我们打仗,即使我们需要一些人的帮助,我确信美国会提供我们可能需要的任何帮助。” 【合众社特拉维夫十六日电】梅厄说,以色列没有收到停火建议,而且将不同意结束战斗,除非全面交换俘虏。 【德新社耶路撒冷十月十六日电】以色列总理梅厄今天说,以色列军队“正在苏伊士运河西岸作战”。 据观察家说,这个含蓄的讲话可能意味着,以色列已在南部战线发动一场大反攻。
5. 曼谷报纸报道:泰陆军司令说他迫使他侬等离开泰国
【本刊讯】曼谷泰文《每日新闻》十月十六日报道:泰国陆军总司令吉·西瓦拉上将对该报发表谈话说,他不主张武力镇压学生,副警察总监巴蜀·顺他兰恭的意见也和他一样。他说,他已下令原由纳隆·吉滴卡宗从其他府调遣到曼谷准备用于镇压学生的部队返回原驻地。 十月十五日上午九时,在军事指挥部里出现了紧张气氛。吉 ·西瓦拉上将和以纳隆·吉滴卡宗为主的他侬一派在镇压人民的计划方面发生了矛盾。吉·西瓦拉认为纳隆的镇压计划太残忍,不适宜用于对付泰国人,这个计划是用军队消灭人民的一种野蛮手段。 此外,他侬集团方面还千方百计地干涉新政府的组阁,向讪耶·探玛塞总理提出五项条件,其中要求军方在新政府中担任部长的要占一半人数,如果不能这样做,他侬集团说他们已准备好军事力量,这些军队已在全国各个据点等待命令。 但是,这些条件遭到吉·西瓦拉的极力反对,引致他侬、巴博和纳隆一派的极端不满。他们赶紧派人把这些条件呈交泰王。最后,看到意见严重分歧已无法调和,军事指挥部里充满紧张气氛达到要流血的地步。最后他侬一派宣布无条件投降,并且愿意尽快离泰出国,情势才缓和下来。使吉·西瓦拉上将获得胜利的一个原因是,继纳隆派人晋见泰王之后,吉·西瓦拉也跟着去了,同时准备好包括飞机在内的一切,让他侬集团立即离泰出国。最紧张的时刻是,吉·西瓦拉向他侬集团提出要他们离开泰国的最后通牒,说飞机已给准备好了。他侬集团终于流泪投降。吉·西瓦拉上将占优势的另一个因素是,有第一军军长巴硕·探玛西里的力量。 巴博出走之前剃去了他的胡须,并在登上飞机之前向送行者说:“终有一天我要回来。”
6. 他侬去美国 巴博到台北
【美联社曼谷十月十七日电】美国大使馆今天说,他侬·吉滴卡宗元帅已启程去美国。大使馆发言人说,“是他依元帅希望去美国的,泰国政府表示同意。” 美国大使馆不愿意透露美国同他侬的联系情况。 【合众国际社台北十月十六日电】可靠的外交人士说,十月十五日逃离泰国的两名泰国高级官员今天清晨秘密到达台北。 他们说,副总理巴博·乍鲁沙天陆军元帅和纳隆·吉滴卡宗上校于星期一乘泰国国际航空公司一架喷气客机到达这里。
7. 布托抵德黑兰访问并同伊朗国王会谈
【路透社德黑兰十月十六日电】巴基斯坦布托总理今天抵达这里同伊朗国王举行会谈。这是他对三个中东国家进行的一次闪电式访问的开始。 尽管布托这次访问的原来意图是要解释巴基斯坦同印度和孟加拉的关系的最新发展,但是此间消息灵通人士预计布托还希望协调这四国——它们都是伊斯兰国家——对阿拉伯—以色列冲突的态度。 【法新社德黑兰十月十六日电】巴基斯坦总理布托今天就中东危机同伊朗国王进行了两次会谈,预计他在飞往安卡拉同土耳其领导人进行类似的会谈之前将于明晨再次会见伊朗国王。 他没有就他同国王的会谈提供什么细节,仅仅指出巴基斯坦和伊朗都支持联合国安理会一九六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的第二四二号决议。 布托还拒绝评论美国决定给以色列空运武器。他说,“最好是各大国不要对冲突进行任何干预。” 【美联社德黑兰十月十六日电】来这里同伊朗国王就中东战争进行会谈的巴基斯坦总理布托十六日告诉记者存在着各大国被“卷入冲突”的可能性。 布托在同国王会谈后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就可能使局势更加恶化的“大国的严重卷入”表示不安。他没有说巴基斯坦是否打算向阿拉伯人提供军事援助,但评论说“即使派一支医疗队也可以被叫做军事援助”。 布托正在访问三个国家,以便同伊朗、土耳其和沙特阿拉伯领导人交换看法。 他强调阿拉伯人反对以色列的战争“不是一场孤立的冲突”,并敦促说以色列撤出被占领的领土“无须争论地是一项解决办法的唯一基础。”
8. 泰新总理讪耶召开第一次内阁会议
【合众国际社曼谷十月十七日电】(记者:罗伯特·凯勒)第一批警察今天开始出现在曼谷街头,有学生代表同他们在一起,学生代表的责任是防止警察对学生采取报复行动。 同时,讪耶·探玛塞总理召开了新内阁的第一次会议,并重申他决心在六个月之内拟好新宪法。 讪耶还宣布对参加暴乱的学生实行大赦,并命令对战斗中的牺牲者举行国葬。 讪耶在同泰国国王普密蓬商谈后向记者透露正给予泰国全国学生总会在政府领导下的特别地位。 一支支学生志愿特别小队已在昨天晚上进驻曼谷全市各警察分局,协助警察在他们上周末与群众发生冲突后恢复执勤。 官员们说,学生小队的任务是缓和警察与群众的关系,并且防止发生新的暴力行为。 据政府官员们说,学总将派人驻各办事机构,同得到泰国学生爱戴的高级官员一起工作。其任务为在向文官统治过渡期间协助教育公众。 【美联社曼谷十月十六日电】内阁部长是在同学生领袖进行磋商后挑选出来的,他们受到在暴乱处于高潮时走上大街同军警对抗的成千上万的青年的广泛欢迎。学生中有一人说,“我们正再次刷新泰国的民主制度。” 推翻了泰国军队的三个铁腕人物一事大大增加了国王普密蓬·阿杜德对总理讪耶的影响,讪耶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大学校长,人们认为他完全是国王的人。 【合众国际社曼谷十月十六日电】曼谷的生活今天开始恢复正常。 据一些人士说,在童子军的指挥下,车辆顺利通行,店铺已开门营业。 【美联社曼谷十月十六日电】宣布前总理他侬 ·吉滴卡宗元帅、副总理和铁腕人物巴博·乍鲁沙天和保安副长官纳隆·吉滴卡宗上校出国的消息,对曼谷恢复平静起了很大的作用。这里报纸上所称的“吉滴卡宗王朝”已经完蛋了。在他们出国以后,报纸称他们是“‘泰国三个最可恨的人”。 【德新社曼谷十月十六日电】(记者:布德维希)每个普通人现在都感到可以相当自由地这样说:差不多是该把“那个集团”推下台的时候了。 从我在一天前到达这里到现在,我没有碰到一个对革命表示恶感的人。 甚至在曼谷机场上也没有几个空军军官捍卫旧政权。
第 4 版
1. 苏兹贝格自北京报道:《论毛主义的谦虚精神》
【本刊讯】美国《纽约时报》十月十三日刊登苏兹贝格从北京发出的一篇报道,题为《论毛主义的谦虚精神》,详细摘要如下: 几年前,我在参观阿尔及利亚卜利达附近的一个合作社时,曾对一条用大字镶制成的标语即“革命的谦虚精神万岁”感到惊讶。由于革命通常都是冲劲十足的和不谦虚的,所以,这一口号似乎是自相矛盾的。 阿尔及利亚革命由于比较讲求实际,意识形态色彩较少和规模不大,没有自诩反映中国的那种巨变。但是,在卜利达看到的那个标语在这里却比较容易理解,因为在这里,尽管取得了一些不寻常的成就,但是却并不设法夸大这些成就的重要意义。 据引述,毛泽东说,中国是一个大国,但是现在还很穷,要使中国富起来,需要几十年时间。去年,《人民日报》称中国“比较落后”。 在尼克松总统访华结束时发表的公报中,中国方面说:“中国永远不做超级大国。” 周恩来几星期前在向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所作的报告中对代表们说,我们“总是赶不上客观形势的需要。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任务还很繁重”。“我国在经济上还是一个穷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 我在参观双桥人民公社——一个有三万九千人口,占地九十平方公里的农业合作社——时,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对我说:“我们白手起家。我们现在在许多方面仍不完备,仍是落后的。我们机械化的程度不够。实际上,我们只是刚刚开始实行科学种田。但是,我们有着巨大的潜力。我们必须根据自力更生的方针更加努力奋斗。” 这种革命的谦虚精神是令人心旷神怡的,甚至是使人喜爱的。这种谦虚精神同二十世纪所发生的其他革命所表现出的夸大主义和自吹自擂作风形成了有趣的对照。那些革命强调他们成就的巨大和新颖,尽管这种吹嘘是十分不真实的。 此外,仅仅肤浅地了解一下这个人民共和国的情况,就可以看出,它在实现国家的成功、社会的平等和人的尊严的道路虽已走了很长的距离,而且速度很快,但是仍有着一段漫长的路程要走。 从意识形态上说,这是一场长期的革命。这也是一场既不打算依靠外国援助,也不打算依靠从外国吸取灵感的“自己动手干”的革命。 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虽然在二十四年时间里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却如毛泽东所说的,其实仍然是个穷国,尽管它正在稳步地赶上一些其他国家。那些国家开始时在经济上占有一些有利条件,但是,在赛跑中却落在了中国的后面。 此外,尽管美国过去的政策怀着摩尼教式的幻想,尽管克里姆林宫大肆进行宣传,但是,这个政府说中国不是一个超级大国,无疑是正确的,虽然鉴于人数极其众多的精力旺盛和富有才智的中国人具有的潜力,说中国“决不”做超级大国是不现实的。“决不”这两个字是份量很重的字眼。 事实仍然是,虽然中国通过自己的努力,本国科学家的才智和技术人员的能力,进入了原子—导弹俱乐部,但是,它仍然是一个没有私人汽车、卡车和公共汽车不足、飞机工业规模比较小的国家。 构成毛主义运动的支柱的农民大多仍然靠双手来管理他们的辽阔无际的田地,只有一些数量相对来说很少而且简单的农具。 所有这些使中国扮演着一种非常特殊的角色。中国故意躲避充当超级大国角色,避免沾上抱有侵略意图的哪怕是最轻的污名,从而取得了一种它在政治上企望得到的地位——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的领袖。由于这些发展中国家在全世界占压倒多数,而且能够在联合国中形成压倒多数,这使得中国在决定世界今后的面貌方面获得了非常巨大的发言权。
2. 特鲁多说他这次访华完全成功
【合众国际社桂林十月十七日电】(记者:查尔斯·史密斯)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今天结束了他在中国为时一周的访问,并且宣布访问“‘完全成功”。 特鲁多在登上飞机赴广州以前说,他对访问的结果感到“绝对满意”。 特鲁多说:“虽然我们在某些国际问题上确有某种根本性的分歧,但是我们肯定进一步了解了彼此的立场,我相信,双方在象缓和以及中东这样的问题上都尊重对方的立场。 “既然我们的社会制度和观点是不同的,人们所能期望的也肯定不能超过这个了。”
3. 美报专稿:《特鲁多和毛会晤------热烈,然而存在意见分歧》
【本刊讯】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十月十六日刊登《多伦多环球邮报》记者约翰·伯恩斯在北京为该报撰写的一篇专稿,题为《特鲁多和毛会晤——热烈,然而存在意见分歧》,摘要如下: 特鲁多总理同毛泽东主席进行将近两小时的谈话。 但是,这次会晤是在特鲁多先生在北京的四天停留期间存在会晤可能性的几乎是最后一个时刻进行的,那是加拿大官员们已开始担心特鲁多先生将得不到中国礼宾活动中这一最高待遇的时刻。 总是极为谨慎地报道这种会见消息的新华社报道说,两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了广泛的交谈”。而新华社在报道理查德·尼克松总统同这位主席会见时的用辞是进行了‘‘认真、坦率的谈话”,而该社把这位主席上个月同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的会见称为“在无拘束的气氛中广泛地交换了意见”。报道中使用“友好”这一措词来描述同特鲁多的这次会见被认为表明了加拿大在中国受到的看重,尽管在过去几天的会谈中出现了分歧意见,有时甚至是很尖锐的意见分歧。 两国立场相距最远的问题之一是中东战争,这个问题在特鲁多先生同毛主席的谈话中占突出的地位。这位总理事后说,他对那位主席说,加拿大努力在这场冲突中保持不偏不倚的立场,不向双方提供武器,并敦促执行联合国安理会一九六七年的决议。 特鲁多先生说,毛主席重申了人们已知道的中国的立场,即无条件支持阿拉伯人和他们通过战争收复失地的权利。特鲁多先生谈到这位主席说:“他同我谈话时头脑极其清晰。他会见我并送我到门口,他甚至要我不要忘记向我的妻子问候。” 特鲁多先生把刚刚结束的谈话同他在十三年前对中国进行的私人访问作了比较,他对一位记者说:“我坐在那里的时候,不禁想起,一个在一九六○年时甚至还没有进入政界,而现在作为同中国已经建交的政府的一名领导人又来到这里的人,受到这样的接待,这是多么少有的特殊荣誉啊。” 当这位加拿大领导人向毛主席提到,一九六○年十月一日在中国首都举行的国庆招待会上曾同他握过手的时候,主席本人显然感到高兴。 在两国达成互相承认的协议三周年的时候会见这位主席,这是已经建立的友好关系的一个象征性的高峰。
4. 外电报道:邓小平副总理对日众院议员访华团的谈话
【共同社北京十月十四日电】中国副总理邓小平十三日请来访的日本议员代表团向田中角荣首相转达中国的这一愿望:及早缔结中日航空协定。这一要求是邓小平同众议院外务委员会委员长藤井胜志(自民党)和议员代表团其他六名团员在人民大会堂会晤时提出的。 这位副总理还对这些国会议员说,他完全同意田中首相十月十一日在东京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发表的讲话,田中在该记者招待会上说,他希望缔结航空协定作为日中两国双边协定中的第一个协定。 这个代表团的团员们认为,邓小平的讲话表明中国对于缔结航空协定怀着强烈的期待。他们还得到这样的印象:必须在拟议中的大平正芳外相访华之前达成解决这个问题的纲要。 在会见中,邓还说,改善两国关系的大前提已通过去年秋天发表的日中联合声明而解决。但是,他指出,日本的象岸信介和佐藤荣作(两人都是前首相)这样的人一直抱住台湾不放,阻挠改善关系。 这位副总理在会见中表示了他对中美关系、联合国、田中最近的莫斯科之行和俄国的对外政策的见解。 邓对基辛格国务卿从十月二十六日起来北京访问一事发表评论说,解决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先决条件。他不知道美国是否决心解决这个问题。 关于田中的莫斯科之行,这位副总理指出,北方领土问题仍未解决,并说,这一问题的解决是非常困难的。
5. 英报就我出土文物在英展出发表社论:《中国的精神》
【本刊讯】英国《泰晤士报》九月二十八日刊登一篇社论,题为《中国的精神》,摘要如下: 在伯林顿大厦展出的中国的艺术展览,是继一九三五年在同一个展览馆举办的大型展出之后三十八年举行的。当时的展览包括了中国从最早时期至十九世纪的艺术的大多数方面。因此,提供了一个用以衡量和区别于西方艺术形式的中国所取得成就的概貌。现在的展出是一九四九年以来中国考古学者发掘到的文物的选品,许多展品是殉葬的珍宝。 现在看来那个时代是遥远的,中国现在在世界上已获得全新的重要地位。在一九三五年,背景是一种正处在摸索状态的中国民族主义,无法发挥这个国家的潜在力量,而任凭工业化和武器精良的日本的摆布。成为对照的是,一九七三年的中国,对自己的内在力量充满信心。在经历了这个世纪以来西方同中国的冲突之后,中国社会正以几乎难以相信的精力和纪律在改造。这样的变化,要求我们在了解中国今天的意义时,不仅看它革命的目前,也要看它的过去。 伯林顿大厦里的展品将照亮它的过去,也为进一步了解目前提供了线索。 在保存艺术方面的民族主义可以看出中国是同任何其它国家一样自豪的。因此,对中国在十九世纪和本世纪初一些艺术品通过暖昧手段落入西方一些收藏家和某些博物馆手中,是仍然有某种愤慨情绪的。现在这个展出非常货真价实地说明,中国要保存民族遗产的决心和能力。一九四九年以来发掘出的文物清楚地表明,这份遗产是多么丰富。
6. 阿曼多·乌里维离华去巴黎
【安莎社北京十月十六日电】前中国驻圣地亚哥大使、中国外交部美大司司长林平今天到北京机场为原智利驻中国大使阿曼多·乌里维送行。 阿曼多·乌里维离开中国首都去巴黎。迄今,中国还没有发表声明承认智利革命委员会,也没有声明断绝外交关系。 【路透社北京十月六日电】智利大使阿曼多·乌里维今天谴责智利最近发生的军事政变。 他在智利大使馆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讲话时还说,日内将在罗马发表一些文件,证明美国卷入了上月发生的把阿连德总统的政府推翻的政变。 他又说,智利国内反抗政变的活动正在继续,并将继续下去,直到“我们——智利人民——获得最后胜利”为止。 当政变发生时,乌里维在西欧。
7. 港报报道:《英人露宿轮候看中国文物》
【本刊讯】香港《文汇报》十月十四日刊登一篇报道,题为《英人露宿轮候看中国文物》,摘要如下: 自从中国出土文物,将在英国展览的消息传来后,人们热情地盼望这一天的到来,一睹闻名世界的“金缕玉衣”及其他珍贵的中国文物。这一展览,正如英国人士所说,宣告了“共产党(中国)破坏文物”的谣言的彻底破产。 由于在法国展出时仅四个月,已有三十七万观众参观过这些文物,因此,这里势必引起热烈的反应。 果然,九月二十九日,中国出土文物展览会正式开幕。二十八日晚上,已有不少人在附近露宿,学会还没有开门,已有不少人在排队了,逐渐一条长龙就形成了,学会门前就空前热闹起来了。 二十九日的《泰晤士报》用八版的篇幅,介绍了中国文物,一些报纸也作了报道。书店里也多了几本有关中国文物的书。中国文物讲授班也相应地出炉。其他还有《中国文物手册》、《中国的三千年》等,真是不计其数。英报说,中国文化丰富了英国的印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