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07-24
第 1 版
1. 日报文章:《阿富汗政变可能是苏对伊朗的包围战波斯湾的紧张局势正在向东方扩张》
【本刊讯】日《产经新闻》七月二十一日刊登该报驻伦敦记者的一篇报道,题目是《阿富汗的政变——可能是苏联对伊朗的包围战,波斯湾的紧张局势正在向东方扩展》,摘要如下: 欧洲的专家们认为,阿富汗十七日发生的政变,必须把它放在最近围绕着波斯湾越来越复杂化的世界政治的力学中加以考察。有人指出,政变的真正目的,是连结苏联、伊拉克、阿富汗的一条线对伊朗的包围战,而它是为对抗连结美国、伊朗、巴基斯坦的军事防卫线的。这一政变,看来要对今后的世界政治发生出乎意料的巨大影响。 此间消息灵通人士指出,阿富汗所处地理的重要性,亦即它北部接壤苏联、中国,西部接壤伊朗,东部和南部接壤巴基斯坦,这一地理环境,对于理解这次政变,具有重大的意义。 许多研究中近东问题的专家认为,如果政变成功,“将意味着苏联的胜利、西方的挫败”(《卫报》)。当然,还没有任何材料,证实苏联参与了阴谋。但是,苏联在十九日很快地承认了共和制政权,这是意味深长的。过去,阿富汗同苏联的关系很深,该国军事装备几乎都是苏联的,苏联的军事顾问团也驻在该国。 发动这次政变的前首相达乌德将军虽不是共产主义者,但据说他是亲苏派,一些外国人士认为,可能是苏联给阿富汗打了气,加了油。 苏联的企图是什么呢?据专家们的看法,首先是苏联要南下,这是它在中东等地一贯所追求的。在中东,苏联向伊拉克接近,寻求到波斯湾的通路,同样的,苏联想寻求通过阿富汗南下到达阿拉伯海的东路。在这里,成为问题的是通称“帕克蒂亚走廊”的存在。那里居住着帕克蒂亚人。他们要求自治,使巴基斯坦和伊朗两国一直感到伤脑筋。他们叛乱的根据地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将来如果帕克蒂亚人独立,或者合并到阿富汗,苏联就可以获得一个据点,通过那里,直接南下到阿拉伯海。 对于阿富汗的政变,感到最大威胁的是巴基斯坦。 据说,达乌德将军在巴克同尼斯坦问题上是强硬派之一。如果他夺取了政权,同巴基斯坦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更加紧张。西部的伊朗也对政变寄予重大关心。这是因为在它的东部和西部将出现伊拉克和阿富汗这两个受苏联庇护的国家。 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观察,与其说伊朗感到威胁,不如说,正因为苏联感到了伊朗的威胁,才给阿富汗打了气,加了油。这是第二个问题。 最近,伊朗以庞大的石油收入为后盾,进行大幅度的军备扩充,好象波斯湾的盟主一般威风张扬。美国从军事上积极地支持这个伊朗,提供了巨额援助。而且,伊朗从五月起接近巴基斯坦,并对其进行军事援助,使联合防卫计划正在具体化。 以美国为后盾,以伊朗为中心的包括巴基斯坦和与美国关系密切的沙特阿拉伯一带如果建立起强大的防卫机构,夹在伊朗和沙特阿拉伯中间的、与苏联关系很深的伊拉克就要逐渐孤立,进而要对苏联在中近东的影响产生影响。 因此,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家联合夹攻伊朗计划的出现,并非不可思议的事情。 中东问题的焦点,最近从以埃及为中心的阿拉伯、以色列的争端,逐渐把重点移到波斯湾。无论从军事战略方面还是从丰富的石油资源方面,大国的利害,在这一地区非常巨大。波斯湾问题,以伊朗为中心,一个方面正向着北非的利比亚扩展。这次阿富汗的政变,可以说表明在东方已开始向印度次大陆扩展。并且,在这个地区,不仅是美苏两个大国,还存在着中国的很大的利害关系。六月份访问过伊朗的中国外长姬鹏飞,发表了支持伊朗的波斯湾政策的声明,表明中国对波斯湾问题决不是不关心的。令人感到,现在中东问题逐渐大大地扩展到包括西亚在内的地区。
2. 拉姆从苏联回到新德里时发表谈话
【印报托新德里七月二十二日电】国防部长拉姆今天在这里说,印度和苏联对于巴基斯坦和伊朗获得武器和军事装备一事的估价“是一致的”。 拉姆在访问苏联后回到这里时对记者们说,在他对苏联进行十一天访问期间,他同苏联总理柯西金和国防部长格列奇科讨论了“与印度和苏联有关的各个政治和军事的形势以及一般的世界和平问题”。 在回答苏联对伊朗和波斯湾的其他国家增加武器一事采取什么态度的问题时,拉姆说,“在这方面,自然还讨论了巴基斯坦和伊朗获得武器和军事装备的问题。印度和苏联的估价是一致的。” 【印新处新德里七月二十一日电】看来英国政府对伊朗最近得到武器及其对印度的影响(鉴于德黑兰和伊斯兰堡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盟关系),并不象印度那样感到不安。 据印度报业托辣斯报道,这番话是印度国防部长贾格吉凡·拉姆七月十九日同英国国防大臣卡林顿和外交大臣亚历克·道格拉斯—霍姆爵士会谈时发政的。 贾格吉凡·拉姆七月二十日在伦敦对印度记者们说,英国的估计是,伊朗方面没有对印度构成威胁。他说,印度的防御能力是与将来由于巴基斯坦重新武装而可能产生的任何局势的需要相称的。 【法新社贝鲁特七月二十一日电】印度国防部长贾格吉凡·拉姆今天在这里停留时说,苏联共产党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和总理柯西金将在今年年底之前访问印度,在他们访问以后,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元帅也将去访问。 【路透社伦敦七月二十日电】印度国防部长拉姆今天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在印巴关系正常化方面的进展并不象印度在两国于一年前签订西姆拉协议时所预料的那样快。 拉姆还说,印度对各国正向伊朗供应武器一事很为担心,因为这些武器有一些可能进入巴基斯坦。
3. 美国和巴基斯坦宣布承认阿富汗新政权
【合众国际社华盛顿七月二十二日电】国务院今天说,美国打算继续保持它同阿富汗的“紧密和热诚的”关系,尽管那里最近发生了政变。 国务院的一位发言人说,美国大使罗伯特·纽曼已拜访了阿富汗外交部长瓦希德·卡里姆,并通知该政府说,不会中断正常的外交关系。 这位发言人说,纽曼“通知他,我们打算使我们同阿富汗保持的紧密和热诚的关系继续下去”。 这位发言人说,纽曼还转达了美国政府和人民的友谊。 【巴联社拉瓦尔品第七月二十二日电】官方今天在这里说,巴基斯坦政府已经承认以穆罕默德·达乌德为首的伊斯兰阿富汗共和国的新政府。 今天上午,把阿富汗大使阿里·艾哈迈德·波帕尔召到了外交部,将巴基斯坦政府的这一决定通知了他。 波帕尔曾在星期五(二十日)拜访外交部,他在同外交部辅助秘书阿尔塔夫·谢赫会晤时转达了他的政府关于正式承认阿富汗新政府的请求。 对大使的请求进行了积极的考虑,巴基斯坦政府今天作出了这一决定。 巴基斯坦一向希望和穆斯林邻国——阿富汗 ——建立紧密的诚挚关系。一位外交部发言人在评论上星期二阿富汗发生的政府更迭时说,巴基斯坦一向希望同阿富汗建立友好关系,而且将继续为此目的而努力。 外交部今天发表的一项公告说:“今天上午把阿富汗大使召到了外交部,通知他巴基斯坦政府已经承认以萨达尔·穆罕默德·达乌德阁下为首的伊斯兰阿富汗共和国的新政府。”
4. 西德《新政治》月刊评美苏首脑会谈:《不是新的雅尔塔》
【本刊讯】汉堡出版的《新政治》月刊最近一期(七月份)发表了该刊发行人写的一篇社论,题为《不是新的雅尔塔》,全文如下: 我们很少看到世界的令人哀叹的状况象两个超级大国的领导人尼克松和勃列日涅夫会见时那样明显。人们不满地看到这两个“世界上最强有力的人”的会见从头到尾在本国和世界公众面前所做的愚蠢动作——从拥抱到握手——以显示他们的会见是“划时代的”:这是一次令人恐怖的表演。 拥有如此显要的权力地位的人,只有在感到不得不这样做的时候才会这样做。事实上,两人都有充分的理由感到他们是患难与共的伙伴。一个站在齐脖子深的水(水门)里,另一个感到是站在不安全的土地上。勃列日涅夫继承了他前任的责任,是为了在有着世界最辽阔最富饶国土的第一个自称社会主义的国家建立半个多世纪以后,作为它的首脑而不得不向资本主义大国行乞。另一方面,尼克松也想高攀勃列日涅夫,这是容易理解的。这个对水门事件负有责任的人自己造成了自己的处境,必须用外交上的成就来炫耀自己是同另一个“超级大国”建立和平的新的外交政策的建筑师。勃列日涅夫及其助手还不会天真到这种地步,以致于相信当尼克松这样一个人不在的时候同美国的关系将出现完全不同的进程。但是可能是一种狡猾的动机促使他们去利用尼克松现在的困境,以便“从中捞取尽可能多的东西”。这里在再次作出把世界一分为二的尝试,即 把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肯定下来,这次大战使欧洲变成废墟和分裂,使东亚——中国和日本——软弱 无力,当时的第三世界正开始处于诞生前的阵痛 之中。在此后的四分之一世纪里发生了很多事情。中国的崛 起、日本史无前例地繁荣昌盛、西欧和两个德意志国家经济力量的增强。由于这一切原因,尼克松和勃列日涅夫企图搞法国人士所说的新雅尔塔是有点晚了,尽管我们承认美国和苏联的巨大权势,但这种企图附有某些不能实现的东西。 正如越南已经表明的,而柬埔寨正在表明的那样,超级大国的权力完全是有限的。它们也有它们的限度。如果巴黎人士,最后还有波恩人士,完全有这样的感觉,即美国毫无顾虑地把欧洲的利益献祭于 它——经常是近视地——称之为自己的利益的东西,那么不应停留在不满上。尼克松和勃列日涅夫在内政上虚弱,但却利用其他国家对他们的核毁灭力量的敬畏,他们试图搞对全世界的巨大安排,这种企图只 能在那些缺乏民族自决意志的地方实现。只要有这种意志,威胁就会证明是空的。在这方面也许会走得太远,但是人们可以举许多来自小国的例子,在那里政治发展是不受超级大国的控制并且是违反超级大国的愿望的。在原子弹时代以前(由于俄国的以及不久也将由于中国的原子弹,它在失去作用),美国的力量的象征是美元。人们看到美元今天的值得抱怨的状况。苏联的内部困难和问题也不少。和文人的斗争仅仅是可以看见的一座冰山之尖。 世人和欧洲人以及我们德国人,都没有正当的理由,准备过一种作为“大国”永久的奴隶那样的生活。自决权无论如何不应诊停留在空话上和基本法的序言上,或者仅仅停留在宪法象在宪法法院上所作的吹毛求疵的论证上。自决权必须每夫实行,必须通过大大小小的出于明确的认识的实际局势来实现自决权。
第 2 版
1. 法新社报道:《法国七三年在穆鲁罗瓦进行的第一次核试验》
【法新社巴黎七月二十一日电】题:《法国一九七三年在穆鲁罗瓦进行的第一次核试验》 法国政府不顾国内外对核试验的抗议,在穆鲁罗瓦的环形珊瑚岛上进行了一九七三年的第一次核爆炸(一九六六年以来的第七次)。 但是,官方没有宣布。武装部队部也没有发表任何公报。一九七二年也未这样作。对于爆炸的方式、威力和结果是严格保密的。据权威人士说,在试验阶段结束后 (原则上应于九月结束),法国政 府将发表正式公告。 据消息灵通人士提供的为数不多的迹象看来,现在开始的法国第七阶段的核试验,原则上只进行一次至两次爆炸,以试验百万吨级的热核弹头,这是用来制造一九七六年可用于作战的“氢弹”的。只有在当地搜集到的关于爆炸威力的材料,才能证明这些消息是否属实。然而,尚待知道的是,法国技术人员是否重新研究和重新试验这种炸弹的引爆装置,据一九七二年试验后的传说,引爆装置并不完全令人满意。如果今天的爆炸表明是氢弹爆炸,那么,这将是法国的第五次 热核弹试验。 鉴于如此保密,今天的试验很可能是按照过去在穆鲁罗瓦环形珊瑚岛使用过的或在附近的方加陶法岛使用过的方法进行的:试验的弹头被挂在一个大金色气球的悬篮上,把气球保持在环形珊瑚岛水域上空 五百至六百米的高度。这种办法以 避免爆炸后的“火球”擦伤珊瑚岛、环抱的水域,并能使放射云迅速升到高空,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降落的核微尘。 【法新社惠灵顿七月二十二日电】据国防部人士今天在这里说,法国昨天在穆鲁罗瓦试验场爆炸的核装置的爆炸力估计大约只有五千吨(相当于五千吨梯恩梯)。 这个估计是新西兰“奥塔哥号”护卫舰舰长艾伦 ·蒂勒尔提供的。该舰在穆鲁罗瓦岛上风二十浬处观察了这次爆炸。 这位舰长发出的无线电报说,这次爆炸不象他预料的那么亮。
2. 外电报道:美英加等国对法核试验的反应
【路透社巴黎七月二十一日电】在布鲁塞尔,国际自由工会联合会总书记奥托·克尔斯滕强烈谴责法国的这次爆炸。 克尔斯滕发表声明说,这次爆炸“公然不顾世界舆论和无情地压制抗议”。 他认为,这次爆炸证明法国对“千百万男女和儿童抱有肆无忌惮的态度,并进一步加剧了威胁他们的健康的危险”。 他指的是这种说法:生活在试验区周围的人民在前几次爆炸之后患上了遗传方面和其它方面的疾病。 克尔斯滕呼吁世界各国当局要求法国取消它的一系列核试验。 比利时政府的一位发言人拒绝就这次爆炸发表评论,他提到了政府先前的声明:比利时反对一切核试验。 在华盛顿,国务院的一位发言人说,美国政府注意到了法国的爆炸,但没有提出批评。他说,美国的立场是众所周知的。 这位发言人说:“我们希望大家都签署禁止进行大气层试验的核禁试条约。我们不对法国人或任何其他人提出批评。” 【合众国际社华盛顿七月二十一日电】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拒绝公布有关法国今天在太平洋南部进行的有争议的核试验的材料。 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一位发言人说,“原子能委员会过去执行一种不予评论的政策,对这次试验也不予评论”。 这位发言人承认,美国原子能委员会通常是公布关于苏联进行的核试验速率方面的材料的。 他说,不公布法国这次试验的情况是“一项长期的政策,我们与法国是盟国这一点与此是有些关系的”。 【美联社渥太华七月二十一日电】今天有人要求外交部发言人评论法国在南太平洋进行的核爆炸,加拿大外交部发言人说,加拿大反对一切核试验。“我们对法国人的这一行动表示深为遗憾。我们向法国提出了我们的抗议,正如我们向中国提出抗议一样,并反对一切核试验。” 【路透社伦敦七月二十一日电】有消息说,法国已在太平洋进行了一次核试验,英国官员们今晚拒绝就此消息发表正式评论。但是他们说,英国的政策一直是鼓励所有没有签署一九六三年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的国家尽快地签署。英国官员们表明,英国不抗议法国最近进行的一系列核试验,但是他们强调说,法国已了解英国的看法。 【路透社斯德哥尔摩七月二十一日电】瑞典外交部今晚呼吁所有核大国停止试验,并开始举行认真的谈判以结束一切进一步试验。 一位发言人在由于法国在太平洋的爆炸而发出的呼吁说:“我们与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联合起来敦促所有核大国停止试验,并为完全停止所有核试验而认真谈判。”
3. 格韦茨曼报道:《勃列日涅夫就犹太人问题作了保证基辛格说,苏打算让许多人离开》
【本刊讯】美《纽约时报》七月二十一日刊登该报记者伯纳德·格韦茨曼七月二十日自华盛顿写的一篇报道,标题为《据报道勃列日涅夫就犹太人问题作出了保证;基辛格对美国三个组织的负责人说,苏联打算让许多人离开》,摘要如下: 基辛格昨晚对三位著名的犹太人领导人说,勃列日涅夫曾向尼克松总统保证说,大批苏联犹太人将很快被允许移居以色列,这些犹太人曾一再被拒绝允许离开苏联。 事先没有宣布的这次白宫会议的参加者说,尼克松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基辛格强调了他个人这样的信念,即苏联领导现正采取行动来消除美国在苏联犹太人面临的问题上的关注心情。 基辛格同苏联犹太人问题全国会议主席理查德·马斯、犹太人联合会和福利基金组织理事会前主席马克斯·费希尔及雅各布·斯会谈了一个小时。 据一位参加会议的人说,基辛格提出了一份由苏联共产党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提供的关于七百三十八个“有困难的人”(一再未能获得离境许可的犹太人)的命运的书面分类表。 这个分类表是由这三位犹太人领导人于五月二日交给基辛格的,并由这位总统顾问在莫斯科为勃列日涅夫上月的美国之行安排日程的时候转交给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自己曾在六月十九日在布莱尔大厦会见美国的一些参议员时提出了类似的数字。 苏联犹太人的出境问题在美国已成为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国会两院的大多数议员已扬言要阻止政府为给苏联关税让步而作的努力,直到允许犹太人和其他人自由移住国外为止。 关于要移往国外的犹太人的数目的差别使这个问题更加复杂了。大部分美国犹太人团体说,大约有十一万苏联犹太人想离开苏联;苏联当局说比这个数目要小得多。 此外,这些犹太人组织说,“有困难的人”的名单包括大约一千个人的名字,而不是七百三十八个人的名字。但是今天,其中一个组织的一位发言人说,基辛格实际上得到了两个名单,一个名单包括七百三十八个人的名字,另一个名单大约有二百五十个人的名字。 据报道,基辛格说,他认为,苏联当局认识到这个问题在美国的重要性,正设法采取合作的态度,并可能接受第二个名单以便采取行动。 在一九七○年,从苏联移居国外的犹太人少至一千人,一九七一年增至一万三千五百人,去年又增至三万人,人们认为今年还有三万人将移居国外。
4. 塔斯社报道:《苏联报纸谈和平共处》
【塔斯社莫斯科七月二十一日电】题:苏联报纸谈和平共处 《红星报》在分析西方正在散播的关于苏联应作出“意识形态让步”的说法时写道: “在国家关系和意识形态之间没有也不可能划任何等号。虽然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有所缓和,但是意识形态的斗争仍将继续。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不可能共处。它们过去一向是,将来也永远是对抗的。重要的只是:由脑子开火,而不是由大炮开火。” 《红星报》接着说:“我们很愿意同资本主义国家签订符合加强和平和互利合作利益的政治和经济协定。但是,我们的内心不仅向往着和平的未来,而且还保留着对过去的沉痛回忆。我们的内心还铭记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二千万苏联人。” 报纸指出,转向缓和“并没有使苏联人产生幻想。资本主义依然是资本主义,而社会主义照旧是社会主义”。
5. 法报文章:《地中海在战略上的价值降低了》
【本刊讯】法《战斗报》七月二十一日和二十二日一期刊登了乔治·安德森写的一篇文章,题为《地中海在战略上的价值降低了》,摘要如下: 自从“圣克利门蒂条约”签字和共同均衡减少军事力量会议休会以来,人们看到关于地中海问题和地中海对抗的争论休战了。几艘苏联舰队的舰只,包括两到三艘潜艇,退到黑海或北冰洋。苏联舰队的这种“夏季季节性迁移”的目的,可能是为了使地中海沿岸国家放心。但这种调动肯定是由于西南欧作为战略目标逐渐迅速地失去其价值而决定的。 与此同时,苏联海军继续在其他地区进行扩张工作。特别是在印度洋,这种扩张工作不仅仅是以英国人撤走后的基地为对象的。打着苏联旗号在北大西洋巡逻的舰只,目前要比盟国的舰只多六倍。印度为了感谢克里姆林宫在一九七一年十二月的印巴战争中给予印度的援助,并作为对苏联让给印度的军舰与潜艇的交换条件,印度准许苏联海军在维沙卡帕特南潜艇基地立脚,并把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给予苏联舰只作为支援基地,这些基地是禁止西方舰只去的。毛里求斯群岛的政府为了报答给予的技术援助,也提供一个港口供装有精密电子仪器的苏联渔船使用。苏联舰只未得到任何人的授权,也在无人居住的卡尔加多斯卡拉若斯群岛立脚(在毛里求斯北面三百四十五公里),甚至有把这里发展成为海军基地之势。 依附于毛里求斯的圣布基登群岛也是如此,被用作苏联雷达探测中心。华盛顿的沉默并不证明五角大楼同意这一切“扩张主义的渗透”。可以肯定的是,北京对此是感到不安的。
6. 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抗议法进行核试验
【路透社悉尼七月二十二日电】澳大利亚总理惠特拉姆今天谴责法国的核试验,说这次爆炸是一个表示法国无视国际法和太平洋地区人民的幸福的行动。惠特拉姆是在这里听到法国在南太平洋的穆鲁罗瓦岛开始了它的有争议的大气层核试验的消息后不久发表的声明中说这番话的。 这位澳大利亚领导人宣称:“法国政府的这一行动是对它尊重国际法的传统以及它对国际法的形成和改进的历史性贡献的背叛。” 惠特拉姆先生说,澳大利亚政府同持有同样看法的各国政府一道,决心继续为制止法国和任何其他国家的这种试验而努力。 他说,澳大利亚已经向国际法院提出了这个法律问题,这个行动也将受到世界舆论的评判。 声明说:“澳大利亚政府将需要十分认真地研究法国政府的这些行动的影响。” 惠特拉姆说,他已指示澳大利亚驻法大使到渥太华同他会面,就这个问题进行磋商。 【合众国际社惠灵顿七月二十二日电】(记者:布赖恩·杜赫斯特)今天,法国不顾世界舆论的反对,在穆鲁罗瓦环礁上空爆炸了一个核装置。 柯克总理说,这个消息将使新西兰和全世界其它许多国家感到深为沮丧。 柯克说:“我已指示立即通过新西兰驻巴黎大使馆提出强烈抗议。 “法国不顾新西兰和南太平洋人民的愿望,无视国际法院具有束缚力的命令,没有履行它作为联合国会员国的义务。” 【时事社东京七月二十二日电】外务省情报文化局局长和田力的谈话:日本政府本日接到了法国二十一日在南太平洋穆鲁罗瓦岛进行了今年的第一次核试验的报道。反对一切国家的核试验的我国,对法国在南太平洋穆鲁罗瓦岛进行的核试验过去每次都提出停止试验的要求和进行了抗议。今年也在六月二十一日通过法国驻日使馆强烈要求法国政府停止试验。法国无视我国的要求而强行进行试验,这是极为遗憾的。日本政府向法国政府提出严重抗议,并在此再次强烈要求立即停止核试验。
第 3 版
1. 《纽约时报》刊登苏兹贝格评阿富汗政变的文章:《在亚洲正在燃烧的新导火线》
【本刊讯】美国《纽约时报》七月二十一日刊登C·L·苏兹贝格写的一篇文章,题为《在亚洲正在燃烧的新导火线》,摘要如下: 本周在阿富汗发生的政变可能会改变南亚和西南亚的最后力量对比。即使没有已知的证据表明莫斯科在查希尔国王被赶下台一事中起了任何作用,但是苏联的地位肯定得到好处。 在沙皇时代和人民委员时代,俄国的权势在一个世纪里逐渐向印度洋南移。其目的显然是为了削弱阿富汗的邻国、一九四七年印度次大陆分治时成立的巴基斯坦。 早在莫斯科和新德里成为正式盟友——帮助了印度在孟加拉国战争中击败巴基斯坦的一个安排——之前,它们就对阿富汗采取相似的政策。它们都鼓励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的帕坦部族脱离巴基斯坦,而喀布尔高兴地同它们一块干。 查希尔国王在一九五○年对我说:“俄国高兴地注视着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争端,当它认为时机成熟的时候肯定会介入。” 现在时机成熟了吗? 我在一九五七年同达乌德进行过一次长谈,当时他任首相,是公认的铁腕人物。(当谈到俄国时),他说:“我可以对你说,阿富汗将是世界上成为共产党国家的最后一个国家。”可以想象这是真实的,但是原因不再是意识形态。 近来超级大国喜欢静悄悄地、间接地改善它们的地位。但是在喀布尔由这样一个人掌权,他致力于奉行削弱巴基斯坦并使其失去管辖西北边境部族人的权力的政策,不能不使莫斯科(和新德里)感到高兴。 美国赞助巴格达条约(现在的中央条约组织),爽快地卷入了这个地区。不象美国,苏联在南亚和西南亚奉行的是一种切实的、耐心的政策。 十六年以前,阿富汗外交大臣萨达尔·穆罕默德·纳伊姆(正巧是达乌德的兄弟)向我抱怨说,华盛顿拒绝了阿富汗的数量不多的军事物资采购单,而且,美国甚至不愿承认在渐渐消失的艾森豪威尔主义下阿富汗有资格得到含糊的保证。 结果,阿富汗在一九五五年转向莫斯科要武器和寻求帮助。纳伊姆毫不犹豫地冒了这个风险。他承认:“中东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抵挡一个现代化大国。阿富汗尤其是这样的。”他追述说,一九二四年俄国合并了中亚缓冲国——波卡拉酋长国的时候,喀布尔提出了抗议。但是他又说,“象阿富汗这样的一个小国的异议不起什么作用。” 在查希尔国王统治下阿富汗没有民主,在达乌德统治下也将没有民主。外界关注的是,阿富汗政变可能怎样改变亚洲的力量对比。答复是:预料得到苏联训练和装备的军队支持的这个新独裁者大概会尽他的一切力量来拆散巴基斯坦剩下的部分。 这会正中印度和俄国的下怀。这会使中国人(巴基斯坦的盟友)感到震惊。这会激怒伊朗国王,他决心必要时使用他的庞大的、由美国武装的军队使残余的巴基斯坦生存下去。 难以预言这在浸在水门事件中的华盛顿——它在亚洲的形象已经低到极点——是否会受到欣赏。但是一条崭新的全球导火线刚刚点燃。
2. 英报报道:《莫斯科在喀布尔政变中扮演的角色》
【本刊讯】英国《星期日电讯报》七月二十二日刊登彼得·吉尔自拉瓦尔品第发回的一篇报道,题为《莫斯科在喀布尔政变中扮演的角色》。摘要如下: 巴基斯坦外交部的官员们担心苏联在很大程度上在阿富汗政变中插了手 。 虽然莫斯科不大可能授意搞接管,但是,阿富汗的军队中有数百名俄国军事顾问,他们几乎肯定是知道为发动政变而进行的准备工作的。 阿富汗军队的旅一级以上都有苏联军官担任顾问。使节留了下来在首都的西方外交官说,本来预定要在查希尔国王前去伦敦和意大利治病的同时回莫斯科休假的苏联大使却莫名其妙地留下来了。据说,自发生政变以来,他的举止“特别得意”。 俄国成了第一个承认达乌德中将的共和国政权的国家。而且它是在二十四小时之内予以承认的,这种迅速是少有的。 高级官员告诉最近去喀布尔访问的人说,阿富汗不久将做到使印度河成为它同巴基斯坦的天然边界,而不再保留英国在一八九三年画定的、目前的杜兰线了。俄国一贯支持阿富汗在这个问题上的主张。把人民分开杜兰线把爱造反的帕坦族人分隔开来。在政变的两天之内,在巴基斯坦听到一个设在阿富汗境内的秘密的“巴克同尼斯坦电台”进行试播。
3. 《华盛顿邮报》载文评阿富汗政变:《苏联和印度承认阿富汗新政府》
【本刊讯】美国《华盛顿邮报》七月二十日刊登该报外事记者刘易斯·西蒙斯十九日从新德里发出的一篇评论,题为《苏联和印度承认阿富汗新政府》。摘要如下: 苏联和印度今天成了首先承认两天前成立的阿富汗军人政权的国家。 俄国人和印度人这样做,就是采取了一个很可能使亚洲次大陆各国之间的分歧尖锐化并加剧整个这个地区的紧张局势的步骤。 此外,苏联是头一个宣布承认尚不稳定的阿富汗政权的政府,它的这一迅速行动引起了这样的猜测,即:俄国人参与了——或者起码是事先知道——政变的。 这种猜测之所以在外国观察家中几乎马上就开始,是因为搞政变的阿富汗军队几乎完全是苏联一手建立起来的,而且它严重地依靠俄国连续不断提供援助和进行训练。 从纯外交意义上说,莫斯科和新德里宣布承认,就是确定地对达乌德同巴基斯坦敌对的政策表示赞同。 达乌德在发动政变几小时之后就宣布,他的国家的对外政策方面唯一的肉中刺就是巴基斯坦。 具体地说,这个刺就是在巴基斯坦的西北边境省问题上的争端。二十五年多来,这个问题时而熊熊燃烧,时而噼啪作响,时而滋滋冒烟。 阿富汗人声称,应当在普什图尼斯坦的名义下,给予这个民族和这块土地以独立。阿富汗这种立场的含义是:希望普什图尼斯坦一旦取得独立后加入阿富汗。从人种上和语言上说,这个地区的人民帕坦人同阿富汗人中的多数是相同的。 从伊斯兰堡来的初步消息表明,那里的政府对达乌德上台会对本来就已不稳定的西北边境省产生什么影响感到不安和忧虑。苏联和印度今天的宣布只能加深这种不安。巴基斯坦总统布托已经明白表示,他认为,对于西北边境省和另外一个不安宁的省份俾路支省内的不满情绪,苏联是起了作用的。 布托的不安,至少是对俾路支的不安,是他的朋友和同盟者、伊朗国王巴列维所同样具有的。
4. 苏《真理报》发表评论称:苏联人不会对阿富汗的政治变化漠不关心
【本刊讯】苏《真理报》七月二十二日发表杰姆钦科的题为《国际一周》的评论,其中有关阿富汗政局部分全文如下: 近几年来,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正在发生重大的政治变革。这一周以来,阿富汗和近东的事态吸引着世界舆论的注意。 喀布尔广播电台七月十七日宣布,在全国废除王国制度,阿富汗宣布为共和国。第二天又宣布,穆·达乌德(一九五三年到一九六三年期间曾任首相职务)成为阿富汗国家元首和总理,推翻了君主制度的军队控制着全国的局势。广播电台强调,共和国将履行根据国际协定所承担的义务,执行积极中立和不结盟政策。从报道看,居民们支持国家的新制度。 当然,苏联人对阿富汗发生的政治变化不会漠不关心。它不仅是我们的南邻(同苏联有着两千公里的共同边界),而且是同我们友好的国家和同我们友好的人民。 基于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列宁主义原则,我国政府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同阿富汗建立了实际合作和友好的关系,这种关系任何时候没有因为任何冲突而淡漠过。众所周知,苏联在阿富汗反抗外来侵略和加强独立的日子里给了它多么大的援助,苏联人对发展阿富汗的经济和文化起了多么大的作用。出于对阿富汗人民的不变的友好感情,苏联政府决定承认阿富汗共和国。
5. 利比亚进军队伍开始返利比亚
【路透社马特鲁港七月二十一日电】四天来一直在向开罗进军以要求他们的国家和埃及立即合并的利比亚人,今天在他们的领导人的指示下调转头来,开始回家的长途旅行。 一辆广播车在这个小小的海滨城里开来开去,敦促他们上车返回班加西。 昨天飞抵这里的利比亚革命指挥委员会委员穆斯塔法·哈鲁比少校今天已回开罗。 看来哈鲁比在和组织这次进军的委员会的委员们接触后已指示取消这次进军。 【本刊讯】开罗报纸七月二十一日报道,利比亚革命指挥委员会发表声明拒绝卡扎菲辞职。的黎波里电台广播的声明如下: 由于卡扎菲对我们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的群众和整个阿拉伯民族的群众承担着历史性的责任,因此他无权辞职。 委员会认为,为了保证为大举努力实现其目的的进军继续下去,就需要革命领导人和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倡导者继续干下去。因此,委员会向奋起支持卡扎菲的我们人民的群众——他一直是他们要求进行改变的意志的化身——宣布: 1、这个国家将继续进行革命。 2、根据革命的逻辑,我们的上校兄弟的辞职被认为是无效的。 3、委员会号召人民强使他们的意志被接受,这样领袖应继续承担他的革命责任。 4、革命指挥委员会和自由统一军官运动同时拒绝接受辞职。 5、革命指挥委员会和自由统一军官运动以及阿拉伯利比亚人民和整个阿拉伯群众坚持把上校兄弟看成是国家和泛阿拉伯斗争运动的一个士兵和指挥官。 【法新社利比亚阿比亚尔七月二十一日电】一万多名男女和儿童今天在这个沙漠前哨地区举行“静坐”游行,要求卡扎菲收回他宣布的辞职决定。在全国的城乡也举行了其他支持卡扎菲的游行。
6. 萨达特接受利进军代表团请愿书
【路透社开罗七月二十一日电】代表数以万计进军到埃及的利比亚人的一个代表团,今天向萨达特总统递交了一份请愿书,要求两国立即合并。 在宣读文件之后,萨达特总统同二十一位利比亚人握手和拥抱。 【中东社开罗七月二十一日电】萨达特总统今晚全部接受了利比亚进军者用利比亚妇女的鲜血书写的要求埃利统一的请愿书。 阿拉伯社会主义联盟总书记处在一项正式声明中说: “一九七三年七月十八日,要求统一的人民进军从利比亚最西部的贾迪尔出发,参加进军的人数有五万名,代表着利比亚人民的劳动力量,它带着人民对泛阿拉伯统一以及在埃及和利比亚之间建立自然统一国家的希望,行走了二千五百公里抵达马特鲁港。 “在萨卢姆,要求统一的人民进军队伍一劳永逸地摧毁了埃及和利比亚的人为边界,宣布一个阿拉伯人民的自然统一的成立,因此表示将于一九七三年九月一日正式宣布的阿拉伯统一——它是阿拉伯人民的命运——已在一九七三年七月十九日根据阿拉伯群众的意志实际成立。” 总书记处说,萨达特总统今晚接见了人民进军最高委员会代表团,代表团向萨达特递交了统一文件。总书记处又说:“萨达特总统以阿拉伯埃及人民的名义宣布他完全接受这个历史性文件。” 声明还说,萨达特总统要求利比亚代表团把他接受文件一事转告给利比亚群众、卡扎菲上校和革命指挥委员会委员。 总统还许诺亲自去利比亚与利比亚群众一道建立新的统一的国家。 声明说,萨达特总统还要求卡扎菲和全体革命指挥委员会委员留在他们的岗位上建设新国家。
第 4 版
1. 《越战以后的美中苏的亚州政策》
【本刊讯】日本内阁官房内阁调查室出版的《调查月报》第六期刊登一篇文章,题为《越战以后的美中苏的亚洲政策》,摘要如下:概述 可以认为,把赌注押在越南、老挝停战协定上的美、中、苏三国的想法,目前在希望结束印度支那战争这点上是一致的,而它们在其他方面却完全不同。因此,可以预料,今后这三个国家的印度支那政策和亚洲政策虽然基本上是争取实力均衡,但将加紧竞争。 日本在亚洲具有左右美、中、苏三国均衡的影响力,亚洲国家也期待日本发挥作用,并注视着日本的动向。因此,充分估计美、中、苏三国的亚洲政策,不贻误其对策,则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我们之所以就越战以后美中苏三国的政策试作若干考察,原因也在于此。一、美国的亚洲政策(一)总的基调 美国的对外政策在过去四年中,适应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的变化,争取“建立稳定的持久的和平结构”,并以下述三点为基轴得到了推进。 (1)和友邦与盟国加强伙伴关系(分担责任和利益)。 (2)促进缓和同中、苏共产党国家的紧张局势。 (3)保持强大的军事力和维持与盟国的安全保障体制。其结果,在和中、苏两国改善关系方面有了巨大的进展,并评价其成果说,“现正在建立尼克松政权所争取的持久和平的结构”。但另一方面,它认识到:美国和中苏之间的缓和紧张局势的促进同西方国家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调整方面的摩擦相辅相成,现在使盟国的团结受到了威胁。 因此,以今后的美国对外政策的基调来说,虽然立足于上述的三根支柱,但尼克松政权在去年的总统选举中,尽管美国在越南战争中遭到失败,还是排除“孤立主义”的立场,重新确认了“国际主义”的方向,并以解决越南战争为背景,把最大重点放在新的“国际主义”的方向上。新的“国际主义”的方向和内容是美国为了在自由世界中维持自由经济和安全保障今后也要负起主要责任的立场,其最大的重点是放在和友好国家与盟国调整关系即“重新确立同盟关系”上。另外,和中苏等共产党国家缓和紧张局势的外交,根据其成功的基础,将更加扎实地得到推进。(二)对亚洲政策的基调 美国对亚洲的关系是基于下述基本立场: (1)是太平洋国家,因此,美国的安全保障和经济的利害勿庸置疑是与亚洲的未来联系在一起的。 (2)已经不可能认为、也不能指望美国的资源、计划和军队是保证亚洲地区稳定与进步的主要手段了。 (3)亚洲政策的目标在于在亚洲助长独立自主。为此,调整美、日、中,苏四大国的政策,帮助成立和加强地区合作组织乃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美国的这种亚洲政策一直是以下面两根支柱为基轴而展开的。 (1)推进要求改变美国在亚洲作用的尼克松主义。 (2)通过和中国改善关系,促进亚洲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 据料,美国在越战以后亚洲地区的安全保障政策的基础继续被置于尼克松主义之上,因此,美国亚洲政策的基调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而当前的基本想法和方向将集中在下面几点上: (1)美国亚洲政策的最高目标是增强亚洲地区的稳定与防止力量的真空。 (2)不改变亚洲太平洋地区现有的实力均衡。因此,以此为前提并在这个范围内推进美中关系正常化和对苏政策等对共产党阵营的外交。尤其在对华关系上,一面设法维持既存的美台关系,一面期待在互利的某些方面发展和平的合作关系。 (3)作为一种抑制力,在亚洲地区将维持为履行美国的诺言所需要的美军基地和美军兵力(海、空军是主体)。 (4)认为日本的经济力量和日本在将来世界的政治领导力对亚洲的稳定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5)为了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稳定与实力均衡,重视维持以日美安全体制为中心的紧密的日美关系,认为它是绝对不可缺少的,是生死攸关的。 (6)关于地区性的安全保障机构,正在把重点从整个地区性的机构过渡到以两国间的军事援助体制为中心的机构上来。 (7)美国对南亚政策的基本方针是下述三点:①承认印度次大陆的现状;②支持主张由当事国协商解决的西姆拉协定;③反对由大国控制。(三)印度支那复兴援助问题 美国政府已经阐明了这样一种态度:“联系到整个协议,准备着手实施经费达七十五亿美元的大规模五年计划。”还有,由于基辛格助理访问河内而同意设置的“美国、北越联合经济委员会”已就复兴援助问题进行了协商。不过,美国议会强烈反对援助北越,据认为,其具体设想尚未确定。美政府有关人士关于这一点的发言集中在下述四点上: (1)对北越的复兴援助是“为了和平的投资”,为加强东南亚的稳定的和平前景而提供援助资金,这在适当界限的范围内有利于美国。 (2)援助形式是多边援助比双边援助好,不是美国主导型,而是以多国间协调型(和其他国分担经费)为可取。 (3)走向北越复兴活动所需要的前阶段是确立基于“协定”的稳定的停战。 (4)印度支那复兴援助,包括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援助在内,与其说美国,不如说日本更应该具有巨大的作用。期待日本在这方面起到极为重要而巨大的作用。(四)对日关系 对日政策的基本想法集中在下述几点: (1)日美关系不单纯是日美安全条约对象国这种关系,而始终是把它放在盟国关系这一不可分割的位置上。 (2)认为日美安全条约是美国旨在对日本和亚洲的其他盟国履行防卫义务的,是亚洲安全保障的拱心石。不过,从其军事侧面来看,开始出现了更加重视政治经济侧面的倾向,把紧密维持以该条约为中心的日美关系作为美国亚洲政策的基轴。尤其是评价说日美安全体制也有助于加强日美两国外交上的地位。 (3)关于日本在亚洲的作用,认为为了亚洲地区的稳定,最重要的因素不是日本在军事方面的作用,而是经济力量和以经济力量为基础的将来在政治方面的领导力。 (4)美国贯彻这样一种逻辑:它对盟国日本和自由主义国家担负着主要的安全保障方面的责任,而其维持安全保障能力的基础则是经济力量,所以,日本应该协助美国经济健全化。 (5)关于日本的防卫力,认为需要改善防卫体制,特别是增强针对常规战型的攻击的防卫能力。 (6)对日贸易收支大幅度不均衡的继续存在,美国已超出容忍的界限,认为已把紧密的日美关系置于危险的状态。要求日本政府在这方面尽快地采取相应的办法。二、中国的亚洲政策(一)现阶段的中国的对外政策 中国的对外政策建国以来是一贯的,这是以下述三根支柱作为基调的:(1)加强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2)支援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在现阶段,中国的对外政策是以反对美苏、尤其是反对苏联的反超级大国的斗争为中心,企图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对抗美苏的国际统一战线,主张所有国家平等,自命为站在第三世界一边,减缓对很多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的支援,增进国家间的友好,就是把基于以这些为目的的五项原则的和平共处外交作为最大的重点加以展开。(二)中国的亚洲政策 亚洲国家也正在认识到美中接近后中国所表现出来的灵活而现实主义的外交。首先,对反政府势力的支援,曾多次表明这样一种见解,即这是各国的内政问题,那个国家的革命是那个国家的人民本身来解决的,采取什么样的政体也是各国人民自己决定的,并且,中国保证决不输出革命。还有,对华侨也呼吁说,“希望遵守居住国的法律,为同中国的友好做出贡献”。 中国在东南亚所追求的是建立广泛意义上的友好关系。而对东南亚国家联盟提出的独立、民主、和平的中立化设想,很早就表示赞成。不过,由于各国对华态度未必一致,所以,中国现在总的态度似乎是“不骄不躁,看事态的发展而予以处理”。然而,在东南亚,中国对南越临时革命政府和柬埔寨的西哈努克政权的支持却是强有力的。认为前者是“越南南方人民的真正代表”,认为后者是“柬埔寨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强烈地采取了完全否定朗诺政权的立场。三、苏联的亚洲政策(一)亚洲集体安全保障设想 苏联的亚洲政策的基本原则是由亚洲集体安全保障设想集大成的。 苏联有关亚洲集体安全保障设想的主张显然是有起伏的。从苏联强调亚洲集体安全保障设想的时期来看,最初提倡是在达曼斯基(即我珍宝岛——本刊注)事件之后不久,第二次是尼克松访华之后,第三次是田中访华之后,今年则是在签署越南和平协定之后。虽说苏联一再强调亚洲集团安全保障设想不是企图包围中国,但从上述的苏联对亚洲集体安全保障设想的主张的经纬来看,亚洲集体安全保障设想的背后是强烈对抗中国的意识和要适应围绕着中国的力量对比的变化这种强烈的意识在起作用,这是不容否定的。 自从六九年提倡亚洲集体安全保障设想以来,亚洲国家没有做出积极的反应。何况在中国针锋相对地表示反对的目前,一举实现亚洲集体安全保障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苏联后退一步,从七一年开始借助于和一些国家建立两国间的安全保障体制的办法,达到实现亚洲集体安全保障设想的目的。例如,苏联—埃及友好合作条约(七一年五月),苏联—印度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同年八月),苏联—孟加拉国和平友好合作条约(七二年三月),苏联—伊拉克友好合作条约(七二年四月),这些条约都包含着苏联主张的亚洲集体安全保障设想的原则。并且可以清楚地看出,苏联希望同叙利亚、伊朗和日本也缔结这类条约。 苏联海军向印度洋扩张是从六八年春天苏联太平洋舰队司令阿麦利科上将亲自率领舰队友好访问印度洋沿岸国家时开始的。其目的有如下三点:(1)与英国工党政府到七一年全面撤退英军计划相关连,使本国势力打入真空地带;(2)关心中东的油田地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建立跳板;(3)为遏制中国向东南亚扩大势力,从海洋上密切和亚洲国家的关系。 据美国国务院人士讲,印度洋上的苏联舰队平时是由十二——二十艘(导弹巡洋舰,导弹驱逐舰,油船,登陆艇和潜水舰)组成的。但即便向印度洋派遣十艘或二十艘中小型舰艇,在军事上控制印度洋,应该说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可以认为,苏联海军向印度洋扩张的目的是企图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接近面临印度洋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或作为东西方两阵营连接点的国家,并设法扩大其势力范围乃至增大影响。(二)制约条件 制约苏联亚洲政策的主要原因,也就是妨碍它实施亚洲政策的主要因素正在增加。 首先,中苏对立关系给苏联的内外政策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其亚洲政策也不例外。看一看现在的中苏关系,显然在恶化。只要中苏的大量的兵力部署将来不发生某种变化,中苏的缓和是不可能的。在七十年代后半期,直到中国具有核抑制力量为止,来自苏联方面的预防战争的可能性恐怕不能说绝对不存在。 在三极外交时代,出现了制约苏联亚洲政策的新因素。 最后的制约因素是国内问题,尤其是经济问题。眼下,苏联经济本身似乎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来挽救工业生产的萧条。唯一的挽救办法是从先进工业国引进借助于信用贷款而完成的技术,以此来提高生产。苏联近几年来已采取这种政策,截至七一年年底,同西欧国家和日本缔结了共计二十五亿美元的贷款合同。从七二年开始,加上美国的投资,苏联得到先进工业国家的贷款将达到庞大的数额。另一方面,为了偿还这些贷款,除了出口原料以外,别无他途。因此,开发西伯利亚天然资源对苏联本身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三)今后的前景 自从六六年发表塔什干宣言以来,苏联正积极地向中东、次大陆和东南亚扩张。苏联向中东扩张追求石油和天然气等经济目的色彩很强烈,而向次大陆和东南亚扩张则带有强烈的意识到中国的政治性质。文化大革命中,苏联对这些地区采取了垄断性的扩张形式。可以认为,与三极外交和多极化外交相关,苏联向这些地区的扩张将来会愈发困难。 据认为,中国登上国际舞台,给在地理上接近中国的周围国家将造成巨大的心理影响。而且,恐怕也可以说,这种影响已经表现出来。例如,虽然苏联由于印巴战争的结果而在印度确立了牢固的地位,但最近印度的态度却是不惜牺牲国家利益也不向苏一边倒,而希望和中国改善关系,并且不希望苏联海军在印度建设基地。锡兰一贯是采取亲苏路线的,但现在班达拉奈克政权则是亲华的。六九年九·卅事件以来,苏联断绝了对印度尼西亚的经济援助。后来,苏联努力恢复经济关系,七○年八月签署了有关延斯偿还苏加诺时代的七亿五千万美元贷款的协定。但是,从那以后,两国间的经济谈判没有进展,在七一年年底,苏联提出继续援建芝勒贡钢铁厂,而最近印度尼西亚却拒绝了,正在谈判以荷兰和澳大利亚公司合办的方式来搞第二期工程。总之,这种倾向今后在其他的东南亚国家也将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