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07-22
第 1 版
1. 外电外报评论:毛主席会见杨振宁博士
【路透社北京七月十九日电】(记者:詹姆斯·普林格尔)这里的外交官员今天说,毛泽东本周异乎寻常地接见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一事,是“一个重大的迹象”,表明北京希望象具有他这样的声望的人能回来帮助中国的新的建设运动。 这些使节又说,人们认为,在中南海毛主席的住所内进行的这次一小时的谈话,也是为了在全世界二千万海外华人中争取支持的新努力的一部分。 今年夏天,由于成千上万国外的华人回国来探亲——有许多人是自从共产党人一九四九年执政以来第一次,中国大多数城市内专门为海外华人开设的一些饭店都住满了。 但是这里的外交官们注意到,周恩来总理一直在特意向某些来访者说,所有在国外的华人,都必须“忠于”他们已经入籍的国家。 杨振宁博士同这位七十九岁的领袖在一起的照片昨天登在中国各报的头版上 。 中国发展技术除了要提高中国的生活水平之外,还有一部分是对苏联可能挑战作出的一个反应。 这位获得诺贝尔奖金的杨博士以前曾住在台湾一事,被认为并不妨碍返回“祖国”。 一位大使在这里说,这次会见还是向住在加利福尼亚的强大的美籍中国知识界作出的一个表示。这位物理学家现在住在加利福尼亚。 他们注意到,中国第一流科学家、物理学家周培源在会见时也在座。周培源本人部分教育也是在美国的加州工学院受的。 会见时在座的还有周恩来总理。 毛主席上次接见一位非政府客人是已故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毛就是在那时表示,尼克松总统可以来中国访问,“作为总统来也行,作为旅行者来也行”。 因此,这种会见在这里被认为是意义重大的。 杨博士来此也是为了探亲——将象几百名其他美籍中国人一样,在北京和华盛顿和解之后,向他们打开了进入中国的大门。 来自其他国家——大多数是亚洲国家——的华侨访问者的数目也已增加。 【法新社北京七月十九日电】(记者:勒内·弗利波)此间政治观察家今天纷纷猜测对美籍中国教授杨振宁先生到中国首都进行的私人访问异乎寻常地大加宣传一事可能具有的意义。 这位曾获诺贝尔奖金的核物理学家自到达北京以来所受到的待遇,几乎可以同通常只给予国家元首的待遇相比。 在不到四十八小时的时间里,杨教授就会见了中国党中央政治局的三名成员——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张春桥——和两名中央委员——王洪文、邓颖超。 七月十七日下午,毛泽东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接见了这位教授,周恩来也参加了。十八日,北京的报纸都在头版刊登了这次接见的大幅照片。 这显然是一九七○年以来报纸上第一次报道毛泽东接见一位不是国家元首也不是一个政府的正式代表的来宾。 十八日晚上,周恩来总理、张春桥、王洪文和邓颖超宴请了杨教授。客人中有另外八名中国高级官员以及这位美国物理学家在北京的亲属。 这里的某些外交界人士对这种大加宣传的做法作出的解释是,这可能是给美国的一个表示愿意继续改善两国关系的信息。 由于存在着柬埔寨问题(这个问题给中美关系罩上了浓重的阴影),并且鉴于亨利·基辛格先生和周恩来先生预定要在八月初举行会谈,这种看法显得很突出。 关于台湾问题,人们还指出,杨教授的夫人杜致礼(她在星期三来到北京同她的丈夫会合)是前国民党将军杜聿明的女儿。杜聿明以前曾是蒋介石的合作者之一,据说现在住在北京。 最后,回想一下杨教授过去已经到北京探过亲,但却从未对他以前在中国首都的逗留大加宣传,这是很令人感兴趣的。 【本刊讯】美国《华盛顿邮报》七月十九日刊登一篇发自北京的文章,题为《会见毛》,全文如下: 党主席毛泽东让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晋见了他。这是毛几年来第一次公开会见一位并非政府要人的来访者。 中国报纸在第一版刊登了星期二(十七日)毛同杨博士会见的照片。杨是长岛斯托尼布鲁克州立纽约大学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是上星期到中国来探亲的。 观察家们注意到,毛是在中美友谊日益增长和北京鼓励在美国和其他地方的华人重访故乡的时候作出这个不寻常的表示的。 【本刊讯】英国《泰晤士报》七月十九日刊登戴维·博纳维亚七月十八日发自北京的一则报道,标题是《北京正在拉拢华侨》,摘要如下: 今天,全国性报纸都最大限度地突出宣传了毛泽东主席昨天会见一位著名的美籍中国科学家的事。此间观察家们认为这是中国对华侨和台湾实行的“招抚”政策的一个重要发展。 在官方发表的一幅照片上,这位主席看起来是健康和轻松的,他正在摆满了书的书房中同杨振宁博士谈话。杨博士正在中国探亲。 《人民日报》刊登的照片和标题比同这次会见有关的任何具体的话都更富有象征意义地说明中国希望同尽可能多的华侨建立良好关系。 同华侨建立更密切的关系,是中国在世界上的外交地位改善的副产品,这种联系是北京可以利用的一种具有潜在裨益的技术和资本的泉源。对于北京来说,教育各地的华侨把大陆而不是把台湾视为他们政治效忠的对象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这样一来就可以进一步孤立台北政权,而这将有助于北京认为最终定将发生的把台湾重新统一到这个人民共和国的过程。
2. 《马来亚通报》评美对柬埔寨的政策:《美国自取其辱》
【本刊讯】吉隆坡《马来亚通报》七月十六日发表题为《美国自取其辱?》的社论,摘要如下: 任何人任何事,若不适可而止,将会弄巧反拙,自取其辱。今天,超级强国的美国,将是一例! 柬埔寨的战乱,美国是罪魁,一手搅起火头。若非一九七○年三月十八日的“政变”,则今日的柬埔寨仍然是独立、自主、中立的最理想缓冲国,如今,美国会已限定尼克松政府八月十五日以前就得停止对金边的一切援助,主要更是停炸,尼克松必须尽这一个月解决柬问题,否则将难避免所已注定的惨败。 美国对印支,本来,十年前若不参战,今日仍然是备受全世界尊敬的超级强国,参战而不能打胜,威信大减,狂轰滥炸,只获得巴黎的越南和平协定,名义虽平等,但地位却已降级到还比不上北越。说得较严格,基辛格是向黎德寿签了城下盟。 越战外表上已结束,柬战之火猛烈,再度证明美国的新战略——充分利用制空权的完全失去效验。 本来,西哈努克在越南和平开始之际就提出要与美国直接谈判,可是美国不予理睬,失去了最佳机会,若那时谈判,说不定还有机会保住金边政权;直到上月初,西哈努克再通过第三者重提此事,竟遭美国泼冷水,要西哈努克与朗诺谈判,不但失去最后一个机会,而且未能将西哈努克与北越及越共同等对待谈判,何况这种侮辱,孰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如今,尼克松本身在水门及国会两方面压力下,想转过来与西哈努克谈,却又遭到西哈努克的访问平壤去也而回敬闭门羹,美国碰上这么一鼻子灰,有谁会同情呢?自取其辱,可怜! 最糟的是:泰国印尼已表示,就算是西哈努克领导的金边政府,也予承认。大势去矣。 更糟的,泰国似乎对西哈努克的独立、中立、自主的领导,表示了信心。副外长申明泰国坚定的政策是外军撤退,甚至还要飞到菲律宾与马科斯总统商讨东南亚地区不应有外军。这是对东南亚地区的和平努力的一项表现,也是礼貌的请美军全撤出东南亚的措施。 【本刊讯】槟城《星槟日报》七月十三日以《尼克松怎样才能退出柬埔寨?》为题发表社论,摘要如下: 西哈努克亲王提出他的和平建议,即美国停止轰炸,停止军事支援朗诺政权,召开美国同他的柬埔寨王国民族团结政府之间的谈判。西哈努克亲王的建议与美国的针锋相对,要达到妥协方案势不容易。美国的计划是要保全朗诺政权,尼克松希望在柬埔寨实现南越式的和平。但是西哈努克看穿了尼克松的阴谋,他一口拒绝美国式的瓜分柬埔寨的和平。柬埔寨之所以有今天,完全是美国政府一手造成,美国政府敌视西哈努克亲王的民族主义政策与路线,并且为了应付他的印支的战争需要,不惜通过各种手段,发动军变,推翻西哈努克政府,扶持朗诺上台。结果,朗诺政权不得人心,陷于四面楚歌之中,美国政府作茧自缚,也陷于骑虎难下之尴尬地步。
3. 印度外长辛格前往德黑兰访问
【美联社新德里七月十八日电】外交部发言人今天说,外交部长斯瓦兰·辛格将于星期四(七月十九日)前往德黑兰进行为期两天的正式访问。 【合众国际社新德里七月十八日电】印度外交部今天拒绝就阿富汗局势发表评论。 他说,斯瓦兰·辛格对伊朗的访问大约是在一个星期前确定的,但是他又说,印度和伊朗的外交部长“可随意讨论任何问题”。
4. 伊朗《世界报》社论:《稳定对阿富汗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本刊讯】伊朗《世界报》(国际版)七月十九日发表一篇题为《稳定对阿富汗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社论,全文如下: 在喀布尔政变几天之后,阿富汗的政治局势看来是不明朗的。新政权的方针仍然有待于澄清。阿富汗的所有朋友所关心的是,防止在那个国家发生暴力和流血,这是很自然的。阿富汗是其政治没有发生残杀和家族仇杀的很少几个亚洲国家之一。 无论如何,阿富汗的最优秀分子并不多,因而不足以经受过去三十年里在各地发生的那类清洗。伊朗应该严格地把当前阿富汗的动乱看成是内政。不干涉别国内政是伊朗政策的一个基本原则。维护阿富汗的独立、完整和选择的自由对这个地区稳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阿富汗人认识到,如果在一场可能威胁到他们作为一个独立国家而存在的争权斗争中他们被拖入而站在这一边或那一边的话,那末他们将不会得到什么好处。 伊朗和阿富汗由于历史、文化、宗教、语言和种族的联系而连在一起。在亚洲没有别的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这样密切。 因此,伊朗自然应该支持阿富汗的繁荣和进步,并认为它有义务尽其所能以促使实现这些目的。 伊朗已明确表示它欢迎和阿富汗进行全面的经济合作。 历时一个世纪的希尔曼德争端的解决已经创造了一个有助于在一些方面建立互利关系的新的气氛。这是双方都不应该错过的一个机会,特别是在积极的合作正在证明是和平与良好关系的最有效的保证的时候。
第 2 版
1. 英《外事报道》文章:《新勃列日涅夫主义》
【本刊讯】英《外事报道》七月十八日刊登一篇文章,标题为《新勃列日涅夫主义》,全文如下: 总的说来,西方国家在赫尔辛基“安全会议上”的日子比一年前似乎可能碰到的日子好过些。目前,俄国人看来是在按照他们自己的定义,为他们自身的缘故致力于搞缓和——这一点现在得到普遍的承认。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无法确定的是苏联的长期政策——不吉的是现在人们都在谈论一种“新勃列日涅夫主义”。 重要的问题是,勃列日涅夫仍然受到莫斯科的强硬派和华沙条约国家不大听话的领导人的压力。 据地位很高的欧洲人士说,勃列日涅夫和他的伙伴们今年早些时候煞费苦心地向东欧人详述了苏联政策的基本原则。在一系列单独的双边会谈中,苏联高级官员向其在东欧首都的对等人物解释说,苏联的政策有了战术上的改变——但是这基本上是一种战术上的改变。 在实质上,东欧人被告知,苏联立志在今后十二到十五年中把它的资源全部用于(一)同西方搞缓和,(二)建设它自己的军事和经济力量。俄国人强调,这些目标没有矛盾;而是彼此补充的。 到这个时期结束时,大概是在八十年代中间或末期,苏联和东欧集团的整个力量将增长到如此大的程度,以致它们在同西方的关系中有能力占上风。 (这一点是大可争论的。在技术方面,俄国人很可能再过十年仍然是大大落后的。但是俄国人在同其华沙条约盟国打交道时不承认这个可能性。)克里姆林宫的辩论 欧洲安全合作会议可对这项战略起决定性作用。它使苏联有办法搞缓和(从而有可能解除西方的武装);它还使俄国人有办法获得西方的贷款和技术(从而加强它自己)。 苏联领导集团一年多来在这个问题上是有争论的。在最近几个月中,在特权阶层内部有人反对的迹象已经表面化。在四月苏共中央会议之后宣布的政治局的变动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种分歧——虽然目前勃列日涅夫明显地占首位。一个奇怪的特点是,列宁主义原则常常被引用;这一点显然是要使抱怀疑态度的党工作者对新勃列日涅夫主义的公正性感到放心。目前以他的名义引用的一些政策一定会使列宁在坟墓中感到不安。勃列日涅夫在他访美期间作的电视广播讲话中说,“在政治上,不往前看的人必然变成落伍者。”这番言论向苏联转播了,而他的美国东道主在他访问期间所发表的讲话却受到了干扰。 据认为,他的言论是要提醒苏联国内比较保守的分子,他们应该记住比较长期的目的,而不要按表面价值来看待苏联的新态度。并不是所有东欧领导人对这种新勃列日涅夫主义都是愉快的。这种主义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呢?他们害怕苏联加紧控制他们的国家,而克里姆林宫的统治者正在为俄国有朝一日在技术上赶上西方作准备。很明显,在上述有关苏联的前景中有许多事情是无法估量的。十年后,谁在莫斯科当政?谁在华盛顿当政?然而有关他们同东欧领导人私下接触的消息有点可信的样子。
2. 厄瓜多尔《宇宙报》文章:《苏联的农业将变成不治之症吗?》
【本刊讯】厄瓜多尔《宇宙报》六月二十日刊载一篇题为《苏联的农业将变成“不治之症”吗?》的文章,摘要如下: 农业是苏联经济最脆弱的部门之一,一九七三年在正常情况下可能会比一九七二年获得较好收成,一九七二年的气候条件极为不利。 去年经历了严寒无雪的冬天,而夏天酷热,异常干旱,从苏联的整个农业生产来看还马马虎虎,但粮食生产是灾难性的。 (一九七二年)粮食产量达到一亿六十八百万吨,尽管略为高于第八个五年计划的年平均产量,但是还大大低于第九个五年计划预定的数字,而要满足国内的需要是不够的。因此,苏联不得不进口大批的粮食。粮食的购买量高达二千八百万吨(其中从美国购买了二千二百万吨,价值十亿美元),其余是在澳大利亚、西德、法国,尤其是在加拿大买进的。 今年的形势比较有利一些。据西方农学家估计,与去年的形势相比较,今年有三方面的因素对生产的增长是有利的:气候条件较好,播种面积较大,对超额完成计划指标的农业劳动者实行奖励制度。这些因素足以保证一九七三年达到一亿九千七百四十万吨粮食的预定目标吗?可能性很小。西方专家根据春播以后的材料估计,苏联将达不到计划的指标。 农业被认为是苏联经济的“不治之症”。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禁要问,今年二月任命波利扬斯基为农业部长,取代马茨凯维奇,在未来的年代里是否会产生一些具体的成果呢?这个政治局委员和在乌克兰哈尔科夫农学院获得学位的波利扬斯基,比他的前任威信高得多,但是,他的任务并非是轻松的。 去年年底,苏联当局决定推动“农业劳动者社会主义竞赛运动”。如果他们超额完成了五年计划规定的指标,答应给予他们的不仅是精神上的奖励例如授予勋章,而且还给予个人奖金。 苏联农业的弊病与其归咎于薄弱的生产能力,还不如归咎于组织上的错误。当然,气候条件的重要性一直是不可忽视的,它可以使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 组织工作上的缺陷还要加上粗枝大叶和其他纯属人为的不治之症。最近,苏联《农村生活报》哀叹道,在中亚、俄罗斯和白俄罗斯有几千台无人修理的农业机器。尽管形势不象去年那样令人忧虑,但苏联肯定还要从国外,特别是从美国和加拿大进口粮食。
3. 塔斯社报道:《最高苏维埃会议闭幕》
【塔斯社莫斯科七月十九日电】题:最高苏维埃会议闭幕 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为时三天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例行会议已闭幕。 经过常务委员会和全体会议的详细讨论,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关于国家国民教育状况和进一步完善国民教育的措施的决议、关于国民教育的立法原则、国家公证制法,批准了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命令。参加会议的有勃列日涅夫、波德戈尔内、柯西金以及苏联其他领导人。
4. 塔斯社报道胡萨克抵苏
【塔斯社辛菲罗波尔七月十九日电】捷共中央总书记古斯塔夫·胡萨克应苏共中央的邀请今天抵达克里米亚度假。
5. 塔斯社报道:《伊利切夫回莫斯科》
【塔斯社北京七月十九日电】题:伊利切夫回莫斯科 苏联外交部副部长、参加苏中边界谈判的苏联政府代表团团长列昂尼德·伊利切夫星期三(十八日)因公前往莫斯科。
6. 美《时代》周刊文章:《欧洲对美国的看法》
【本刊讯】美国《时代》周刊七月二十三日一期(提前出版)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欧洲对美国的看法》,摘要如下: 不管水门事件的批评家们对尼克松总统另外会说些什么话,他们通常一直是愿意承认他对外交关系方面是非常擅长的。但是,近来,欧洲人开始怀疑尼克松甚至在外交事务方面是否明智——至少在欧洲的外交事务方面。虽然尼克松和基辛格仍然要求签订一个新的、大西洋宪章,但是,对美国意图的大量的疑虑却萦绕在欧洲人的脑际。 美国和苏联之间新的亲密气氛特别使他们感到烦恼。 在赫尔辛基举行的、由三十五个国家的外交部长出席的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上,欧洲人公开地说出了他们的疑虑:尼克松可能对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作出了过多的让步。他们认为尼克松在诸如共同——但不一定是均衡——撤军和减少核武器这样一些问题上向俄国人作了让步。 从罗马尼亚国务委员会主席齐奥塞斯库五月份提出的一项建议中就可以看出欧洲人的疑虑有多么广泛。他建议双方的较小的国家可能不得不团结起来,以避免成为两个超级大国的不幸的牺牲者 。 虽然这个意见当时使意大利人感到是过分疑虑了,但是《时代》周刊的记者乔丹·邦费特现在报道说:“自从最高级会谈和赫尔辛基会议以后,看来在意大利人中也掀起一个抱有类似的疑虑的新浪潮,或者至少是一个相当大的涟漪。” 第一次尝试。西德特别担心尼克松—勃列日涅夫关于防止核战争的协定,这项协定要求一旦发生核战争危险,就举行紧急的双边磋商,但是这项协定规定只同美国的欧洲盟国举行辅助性的会谈。 勃兰特总理在这项协定签署前四十八小时,才从尼克松那里接到了一封措辞含糊的信件,从而第一次尝到了这项协定的滋味。《时代》周刊记者布鲁斯·尼兰从波恩发回的报道说:“对这项核协定的反应在西欧是共同感到透不过气来。几乎每一个人都认为,戴高乐的下述看法现在已证明是正确的:美国不会冒核毁灭的危险去保卫欧洲或者冒纽约被摧毁的危险去拯救汉堡。” 谁也没有说,法国是否更急于为了柏林而把巴黎置于危险境地。无论怎样,欧洲人殷切希望得到美国核保护伞的保证。部分地是为了消除这种担心,华盛顿上周邀请西德外交部长谢尔去华盛顿,同尼克松和基辛格进行仓促安排的会谈。谢尔大概再次强调了德国担心尼克松—勃列日涅夫协定将使北约组织失去在核方面的可靠性,并为苏联进行讹诈打开了大门。 英国官员们对美国的动机的不安心理没有那么明显,然而他们也有自己的担心。他们对华盛顿未能要求俄国人作出更多的让步特别失望。《时代》周刊驻伦敦记者威廉·麦克沃特报道说,虽然英国官员们对于美国介绍尼克松—勃列日涅夫会谈情况的坦率态度感到高兴,“他们对美国这样草率地卖掉了它自己对苏联政策的支配手段的做法,仍然持怀疑态度和感到失望。在英国看来,共产党人现在获得了一种短期的许可证,可以肆无忌惮地在他们自己的集团内部加强统治而不用担心美国干预”。 英国为说明美国对苏联人采取放任态度所举的一个例子是罗杰斯国务卿在赫尔辛基会议上的表现。英国人尖刻地指出,罗杰斯很少提到需要使人民比较自由地来往的问题;他们轻蔑地把他的温和的讲话同英国外交大臣道格拉斯一霍姆采取的强硬立场相比较。麦克沃特报道说,“看来好象英国人认为美苏和缓是一笔露骨的交易,这种交易大致是:如果华盛顿忘记布拉格事件,莫斯科愿意对水门事件不予理会”。 正如从华盛顿所看到的那样,欧洲的态度是令人气恼的。这有三个主要原因: 过分猜疑。欧洲自认为被夹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因此对它们来说,只要有一点儿想象力就能发明出许多荒谬的说法来解释美国的每一个行动,而不管这些行动是多么正直或无害。 前后矛盾。仅仅在几年以前,法国的戴高乐将军还在莫斯科为西方打破冰块。现在冰在融化了,而欧洲人却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它们一度谴责美国由于执行它的冷战政策而冒战争的危险,但现在它们却对华盛顿谋求和缓的动机极力挑毛病。 不能团结。欧洲国家抱怨,他们一直被美国各别地对待并被看作是较小的国家。但是它们没有能在一个联合的西欧集团内团结在一起,以便根据比较接近于平等的条件同超级大国作交易,并保持它自己统一的核力量。 除了互相气恼之外,在美国和它的欧洲盟国之间还存在一些真正的冲突,其中最主要的是美元不稳和现在在这个大陆上的三十一万三千名美军的问题。 基辛格想要把将来有关美国驻欧洲的军事人员的谈判同贸易上的让步联系起来。 但是在目前信任逐渐消失的气氛下华盛顿稍微动一下胳臂肘儿,都会引起欧洲人越来越大的反抗、猜疑和过分的紧张。《时代》杂志的记者戴维·廷宁报道,对基辛格提出最无情的批评的人们已开始声称,他决心以和勃列日涅夫控制东欧大体上相同的专横方式来使西欧“就范”。虽然这显然是夸大其词,但这仍然是欧洲对华盛顿的新看法中的一个预兆着不祥的因素。如果听任这种态度发展下去,它就可能使“欧洲年”成为一次大失败。
7. 波通社报道:《三国舰队协同行动》
【波通社华沙七月十八日电】题:三国兄弟舰队协同行动 三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武装部队:苏联波罗的海舰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人民海军和波兰人民共和国海军捍卫着波罗的海的和平。它们相互配合,决定在今年年初对三国兄弟舰队选拔出的舰艇的战斗准备情况进行检查。这次会合是不久前在施维诺威斯切举行的。苏联舰队派出的是由切耶洛夫校官指挥的鱼雷艇,德国的是特捷罗夫号鱼雷艇,而波兰舰队派出的是602号基地扫雷舰。
第 3 版
1. 《巴基斯坦时报》社论:《喀布尔政变》
说阿同巴建立密切关系是符合阿自己的利益的,喀布尔不应向外界的压力屈服 【本刊讯】《巴基斯坦时报》七月十九日发表题为《喀布尔政变》的社论,摘要如下: 阿富汗君主国被戏剧性地推翻以及把共和制硬加于日秩序之上——新的统治者指责这一旧秩序“腐败无能”——不能不使世界感到意外。这次政变提出了好几个有关的问题。除了取代君主政体之外其动机是什么?国王查希尔·沙阿进行了四十年之久的不间断统治之后被赶下台,内讧或者外部干涉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此外,使军队卷入政治的因素是什么?而它迄今为止是一直谨慎地避免卷入政治的。这支军队在阿富汗社会中是享有特殊待遇的一部分人。在这些问题弄清楚以前,要估计喀布尔的军人夺权的真正意义是困难的。然而,夺取了政权的这些人要很走运才能领导这一事业。第一、建立“真正的”民主取决于武装部队多快回到兵营里去;第三世界备受政变之苦的国家的经验表明,军方领导人是很少有急于放弃政权的。第二、阿富汗是由各部族组成的,要使这些人结合为一个民族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政治民主的概念要经过长时间才能为一个迄今为止一直只熟悉国王的权威的部族社会所接受。这种权威有时是仁慈的,有时是残酷的。第三、现在情况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达乌德和他的战友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取得被废黜的国王的支持者的效忠。最后,阿富汗的邻国将密切注视它严格地坚持其声明的不结盟和不卷入集体安全的政策的情况如何。如果阿富汗成为大国冲突的场所,或者落入任何大国的力量保护伞之下,那么没有什么比这更令人不安的了。这将是否定英雄自尊的阿富汗人的民主愿望。从巴基斯坦方面来看,巴基斯坦同阿富汗没有任何“政治争执”。“巴克同尼斯坦”(即普什图尼斯坦)这个幽灵在一九六三年就被埋葬了,当时的外长布托说,在德黑兰协议之后,它已是结束了的一章。 不错,喀布尔一直在断断续续地宣传这个主张,但是巴基斯坦一直不为此宣传而恼火,它采取宽厚的看法,认为阿富汗保持这惊人的一着是为了掩盖它国内的失败。我们希望,新的统治者将不要企图再次提出这个“问题”,不管他们多么需要一些东西来转移国内批评的舆论。同巴基斯坦建立更密切的兄弟般关系是符合阿富汗自己的利益的,如果这会成为某些大国或中等的强国的野心的障碍,喀布尔不应向外界的压力屈服。这是完全符合地区的和平和摆脱外国霸权的要求的。
2. 《马来亚通报》社论:《阿富汗政变》
【本刊讯】吉隆坡《马来亚通报》七月十九日发表题为《阿富汗政变》的社论,摘要如下: 阿富汗于前日发生了政变。这一政变,若从狭义看来,似乎是因为民心思变,但更似属王室本身的争权夺利。从广义来看,问题却较非洲及西亚一些国家的政变大得多了。 虽然政变领袖达乌德在宣布政变成功之时,说将保持阿富汗一向所持的不结盟外交政策,是会受到各方面的欢迎,但问题是这种政策,是否在日后有所改变。 阿富汗在国际上的重要性是因为地理上成为四个邻国的缓冲国。它处于中苏印巴之间甚至与伊朗接壤,而且它与巴基斯坦,有过企图使巴一部分领土普什图尼斯坦独立的思想,以及过去英国借印度为桥梁,对它进行“影响”,都属于各强国争取其“友好”的目标。 苏联若获得阿富汗的“友谊”,那么,对中国的包围圈,属进一步完成,更无形中对中巴的安全的中间部位,插上一把利刀。 当然,印度之与苏联友好,对它是有利而无害的。 对英美来说,由于被推翻的国王原是亲英美派,他是在英国两周转到意大利时才遭推翻,看起来,英美在阿的努力是化为乌有了。 中国及巴基斯坦对阿富汗今后的动向,当然必加以特别警戒。看来,一场紧张将是难免的。
3. 《实质上可能过渡到王族保守派军事政权》
【本刊讯】日本《东京新闻》七月十八日刊登一篇评论,题为《实质上可能过渡到王族保守派的军事政权》,摘要如下: 掌握实权的前首相达乌德强调不改变阿富汗传统的不结盟中立路线,因此,在和东西方两阵营的外交关系上发生急剧变化是不可预料的。但是这次政变具有王族保守派对推行渐进的“实验民主主义”的查希尔国王进行反击性的夺权的强烈色彩。因此,前首相达乌德虽然宣布了“共和制和真正的民主制”,不过也可以预料,实质上将转向王族保守派的军事政权,今后国内的动乱似将不可避免。 前首相达乌德是查希尔国王的堂弟。很多人认为,对查希尔国王根据“实验民主主义”进行的改革持有不满是导致这次政变的主要原因。 阿富汗截至去年为止,由于干旱而遭到饥馑,似乎不妨认为,以这种国内的不安为背景,查希尔王派和达乌德前首相的王族之间争权斗争纠缠在一起,导致了这次军事政变。 在对外关系上,多年来的完全中立和对美国、苏联、中国采取的等距离友好外交路线大概不致于发生变化。不过,达乌德以对巴基斯坦强硬派著称,所以令人担心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边境争端将会重新爆发。
4. 美刊文章:《西哈努克:柬埔寨和平行动中的关键人物》
【本刊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七月二十三日一期刊登一篇评论,标题是《西哈努克:在柬埔寨的和平行动中的关键人物》,摘要如下: 在经过十二年的流血战争和花费一千四百亿美元以后,美国要想在印度支那谋求的最后和平,可能取决于流亡在赤色中国的一位柬埔寨亲王。 直到不久前,大部分美国官员们还不重视诺罗敦·西哈努克,认为他是一位没有国家的亲王,是一位对东南亚的前途没有发言权的过时人物。 但是,今天,他已经成了美国在八月十五日以前设法在柬埔寨完成停战会谈的努力中的一位关键人物。 西哈努克的重要性突然出现,反映美国在战略方面也有了同样突然的改变。美国官员们曾经拒绝他关于谈判结束柬埔寨战争的建议。现在,总统助手基辛格的中国之行的主要目的则是同西哈努克商谈。人们希望,这位亲王能够说服叛军同朗诺总统的政府进行和平谈判。 但是,西哈努克对记者们说,他将在七月二十日离开中国前往北朝鲜访问,他将不同基辛格先生会晤。一些美国权威人士认为,西哈努克的拒绝是一种谈判手法。其他的人则认为,他确信叛军即将赢得战争的胜利。 在七月中——就在停炸前一个月——朗诺的战场形势是很不妙的。尽管美国飞机加强了空袭,但是通向金边的主要公路都被封锁或受到了威胁。沿湄公河北上的补给船队遭到了沿岸叛乱分子阵地的炮弹的毁灭性的袭击。 大部分美国专家都对西哈努克是否真正控制这些叛乱分子一事表示怀疑。但是,了解情况的官员当然不低估西哈努克东山再起的能力。虽然西哈努克是一位变化无常和骄傲的人物,但是无数柬埔寨农民仍然认为他是神王,他以国王和国家元首等不同身份统治这个国家达二十九年之久。 甚至不喜欢这位亲王的朝令夕改的政治手腕和反复无常的性格的那些人都对他的活力有深刻的印象。 美国官员们承认,西哈努克是很难捉摸的人物。但是随着美国在印度支那军事卷入的结束,他们似乎愿意大胆地打赌,认为这位亲王可以帮助实现该地区的和平问题。
5. 法新社评施里玛达任伪军最高统帅
【法新社西贡七月十九日电】这里的外交人士今天认为,施里玛达亲王升任“高棉武装部队最高统帅”一职是对柬埔寨总统朗诺本已有限的权力的决定性一击。 这里认为,昨天宣布施里玛达亲王以中将军衔担任最高军职一举是朗诺元帅从柬埔寨政治舞台前部消失的前奏。 虽然所选择的方式事实上并没有采取发动“政变”把这位元帅赶下台的形式,但是它证实,金边的实权已经转到施里玛达亲王手中。 西贡的人士说,这是美国长期以来所希望的那种解决办法。 观察家们指出,在战争的指挥明显失当和他的弟弟及主要支柱朗农将军被迫流亡以后,这位元帅的地位已变得象他的健康状况和他的政权的整个处境一样岌岌可危了。 虽然此间外交界观察家们认为,施里玛达亲王的“擢升”可能使当前事务的处理暂时增加一点效率,但是他们并不轻易地就认为他比朗诺元帅较能为人所接受,以便同“对方的高棉人”——乔森潘的游击队战士和西哈努克亲王——进行谈判。
6. 资料:山之国阿富汗
最近发生政变的阿富汗,位于亚洲西部,是一个内陆国家,东北角与我国毗邻,北接苏联,西部与伊朗接壤,南和东南与巴基斯坦相邻。面积约六十五万五千平方公里,人口约一千六百万,其中阿富汗族占百分之五十五到五十九。阿富汗族又称普什图族。阿富汗地处高原,丘陵山峦占全国面积的五分之四,是一个山之国。(原载香港《文汇报》)
7. 时事社报道罗杰斯在汉城同金钟泌等会谈
【时事社东京七月十八日电】题:美国国务卿同韩国总理和外长会谈,就对联合国政策交换意见 汉城消息:美国国务卿罗杰斯于十八日到达韩国,同一天首先同金溶植外长,接着同金钟泌总理分别进行一小时多的会谈。双方主要就今年秋天对联合国政策交换了意见。 在接连进行的两次会谈中,美韩两国肯定:一、为了使以同时加入联合国为主要内容的朴总统的六·二三宣言具体化,美国将同各同盟国家一道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合作;二、两国对联合国韩国统一复兴委员会的处理问题没有不同意见;三、两国将继续协商关于在韩国继续留驻联合国军队的问题;四、美国将根据美韩相互防御条约真诚地履行美国曾向韩国保证的防务协议——实现韩国军队现代化五年计划等;五、美国不承认北朝鲜,历来对北朝鲜的政策没有改变;等等。 在这次会谈中,美韩两国就联合国韩国统一复兴委员会问题“取得了完全一致的意见”。这暗示:人们认为韩国政府已决心解散联合国韩国统一复兴委员会,因此大体可以肯定该委员会将在今年秋天的联合国大会上结束它的使命。 但是,关于撤走还是继续留驻驻韩国的联合国军队问题,据认为,确认了这样的方针:一面声明“美国支持韩国的立场”,一面又说“两国还要继续就这个问题进行协商”;在密切注视北朝鲜方面的态度的情况下慎重地处理。 【法新社汉城七月二十日电】美国国务卿罗杰斯今天重申,他的国家将为南北朝鲜同时进入联合国而尽最大努力。 罗杰斯在结束他对汉城的三天正式访问之后动身去檀香山之前向报界发表谈话时说,他认为,分裂国家在联合国有双重代表将是有益的,决不会给它们的最后统一造成障碍。 【合众国际社汉城七月二十日电】罗杰斯今天说,美国不想同北朝鲜进行外交接触,但是说,美国公民可以合法地自由去那里旅行。 罗杰斯说:“我们认为,美国在这个时候同北朝鲜进行接触,不会有益。” 罗杰斯说,接纳两个朝鲜进入联合国将是现实的。 他说,这将不意味着美国或南朝鲜在外交上承认北朝鲜。 “如果等待朝鲜统一,就会把进入联合国的事推迟若干时候。” 罗杰斯说,北朝鲜关于两个朝鲜作为一个联邦进入联合国的建议“是一个拖延策略”。
8. 罗杰斯在汉城说:美国没有从太平洋撤军的打算
【合众国际社汉城七月十九日电】美国国务卿罗杰斯今天说,由于美国军事方面的稳固和它的同中国和缓的政策,亚洲能够希望在本世纪的其余年头享有和平。 他对美驻汉城大使馆人员说:“美国没有从太平洋撤军的打算。” 罗杰斯说,最早在一九七四财政年度结束(一九七四年六月三十日)以前,驻朝鲜的美军人数不会减少。目前批准的驻朝鲜的美军人数是四万二千人。 罗杰斯说,驻朝鲜的美军的最终减少,是和用美国装备使朝鲜军队现代化的一九七一——七六年计划相联系的。
第 4 版
1. 法国签署拉美禁止核武器条约
【拉丁社墨西哥城七月十八日电】法国在南太平洋进行一次新的原子爆炸的前夕,今天在这里签署了拉丁美洲禁止核武器条约第二号议定书。 在外交部举行的签字仪式上,法国大使让·贝利亚尔无保留地签署了这项条约的第二号议定书,埃米略·拉瓦萨外长出席了这个仪式。 法国大使指出,他的国家在穆鲁罗瓦珊瑚岛进行的试验和签署该条约无关,因为试验是法国加强自己的防御的权利的一部分。 【路透社墨西哥城七月十八日电】法国今天签署了拉美禁止核武器条约。 法国大使让贝利亚尔在墨西哥外交部签署了该条约的议定书,他说,“此举再一次表明法国对大家的和平愿望”。 后来,他对记者说,他不知道法国核试验将在何时进行。但是,他说,“我们已采取一切措施来保证试验不产生害处”。 他说,“我们要维护我们的独立和尊重别人的独立”。这显然是指法国进行核试验的权利。 【法新社墨西哥城七月十八日电】法国今天签署了一项议定书,答应尊重拉丁美洲无核化。 墨西哥外长拉瓦萨称赞法国这个“再一次拥护拉丁精神和声明及对特拉特洛尔科条约的崇高事业的关心”的行动。 他强调说,拉丁美洲不希望“由恐怖的平衡来决定它的国际关系的进程”。 拉美禁核条约组织秘书长、乌拉圭的埃克托尔 ·格罗斯·埃斯佩尔也出席了签字仪式,他说,法国的签字“表明它在即将在南太平洋进行核爆炸的时刻意欲尊重拉丁美洲在军事上的无核化”。 法国没有签署有关对外国在拉丁美洲占有的领土上的限制的特拉特洛尔科第一号议定书。 法国使节解释说,法国按照宪法不能这样做,因为它占有马提尼克、圭亚那和瓜德罗普。 【美联社墨西哥城七月十八日电】让·贝利亚尔大使代表法国政府今天签署了特拉特洛尔科条约第二号议定书,他说,这是表示“法国对拉丁美洲原子独立的尊重”。 法国是正式答应在拉丁美洲不运送、爆炸和储存原子武器的第三个核大国。中国在今年四月埃切维里亚总统访问期间答应签署这个条约。美国和英国早就签署了这个条约,只有苏联表示不愿签字。
2. 拉美社报道洪都拉斯经济严重依附美国《最薄弱的环节》
【本刊讯】拉美社六月二十五日一期《综合新闻稿》刊登该社驻巴拿马城记者阿格雷斯·莫拉莱斯写的一篇题为《最薄弱的环节》的文章,摘要如下: 在中美洲不发达的圈子里,每当要打算确定哪里是由这个地区五个国家构成的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时,出现的总是洪都拉斯的名字。而这五个国家恐怕又是美洲大陆依赖性最强的国家。 近几个月来洪都拉斯在这一地区的国家里成了日常话题,因为一九六九年它与邻国萨尔瓦多发生了七天战争,从那时起就处于一种隔绝状态中。 在表现为该地区按人口计算收入最低的国家和极大的失业指数后,洪都拉斯趋向于变成几十个美国企业的活动场所,这些美国公司在中美共同市场的保护下,有可能获得极好的活动地盘。 如果说萨尔瓦多和危地马拉被选择作为发展轻工业的中心,哥斯达黎加负责产品的处理和加工,尼加拉瓜负责发展畜牧业,那么(外国)财团则想把洪都拉斯变成庞大的谷仓和工业开采的矿区。 目前,洪都拉斯贸易方面有很大的逆差。 例如,一九七二年的进口额为二亿四千万美元,而出口额只达到一亿七千二百万美元。 当其他中美国家已经种植多种作物时,洪都拉斯还在专门依赖香蕉出口,而香蕉出口又受到联合果品公司的控制。 尽管洪都拉斯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它今年还是从美国进口了诸如玉米、豆类、糖等消费品。 自从与萨尔瓦多停止贸易以来,洪都拉斯百分之六十的产品是向美国出口的,其余的产品销往危地马拉和哥斯达黎加。 美国财团曾预言,通过对农业生产的资本主义合理化经营,有可能使洪都拉斯对向这一地区国家的出口实行有力的控制,这些国家每年都从美国购买农产品。另一方面,人们也曾考虑在洪都拉斯建立家具制造业和其他用很低的成本便能获利的制造业(目前那里已经在生产了)。 那些美国人说,洪都拉斯的隔绝政策影响了矿业开采计划,因为这个国家拥有铜、银、铅、锌、朱砂等矿藏,尤其是蕴藏着石油。为了保证开采不受该地区困难的影响,美国财团需要使洪都拉斯重新加入中美共同市场,或更重要的是要洪都拉斯重新加入美国组织的镇压机构——中美洲防务委员会。
3. 法新社报道说巴西乌拉圭在美支持下企图孤立阿根廷
【法新社布宜诺斯艾利斯七月五日电】许多阿根廷官方人士都认为,巴西和乌拉圭在美国支持下正企图在阿根廷周围建立一条防线。 被这里指责为次帝国主义的巴西和目前在思想上趋向于巴西政权的乌拉圭似乎企图以此来孤立一个第三世界的阿根廷。 布宜诺斯艾利斯有影响的无党派晨报《舆论报》最近作了这样的揭露,该报自坎波拉的正义运动政府五月二十五日上台以来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界官方人士的(这种)看法。 对于阿根廷来说,庇隆主义在二个月前举行的自一九五二年以来头一次完全按宪法行事的选举中获胜,说明可以重新自由行使民主制度了。 同时,巴西武装部队继续牢牢地控制着国家政府的全部机构,而乌拉圭则破坏了它的民主传统,实际上成了一个由军人统治的政权。 目前在阿根廷避难的乌拉圭参议员塞马尔·米切利尼(红党中的左派)说,博达维里总统毫不隐瞒地说,有敌对的邻国,这显然是指阿根廷。 上周末,乌拉圭总统对布宜诺斯艾利斯一家晨报说,他的政府和巴西政府有着一致性。 观察家们认为,这就在三个国家思想联盟方面,出现了新的变化。 阿根廷和巴西,在一九六六年年底即翁加尼亚将军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上台前不久,是一个牢固的反共阵线,而现在,在坎波拉政府宣布了第三世界的目标之后,两国处于公开的冲突之中。 另外,由于阿根廷认为,巴西在巴拉那河上游建立大水库窒息了阿根廷港口——这些港口位于该河流入拉普拉塔河之前的最后一段的河边,这种对立加剧了。 这里的观察家们认为,乌拉圭政府的新方针将是成为包围坎波拉的民粹主义政府的防卫圈中新的一环。 乌拉圭在东部,巴西在东北部,巴拉圭和玻利维亚在北部,这样就形成了一条真正的半圆形的军国主义阵线。一旦反动的反社会党人阿连德的智利政府的右派政变得逞的话,这条半圆形的阵线就成了一个包围圈使阿根廷在意识形态方面孤立于所有邻国。
4. 就我邀请台湾省派运动员来京参加亚非拉乒乓球赛蒋帮乒乓球协会头目张聘三发表声明
【中央社台北七月十八日电】中华民国桌球协会及台湾省桌球协会会长张聘三,今天发表严正声明,揭穿中共的政治阴谋。他说,最近外电报道,中共邀请他以台湾桌球组织负责人身份,由东京华侨总会,组织台湾省桌球队赴北平,参加八月举行的“亚非拉丁美洲桌球友谊邀请赛”,这是一项政治阴谋,这种玩弄手法的卑劣行径,应受所有国际体育界公正人士的一致谴责。 张聘三在声明中说,中华民国台湾省体育会桌球协会,是唯一能够代表及指导中华民国台湾省桌球运动的体育组织,旅居日本东京多数侨胞,均参加东京银座的我国留日东京华侨总会,但由中共所策动并由少数附共分子所筹组的伪“东京华侨总会”,为纯政治性的中共外围组织,不论在名义上、性质上及事实上,都不能代表台湾组织的任何球队。 中共若果以伪“东京华侨总会”组织的球队冒名台湾参加,正可证明中共是以神圣的体育运动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这种卑劣的行径,不仅为任何忠实遵守国际奥会会章者所不屑为,且应受所有国际体育界公正人士的一致谴责。 张聘三认为中共所说的来电邀请他参加比赛,纯粹是政治阴谋,不值一评。
5. 纽约《群报》文章:《台湾前途问题讨论会侧记》
【本刊讯】纽约中文《群报》第四十八期刊载一篇文章,题为《台湾前途问题讨论会侧记》,转载如下: 六月二十九日,在马利兰州立大学动物馆举行了一次讨论会,由花俊雄、苏永波、洪哲胜主讲,分别提出对台湾前途的看法;花为早期参加钓运的台籍同学,苏为波士顿台湾同乡会干事,洪为《台湾》月刊联络人,不同立场的台湾省朋友能在一起交换意见,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在场简记如下: 花俊雄出身工人家庭,兄弟姐妹皆中途辍学,在厂、矿场作工;妹妹是工厂的童工,惨被机器绞断手臂,送医出钱的都是平日工作的工人同胞,厂方的劳务课长去探病,不但不加慰问,反而痛斥其做工不慎,其他工人为此又气又怒。花的哥哥在矿场换煤,去年矿场灾祸连连,全年矿灾达一百五十六次,早上出门,不知晚上是否可以回来。花家住三重,为穷人集中地,妇女为生活所迫,卖身赚钱所得又被老鸨剥削大半,生活无着,忍屈受辱。有一句台湾话:“心内惨兮兮、表面笑嘻嘻。”他说,在台湾受了许多冲击,却找不出根来,出国以后,有机会看到中国的新面目,工人当了家作了主,娼妓根绝,疾病照顾,两相比较,待遇有天地之别,使他觉悟到只有台湾回归祖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工人才有出头的日子。 苏永波说,台湾的问题,根本上是一个阶级的问题,少数特权阶级(有少数台籍人在内)统治台湾人民,从地区看很杂乱,从阶级看则非常清楚,统治阶级和外资结合,压迫台湾人民(如电子工厂女工死亡事件),并打击本地民族资产阶级,使其失去独立性,台湾人民除了反蒋,还必须反对帝国主义,所以非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可。 苏说,台湾走社会主义道路有三种方式:一为独立;二为统一;三为阶级革命。苏认为,第一派独立理论是不切实际的,因为照台湾目前的情况,是大有其困难的,而这样一定要反对中共,就自然走上国台合作的道路。有些人担心统一不能达到台湾人民当家作主的目的,这必须从实际上了解中国的作法,象各省少数民族的作法,如果他们能当家作主,台湾人民一定也能当家作主。走第二派统一的毛病是可能打消积极性,变成等待。至于第三派则要看以后客观具体的作法。 苏认为,即使不赞成第二派统一的,也应持第三派的看法。 洪哲胜演讲的要点有三:一是从台湾历史上、国际法上及人民意愿上来说从来不是中国的领土;二是台独是台湾人民唯一自救道路;三是中共没有道理解放台湾。洪说,花和苏所说,只提出台湾内部的矛盾,而忘了外部的矛盾。洪所谓的外部矛盾,就是说台湾从来是外力控制下的,荷兰、郑成功、满清、日本、民国,五个外来政权控制了台湾,这都是压迫台湾人民,而不受台湾人民欢迎的,所以历来台湾人民一直是在反抗外力。洪在谈到台湾所引的台湾历史,仍然是台独的一贯作法。他强调郑成功是台湾人民的压迫者,是不受台湾人民欢迎的,是与荷兰、日本无差异的。在国际法方面,洪仍以旧金山和约为根据,他说到目前为止台湾地位未定,除非有新的中日和约签定,否则地位还是未定。 就洪的演讲,花、苏二位提出一些意见。花俊雄从学历史的观点,指出他所知道的台湾历史与洪所述者大相径庭;他说,洪本人也承认郑成功来台时所带的人口占当时全台的百分之四十,绝不是很少数,而郑能驱逐荷兰,反抗满清,没有台湾人民的支持是做不到的。尤其是在历史上,没有任何关于台湾人民反对郑成功的事,相反的却有很多拥郑的史迹。日据时代抗暴事件层出不穷,二者不能相提并论。 关于国际法,洪全是拿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交易作根据,这也是非常奇怪的。 苏指出一点:关于民族自决,主要是看在什么阶级领导下的。资产阶级立场的台独自决是不受支持的。 演讲完毕,发问甚为热烈,对洪的意见,除了以上指出的之外,并指出洪所谓的外力,并没说到本质,真正的外力矛盾,是压迫台湾人民的帝国主义,反帝才是根本。 对花的意见,有认为其只说台湾的坏处,并不说大陆的缺点。花的答复是由于题目所限,以后有机会再谈。 主席结束时,指出三人的共同点都是就台湾人民来讨论,发表意见非常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