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07-11

第 1 版

1. 西德《世界报》评欧安会的社论:《撤退的伪装》

说苏想利用欧安会推行扩张政策,用制造骗人的缓和感的办法来扩大它的优势,阻止西欧的政治统一    【本刊讯】西德《世界报》七月三日刊登了迪特尔·齐康的一篇社论,题为《撤退的伪装》,摘要如下:    最近洛德·查尔方特援引中国一位外交官的话说,和俄国人谈判安全等于“与虎谋皮”。换句话说:今天在赫尔辛基开幕的“安全会议”开过之后,西欧将不再有象过去几十年中那样多的安全。如果这次会议真的能给西方带来好处,那东方就不会这么长期地如此坚决地要求召开这次会议了。在西方政府向东方作了一次让步后,西方人几乎不再有可能避免灾难。人们充其量只能限制这种灾难。    象人们看到的那样,话是不值钱的,尽管是指的精神和文化交流的扩大。为此扯皮的现象甚至成了一场闹剧。因为在我们指出措词的任何细微差别都有意义的时候,莫斯科秘密警察的头子参加了最高政治机构。苏联的领导人想巩固其势力,而不是危害它。他们怎么能够同意能给整个东方集团带来“春天”的精神上的交流呢?    真正决定我们安全的问题是军备问题。如果双方都是同样的强或同样的弱,那就只需要明智的行动,而不需要说大话了。如果一方弱,另一方强,那么任何保证也帮助不了弱者摆脱不安全。苏联在关于欧洲安全问题的会谈中一开始就试图避开军备平衡的问题。    因为那种保证苏联拥有优势军事力量的安全,苏联早就有了。而它现在在赫尔辛基最首要的目的就是要用在我们这里制造出一种骗人的缓和感的办法,来扩大它的由于大力发展自己的军备而形成的优势地位。它想阻止西欧迅速认识到政治统一的必要性,如果西欧想要填补由于美国的有限撤退出现的漏洞的话,苏联就想阻止它这样做。但从来没有一个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己的邻居的人不谋求巨大的军事优势。因此就这次会议会导致西欧进一步丧失能力这一点而言,它就是苏联扩张政策的一个部分。    有一个议题最能说明这一点,无疑这是俄国人在赫尔辛基的主要兴趣所在。即设立一个“全欧常设机构”的问题。这个机构将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掌握着某些重要的证据——具有政治和军事上的职能,将确定行动规则、监督其遵守情况,建立其监督机构。因此这个机构将会有助于强伙伴对弱伙伴事务的永久性的干涉,将会先使现有的联盟得到补充,然后会通过使弱者变得更弱的办法凌驾于这些联盟之上。这样一个机构将会成为某个强国手里的理想的工具,这个强国想悄悄地并且分成许多阶段地打入美国可能会在西欧留下的真空,这个强国想阻碍西欧的独立并打算按照自己的愿望来建立西欧。    从苏联想掌握全欧的舵的企图中,可以最清楚地看出这次会议的性质。它是一个过渡阶段。这次会议的召开是苏联过去在军事和政治方面努力的成果,而这次会议结果又将会证实欧洲步入苏联人占优势地位的阶段;另一方面,这次会议还将是欧洲人获得新的好处的前提。就某种意义来说,人们可以把这次会议看作是外交艺术的范例。因为西方的政治家们把这个有着欺骗性名称的会议看作是一次退却的理想的伪装,这些人既不愿意也没有能力去唤起自己的受蒙蔽的、萎靡不振的人民来为保卫自由作出精神和军事上的必要的贡献。

2. 美报文章:《美苏的一笔秘密石油交易?》

【本刊讯】美国《华盛顿邮报》七月三日刊登维克托·佐尔扎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美苏的一笔秘密石油交易?》,摘要如下:    华盛顿的官员们说他们根本不知道苏联建议搞一项世界石油协议以避免能源危机,但是莫斯科对这一点却不那样守口如瓶。石油工业界的某些人士认为,这一建议是作为尼克松—勃列日涅夫最高级会议讨论的一个题目而以绝密方式提交给白宫的。苏联一位著名的石油专家,也许是疏忽大意,在莫斯科电台的一次广播中透露了若干细节。    石油经济学家鲍里斯·拉奇科夫的这一广播文章,是作为克里姆林宫不断企图利用产油国和美国之间的分歧的努力的一部分,用阿拉伯文向中东广播的。这篇文章说,苏联在产油国和消费国之间的冲突中的态度,为达成一项合理的解决创造了「巨大的可能性」。按照苏联的观点,必须「缔结一项持久的国际石油协议,出口国和进口国都参加」。它说,这照协议能考虑到双方的利益,因而会尽可能地做到一互利」。    但是这对苏联有什么关系?拉奇科夫没有说。但是他表明,这一协议要对中东的石油生产加以限制,以防止西方的「贪婪的剥削」。那样,美国也许就会更加急于投资来开采目前并不经济的、生产费用高的西伯利亚油田。    对苏联的这种直接的金融上的好处,只不过是克里姆林宫看来所怀有的世界石油交易的宏大计划的一个很小的部分。苏联对西方石油公司在中东得到的「巨额利润」所提出的责难,其措词有时使人想到,如果能找到某种方式使克里姆林宫也插入这一交易,那么克里姆林宫就不会那样起劲地反对了。    实际上,克里姆林宫是在问,西方为什么要独占所有的这些利益。它一直企图予以纠正,办法是确立苏联在中东的存在。西方的一般见解把这看作是一种军事威胁,是企图建立亲苏政权,那样就能控制西方的石油供应,甚或使克里姆林宫能够切割西方的「石油咽喉」。将军们仍然对准着这一点,准备从头打一场最后的战争。    但是在中东,新的比赛规则现在禁止苏美军事冲突的发生,因此克里姆林宫提出了一个新的公式。这就是告诉阿拉伯人:伊拉克石油公司的国有化之所以成为可能,主要是由于苏联的支持,因而这就是促使整个中东的「解放运动」效仿伊拉克的榜样。    莫斯科声称,如果一个国家实行石油工业国有化而西方「垄断组织」撤出该国,俄国就将提供技术人员和训练当地的专家,而闹石油荒的世界仍会买尽每一滴供出售的石油,正像伊拉克的情形那样。因此,西方只能要么就冒国有化的风险——在苏联看来,现在源源流入那些石油王国的西方新武器并不能防止国有化——要么就买通俄国人,让俄国人加入世界石油俱乐部。在所暗示的这一交易之下,苏联为了换取石油买卖中的一个份额,将缓和自己在中东的作用,对阿拉伯人施加限制性的影响,并促进同以色列达成一项解决办法。    这看来也许像是一种空中楼阁,也许像是一场恶梦,还要看各人的观点如何了。但是,世界能源危机以及新的超级大国外交还在为东西方的妥协创造一种气候,这种妥协是不同寻常的,正像限制战略武器的协议仅仅在几年前还看来是不同寻常的一样。也不能仅仅从克里姆林宫内心里打的主意的角度来看待「国际石油协议」。

3. 法刊文章:《苏美之间的欧洲》

【本刊讯】法国《世界报外交月刊》七月一期刊登了一篇文章,题为《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欧洲》,摘要如下:    七月三日在赫尔辛基召开了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但是,这个会议由于美国和加拿大的必须参加,所以它并不完全是一次“欧洲的”会议。    既然欧洲没有掌握自己的安全,所以在赫尔辛基同在其它场合一样,欧洲却公开承认了它不能主宰它的命运。    正象前不久在美国进行的勃列日涅夫同尼克松的会谈,特别是在那个时候签订的文件所表明的那样,两个主要核大国在这种缓和政策下相互同意给予“防止核战争”以优先地位。而在这方面,欧洲显然处于次要地位,而且,不管赫尔辛基会议的名称如何,欧洲未来的安全反正托付给了另一些大国。如果避免依赖的唯一办法确实在于要同两个大国在核方面竞争的话,那么,这种依赖看来可能是舒适的。但实际情况更为复杂,这既是因为美国的“保护伞”对欧洲来说作用有限,也是因为法国和英国的打击力量虽然是微不足道的,但却是完全可以信赖的。    像缓和一样,合作显然也使两大国有特权。这些特权丝毫也不抽象:而是以成亿的美元来计算的。美国向苏联提供贷款,同时要求它的欧洲盟国在财政上大量参加共同防务和增加它们的进口。荒谬到这种地步,让西欧来为华盛顿和莫斯科之间经济上的接近出钱。    如果欧洲不可能完全独立,欧洲的利益就要求欧洲限制这种藩属关系的程度。然而这种藩属关系正随着两大国之间合作的进展而加强。勃列日涅夫和尼克松不是不知道这一点,他们竭力平息欧洲各国政府的不安。但是,任何言词,任何许诺,不管多么庄严,都不能使它们完全放心。

4. 罗杰斯抵捷克斯洛伐克访问

【美联社布拉格七月八日电】(记者:巴里·施韦德)美国国务卿罗杰斯今天到达捷克斯洛伐克,确保改善美国同这个共产党国家之间的关系。    在不到二十四小时的时间内,罗杰斯希望同捷克领导人就文化交流、被现在已大为减轻的“冷战”所割裂开来的家庭的重新团聚,以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收归国有的美国财产进行赔偿等问题进行的会谈能取得重大的进展。他还将签订一项新的领事馆协定。看来在协定签订后将会在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建立一个新的美国领事馆。    罗杰斯是访问捷克斯洛伐克的第一个美国国务卿。他是从赫尔辛基欧安会返回华盛顿途中在布拉格作这一停留的。    四十七岁的捷克外交部长博胡斯拉夫·赫努佩克到鲁津机场迎接罗杰斯。赫努佩克以前担任过记者,看来他在致力于使他的国家同西方扩大关系的事务。    罗杰斯在布拉格期间还将同总理什特劳加尔和共产党首脑胡萨克会谈。他将在九日上午在切尔尼宫签定新的领事协定后会见他们。在临近傍晚的时候,这位国务卿将在返回华盛顿的路上。    罗杰斯从赫尔辛基起飞时对记者们说:“我访问的目的是要改善关系。”他说,他愿意通过建立领事关系和交换意见来突出表明美国关心“人员和思想的更自由的往来”。罗杰斯在到达时发表的讲话中说,“当然,我们在意识形态和观点上的基本分歧仍会继续存在,可是我希望,我们能在一系列问题上取得进展,从而着手改善捷克斯洛伐克和美国的关系。”    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只是在最近才开始改变隔绝政策而同西方交往。人们认为,赫努佩克在促使这种改变方面是一个重要因素。赫努佩克在莫斯科显然有良好的联系,看来他有活动的余地,可以采取行动而又不必像通常那样同苏联领导人进行密切的磋商。    【路透社布拉格七月八日电】(记者:马克斯·费拉尔)美国国务卿罗杰斯今天抵达这里进行正式访问,这次访问将使捷克斯洛伐克和西方的关系解冻。    这是自从捷克斯洛伐克在一九一八年建国以来美国国务卿第一次来这个国家访问。从捷克斯洛伐克的观点来看,更加重要的是,这是从华沙条约国一九六八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以来直到今天,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的外长第一次访问这里。    罗杰斯的访问被认为是捷克斯洛伐克外交的胜利。捷克斯洛伐克在外交上一直非常努力要结束它在国际上的孤立状态。    罗杰斯这次访问是在赫尔辛基得到通知之后就很快确定了。这次访问也是美国同整个东欧交朋友的努力中的又一个步骤。罗杰斯去年访问了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布达佩斯。

第 2 版

1. 英《外事报道》评论:《美苏能进行多少贸易?》

【本刊讯】英《外事报道》七月四日发表一篇评论,题为《美苏能进行多少贸易?》摘要如下:    由于尼克松—勃列日涅夫会谈而使美苏就贸易和技术合作达成的协定,看来又是俄国获得大多数好处的又一领域,但是在贸易协定有些方面是需要进行比较仔细的研究的。基本的一点是勃列日涅夫想要在宏大的规模上加强苏联的工业,以提高苏联各地的生活标准。俄国人从尼克松—勃列日涅夫会谈当中已得到某些好处,但是好处究竟有多少?    协定规定,两国在今后三年内,应当努力使贸易总额达到二、三十亿美元。可能的情况是,在这样一种国际交易中,较低的数字(约为二十亿美元左右)将证明是一个比较正确的数字。    如果把今后三年内达到二十亿美元的数额当作一个指标的话,这在实际上说不上苏美贸易将获得很大的扩大。在一九七二年,两国有来有往的贸易总数接近六亿五千万美元。如果把这一数额乘以三——三年的数额——总额将达十九亿五千万美元,这比尼克松—勃列日涅夫协定预计要实现的“宏伟计划”中的二十亿美元也少不了多少。    有些了解情况的观察家认为,发生的情况是,美国已向俄国保证提供援助以克服他们的更为直接的、而且也是更不使人感兴趣的困难。他们需要的是面包,加上信贷以购买数量比较有限的资本货物。但是所有这一切基本上并不能解决俄国人的根本性的经济问题,而且不能认为这不过是一种临时的安排而已(人们对于这一点是有争议的)。    衡量苏美经济合作的意义和经久性的真正标尺在于美国公司在多大程度上参加俄国自然资源,特别是在西伯利亚的自然资源的开发;而且,首先是看美国卷入开发西伯利亚西部的资源,特别是秋明计划的程度。除非俄国人能够开发这些资源,他们就不能够向美国或西欧输出原油和天然气。    从俄国将来同西方关系的角度来看,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譬如说,最近的波恩一莫斯科经济协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俄国是否有能力向西德出口这类商品。    勃列日涅夫在访问美国期间会见了美国企业家,并且试图考查他们的反应。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对于苏联在商业上存在巨大的新机会是很注意的,但是有些人还不相信同俄国人交易是有利可图的。在国会内也有一些坚持自己观点的人士仍然以不信任的情绪看待整个这一问题,而另有一些人则认为这是尼克松耍的一个花招。    西伯利亚的资源的整个开发问题牵涉到俄、美、日、中四国之间的一种奇妙的外交四对舞。目前,莫斯科和东京的关系略微冷淡一些——田中推迟访苏就是一个实例。    基本的一点是,为了开发它的西伯利亚资源,苏联需要美国和日本的合作;而俄国对这两国当中任何一国作出的任何姿态,将促使北京对它们施加反压力。    俄国此刻同美国达成了一项有益的临时商业安排,有些美国企业家(特别是阿曼德·哈默)迫不急待地抓住这个机会。另外一些没有抱有政治动机的企业家,正基本上从是否有利的角度来权衡新的前景。    所有这些无法估量的情况使美国人处于可以提出对策的有利地位,这一点是可以争论的。尼克松在满足俄国寻求美国经济合作的要求方面走得并不很远。    正象某些专家们认为的那样,美国没有提出过多的保证;勃列日涅夫在确使苏联工业实现他所希望的长远增强的交易中,虽然已经获得不少的好处,但是还不够多。

2. 西德《新汉诺威新闻》刊登:关于勃列日涅夫的一幅漫画

原图说明:为争取西德人信任,以后你们改称我老板,不要叫同志。

3. 塔斯社报道:波德戈尔内从保返苏

【塔斯社莫斯科七月八日电】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波德戈尔内今天从索非亚回到莫斯科。他在保加利亚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    【塔斯社莫斯科七月七日电】题:《真理报》评波德戈尔内访问保加利亚    保加利亚国内把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波德戈尔内对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的正式友好访问,看作是“保苏牢不可破的友谊和两国人民及整个社会主义大家庭与日俱增的兄弟情谊与合作关系的又一次鲜明的体现”。《真理报》报道这次访问的记者写到了这一点。    记者们指出:“保加利亚公众表示确信,这次访问将有助于更加加强我们两国人民的联盟,更紧密协调我们两国的政策。”    《真理报》记者指出:“同苏联友好、合作和互助,这不仅是保加利亚的国家法则,这也是全体保加利亚人民的生活法则。”    《真理报》记者写道,在保加利亚工厂里,在保加利亚田野上和新的建筑工地上,都可以找到苏联和保加利亚两国人民逐年增进的兄弟合作的无数范例。

4. 英《观察家报》文章:《对保加利亚军队的“清洗”》

【本刊讯】英《观察家报》七月一日刊登了莱德勒写的一篇文章,题为《对保加利亚军队的“清洗”》,全文如下:    据来自贝尔格莱德的一条消息说,目前正在保加利亚的高级军官中进行清洗。这次清洗是在企图推翻保加利亚共产党领导人托·日夫科夫及其斯大林主义元老派的阴谋被发现以后进行的。    保加利亚军队报纸《人民军队》暗示了正在进行的这场清洗,该报承认军队中的党组织存在着严重的缺点。它报道说,最近召开的一次军队政治领导人会议曾受到警告:军队必须严密它的队伍,“应该毫不犹豫地除掉不值得信任的人”。    这是保加利亚军队领导集团第二次向日夫科夫提出挑战。一九六五年,曾有十多名将领被控犯有叛国罪。

5. 美报报道:《美国产品在苏联广为展览》

【本刊讯】美国《洛杉矶时报》六月十三日刊登该报撰稿人默里·西格从莫斯科发回的一篇报道,题为《美国产品在苏联广为展览》,摘要如下:    在巴库,主要展品是海面石油钻井机。在莫斯科,是防火和防盗用品。在六个城市中,主题将是假期和家庭娱乐用品。    这些仅仅是美国今夏在苏联正在举办的展览会中的少数几个项目,在这个短短的季节里,将有比以往任何时候为多的俄国人民了解到,比以往任何时候为多的美国工艺和文化方面的情况和实例。    许多展览都是在苏联极其重要的决策中心——莫斯科举行的,在这里对外国人的管制是最完善的。新近的变化    巧合的是,大量举办美国展览同苏联官方报刊最近在报道有关美国生活的消息时出现的积极变化是一致的。    最重要的展览或许是美国政府的官方展览“美国的旅行和娱乐”,它将作为共同文化交流计划的一部分在苏联巡回展出一年。    这个展览会有特色的展品是船只、汽车带动的活动住宅、帐篷以及露营、徒步旅行和度假用的物品,这一主题为俄国人所欣赏,他们喜欢在夏天和冬天到广阔的桦树林和松树林中去游玩。    展览会的一个负责人本星期说,“到这里来参观的一天有一万人”,“这是我们能够接待的总数,这意味着我们在莫斯科这个月内将接待二十五万人”。    这个展览会设在莫斯科河附近列宁体育场后面的一个小馆里,每天吸引着排成长队的俄国人,他们要站一个小时才能进去    。    一个俄国人说,使他印象深刻的是他看到了他以前不知道的一些美国国家公园的图片和家庭露宿旅行用的、设备完善的美国旅行汽车。当谈到这一全套旅行汽车价值五千美元、任何人只要有这笔钱都可以买到时,他显得目瞪口呆。    他说:“我们的小吉古利汽车比这个还贵,你必须等五年才能买到一辆。”    这个展览会预定从莫斯科将去乌法、伊尔库茨克、埃里温、基什尼奥夫和敖德萨去巡回展出,这可能是一个美国展览会巡回展出的最为广阔的地区。莫斯科展览会    在莫斯科最令人感兴趣的展览会之一是应苏联商会邀请由马萨诸塞州加德纳市的辛普莱克斯计时仪表公司举办的。    展览会向苏联的管理人员、防火官员和治安当局发出了一万五千张左右的参观票,以便他们来参观防盗、火警报告和记录工人工作时间的现代化设备的展品和陈列品。    大陆罐头公司受科学和技术委员会的邀请展出它在装料和封存方面的技术,并谈判是否可能建造一座自动化制罐工厂。    在位于里海边的苏联石油中心的巴库,维特科近海公司组织了一次座谈会,讲解在水下钻井和抽汲的新技术。    洛杉矶的一家公司    ——国际贸易公司也组织了展览,它新近在莫斯科开设一个非正式的办事处以帮助一些公司扩大对苏贸易。    在莫斯科北面的一个大公园内,有六十家美国公司的产品参加国际维修汽车展览会的展出。这标志着美国商务部第一次帮助它的一些公司参加苏联的一次这类的展览会。    一个较大的美国飞行技术展览会也预定在今年夏天举办,另一个较大的石油和煤气工业展览会定于十月展出。另外,一些个别的公司和贸易团体定期地来到莫斯科,试探是否有可能出售或展出它们的产品。    许多参加展出的公司在它们离开以前是能够出售它们的所有展品和陈列商品以换取硬币的。但是大宗的定期订货是很少见的。    它表明苏联买主用这些展品作试验,并可能仿制这些产品,或者用这些展品同一些竞争的公司讨价还价。

6. 英报文章:《把西方资本吸引到共产主义经济那里去的原因》

【本刊讯】英《卫报》六月十六日刊登一篇文章,标题为《把西方资本吸引到共产主义经济那里去的原因》,摘要如下:    虽然大多数西方企业界人士一直认为苏联是长期提供原料和能源的一个来源。然而有越来越多的人还开始把苏联视为提供低价劳力的一个潜在的宝贵来源。    东欧现在是世界上第三个最大的市场集团,并且在不断壮大。东欧是可以在那里投资的世界上最稳定和适宜的地区之一,这种想法突然变得得势了。    作为多国公司的顾问而颇有经验的两位经济学家小罗伯特·斯·克雷奇马尔和罗宾·富尔最近写了一部书,题为《在东欧联合投资的潜力》,该书解释了外国企业界人士在这个地区可获得的机会。    他们写道,东欧提供了各种“独一无二的有利条件”,“劳动力是可靠而廉价的”,还有大量技术上合格的工人和研究分析人员。他们最后说,简言之,“所有这些因素合起来,在美国公司搞的世界范围的生产合理化方面,向它们提供了一个有希望的供应低价劳力的长期来源”。    迄今,苏联对于联合生产安排是存有戒心的。但是东欧的不太发达的国家,都是比较渴望作出这种安排的。    这就需要苏联大大改变态度,由勃列日涅夫说服他的同僚同意西方在西伯利亚的巨大的原料工程项目上进行投资。不管用俄国的部分石油、天然气和铜来换取西方的先进技术,这种买卖的经济考虑如何,首先必须克服在心理和感情上的难以克服的障碍。俄国人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由苏联领导人来解释他们为何进口西方的粮食和共同市场的黄油,这是不容易的,苏联的报刊和电台对这种交易,几乎只字不提。    西方资本家所以对苏联感兴趣,因为他们认为苏联是提供比较廉价劳力的一个来源。于是各种问题果真开始产生了,苏联领导人很难对他们的老百姓说,“所有这些西方企业界人士是因为我们的工资低才到这里来的”。

第 3 版

1. 时事社报道:日本东京都议会选举揭晓

【时事社东京七月九日电】题:都议会选举对各党的影响,自民党恢复自信,社、共、公各党的“竞争”和“对立”可能激化    被置于明年参院选举,进而是后年都知事选举的“前哨战”位置的东京都议会选举九日公布了结果。    自民党虽没有达到前一次获得的议席数(五十五席),但确保了现有议席(五十一席)。由于这次选举是在人们所说的自民党的退潮风中进行的,所以这个结果使田中首相等党首脑都恢复了信心,认为“开辟了通往参院选举的前景”(大平外相语)。    在去年的众院选举中遭到惨败的公明党在二十七名候选人中,当选了二十六人。书记长矢野分析胜利的原因,直截了当地说,公明党前进的原动力是展开了“政教一致”的选举战术。该党反省了在众院选举中“政教分离搞过了头”,因此这次又恢复了往年的政教一致作法,创价学会一直进行了活动。    以争取三十个议席为目标的共产党一反一般人的估计,出乎意外地没有发展。    不管怎么说,共产党的得票率和议席的增加在五党中是第一位的。    和自民党一样,社会党得到了好不容易才保住上次所获议席的结果。特别是这次选举是在社共两党在国政一级进行联合斗争的高潮中进行的,而且,正如在北多摩一区所看到的那样,出现了社会党的前议员被共产党的新候选人吃掉等现象,因此,“这是在社共的统一战线中社会党被共产党吃掉的证据”(公明党书记长矢野语)。因此,据认为,和社共联合斗争热相反,今后,在国政一级,在地方选举中,社共两党的竞争和对抗将进一步加剧。    民社党的退潮在这次都议会选举中也没有被制止住。书记长佐佐木虽说“得票超过了上一次”,但又承认是“惨败”,深刻反省说,“组织力和党的素质有问题”。但是该党认为,自民党对共产党的对立“将使今后的政局陷于混乱,需要能够取代自民党的健全的革新政党的日子终究会到来”,方针是要着手重建该党。东京都议会选举各党派当选情况自民党:51(改选前51),公明党:26(改选前25),共产党:24(改选前18),社会党:20(改选前20),民社党:2(改选前4),无党派:2(改选前1)。

2. 《都民对切实可行的政策发生共鸣》

【时事社东京七月九日电】题:田中首相接见记者,说都民对切实可行的政策发生共鸣    田中首相(自民党总裁)九日下午在东京自民党本部接见记者,就都议会选举的结果获得出乎预料多的议席说,“扎扎实实地宣传了政策,这被都民接受了”。    田中首相的讲话要点如下:    一、出乎预料的是:对自民党来说形势严峻这种选举前的报道对团结自民党起了作用,全党团结一致作了最大努力,不是进行了情绪性的选举,而是进行了扎扎实实的政策论战。我认为这是很好的。但是,由于过去自民党占过半数,所以我不认为这次选举是成功的。    二、对物价问题提出了具体政策的,只有自民党。虽然在野党攻击说自民党抬高了物价,但在都民面前却没有提出降低物价的政策。我认为,都民在这里理解了我党是实质上担当政权的政党。    三、明年夏季的参院选举前景取决于今后能否控制物价。因为在东京能做到了这种程度,所以,我想如果推进切实可行的政策的话,是会得到城市居民的理解的。总之,搞唯心主义是不行的。要提出具体的政策,想办法使物价今后不再上涨。准备采取多项能满足国民要求的政策。

3. 香港《七十年代》月刊七月号刊载署名文章:《苏联海军在亚洲》(三)

三、用安达曼群岛    牵制马六甲海峡    从南亚的孟加拉湾,再看东南亚的马六甲海峡。    随着以庄则栋为首的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到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进行访问,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建交的问题,就更加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英国《金融时报》五月二十六日发表一篇评论,题为《中国和东南亚加速解冻了》。把东南亚国家可能与中国建交的先后,排列了一张时间表。    列在时间表上第一名的是马来西亚。排在第二名的是印尼。(印尼过去与中国曾有外交关系,后来中断)排在第三名的是新加坡。    至于东南亚地区的其他两个国家——泰国和菲律宾,则认为,“承认(中国)的速度,要看他们同台湾之间更加复杂的关系割断得有多快而定。”    上述可能走在前面的三个国家,也就是夹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要冲马六甲海峡两侧的国家。目前,有明显事实证明,苏联既然坚持要使马六甲海峡国际化,以便发展它在印度洋的海军力量,它就必然在马六甲海峡附近进行新的部署,以为牵制。    对于这一情况,吉隆坡方面已经有所察觉。例如,《马来西亚使者报》早在四月十日就发表过一篇社论,题目是《在安达曼群岛的印度基地》。安达曼群岛是印度的领土,其位置正好在孟加拉湾之下,守在马六甲海峡向印度洋出海口上,有消息说,印度正在那里建立海军基地。    题目是印度,文章所针对的却是苏联,而且规劝印度不要为苏联火中取栗。    社论说得很清楚,“我们不反对印度为使它的防务完备而作的任何努力……我们现在所关切的是这项计划可能是出于苏联的主张和利益。这件事情引起了包括正在为争取东南亚中立化而斗争的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普遍注意。”    过了一个月,马六甲海峡问题及苏联海军正在这个地区加紧扩张的问题,又引出了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的一篇讲话。    五月十一日,他在日本举行的记者招待会提出建议,主张“由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建立一支联合海空军特遣舰队,以使各国能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作商业航行。”    莫斯科的反应来得很快。五月十三日,《真理报》评论员发表文章说:“李光耀的讲话为谁助长声势呢?‘中国支持这种思想’,看起来就可以作为这个问题的答案。”    然而,美国记者的看法颇有不同。当李光耀总理四月到华盛顿与尼克松总统会谈时,有一名记者的电讯说,“李强烈要求美国继续在亚洲保持军事力量,这样,将不会打乱大国的均势,不会留下一个真空给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利用。”(美联社华盛顿四月十日电)    新加坡外长五月二十一日在访问印度尼西亚时,又就新加坡的政策作了两项阐述。第一,新加坡不急于同中国建交,因为这样做会使它在外交方面的灵活性受到限制。第二,重申了关于建立联合特遣舰队的主张。他说,苏联确实正在世界各地扩充其海上力量,“小国制止不了它的这种做法。这是事实。让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西欧去对付它吧。”(路透社雅加达五月二十一日电)    据说,这一主张,在新加坡领导人访问雅加达时,并没有得到支持。印度尼西亚外长马利克发表谈话,希望印度洋摆脱大国的对抗。四、二十几年来首次通过台湾海峡    从马六甲海峡,又要转到台湾海峡了。因为苏联舰队在那里也展开了二十多年以来的首次活动。    事情发生在五月十二日早晨,苏联一个分遣舰队,出现在台湾海峡北口,在当天驶过了二百七十里长的台湾海峡。在中美会谈公报发表的十五个月之后,在美国驻北京联络处主任布鲁斯抵京履任的前夕,苏联舰队突然采取了这一绝不寻常的措施,顿时成了举世注意的新闻。    首先拍发这条电讯的是美国合众国际社驻台北记者,发电日期是苏舰通过后的第三天——五月十四日。    这个令人瞩目的“透露”一经发表,自然有更多的各国记者向台北当局追查此讯。于是,军事发言人李长浩发表了这样一段简短谈话:“我军方于事先已获情报,在其进入海峡、直到离开台湾海峡期间,有关单位曾加强戒备,严密监视,并切实掌握全盘情况。”(见五月十六日台北各报)    由上述的消息发表经过来看,有两件事值得注意。一、公布此讯的不是苏联方面,而是国民党当局;二、首次透露此消息时,屡次强调这是苏联对中国大陆的“示威”。    法新社台北记者的电讯进一步证实了后一点:“国民党的一位高级官员在私下议论说,俄国的行动显然是向共产党中国显示力量,要表明它不但能从东面和北面包围北京政府,而且还能从南面包围。”    该记者说,“此事可能使台湾问题更加复杂化,因为这表示苏联有意插手到这个存在将近三十年之久的难题中来了。”    在台北内部,也有人从台湾海峡风云往更远处来看。例如,《联合报》五月十六日刊登文章(题目是《俄舰通过台湾海峡,意图争太平洋海权》),就转述“此间军事观察家”的意见说,“俄舰通过台湾海峡,其目的不只一端。它也可能有意向美国炫示其争夺西太平洋海权的实力。”    对于这样的争夺,华盛顿是有反应的。先是由第七舰队负责人表示,美国仍保持着在台湾海峡的定期巡逻,由第七舰队每月派遣十艘至十五艘军舰到这个地区执行任务,报告这个地区的空中和海上活动。没有过几天,美国第七舰队旗舰“奥克拉荷马”号与舰队司令到香港访问,并且正式开放招待参观,表示了这支舰队在这地区的存在。    然而,台北方面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抱着“坐山观虎斗”的看法。苏舰通过台峡半个月后,报纸上逐渐出现了“惹火烧身”的悬念。    例如,台北一家报纸在五月二十八日登载了以单静安署名的评论:“有一件事实,我们都不可忽略,那就是,既然俄舰能够侦察中共的海岸防御,当然也可以侦察我们台湾的海岸防卫。”又过了三天,该报的《地图周刊》就此事刊登了有图有文的专辑,有一个标题是《俄舰航经台湾海峡,包藏祸心》。    从这里,可以谈到日本《读卖新闻》特派记者森本五月三十日发自华盛顿的电讯:“苏联舰队通过台湾海峡是想向台湾进行军事扩张而采取的行动,还是为了牵制和推迟美中接近而采取的行动,尚不清楚。但是,不管怎样,只要存在苏联扩张的不稳气氛,那么,对于美中两国来说,最好是美国不要太急于从军事上脱离台湾。而且,为了阻止台湾从美国手中落入苏联,作为美国完全脱离台湾的前提条件,也必须明确地有台湾统一于本土——国共合作的政治前景。……如果美国要防止苏联扩张,同时又想脱离台湾以谋求美中邦交的恢复,那么,就必须促进国共合作。”    围绕着苏舰通过台湾海峡问题,各种揣测还多。在苏联来说,它似乎是准备在放出这军事气球之后,也要对客观情况多加摸索,再定行止。因此,此事发展如何,要待今后分解!(三)

4. 蒋帮报纸载文谈东京都议会选举

【本刊讯】蒋帮《中央日报》七月四日刊载该报驻日特派员写的一篇题为《东京都选战白热化》的通讯,摘要如下:    在本质上,这是一次地方选举,但实际上,日本全国上下无人不把此次东京选举看作一次全国性的政治竞争,因为近数年来日本左翼势力在各都市中大肆扩张,日本五大都市的行政首长都已落于左翼政党掌握,东京为日本全国名城大都,马首是瞻之地,值此保守党派势力每况愈下之时,大家都希望看看左翼政党社团是否真有能耐把立法机关也一并掌握。左翼阵营决心在东京展露实力,保守阵营虽居劣势而心有未甘,双方全力以赴,东京议会的选战,很自然地成为了保守与左翼两大阵营主力交锋的大战场。    东京都现任都知事美浓部亮吉为社会党与日本共产党联合支持而获当选的学人政客。    执掌国家政权的自民党,在东京都政府中却是在野地位;但自民党在都议会中却是第一大党,占有五十一个议席,加之过去有公明党的携手合作,该党占有二十五席,两党席次总和为七十六席,较之执政两党所占议席的总和(社会党二十席,共产党十八席,总共三十八席)要多出一倍。    根据上述背景,不难看出此次都议会改选的竞争重点是:自民党极力要维持现有议席,至少也要不使减退太多。社会、共产两党力求两党议席增加到超过半数(六十三席),把东京都政的行政、立法两权都掌握在手。促使所谓“东京人民共和国”或“东京人民公社”之实现。最近三个月来的两次地方选举,自民党在名古屋市长改选与大阪补选参议员的激烈竞争中,连遭败北,充分证明自民党在大都市中的号召力确是每况愈下。使自民党倍感危机严重而为之仓皇失计的,是公明党最近之倾向左翼阵容。    东京都议会改选,在日本政治全局上只算是一隅之战,却是具体而微,俨然是日本全国政局纷争的缩影,难怪各党党魁莫不亲自督战,全力助选了。

第 4 版

1. 台湾留美学生刊物《新中国》文章:《台湾经济面面观》

【本刊讯】台湾留美学生办的双月刊《新中国》六月一日出版的一期刊登一篇文章,题为《台湾经济面面观》,摘要如下:    台湾经济发展上的两大特点:第一就是经济发展过分依赖贸易,过去十年可以说是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例证;第二就是忽略基础工业。    关于第一点是很容易明了的,所谓贸易就是输出和输入。只要在输出、输入上与其他国家发生密切关系,就可以使台湾的安全有了保障。据台湾报纸的统计数字,去年的对外贸易总额是五十九亿美元(输出三十一亿,输入二十八亿)。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过分依赖输出。第二个特点要这么看:最吸引外国资本家到台湾来赚钱的原因有二,一为优厚的奖励外资办法,二为廉价劳工。所以近年来发展的工业也多半是用劳力很多的初级工业,诸如成品加工,电子工业等都是需要大量劳力的。    自从中日建交以后,台湾在外交上吃了大败仗,经济上也得到一个教训,那就是过分依赖日本的结果是现在从日本进口东西不容易了,而很多台湾的工业是靠这些从日本运来的机器才行的。所以现在大搞新经济政策,以多元贸易作方针,尽量扩大贸易网,连络非洲、南美。更要拉欧洲做生意,尽可能使台湾对许多国家有利用价值。台湾的外资    由于台湾政府的鼓励,这些年来外国资本家纷纷来台设立工厂,到现在为止总额已近九亿美元。其中以美国占第一位,投资超过三点五亿。其次为日本约一点五亿美元。再则为香港的侨资也有一点七亿美元左右。    美日投资有的是独力经营,有的是与台湾合资。它的资金主要是用在运入机器设备、配件及原料,利用台湾的廉价劳工进行加工。有些外国资方甚至在台湾借取周转资金然后生息获利。日本除了独资,合资办厂外,还有“技术合作”,日本称为“技术提携”的厂商有三百五十家。这些所谓“技术合作”,日本并不出资金,也不以机器设备配件或原料为股本,而是以方案,图纸设计商标,或是派遣技术人员作为条件与当地工厂合作,分享利润。    外资工业以电子工业为首,凡是著名的美国电子工业厂商都在台湾设有分厂,靠台湾工人的低薪与日本的电子工业竞争。其次为化学及金属工业等等。    自从中国政府恢复联合国席位,台湾政府在外交上愈陷孤立,也就学乖了,在断绝外交关系后仍表示愿与各国家保持经济贸易上来往,而且采取了几项措施以增加外资和开拓外销市场。    (1)修改法令,奖励外资,让外国资本家在台湾的事业能在最短期内连本带利收回。    (2)在全世界各地设立经济贸易中心,尤其着重在和没有邦交的国家建立贸易关系,现已有办事处。    (3)大量派遣经济访问团出外游说。    (4)新开辟两个“出口加工区”以补高雄加工区的不足。加工区的优越免税条件可让外国资本家运原料来利用台湾工人的劳工制成加工品后运销出去。    外资工厂由于受到台湾政府的包庇,对设厂规格、安全设备及公害等要求均不严格。受害的就是我们的无产阶级工人同胞。台湾的外债    这两年,台湾政府提出大量“经建计划”向亚洲银行、世界银行等机构申请贷款,在岛内准备大兴土木,但是所要搞的不是以往提过很多次,研究了许多年的台北市下水道、地下道、乡村自来水、西岸建防水堤等对人民有福利的基本建设,而是些大炼钢厂,高速公路,电气化火车,原子能发电等东西。台湾的外债到一九七三年一月为止已达九点三亿美金,每年单利息就差不多付到八千万美金。几乎等于公营事业净收入的三分之二。由于台湾立法院向外国借债款条例规定,凡未清偿本金总额不得超过十亿美元,最近行政院已要求改正法令,将限额增加为“不得超过二十亿美元,以应实际需要”。这么大的债务总归会摊到人民的头上。台湾工业的前途    前面已经提到台湾的工业多属初级工业,自从蒋经国登台后,工业的路线有点改变,就是慢慢转入重工业的路上,这个转变的原因,有一点就是由于南朝鲜、新加坡在纺织、电子工业上的竞争,加上这些工业在台湾已经到了饱和状态。为了保持广大的市场和外销的力量,台湾不得不开始建设重工业。这个工业的开始也不是靠自力更生,而又是靠外资来发展。    由于台湾的经济,基本上走的是资本主义路线,其在社会上的影响是造成阶级矛盾,在农村造成富农、贫农的对立。在城市里造成大资本家与工人的对立。    另外一个矛盾就是台湾资产阶级与垄断独占的国家资本主义间的矛盾。依照岛内资本的形成(外资除外)来看,约有百分之四十属于“公营事业”,其余的来自台湾本地的资本家。公营事业包括台铁,台肥,台电,台糖,公路局,石油公司,公卖局等几个大型企业以及许多不可胜数的小型企业。这些“公营事业”都靠政府的支持,独占台湾岛内市场,剥削农民(例如肥料虽然减价,其价格仍是偏高)。台湾的资产阶级由于在岛内市场不是国家资本主义(公营事业)的对手,因此只能向国外市场发展。对外贸易所促成的台湾工业发展,其成果大部分为台湾的资产阶级所享有,台湾资产阶级从外销工业中加速其资本的累积,资本愈雄厚,所产生的要扩充的惯性要求也愈强烈。于是这个阶级一定会回过头来垂涎于岛内的市场,加上国民党国际地位的动荡不安,外销工业可能有风险,这将加强台湾资产阶级落叶归根,夺回岛内市场主导权的心意,于是种下了台湾资产阶级与国民党政权斗争的火种。台湾的农业    农业在台湾经济上的地位逐年降低。据一九六九年的数字,农业生产净值只占总生产值的百分之二十。就业人数占人口的比率也降为百分之四十五,目前乡村负债率在百分之八十五以上,负债额平均为三万余。    农村雕零的原因有三:①税捐及生产成本过高;②农产品价格过低;③农业借贷可望不可及。由于这三点造成农民生活无着,大量流入都市,以致农村荒废。    农村破产的客观形势逼得国民党不得不有新农业政策:    (1)一九七二年八月十二日经济部宣布十二亿新台币三年农贷。    (2)蒋经国一九七二年九月二十七日宣布以二十亿新台币分两年使用在九项农业措施方面。    上面已提过台湾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是粮价过低,新农业政策对第一及第三点都有改进,唯有对粮价问题,统治集团不肯让步,近年来台湾工业的发展更是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上,要维持经济发展就必须维持低工资,要维持低工资就必需靠压低农产品价格来压低工人基本生存的费用。所以说台湾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是靠统治阶级对工人及农民群众的压榨才有可能。在这种情形下国民党可以采取其他的农业措施,但不可能大幅度的提高农产品价格到合理的程度,这个基本因素决定了国民党新农业政策的极限。

2. 阿连德同执政党领导人开会研究局势

【南通社圣地亚哥七月八日电】智利总统阿连德昨晚再次同执政党的领导人开会研究智利局势。昨天,他还举行了第一次新内阁会议来分析国内局势。    阿连德宣布他准备同基督教民主党举行建设性的对话,以便寻找一个解决政府认为非常严重的国内局势的办法。反对派对国家元首提出的非常建设性的倡议的答复是,不干。    昨夜,智利参议院领导人弗雷和众议院领导人帕雷托发表了一个联合声明,人们认为,这个声明是对政府特别尖锐的攻击。弗雷和帕雷托说,智利正经历着历来最困难的政治、经济和道义危机。    反对派现在发动了一个非常厉害的指责政府的宣传运动,说政府在流产的政变之后建立了一支非法的人民军队,作为对正规武装部队的挑战。    现在正在工厂里成立安全委员会和自卫委员会,作为动员群众对任何新的阴谋进行反击的一个手段。反对派给武装群众的这些行动吓坏了,现在坚持要政府恢复秩序和解除群众的武装。    在昨晚同人民联盟政党的领导人开会之后和内阁会议之前,发表一项公报说,讨论涉及目前在自己的工厂中处于戒备状态的工人的动员问题。阿连德说,政府将尊重宪法,不存在人民的武装组织,政府希望对危机进行政治解决。他告诫反对派说,如果发生内战,就不会再遵守宪法规定,政府将尽一切可能来保卫自己。    国内的局势非常紧张。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是各种各样的活动在继续发生。

3. 智军队搜查政变分子埋藏的武器

【法新社圣地亚哥七月八日电】可靠人士说,三百名武装部队士兵今天在这里的公墓采取了迅速行动,目的是挖掘看来是掩藏在一些坟墓中的武器。    据这些人士说,这个行动与军事法庭对六月二十九日失败的文人—军人政变的调查直接有关。

4. 蒋帮《中央日报》文章:《中南美正在蜕变中》

【本刊讯】蒋帮《中央日报》六月二十三日刊登一篇秘鲁航讯,题为《中南美正在蜕变中》,摘要如下:    拉丁美洲目前的政治情势正在改变中,这种改变,表示外国影响力,尤其是美国影响力的日趋减少。    改变的趋势,主要是由于每一国家民族主义的日益抬头。泛美组织势将重组    包括美国在内的二十三个美洲国家,将派代表来利马,参加会议,研讨改组现存的美洲国家组织(这项会议已于二十日揭幕)。    美洲国家组织是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区域组织,成立于一百五十二年之前。它的主要任务是维持这西半球的和平与安定,并促进美洲的社会、政治与经济发展。    多数观察家认为,改组的主要动机,是减少美国在美洲国家组织中的影响。同时有些国家要接受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多元主义”观念,这将导致古巴再度加入美洲国家组织。    美洲国家组织于一九六四年决定与古巴断绝关系,当时除墨西哥外,其他所有拉丁美洲国家及美国,都与古巴绝交。一九七一年,智利首先与卡斯特罗政权重建关系,一九七二年秘鲁继予承认,一九七三年五月阿根廷亦与之建交。这种改变使得美洲国家组织的威望正日趋低落。    近几年来,拉丁美洲的民族主义运动,已破坏了与美国的传统的经济、政治关系。但尼克松政府现正尽最大力量,改善与拉丁美洲二十三国的外交、经济和贸易关系,仅古巴除外。    美国务卿罗杰斯于上月访问拉丁美洲八国,他重申美国政府需要和这一地区建立新的关系,而以政治平等、经济密切合作的原则为基础。罗杰斯并强调,他的政府尊重民族主义。一般预料,美国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将会改善。阿根廷情形趋恶化    自从庇隆派总统坎波拉于五月二十五日宣誓就职以来,阿根廷已经发生一百八十六次暴力事件,包括破坏活动、绑架、罢工、谋刺等。    多数阿根廷人民认为,只要庇隆当权,阿根廷社会与经济困难就会获得解决。可是,《新闻报》指出,这种想法并不正确。阿根廷从军人政府转变为文人政府,可能出现如下趋势:国家主义而具有左派色彩;与安第斯和社会主义国家更密切合作。智利濒临内战边缘    圣地亚哥发出的新闻报道说,天主教徒、法院、议会和反对党,均坚决反对马克思主义信徒阿连德总统的政府;阿连德本人说,智利正濒于内战边缘。游击队骚扰中南美    游击队组织继续骚扰拉丁美洲社会秩序,受害最大的中南美洲国家是阿根廷、哥伦比亚和墨西哥。    拉丁美洲游击队有六大派:托洛茨基派、毛共派、苏俄派、格瓦拉派、亲古巴派和乌拉圭图帕马罗斯派。    总之,拉丁美洲国家的问题,从性质上说,各国不同;随着国家主义这一新潮流的激荡,各国均希望改变立场,适应“新情势”。拉丁美洲虽然遥居地球一端,但它发生的任何变化,终将对多数地区有所影响。

5. 乌拉圭内政部长说:乌拉圭出现“新的暴力组织”

【美联社蒙得维的亚六月十日电】内政部长内斯托尔·博伦蒂尼陆军上校说,在乌拉圭“出现新的暴力组织活动”。并说,这些组织中的许多成员是“在外国”受过训的。    在《国家报》今天刊登的一次谈话中,博伦蒂尼说,“继续有秘密的颠覆活动”。这样,使政府的支持者认为另一个强大的图帕马罗斯民族解放运动组织可能已被治安组织瓦解的乐观情绪消失。    博伦蒂尼上校说,最近警察局进行的逮捕可以清楚地说明,出现了新的颠覆组织,这些组织的成员可能是些极左的图帕马罗斯分子和无政府主义派的“33人民革命组织”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