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05-01
第 1 版
1. 西德总理勃兰特抵达华盛顿
【美联社华盛顿四月二十九日电】西德总理勃兰特今天下午抵达华盛顿,根据尼克松总统关于制订新大西洋宪章的要求,就美欧关系的前途问题进行两天深入的会谈。 勃兰特抵达后只讲了几句话,是照着一张纸念的。他说,他认为,这次对美国的访问是在一个“特别有利的时刻”进行的。他没有对这一点作详细阐述。 等待着勃兰特抵达的西德官员们在同记者私下谈话时说,关于制订一部新大西洋宪章的要求将在尼克松—勃兰特会谈的议程上占据重要地位。 关于修改这部宪章的主张是六天前基辛格提出的。这部宪章是三十二年前由福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一艘军舰上起草的。 美国官员们认为,勃兰特和尼克松的会晤——一次在星期二,另一次在星期三——在这个特别时刻有着双重的重要意义。 首先,这位总理可能要在苏联党魁勃列日涅夫五月在波恩访问他之前,谋求总统的谨慎的忠告。其次,尼克松和勃兰特可能设法在下一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部长级会议于六月在哥本哈根举行之前,先协调它们各自关于这两个正在举行的东西方会谈的立场。 【德新社波恩四月二十九日电】西德总理勃兰特今天离开这里去华盛顿,他将在那里同美国总统尼克松举行两天会谈。 勃兰特在乘专机离开以前,在波恩机场上发表的一篇简短讲话中强调说,美国同欧洲共同市场之间的关系将是会谈议程中最重要的问题。他接着说,他将“作为一个欧洲人”来讲话,但是,不应该把他看成是欧洲共同体的发言人。勃兰特说:“我希望我将能够澄清在共同体对美国态度方面产生的某些误解”。
2. 外电外报评述:格列奇科进入苏修中央政治局
【路透社莫斯科四月二十八日电】(记者: 文·布伊斯特)昨晚这里宣布的克里姆林宫的改组可提高党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的威信,并重申苏联在七十年代的政策的主要趋向是同美国和西欧进行经济合作。 在莫斯科的有经验的外交官的这个判断是在获得这样一个消息之后很快作出的:共产党已经解除了反对克里姆林宫的西方政策的两个领导人的职务。 这两位被解职的领导人都是属于共产党的保守派的,他们怀疑勃列日涅夫的历史性的开放是否明智。 但是勃列日涅夫的纲领取得了胜利。这个纲领就是迅速地加强同美国和西欧的贸易,以便在七十年代用大量的西方技术和资本来发展苏联的经济。 昨晚以这种新任命告终的苏联的这个巨大转折点是在五十年代斯大林死后开始的,随着一九六九年制定了苏联党的和平纲领,这个转折点达到了高潮。 当时草拟的克里姆林宫的世界规划谋求同西德缔结正式认可欧洲战后边界的条约。此后这种条约得到签署和批准。在这项规划的后面似乎抱有这样一个概念:建立一种两极世界制度,由苏美两国进行控制,由日本、西欧和中国任二等角色。 把格列奇科从二百四十人的中央委员会中的地位直接提升到执政的十六人政治局,这一点被认为是向军队再次作出保证和向中国提出的一个警告,并且还是一个迹象表明,不管趋向缓和的势头多么强烈,苏联在东欧的控制不会放松。 苏联无法同中国谈判成功,在中苏边界上保持着一支庞大的常备军,这两者也可能是格列奇科提升的原因。 【本刊讯】法《费加罗报》四月二十八、九两日合刊登载阿尔莱蒂·马夏尔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由于军队支持勃列日涅夫,格列奇科元帅进了政治局》,摘要如下: 正如人们所预料的,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会议对政治局进行了改组。然而,即使清除谢列斯特和沃罗诺夫是预料中的事,提升格列奇科元帅和葛罗米柯都是令人惊奇的,这特别是因为这两人作为全权正式成员进入政治局而不经过候补阶段。 从这些不同的措施来看,很显然,最令人吃惊的是关于格列奇科元帅的安排。除了朱可夫元帅在一九五七年担任一个短时期的政治局委员外,没有任何一个国防部长进入政治局。 这种破格的提升有什么含意呢?格列奇科元帅和葛罗米柯一样,都是坚决支持勃列日涅夫的,而且格列奇科进入共产党的最高机构——人们注意到这个机构只有十六个成员和七个候补委员——有双重意义:首先,它象征着军队支持总书记的政策,特别是在他访问波恩和华盛顿前夕支持他的和缓政策。另一方面,给予军队这样的地位是一种保证,说明国际和缓不会损害苏联的安全。 勃列日涅夫从来没有如此般地充当竞赛的主宰者。他可以自由行事地与尼克松进行会谈并在与西方经济合作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而在这点上,他已把他的名字同这项他今后要不惜一切代价为苏联取得具体好处的政策的成功联系在一起。在这点上他用他的职位来押宝,这无疑是罕见的。
3. 中央条约组织秘书长阿萨尔访问巴基斯坦
【美联社卡拉奇四月二十九日电】中央条约组织秘书长纳西尔·阿萨尔今天到达这里作五天的访问,将同布托总统和外交部官员会谈。 他说,他将讨论巴基斯坦提出的使中央条约组织恢复活力的措施。 布托最近说过,巴基斯坦正在“根据最近次大陆的形势重新考虑巴基斯坦同中央条约组织的关系”。 一些巴基斯坦官员今天暗示,“为了本身的利益”,巴基斯坦将比较积极地参加加强中央条约组织、使该组织的机器重新开动起来的工作。 他还说,一九七一年签订的印苏友好条约势必对这个地区有影响,“我们需要把这些事态考虑进去”。 阿萨尔正在为六月份在德黑兰召开的中央条约组织部长会议准备年度报告。 【法新社拉瓦尔品第四月二十九日电】中央条约组织秘书长纳西尔·阿萨尔今天在这里说,中央条约组织成员国必须考虑一九七一年签订的印苏条约。 阿萨尔正在访问中央条约组织各国的首都。他在到达巴基斯坦时发表了谈话,其中说印苏条约的签订是一个“重要情况”。 他是在记者向他问到对苏联在这个地区的影响日益增长的看法时这样说的。
4. 《欧洲新的自豪感》
【德新处波恩四月二十七日电】联邦总理勃兰特为《纽约时报》(一九七三年四月二十九日出版)撰写了一篇题为《欧洲新的自豪感》的文章,摘要如下: 欧洲共同体越来越决定着我们西欧日常的现实。我没有这样的印象,即这在大西洋彼岸得到充分的评价。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的美国朋友并不缺少自己的问题。 正在统一的欧洲的利益的一致性将不会把它和美国分开。欧洲的欧洲化自然意味着比迄今可能做到的更为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利益——不仅是经济的利益,也不仅仅是地区性的利益。但是在欧洲化中也有着一种思想上重新接近的机会。 在莫斯科和华沙条约之前,在德国为四国柏林协定作出贡献和使我们两个德国的关系正常化的条约之前,我们的政治行动为不合理的保留态度所压抑,由于面对现实我们得到了自我解放,这就使我们成为同西方和东方完全有谈判能力的伙伴了。这当然并不是说我们已放弃了使我们自己的人民总有一天——如果人民今后愿意的话——能过一种共同生活的目标。然而这只是全体欧洲人重整我们支离破碎的欧洲大陆的伟大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康拉德·阿登纳时期人们习惯说,欧洲统一的过程只有在严重威胁的压力之下才能向前推进。开始的时候可能是这样的。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已证明,今天的情况已经变了:欧洲需要缓和,以便能够大大向前推进其统一事业。 那时还有人说,如果北大西洋联盟诸成员国的利益不经过戏剧性的危机而不断地融合在一起的话,那么该联盟就要走向崩溃。今天我们知道,我们的联盟不只是各种突出的军事必要性的总和。可靠的安全也是以保障军事上的均势为前提的。 这些涉及到美国和西欧的十分重要的共同利益,同时这也是一个敏感的题目:即美国部队驻扎在我们大陆上的问题。尼克松总统在前不久还令人信服地、客观地指出,削弱美国在欧洲的力量不会给他的和平战略带来益处。我认为对此没有什么可曲解的了,因为这是一条简单的然而又颠扑不破的真理。美国的撤退将会损害谈判的实质。 事实是:美国在欧洲驻军也是美国在维也纳和赫尔辛基会议桌旁政治上存在的前提。没有美国在欧洲的存在——苏联目前也这样认为——谈判欧洲的安全与合作问题是不现实的。 欧洲共同体国家和美国之间的和谐的协作在赫尔辛基——在某些方面也在维也纳——经受了重要的考验。这又证明了,欧洲伙伴之间更加紧密的团结没有损害大西洋两边的伟大的伙伴关系,而是在新的自觉基础上巩固了这种关系。欧洲已逐渐能够胜任首先是美国战后政策的大人物所想要给予它的任务。对我们来说,用一个声音说话还始终是困难的,因为各国的某些特别的状况还始终使我们不能作出共同的决定。 这种情况要求美国豪爽地和充满谅解精神地与欧洲共同体的伙伴进行来往,好象共同体已是一个伟大的伙伴一样。即将进行的关于世界贸易和世界货币的会谈将要求有这样一种承认明天的现实的勇气。共同市场——与传说相反——没有妨碍大西洋两边的经济交流,而是促进了这种交流。 不管用什么东西来封锁,凡是封锁总是既不利于这一方也不利于那一方的。人们向我提出一个两者择一的问题:美国将是欧洲的伙伴还是竞争对手,这种提法是错误的。我们希望成为伙伴,但是根据市场经济和竞争的规则,我们也免不了会成为竞争对手。用句商人的老话来说,竞争使买卖兴隆。在这方面胆怯是没有道理的。 再则,欧洲共同体知道,共同体通过联合所增加的力量也要求一种承担责任的伙伴关系:不仅通过在一项世界范围的缓和政策中作出自己的贡献,不仅在维护其安全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而且在对第三世界的贫苦人民所承担的义务方面也要作出自己的贡献。怎样才能使美国和正在联合的欧洲之间,还有工业世界的其他因素之间达成这种伙伴关系,这是需要认真进行考虑的。我们在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也都有利于我们全世界的伙伴,首先是有利于我们的美国朋友。
第 2 版
1. 《到西方去的车票》
【本刊讯】奥地利《新闻报》四月二十八日刊登该报总编辑奥托·舒尔迈斯特尔写的一篇评论,题为《到西方去的车票》,摘要如下: 星期四(二十六日)莫斯科的记者还不清楚中央全会是否在人事上有所变动,是否公布这个变动。所有迹象表明,会议的重点是讨论外交政策问题,星期五下午宣布的政治局内的变动也有这种迹象。勃列日涅夫成功地使领导机构一致地支持他的外交政策。完全有理由来谈勃列日涅夫的外交政策,因为总书记较长时期以来把这方面所有重要的活动都保留给自己去搞。其中有和美国签订第一个限制战略核武器协定,美国总统的莫斯科之行突出了接近的方针,促进了欧安会的工作,使维也纳的裁军会议的预备性会议慢慢地进行,另一方面在中欧则通过与波恩的条约固定了那种将成为莫斯科新的欧洲政策基础的状况。 在苏联也并非所有发光的东西都是金子,这是不言而喻的,但不容否认的是,在前几年里,勃列日涅夫的领导地位却是越来越加强了。尽管内部矛盾,特别是经济和社会方面的矛盾,制度上停滞不前,而且还有中国对手,凡此种种也都间接地有利于把政权集中在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手里。勃列日涅夫在国际政策方面的助手是葛罗米柯,他作为这方面了解内情的人,今后可能只会变得更加重要。因此,葛罗米柯进入政治局,不光只是对此人的一种奖励,而且也应该看作是,这表明了外交路线的连续性。勃列日涅夫不久将前往东柏林,接着去波恩,今年夏天还将访问美国,驶向东西方缓和的前程的日程表看来已经制订出来了。至少是象莫斯科所设想的前程。 格列奇科元帅也是勃列日涅夫的一位朋友和亲密的助手,但此入进入政治局是这次中央全会的一个独特的事件。因为迄今为止,苏联党经常是表现出来这样一种倾向,即不愿把职位很高的军人提升到最高政治领导机关。为什么现在又例外行事了呢?这里必然还有另外的原因,如果从苏联领导今后优先搞外交来看待问题的话,那么对格列奇科的突然任命就可以这样来理解,即想向军队保证,它们的利益将不会因为执行一条能够减轻经济负担并固定欧洲前哨阵地的缓和路线而受到损害。从积极方面来看,就可以看出,裁减军备在苏联对外政策的方案中将仍旧具有很大的意义。格列奇科应当做到,在同西方特别是美国打交道取得进展的同时,一刻也不放松本国的安全。而在这种情况下,安全的问题不光只是为“第二次打击”所具有的潜在能力的问题。 谢列斯特的被撤职也可以容易地用这种解释来说明。这是自赫鲁晓夫倒台以后第一次这样做。但是撤销谢列斯特职务早就预料到了的。问题在于,他真的是乌克兰民族主义的一个牺牲品呢,还是这一指责就是要掩盖他是勃列日涅夫西方路线的反对者呢? 如果人们再考虑到现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头头安德罗波夫又提升到政治局的话,那么这一机构就从人事方面为去西方旅行提供了所有的前提条件。中央全会已经发了车票。
2. 美报文章:《苏联政治局改组》
【本刊讯】美《纽约时报》四月二十八日刊登赫德里克·史密斯从莫斯科专发该报的一篇文章,标题是《苏联政治局改组,葛罗米柯是被提升的四人之一》,摘要如下: 苏联领导今天实行了自一九六四年赫鲁晓夫下台以来政治局人员的第一次重大更动。这次变动证实了目前实行的同西方和解、而在国内加强国防和加强安全措施的路线。 葛罗米柯、格列奇科和安德罗波夫这三名新上台的政治局委员都有外交政策方面的经验,他们进入制定政策的最高级机构一事着重说明了克里姆林宫重视同西方就限制战略武器、欧洲安全和贸易问题举行商谈。 国防部长、外交部长和安全方面的首脑进入政治局可能使这个新改组的机构比最近几年更能起作用。有些外交官认为,把国防机构和秘密警察的首脑选进党的最高机构将使这两个有权势的——常常是保守的——官僚在制定政策方面有更大发言权。少数外交事务分析家认为,他们迟早会成为执行勃列日涅夫政策的障碍。 政治局的新成员中没有人曾公开批评勃列日涅夫同西方和解的政策,虽然军队的报纸比共产党的主要报纸引人注意地对这项政策显得冷淡。上个月,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元帅给武装部队政委讲话时说,西方没有放弃“它的侵略目标”,也没有听任共产党国家存在,今后也不会。
3. 英报评论:《放手推行勃列日涅夫路线》
【本刊讯】英国《观察家报》四月二十九日刊登德夫·穆拉尔卡从莫斯科发回的一篇评论,题目是《放手推行勃列日涅夫路线》,摘要如下: 自从勃列日涅夫一九六四年十月夺了赫鲁晓夫的权以来,苏联共产党政治局的第一次重大改组,证实了苏联时局中的两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趋向。首先,这预示着在外交政策方面重新回到活动频繁的阶段。其次,这将巩固勃列日涅夫对党和政府机器的日益增长的控制。 政治局委员由于同首领有明显的政治分歧而退休,这也是第一次。 任命安德罗波夫一事表明,国家安全委员会已经十分驯服而且也恢复了名誉,足以举行这种加封仪式了。这件事还表明,勃列日涅夫先生并不希望一个心怀不满的国家安全委员会首脑在一场政治危机中变得不忠于他。 外交部长葛罗米柯和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则是例外。但是,由于勃列日涅夫亲理外交,而这包括防务,人们可能认为,把这两个专家放在身边是方便的。 至于格列奇科元帅,这件事将向军队保证,在为争取缓和而迅速向前推进时并没有忽视军队的利益。不能排除下述可能性:年近七十的格列奇科元帅因效劳日久而受奖赏,把他列入政治局可能是退休的序曲。 同样的,任命葛罗米柯先生为政治局委员,这将使他在同其他政府和他们的来访的代表打交道时增加权威。而勃列日涅夫就能专心接待美国、德国、法国和日本的来客。 但是政治局中的人事更动,委员人数从十五人增加到十七人,并不意味着,在这个最高执政和决策机构中小心翼翼地保持的内部均势有了丝毫改变。这种改变需要进行更加大得多的改组。 在某种程度上,无疑在政治局存在的分歧与其说是关于对外政策的分歧不如说是关于对外政策在国内的影响的分歧。因此,安德罗波夫的提升可能是对那些担心对国外的放宽将使国内纪律松懈的人作的一个让步。 同时,这些任命加强了政治局和党领导人直接控制最重要的政府部门的趋势。这大概不会改变今后将奉行的一些政策的性质。但是,这势必会进一步削弱部长会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会削弱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总理的权力和地位。
4. 谢尔曼谈水门事件文章:《对尼克松的妨碍》
【本刊讯】美《明星晚报和华盛顿每日新闻》四月二十八日刊登乔治·谢尔曼的一篇文章,题为《对尼克松的妨碍》,摘要如下: 水门事件,象谚语所说的池塘中的石子一样,所造成的波浪远远超过了这个国家的海岸。 参加鸡尾酒会的外国外交官对于总统权力的危机很感兴趣。他们不知道尼克松是否会在第二任期刚满三个月的时候就成为不能执行职务的人了。水门丑闻触及了尼克松在对外政策的作法方面的核心。 四年多来,他小心谨慎地树立了力量形象。情况可能是,这种形象实际是在掩饰美国力量从它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二十年中在世界上所居于的控制地位退却。 现在来了水门事件,并据透露,总统的亲密助理十之八九可能从他的白宫的内部密室违反了法律。这是表明软弱而不是表明有力量的作法,是表明无能而不是表明有技能的作法——表明对于总统的国内外事务指挥权是怀疑的,而不是有把握的。 使情况更糟的是,差不多自从去年十一月的选举日以来,尼克松就引起了同国会的对抗,引起了同他的随从所称的“自由派集团”的对抗。 在对外政策方面也是这样。政府高级官员并不隐讳他们对于国会中的新孤立主义极为忧虑。他们说,这表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动议要削减拟议中的八百亿美元的国防预算,参议院继续努力大大削减驻在欧洲的三十万美国地面部队。 在这里,总统和他的顾问们在国会外也不放过任何机会来推进他们关于实力的论点。前几天,国务卿罗杰斯向高级企业家座谈会发出了动人的呼吁,要求支持尼克松积聚同苏联举行军备控制会谈的讨价还价筹码。 水门事件在国内对尼克松的打击肯定破坏了他在国外的力量。国外的朋友和敌人都一定会开始问道,他是否还拥有大棒来对付敌对的国会,以实行尼克松牌的强权政治。
5. 格雷和马格鲁德因水门事件辞职/尼克松任命拉克尔肖斯为联邦调查局代局长
【合众国际社华盛顿四月二十七日电】尼克松今天接受了联邦调查局代理局长帕特里克·格雷仅在数小时前提出的辞呈,格雷是在传闻他焚毁属于水门案件中一个同谋犯的具有“政治炸药”性质的口供档案的消息中辞职的。 总统新闻秘书齐格勒暗示说,尼克松曾要求格雷下台,他说尼克松于四月二十六日晚曾同司法部长克兰丁斯特“长谈”,克兰丁斯特又找格雷谈话。 【法新社华盛顿四月二十七日电】杰布·斯图尔特·马格鲁德律师昨晚宣布,他已辞去他在美国商务部的职务,他的名字曾被提到同水门丑闻有关联。马格鲁德的辞职将是由于水门事件而提出辞职的第一个接近白宫的政府官员。马格鲁德以前曾任争取尼克松总统连任委员会的副负责人。 【美联社华盛顿四月二十七日电】尼克松总统今天任命威廉·拉克尔肖斯为联邦调查局代理局长,拉克尔肖斯是尼克松政府中受信任的一个助理人员,现任美国环境保护局局长。
6. 《尼克松在国外的权威下降》
【本刊讯】《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四月二十八日发表约瑟夫·哈希的一篇评论,题为《尼克松在国外的权威下降》。摘要如下: 水门事件发生之后在国际事务中一切都同以往不同了。 这并不是因为其他国家对于(美国的)事态发展义愤填膺,而是因为一个政界人物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直到他那天发现在他的白宫之内竟然干出坏事之前,他在世界上据有最巩固的权力地位。他是在大获全胜的情况下担任总统的。他有一切希望来选定他的继任人。尼克松不仅具有这样做的极好机会,他而且甚至已经发动“支持康纳利的活动”。 在国际政治中如同在国内政治一样,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掌握权力和使用权力的能力。尼克松是有权力的,而且有希望甚至在第二任期届满以后还能执掌大权。 但是现在,在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的名单内谁将认为华盛顿的白宫在他们的行程中不是那么一个非要中途下车停留的地点?要求尼克松访问其他首都的邀请会不会减少? 他肯定失掉了选定自己的继任人的能力。共和党在一一九七六年将希望一个候选人尽可能地同水门以及尼克松没有任何关系。发挥连续性的影响的希望消失了。 严重的问题在于,他在第二任期的下余时间内能够重新获得多少已经丧失的权威。 这意味着外国在同美国打交道方面不是那么感兴趣。而且意味着美国讨价还价的本领在世界交易中下降了。 基辛格不久将启程前往巴黎。他向北越人提供的东西减少了,他能发出威胁的能力减少了。 但是俄国人怎么样?他们曾经大大指望同尼克松继续处理很多问题。他们在一九六八年的选举中以后又在一九七二年的选举中都是支持他的。他们非常清楚地表明他们宁愿要他而不要麦戈文。他们已和他在限制核武器方面达成一些协议。他们期望达成更多协议。他们现在希望继续加紧进行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的第二阶段谈判呢,还是趔趄不前直到他们能够更清楚地了解美国将来的作法再说? 显然,尼克松可能重新改变目前这种丧失重要性和权力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清理内部的彻底性以及他和国会打交道的作法。如果作法改进,他能重新获得他所丧失的许多东西。但是目前看来前景是,在尼克松第二任期的下余时间内,在华盛顿和世界其他重要首都之间往来的次数将少于本来可能达到的次数。
第 3 版
1. 印总理英·甘地到斯里兰卡活动/斯《每日镜报》说由于印苏条约的存在,使印对斯不怀侵略意图的保证失掉了力量
【德新社科伦坡四月二十七日电】印度总理英 ·甘地夫人今天抵达这里作为时三天的国事访问。 警察不让争取释放巴基斯坦战俘组织在机场组织两千人的“沉默和和平”的示威以便要求“立即和无条件”释放巴基斯坦战俘。 官方人士引用印度总理的话说,她这次访问斯里兰卡是为了加强两国间的和平和友谊。 早些时候,一位政府发言人说甘地夫人的访问是一次“友好访问”。 但是,这里的政界人士认为,她在这个时候来访,表明这不仅仅是一次友好访问。他们的理由是:如果仅仅是一次友好访问的话,她在国内面临的问题——从干旱到内部骚乱——本来会使她脱不开身的。 他们还认为,由于种种疙瘩,两国若干年来谋求的一致和密切关系常常实现不了。这些疙瘩有: ——担心印度的控制; ——在斯里兰卡的无国籍的印度人问题; ——有争议的卡恰提伍岛问题; ——一直笼罩着印度和斯里兰卡的中国和俄国的影子。 斯里兰卡报纸《每日镜报》今天在谈判中苏在印度洋上的角逐时说,甘地夫人曾努力消除这里对于印度的所谓“对斯里兰卡的侵略企图”的担心。 这家报纸说,虽然有许多人对她是信赖的,但是,印苏友好条约的存在使她的保证失掉了力量。 《每日镜报》还说:“甘地夫人将很难对中国和斯里兰卡的诚挚关系表示她自己的担心,因为班达拉奈克夫人可能十倍地回敬她,指出她对印苏条约的担心。” 【美联社科伦坡四月二十九日电】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今天说,印苏友好条约无论如何不会影响她的国家奉行的不结盟政策。 她对斯里兰卡的正式访问结束后在动身的前夕对记者说,印度同其它几个国家也签署了类似的条约。 她说,印度一贯支持在印度洋建立一个和平区的计划,小国不用担心印度想作为一个海上强国统治这个地区。 她又说,印度没有想变成世界军事强国的野心,虽然因为多年来其他国家的侵略印度不得不加强其军事力量。 甘地夫人说,对亚洲国家来说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经济稳定和政治独立。 【法新社科伦坡四月二十九日电】印度总理英·甘地夫人今天说,她认为,孟加拉国现在并不要求巴基斯坦承认作为两国举行会谈的先决条件。 她说,另方面,即使首先解决了两国之间悬而未决的问题,巴基斯坦将不会自动给予承认。 印度总理在结束对斯里兰卡四十八小时的访问时在记者招待会上讲话时强调指出,印度次大陆的和平对于所有三国的经济发展是必要的。 【印新处新德里四月二十八日电】印度和斯里兰卡四月二十八日上午在科伦坡举行的第一轮会谈的特点是总的来说观点一致。 甘地夫人向斯里兰卡方面说明了印度为实现印度次大陆的和平所作出的努力。在这一方面,她提到了导致西姆拉协定的印度早些时候的主动行动以及最近印度和孟加拉国就巴基斯坦战俘、其他平民以及被扣在巴基斯坦的孟加拉人的问题提出的联合建议。斯里兰卡总理对印度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表示深为赞赏,并且表示希望紧张局势将会得到缓和。双方还讨论了两国进一步进行经济合作的可能性。 在早些时候的会谈中,双方就国际形势、西亚的僵局和亚洲的不战不和局面以及欧洲的和解过程全面地交换了看法。 【路透社科伦坡四月二十九日电】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今天在这里说,中国对印度的态度近来比较友好了,虽然还没有提出任何争取关系正常化的建议。 甘地夫人在结束对斯里兰卡的两天访问乘飞机回国之前回答了记者们的问题。她说,在以前,中国人“同我们连一般的交情都没有”。 她说,现在他们“同印度有了一般的交情,出席我们的招待会了。情况在继续进展”。 但是她说印度同美国的关系“一般”。 但是,她说,印度希望同美国友好。 甘地夫人说,如果美国大规模向巴基斯坦提供军援,就会危及这个地区的和平,鼓励那些希望出现对抗的集团。 【印新处新德里四月二十八日电】印报托从科伦坡报道,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夫人和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今天(四月二十七日)晚间进行了九十分钟私下会谈,会谈时没有官员在座。 但是从官方人士获悉,两国政府首脑重申了进一步改善双边关系和消除现在存在于路上的障碍的愿望。会谈是以“非常自由、坦率和融洽的方式”进行的。 印报托还说,在讨论双边问题的时候,谈到了贯彻班达拉奈克夫人和夏斯特里就锡兰岛上近一百万印裔问题达成的协议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 朗诺宣告柬伪最高政治委员会成立/路透社报道金边集团正物色伪内阁总理人选
【合众国际社金边四月二十九日电】朗诺总统昨天正式签署法令,治理柬埔寨的新的四人“最高政治委员会”宣告成立了。 总统是在晚上向全国发表的一篇广播讲话中宣布此事的,这是他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发表的第三次广播讲话。 虽然这个执政的委员会将联合作出一切决定,但是朗诺仍将保持他的总统头衔。郑兴被授予副总统的头衔。 只是列为这个最高委员会“委员”的是施里玛达将军和英丹。 朗诺领导着社会共和党,施里玛达领导着反对党共和党。总统说,他约定在三十日召开这两个党的领袖“以及其他人士”的会议,以便“草拟一项共同的政治纲领,以利于国家的最大利益”。 朗诺说,由韩通哈总理领导的现政府将在二日正式下台。 接近最高委员会的人士说,这个四人委员会仍在致力于组成一个新内阁。 【路透社金边四月二十九日电】(记者:约翰·帕斯尔)据消息灵通人士说,物色一位新总理的范围局限在少数几个候选人的圈子里。已要求三个大党(反对党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以及朗诺总统的支持者社会共和党人)各自指定一名候选人。 民主党人已拒绝这样做,但是共和党人已提出了一名忠实党员、前财政部长屋金安。 社会共和党人推荐了行将卸任的总理韩通哈。 第四名候选人(不属于任何党派的)是银行家、另一位前财政部长索钟。 【法新社金边四月二十八日电】据这里今天报道,朗诺元帅暗示,他的政府并非不重视同反政府军队举行会谈的可能性。 这位元帅在昨天对暹粒进行一次短暂的视察期间对记者们说,任何这样的谈判的先决条件将是一切北越军队和“越共”军队撤出柬埔寨领土。 他说,一旦这一条件得到满足,柬埔寨政府就能够同“另一方的柬埔寨人寻求通过谈判解决的办法”。 在有记者问到他本人是否准备会见西哈努克亲王时,这位元帅犹豫了一下后回答说:“还要看一看”。 观察家们指出,这位总统至今一直断然否定同柬埔寨王国民族团结政府首脑举行会谈的任何可能性。 【路透社金边四月二十八日电】朗农准将今天再次推迟离开柬埔寨出国进行具有政治目的的旅行。 这是朗农将军第三次推迟出国了。
3. 《马来西亚使者报》社论:《在安达曼群岛的印度基地》
【本刊讯】马来西亚官方报纸《马来西亚使者报》四月十四日发表一篇社论,题目是《在安达曼群岛的印度基地》,摘要如下: 印度现在正在计划在位于孟加拉湾和正好位于马六甲海峡海面的安达曼群岛上建立它的海军基地。 尽管它的建立是为了印度在东海岸的防御利益,但是这件事情引起了我们的关切,尤其是由于印度的对外政策有了新的发展。 我们不反对印度为使它的防务完备而作的任何努力,因为它这样做是为了印度本身的利益。但是一切军事形式的活动,应当不要针对另一方或者对与这个群岛毗邻的各小国施加心理上的压力。 印度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它的那项计划应该和斯里兰卡争取印度洋成为摆脱大国影响的地区的斗争相适应。 只要这项计划的制定是为了保卫印度和出于印度本身的政策,那么它当然不可能招致什么反对和麻烦。 我们现在所关切的是这项计划可能是出于苏联的主张和利益。鉴于两国缔有盟约,因此如果有人怀疑这项工程是为了苏联和印度的利益,那是理所当然的。 看来在这个问题上有苏联的影响,这当然引起所有方面的疑虑。这当然也和斯里兰卡的想使印度洋成为中立地区的愿望背道而驰。 无论如何,这件事情引起了包括正在为争取东南亚中立化而斗争的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普遍注意。
4. 拉什西斯科结束南亚之行
【路透社拉瓦尔品第四月二十七日电】美国副国务卿拉什今天结束了两个星期的南亚之行,他此行曾同本地区将近三十位美国大使进行了讨论。 拉什在离此回华盛顿前不久对记者们说,他们对本地区的问题作了非常有趣的研究。他又说,他发现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都有本着一九七二年关于印巴关系的西姆拉协定的精神继续前进的愿望。 随同拉什一起来的美国负责近东和南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西斯科说,他认为他们同布托总统的会谈是极其有益的。 拉什说,巴基斯坦多年来一直是美国的好朋友,“在许多领域内一直同我们进行合作”。他说布托总统将受到美国的欢迎,不过并没有用确表示布托即将访问美国。 他说,有关方面必须举行会晤以解决纠纷。“我们并不想偏袒哪一方或者插手进来。”拉什又说,美国的观点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必须达成一项协议,使战俘能以释放。 关于次大陆局势正常化的前景,拉什说,在他与本地各国的领导人会谈时,他为他们想继续通过谈判解决彼此间纠纷的愿望所鼓舞。他们也认识到和解与 融洽是对大家都有利的。这是西姆拉协定的实质所在,也是与尼克松总统在解决同俄国和中国的纠纷时所采取的政策相一致的。 关于美国对克什米尔纠纷的态度,他说,它应当由有关方面取得协议来解决。 有人问到是否曾讨论过武器供应的问题,拉什说,他们讨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也有武器供应的问题。 他说,他的国家已经宣布对两国恢复出售备用零件和杀伤武器,这一政策并无改变。 《新时代报》今天在报道中评论布托总统和拉什之间的会谈说,看起来,有关美国对巴基斯坦的经济援助的问题在会谈中占有突出地位。它说,可能还谈到了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分担外国债务的问题。
5. 印报报道:《孟买粮食配给店粮食告罄》/法新社报道孟买附近的纳西克区八千饥民暴动
【本刊讯】《印度时报》四月二十三日以《孟买的粮食配给店粮食告罄》为题的消息说: 这个城市的一些粮食配给店已经没有库存小麦,这给中等阶层和劳动人民带来了很多困难,也引起了很大的不满。 持定量卡的人得要排两三次队才能买到他们两周的定量,因为大部分粮店不是同时存有小麦、大米和糖。甚至在似火的骄阳下排了几个小时的队之后,人们还是不能担保能买到他们的定量。许多人不得不空手回家,因为等轮到他们买的时候、这一样或那一样已经卖光了。 在配给制接近崩溃的情况下,小麦和大米的黑市价格上涨到令人惊讶的程度。 目前每个成人每月四公斤小麦两公斤大米的定量,如能够买到的话,折合每人每天七·二英两。 【法新社新德里四月二十二日电】据星期日到达新德里的官方消息称,在孟买附近的纳西克区,有八千饥民发生暴动,警察开枪镇压,有四人被打死,二十五人受伤。 消息称,饥民们要求足够的粮食供应,试图抢劫当地的粮站,警察到场弹压。(原载香港《新晚报》) 【路透社新德里四月二十一日电】在财长恰范今天视察印度西部浦那附近发生旱灾的地区时,要求更多粮食的大约两千名示威者拦住了他的汽车。 这些示威者举着黑色和红色的旗子,高呼要求一周至少发给三公斤粮食,一天四卢比的特别工资,要求马哈拉斯特拉邦的粮食部长辞职。有好几个妇女在路上这辆汽车前面坐下来。 据报道,马哈拉斯特拉的另一个城镇那格浦尔也因粮食缺乏而发生乱子。这个邦连续三年发生旱灾,是去年受雨季天旱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第 4 版
1. 共同社报道:《廖团长进行谴责,警惕苏联修正主义》
【共同社东京四月二十九日电】题:廖团长进行谴责,警惕苏联修正主义 大阪消息:中日友好协会访日代表团一行五十五人,全部出席了二十九日下午在大阪车站前第一大厦内“北京”中餐馆举行的由阪神华侨欢迎委员会主办的欢迎招待会,廖承志团长在对约一千五百名与会者的致词中说,一、为了进一步加强中日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旅日侨胞要搞好同日本人民的关系;二、不仅同大陆同胞,而且要加强同台湾同胞的团结;三、要通过各种渠道呼吁台湾同胞回到祖国怀抱,特别要加强对台湾军人和政府机关要人的宣传工作。可以说是用“廖三原则”的形式明确地指出了旅日华侨的政治任务。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廖团长来日后第一次指名谴责苏联是“苏修社会帝国主义”。 在同一天晚上的招待会上,首先由大阪华侨联合会会长张富源致词说:“包括台籍在内的旅日侨胞热烈支持廖承志先生在纪念二·二八事件二十六周年座谈会上发出的解放台湾、统一祖国的号召,根据‘爱国不分先后’的政策,许多侨胞正在加入祖国的行列。” 对此,廖承志团长首先说:“祖国的形势很好,在国际上,毛泽东主席的无产阶级外交路线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功,同九十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随后,他猛烈地谴贵了苏联说:“但是,我们的国家是发展中的国家,由于帝国主义,特别是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具有狡猾性和欺骗性,所以需要更加警惕。” 接着,廖团长阐明了旅日华侨在解放台湾问题上的任务,他说:“祖国对侨胞有着巨大的关心和期望。这种期望就是说,第一要搞好同日本人民的关系,第二要加强同台湾同胞的团结,第三要宣传祖国同胞怀念台湾的骨肉同胞,以便使台湾的军队和政府机关认清大局,不对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中日友好协会代表团抵日以来,同东京、名古屋的华侨团体举行了会见,强调了台湾问题的重要性。可以说,通过廖今天发表的讲话就明确了台湾问题同中苏对立密切相关,尤其是中国政府对苏联接近台湾政权抱有异乎寻常的戒心。 【本刊讯】日本《朝日新闻》四月二十七日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活跃地开展华侨工作——来日的中日友好代表团重视台湾对策》,摘要如下: 自抵日以后,连日来精力充沛地进行活动的中日友好协会访日代表团还持有另一个巨大的目标。那就是做华侨工作,尤其是做台湾省出生的人的工作。除了二十日和二十四日访问东京华侨总会(会长甘文芳)因而有了同旅日华侨进行“对话”的场所之外,还预定在下月十三日集中地以台湾省出生的有影响的人为对象进行会谈,诸如谋求和神户等地华侨中的显要人物进行个别接触等等,表现出积极的姿态。该总会也打算在下月于东京召集全国的华侨代表欢迎代表团。 东京华侨总会副会长陈焜旺对代表团团员董其武的热情讲话表示钦佩,说,“唉呀!真有惊人的说服力。” “祖国对象我这样的人是那样地宽大。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军队干部。投诚后,二十四年来,我就有了这样的地位。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祖国是说话算数的,请放心,为实现祖国统一挺身而出吧!”——这位七十四岁的老将军的讲话,充满了惊人的动人力量。 代表团团员民族资本家荣毅仁的讲话也引起巨大的反响。大财主的荣先生经过了文化大革命依然健在,财产也没被没收,他的亲身体验对在台湾省拥有财产的旅日华侨来说,可不是没有关系的局外事。 中国对台湾做工作,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的。一个是从认识现状来劝说的做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这种看法已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另一个是让人们从旧国民党有关人士的体验中了解祖国的政策,以证明“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对所有的爱国人士,不管过去犯过多大的错误,只要拥护社会主义祖国,为祖国的统一效力,那么,就要以礼相待,既往不咎”。 代表团工作的重点自然是放在后者上。 在对台湾工作中,中国极为重视旅日的台湾省出生的人的影响。在大约五万二千名旅日华侨中,台湾省出生的人为两万七千人。对旅日的台湾省出生的并尚未下决心效忠北京的人们,拿出活生生的、具有切身体验的“见证人”,尽量团结他们。就是拿这种有份量的东西原原本本地来影响台湾省的人。恐怕可以说,廖代表团的目的也在于此。 廖代表团的华侨工作对今后中国解放台湾似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2. 日刊文章:《从友好到实务性交流迎来盛季的日中交流》
【本刊讯】日本《世界周报》四月二十四日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从友好到实务性交流,迎来盛季的日中交流》,摘要如下: 巨大的车轮开始缓缓地转动,然而说已经跑起来了那还为时尚早——这就是对现实的日中交流的感触。 四月十六日,以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廖承志为团长的中日友好协会访日代表团来日本,表现出要广泛地推进两国人民的交流的姿态。 估计今年文化方面的交流将激增。。 在文化大革命以前的六三年到六五年也进行过许多交流,今年,不但在数量上比那时多,而且,迄今不管从哪一方来说都是综合性代表团,而今年却是由专家们组成,访问地区也表现出从中央扩展到地方的趋势。因此,这不仅仅是那种单纯的友好往来,而已经是实务和技术的交流了。 同这种活跃的民间交流相比,政府间的谈判给人的印象却不是一泻千里的。 在去年田中访华时的联合声明中主张迅速缔结各种实务协定,但却首先在航空协定上搁浅了。大平外相在国会答辩中说“日台航线应该以日本的自主判断加以处理”,使人感到了此刻台湾问题却又突现出来了。已经非常明显,今后我国必须常常考虑:应该怎样理解一切都重视“原则”的中国把原则如何运用于实际。今后还将继续进行渔业、贸易、海运和其它各项实务协定的谈判,但从民间协定换成政府间协定未必一帆风顺。 从这一现状出发,廖承志代表团这次访问也给从侧面推动停滞不前的实务协定谈判带来了希望。 田中首相今年内将出访美国和苏联。这是要在美国、中国和苏联的三极峡谷中展开“均势外交”,但是作为“亚洲大国”的日本,最关键的恐怕还是确定近在身旁的亚洲外交的坚定方针。 反共色彩浓厚的亚太理事会即将崩溃,朝鲜半岛的解冻等等,这些都只是由于中国在亚洲产生影响的结果。也可以认为,从日中蜜月时代今后将在外交和经济方面产生竞争。另外,虽然日中互相保证不在亚洲谋求霸权,但是不能忘记,在经济上属于发展中国家在阶级上宣布站在第三世界一边的中国对亚洲所发挥的影响。
3. 塔斯社消息:《没有墙角的房子》
【塔斯社莫斯科三月六日电】题:没有墙角的房子 塔斯社记者维克托·叶夫谢耶夫报道:长方形房子的垄断地位快要结束了。 莫斯科的一座有一千二百套住宅的“圆形”房屋证明了探索房屋新形式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莫斯科西南部的马特维耶夫斯科耶区是一个不高的圆形山丘。现在不是象从前那样把它分成许多方块,而是在其中心地区建造一座环形房区,在环形房屋周围沿着半径再盖其他的住宅。这样就建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综合体,既紧凑,又美观。从各个方向看都一样好看。刚刚住进这座不寻常的房屋的第一批居住者,对这种房屋十分满意。 这座巨大的九层高的建筑物,看起来并不显得很庞大。阳台和对称分布的拱形门,使稍呈圆形的房屋正面显得很有生气。拱形门内是宽敞的院子,院子里阳光和空气充足,因为院子的直径是一百五十四米,甚至体育场也会感到羡慕。 能防风的院子也的确象一个体育场。这里有许多排球场和篮球场、儿童园地和小花园。一楼设有日用服务社、图书馆。 这座房屋的建造是从几个方向同时进行的:建筑工人面对面地施工,直到连成一个大的环形。住宅区是用平板构件建成的,因此这里的住宅是普通的长方形。这座巨大的房屋只在楼梯间和非居住用房才有一些不大的斜角。 如果将这种房子展开成为一条线,就有半公里长,连同附属地段一起,所占面积要比这个环形大得多。由于不用端墙而保证了节省材料。 塔什干的建筑师们设计了另一种型式的环形房屋,这种房屋的形式象一个安装在整体基础上的向上张开的大碗。这些建筑师所要达到的目的有两个: 保护住宅免受夏季灼热的太阳光线的照射和加强结构的防震作用。 国内所有自然气候区,首先是山区的设计工程师都在采用曲线形(不一定都是闭合的)房屋。弯曲能更合理地利用工地,能缩短管道的长度。
4. 塔斯社消息:《水泥工业的新工艺》
【塔斯社利佩茨克三月二十二日电】题:水泥工业的新工艺 在利佩茨克(俄罗斯的中心),一座干燥焙烧熟料的回转窑投产了。目前国内还没有能与它相比的窑。这种窑的生产效率几乎是国内现有设备的一倍。但它的主要优点是工艺先进。 熟料是水泥的半成品,一般是用原料加水混合制成。装入窑中的材料含水量可达百分之四十。 新设备是应用更为有效的干燥生产法。用于焙烧的混合料的含水量不超过百分之二。因此就缩短了生产周期,增大了设备的有效系数,提高了产品质量,节约了燃料。 利佩茨克的水泥可用来制造特别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已投产的这座窑每年能使其水泥产量增加一百万吨,等于增加一个大工厂的产量。
5. 防止玻璃碎片飞散液
【本刊讯】香港《大公报》二月十五日报道: 当爆炸发生时,玻璃碎片四散乱飞是构成伤亡的另一主要因素。最近,英国伦敦一家化学公司制成一种名叫SJ—2510X的透明化学液膜,将之涂在玻璃片上,玻璃片就能禁受得起爆炸时空气的压力。 据试验证明,当爆炸使四周空间的压力达到每平方吋二十五磅时,普通窗户玻璃在这巨大压力下被冲击粉碎,且四散乱飞,而涂上上述化学液膜的玻璃片只形成蜘蛛网状的碎裂,不会飞散。在更强力的爆炸时,这种玻璃片可能会被冲击脱离窗框.但玻璃仍成块状。 据称,这种化学液膜的应用很简单,只须将之涂在玻璃片上,待几秒钟后便成。将之除去也很简易,用普通的洗擦窗户清洁剂便可。 据说,这种化学液膜适用于易发生爆炸的建筑物,如化学、石油、化工、煤气或油类制造工厂。
6. 由上而下的建筑法
【本刊讯】香港《文汇报》一月二十四日转载蒋帮《经济日报》的一则报道说: 一般传统式的大厦兴建,都是从底层一层层的往上兴建,美国国际动力新式建筑工程公司新发明的建筑法,兴建大楼的方式则是从顶层一层层的往下兴筑,可节省建筑的时间一半以上,并可减低许多建筑费用。 这种新式的建筑方法,是先在工地的两端插上四周宽可容电梯的钢架,其高与所拟兴建的大楼相等,然后工人在钢架下,以与大楼面积相等的钢板上敷上四吋厚的水泥,然后用吊车沿钢架将钢板吊上顶层,那么顶层便已完工,不必等待水泥是否干涸,工人再在钢架下叠好的多层钢板的最上层再铺上水泥,再用吊车往上拉,那么最上一层楼的骨架便已完成,一部分工人可在最上层装修,另一部分工人便再在地面钢板上铺上水泥,再一一由上滑吊, 一层楼一层楼的完成了,四周的墙壁以预铸好的壁面吊上后一一锁紧,这样可以减省许多时间。 这项新的发明,目前已为欧美建筑界所普遍使用 。
7. 英供电工人利用弓弩架设电线
【美联社伦敦一月十七日电】英国的供电工人正配备中世纪的主要武器弓弩。 这些弓弩是被用来在繁忙的公路上把电线从一跨越塔射到另一跨越塔,而不要在用手拉架空线时停止交通了。架线手贝内特是首批采用弓弩的人之一。他配备了一种专门适用于新任务的弓弩,在英格兰中部地方的德比和特伦特河畔的伯顿之间的主要公路上把一根电线射过去了八十码。 他对新闻记者说,「弓弩是一种打猎式的,把一根辅助线射出去几百码,射到能把主线很容易拉到位置上的地方。」 一位中部地区电力局——它从其训练中心分发弓弩——的发言人说,「它们当然证实是极其有用的。我们要强调的一点是:在公路的另一边等辅助线的人员,应当在弓弩发射前隐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