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03-21

第 1 版

1. 美《洛杉矶时报》记者埃勒根特文章:《克里姆林宫在对外事务上遭到挫折》

【本刊讯】美国《洛杉矶时报》三月九日刊登该报记者罗伯特    ·埃勒根特从波恩发出的一篇报道,标题是:《克里姆林在对外事务上遭到挫折》,详细摘要如下:    这几周对莫斯科来说是糟糕的几周。在远东、南亚、中东和欧洲取得了一系列接连不断的外交上的成功和显示力量方面的成功之后,克里姆林宫现在面临着遭到严重挫折的危险。苏联领导在过去几年里一直不断地在东半球扩大政治影响和加强武装力量,现在,受包围的恐惧感又一次攫住了他们的心理。    首先是尼克松总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的引人注目的、虽然不是完全成功的访问,访问结束时,中美共同警告苏联人不要拼命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发挥主要影响。不管克里姆林宫的人们多么轻视这句话,他们一定对他们的两个主要敌人的和解感到不寒而栗。他们现在感到他们在世界力量的三角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他们最近加紧讨好日本。但是,日本是个未知数。一方面华盛顿和北京对东京的吸引力至少同莫斯科对东京的吸引力一样大,一方面俄—日合作总是由于俄—日对立而未能出现。    令人奇怪的是,莫斯科对另一个窘境——仅仅是有可能在西欧遭到一次挫败——作出的反应,比对中美合作的初步步骤的反应强烈得多。西德议会还可能否决波恩同莫斯科和华沙签订的条约——这是克里姆林宫显然要同西欧和解的政策的基石。    然而,莫斯科暴跳如雷的态度表明惊恐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只能是暂时的挫败所引起的那种担忧。一位俄国评论员匆匆忙忙不顾一切地警告说,如果(西德)社会民主党政权换成保守派(他们反对批准条约)政权,那就很可能不仅是恢复冷战,而且“甚至还发生一场热战”。    《真理报》威胁说,不批准这些条约就意味着波恩同莫斯科的关系回到以前那种冷冰冰的、“甚至是敌对的”状态。《消息报》更进一步,它说,攻击这些条约表明“德国复仇主义”复活——意为决心要用武力统一分裂的德国,推翻俄国在东欧的保护国的现有制度。    莫斯科暴跳如雷,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苏联对外政策言论中所常常表现出的那种愚蠢态度造成的。但是俄国爱用粗暴、强硬的语言的嗜好绝不能完全说明进行恶毒攻击的原因。这场攻击是由于勃兰特在使条约获得批准时遇到困难而引起的。这些条约无论如何不会在五月之前进行最后表决。    在露出一副媚人的笑脸——虽然多少有点勉强——以后,俄国人重又进行比较惯常的谩骂,因为他们感到他们的宏伟计划受到了威胁。    中国表示它不赞成美国热情支持欧洲安全会议,这不是偶然的,因为欧洲安全会议是苏联“西方政策”的最终目标。美国本周在波恩表示“既不赞成也不反对”这些条约,这也不是偶然的。美国以前是主张批准这些条约的。最后,波恩再三向北京表示态度,但几乎没有产生任何影响,这也不是偶然的。    正象一位外交官指出的:“对西德发出的乒乓球,中国还没有回球——北京可以利用波恩来对付莫斯科,但是波恩不能利用莫斯科来对付北京。”    不论这种看法是否正确,北京认为,莫斯科谋求缓和欧洲紧张局势,不仅是为了使现状合法化,为进行颠覆开辟道路,而且还是为了使俄国人腾出手来,以便在亚洲采取行动。    莫斯科大叫大嚷地表示惊惶的直接原因还不是主要的问题,然而它的惊恐却是有充分根据的。    波恩由于草签了这些条约草案,实际上已经承认了东欧的新边界。但是,苏联人要求在西方开始下一阶段的缓和欧洲局势的行动之前就正式批准这些条约。否则,整个过程就必须重新开始——苏联人将由于西欧最强大的国家拒绝了他们的要求而处于很不利的地位。    苏联讲话强硬的作法很可能使西欧舆论强硬起来,反对实现和缓。因此苏联有可能采取另一种态度。    克里姆林宫可能决定在其他有争议的方面作更多的让步,这就是:限制战略武器会谈、普遍裁军、柏林问题和共同均衡裁军等    ——所有这些问题现在都处于停滞状态。    不幸的是,每当遭到挫败的时候,莫斯科总是习惯于变得比较强硬,而不是比较圆通一些。此外,现在全世界都痛斥克里姆林宫在全世界进行的扩张。中美和解的深远影响不仅在亚洲而且在欧洲也是刚刚变得明显起来。

2. 美报文章:《紧张地等待波恩对条约的表决;东欧担心苏联对否决作出反应》

【本刊讯】美国《纽约时报》三月十八日刊登了詹姆斯·费隆十七日自华沙专发该报的一篇文章,题为《紧张地等待波恩对条约的表决;东欧担心苏联对否决作出反应》,摘要如下:    西德议会今春有可能拒不批准西德分别与华沙和莫斯科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这正在整个东欧造成一种忧虑的气氛。苏联集团的某些官员担心,一旦条约被拒绝,就可能促使苏联作出粗卤的反应而对东欧造成严重的后果。    最近几星期来一些官员的谈话表明,波兰和罗马尼亚正在最密切地注视着波恩议会中的斗争。    罗马尼亚和苏联去年夏天由于齐奥塞斯库主席发展与北京的联系而发生的争执已有缓和,罗马尼亚对此是欢迎的。    一位官员说:“我们对于继续缓和是朝前看的。”但是西德的事态现在使我们不安。“如果他们不批准条约,莫斯科大概会发动一场新的强有力的运动,也许是发动一场新的冷战。莫斯科有些人是冒了很大风险来响应勃兰特的东方政策的”。    这位官员回顾说,一九六八年,莫斯科曾利用所谓的来自西德的威胁作为借口,实行了华沙条约军队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入侵。    罗马尼亚跟共产党集团的其他国家不同,它跟波恩有正式的外交关系。西德是罗马尼亚的主要贸易伙伴之一,仅次于苏联而居第二位。    波兰的情形与此相似。波兰对西德的政策跟苏联的政策相似,但是从外交上和贸易上来看,条约的批准大概对华沙具有更大的意义。    波兰一直争取国际上承认它的战后边界,包括由于一九四五年波茨坦会议的奖赏而得到的大片德国土地。通过条约可以在政治上以及实际上确保这种承认。    但是,波兰在新的领导之下也正在竭力使工业现代化,而这里一直希望西德将在这一现代化方面起重大作用。    条约的失败会使本来就已不快的谈判步伐更加缓慢下来。

3. 苏兹贝格文章:《新的太平洋战略》

【纽约时报新闻社纽约三月十七日电】苏兹贝格从檀香山发的题为《新的太平洋战略》的专栏文章如下:    在亚洲的大吹大擂的引人注目的变化,加上大大削减现有美军的作法,就使得有必要重新考虑美国在远东的战略。根据不可规避的逻辑而得出的这个结论,看来得到美国驻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司令麦凯恩海军上将的支持。    麦凯恩是一个身材矮小、精力充沛的潜艇人员。他极为谨慎地告诉我说:“鉴于尼克松主义和最近的事态发展,正在西太平洋形成一种新的美国战略。由于军队减少了,我将不得不越来越多地依靠海军和空军以及机动性来履行我的责任。”    所提到的事态发展显然是:    (1)总统的北京之行,这次旅行暗中削弱了台湾在美国防御计划中的最终作用;    (2)印巴战争,这次战争由于割掉了巴基斯坦在东南亚的唯一的一部分地区,几乎已使衰弱无力的东南亚条约组织联盟完蛋了;    (3)即将把冲绳归还给东京,这将损害美国在那里的基地地区在军事上的自治权;    (4)从南越撤出美军。    一九七二年一月一日,管辖范围已经很庞大的麦凯恩司令部又承担了保护美国在印度洋和阿留申群岛的利益的新责任。    这位海军上将指出,前一地区不仅是一个政治上多事的地点,而且也是一个俄国海军和导弹力量正在迅速超过美国的地区。    因此,美国正在对印度洋表现出新的兴趣,莫斯科在那里保持达二十艘常驻舰只。从现在起,美国海军打算派遣舰只定期到那个地区去航行。麦凯恩不久前刚刚访问过锡兰,锡兰曾长期敌视美国利益,但是现在对印度同苏联的密切合作感到不安。他还飞到英属岛屿迪戈加西亚岛去,一些美国海军工程兵在伦敦的同意下正在那里修建一个基地。    三年前,在我上次访问在珍珠港以北的美国驻太平洋总司令的指挥所的时候,当时美国的重点是放在亚洲的“前沿战略”上,正如现在美国的重点仍放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管辖的欧洲的“前沿战略”上,虽然对它的信心在不断减少。但是,现在显然国外的政治局势已经有了改变,而国内对提供军费的热情已经下降,因此,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研究在太平洋的防御原则。    除了冲绳地位即将改变和台湾地位含蓄地改变以外,美国驻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司令在日本、南朝鲜、菲律宾、南越和泰国的基地和设施已经大大地减少。    在美国政策过去特别强调的“前沿”地区,美国军事力量逐渐不能开进去了。    这种情况的发生并不是突然的也不是戏剧性的,但它是不可改变的,而且,它肯定会产生政治上的后果。即使苏联的力量实际上没有加强——它很可能加强——,但是由于美国不断削弱力量,所以苏联的力量相对地加强了。因此,美国的政策肯定会越来越赞成那些美国过去看成是战略伙伴的亚洲国家采取真正中立的态度。    华盛顿态度的改变很可能受到中国的欢迎。在对苏联方面,中国的政策利益同我们自己的政策利益大体上是并行不悖的。这种改变还会鼓励一些小国进行调整。    一方面,阮文绍总统在谈论建立一个包括南越和北越在内的不结盟的东南亚集团。    另一方面,锡兰希望变得不那么依附于美国所公开宣布的对手。    变化的另一方面是,美国由于越来越依靠’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的海军和空军的机动性,因此必须为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目前我们代联合国托管)安排一种可以为人们接受的长远作法。毫无疑问,必须在这个地区建立新的设施。    负责我们的对外政策和国家防御的人们显然必须重新研究整个太平洋的局势。鉴于几年前甚至都没有预见到的这种情况,任务的轻重缓急的次序很可能不得不加以改变。    国务院和国防部都必须准备对他们的观点作出切实可信的解释,以使国会感到满意。看来国会越来越不乐意承认过去曾经是按照我们的道路发展的历史潮流可能已经改变了方向。因为毕竟是要由国会提供钱来建造任何新的水坝。

第 2 版

1. 《理查德·尼克松的包含五种力量的世界》

【本刊讯】美《纽约时报杂志》二月二十日登载了外事主编詹姆斯·蔡斯写的一篇文章,标题是《理查德·尼克松的包含五种力量的世界》,摘要如下:    “你们所需要的就是有一个胜任的内阁来管国内的事,你们需要由总统来掌握对外政策。”——理查德·尼克松在六七年说的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在罗斯福饭店的一根旗杆上迎风飘扬。美国正在为总统在乔治·华盛顿诞辰的时候去北京访问作好准备。美国和苏联正在维也纳准备限制部署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协议。华盛顿已经在实际上宣布,美元不再能作为资助世界贸易的货币来使用,从广义上说,总统正在着手进行的工作不仅是要同北京实现和解,而且要同中国的主要对手苏联达成一些具体的协议,并鼓励同不听话的东欧共产党国家进行新的贸易,同时一直在设法使在南越的一个非共产党政府稳定下来。他希望,在不放弃美国已经承担的义务的情况下,避免承担新的义务。不管在什么时候,只要能够,他就避开争执,小心谨防美国插手诸如印巴冲突和中东问题这样的爆炸性局面。总之,美国的战后对外政策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象这样的一系列戏剧性的,有讽刺意味的和看来矛盾的行动,在世界棋盘上是罕见的。使美国进入战后世界的这个未经探明的领域,应对此负最大责任的人,正是据说保守的理查德·尼克松。    对于最严厉地批评他的人来说,正如加里·威尔斯所说的那样:“只有一个尼克松,虽然看来总是要出现新的尼克松的,因为他将试图成为人们所希望的那么一个人。”一个象法国政治评论家皮埃尔·阿塞内这样的比较同情的观察家,则将把他看作是一个“实用主义的保守派”。不管人们把总统的方针叫作什么,这一方针表明他是这样一个人:他已经开始制定同美国战后时期占优势的对世界的看法——也是他自己的看法——大相矛盾的一项全面对外政策。    尼克松作为艾森豪威尔的副手的年代里多少学会了对单纯的军事解决抱怀疑态度,而且他肯定采纳了基辛格的观点,基辛格一度是尼克松的劲敌纳尔逊·洛克菲勒的外交政策顾问。但是,尼克松在对外事务中的哲学的一个主要关键,是他同戴高乐将军的联系。    在去年九月份要求支持他的新经济政策的时候,总统在向国会发出的呼吁的结束语中引用了戴高乐将军的一段话并照这个格式套了一句:“只有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的时候,美国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美国。”尼克松有意引用戴高乐回忆录中的话,因为他在成年时期非常钦佩戴高乐将军。有时,总统突然改变政策而使全国震惊,在这样的时候,戴高乐将军的名言——“行动起来,批评就消失了”——似乎特别适用。所采用的策略和理论都是戴高乐主义的。玩弄策略、巧妙地引起人们的震惊——戴高乐使用所有这些手法来逐步实现恢复法国第一流地位的远见。    尼克松经常有意识地效仿戴高乐,他希望历史对他的评价象对戴高乐的评价一样。    象戴高乐那样,尼克松也有一阵子看来似乎是宦途无望了。在一九五三年,当戴高乐在科隆贝乡间别墅里茕茕孑立的时候,有谁会预料到他在五年以后又重新掌权?在一九六二年,当尼克松竞选加利福尼亚州长败于帕特·布朗的时候,有谁会预料到他就在六年以后当选为美国总统?    但是,当尼克松在野的时候,戴高乐对他以礼相待。在尼克松当选以后,这位新总统的几乎头等重要的事情是访问这位法国领导人;此外,尼克松的对外政策顾问基辛格也同他一样钦佩戴高乐,并且也象尼克松一样希望修复美法关系的大厦。据苏兹贝格说,在一九六九年访问戴高乐的时候,戴高乐将军对尼克松说,“美国离开越南比当初法国离开阿尔及利亚要容易得多,因为当初在阿尔及利亚有大量的法国人。”尼克松同意这种意见,并且说,如果他处在戴高乐在阿尔及利亚危机时期的地位,他“很可能也会这样做”。    尼克松总统所设想的世界同戴高乐派的设想比较接近。他对世界政治的方针是希望实现以五强为中心的关系格局,五强即美国、俄国、中国、日本、最后还有西欧(包括英国).在这个五角世界中,每个力量中0都将受到其它力量中心的约束。总统去年夏天在堪萨斯城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这一看法,他当时解释说冷战已告结束。他说,“二十五年前,我们在军事上是世界第一,甚至没有人向我们挑战,因为我们垄断着原子武器。……现在,二十五年过去了……我们看到五个经济超级大国,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    尽管如果说所有五个都是“经济超级大国”,这种说法显然是不确切的,总统的话却的确表明他意识到五角世界,他现在认为这将是冷战结束之后和作为那个时期的特点的两个超级大国相对峙的政治结束之后的下一阶段。要是他抱着老的看法——均——势的确是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核恐怖的均衡——那么他同中国的和解就不会被莫斯科看作是对俄国的全球卷入的可能的抗衡。    最近,尼克松明确提出一种在某些方面同十九世纪很大一部分时间内的欧洲力量平衡相类似的大国一致。    然而,在寻求全球力量平衡的时候,将会冒一些风险。由于在滑铁卢结束的那一代人的战争之后在维也纳聚会的那些国家,普遍认为为了维护和平在五大国中间取得这样一种平衡是可取的。出席一八一五年维也纳代表大会的那些人——特别是梅特涅、塔莱朗和卡斯尔雷——都懂得有必要防止任何一个大国在欧洲处于过分的支配地位,从而使欧洲大陆蒙受另一场战争的威胁。奥地利的伟大政治家梅特涅提出了“运用团结和均势的原则……和各国的联合的力量来反对一国称霸”,作为一个政策原则。俄国、普鲁士、奥地利、法国和英国是拿破仑时代以后的世界的五强,它们的成就带来了一种力量平衡,这种力量平衡使世界在一个世纪内没有爆发大战。    曾经写过一本关于梅特涅的书和关于俾斯麦的研究论文的基辛格,在一九六八年大选前评述美国的对外政策时,反映出梅特涅本来会赞成的一些原则。基辛格曾经写道:“我们遇到困难的部分原因是由于我们不肯从力量和均势着眼来考虑问题。”他接着批评美国有一种倾向,总是认为“其他国家有利益,而我们却承担责任;其他国家关心的是均势,而我们却关心实现和平在法律上的规定。”尼克松和基辛格所追求的是在下述这样一个世界上实现均衡,在这个世界里,民族国家继续是应当考虑的最重要的力量。    在十九世纪初期谋求的均势和在当今世界的这种均势当然有很大的不同。五大力量中心今天对这样的全球均势是否需要这一点意见也不一致。欧洲国家试图有一个一致的欧洲以保持平衡,可是同欧洲国家不一样,尼克松与之打交道的全球性大国是不能一起行动的;均势只有在大国采取行动限制任何一个大国的过高愿望时才存在。并没有始终会出现这种情况的保证。    如果大国共同地或各自地彼此施加限制,它们可能发觉自己日益被排除在势力范围之外。的确,即使在东欧,罗马尼亚享有很大的独立性;此外,古巴在抵抗美国方面获得成功。美国同中国实现新的和解,其目的之一是不使俄国人在南亚有势力范围。    可以说尼克松已认识到中国具有大国地位,以抗衡苏联日益增长的力量。    南亚和东南亚的局势具体地说明了五角世界的全球性质和区域性质。只有美国和俄国是真正的世界强国。只有这两个大对手能够在世界的几乎任何地区相遇而进行争夺或妥协。其他的三支力量至少在最近的将来仍将是区域性的力量。虽然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力量均势(在解决了印度支那战争之后)很可能涉及美国、苏联、中国和日本,但是很难设想欧洲会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另一方面,在非洲和拉丁美洲,中国肯定将由于她的经济和军事力量而受到限制。而在欧洲本身,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对任何全面解决办法大概都不会有发言权。    然而,一种包含五种力量的世界尽管受到一些限制,却也许是不可避免的,在这个世界上,结盟关系会不断发生变化,几乎不会有纠缠不清的联盟,势力范围会缩小。与我们大多数人经历过的世界相比,这个世界还可能是一个更加混乱的世界,虽然不一定是更危险的。但是,正如人们通过研究尼克松对待某些重大的外交政策问题的作法所能看到的那样,美国正是在按照对于这样一种局面的理解来制定它的对外政策。因为,尼克松认为,这样一种均势还可能有助于实现他的象梅特涅那样造就“一代人的和平”的诺 言。    当然,正是厄克松对中国的访问最清晰地揭示了这种政策的轮廓。在策划中国之行的过程中与戴高乐的老关系再次显示出来。据罗斯·特里尔教授在最近一期的《大西洋月刊》上透露,尼克松第一次表示他希望“使同中国的关系正常化”,是在他于一九六九年见戴高乐的时候。一九六八年大选之前整整一年,尼克松就在《外交》季刊上写道:“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我们实在经不起让中国永远留在国际大家庭之外,那样只会使它产生幻想、抱有仇恨和威胁它的邻国。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没有让它的从潜在的角度看最能干的十亿人民生活在愤怒地与世隔绝的局面中的余地。”他接着警告说:“如果说我们的长期目标是要把中国拉回到国际大家庭中来的话,那么我们必须避免造成那种使它感到一些大国或者欧洲国家正在‘勾结起来’的印象。”一九六八年十二月初,他在大选之后同一位英国记者的谈话中又一次重复了这个话题。    对华政策也是说明难于对尼克松的主张和基辛格的主张加以区分的一个好例子。或许它恰恰是两个真正有头脑的人的结合的产物。尼克松相信一位保守党总统在对共产党人执行一种激进政策方面比一个自由派总统拥有更多的自由,这肯定是年轻的尼克松从艾森豪威尔那里得到的看法,艾森豪威尔最后接受结束朝鲜战争的条件,而杜鲁门一直不能接受。因为对中国的访问是在新罕布什尔州的预选临近的日子里进行的,所以总统既能表现出投机态度,又能表现出政治家风度,这种做法并不是白宫主人所不熟悉的。    尼克松确信,包含五种力量的世界既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可取的,他象戴高乐一一样(也象艾森豪威尔一样)认为,需要由一个保守分子通过谈判来实现自由派的主张。他在小心谨慎地为他的东方之行作准备时认识到,这是他为了在一九七二年秋天把自己表现为一个和平总统而作的努力中的一个未尝不重要的方面。

2. 外电报道:法总统蓬皮杜抵英同首相布希思会谈

【路透社伦敦三月十八日电】(记者:艾伦·哈维)法国总统蓬皮杜今天飞抵英国,以便同英国首相希思举行一次非正式的最高级会谈。    在伦敦的诺索尔特机场举行了简短的、事务性的欢迎仪式之后,总统几乎马上同希思一起离开机场去伦敦西郊契克斯的英国首相乡间别墅。    预计两人要举行一系列非正式会谈的过程就这样开始了。看来他们两人都想在建设蓬皮杜称为“新欧洲”的事情上起领导作用。    【法新社伦敦三月十八日电】据消息灵通人士说,法国总统蓬皮杜今天向英国首相希思解释他作出的通过法国人民的公民投票来批准扩大欧洲共同市场的决定。    消息灵通人士说,两位领导人在就法国公民投票问题进行会谈之后,研究了国际事务,然后继续讨论主要问题——同扩大欧洲经济共同体有关的整套问题。    两人就尼克松总统访问北京的后果问题交换了意见。    关于东西方关系,巴黎和伦敦有几乎同样的目标,两国都赞成举行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可能在一九七三年举行。    法国反对就共同削减在欧洲的军事力量举行集团对集团的谈判。    蓬皮杜总统和希思首相在研究中东事务以后一致认为,约旦国王侯赛因提出的在约旦河两岸组成一个联合王国的建议,至少为局势带来了将来可以考虑的新因素。    此间认为,英法领导人之间的会谈,是预定于今年十月在巴黎举行的将来扩大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十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最高级会议的准备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合众国际社伦敦三月十八日电】(记者:特勒)希思首相和法国总统蓬皮杜今天缩小了他们在一个扩大了的欧洲共同体内建立更密切的货币和政治联系方面的分歧。    外交人士说,由于总统突然要求法国人民举行公民投票来决定他们是否赞成建立一个包括英国、爱尔兰、丹麦和挪威在内的扩大了的欧洲共同体,在这里引起了一阵紧张气氛。在这之后,希思要求蓬皮杜保证法国继续给予全力支持,他得到了这种保证。    货币改革问题是会谈议程上居前列的问题。据悉蓬皮杜将提出一项统一的欧洲货币制度,而希思则劝告不要采取可能使欧洲同美国相对立并且引起一场大规模贸易战的行动。    外交人士说,英国的方针是主张通过合作而不是对立来解决国际货币问题,通过扩大特别提款权来扩大信贷。    看来两位领导人都同意,应该推进使欧洲实现更密切的政治统一的活动,但是要小心地、以谨慎的步调来进行。目前的计划规定要设立一个由共同体各成员国的高级代表组成的常设政治秘书处,法国希望这个秘书处设在巴黎。包括英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希望设在布鲁塞尔。人们认为这也是表明法国希望对欧洲保持政治控制的一个迹象。

第 3 版

1. 巴基斯坦公众对苏修态度感到气愤

【合众国际社卡拉奇三月十九日电】(记者:莱米·平纳)巴基斯坦希望苏联对次大陆的局势作出反应,而两国领导人在举行了“重要的会谈”之后于今天发表的看来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联合公报使这个希望遭到了挫折。    在伊斯兰堡和莫斯科同时发表的这项公报,根本没有提到促使巴基斯坦总统布托从卡拉奇飞去同克里姆林宫领导人会谈的那些居优先地位的问题。    公报却重申苏联和巴基斯坦的关系是建立在“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以及互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之上的。    许多巴基斯坦人曾把巴基斯坦在十四天战争中的败北以及前东巴的丧失归罪于苏联对印度的直接的军事和政治支持。他们认为苏联重申这些话是令人气愤的,因为公报中没有具体提到次大陆的局势。    公报说,布托“准备采取步骤促使(在本地区)建立和平条件,在这方面,他非常重视停止印巴之间的敌对宣传”。    公报敦促以色列在中东撤离阿拉伯国家的领土,却丝毫不提巴基斯坦提出过的下述指责:印度继续占领西巴(特别是克什米尔)的领土是对次大陆的停火的直接威胁。    公报还说,巴基斯坦和苏联都主张一切外国军队撤出印度支那,从而使印度支那人能够行使他们自己决定自己命运这一“不可剥夺的”权利。然而公报却没有承认巴基斯坦关于应给克什米尔人同样权利的论点。    从公报看来,在诸如遣返战俘、印巴军队撤至各自境内以及十二月战争所造成的其他问题上,布托从克里姆林宫的领导人那里所得到的反应是很少的,或者是没有反应。    使政治观察家感到不安的还有:公报没有重申苏联总理柯西金早些时候宣布的苏联人准备帮助实现“印度斯坦国家之间的问题的政治解决”的主张。    他们说,布托显然未能说服俄国领导人满足巴基斯坦的这一愿望:即克里姆林宫能运用它对印度总理英·甘地的影响促成领导人一级的直接会谈以解决印巴问题。

2. 外电就布托访苏评巴苏关系

【路透社莫斯科三月十八日电】(记者:克里斯·卡特林)巴基斯坦发言人说布托在这里的会谈是很“匆忙的”。他同柯西金总理度过了两个下午,昨天又同共产党首脑勃列日涅夫度过了一个上午。    据悉,布托总统在讨论政治问题上比在讨论经济问题上花的时间要多。巴基斯坦人士说,他的会谈涉及到印度仍然扣留着的九万四千名巴基斯坦战俘。    有人问这里的讨论是否涉及了巴基斯坦同中国的关系,发言人提到布托总统在昨天讲话中的主张:莫斯科和伊斯兰堡之间联系的发展不应以牺牲巴基斯坦同其它国家的关系为代价。    【法新社莫斯科三月十八日电】巴基斯坦人士说,布托总统对他在这里的访问感到满意。他们说他同共产党首脑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总理两人的会谈是“范围广泛,很坦率的”。    【纽约时报新闻社莫斯科三月十八日电】巴基斯坦总统布托在同苏联领导人进行两天会谈后,今天飞往本国,他显然确信,两国关系已经恢复到苏联支持肢解巴基斯坦以前存在的正常水平。    这样,布托似乎已经达到了这次访问的主要目的,这就是:在苏巴两国关系由于莫斯科偏袒孟加拉国独立而受到严重震动以后,使这个关系有一个新的开端。    【德新社莫斯科三月十八日电】布托今天离莫斯科回国,他和苏联领导人在南亚次大陆局势上的分歧显然仍未解决。    布托在莫斯科的一次宴会上讲话时,强调了联合国在解决国际危机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说任何一种占领都是不能容忍的。    【路透社莫斯科三月十八日电】这里的观察家们说,布托总统和柯西金总理昨天在宴会上讲话的调子说明苏巴关系的气氛已有显著的改善,柯西金本人昨天暗示俄国愿意改善关系和为巴基斯坦的恢复工作提供援助。所以,看来这是要把本月早些时候对孟加拉国作出的支持保证多多少少加以平衡,从而力求在这个地区树立尽可能大的势力。

3. 印度“孟加拉国”签署“友好合作条约”和联合声明

【合众国际社达卡三月十九日电】印度和孟加拉国今天签署了一项友好合作条约,其中关于安全的条款同去年八月签订的印苏条约中的条款几乎是一样的。    这项条约是由孟加拉国总理穆吉布·拉赫曼和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于清晨在这里举行的一次仪式上签署的。英·甘地今天结束了为期三天的正式访问。    两位领导人在签署这项条约的同时,还签署一项阐述他们前两天的讨论结果的长篇联合声明,其中包括他们达成的下述协议:孟加拉国必须参加将在印度举行的关于遣返巴基斯坦战俘的谈判。    这项条约构成了一项安全协定,它说一旦任何一国“遭到攻击或者受到攻击的威胁,缔约国将立即进行相互磋商,以便采取适当的有效措施来消除这种威胁,从而保证他们国家的和平和安全”。    关于安全条款的措辞同苏联和印度在去年八月孟加拉国进行独立斗争期间签订的条约的款项几乎是相同的,一位印度发言人承认,“就安全方面来说,(两项条约)有类似的地方”。    这里的外交观察家认为,这项条约是支持谢赫·穆吉布的有力的表示,它将加强他在处理孟加拉国内的问题和处理那里的内部安全局势方面的地位。    两国还保证互不侵略和互不干涉他国内政,并且还在最惠国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和科学合作。    印度和孟加拉国说,它们将通过各级的会晤和交换意见就涉及两国利益的重大国际问题进行定期的接触。    条约规定,“缔约双方将不给予参加反对另一方的武装冲突的任何第三国以任何援助”,这些措辞几乎同印苏条约相同。    这项长达七页的联合声明进一步阐释了这项为期二十五年的条约中规定的条款。甘地夫人还在签署条约之后马上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阐述了讨论的情况。    这位印度总理说,不需要有什么保证来保护孟加拉国的主权,没有讨论由这两国之间签订一项军事条约的问题。然而她说,“如果谢赫·穆吉布要求的话”,将会提供军事援助。    这项声明说,两国的外交和国防官员以及计划、经济和商业方面的官员将至少每六个月进行一次磋商。它说,在本月底前将签署一项边境贸易协定。    它还重复了印度的下述保证:在审讯被控“在孟加拉国犯有战争罪行、种族灭绝和违反人道的罪行”的巴基斯坦军事人员和文职人员方面,印度将给予充分的合作。    【路透社达卡三月十九日电】(记者:拉姆·苏雷什)这里认为,这项条约是印度对保卫这个新国家的保证。    一位印度发言人昨晚说,印度将在同孟加拉国政府磋商并得到它的请求的情况下采取一切必需的行动来保卫孟加拉国。    预料这项条约还将导致长期驻扎印度的一些军事训练人员和顾问。

4. 英·甘地在返印前举行记者招待会

【法新社达卡三月十九日电】甘地夫人在动身回新德里以前对记者们说,这项条约同印度和苏联签订的那一项条约是类似的。她说她同孟加拉国领导人的会谈是“非常有盒,非常友好的”。    这里的观察家们认为,继印苏条约之后签订的这项条约是印度—苏联一孟加拉联盟的第三个环节,看来似乎是针对巴基斯坦、中国和美国的一个警告。    在记者招待会上,甘地夫人还直截了当地抨击了美国。她指责美国建立“势力范围”并且试图通过使巴印相争来保持次大陆的软弱地位。    她说,印度正在向孟加拉国提供五十万吨粮食,而联合国答应的救济还一点也没有送到这个国家。她说她对孟加拉国的两天访问是一次“难忘的、令人满意的经历”。    【美联社达卡三月十九日电】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星期日暗示,美国承认孟加拉国未必会使美国和印度的关系得到改善。

5. 外电报道:布托在拉合集会上发表讲话

说“巴希望同中国友好,但是这丝毫也不是针对俄国或美国的”,巴希望同苏“有良好的关系”,“如美愿改进同巴关系,巴是愿意的”    【路透社拉合尔三月十九日电】布托总统在这里的一次公众集会上发表的一篇感情激动的讲话中,呼吁孟加拉国领袖谢赫·穆吉布·拉赫曼停止他所说的对孟加拉国内的比哈尔族的屠杀。    他警告说,否则将“不可能保证西巴基斯坦的孟加拉族的安全”。    布托总统在拉合尔可以容纳十万人的体育场上举行的群众大会上说:“如果说以前曾对孟加拉旅采取过过火的行为的话,那么,西巴基斯坦人民愿意道歉。    “但是,残酷的行为不应该长期继续下去。”    他说,在西巴基斯坦没有一个孟加拉族人受到任何方式的伤害;但是,在东巴基斯坦却有数以千计的比哈尔族人并不是由于他们自己的过错而遭到了屠杀。    总统恳求说:“看在真主的面上,停止这种屠杀吧。”    他的听众当中还有乘飞机从伊斯兰堡到这里来的外交使团团长们以及中央政府和省政府的部长们和顾问们。    外国外交界人士中间曾有一种猜测,认为布托总统会宣布一项谋求次大陆和平的新倡议,但是他没有提出任何新建议。    布托在谈到他的莫斯科之行时说:“当我去俄国的时候,人们说将会有另一次塔什干那样的事。但是,我不是一个搞塔什干那样的事情的人。”    总统说,俄国是一个邻国,而且是一个大国,“我们希望有良好的关系。”他说,巴基斯坦希望同所有的国家友好。    他接着说:“我们希望同中国友好,但是这丝毫也不是针对俄国或美国的。    “如果美国愿意改进它同我们的关系,那么,我是愿意的。”    布托总统在谈到英国外交大臣道格拉斯—霍姆即将来巴基斯坦(他定于今晚抵达拉合尔)的时候说:“你们应该很好地接待他,使他不会感到你们是在表示反对英国,因为你们已脱离英联邦。”    他说:“我们希望同英国有良好的关系。”    布托批评了那些他说是过早地承认了孟加拉国而使巴基斯坦没有时间进行谈判的国家。    布托重申了他以前提出的同孟加拉国总理谢赫    ·穆吉布和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夫人谈判的建议,并且说:“我们之间不应该有任何第三方。”    他特别赞扬了利比亚领袖卡扎菲上校,并且对群众说,他将以卡扎菲的名字命名拉合尔体育场,以报答他的支持。    【美联社卡拉奇三月十九日电】巴基斯坦总统布托呼吁印度总理甘地夫人释放巴基斯坦战俘,他说,他希望同印度举行对话。    布托在拉合尔对一大群人说,“如果甘地夫人希望继续做巴基斯坦人的姐妹,她就应该立即释放她的兄弟——巴基斯坦俘虏。”    他说,“我们希望同印度和平相处。我呼吁英迪拉同我携起手来,向这个次大陆的贫穷开战。”    他又说,“只要印度不想解决克什米尔问题,这个问题就将继续存在。巴基斯坦永远不会忘记这个问题,而克什米尔人民也不会忘记他们实行自决的权利。”    他要求甘地夫人为了这个次大陆的和平而“响应他的呼吁”’。    布托三次问将近五十万的听众,“你们愿意战斗吗?”他求得了他的听众公开表示同意。    听众异口同声地喊道,“我们愿意战斗。”    他还听到群众说“我们不参加英联邦”的回答。他说,他应当告诉英国外交大臣道格拉斯—霍姆,巴基斯坦人民不想重新参加英联邦。    同样,他得到了“我们希望同美国友好”的回答。    布托说,“感谢真主,我的人民已经在这三个重大的问题上给了我权力。”    在孟加拉国问题上,布托说,穆吉布·拉赫曼“应当立即停止虐待和杀害比哈尔人。    “如果穆吉布希望遣返孟加拉人,那么让他同我直接会谈。    “我准备同他直接会谈,他是我的兄弟。当他是前总统叶海亚·汗的俘虏的时候,是我把他从绞架下救出来的。”    布托说,巴基斯坦是“中国的最好的朋友,而且永远是这样”。    他又说,“如果我们是中国的朋友,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反对苏联或美国,或任何其他国家。俄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和我们的邻国。我们希望同它作为朋友相处。”

第 4 版

1. 《亚洲盟国感到安心了呢,还是仍不安心?》

【本刊讯】美《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三月十七日刊登该报记者露西亚·英厄在华盛顿写的一篇报道,题为《亚洲盟国感到安心了呢,还是仍不安心?》,摘要如下:    对于华盛顿在北京之行以后为使亚洲盟国放心所作的努力,人们的估计是各种各样的。    国务院官员自己承认他们没有抱很大的希望。现在他们说,他们对助理国务卿马歇尔·格林象一阵风似地匆匆在亚洲十三个国家进行的二十天访问(在三月十八日结束)的结果出乎意料地感到高兴。    格林自己公开表示,从减轻亚洲的担心来说,这次任务是“完全成功的”。    政府以外的观察家和格林在亚洲访问过的一些东道主的估计倾向于采取比较保留的态度。    盟国之间很容易有这样的怀疑,是不是真的把什么事情都告诉了他们。日本首相佐藤最近在接见《纽约时报》的记者时说,他对尼克松总统“考虑得很周到”,在举行北京最高级会议之后这么快就派格林前去一事表示感激,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方面是“特别微妙的”,这位特使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说了,也可能没有,甚至可能并不知道全部事实。    菲律宾总统马科斯是格林访问过的人之一,他任命了一个内阁委员会为他的国家最终同台北脱离接触和可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好准备。    尼克松的访问看来肯定加强了北京的信心,以致它将向要同它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提出更强硬要求。    例如,英国早就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了,但是一直在台北保持一个领事馆,因而一直到本周才设法为互派大使作出安排。代价是特别高的。英国不但不得不关闭这个领事馆,而且还得承认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以及台湾是共和国一个省的立场。    日本是格林访问的第一个地方,处境特别困难。    尽管尼克松总统在举行最高级会议之前同佐藤首相磋商过,而且他在北京会谈后返回美国途中还在飞机上发了电报,但是日本有一种情绪,认为本来应该由权势浩大的国家安全顾问亨利·基辛格这样的高级人物向他们介绍情况。

2. 比彻从华盛顿发出的消息:《空军计划减少它在台湾的飞机》

【本刊讯】《纽约时报》三月十八日刊载该报特派记者威廉·比彻三月十七日从华盛顿发回的一篇报道,题为《空军计划减少它在台湾的飞机》,摘要如下:    高级政府官员今天说,在尼克松总统访华回来后,白宫指示空军,计划在今后一两年内把它驻在台湾的军事力量的一大部分逐步撤退。    这些官员说,这次撤退主要将影响到从台湾的清泉岗空军基地支持越南战争的四个C—130运输机中队。    他们指出,把飞机维修、供应和行政人员计算在内,为这些运输机工作的人员约占在台湾的八千六百名美国军事人员的半数。    国防部和国务院官员不愿谈论减少在台湾的美国军事力量的具体情况,深怕这样暗示美国减少对保卫台湾承担的义务。    但是五角大楼的一个高级官员今天说,在尼克松总统上月访华以前,曾经要空军提出一项总的撤退计划,而在尼克松回国后,又指示军方制订具体计划,而最后的时间和数目则由白宫决定。    一个国务院官员强调说,预计中的撤退主要是由于美国在越南脱离接触,而不是由于采取了改善对北京关系的新政策,但是他又说:“也许我们能够一箭双雕。”    表明从台湾撤出运输机跟政府的新政策并非无关的另一个迹象是,五角大楼人士透露,他们正在考虑把驻在台湾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中队移到远东其他基地去。一个官员指出,菲律宾离南越比台湾离南越要近大约一百英里。在总统访华结束时发表的公报中,他保证“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美国在台湾的军事力量。    目前,官员们对记者们说,这丝毫不意味着美国根据共同防御条约对台湾承担的义务已经结束。

3. 《日本经济新闻》文章:《基辛格对牛场也不说真实情况》

【本刊讯】《日本经济新闻》三月十四日刊登一条消息,题目是《总统助理基辛格对牛场大使也不说真实情况》,摘要如下:    外务省人士十三日透露驻美大使牛场已就美中首脑会谈同美国总统助理基辛格举行了会谈,并说:“和前不久来日本的助理国务卿格林一样,日本政府也没有从基辛格那里得到有关在美中首脑会谈中美中关于台湾问题和对苏政策等关键问题上的能够使人有所领悟的说明。”    关于美中首脑会谈,美国政府在尼克松总统回国途中派遣马歇尔·格林来我国,另外,三日,国务卿罗杰斯把牛场大使请到国务院,进行了说明。但是,据说,包括格林对福田外相等外务省首脑所作的说明在内,美国政府的说明没有超出泛泛而谈的水平。    为此,政府为了得到对下述问题的说明而期待着牛场大使同基辛格的会谈。这些问题是:尼克松总统同中国总理周恩来就特别对我国具有重大影响的台湾问题进行了怎样的对话?对话的结果,今后美国的对华和对台湾政策将进入怎样的阶段?等等。    但是,根据最近牛场大使的报告来看,基辛格回避明确地说明有关日本方面想知道的关键部分。

4.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宣布:在三个月内分阶段停止对蒋帮援助

【合众国际社联合国三月十七日电】联合国今天发表的正式公告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在今后三个月之内分阶段地停止它对台湾的援助计划。    关于逐渐结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台湾的活动的这个决定,是在同联合国法律顾问康斯坦丁·斯塔夫罗普洛斯和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进行了磋商之后作出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新任署长鲁道夫    ·彼得森在宣布分阶段停止援助时,表示希望该计划署将来能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合作。    联合国总部一直在讨论如何停止联合国对台湾的援助的问题。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工作情况(该署一直在同各个政府订长期合同)来看,技术上和法律上的种种困难,使得不可能立即切断计划署同台湾的联系。    彼得森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尊重大会的决议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表示要它停止对‘台湾省’的援助的愿望,已就完成分阶段停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那里的开发援助的最合适的办法,同秘书长以及法律顾问进行了磋商。”    彼得森说,“预料将逐步分阶段地停止现有的计划”,这个工作大体上将在今后三个月之内完成。    他还说,目前在台湾的二十六名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供资金的专家将结束他们的工作,已经为这些计划提供的训练和示范设备已经或者正在转交给地方当局。他说,至于带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奖学金正在国外进修的台湾受训人员,“鉴于对每个有关个人和机构在道义上和法律上所承担的义务”,还需要一段稍微长的时间。    公告说,彼得森欢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联合国开发计划暑的开发工作所表示的关心”,并对中国明年有可能被选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四十七国管理委员会的成员之一的这种可能性表示乐观。

5. 美为蒋帮训练海军官兵驾驶潜艇

【美联社华盛顿三月十八日电】(记者:弗雷德·霍夫曼)中国国民党水兵本月将在美国开始接受潜艇训练,这可能是台湾的海军将得到第一艘美制潜艇的一个前奏。    这一行动可能会引起一些参议员的反对,他们担心,向蒋介石政府提供任何新形式的军事援助,可能会危及美国同共产党中国的仍然很脆弱的关系。    五角大楼官员们说,中国国民党人曾要求美国提供一艘潜艇,以便用于训练他们的水面军舰搜索和歼灭敌方潜艇。官员们说,台湾政府并没有要求提供任何战斗潜艇。    国防当局说,对这个问题已经考虑了一些时候了,但是究竟是否向国民党人提供一艘旧的柴油一电气船作为“训练用的靶子潜艇”,还没有作出最后决定。    然而,透露八十二名中国国民党海军官兵将于三月二十七日在康涅狄格州新伦敦的美国海军潜艇学校开始二十六周训练的情况,表明台湾的要求将被接受。    官员们说,可能从后备舰只中拿出一艘作为剩余物资卖给台湾,也可能是租给台湾政府。    五角大楼官员否认国防部和国务卿之间在提供一艘训练潜艇问题上有任何摩擦。    国务院人士表示,他们反对向台湾提供任何战斗潜艇。

6. 法新社报道:中苏边界谈判苏方代表团长来京

【法新社北京三月十八日电】(记者:迪萨布隆)随着中苏边界谈判苏联代表团团长列昂尼德·弗·伊利切夫的到达,在三个月前中断的中苏边界谈判很可能在最近复会。据消息灵通人士说,伊利切夫将在明天乘专机到达。    伊利切夫是在十二月份离开北京的。    观察家们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他重到中国首都时可能带来了据克里姆林领导人设想很可能推进这个自一九六九年秋季以来一直拖沓着没有进展的谈判的建议。    观察家认为,可以预料,中国方面会坚持原来的立场,就是赞成签订一项新的边界条约来代替和废除沙俄时代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7. 世界气象组织决定恢复我会员资格

【法新社日内瓦二月二十五日电】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现有的成员国通过信件表决的结果,人民中国今天已成为世界气象组织的成员。    驻在这里的该组织的总部发表的声明说,有七十票赞成中国加入该组织,二十一票反对,八票弃权。    关于接纳中国的决定需要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这项声明说,成员国已承认,今后北京的代表将是这个组织中“中国的唯一合法代表。”    自从一九五一年以来,国民党中国一直是世界气象组织的成员。    【法新社日内瓦三月十七日电】这里今天正式宣布,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戴维·戴维斯应中国政府的邀请将访问北京。    戴维斯目前正在泰国,他将是联合国一个特别机构访问人民中国的第一个代表。    戴维斯将在中国逗留三天,预料他将同他的主人进行纯粹属于技术性的会谈,讨论中国可能参与世界气象台工作以及播发和收集资料的办法。    据世界气象组织的人士说,戴维斯在他访问中国的时候将不负有外交使命。他唯一的目的是要改进世界气象报道工作。

8. 塔斯社报道:《尖阁群岛的命运》

【塔斯社东京三月十八日电】题:尖阁群岛的命运    塔斯社记者弗多文报道:位于东中国海的、不久前几乎被所有人遗忘了的尖阁群岛逐渐成为激烈国际争端的目标。日本和中国都在觊觎尖阁群岛(中国叫钓鱼岛)。人们是从一九七○年年中开始谈论这些总面积为六点三二平方公里的五个小岛和三个陡峭的悬崖的,那时有消息说:在尖阁群岛四周的浅滩中可能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当时正在同美国就归还冲绳问题进行谈判的日本宣布,尖阁群岛是冲绳列岛的组成部分。台湾也宣布了它对尖阁群岛的权利,并在新出版的中学地理教科书中的地图上把尖阁群岛划为它的领土。    北京也采取了同样的立场。    各方去年都为查找和编制可以证实其领土要求的文件进行了努力。一九七一年年中,日美签订了关于归还冲绳的协定,该协定将尖阁群岛列为应当归还日本的岛屿。    中国针对这一情况发表声明说,美国伙同日本企图掠夺中国沿海的资源。    不久前在东京举行了交换关于冲绳问题的协定的批准书的仪式。美国人将保留他们在冲绳的导弹核武器基地。尖阁群岛也不例外。美国驻日本大使馆声明,在归还冲绳以后,美国军队将继续把这些岛屿当军事演习场使用。